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成圈纺织机的钩针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710111855.1

文献号 : CN10110913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约瑟夫·施密特

申请人 : 格罗兹-贝克特两合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披露了一种用于成圈纺织机的钩针。根据本发明的钩针(1)具有设在背离钩(4)的一侧上的闭锁匙上的闭锁(6),具有至少两个小面或模制表面(10、11)。这些小面(11、11′),其向闭锁后部(23)聚合,减小了闭锁头(8)的体积。因此,可以减小凹槽(27)的宽度C,由此在这区域中产生针织机器针(1)的稳定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成圈纺织机的钩针(1),包括:

针主体(2),所述针主体(2)具有带钩(4)的成圈部分(3)、闭锁狭缝(17)、设在闭锁狭缝(17)中的支承布置(5)以及容纳漏斗(15),闭锁(6),所述闭锁(6)具有闭锁轴(9),所述闭锁轴枢转式支撑在支承布置(5)上并支撑具有其侧面彼此背离的过渡区域(16)的闭锁头(8),借助该过渡区域闭锁轴(9)终止于闭锁头(8),分别位于闭锁头(8)的过渡区域(16)的每一侧上的第一小面(10、10′),由此,支撑闭锁(6)从而在其中接触钩(4)的关闭位置和其中所述闭锁的闭锁头(8)与容纳漏斗(15)相互作用的后部位置之间枢转,其特征在于,

在闭锁头(8)的过渡区域(16)处,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小面(11,11’),所述第二小面邻接第一小面(10),并且所述第二小面(11,11’)位于闭锁头(8)的抵靠针主体(2)上边缘的区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圈纺织机是针织机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面(10)终止在闭锁轴(9)的平坦侧(7、7’)中,其中所述闭锁轴(9)的所述平坦侧(7、7’)比所述第一小面(10)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面(10)是平坦表面并相对于闭锁轴(9)的平坦侧(7、7’)以斜角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面(10)和第二小面(11)相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闭锁头(8)的横截面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小面(10)和一个第二小面(11)并通过后表面(23)而在过渡区域(16)中受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闭锁头(8)的横截面通过至少两个第一小面(10、10’)和两个第二小面(11、11’)并通过后表面(23)而在过渡区域(16)中受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钩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闭锁(6)的每一侧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小面,并且所述两个第一小面(10、10’)在彼此平行的线处与所述闭锁的横平面相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面(10)和第二小面(11)形成斜角(α)。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针,其特征在于,一个第二小面(11)的最低点以如此方式布置在闭锁头(8)上,使得当闭锁头(8)已经由漏斗(15)容纳时,第二小面(11)的切线与闭锁狭缝(17)相交。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钩针,其特征在于,第二小面(11)以如此方式布置在闭锁头(8)上,从而第二小面(11)的切线指向闭锁狭缝(17)并一起形成锐角(β)。

说明书 :

用于成圈纺织机的钩针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成圈纺织机的钩针,尤其用于针织机器,以用于生产扁平织品。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形成圈,所谓钩针用在机器中,尤其用在针织机器中,其中所述针快速连续地来回移动以形成圈。这样,设在针织机器针上的闭锁快速连续并高速地打开和关闭线的拾取空间。这个拾取空间受到针的基体和钩的限制,该钩在与打开和关闭该闭锁相互作用的所述针基体的一端上。这样,可选地,闭锁快速连续地冲击在钩上从而产生关闭位置并冲击在闭锁针的轴上从而产生打开位置或者后部位置。在成圈过程中,钩针的闭锁移动穿过圈或半圈。闭锁的速度在闭锁尖端处最高,并随着与闭锁的支点-在该支点上闭锁支撑在针织机器中-的距离的减小而减小。在冲击时闭锁头的动能在关闭位置中在钩上和在打开位置中在针轴上应该被消除。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根据图4、4a、5a和图7的现有针织机器针1在其针主体2的上侧37上具有一个槽形的凹槽27或压痕形状的容纳漏斗(funnel)5。从剖面图可以看出,这随后基本为一个圆形弧并适用于由闭锁轴9保持的闭锁头8的后表面23。在其两侧上,闭锁轴9终止在闭锁头8中的线24上,所述线代表小面10、10’的边缘,正面或者小面10、10’关于彼此以锐角延伸并邻接后表面23。闭锁头9关于中心轴B对称并在面向针主体的一侧上有对应于凹槽的相对大的宽度C+的宽度(图4a)。
[0003] 该容纳漏斗5的相对大的宽度C+,还有大块的闭锁头,会产生问题,因为这个块必须在关闭和后部位置之间来回高速移动。必须在闭锁头的容纳漏斗15上消除该动能。在打开的位置中,这可以通过轴爪、还称作钩针的爪的支撑区域的弹簧作用实现。这种弹簧作用会受到闭锁狭缝的延伸或另外的钩针中的第二狭缝的影响。
[0004] 在后部位置中在闭锁冲击时产生的力可以大到足够破坏爪或闭锁。
[0005] 机器针织用针在成圈期间受到的另一应力,由针织材料的拉伸力产生。机器针织用针在针床的一个针通道中引导,而它的针下侧(针的后部)支撑在针通道的底部上。这个通道可能终止在喉部区域中,即,在钩针的容纳漏斗的区域中。在成圈操作期间,针移动远离针支撑件的支撑区域。在这个区域中,机器针织用针受到在针支撑件的方向上作用的拉伸力。这些拉伸力由于释放材料而产生。释放的材料已经将针织材料拉离针。材料由位于针后部上的半环的针支撑。因此,横跨半环的释放的力直接作用在支撑在针支撑面中的针的基部主体上。现在,如果半环经由关闭的闭锁丢弃时,这些拉伸力随着半环沿着针环的方向进一步的移动而增加。由此,产生了能导致破坏针轴的应力。通常,当针织机器针处于移出位置中时,针在容纳漏斗或模子压痕处破裂,其表示闭锁针主体的弱点,并大约位于针支撑的末端(所谓丢弃边缘)。模子压痕适用于现有闭锁头,所述压痕有对应的尺寸、改进这种破裂特性。
[0006] 文件DE-OS 28 17 136公开了一种具有带有凹槽的针轴的钩针,由此凹槽的形状对闭锁头的后表面是互补的。凹槽通过去除针轴材料而形成。闭锁头的支撑表面限制成针轴的侧壁即针轴爪的现有宽度,由此通过去除材料来弱化针轴从而产生凹槽。这增加了钩针破裂的容易性。
[0007] 文件DE-OS 22 25 835公开了一种借助于侧肋的闭锁头的加强件从而抵消在成圈过程期间产生的磨损,并抵消闭锁头破裂的敏感性。这种措施导致增加了闭锁头的质量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未被接受。
[0008] 美国专利2,817,222已经公开了具有在闭锁打开位置中沉入闭锁狭缝的肋条的闭锁头后部的加强件,这种措施是用于避免任何的闭锁和爪破裂。
[0009] DE专利27 14 607已经公开了一种由于针的纵向狭缝的特殊设计,在打开位置或后部位置中对针闭锁冲击的减震,并由此避免对闭锁和针自身造成损伤,否则这种损伤会在针的后部位置中产生。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长度延伸超过打开的闭锁的末端的第二纵向针狭缝,邻接容纳闭锁的第一个纵向针狭缝。作为这种措施的结果,针轴爪的弹力增加。但是,这种测量不足以满足现今高速针织机器针期望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10] 基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成圈机器的钩针,由此这种钩针将表现出减少针或者闭锁破裂的可能性。
[0011] 如下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成圈纺织机的钩针满足这些期望。
[0012]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成圈纺织机的钩针,包括:
[0013] 针主体,所述针主体具有带钩的成圈部分、闭锁狭缝、设在闭锁狭缝中的支承布置以及容纳漏斗,
[0014] 闭锁,所述闭锁具有闭锁轴,所述闭锁轴枢转式支撑在支承布置上并支撑具有其侧面彼此背离的过渡区域的闭锁头,借助该过渡区域闭锁轴终止于闭锁头,[0015] 分别位于闭锁头的过渡区域的每一侧上的第一小面,
[0016] 由此,支撑闭锁从而在其中接触钩的关闭位置和其中所述闭锁的闭锁头与容纳漏斗相互作用的后部位置之间枢转,
[0017] 其特征在于,
[0018] 在闭锁头的过渡区域处,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小面,所述第二小面邻接第一小面,并且所述第二小面位于闭锁头的抵靠针主体上边缘的区域中。
[0019] 这种钩针在其钩针后面有至少两个第一小面,在传统钩针的情况下,两个第一小面以偏离闭锁的纵向方向的方式布置。另外,提供了位于现存的小面和闭锁后面之间的两个其它的(第二)小面。因此,小面以相对于经过中心轴的虚平面倾斜的方式布置。第一小面对着的优选为锐角的第一方向基本对应于闭锁的纵向方向。第二小面对着的优选为锐角的打开方向基本对应于从闭锁的纵向方向偏离的方向,并位于中心平面中。两个第一小面优选关于中心平面对称布置。两个第二小面也优选关于中心平面对称布置。这些小面可能是平面或者甚至是圆形。这样,优选为凹曲面。小面设在闭锁头的末端上,其具有匙形结构并邻接该闭锁轴。闭锁轴具有一个宽度,其略微小于闭锁狭缝的宽度,使得闭锁可移动地支撑在闭锁狭缝中。闭锁头的宽度凸出超过闭锁狭缝并超过钩针的钩,从而保证在闭锁头上顺利丢弃半环。
[0020] 第二小面导致减少了闭锁头的重量,由此减少了所述头的动能。另外,将设在针主体上的磨制压痕能比迄今为止的更小,由此减轻否则在该点对针主体的弱化。
[0021] 两个第一小面都从相对狭窄的闭锁轴到宽的闭锁头形成一个过渡区域。这个过渡区域的一部分可以沉入闭锁狭缝和/或沉入针基部主体的拾取漏斗。这样,闭锁的这个过渡区域的每一侧优选有第一和第二小面。从闩锁轴的平的一侧开始,所述轴的宽度初始由第一小面增加,其共同形成楔形直到达到闭锁头的最大宽度。第二小面,优选为纵向小面邻接优选为基本三角形的第一小面,因此,在闭锁轴的过渡区域中的闭锁头的截面向闭锁头减少。闭锁轴的过渡区域在容纳漏斗的区域中,其尺寸尤其是它的宽度,能由于这个原因而减小。第二小面相对于第一小面以斜角布置。两个小面可能都无缝接合,使得环可以在闭锁后部滑动而不受损。两个模制表面过渡到彼此可以使其不可能限定两个模制表面的精确边界的方式构造例如圆化。另外,具有圆化边界和边缘的小面可能终止在余下的闭锁后部中。
[0022] 由于第二模制表面,闭锁头的横断面或者体积在闭锁头的一个部分中减少,在打开位置中,该部分沉入轴爪的容纳漏斗中或者开始接触所述轴爪。因此,容纳漏斗的宽度减小。由此,针轴爪的上侧更宽。这导致加强了针基部主体的关键区域,否则它代表着一个弱点。
[0023] 容纳漏斗,即所谓模制压痕,能适用于闭锁头的后部。在闭锁头由模制压痕的表面支撑的区域中,该形状对应于闭锁头的形状。通常,闭锁头有遵循一定半径的曲面形式。在容纳漏斗终止在轴爪的上侧之处,所述漏斗至少可以具有部分表面。这个部分的表面优选平行于闭锁头的第二小面布置。经过容纳漏斗的部分接着以由一个弓形部分和两个直线部分组成的曲面邻接。因此,闭锁头有一个可用的容纳漏斗,其在中心的最低点遵循弧形,例如,圆形弧,即,其可以弯曲,并在它的端部上是平坦的。这个容纳漏斗可以基本适合于在这个区域中的闭锁头的形状。
[0024] 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的另外的细节根据附图、说明书和/或权利要求是显而易见的。
[0025] 附图简要说明
[0026] 附图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0027] 图1是钩针在闭锁的关闭和后部位置中的示意性侧视图的细节,该钩针具有小沟槽状的凹槽并在闭锁轴和闭锁头之间具有一个改进的过渡区域;
[0028] 图2是根据图1的钩针的示意性侧视图,具有在后部位置中和不同比例的闭锁;
[0029] 图3是根据图2沿着线A-A剖开和不同的比例的闭锁的截面图;
[0030] 图3a是根据图3的钩针的拾取区域的放大图;
[0031] 图4是根据图3的现有钩针的截面图;
[0032] 图4a是根据图4的现有钩针的拾取区域的放大例示图;
[0033] 图5是根据图1的不同比例的钩针的侧视图的细节,具有小沟槽状的凹部;
[0034] 图5a是现有钩针的闭锁的侧视图的细节;
[0035] 图6是如在根据图1的钩针中的模制压痕的平面视图;以及
[0036] 图7是如现有针中的放大比例的模制压痕的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图1表示含有针主体2的钩针1,该主体具有在其端侧上具有钩4的成圈部分3。钩4设有可在其上侧18上圆化的尖端2。
[0038] 在其成圈部分3上,针主体2具有延伸进入闭锁6的端部19中的闭锁狭缝17。闭锁6保持并枢轴式支撑在支承布置5上的闭锁狭缝17中。例如,通过延伸经过闭锁狭缝17的支承轴形成支承布置5。这种支承轴可能代表支承销或者优选具有一部分或多部分的销形式,其可能无缝连接到针主体2。闭锁6被支撑使得其可以围绕该支承布置5枢转,从在图1左侧的关闭位置转到在图1右侧上例示的后部位置中。
[0039] 该闭锁包含窄轴9,其优选受到平行侧翼限制并且其宽度略微小于闭锁裂缝17的宽度。闭锁6的长度是使得其端部20能到达或部分到达钩4的上侧18。这样,终端20在对着钩4的一侧上设有凹处21,由此所述凹处-根据图1的可示例的实施例-形成容纳至少部分的钩4的凹痕22。凹痕22可以对应于钩4的上侧18的形状并可以适用于其中。
[0040] 钩针1,尤其是针主体2,可移动地保持在针支撑件36中。针支撑件36可以在大约轴向位置中结束,在此处后部位置中的闭锁头8与针基部主体2相互作用。针基部主体2由针支撑件36在该点支撑,尤其当针受到释放材料的可拉伸力F时。
[0041] 闭锁6的端部20的结构从图2、3和5也是明显的。端部20邻接后部表面23,其形成设在闭锁6的端部的匙的后边。匙的尖端标记闭锁6的端部20。它的宽度超过有基本平行侧面的闭锁轴9的宽度。闭锁轴9的宽度由平侧面7和7′彼此的距离的限定,在线24与闭锁头8的过渡区域16接合。闭锁头8的宽度-垂直于平侧面7、7′进行测量-沿着轴的方向或闭锁的纵向方向,从线24开始渐进增加。其在图2和5的虚线25处达到最大宽度,所述线与匙相交。线25(虚线)大约位于闭锁头长度L的中心,从线24延伸到闭锁头8的端部20。闭锁头8的最宽部分还可以沿着线24的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点不在闭锁头长度L的中心。
[0042] 闭锁头8的宽度的增加由第一小面10限定(如图2所示)。小面10的边缘优选限定一个等腰三角形。小面10优选为平面。还可以提供凸或者甚至是凹曲面。
[0043] 邻接该小面10,闭锁头8有第二小面11。当闭锁6在后部位置中时,该小面11位于针主体2的容纳漏斗15的上面。该第二小面2表示纵向模制表面,如从图3可以明显看出,其相对于第一小面10以斜角α延伸。沿着闭锁的纵向方向将要测量的小面11的长度能延伸至线25,或可选地,甚至略微超过所述的线(图2)。同时,示例性的实施例也是可能的,其中小面11几乎沿着闭锁头的整个长度延伸。接着,也是充分的,如果起始于模制表面10,其会一直延伸至闭锁头8的端部20并在接近闭锁头的凹处22结束。
[0044] 图3示出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其中闭锁头8包含两个第一发散小面10、10’,其分别与横跨在平行于平面B定位的线中的针的纵向方向定位的凸出平面相交,其依次平行于闭锁轴9的小面侧面7、7’。邻接第一小面10、10’,闭锁头8在平面B的每一侧上分别具有一个第二平坦小面11、11’。两个小面11、11′一起对着一个锐角β。因此,闭锁头8的横截区域和体积在过渡区域16中减少,该区域与容纳漏斗15相互作用或者在该区域中它被支撑在容纳漏斗15中。第一小面11的位置如此方式选择使得超出后部表面23的虚拟延伸部沿着针主体2的方向与闭锁狭缝17相交。放置在凸出平面中的小平面上的小平面11、11’的切线形成一个交点A。交点A优选位于中心平面B上并作为角β的函数而变化。在交点A和针闭锁6的后部23之间的距离优选至少是闭锁轴9厚度的一半。
[0045] 容纳漏斗15由凹槽27表示,其适用于在闭锁头8的过渡区域16中的后部表面23。这样,容纳漏斗15在接近中心平面B附近的最低点有一个曲率,其基本对应于闭锁头
8的后部表面23的邻接部分的曲率。在容纳漏斗15的边缘区域28、28′中,所述漏斗有两个部分表面29、29′,其基本平行于第二小面11、11’进行构造。容纳漏斗15具有相对于中心平面B横向测量的宽度C(图3a),其基本比现有容纳漏斗(图4、4a和7)小。邻近容纳漏斗15的针轴爪30,30’的上侧32、32’的宽度由斜面31,31’的尺寸和容纳漏斗15的宽度C限定。上侧32、32′的宽度显著更大,与现有针(图4、4a和7)的一个上侧32的宽度相比至少大1.5倍。因此,在这个区域中的轴爪30、30’的稳定性增加,并且针主体2的整个稳定性由此增加。
[0046] 容纳漏斗15通过非切削加工过程制造。因此,针轴爪30、30’的区域的材料能沿着闭锁狭缝17的方向移动。因此,支撑表面在闭锁狭缝17上方在容纳漏斗15中产生。材料可以这样移动使得在轴爪30、30’上形成的凸部的边缘几乎碰到中心平面B区域(图6)。
[0047] 图3a示出容纳漏斗15的宽度C。边界D位于在上侧32和容纳漏斗15之间。边界D′位于上侧32′和容纳漏斗15之间。容纳漏斗15的宽度C应该从边界D到边界D′测量。容纳漏斗15的宽度C基本比现有针(图4、4a和7)小。这通过在凹槽27中提供部分表面29、29′来实现。容纳漏斗15的圆化,其在现有技术的针中,对应于闭锁头8的后表面23的圆化,被部分表面29、29’中断。作为一个例子,图3a在右侧针轴爪30上示出-以虚线例示-容纳漏斗15的否则被均匀圆化的表面的虚拟延伸部。由于部分表面29、29′偏离否则为圆化的结构,与传统的模制压痕相比,容纳漏斗15的宽度C能小两倍距离C。距离X表示根据现有技术的在边界D和没有部分表面29、29′的容纳漏斗15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容纳漏斗15的宽度C减小的结果是,针轴爪30、30′的上侧32、32′的宽度能增加数量X。
[0048] 作为小面11、11’的位置的结果(图3),闭锁头8的横截面积和体积显著减小。根据图3的本发明的针与根据现有技术的针的比较清楚例示了该体积或横截面积的减小。
[0049] 从图5可以清楚看出,过渡区域33设在闭锁头8的小面10和小面11之间。该过渡区域33可以配置成圆化或平坦化的边缘,其不损害圈的形成。过渡区域33还能被构造成平表面或另一小面。它被布置成为小面11提供小面10的逐渐过渡。不会再看到在第一小面10和小面11之间的清晰边界。
[0050] 此外,图5示出如虚线图示表示的小面11的另一可选实施例。该可选小面11延伸-起始于小面10-几乎沿着闭锁头8的整个长度并遵循所述闭锁头的侧曲率。鉴于小面11的设计,可以考虑成圈过程的需求。
[0051] 图6示出容纳漏斗15的凹槽27的平面图。其可以通过改进轴爪30、30’的过程而形成并可以有两个圆化表面34、34′。表面34的边缘在对着斜面3的一侧上优选被圆化。当与现有技术和图7相比时,这显著增加在该区域中的针织机器针的稳定性。这同样可选地应用于模制表面34′。由此显著减少了由于在表面34、34’的边缘中或在凹槽27(图7)中角部而形成不期望的弱点的风险。
[0052] 至此描述的钩针1布置成如下操作:
[0053] 在操作模式中,根据图1的钩针1沿着纵向方向来回移动,如箭头35所指出。这样,闭锁在关闭位置(图1,左边)和后部位置(图1,右边)之间连续来回移动。在关闭位置中,凹处21围绕钩4部分延伸。相反,在后部位置中,去除了钩4。在来回移动期间,当后部位置中冲击或当在钩4上冲击时,闭锁6获得动能,导致在钩4和闭锁6上产生震动型应力。这样,小面11、11′,与有相同形式的闭锁6相比,显著减少-没有这种表面-闭锁头8的体积以及由此将要转换的动能。另外,由于容纳漏斗15的适当的变窄形式,钩针1被加强并能由此更好地容纳和吸收动能。这导致较小的负荷施加到钩4的上侧18和在钩针1的后部位置中的凹槽27的区域。这导致减少了作用在闭锁6和针主体2上的震动冲击,由此减少在闭锁轴9和针主体2的区域中的破裂的数量。
[0054] 根据本发明的钩针1具有设在背离钩4的一侧上的闭锁匙上,具有至少两个小面或模制表面10、11。这些小面11、11′,其向闭锁后部23聚合,减小闭锁头8的体积。因此,可以减小凹槽27的宽度C,由此在这区域中产生针织机器针1的稳定性。
[0055] 附图标记列表:
[0056] 1 钩针
[0057] 2 针主体
[0058] 3 成圈部分
[0059] 4 钩
[0060] 5 支承布置
[0061] 6 闭锁
[0062] 7、7’ 平侧面
[0063] 8 闭锁头
[0064] 9 闭锁轴
[0065] 10、10’、
[0066] 模制表面/小面
[0067] 11、11’
[0068] 12 尖端
[0069] 15 容纳漏斗
[0070] 16 过渡区域
[0071] 17 闭锁狭缝
[0072] 18、37 上侧
[0073] 19/20 端部
[0074] 21 凹处
[0075] 22 凹痕
[0076] 23 后表面、闭锁后部
[0077] 24、25 线
[0078] 26 闭锁后部
[0079] 27 凹槽
[0080] 28、28’ 边缘区域
[0081] 29、29’ 部分表面
[0082] 30、30’ 针轴爪
[0083] 31、31’ 斜面
[0084] 32、32’ 上侧
[0085] 33 过渡区域
[0086] 34、34’ 表面
[0087] 35 箭头
[0088] 36 针支撑件
[0089] A 交点 B 中心平面
[0090] C、C+ 宽度 D、D’ 端部
[0091] F 释放力 L 闭锁头的长度
[0092] X 距离 α 角度
[0093] β 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