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防开门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710148279.8

文献号 : CN10113906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上村晃正

申请人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电梯的轿厢因为地震和打闹等原因而被励振、在其门上作用开门方向的较大加速度时,防止该门打开的装置。本发明的防开门装置(20)包括:检测作用在门(11、12)上的打开方向的加速度的加速度检测机构(29)、使伴随着门(11、12)的开闭而变位的变位部件(21)相对于轿厢可自由卡止或脱离地卡止的卡止机构(23)、以及对应于检测到的加速度而使卡止机构(23)动作的动作机构(28)。在卡止机构(23)上设置有阻尼器(26),卡止机构(23)对变位部件(21)的卡止持续规定的时间。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梯的防开门装置,用于在电梯的轿厢振动而使得其门上作用打开方向的加速度时防止上述门打开,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作用在上述门上的打开方向的加速度的加速度检测机构;

将伴随着上述门的开闭而变位的变位部件相对于上述轿厢可自由卡止或脱离地卡止的卡止机构;以及对应于检测出的加速度使上述卡止机构动作而使上述变位部件卡止在上述轿厢上的动作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速度检测机构是借助上述轿厢的振动而向门开闭方向摆动的、被摆动自如地支承在上述轿厢上的摆动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速度检测机构是电气地检测作用在上述门上的打开方向的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变位部件是伴随着上述门的开闭而旋转的、开闭驱动上述门的门驱动装置的旋转体。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变位部件是伴随着上述门的开闭而往复变位的、开闭驱动上述门的门驱动装置的线状体。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变位部件是伴随着上述门的开闭而摆动的、开闭驱动上述门的门驱动装置的摆动连杆。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变位部件是伴随着上述门的开闭而旋转的、开闭驱动上述门的门驱动装置的电动马达。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变位部件是伴随着上述门的开闭而相对于上述轿厢相对变位的、构成上述门的一部分的门构成部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卡止机构具有卡止部件,该卡止部件与上述变位部件可自由卡止或脱离地卡合、并被转动自如地支承在上述轿厢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卡止机构具有卡止部件,该卡止部件与上述变位部件可自由卡止或脱离地卡合、并在接近或离开上述变位部件的方向上可自由移动地被支承在上述轿厢上。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卡止部件是弹性变形的同时与上述变位部件的外侧形状相卡合的弹性变形部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卡止机构是连接在上述电动马达上的再生电阻。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动作机构具有转动部件,该转动部件被转动自如地支承在上述轿厢上,并且被向开门方向摆动的上述摆动部件推动而转动,使上述卡止部件向上述变位部件变位。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动作机构具有凸轮部件,所述凸轮部件与上述摆动部件一体地摆动,并且在上述摆动部件向开门方向摆动时使上述卡止部件向上述变位部件变位。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动作机构具有连杆机构,在上述摆动部件向开门方向摆动时,该连杆机构使上述卡止部件向上述变位部件一侧移动。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动作机构是使上述卡止部件相对于上述变位部件接近或离开的电磁螺线管。

17.如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动作机构具有对上述卡止部件向从上述变位部件离开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动作机构具有对上述卡止部件在从上述变位部件离开的方向上的变位施加阻力的阻力施加机构。

说明书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止门在电梯的升降过程中打开的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下述技术:在电梯的轿厢因为地震和打闹等而被励振从而在其门上作用开门方向上的较大加速度并且超过关门方向的作用力时,防止该门打开。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梯的轿厢乘降口处设置有向左右方向开闭的门,并对应于乘降口的宽度采用对开或旁开的任一种形式。
在图15所示的对开式门装置1的情况下,左右一对门2、3分别向左右相反方向移动从而开闭乘降口。
因此,在配设于门2、3的上方的左右一对带轮4、5上卷挂有环状的带6,左侧的带轮4由电动马达15进行旋转驱动。
并且,在带轮4、5之间延伸的带6中的在带轮4、5下侧延伸的部分6a上,连接着左侧门2的上部2a,而在上侧延伸的部分6b上连接着右侧门3的上部3a。
由此,当使左侧的带轮4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右侧的带轮5以及带6如图13中箭头所示那样动作,门2、3一起向左右相反方向移动,从而打开乘降口(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与之相对,在图16所示的旁开式门装置10的情况下,左右一对门11、12一起向右侧移动,从而打开乘降口。
因此,在配设于门11、12的上方的四个带轮13a、13b、13c、13d上卷挂有环状的带14,左上方的带轮13a由电动马达7进行旋转驱动。
另外,在带14中的在左右一对带轮13b、13c下侧延伸的部分14a上,连接有左侧门11的上部11a、和驱动机构16的连接部16a,所述驱动机构16用于使右侧门12以左侧门11的速度的一半移动一半的距离。
该驱动机构16具有:相对于轿厢(未图示)沿左右方向移动自如地得到支承的水平梁16b、分别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该水平梁16b的两端的左右一对带轮16c、16d、和卷挂在这些带轮16c、16d上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环状的带17。
并且,带17中的在带轮16c、16d上侧延伸的部分17a被固定在设置于轿厢的静止部18上,在下侧延伸的部分17b上连接着右侧门12的上部12a。
当借助电动马达15使左上方的带轮13a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各带轮13b、13c、13d以及带14向图16中箭头所示方向动作,左侧门11以及驱动机构16的连接部16a与带14的下侧部分14a一体地向图中右方移动。
此时,驱动机构16的带17中的在带轮16c、16d上侧延伸的部分17a被固定在静止部18上,所以水平梁16b和带轮16c、16d以分别为门装置10的带14的下侧部分14a移动的速度以及距离的一半的速度和距离向图中右方向移动。
因此,其上部12a被连接在带17的下侧部分17b上的右侧门12,以分别为左侧门11移动速度和距离的一半的速度和距离向图中右方向移动(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29374号公报(图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245140号公报(图5、图6)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门装置1、10中,为了使门不在电梯升降过程中打开,例如,使用电动马达7、15始终对各门向关闭方向施力。
但是,在由于地震的发生和乘客的打闹等而对轿厢励振、各门上作用开门方向的加速度并且打开方向的力超过关闭方向的作用力时,门便会打开。
而且,当门在电梯升降过程中打开规定尺寸以上时,安全装置工作,电梯停止升降。
由此,停止下来的电梯的轿厢内的乘客必须等待电梯维修员的营救,特别是在发生大规模地震的时候,可能会存在乘客被长时间关在轿厢中的问题。
图15所示的对开式门装置1是在这种情况下使左右一对门2、3相互向相反方向移动而打开乘降口的构造。
由此,当轿厢被励振而在门2、3上作用例如图中右方向的加速度时,在右侧的门3上作用打开方向的力,而在左侧的门2上作用关闭方向的力,这些力相互抵消。
因此,在对开式的门装置1的情况下,即使轿厢被励振而使得门2、3上作用门开闭方向的较大加速度,门2、3也不会打开。
与之相对,图16所示的旁开式门装置10,是左右一对门11、12彼此向图中右方向移动而打开乘降口的构造。
由此,当轿厢被励振而使得门11、12上作用例如图中右方向的加速度时,在左右门11、12两者上分别作用打开方向的力,这些力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因此,在该旁开式的门装置10的情况下,当左右门11、12上分别作用的开门方向的力的总和超过关闭方向的作用力时,门2、3打开。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装置,其用于在电梯的轿厢因为地震和打闹等而被励振从而在其门上作用开门方向上的较大加速度并且超过关门方向的作用力时,防止该门打开。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装置,
是用于在电梯的轿厢振动而在其门上作用打开方向的加速度时防止上述门打开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作用在上述门上的打开方向的加速度的加速度检测机构、
将伴随着上述门的开闭而变位的变位部件相对于上述轿厢可自由卡止或脱离地卡止的卡止机构、以及
对应于检测出来的加速度而使上述卡止机构动作来使上述变位部件卡止在上述轿厢上的动作机构。
另外,加速度检测机构不但能够直接检测出作用在门上的加速度,还能基于轿厢上产生的振动而间接进行检测。
即,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当由于地震和打闹等而使得轿厢被励振从而产生开门方向的较大加速度时,加速度检测机构检测该加速度。
并且,当检测到的加速度超过规定值时,动作机构使卡止机构动作,所以变位部件由卡止机构卡止在轿厢上,使轿厢的门无法打开。
加速度检测机构可以设计成借助轿厢的振动而在门开闭方向上摆动的、被摆动自如地支承在轿厢上的摆动部件。
此时,摆动部件摆动的振幅与轿厢上产生的振动的大小成比例,因而也与作用在门上的开门方向的加速度大小成比例,所以,能利用该摆动部件的摆动使卡止部件机械地变位,并通过将变位部件卡止在轿厢上来防止门打开。
加速度检测机构还可以是电气地检测作用在门上的开门方向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
另外,该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安装在门上而直接检测上述加速度,也可以安装在轿厢上而间接检测上述加速度。
变位部件可以是在门开闭时相对于轿厢相对变位的要素。
例如,包括构成用于对门进行开闭驱动的门驱动装置的带轮或旋转圆板、电动马达的转子那样的旋转体、卷挂在带轮上的环状的带或缆线、钢丝等线状体、以及伴随着门的开闭而摆动的连杆。
另外,还包括构成门的面板、安装在门上的托架、在门槛的槽内滑动的滑动件、以及在悬轨上滚动的滚轮等。
由此,通过将这些要素相对于轿厢不能相对变位地卡止,能够防止门的打开。
卡止机构可以是与上述变位部件可自由卡止或脱离地卡合、并被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轿厢上的卡止部件,或者是在相对于变位部件接近或离开的方向上被移动自如地支承在轿厢上的卡止部件。
这些卡止部件可以是与上述旋转体啮合而阻止其正反两方向的旋转的棘爪、或者是允许其向关门方向旋转的棘轮。
在上述线状体是齿型带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与其齿卡合的卡止部件,也可以采用一边弹性变形一边与其齿的外侧形状嵌合的弹性变形部件。
在后者的情况下,到该弹性变形部件向原来形状弹性复原而从齿型带离开为止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所以是有能在规定时间内卡止变位部件的优选功能。
另外,作为用于电磁地卡止电动马达的转子的卡止机构,可以利用连接在其绕组上的再生电阻器。
动作机构可以是被上述摆动部件推动而转动来使卡止部件向变位部件变位的转动部件、与摆动部件一体地摆动而使卡止部件向变位部件变位的凸轮部件或者连杆机构。
另外,在加速度检测机构是电气式加速度传感器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使卡止部件相对于变位部件接近或离开的电磁螺线管。
进而,为了防止卡止部件保持卡合在变位部件上的状态而使得门不能打开的问题,可以追加对卡止部件向从变位部件离开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
另外,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的时间内防止门的打开,可以利用对卡止部件在从变位部件离开的方向上的变位赋予阻力的机构,例如粘性阻尼器或摩擦阻尼器等。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装置,其用于在电梯的轿厢因为地震和打闹等而被励振从而在其门上作用开门方向上的较大加速度并且超过关门方向的作用力时,防止该门打开。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第1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的电梯的主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防开门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防开门装置动作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防开门装置动作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防开门装置动作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具有第4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的电梯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防开门装置动作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具有第5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的电梯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防开门装置动作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具有第6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的电梯的主视图。
图13是表示具有第7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的电梯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具有第8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的电梯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电梯的对开门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电梯的旁开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4,对本发明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包括上述现有技术在内,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并且,将轿厢的门开闭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将乘客进出轿厢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铅直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3,对第1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电梯100是在图16所示的现有的旁开式门装置10中追加了本第1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20的电梯。因此,省略对门装置10的说明,对防开门装置20的构造进行重点说明。
本第1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20的构造为,通过将门装置10的带轮(变位部件)13b相对于轿厢不能旋转地卡止,而防止门11、12的打开。
因此,在带轮13b上,同轴且一体旋转地固定着齿轮21,该齿轮21的外周面上突出设置有多个卡合齿21a。
如图2所示,在齿轮21的附近,配设有卡止部件23,该卡止部件23由设置在轿厢上并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支轴22以在门开闭方向上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
设置在该卡止部件23的上端的卡合部23a构成为所谓的棘轮型,即在与齿轮21的齿21a啮合时,齿轮21的向图示逆时针方向(开门侧)的旋转被阻止,但允许齿轮21向图示顺时针方向(关门侧)的旋转。
另外,在卡止部件23的上端和轿厢之间加装有盘簧24,该盘簧24一直施力,使得卡合部23a从齿轮21离开,但由于设置有卡止部件23的侧缘抵接的止动器25,所以不会越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而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进而,在该卡止部件23与轿厢之间,加装有与支轴22同轴的摩擦阻尼器26,借助盘簧24的作用力将卡合部23a从齿轮21离开时的变位速度抑制得较低。
在卡止部件23的下方,配设有摆动部件28,该摆动部件28由设置在轿厢上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27以在门开闭方向上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
在该摆动部件28的下端安装有配重29,当轿厢上产生门开闭方向的振动时大幅摆动。
另外,卡止部件23的下端23b向摆动部件28一侧延伸,而且摆动部件28的上端28a向卡止部件23一侧延伸,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两部分重合。
由此,当配重29向开门侧大幅摆动时,摆动部件28的上端28a推动卡止部件23的下端23a而使卡止部件23向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其卡合部23a与齿轮21啮合,以此形成动作机构。
在轿厢没有产生振动时,如图2所示,卡止部件23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其卡合部23a离开齿轮21。
由此,通过齿轮21,从而带轮13b能够自由旋转,所以能够利用电动马达15自由开闭门11、12。
另外,由于在卡止部件23的下端23b与摆动部件28的上端28a之间设置有微小的间隙S,所以在配重29的摆动振幅较小的期间,摆动部件28不会使卡止部件23大幅转动。
与之相对,如果因为地震或者乘客的打闹而对轿厢励振、并在轿厢上产生门开闭方向的较大振动,则配重29会绕摆动轴27在门开闭方向上大幅摆动。
并且,如图3中箭头A所示当配重29向开门侧大幅摆动时,摆动部件28的上端28a向图中左侧变位,将卡止部件23的下端23b向图中左侧推动。
于是,卡止部件23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其上端接近齿轮21,其卡合部23a与齿轮21的齿21a啮合。
由此,通过齿轮21,从而带轮13b变得不能向图中逆时针方向(开门侧)旋转,所以即便在门11、12上作用开门侧的大的加速度,门11、12也不能打开。
另外,由于在卡止部件23的上端连接着盘簧24,所以卡止部件23的卡合部23a有从齿轮21离开的趋势。
但是,由于在卡止部件23上安装着摩擦阻尼器26,可以克服盘簧24的作用力,所以卡止部件23的卡合部23a要完全从齿轮21离开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
由此,即使配重29的摆动收敛,卡止部件23对齿轮21的卡止也不会立即解除,能在一定程度的时间内固定,使得门11、12不会打开。
即,本第1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20的构造为,利用具有配重29的摆动部件28的摆动检测因轿厢的振动而作用在其门上的打开方向的加速度,并且,将摆动部件28的摆动机械地向卡止部件23的转动传递,能够卡止带轮13b而使其不能旋转,防止门11、12的打开。
由此,尽管是完全不使用电气装置的简单构造,也能可靠地防止下述状况:轿厢振动而使得门11、12打开规定尺寸以上,电梯停止升降,乘客被关在轿厢的内部。
另外,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是对门装置10的带轮13b进行卡止,但通过卡止其他带轮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4和图5,对第2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进行说明。
图4所示的电梯200,是在图16所示的以往的旁开式门装置10中追加了本第2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30的电梯,所以对该防开门装置30的构造进行重点说明。
本第2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30为下述构造:通过将门装置10的齿型带(变位部件)14相对于轿厢不能相对变位地卡止,来防止门11、12的打开。
因此,在带轮13b的上方,以相对于齿型带14隔开微小间隙S的方式,在轿厢上固定设置有第1卡止部件31,该第1卡止部件31具有能够与齿型带14的齿卡合的凹凸。
另外,在齿型带14的背面侧,以将齿型带14夹在中间地与第1卡止部件31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方式,配设有第2卡止部件32。
该第2卡止部件32被安装在杆35的前端,能够相对于齿型带14接近或离开,所述杆35由固定在轿厢上的托架33、34沿左右方向滑动自如地支承。
进而,在由螺合于杆35的螺纹部的螺母36定位的垫圈37与托架34之间,加装有始终对杆35向从齿型带14离开的一侧施力的盘簧38。
进而,在杆35的另一端,固定有供下述凸轮部件45抵接的板状部件39。
进而,在板状部件39的附近,配设有摆动部件42,该摆动部件42由设置在轿厢上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41在门开闭方向上摆动自如地支承。
另外,在该摆动部件42的下端安装有配重43,当轿厢上产生门开闭方向的振动时将会大幅摆动。
并且,在摆动部件42与轿厢之间加装有油阻尼器44。
该油阻尼器44,在配重43向开门侧(图中右侧)摆动时不会施加阻力,但当配重43向关门侧(图中左侧)摆动时将施加大的阻力。
换言之,该油阻尼器44是在伸展时不工作而在收缩时产生大的阻力的单向有效的阻尼器。
另外,在摆动部件42上连接着凸轮部件45,绕摆动轴41与摆动部件42一体地摆动。
由此,形成下述动作机构,即当摆动部件42向开门侧大幅摆动时,凸轮部件45经由板状部件39将杆35向齿型带14一侧推动,第2卡止部件32与第1卡止部件31夹持并固定齿型带14。
在轿厢上没有产生振动时,如图4所示,摆动部件42为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凸轮部件45不推动杆35,所以第2卡止部件32在盘簧38的作用力作用下为离开齿型带14。
由此,齿型带14能够自由往复运动,所以能够利用电动马达15来自由开闭门11、12。
另外,在第1以及第2卡止部件31、32与齿型带14之间设置有微小的间隙S,所以在配重43的摆动振幅较小的期间,第1以及第2卡止部件31、32不会夹持并固定齿型带14。
与之相对,当由于地震或者乘客的打闹等而使得轿厢被励振、轿厢产生门开闭方向的大幅振动时,配重43绕摆动轴41而向门开闭方向大幅摆动。
另外,如图5中箭头A所示配重43向开门侧大幅摆动时,凸轮部件45推动板状部件39,使杆35向齿型带14一侧变位。
于是,由于第2卡止部件32将齿型带14向第1卡止部件31推压,所以齿型带14的齿与第1卡止部件31的凹凸啮合。
由此,齿型带14变得不能相对于轿厢相对变位,所以即便开门侧的较大加速度作用在门11、12上,门11、12也不能打开。
另外,由于在轿厢与摆动部件42之间加装有油阻尼器44,所以配重43要从图5所示的摆动位置返回到图4所示的通常位置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
由此,即使轿厢上产生的摆动收敛,第1及第2卡止部件31、32对齿型带14的夹持和固定也不会立即解除,能在一定程度的时间内固定,使得门11、12不会打开。
即,本第2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30的构造为,利用具有配重43的摆动部件42的摆动检测因轿厢的振动而作用在其门上的打开方向的加速度,并且,借助凸轮部件45将摆动部件42的摆动转换成杆35的直线运动,并借助第1及第2卡止部件31、32夹持并固定齿型带14,从而防止门11、12的打开。
由此,尽管是完全不使用电气装置的简单构造,也能可靠地防止下述状况:轿厢振动而使得门11、12打开规定尺寸以上,电梯停止升降,乘客被关在轿厢的内部。
另外,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是将门装置10的齿型带14中的从带轮13b向上方延伸的部分相对于轿厢卡止,但通过夹持并固定齿型带14的其他部分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6和图7,对第3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进行说明。
图6所示的电梯300,是在图16所示的以往的旁开式门装置10中追加了本第3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40的电梯,所以对该防开门装置40的构造进行重点说明。
本第3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40,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30同样,通过将齿型带14相对于轿厢不能相对变位地固定,而防止门11、12的打开,但其构造极为简单。
具体而言,在门装置10的带轮13b的上方,配置有摆动部件42,该摆动部件42由设置在轿厢上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41在门开闭方向(图中左右方向)上摆动自如地支承。
在该摆动部件42的下端安装有配重43,当轿厢上产生门开闭方向的振动时大幅摆动。
另外,在摆动部件42上,连接着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地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支承部件46,并一体地摆动。
进而,在该支承部件46中的齿型带14一侧的表面上,安装有由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柔软的圆筒状弹性变形部件47,与支承部件46一体地摆动。
另外,在齿型带14的背面侧的与弹性变形部件47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支承在轿厢上的固定部件48。
在轿厢不产生振动时,如图6所示,摆动部件42处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弹性变形部件47为离开齿型带14。
由此,齿型带14能够自由往复移动,所以能够利用电动马达15自由开闭门11、12。
另外,在弹性变形部件47和齿型带14之间,设置有微小的间隙S,所以在配重43的摆动振幅较小的期间,弹性变形部件47不会接触齿型带14。
与之相对,在由于地震或者乘客的打闹而使得轿厢被励振、在轿厢上产生门开闭方向上的较大振动时,配重43绕摆动轴41而在门开闭方向上大幅摆动。
并且,如图7中箭头A所示配重43向开门侧大幅摆动时,支承部件46向齿型带14一侧大幅摆动,所以弹性变形部件47被推压在齿型带14上从而与固定部件48一起夹持并固定齿型带14。
此时,由于弹性变形部件47由聚氨酯等高分子材料制造,柔软而能够容易地变形,所以变成为其一部分被压入并嵌合到齿型带14的齿间的凹部中的状态。
由此,弹性变形部件47由于其弹性复原力而要恢复本来的形状,到从齿型带14的齿间凹部脱出,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
由此,即使在轿厢上产生的振动收敛,弹性变形部件47和固定部件48对齿型带14的夹持以及固定也不会立即解除,而是能在一定程度时间内固定,使得门11、12不会打开。
即,本第3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40是下述构造:借助具有配重43的摆动部件42的摆动而检测由于轿厢的振动而作用在其门上的打开方向的加速度,并且,利用与摆动部件42一体摆动的支承部件46来将弹性变形部件47推压到齿型带47上,与固定部件48一起夹持并固定齿型带14,由此来防止门11、12的打开。
由此,尽管是完全不使用电气装置的简单构造,也能可靠地防止下述状况:轿厢振动而使得门11、12打开规定尺寸以上,电梯的升降停止,乘客被关在轿厢内部。
另外,由于是利用弹性变形部件47和齿型带14的嵌合来在一定程度的时间内夹持并固定齿型带14的构造,所以不需要摩擦阻尼器或油阻尼器,能够使其构造极为简单。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8和图9对第4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进行说明。
图8所示的电梯400是在图16所示的现有旁开式门装置10上追加了本第4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50的电梯,所以对该防开门装置50的构造进行重点说明。
本第4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50与上述第1~第3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不同,是通过将门11卡止在轿厢上而防止门11、12的打开的构造。
因此,将该装置的整体配置在对门11、12的下端在门开闭方向上进行引导的门槛51的下方。
具体而言,在左侧门11的下方,配设有摆动部件53,该摆动部件53由设置在轿厢上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52在门开闭方向上摆动自如地支承。
并且,在该摆动部件53的下端安装有配重54,当轿厢上产生门开闭方向的振动时,大幅摆动。
另外,在摆动部件53与轿厢之间加装有油阻尼器55。该油阻尼器55在配重54向开门侧(图中右侧)摆动时不会施加阻力,而在配重54向关门侧(图中左侧)摆动时则会施加大的阻力。换言之,该油阻尼器55在伸展时不工作而在收缩时产生大的阻力的单向有效的阻尼器。
另外,在摆动部件53上连接着第1连杆部件56,与摆动部件53一体地摆动。
并且,在该第1连杆部件56上,摆动自如地排列设置有彼此平行地延伸的第2连杆部件57,两者成一体而形成平行连杆机构。
由此,轴支承在第1以及第2连杆部件56、57的上端的卡止部件58,能够在图9中的虚线所示那样位于门槛51下方的下降位置、和如图9中的实线所示与门11的下端卡合的上升位置之间,相对于上下方向无倾斜地升降。
另外,在门槛51上贯穿设置有容许卡止部件58的升降的贯通孔51a,而且,在门11的下端凹设有承纳卡止部件58的上端部的卡合凹部11b。
在轿厢不产生振动时,如图9中虚线所示,摆动部件53处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状态,第1以及第2连杆部件56、57处于在门槛51的下方向斜上方倾斜延伸的状态。
由此,卡止部件58也在门槛51的下方而位于门11下方,所以能够使门11、12自由开闭。
与之相对,在由于地震或者乘客的打闹而使得轿厢被励振、在轿厢上产生门开闭方向上的较大振动时,配重54绕摆动轴52而在门开闭方向上大幅摆动。
并且,如图9中箭头A所示那样,配重54向开门侧大幅摆动时,第1以及第2连杆部件56、57也摆动而变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
由此,卡止部件58的上端部通过门槛51的贯通孔51a而向上方突出,进入到门11下端的卡合凹部11b中而与其纵壁11c抵接。
由此,门11不能相对于轿厢变位,变得不能打开。
同时,由于连接着门11的上端部11a的门装置10的带14也不能相对于轿厢相对变位,所以门12也变得不能打开。
并且,由于在轿厢和摆动部件53之间加装有油阻尼器55,所以即使门11将卡止部件58向开门方向推动,卡止部件58也不容易向开门方向变位。
进而,配重54要从图9中实线所示的摆动位置返回到图9中虚线所示的通常位置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
由此,即使轿厢上产生的振动收敛,借助卡止部件58实现的门11相对于轿厢的卡止也不会立即解除,能够在一定程度的时间内固定,使得门11不会打开。
即,本第4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50是下述构造:借助具有配重54的摆动部件53的摆动而检测由于轿厢的振动而作用在其门上的打开方向的加速度,并且,将摆动部件53的摆动传递到平行连杆56、57上而使卡止部件58上升,将门11的下端卡止在门槛51上,由此来防止门11、12的打开。
由此,尽管是完全不使用电气装置的简单构造,也能可靠地防止下述状况:轿厢振动而使得门11、12打开规定尺寸以上,电梯的升降停止,乘客被关在轿厢内部。
另外,在本第4实施方式中是将左侧门11卡止在门槛51上,但是将右侧门12卡止在门槛51上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0和图11对第5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进行说明。
图10所示的电梯500是在图16所示的现有旁开式门装置10上追加了本第5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60的电梯,所以对该防开门装置60的构造进行重点说明。
本第5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60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40同样,通过将门11卡止在轿厢上而防止门11、12的打开,但将门11卡止在轿厢上的部分以及用于卡止的构造不同。
具体而言,在门11中的门框侧的侧缘11d的上端,固定着将钢板弯曲形成为倒L字形而形成的托架(变位部件)61。
另外,在轿厢侧设置有用于使杆62升降的机构,该杆62用于在门11关闭时将该托架61卡止而使其不能相对于轿厢相对变位。
如图11放大表示的那样,杆62由固定在轿厢上的托架63、64在上下方向上滑动自如地支承,能够相对于托架61的水平部分61a接近或离开。
另外,在由螺合于杆62的螺纹部的螺母65定位的垫圈66和托架64之间,加装有始终对杆62向从托架61离开的一侧施力的盘簧67。
进而,在杆62的下端,固定有供下述的凸轮部件74抵接的板状部件68。
进而,在板状部件68的下方,配设有摆动部件71,该摆动部件71由设置在轿厢上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69在门开闭方向上摆动自如地支承。
在该摆动部件71的下端安装有配重72,在轿厢上产生门开闭方向的振动时大幅摆动。
另外,在摆动部件71和轿厢之间加装有油阻尼器73。
该油阻尼器73,在配重72向开门侧(图中右侧)摆动时不会施加阻力,而在配重72向关门侧(图中左侧)摆动时则会施加大的阻力。
换言之,该油阻尼器73是在伸展时不工作而在收缩时产生大的阻力的单向有效的阻尼器。
另外,在摆动部件71上连接着凸轮部件74,绕摆动轴69一体摆动。
由此,形成下述动作机构:当配重72向开门侧大幅摆动时,凸轮部件74经由板状部件68而上推杆62,使杆62的上端进入到托架61的贯通孔61b中,将托架61卡止在轿厢上。
当轿厢上不产生振动时,如图11中虚线所示,摆动部件71处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凸轮部件74不会上推杆62,因此,杆62的上端向托架61的水平部分61a的下方离开,门11、12能够自由开闭。
另外,在杆62的上端和托架61的水平部分61a之间设置有微小的间隙(未图示),在配重72的摆动振幅较小期间,不会发生杆62的上端与托架61卡合而卡止在轿厢上的情况。
与之相对,在由于地震或者乘客的打闹而使得轿厢被励振、在轿厢上产生门开闭方向上的较大振动时,配重72绕摆动轴69而在门开闭方向上大幅摆动。
并且,如图11中箭头A所示那样,配重72向开门侧大幅摆动时,凸轮部件74将板状部件68上推而使杆62向上方移动。
于是,杆62的上端进入到托架61的水平部分61a上贯穿设置的贯通孔61b中,将托架61相对于轿厢不能相对变位地卡止。
由此,即使在门11上作用开门侧的大的加速度,门11也不能打开。
同时,连接着门11的上端部11a的门装置10的带14也变得不能相对于轿厢相对变位,所以门12也变得不能打开。
另外,由于在轿厢和摆动部件71之间加装有油阻尼器73,所以配重72要从图11中实线所示的摆动位置返回到图11中虚线所示的通常位置,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
由此,即使轿厢上产生的振动收敛,托架61和杆62的卡合也不会立即解除,而是能在一定程度的时间内进行固定,使得门11、12不会打开。
即,本第5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60为下述构造:利用具有配重72的摆动部件71的摆动来检测因轿厢的振动而作用在其门上的开门方向的加速度,并且,将摆动部件71的摆动借助凸轮部件74转换成杆62的上下方向的直线运动,借助杆62上端与托架61的卡合而将门11卡止在轿厢上,从而防止门11、12的打开。
由此,尽管是完全不使用电气装置的简单构造,也能可靠地防止下述状况:轿厢振动而使得门11、12打开规定尺寸以上,电梯的升降停止,乘客被关在轿厢内部。
另外,在本第5实施方式中是将托架61设置在门11上,但是将该托架61设置在门11的上部11a或门12上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
下面参照图12对第5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2所示的电梯550与上述电梯500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将开闭驱动门11、12的摆动连杆的一部分以相对于轿厢不能相对变位的方式卡止,而防止门11、12的打开。
具体而言,开闭驱动门11、12的装置80具有设置在轿厢上部的电动马达81的带轮81a、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转动自如地支承的圆板82、以及卷挂在两者上的环状带83,借助电动马达81而使圆板82向正反两方向转动。
另外,其上端部摆动自如地轴支承在设置于轿厢上部的支承部84的摆动轴84a上的连杆85,通过连接连杆86而与圆板82连接,能够借助圆板82的转动使连杆85摆动。
并且,连杆85的下端经由连杆87连接在门11上,连杆85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经由连杆88连接在门12上。
由此,能够使右侧的门12以左侧门11的一半的速度和一半的距离移动。
进而,连杆85中的与连接连杆88连接的部分的上方,固定有在门开闭方向上水平延伸的托架89。
另外,上述本第5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60配设成,在门11、12关闭时,位于该托架89的下方。
由此,当由于地震或者乘客的打闹而被轿厢励振、轿厢上产生门开闭方向上的大幅振动时,如图12中的箭头A所示那样,配重72向开门方向大幅摆动而将杆62上推。
于是,杆62的上端进入到托架89上贯穿设置的贯通孔中,将该托架89相对于轿厢不能相对变位地卡止。
由此,连杆85相对于轿厢不能摆动地卡止,所以门11、12不会打开。
即,本第5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60,通过将开闭驱动门11、12的连杆机构的一部分卡止在轿厢上,也能防止门11、12的打开。
第6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3,对本发明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3所示的电梯600是在图16所示的现有的旁开的门装置10上追加了本第6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90的电梯,所以对该防开门装置90的构造进行重点说明。
上述第1~第5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均是使用向门开闭方向摆动的摆动部件而将各变位部件卡止在轿厢上的构造。
与之相对,本第6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90为下述构造:通过将门装置10的电动马达15的转子以电磁方式卡止,而防止门11、12的打开。
具体而言,电动马达15经由切换机构91而与电源92以及再生电阻93的某一个连接。
另外,在控制切换机构91的动作的控制机构94上,连接有安装在轿厢或者门11上的加速度传感器95。
在切换机构91将电源92连接在电动马达15上时,能够如现有技术那样,使电动马达15向正反两方向旋转,而开闭门11、12。
与之相对,在切换机构91将再生电阻93连接在电动马达15上时,伴随着门11、12的开闭,强制使电动马达15的转子旋转,电动马达15起到发电机的作用而向再生电阻93流过电流。
此时,由于对电动马达15的转子作用电磁的反力,所以电动马达15起到阻碍门11、12的开闭的制动器的作用。
因此,当由于地震或者乘客的打闹而使得轿厢被励振、加速度传感器95检测出在轿厢上产生门开闭方向的大幅振动时,控制机构94立即使切换机构91动作,而将电动马达15连接到再生电阻93上。
由此,电动马达15的转子起到制动器作用,阻碍门装置10的带14的变位,门11、12不能打开。
进而,控制机构94构成为,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前,都一直将电动马达15连接在再生电阻93上,所以即使轿厢上产生的振动收敛,也不会立即解除防开门功能,能在一定程度的时间内固定,使得门11、12不会打开。
即,本第6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90,是以电磁方式防止因轿厢的振动而产生的门11、12的打开的构造,所以在门11、12上作用开门方向的较大加速度时,能立即且可靠地防止门11、12的打开。
另外,在以往的门装置10上,只要追加再生电阻93、控制机构94、加速度传感器95即可,而不需要改造门11、12等部件,所以可容易追加到现有的电梯上。
第7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4,对第7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进行说明。
图14所示的电梯700是在图16所示的现有的旁开的门装置10上追加了本第7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710的电梯,所以对该防开门装置710的构造进行重点说明。
本第7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710具有:用于将门11的下端相对于门槛701可自由卡止或脱离地卡止的卡止部件702、用于使该卡止部件702在上下方向上变位的电磁螺线管703。
另外,在控制电磁螺线管703的动作的控制机构704上,连接着用于检测作用在轿厢或者门11上的门开闭方向的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705。
在轿厢上不产生振动的通常时候,加速度传感器705检测不到加速度,所以控制机构704不会使电磁螺线管703动作。
由此,卡止部件702变成向门11的下方离开的状态,不会将门11的下端卡止在门槛701上。
与之相对,在由于地震或者乘客的打闹而使得轿厢被励振、在轿厢上产生门开闭方向的大幅振动时,加速度传感器705检测出大的加速度,所以控制机构704立即使电磁螺线管703动作而使卡止部件702上升。
于是,卡止部件702卡合在门11的下端,将门11相对于门槛701不能相对变位地卡止,所以即使在门11上作用开门侧的较大加速度,门11也不会打开。
同时,连接门11的上端部11a的门装置10的带14也不能相对于轿厢相对变位,所以门12也不能打开。
即,本第7实施方式的防开门装置710是下述构造:在门11、12上作用开门方向上的大的加速度时,利用电磁螺线管703而立即使门11卡止在门槛701上。
由此,尽管是简单的构造,也能迅速且可靠地阻止门11、12的打开,所以能可靠地防止下述状况:门11、12打开规定尺寸以上,因而电梯停止升降,乘客被关在轿厢内部。
以上,对本发明的电梯的防开门装置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显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可以用上述第7实施方式的电磁螺线管703取代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摆动部件以及配重的组合。
具体而言,能够借助旋转型的电磁螺线管使图2所示的卡止部件23转动,还能借助电磁螺线管使图4所示的杆35、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杆62进退。
另外,也可以取代图9所示的平行连杆机构,而利用能够使卡止部件58升降的其他连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