外部反射镜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610126475.0

文献号 : CN100592995C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齐藤真佐野友彦土门孝之

申请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外部反射镜装置。采用这种外部反射镜装置,在可以确保所希望的观察性、配光性的同时,还可以抑制在外部反射镜发生碰撞时侧转向灯受到损坏。外部反射镜装置(E)具有反射镜部件、壳体(2)和侧转向灯(3),壳体(2)用于将反射镜部件容纳在其内部并支承该反射镜部件,所述侧转向灯(3)被设置在壳体(2)上,用于发光。而且,在壳体(2)上设有向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最为突出的最外侧部(23),侧转向灯(3)具有一对光源和覆盖此一对光源的表面透镜(33),并且与最外侧部(23)相比被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另外,在表面透镜(33)上形成了凸形部(33c),凸形部(33c)的表面与最外侧部(23)相比为车宽方向内侧。

权利要求 :

1.一种外部反射镜装置,其具有反射镜部件、壳体、灯体,所 述壳体用于将所述反射镜部件容纳在内部并支承所述反射镜部件, 所述灯体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用于发光,所述外部反射 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上设有向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最为突出的最外侧 部,所述灯体具有发光体和覆盖此发光体的表面透镜,并且与所述 最外侧部相比被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所述表面透镜是与所述最外 侧部平滑地连续形成的,在所述表面透镜上形成了凸形部,与所述最外侧部相比该凸形 部的表面为车宽方向内侧,所述表面透镜以在所述壳体的最外侧部折回的方式从所述壳体 的前部到侧部被弯曲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其特征在于,以离所述最外侧部越远越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形成所述表 面透镜,所述凸形部被形成在与所述最外侧部相分离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具有一对光源,所述一对光源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 的指向性,所述凸形部被形成在与所述最外侧部相互沿向上的方向和向下 的方向这两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分离的一侧,所述一对光源之中的一者的指向方向与另一者的指向方向相比 为后方,而且是朝向所述凸形部一侧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形部被形成在所述表面透镜的车辆后侧的端部上,与所述凸形部相比,所述一对光源被配置在车辆前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灯体被设置在所述最外侧部的上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凸形部的前部呈阶梯状地从所述表面透镜的露出面部突出,而且为 平缓地倾斜的形状,从前向后逐渐接近所述露出面部。

说明书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外部反射镜装置,尤其是涉及在外部反射镜上具有 侧转向灯的外部反射镜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已经知道,作为用于观察车辆的左右后方的外部反 射镜装置在结构上具有外部反射镜和侧转向灯,外部反射镜主要由 反射镜和壳体构成,侧转向灯被设置在此外部反射镜的壳体上,用 于让外部的人们知道车辆的行驶方向(向左或向右行驶)。而且, 人们已经知道,过去为了确保所希望的观察性、配光性,尤其是为 了确保向后方的配光性,在壳体当中,作为这样的侧转向灯是被设 置在车宽方向上的最外侧部分(以下称为“最外侧部”)上的(参 见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3-237460号公报,第0018段~0020段 以及图1、图4)。
但是,如上所述,如果侧转向灯被设置在壳体的最外侧部上, 则在外部反射镜碰撞到障碍物之际最容易受到损坏,所以,存在着 经常更换侧转向灯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在本发明中提供这样一种外部反射镜装置:其既可以确保 所希望的性、配光性,同时又可以抑制外部反射镜受到碰撞时造成 的侧转向灯(灯体)损坏。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在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中提供的外部反射 镜是这样的:其具有反射镜部件、壳体、灯体,的技术方案1的所 述壳体用于将所述反射镜部件容纳在内部并支承所述反射镜部件, 所述灯体被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发光,所述外部反射镜装置的 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上设有向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最为突出的最 外侧部;所述灯体具有发光体和覆盖此发光体的表面透镜,并且与 所述最外侧部相比被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所述表面透镜是与所述 最外侧部平滑地连续形成的;在所述表面透镜上形成了凸形部,与 所述最外侧部相比该凸形部的表面为车宽方向内侧。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的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结构,由于与 壳体的最外侧部相比,灯体在车宽方向上被设置在内侧,所以,可 以在外部透镜碰撞时由最外侧部来抑制灯体与障碍物之间的碰撞, 其结果是可以抑制灯体的损坏。另外,通过将凸形部形成在构成灯 体的表面透镜上,可以提高来自发光体的光的利用的自由度,因此, 可以确保所希望的观察性、配光性。另外,由于表面透镜被形成为 与最外侧部平滑地连续的形状,所以,可以由最外侧部来防止表面 透镜的损坏而不损坏外观造型。
本发明技术方案2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为根据技术方案1所 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其特征在于,以离所述最外侧部越远越成为 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形成所述表面透镜,所述凸形部被形成在与所 述最外侧部相分离的一侧。
在此,所提到的“与最外侧部相分离的方向一侧”的位置是指与 最外侧部离开了规定距离的位置,也是与最外侧部不相接的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结构,由于凸形部被形 成在离与以离最外侧部越远越成为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形成的表面 透镜之中的最外侧部相分离的一侧、即被形成在可以较大地确保到 最外侧部的车宽方向的距离的部分上,所以,可以比较自由的设定 凸形部的形状。因此,可以更自由地获得所希望的观察性、配光性。
本发明技术方案3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为根据技术方案1所 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体具有一对光源,所 述一对光源具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指向性;所述凸形部被形成在与 所述最外侧部相互沿向上的方向和向下的方向这两个方向中的至少 一个方向分离的一侧;所述一对光源之中的一者的指向方向与另一 者的指向方向相比为后方,而且是朝向所述凸形部一侧的。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结构,由于仅通过沿上 下方向排列配置一对光源,使得它们的指向方向不同,便可改变各 光源的配光性,所以,与通过使一对光源的位置向前后左右方向错 开并改变其方向而改变各光源的配光性的构造相比,可以实现简化 构造的目的,并且由于是沿上下方向排列来实现节省空间的目的, 而且,由于一对光源之中的一者的指向方向位于另一者的后方,且 朝向凸形部一侧,所以,可以通过指向方向的朝向和凸形部的折射 作用,使向后方的配光性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技术方案4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为根据技术方案3所 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透镜以在所述最外侧 部折回的方式从所述壳体的前部到侧部被弯曲地形成,并且,所述 凸形部被形成在所述表面透镜的车辆后侧的端部上;与所述凸形部 相比,所述一对光源被配置在车辆前侧。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结构,由于相对于被形 成在表面透镜的车辆后侧的端部上的凸形部而言,从被配置在其前 方的光源照射光,所以,可以使向后方的配光性进一步提高。另外, 由于与凸形部相比光源被配置在车辆前侧,所以,与配置了光源的 部分相比,在表面透镜之中,在作为车辆后侧的部分的里侧不需要 用于设置光源的空间,由此可以使灯体的车辆后侧的部分相应地较 薄,乃至也可以使对灯体的车辆后侧的部分进行覆盖的壳体的厚度 (反射镜周围的壳体的厚度)较薄。因此,从后方看时壳体的宽度 (可见的部分的宽度)变得较小,可以使壳体整体较小,这样,可 以使驾驶者的直接视野良好。另外,通过增加表面透镜对壳体(灯 体)的比例,可以使来自灯体的后方的观察性提高。
本发明技术方案5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为根据技术方案1~4 中任一项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灯体被设置在 所述最外侧部的上侧。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结构,由于灯体被设置 在最外侧部的上侧,所以,外部反射镜的视点大体为来自外部反射 镜的上方,灯体的观察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技术方案6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为根据技术方案1中 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形部的前部呈阶梯状 地从所述表面透镜的露出面部突出,而且为平缓地倾斜的形状,从 前向后逐渐接近所述露出面部。
(发明效果)
由于与壳体的最外侧部相比,灯体在车宽方向被设置内侧,而且 凸形部被形成在灯体的表面透镜上,所以,可以确保所希望的观察 性、配光性,同时,可以抑制在外部反射镜发生碰撞时造成灯体损 坏。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结构,通过将凸形部形 成在可以较大地确保到最外侧部的车宽方向的距离的部分上,所以, 可以比较自由地设定凸形部的形状,因此,可以更自由地获得所希 望的观察性、配光性。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结构,由于仅通过沿上 下方向排列配置一对光源,使得它们的指向方向不同,便可改变各 光源的配光性,所以,与通过使一对光源的位置向前后左右方向错 开的构造相比,可以实现简化构造的目的和节省空间的目的。另外, 由于一对光源之中的一者的指向方向相对于另一者的指向方向而言 处于后方,而且是朝向所述凸形部一侧的,所以,可以通过指向方 向的朝向和凸形部的折射作用,使向后方的配光性进一步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结构,由于相对于被形 成在表面透镜的车辆后侧的端部上的凸形部而言,从被配置在其前 方的光源照射光,所以,可以使向后方的配光性进一步提高。另外, 由于通过将光源配置在凸形部的前方,可以使灯体的车辆后侧的部 分较薄,乃至也可以使对灯体的车辆后方一侧的部分进行覆盖的壳 体的厚度较薄,所以,从后方看时壳体的宽度变小,由此使驾驶者 的直接视野良好。另外,可以使来自灯体的后方的观察性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结构,由于灯体被设置 在最外侧部的上侧,所以,可以使灯体的观察性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从斜前侧看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有关的 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从斜后侧看的状态的 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前侧看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从上方看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侧转向灯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侧转向灯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反射镜部件
2:壳体
23:最外侧部
3:侧转向灯(灯体)
31A:光源(发光体)
31B:光源(发光体)
32:托座
33:表面透镜
33c:凸形部
33a:露出面部
E:外部反射镜装置
M:外部反射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适当的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参 照的附图中,图1的(a)是表示从斜前侧看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 式有关的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从斜后侧看 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前侧看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状态的主 视图。图3是表示从上方看外部反射镜装置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 是表示侧转向灯的整体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侧转向灯的结构的分 解立体图。
如图1中的(a)和(b)所示,外部反射镜装置E是被设置在 未图示的车辆左右的部件,主要包括外部反射镜M和侧转向灯(灯 体)3,所述外部反射镜M主要由反射镜部件1和壳体2构成,所述 侧转向灯(灯体)3被设置在壳体2的外表面上,用于发光。这里, 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被设置在车辆左侧的外部反射镜装置E进行 说明,至于被设置在车辆右侧的外部反射镜装置,由于是与之对称 的结构,故省略其说明。
反射镜部件1受壳体2支承,并可相对于壳体2摆动,反射镜 部件1的角度能够通过被设置在此壳体2内的未图示的反射镜角度 调整机构得到调整。这里,所述反射镜角度调整机构是构成外部反 射镜装置E的一个部件。另外,作为其他的构成部件有被设置在壳 体2外(车体一侧)的电源以及控制装置等。
壳体2是被形成为有底筒状的部件,用于将反射镜部件1容纳 在内部并对其进行支承,其开口端侧的一部分被形成为用于安装反 射镜部件1的反射镜安装部21,并且壳体2的外表面的一部分被形 成为用于安装侧转向灯3的灯安装部22。另外,如图2所示,壳体 2在其主视图中看被形成为大致四边形,并且其车宽方向外侧的侧缘 部在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被形成为在外侧最为突出的最外侧部 23。另外,如图3所示,即使从打开了外部反射镜M的状态(可以 用观察车辆后方的状态)时的俯视图中看,此最外侧部23也是最突 出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其前侧部分24以及后侧部分25被形成为沿 车辆前后方向离最外侧部23越远越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曲面状。 而且,从主视图以及俯视图中看,与这样地最突出于车宽方向外侧 的最外侧部23相比,是以位于车宽方向内侧以及上侧的方式来设置 侧转向灯3的(参照图2、图3)。
如图4所示,侧转向灯3主要包括一对光源(发光体)31A、31B、 支承这些光源31A、31B的托座32和表面透镜33,所述表面透镜33 被安装在所述托座32上,以便覆盖一对光源31A、31B。
光源31A、31B分别具有指向性(向一个方向照射最大的光量的 性质),并沿上下方向排列着,其指向方向为彼此不同的方向。具 体地说,如图3所示,一对光源31A、31B与后叙的表面透镜33的 凸形部33c相比被配置在车辆前侧,其中的上侧光源31A的指向方 向与大致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下侧光源31B的指向方向相比处于后 方,而且朝向表面透镜33的凸形部33c一侧。
如图5所示,托座32是以与弯曲形成的表面透镜33相对应的 形状形成的,在该弯曲的部分上形成了分别以规定的方向支承一对 光源31A、31B的光源安装部32a、32b。另外,在此托座32之中, 在细长形状的部分(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部分)上形成了凹部32c,在 此凹部32c内能够适当地设置与所述的一对与光源31A、31B不同的 光源。另外,在此托座32之中,在尺寸较短的形状的部分32d(沿 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上,如前所述,通过倾斜地配置光源31A, 使其朝向后方,这样就不需要设置其他的光源,所以,此尺寸较短 的形状的部分32d被形成为大致平板状,而没有被形成为凹状。
表面透镜33具有露出面部33a和被容纳部33b,所述露出面部 33a露出在外部,与壳体2的外表面大致处于相同的面上,所述被容 纳部33b被形成为从所述露出面部33a向内侧下降一级的阶梯状, 并被容纳在壳体2内。如图3所示,露出面部33a是从壳体2的前 部到侧部弯曲地形成的,在壳体2的最外侧部23折回。换言之,表 面透镜33是仿照壳体2的前表面到侧表面的曲面形状(前侧部分24、 最外侧部23和后侧部分25的形状)而弯曲地形成的,详细地说, 是被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离最外侧部23越远越向车宽方向内侧 弯曲的曲面状,并且被形成为从最外侧部23起平滑地连续的形状(参 照图2)。
另外,在表面透镜33的露出面部33a之中,在车辆后侧的端部 上,形成了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凸形部33c,相对于从光源31A 向车辆的左后侧照射的光的方向而言,凸形部33c的内表面是按照 接近垂直的方向以对置的方式形成的。因此,可以使来自光源31A 的光以相对于凸形部33c的内表面而言接近垂直的形式入射,抑制 在凸形部33c的内表面上的反射,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即,可以通 过此凸形部33c提高从光源31A向车辆的左后侧照射的光的强度, 提高后侧(例如正后侧)的观察性、配光性,确保所希望的观察性。 具体地说,此凸形部33c的前部呈阶梯状地从露出面部33a突出, 而且是平缓地倾斜的形状,越向后方越接近露出面部33a,如图3 和图2所示,此凸形部33c的表面是以与最外侧部23相比逐渐成为 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被形成的。另外,如图2所示,此凸形部33c 被形成在向上方与最外侧部23相分离的一侧、即被形成在可以较大 地确保到最外侧部23的车宽方向的距离的部分上,因此,可以比较 自由地设定此凸形部33c的形状。
根据所述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获得如下的效果。
由于与壳体2的最外侧部23相比,侧转向灯3被设置在车宽方 向内侧,所以,可以抑制在外部反射镜M发生碰撞时侧转向灯受到 损坏。另外,由于凸形部33c被形成在侧转向灯3的表面透镜33上, 所以,可以确保所希望的观察性、配光性。
通过将凸形部33c形成在可以较大地确保到最外侧部23的车宽 方向的距离的部分上,可以比较自由地设定凸形部33c的形状,所 以,可以更自由地获得所希望的观察性、配光性。
由于仅通过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一对光源31A、31B,使它们的 指向方向不同,即可改变各光源31A、31B的配光性,所以,与向前 后左右错开一对光源的位置的构造相比,可以实现简化构造的目的。 另外,由于一对光源31A、31B之中的一者的指向方向与另一者的指 向方向相比处于后方,而且朝向凸形部33c一侧,所以,可以通过 指向方向的朝向和凸形部33c的形状使向后方的配光性进一步提高。
通过以朝向后方的方式倾斜地配置了光源31A,可以在托座32 之中将短尺状的部分32d(不需要设置光源的部分)形成为大致平板 状,所以,可以使侧转向灯3的车辆后方一侧的部分(表面透镜33 和托座32的厚度)较薄,乃至也可以使覆盖此部分的壳体2的厚度 (图1(b)所示的壳体2的侧转向灯3一侧的边缘的厚度)较薄, 所以,来自后方的壳体2的边缘的可见宽度变小,由此可以使壳体2 整体小型化,并使驾驶者的直接视野提高。另外,通过增加表面透 镜33对壳体2的边缘的比例,可以使来自侧转向灯3的后方的观察 性提高。
由于侧转向灯3被设置在最外侧部23的上侧,所以可以使侧转 向灯3的观察性进一步提高。
由于表面透镜33被形成为从最外侧部23平滑地连续的形状, 所以,可以通过最外侧部23抑制表面透镜33的损坏,而不损坏外 观造型。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的实施方式,而可以以多种实施 方式实施。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最外侧部23作为壳体2的一部分而形 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也可以将所述两者分别做成 独立的形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表面透镜33设置在最外侧部23的上 侧,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也可以将表面透镜设置在最 外侧部的下侧。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将凸形 部向下形成在与最外侧部分离的一侧(可以较大地确保到最外侧部 的车宽方向的距离的一侧),从设计自由度的观点来看是最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