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雾分离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710108528.0

文献号 : CN10112224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武舍信一伊藤大藏

申请人 : 株式会社马勒滤清系统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油补充率优良,而且能够确保油排出通道的油雾分离器。通过使泄漏气体通过节流通道23A与设置在泄漏气体通道11上的冲击壁相冲击来分离油雾。在冲击壁的上游设有分隔泄漏气体通道11的间隔壁22。在该间隔壁22上贯通形成有狭缝23,该狭缝23一直延伸到泄漏气体通道11的通道底壁12。在间隔壁22的上游和下游设有一对遮蔽板24、25,其遮蔽住除了节流通道23A以外的狭缝下部,并在狭缝的上部形成节流通道23A。

权利要求 :

1.一种油雾分离器(10),该分离器(10)通过使泄漏气体通过节流通道(23A),与设置在泄漏气体通道(11)上的冲击壁(21)相冲击而将油雾分离,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冲击壁(21)的上游设有分隔泄漏气体通道(11)的间隔壁(22),在该间隔壁(22)上形成贯通的狭缝(23),该狭缝(23)一直延伸到泄漏气体通道(11)的通道底壁(12);

而且,在上述间隔壁(22)的上游和下游设置一对遮蔽板(24、25),遮蔽住所述狭缝(23)的下部,并在上述狭缝(23)的上部形成上述节流通道(23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分离器(10),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间隔壁(22)的上部设有向下游伸出的台阶部,在该台阶部的下面和下游的遮蔽板(25)的上面之间,形成连接上述节流通道(23A)下游的整流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雾分离器(10),其特征在于,在合成树脂制造的气缸盖罩中一体形成有上述泄漏气体通道(11)的通道上壁和通道侧壁、以及从上述通道上壁直立设置的间隔壁(22)和冲击壁(21);

上述间隔壁(22)一体连接着泄漏气体通道(11)的通道上壁和通道侧壁;

而且在与上述泄漏气体通道(11)的通道底壁(12)切实地没有间隙地紧贴的间隔壁(22)的下端边缘处,上述狭缝(23)的一端为开放状态。

4.一种油雾分离器(10),该分离器(10)通过使泄漏气体通过节流通道(23A),与设置在泄漏气体通道(11)中的冲击壁(21)相冲击而将油雾分离,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冲击壁(21)的上游设有分隔泄漏气体通道(11)的间隔壁(22),在该间隔壁(22)上形成贯通的狭缝(23),该狭缝(23)一直延伸到泄漏气体通道(11)的通道底壁(12);

而且,从上述泄漏气体通道(11)底壁(12)直立设置有突起(43),该突起(43)嵌合于该狭缝(23)的下部,并在上述狭缝(23)的上部形成所述的节流通道(23A)。

说明书 :

油雾分离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内燃机泄漏气体(ブロ一バイガス)中所含的油雾(油)进行分离、回收的油雾分离器。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在汽车上所安装的内燃机中,其结构为,使得从活塞环和气缸壁的间隙等泄漏到曲轴箱中的泄漏气体,通过气缸盖和气缸盖罩返回到吸气系统中,与混合气体一起被送入燃烧室内。为了使该泄漏气体不会夹带着油雾返回到吸气系统中,就要设置油雾分离器,以分离、回收在泄漏气体中所含的油雾。
[0003] 作为该种油雾分离器的一个例子,在如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所谓冲击式分离器中,在设置于漏气通道中的立板上贯通形成多个孔作为节流通道,通过这些节流通道的高速泄漏气体冲击到下游的冲击壁上,由此使油雾附着在冲击壁上从而实现分离。
[0004] 专利文献1 特开平9-96209

发明内容

[0005] 在该种冲击式油雾分离器中,为了提高油的补充率,有必要提高通过节流通道的气体流速。但是,在如图12中所示,由泄漏气体通道3的通道底壁3A上立起设置有,在冲击壁1上游形成节流通道4的立板2,在此立板2的边缘和泄漏气体通道3的内面之间形成间隙,在此间隙的前后设有肋5,从而形成迷宫状的间隙通道6,在此结构中,为了提高通过节流通道4的泄漏气体流速以提高油的补充率,就要减小节流通道4的通道截面积,此时会使其阻力加大,通过立板2边缘间隙通道6,泄漏气体流向下游的比例增大,无法有效地提高在节流通道4中的流速。而当将立板2边缘与泄漏气体通道3内面的间隙完全堵塞时,节流通道4中的流速得到提高,但同时产生了油会滞留在立板2上游的新问题。
[0006] 上述冲击壁1、立板2或肋5能够在构成通道上壁或通道侧壁的气缸盖罩成型时同时形成,而贯通立板2的节流通道4,由于受到孔形状的限制不能在成型时同时形成,必须通过后加工另外形成,增加了加工的工时数也提高了成本。
[0007]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这就是说,本发明的首要发明为一种油雾分离器,该分离器通过使泄漏气体通过节流通道,与设置在泄漏气体通道上的冲击壁相冲击而将油雾分离,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冲击壁的上游设有分隔泄漏气体通道的间隔壁,在该间隔壁上形成贯通的狭缝,该狭缝一直延伸到泄漏气体通道的通道底壁;而且,在上述间隔壁的上游和下游设置一对遮蔽板,遮蔽住所述狭缝的下部,并在上述狭缝的上部形成上述节流通道。
[0008] 这样,由于由间隔壁切实地隔断、闭塞了泄漏气体通道的通道截面,在此间隔壁上形成了狭缝,特别是除了由前后的遮蔽板遮蔽了的狭缝下部以外,在狭缝上部形成的节流通道通过的泄漏气体,其流量和流速都大幅度地增大,从而可显著地提高油补充率。而且,由于狭缝延伸到泄漏气体通道的通道底壁上,即使有被间隔壁滞留在上游通道底壁上的液态油存在,也能够通过狭缝的下部排放到下游。即,狭缝在其上部起着节流通道作用的同时,其下部起着油排出通道的作用,与单独形成两者的情况相比,结构简单而且减少了加工的工时数。
[0009] 特别是,通过在上述间隔壁的上部设置了向下游伸出的台阶部,可在此台阶部的下面和下游遮蔽板上面之间形成上述节流通道与下游相连的整流通道,成为利用间隔壁或下游的遮蔽板的简单结构,提高了整流效果,同时可进一步提高油补充率。
[0010] 该种油雾分离器,可以由比如在气缸盖罩及其里面通过振荡焊接等方式固定的挡板、以及由合成树脂材料模具成型的两个部件构成。具体而言,在构成泄漏气体通道的通道上壁和通道侧壁的气缸盖罩内侧,从通道上壁整体立起设置有间隔壁和冲击壁,在构成通道底壁的挡板上整体立起设置遮蔽板也是可以的。另外,通过将间隔壁与通道上壁和通道侧壁连接成一体,并且使此间隔壁的下端边缘接近通道底壁实质上没有间隙,就能够切实地防止泄漏气体通过间隔壁周围流向下游,使得通过间隔壁的泄漏气体能够更加集中在狭缝上部的节流通道中。此外,由于在此间隔壁的下端边缘开放狭缝的一端,使得此狭缝能够在成型气缸盖罩的同时进行成型,可进一步削减制造成本。
[0011] 本发明的又一发明为一种油雾分离器,该分离器通过使泄漏气体通过节流通道,与设置在泄漏气体通道中的冲击壁相冲击而将油雾分离,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冲击壁的上游设有分隔泄漏气体通道的间隔壁,在该间隔壁上形成贯通的狭缝,该狭缝一直延伸到泄漏气体通道的通道底壁;而且,从上述泄漏气体通道底壁直立设置有突起,该突起嵌合于该狭缝的下部,并在上述狭缝的上部形成所述的节流通道。由此,由于间隔壁实质上隔断和闭塞了泄漏气体通道的通道截面,在此间隔壁上形成的狭缝,特别是除了突起所嵌合的狭缝下部以外,通过在狭缝上部所形成的节流通道的泄漏气体,其流量和流速都大幅度地增大,从而可显著地提高油补充率。
[0012]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而且油补充率优良,同时可确保油的排出通道的油雾分离器。

附图说明

[0013] 图1表示本发明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的截面图;
[0014] 图2表示图1的油补充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0015] 图3沿着图2的B-B线的截面图;
[0016] 图4是沿着图2的C-C线的截面图;
[0017] 图5是沿着图2的D-D线的截面图;
[0018] 图6是分解表示图2的油补充部分的说明图;
[0019] 图7是本发明所述的第二实施例与图2的C-C截面相对应的截面图;
[0020] 图8是本发明所述的第三实施例的放大表示油雾分离器的油补充部分的截面图;
[0021] 图9是沿着图8的E-E线的截面图;
[0022] 图10是分解表示图8的油补充部分的说明图;
[0023] 图11是分解表示本发明所述第四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油补充部分的说明图;
[0024] 图12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课题的油雾分离器的截面图。
[0025] 符号说明
[0026] 10油雾分离器
[0027] 11泄漏气体通道
[0028] 12通道底壁
[0029] 13通道上壁
[0030] 14通道侧壁
[0031] 21冲击壁
[0032] 22间隔壁
[0033] 23狭缝
[0034] 23A节流通道
[0035] 24上游遮蔽板
[0036] 25下游遮蔽板
[0037] 42、43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图1~图6表示本发明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油雾分离器10。该油雾分离器10的构成为,在内部形成大致呈横向四边形盒子状的泄漏气体通道11,在内燃机中产生的泄漏气体,通过节流通道23A冲击到冲击壁21上,由此从泄漏气体中分离、回收油雾,即为所谓的冲击式分离器。
[0039] 该油雾分离器10,在结构上由图中没有显示的覆盖在气缸盖上方的气缸盖罩30、通过振荡焊接接合固定在此气缸盖罩30内侧的挡板31等由合成树脂材料成型的两个部件构成,在气缸盖罩30的内侧一体形成有通道上壁13和由此通道上壁13向图1的下方竖立设置的四方形通道侧壁14,由此形成泄漏气体通道11。在此通道侧壁14的前端固定有挡板31,这样,构成泄漏气体通道11的通道底壁12。
[0040] 气缸盖内的泄漏气体,通过在通道底壁12的上游形成开口构成的泄漏气体入口15而被导入泄漏气体通道11内,由下面叙述的油分离部20所分离的油雾,从通道底壁12的下游形成的筒状油排出口17返回到气缸盖内,另外在进行油雾分离后的不含油雾的清洁气体通过在通道上壁13的下游形成的泄漏气体出口16,而供给到吸气系统中。
[0041] 图2是表示上述油分离部20主要部位的截面图。在通道上壁13上,与其一体形成有朝向图2下方的矩形板状冲击壁21,在此冲击壁21的上游(图1的左侧),一体形成有向下直立的大致呈矩形的板状间隔壁22。此间隔壁22把泄漏气体通道11分隔为包括泄漏气体入口15的上游室11A和包括泄漏气体出口16的下游室11B,使泄漏气体通道11的通道截面切实地封闭。即,间隔壁22与气缸盖罩30成形为一个整体,其上边缘和两个侧边缘分别与通道上壁13和通道侧壁14连接为一个整体,而且其下边缘与通道底壁12接近或接触,实质上没有间隙,其高度与通道侧壁14相同或者稍短。也就是说,间隔壁22的周边与泄漏气体通道11的内壁表面相连接或者紧贴配置几乎没有间隙。并且,在此间隔壁22上,形成两个贯通的狭缝23。这两个狭缝23的长度相等,呈细长的带状,该狭缝的上部在后面叙述的遮蔽板24、25之间,起着上述节流通道23A的作用,其下端与通道底壁12紧贴且实质上没有间隙,并将间隔壁22的下端边缘开放。即,狭缝23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安装状态下,从节流通道23A延伸到通道底壁12上。
[0042] 在通道底壁12上,分别直立设置有一对上游遮蔽板24和下游遮蔽板25,并分别在其上游和下游,夹持住形成狭缝23的间隔壁22的下部。这两块遮蔽板24、25,是两块高度、宽度和厚度都几乎相同的矩形板,在形成狭缝23的薄板状间隔壁22的下部平行地配置,与间隔壁分别隔着预定的间距D1、D2。这两块遮蔽板24、25的宽度要足够宽,要超过狭缝23的形成范围,使得如在图4中所示,从通道的进口处观察,在狭缝23中,除了在其上部的遮蔽板24、25之间形成的节流通道23A以外,其下部23B被遮蔽,即覆盖起来。也就是说,各个遮蔽板24、25,设置得比作为节流通道23A的狭缝23的高度要低,从通道进口的方向观察,从遮蔽板24、25的上面露出的狭缝上部,起着节流通道23A的作用。如在图3中所示,各个遮蔽板24、25的宽度设定得比泄漏气体通道11内部的宽度要窄,确保遮蔽板24、25的侧边缘与泄漏气体通道11的通道侧壁14之间形成设定的间隙D3、D4。
[0043] 间隔壁22在其上部一体形成有向下游伸出的台阶部22A。此台阶部22A与形成狭缝23的薄板状下部相比,其厚度比较厚,在此台阶部22A的下面和下游遮蔽板25的上面之间,形成连接着节流通道23A下游的整流通道26。冲击壁21的高度,设定为能够与节流通道23A相对的程度,但要在冲击壁21和通道底壁12之间确保足够的间隙D5,使得不会有油滞留。
[0044]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在间隔壁22周围边缘和泄漏气体通道11的内表面之间实质上没有间隙,除了狭缝23以外,间隔壁22几乎完全堵塞、封闭住泄漏气体通道11,而且在狭缝23的前后配置有遮蔽板24、25,所以通过间隔壁22的泄漏气体可以集中在狭缝23,特别是在其上部的节流通道23A的部分。由此,通过节流通道23A的泄漏气体,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其流量和流速,从而可显著地提高油的补充率。
[0045] 此外,由于狭缝23一直延伸到通道底壁12,同时也由于确保了遮蔽板24、25与两侧的间隙D3、D4,通道底壁12上的油,就能够通过狭缝23和间隙D3、D4,再通过上述间隙D5形成的油排出口17很好地排出到下游,不会在通道底壁12上滞留下油。即,狭缝23兼有作为节流通道23A的功能和使油流向下游的油排出通道的功能,无需二者各自形成。
[0046] 再有,可以用气缸盖罩30和挡板31两种部件构成油雾分离器10,而且在用合成树脂制造气缸盖罩30时,除了通道上壁13和通道侧壁14以外,能够同时形成从通道上壁13立起设置的间隔壁22或冲击壁21,还能够同时形成泄漏气体出口16或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狭缝23A。特别是狭缝23的一端形成在间隔壁的下端开放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缺口状,所以能够在成形时同时形成该狭缝23,同样在对合成树脂制造的挡板31进行成形时,在形成通道底壁12的同时,能够同时形成遮蔽板24、25、泄漏气体入口15和油排出口17。因此能够减少了加工的工时数,将制造成本控制到较低的程度。
[0047] 而且可利用下游遮蔽板25和间隔壁上部台阶部22A的简单结构形成整流通道26。并且,由于含有油雾的泄漏气体通过整流通道26而提高了流速并且被整流,由于此整流的效果,赋予油雾以很大的惯性力,能够与下游的冲击壁21以直角或接近直角的角度冲击,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油的补充率。
[0048] 在下面的说明中,对已经叙述过的实施例同样的结构部分赋予同样的符号,并适当省略了重复的说明。
[0049] 如在图7中所示的第二实施例,像V型内燃机,由于在车载的状态下,通道底壁12相对于水平面是倾斜的,在与通道底壁12下面的角落部分相对的间隔壁22下端角落处形成油排出口40,由此使得能够将通道底壁12上的油顺利地通过油排出口40,从间隔壁22的上游排出到下游。该油排出口40与上述狭缝23一样,能够与气缸盖罩30成型的同时形成。
[0050] 在如图8~图10中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只是在于,从泄漏气体通道11的通道底壁12处与其形成一体地直立设置有一对突起42,并卡在狭缝下部23B上。突起42呈带状,并与遮蔽板24、25具有同样的高度,其插入狭缝下部23B中的上游部分(图9的左侧),实质上没有间隙地卡在狭缝下部23B中,占满狭缝下部23B的空间,其上游的端面,设定为与间隔壁22在上游方向的端面大致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且,在下游与下游的遮蔽板25连接为一个整体。即,下游的遮蔽板25和突起42呈木屐状(即大致呈π字形一译注)的截面形状。
[0051]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三实施例,由突起42占满了狭缝下部23B的空间,就能够确实地防止泄漏气体通过此狭缝下部23B,由此可使通过间隔壁22的泄漏气体更加集中在狭缝上部形成的节流通道23A中,从而可更加提高油的补充率。
[0052] 在图11中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与第三实施例同样,从泄漏气体通道11的通道底壁12上一体的直立设置有一对突起43,卡在狭缝下部23B上,而且,在间隔壁22的前后不设遮蔽板(24、25)。这就是说,形成省略了遮蔽板(24、25)的简单结构。突起43,由于切实地没有间隙地卡在狭缝下部23B上,使得沿着气体流动的方向与间隔壁22为大致相同的厚度,而且设定与狭缝23的宽度相同,这就恰好占满了狭缝下部23B的空间。
[0053] 根据上述的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同样,由于由突起43恰好占满了狭缝下部23B的空间,使得能够确实地防止泄漏气体通过此狭缝的下部23B,由此,使得通过间隔壁
22的泄漏气体更加集中在狭缝上部所形成的节流通道23A中,从而可更加提高油的补充率。
[0054] 在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二实施例同样,在与通道底壁12下面角落相对的间隔壁22下端的角落处形成油排出口40,由此能够使通道底壁12上的油通过油排出口40,从间隔壁22的上游顺利地排放到其下游。该油排出口40与上述狭缝23同样,可在成型气缸盖罩30的同时形成。在上述实施例中,只表示了在间隔壁22下端角落处的一侧设置油排出口40的情况,但在必要时也可以在包括另一侧下端角落处的两个位置上设置油排出口40。由此,在上述第三、第四实施例中,由于用突起42、43占满了狭缝下部23B,就能够如上述第一、第二实施例那样,既可以发挥狭缝23作为油排出口的功能,又能够确保沿着泄漏气体流的油排出通道40。
[0055] 如上所述,基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不超出其主旨,可包括各种变形和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