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电子设备、成像装置及框架装配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710128028.3

文献号 : CN10110566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近藤和芳喜多信彦出原良古市祐介冈野正萩原元太多田薰

申请人 : 株式会社理光

摘要 :

一种框架组成一种装置,并且包括第一侧板,与第一侧板面对的第二侧板,及位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的连接构件。连接构件包括第一侧连接部及第二侧连接部。第一侧连接部连接至第一侧板以使第一侧板不会相对于连接构件移动。第二侧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侧板以第一连接部为中心相对于第二连接部侧上的连接构件移动。第一和第二侧板与从装置的前侧可打开和可关闭的盖构件相附接。

权利要求 :

1.一种组成装置的框架,包括:

第一侧板;

面对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侧板;及

连接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并且在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被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支撑,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配置成与所述装置的除所述连接构件之外的部件附接;

所述连接构件包括所述第一侧上的第一侧连接部和所述第二侧上的第二侧连接部,所述第一侧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一侧板,使得所述第一侧板不会沿所述装置的前后方向和所述第一侧板的竖直方向相对于所述连接构件移动,并且使所述第一侧板绕所述前后方向转动,其中所述前后方向为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竖直方向的方向,所述第二侧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侧板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凸起部和对应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第一连接部具有大体相同的尺寸,这样,当第一凸起部被装配进第一连接部后就无法移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尺寸大于第二凸起部的外径,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凸起部在前后方向上设有装配间隙,在竖直方向上没有装配间隙,及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与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选择性定位的盖构件附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构件位于所述装置的前侧,且

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前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连接部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及所述第四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后侧,并且所述第四连接部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狭长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整体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后侧之间且不平行于所述连接构件的衬背构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整体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后侧之间且不平行于所述连接构件的衬背构件。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为同一尺寸的凹进部,所述第一侧板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第三凸起部和对应于所述第四连接部的第四凸起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为同一尺寸的凹进部,所述第一侧板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第三凸起部和对应于所述第四连接部的第四凸起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第三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为凸台,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为孔。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第三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为凸台,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为孔。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当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盖构件暴露所述装置的内部。

11.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部的尺寸在所述竖直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大于所述第四凸起部。

12.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每个包括位于面对另一侧板的表面上的用于将所述装置的部件定位并保持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定位及保持构件。

13.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框架。

14.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框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每个包括位于面对另一侧板的表面上的定位及保持构件,所述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附接至所述定位及保持构件的图像载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转印构件,其中所述定位及保持构件限定所述转印构件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说明书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框架的侧板之间定位各种类型的功能部件及设备的技术。

背景技术

成像装置是一种在包括相面对设置的侧板的框架结构中集成了各种功能部件和设备的设备。
当前,可形成单色及多色图像的全色彩打印机等被广泛应用。
在全色彩打印机中,两种系统为人所知。其中之一是在多个成像单元上形成的彩色图像被顺次转印至诸如记录纸的记录介质上。另一种系统是,作为初级转印处理,不同颜色的图像被顺次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上被叠加,以及作为次级转印处理,叠加的图像被全部转印至传送到中间转印构件的记录介质上。例如可参考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第2004-302194号。
当不同颜色图像被转印以互相叠加时,必须通过提高彩色图像的转印位置精确度来防止由于色彩偏移而导致的异常图像的产生。
影响转印定位准确度的一个因素是关于用于形成图像的成像单元的部件是否被精确地固定到位的精度。更具体地,如果图像载体没有在成像单元之间被布置成互相平行,或如果扫描光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光程长度互不相同,则转印位置会在成像单元间互相偏移。此偏移导致图像叠加时图像转印起始点彼此不同,这会引起色彩偏移。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第2003-270898号及2002-169353号公开了一种防止成像单元之间设备固定精确度降低的结构,其中支撑板侧向地设置在用于支撑这些设备的框架结构的侧板之间。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第2004-302194号公开了另一种结构,其中侧板和支撑板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夹具确定,然后设备被固定到位。
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文本第H04-85445号公开的一种将侧向设置在侧板之间的支撑板固定的结构中,在支撑板侧设有多个凸起部而在侧板侧与凸起部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多个凹进部,以使凸起部可以装配进凹进部。其中一个凸起部与相应的凹进部被设为基准,且其它凸起及凹进部的位置和尺寸误差被控制在各自的公差范围内。
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第2003-270898号及2002-169353号中所述为防止在外力影响在其中安排有支撑板的侧板时侧板容易倾斜的结构中,通过使用支撑板来加强侧板可使侧板的刚度增强。为了增强侧板的刚度,特别是抵抗外力的刚度,侧板本身必须具有刚度。因此,金属板材,如刚度相对容易保证的SECC(钢,镀锌,冷轧,卷板)常用作侧板。
然而,当侧板用金属板材制成时,框架结构的重量增加,引起整个成像装置重量的增加。
因为此原因,树脂铸件可用于支撑诸如侧板的结构部件以减少框架结构的重量及成本。
然而,当使用树脂铸件时,比金属板材小的树脂铸件的刚度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可以考虑将金属板部件一体附接至树脂铸件的一部分中以保证每个设备固定位置的刚度而使其重量降低。
使用此结构时,模具变得很复杂,因为模具需要考虑将金属板部件集成于其内,因此很难获得复杂的形状。此外,当金属板材被固定至所在部分时,与只使用树脂铸件的情形相比,使用金属板材引起材料成本及装配成本的增加。
同时,此设备经常通过紧固而在侧板之间固定。因此,尽管侧板的刚度得到保证,但由于设备固定时的紧固导致的偏移会使设备间的定位精确度有时无法得到保证。当支撑部件由树脂铸件形成时,此问题也会出现。即使树脂铸件可以减少设备的重量,增大部件尺寸,及由于整体铸造而使附加部件减少,但由于树脂铸件的设备固定位置的偏移可以引起图像互相叠加的位置偏移。
当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文本第H04-85445号中的结构被使用时,特别地,即使设备固定的偏移能够解决,但支撑板被固定后由于外力的影响而导致的支撑板的变形却无法防止。
如果由于固定设备时紧固部的偏移或由于设备固定之后影响设备的外力而导致设置在侧板间的支撑板弯曲,外力就容易集中到设备和侧板之间的紧固部上。这种集中会引起固定设备的偏移。
特别地,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第2003-270898号及2002-169353号中所述,当支撑板通过紧固被结合至侧板时,侧板之间的位置关系被侧板与支撑板之间的位置关系所限制,侧板与固定于其上的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也被限制。因为此限制,设备的固定位置可能保持偏移。此外,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本第2004-302194号中所述,当侧板通过夹具定位时,与侧板间的位置关系由夹具确定的支撑板在夹具除去后会因为外力而弯曲,这会引起侧板之间的偏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之一是至少部分地解决传统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组成装置的框架包括第一侧板,面对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侧板,及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并被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在第一侧和第二侧处支撑的连接构件。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构造成使其与装置的部件附接。连接构件包括在第一侧上的第一侧连接部及第二侧上的第二侧连接部。第一侧连接部连接至第一侧板以使第一侧板不会相对于连接构件移动。第二侧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侧板以第一连接部为中心相对于第二连接部侧上的连接构件运动。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与可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选择性定位的盖构件相附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成像装置包括组成装置的框架。框架包括第一侧板,面对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二侧板,及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并被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在第一侧和第二侧支撑处的连接件。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构造成使其与装置的部件附接。连接构件包括在第一侧上的第一侧连接部及第二侧上的第二侧连接部。第一侧连接部连接至第一侧板以使第一侧板不会相对于连接构件移动。第二侧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侧板以第一连接部为中心相对于第二连接部侧上的连接构件运动。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与可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选择性定位的盖构件相附接。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框架装配方法,用于装配组成装置且包括在面对另一侧板的表面上具有用于将装置的部件定位及保持在侧板之间的定位及保持构件的侧板的框架,该框架装配方法包括:将连接构件装配在侧板之间以使连接构件被侧板支撑,将连接构件的一侧固定至其中一个侧板,将部件附接至以松动配合状态互相连接的侧板上的定位及保持构件,将连接构件紧固并固定至侧板。
当结合以下附图阅读了对本发明的现有优选实施例的详述后,就会对本发明的以上及其它目标、特色及优点及技术和工业重要性有更好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使用框架的成像装置的例子;
图2是用于说明框架结构的示意图;
图3A是图2中所示的侧板之一的侧视图;
图3B是图3A中所示的支撑构件的接触表面的示意图;
图4A是另一面侧板的侧视图;
图4B是图4A中所示的支撑构件的接触表面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侧板和支撑板如何被紧固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所示结构的修改例的示意图;
图7A是用于说明依照本实施例的框架结构的示意图;
图7B是图7A中所示的连接件之一的示意图;
图8是从非侧板侧一侧观察的图2中所示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从侧板侧之一观察的图2中所示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1是从侧板侧之一观察的图2中所示结构的透视图;
图12是依照图6中所示结构的修改例的框架的透视图;
图13是从非侧板侧一侧观察的图12中所示的框架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从侧板侧之一观察的图12中所示的框架的分解透视图;
图15是用于图8中的框架中的用作支撑构件的支撑机构的构件的透视图;
图16是图1中所示结构的部分修改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所示部分的修改例的透视图;及
图18是图1及6中所示的成像装置的一部分被打开时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参考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
图1是使用依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框架的作为一种电子设备的成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中所示的成像装置为彩色激光打印机(后文称为“激光打印机”)1,其中布置有由于使用激光束记录而形成多色图像的成像单元。然而,成像装置也适用于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
激光打印机1包括图像载体(感光鼓)21K、21C、21M及21Y,显影单元和中间转印构件(或中间转印带41,用于传送转印材料P的传送带和感光带)。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以分别的黑色(K)、青色(C)、洋红(M)、及黄(Y)的恒定转速旋转。显影单元包括彩色显影设备22K、22C、22M及22Y。中间转印构件保持有在初级转印处理中由显影单元显影并转印于其上以使多色图像互相叠加的多色图像,并在次级转印处理中将被叠加的彩色图像转印至由馈纸器5馈送来的转印材料P上。
其上具有彩色图像的转印材料P被传送到定影单元6,彩色图像在此被定影至转印材料P上。纸张输出辊71将转印材料P输出至位于装置顶部表面的纸张输出部。注意,四种颜色的显影设备中的每一个以及对应的那个图像载体被整体构造为一个用于每种颜色的单元,各单元被分离并可拆卸地附接至打印机主体。
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分别与显影设备22K、22C、22M及22Y及整合在显影单元中的色粉容器23K、23C、23M及23Y一体式构成。一体式构成的显影单元由打印机主体可拆卸地保持以使每个显影单元都可根据色粉的消耗而容易地被更换。
每个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是通过在铝圆柱体外侧涂敷有机的感光涂层而形成的,并通过同轴地布置在各个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两边缘的法兰、轴承及轴(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在下文介绍的各个处理盒壳体上。处理盒分别包括显影设备22K、22C、22M及22Y。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和轴都是导电的。
驱动转印机构(如螺旋齿轮)(未示出)同轴地设置在各个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上,并被驱动单元(未示出)旋转。
充电单元24K、24C、24M及24Y分别对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的表面均匀充电。
对各个图像载体的写入由从写入曝光设备3发射的各个颜色(31K、31C、31M及31Y)的激光二极管(LD)光束中对应的那个进行,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的表面分别被激光束选择性地进行照射,静电潜像由此分别形成在图像载体上。
显影单元由四个使黑色、青色、洋红、及黄色显影以将静电潜像可视化的显影设备22K、22C、22M及22Y形成。四色显影设备22K、22C、22M及22Y布置在当显影辊旋转时面对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的显影辊25K、25C、25M及25Y分别与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相接触的位置处,以使用彩色色粉分别在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上形成可视化图像。
在激光打印机1的各颜色的成像单元中,处理盒包括,用于形成各种颜色图像的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形成相应图像的显影设备22K、22C、22M及22Y,充电单元24K、24C、24M及24Y,及色粉图像转印后用于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的清洁设备。
彩色图像形成过程中,中间转印构件被旋转以将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上的可视化色粉图像多次转印至其上。中间转印构件包括中间转印带41,用于驱动转印的驱动辊42,及用于张架中间转印带41以保持其上张力的张紧辊43。形成在图像载体21K、21C、21M及21Y上的色粉图像被多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1上。多次转印的色粉图像在二级转印单元44中被一起从中间转印带41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
激光打印机1还包括将转印材料P从供纸盒51馈送的馈纸器5,传送转印材料P的传送设备8,将一起转印的彩色图像定影在转印材料P上的定影单元6,将已在其上完成图像形成的转印材料P传送至设在打印机顶部表面上的纸张输出口的纸张输出单元7,及用于在转印材料P的两面形成图像的双面打印单元9。
在按上述方式构建的激光打印机1中,打印机主体由框架互相组合而成的壳体构成。集成在框架结构中的是用于成像单元的各种设备和构件,还有对应于成像单元中图像载体的中间转印构件。
图2至6是说明框架结构的示意图。注意,在下文的介绍中所用的框架是框架结构或框架结构体的同义词,指的是下文中的成像装置的壳体的框架结构体部,但框架在本发明中不限于此意。因此框架大体上对应于电子设备或电气部件集成于其中并与成像装置以相同方式使用的任何其它结构。框架由金属或树脂制成。
在图2中,框架的主体部分的结构方式使得用于成像单元的设备或构件被附接至互相面对且具有互相设定关系的侧板11和12之间。
侧板11和12通过使用支撑构件(stay member)13而互相连接,支撑构件13是由侧向设置在互相面对的侧板间的板制成的连接件。
对于支撑构件13,垂直于侧板11和12的竖直方向(垂直方向)的方向被定为支撑构件13的前后方向,相对于该前后方向的横向上的两端面被弯曲形成结合部,结合部的端面被侧板11和12紧固并支撑。
如图8至14所示,在一体设有支撑构件13的侧板11和12的相对表面上设置有用于设备或构件的定位/保持部。更具体地,定位/保持部为图像载体支撑部11a和12a,转印设备支撑部11b和12b,写入曝光设备支撑部11c和12c,及分别用在成像单元中的一些其它设备的支撑部。图17表示支撑构件13和位于支撑构件13上方的废色粉盒TG之间的位置关系。
支撑部利用设在侧板11和12上要被支撑的物体可以定位的位置处的用于装配的槽构成。形成位置的设置使得从侧板11和12各自底部开始的高度对于每个被支撑的物体是彼此相同的,且在支撑构件13的横向上相对于前后方向处于对称位置。
如图2所示,支撑构件13的右端面固定至位于右侧的侧板11上,且在左端相对于侧板12具有如箭头V所指的旋转自由度以使支撑构件13的左端面可以上下移动。换言之,侧板12相对于支撑构件13可旋转。注意,图4A、7A、11及12中所示的箭头V指示与以上相同的作用。
在图2中,分别为第一和第二凸起部的前侧凸起部11d和后侧凸起部11d’沿前后方向设在面对着支撑构件13的横向一端面的侧板11上,以在支撑构件13和侧板11之间形成连接构件。前侧凹进部13a和后侧凹进部13b设在与前侧凸起部11d和后侧凸起部11d’相对应的支撑构件13的一个端面上,并且凸起部固定在相应的凹进部内以使其互相连接。
单凸起部11d1设在与支撑构件13另一端面面对的侧板12的表面上,位于前后方向上前侧凸起部11d和后侧凸起部11d’的布置位置之间的大体中点处且具有与从支撑构件13底部至上述两个凸起部高度相同的高度。
将在稍后介绍的单凸起部11d1无法相对于设在支撑构件13上的单凹进部13a’作上下运动,但在侧板12被旋转时用作旋转支点。
前侧凸起部11d与单凸起部11d1具有相同的尺寸,这些凸起部被装配进的支撑构件13上的凹进部13a和13a’与上述凸起部具有大体相同的尺寸。换言之,凹进部内除前侧凸起部11d与单凸起部11d1的装配间隙外几乎没有其它空间。这样,当凸起部被装配进相应的凹进部后就无法移动。
反之,侧板11上的后侧凸起部11d’的尺寸与后侧凸起部11d’所装配进的支撑构件13上的后侧凹进部13b的尺寸不同。更具体地,凹进部13b被形成为大于后侧凸起部11d’。在图2的例子中,凹进部13b是狭长孔,其中其尺寸即前后方向上的装配间隙大于凸起部11d’的外径。装配间隙设在侧板11的前后方向上,这样,当在侧板12和支撑构件13装配前进行侧板11和支撑构件13的装配时,可对侧板11上的后侧凸起部11d’进行调整以装配进支撑构件13上的凹进部13b中。
因此,当紧接着支撑构件13至侧板11的固定而通过面板和夹具使侧板11和12互相面对时,侧板11与支撑构件13固定而侧板12可独自沿V方向转动。即,侧板12相对于支撑构件13和侧板11的组合件转动,或组合件相对于侧板12转动。这是因为后侧凸起部11d’与凹进部13b对及前侧凸起部11d和凹进部13a对的每一方在垂直方向上没有间隙。结果,即使侧板11和支撑构件13互相固定,侧板12转动使侧板11和侧板12之间的平行度可以调节。此调节可防止侧板间的平行度向支撑构件13倾斜。
作为位于侧板12上的第三凸起部的单凸起部11d1可旋转地装配进支撑构件13的凹进部13a’中。这样,即使无法保持侧板11和12间的平行度,两部分也可使用螺栓紧固,而支撑构件13可通过利用装配部和转动部处的装配状态而保持自然形态,而无需通过诸如用力弯曲支撑构件13的操作而将支撑构件13调节至水平状态。注意,侧板上螺纹孔的直径的设置应与支撑构件13的位置的变化一致。
结果使支撑构件13可改变其位置以调节其相对于在侧板11和12上的紧固位置的紧固位置,而侧板11和12的面对关系诸如平行度已事先被限定。因此,可以将支撑构件13连接至侧板11和12而不会失去保持着事先定义的面对关系的侧板11和12之间的关系。或者,通过使侧板12相对于互相固定的支撑构件13和侧板11转动而可调节平行度。
换言之,通过使用用于设备或构件的支撑部11a和12a,11b和12b,及11c和12c中任意一方的支撑部可将设备安装到侧板11及12上。当设备安装于其上后,可根据侧板间的面对关系限定支撑构件13相对于侧板11和12的扭转角而不依靠支撑构件13的精确度。
因此,即使支撑构件13相对于侧板11和12的紧固位置之间存在误差,侧板11和12的扭转角也可进行调整。因此,不是支撑构件13用作基准部件,而是侧板11和12用作面对关系事先限定的基准部件,以将支撑构件13固定至侧板11和12。而且,可以防止当支撑构件13上的紧固位置用作基准时,失去侧板之间的面对关系的情况的发生。换言之,可以获得侧板11和12的位置不会因为侧板11和12与支撑构件13的连接而被支撑构件13限制的状态。
图3A描述从侧板11的外侧所观察到的侧凹进部11d和后侧凹进部11d’如何分别装配进支撑构件13上的凹进部13a和13b。图4A描述从侧板12的外侧所观察到的单凸起部11d1如何装配进支撑构件13上的凹进部13a’。图3B描述侧板11和支撑构件13之间的接触表面。图4B描述侧板12和支撑构件13之间的接触表面。
侧板11和12通过横向设置于其间的支撑构件13彼此连接。如图5所示,通过利用分别设在侧板11和12及支撑构件13上的紧固部将它们彼此紧固。
在图5中,紧固部被构造穿过形成在侧板11和12上的螺栓插入孔N1将螺栓N插入到形成在支撑构件13端面上的螺栓孔。注意,紧固部的结构可以是诸如铆接紧固及点焊的焊接结构而不是使用螺纹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纠正侧板间偏移的结构中,当支撑构件13横向设置并固定在侧板11和12之间以将它们连接起来时,例如,面板和夹具用于使侧板11和12保持理想的面对位置关系,以使侧板支撑要被支撑的物体。在此关系基础上,侧板11上的前侧凸起部11d和侧板12上的单凸起部11d1分别装配进支撑构件13上的凹进部13a和13a’,且后侧凸起部11d’装配进支撑构件13的凹进部13b中。
在图5所示的状态中,螺栓N用于将支撑构件13紧固至侧板11和12。然而,此前支撑构件13并不固定到侧板11和12上。因此,在各设备被侧板11和12上用于这些设备的支撑部支撑的状态下,支撑构件13被临时固定到侧板11和12上。当它们要从临时固定状态被最终紧固时,支撑构件13轻微地位移以将自身调节至侧板11和12的紧固位置上并被紧固在其上。在此操作过程中,侧板11和12之间的面对关系并未失去,被支撑的物体与侧板11和12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被保持在预定的位置关系。
而且,通过在侧板11和12上设置凸起部并在支撑构件13上设置凹进部,即使外力影响支撑构件13,与凹进部设置在侧板11和12上且相应的凸起部被设置在支撑构件13上的情形相比,支撑构件13的变形可得到相对有效地控制。更具体地,如果外力通过侧板11和12作用在支撑构件13上时,与由形成在与支撑构件13顶部表面同一平面上的凸起部的表面承收外力的情形相比,外力被凹进部剪切面承收时不会产生弯曲力矩。这样,支撑构件13很难发生变形。
因此,通过使用支撑构件13中不会产生弯曲力矩的支撑部(凹进部),可防止支撑构件13的变形。而且,通过防止侧板面对间距的变化,可防止将被支撑的物体的附接位置的改变。这样,通过防止由于被支撑物体间位置关系的变化而引起的转印图像间的误套准,可解决异常图像发生的问题。
侧板11上的后侧凸起部11d’和支撑构件13上的相应的凹进部13b之间的尺寸关系使得凹进部13b的长度在水平方向上可容纳装配时的位移。
如图1所示,支撑构件13在成像装置中的布置位置被选择在废色粉盒TG下方及馈纸器5的上方。
废色粉盒TG收集并容纳中间转印带41上残留的非转印色粉。设在清洁设备中用于中间转印带41的管子连接至废色粉盒TG以便将收集的非转印色粉引导至废色粉盒TG。当充满非转印色粉时,废色粉盒TG被取出,所容纳的色粉接受收集处理,然后废色粉盒TG被重新插入到装置中,收集处理就绪以收集新的废色粉。
通过将支撑构件13设置在废色粉盒TG下方,可防止当废色粉盒TG拉出时从盒中泄漏的色粉落到馈纸器5中,继而防止作为纸张存储在馈纸器5中的转印材料P被色粉弄脏。
支撑构件13具有向侧板11和12的前侧凸出的结合部13B。遮盖供纸辊52外围的凸起部13B1(图17)设在结合部13B上与供纸辊52对应的位置处。形状与凸起部13B1-致的凹进部设在与凸起部13B1面对的废色粉盒TG的位置处。因此,可防止两者互相干扰。
图17描述支撑构件13与废色粉盒TG如何布置。当废色粉盒TG附接至装置上或从装置上拆下时,废色粉盒TG在位于支撑构件13上的凸起部13B1上移动。
当废色粉盒TG从装置上拆除时,废色粉盒TG在支撑构件13上滑动。此时,通过在支撑构件13的凸起部13B1上滑动可将废色粉盒TG拆除。当附接至装置时,废色粉盒TG被侧板上的定位部定位并固定。废色粉盒TG固定时只被侧板保持,这样,它被保持悬挂在支撑构件13的上方。
因此,即使供纸辊52被放置靠近废色粉盒TG,也不会阻挡废色粉盒TG的运动,供纸辊52的位置和废色粉盒TG的位置在垂直方向上可以重叠。这样,它们在垂直方向上的安装空间可以减小。通过使用上述这种结构,支撑构件13具有与废色粉盒TG的运动行程一致的长度,这使装置本体的深度可以尽量地长。这样,通过增加面对表面到侧板的长度及通过增加结构强度,防止侧板扭曲变形的效果得到加强。
位于支撑构件13下方的馈纸器5在支撑构件13的底部有一个纸张探测传感器(未示出)。纸张探测传感器探测馈纸器5中的转印材料P是否已用光。当转印材料P已用光时,纸张探测传感器输出指示显示在装置的显示单元(未示出)上的报警的信号。
基于此结构,衬背构件(backing member)设在侧板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上。更具体地,衬背构件在与为板材的支撑构件不平行的状态将侧板互相连接,故衬背构件有助于防止侧板之间的位移。
图6是此结构的示意图。用于连接侧板11和12的衬背构件14设在处于如图2所示的与支撑构件13不平行的状态,即支撑构件13的表面与衬背构件14的表面互相不平行的状态下的侧板11和12的作为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后侧上。
衬背构件14是横向设置在侧板11和12之间以将其连接的支撑构件,衬背构件14与侧板11和12间的各个连接位置用螺栓紧固及固定。在图6中,螺栓插入孔14a形成在衬背构件14上。通过利用螺栓,紧固位置不仅包括侧板11和12,而且包括作为目标部的到支撑构件13的面对部。
在此结构中,例如,衬背构件14构造成使其截面惯性矩(second moment of area)小于支撑构件13的截面惯性矩,这使衬背构件14比支撑构件13更容易变形。这样,由于外力而导致的变形更难传递到支撑构件13上。换言之,通过防止支撑构件13扭转可防止连接至支撑构件13的侧板11和12的扭曲。因此,可防止为夹具板11和12的被支撑物体的位置的变化,这样,可以防止使用要被支撑的物体而获得的图像中出现异常问题。
为将衬背构件14的截面惯性矩减小到小于支撑构件13的截面惯性矩,衬背构件14的厚度应比支撑构件13减小得更多,或使用比支撑构件13刚度更低的材料。
本实施例的特色之一是在各侧板上设置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连接部件。更具体地,在每个侧板11和12上设有前侧及后侧凸起部。凸起部可装配进其中的、用于第一至第四连接部件的前侧及后侧凹进部设在支撑构件13上。而且,凸起部和凹进部的位置关系是位于后侧的凸起部和凹进部设置为松动装配状态(loose-fitting state)。
术语“松动装配状态”是指由于凹进部和凸起部之间的尺寸不同而使凸起部可自由移动的状态。
图7A是此结构的示意图。前侧凸起部11d0,后侧凸起部11d0’,前侧凸起部11d,及后侧凸起部11d’分别作为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连接部件的一个部件沿侧板的前后方向设置在侧板11和12上。设置在支撑构件13端面与各自的凸起部面对的是分别作为从第一至第四连接部件的另一个部件的前侧凹进部13a1,后侧凹进部13b1,前侧凹进部13a1,及后侧凹进部13b’。
更具体地,如图7A所示,第一连接部件包括前侧凸起部11d0和前侧凹进部13a1,第二连接部包括后侧凸起部11d0’和后侧凹进部13b1,第三连接部包括前侧凸起部11d和前侧凹进部13a1,第四连接部包括后侧凸起部11d’和后侧凹进部13b’。
处于各自的侧板11和12中的前侧凸起部11d和11d0以及支撑构件13中的前侧凹进部13a1形成为可以获得精确的装配,因为如图2所示那样个每个凸起部与相应的凹进部之间几乎没有尺寸差。然而,处于各自的侧板11和12上的后侧凸起部11d’和11d0’与支撑构件13中的后侧凹进部13b’和13b1分别构成松动装配状态。
更具体地,面对侧板11的支撑构件13上的后侧凹进部13b’相对于图2中支撑构件13上的凹进部13b中所示的水平狭长孔有尺寸差别。面对侧板12的后侧凹进部13b1是在水平方向上与后侧凹进部13b’具有相同尺寸差的狭长孔,但如图7B所示在垂直方向上与其具有不同的结构。更具体地,此情形下使用的狭长孔相对于后侧凸起部11d0’在垂直方向上也具有1mm的尺寸差(D-d)。
图7A的结构包括如图6所示的衬背构件14。基于此结构,由于尺寸差而处于松动装配状态的凸起部和凹进部,即,在各自的侧板11和12中的后侧凸起部11d’和11d0’及在支撑构件13中的后侧凹进部13b’和13b1靠近衬背构件14设置。几乎没有尺寸差的各自侧板11和12上的前侧凸起部11d和11d0及支撑构件13上的凹进部13a1在前后方向上分别设在离开后侧凸起部11d’和11d0’及后侧凹进部13b’和13b1的位置处。
第一及第三连接部件为精确装配,而第二连接部件具有沿V方向的松动装配状态。第四连接部件只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部件之间的尺寸差。因此,如果侧板之间的平行度被限定,后侧凸起部11d0’在是较大孔的后侧凹进部13b1的范围内处于在V方向上的松动装配状态。
从本结构中可获得以下的效用。
因为在调节侧板12相对于侧板11的平行度的同时可将固定将侧板12至支撑构件13,故可防止由于支撑构件13的变化而导致平行度的降低或丢失。而且,在调节侧板12时,因为V方向上的转动运动可被限制在后侧凹进部13b1的孔的尺寸范围内,所以调节是比较容易的。调节可通过使用相对于支撑构件13和侧板11转动侧板12的方法或相对于侧板12转动固定的支撑构件13和侧板11的方法进行。
根据此结构,因为前侧凸起部11d和11d0与相应的前侧凹进部13a1或13a1之间的每个关系几乎不存在尺寸差,所以此关系在支撑构件13固定至侧板11及12时就可被确定。反之,后侧凸起部中与侧板11面对的后侧凸起部11d’与后侧凹进部13b’具有尺寸差。因此,与图2中结构类似,旋转方向上的偏移被限制,且侧板11和支撑构件13由此被彼此固定。
如图2中所示情形,图7A中的箭头V指示当侧板11和支撑构件13被固定后根据侧板11和12之间的平行度所允许的侧板12扭转角所在的方向。因此,在此情形下,当支撑构件13被固定至其相对于侧板11的平行度已被限定的侧板12时,支撑构件13相对于侧板11和12的扭转角度也可根据侧板间的面对关系被限定,而不依靠支撑构件13的精确度。
此情形下,面对侧板12的后侧凹进部13b1的尺寸被设为如横向(垂直方向)上尺寸差。更具体地,后侧凹进部13b1的尺寸设置成留有间隙或比装配进其中的后侧凸起部11d0’的尺寸更大的尺寸,从而导致后侧凸起部11d0’发生回动(backlash),且导致支撑构件13在回动发生的范围内转动。这是因为防止了当支撑构件13被由紧固侧板12和支撑构件13而引起的扭矩所张拉时或这当装配过程中外力在夹具被拆除后作用到紧固位置处时侧板12与支撑构件13之间的紧固位置的较大偏移。
然而,如果横向(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差无意增大,则侧板12与支撑构件13之间的紧固位置会发生不当的较大偏移。换言之,后侧凹进部13b1的尺寸应能使由后侧凸起部11d0’引起的回动可以发生,但又不用太大。最合适的情形是引起回动的间隙尺寸(后侧凹进部13b1与后侧凸起部11d0’之间的尺寸差)为部件的尺寸精度或更大,侧板12和支撑构件13之间的扭转角设置为允许值或更小。因为此原因,尺寸差选为1mm或更小。
使用此结构,衬背构件14防止由外力而导致的处于松动装配状态的凸起部和凹进部的偏移。由于前侧凸起部和前侧凹进部不仅作为定位部还作为支点,因此可防止具有尺寸差且处于松动装配状态的后侧凸起部和后侧凹进部之间的相对位置轻易地偏移。而且,还可防止支撑构件13出现诸如扭曲的变形,这样可防止支撑物体之间的位移。
参考图7A介绍的框架被构造成当成像装置的壁部的一部分为可打开/可关闭的盖构件时可防止靠近盖构件的侧板的位移。
图16描述其中成像装置的壁部的一部分被用作相对于装置本体可打开/可关闭的盖构件的结构。
如图16中的虚线所示,成像装置被构造成使得装置本体的顶部表面的一部分和侧壁的一部分(图16中DU所示)用作盖构件。盖构件可相对于装置本体打开/关闭,即,分别绕转动支点A及B摆动。
在图16中所示的成像装置中,馈纸器,成像单元及纸张输出单元按此顺序从下侧向上布置,纸张传送通道设置在装置的前侧。
纸张传送通道从馈纸器5的纸张供应辊52开始,经套准辊8,次级传输单元44及布置在纸张供应辊52上方的定影单元延伸至装置顶表面上的纸张输出托盘1A。
当盖构件绕位于侧壁下部的支点B摇动打开时,纸张传送通道被暴露在外。使得导致沿纸张传送通道上的卡纸的转印材料P可以被清除。此外,可拆单元如废色粉盒TG及转印设备4可按字母R所指示的那样从装置中取出。
如图18所示,位于装置顶部表面上的盖构件可绕支点A打开/关闭,例如以便于更换成像单元的处理盒PC。处理盒PC被分别形成在侧板11和12上的图像载体支撑部11a和12a(见图8至14)导向,并由此被定位。
用在设有如此可打开/可关闭的侧壁的结构中的侧板有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前侧的面对间距由于在侧壁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打开/关闭而变化,从而失去平行度。特别是,当侧壁被打开时,外力经常会在废色粉盒TG及传输设备4被插入或取出时影响面对间距。由于开放的侧壁,侧壁会彼此断开连接,则侧板间的平行度很容易失去。
如果侧板彼此不平行,则被支撑的构件或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这导致由于偏移而引起图像误套准。
在图7A的结构中,包括在第一连接部中的前侧凸起部11d0和前侧凹进部13a1及包括在第三连接部中的前侧凸起部11d和前侧凹进部13a1形成基准位置,彼此之间几乎不存在尺寸差。这些部分设在对应于打开/关闭侧壁的侧板11和12的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这能够维持强度从而在侧壁打开时防止侧板变为不平行。
而且,衬背构件14设在侧板11和12在前后方向上的后侧,且具有与部件的尺寸精度相同或更大的尺寸差的后侧凹进部13b’及13b1也设在后侧。侧板因此可以可靠地固定至支撑构件13,且由此侧板可保持互相平行。注意,后侧凹进部13b’和13b1与各自侧板的结构关系与图7A中的情形相反。即,设在侧板11上的后侧凹进部13b’可以设在侧板12上,设在侧板12上的后侧凹进部13b1可以设在侧板11上。而且,支撑构件13的任意形式可根据需要从薄板、厚板、箱形等中选择。
图8是说明支撑构件13如何固定到侧板11和12上的框架结构的透视图。
侧板11和12由诸如聚碳酸酯的树脂材料制成的铸造部件形成,面向侧板12的表面上设有用于被支撑物体的支撑部11a、11b、及11c。注意,面向侧板11的表面在图10中示出。
如图9所示,侧板11设有前侧凸起部11d及后侧凸起部11d’。如图10所示,侧板12设有在基于参考图2介绍的原理的位置上的单凸起部12d。
在本实施例中,凸台(boss)被用作凸起部。
图9及10中所示的支撑构件13由使用诸如SECC的钢材的金属板材形成。前侧凹进部13a和后侧凹进部13b设在与侧板11(见图10)面对的支撑构件13上的端面上,而凹进部13a设在与侧板12面对的端面上(见图9)。
在本实施例中,孔用作凹进部以使作为凸起部的凸台可装配于其中。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构件13不是由树脂而是金属如SECC制成。因此,与树脂制成的支撑构件不同,其确保刚度所需的横截面积可以减小。结果,可避免装置高度的增加。此外,与不锈钢等相比,其可加工性极好,因此可使用低成本材料。
本实施例按照以上所述构造,且,因此,当支撑构件13装配进侧板11和12之间时,侧板11上的凸起部11d和支撑构件13上的凹进部13a用作侧板11和支撑构件13之间装配的定位基准。此情形下,因为前侧凸起部11d和相应的凹进部没有尺寸差并且单凸起部11d1与相应的凹进部也没有尺寸差,凸起部被分别装配在其中而没有位移。同时,在后侧凸起部11d’和凹进部13b之间具有尺寸差,旋转方向上的位移由此如参考图2所述的那样受限制。结果,侧板11和支撑构件13被互相固定。
而且,侧板12上的凸起部12d与凹进部13a(见图9及10)之间的关系容许支撑构件13沿图11中箭头V所指的方向的转动运动。因此,与图2中类似,侧板11和12的扭转角度无需依赖支撑构件13的精确度就可被限定。
在此状态下支撑构件13被紧固至侧板11和12。此时,当被支撑物体在最终紧固完成前的状态即侧板11和12被临时固定至支撑构件13的状态下被附接至支撑部11a和12a,11b和12b,11c和12c中任意一对上时,通过将支撑构件13最终紧固至侧板11和12而完成框架。
当支撑构件13最终且完全紧固至侧板11和12上时,在其诸如平行度的面对关系已事先通过附接被支撑物体而限定的侧板11和12的紧固位置上,右侧的支撑构件13的端面与侧板11装配,其左侧的端面相对于侧板12具有沿箭头V方向的旋转自由度。因此,支撑构件13基于侧板11和12的紧固位置而被紧固至侧板11和12上。与紧固在支撑构件13的紧固位置基础上进行的情形不同,即使支撑构件13上的紧固位置有所误差,支撑构件13也可移动以调整至侧板11和12的紧固位置。该移动不影响侧板11和12之间的面对关系。
图12至14是设有图6中的衬背构件14的例子的示意图。图12至14中支撑构件13与侧板11和12之间的各个装配状态与图8至11中的相同。在侧板11中,由于图7A中所示的后侧凸起部11d’和后侧凹进部13b’之间的关系,图12中侧板11中的后侧凸起部11d’和后侧凹进部13b的可装配性可以满足要求。同时,通过侧板12侧支撑构件13的转动可获得紧固位置的匹配。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使用加强支撑构件13的刚度特别是抗扭强度的结构。
图15是此结构的示意图。支撑板支撑件13’整体地设在支撑构件13的底部。支撑板支撑件13’通过用拉伸处理增加其垂直方向的尺寸可加强截面惯性矩。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衬背构件14之外使用支撑构件可加强支撑构件13的刚度。因此,可防止由于外力而导致支撑构件13变形,并防止通过支撑构件13互相连接的侧板11和12互相倒下。这样,可防止被支撑物体位移的发生。
如之前所提出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防止侧板之间的偏移,且能够维持侧板之间没有偏移的状态。
更少的外力被传递到支撑构件,并且防止了支撑板的扭转,这可防止连接至支撑构件的侧板扭曲。因此,侧板之间的偏移可被纠正,且由此可防止图像误差的产生。
而且,通过包括凸起部如凸台及将凸起部装配于其内的孔的简单结构就可防止偏移。此外,通过连接构件的即使小量的转动就可防止紧固位置由于外力作用而产生的较大位移。
而且,侧板间的面对关系基于为夹具板的设备或元件的位置被限定,然后连接构件可固定至侧板,这样,即使连接构件的固定位置有误差,连接构件也可被调整并固定至侧板上的固定位置。
而且,通过将横向设置在侧板之间的连接构件固定至侧板上,由此可保证侧板和被其直接支撑的设备或构件之间的位置精确度。这样,可防止由于偏移导致的异常图像的发生。
而且,侧板与横向设置于其间的连接件设置于松动装配状态。因此,设备或元件的附接位置在设备或构件附接的基础上设定,而没有因连接构件的紧固限制位置关系。这样,设备或构件可以被支撑而无偏移。
尽管本发明已经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述,以达成完整的、清晰的揭示,但所附的权利要求并不是因此而受到限制,而应解释为体现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该基本教导下所能得到的所有调整和可选结构。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书要求对2006年6月22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172434号及2007年5月1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130493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