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器固定机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710196774.6

文献号 : CN10119620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德本潮人

申请人 : SMC株式会社

摘要 :

活塞(18)可滑动地在缸筒(12)的内部移动,且阻尼器沟槽(70a,70b)设于活塞(18)的两端面上,基本垂直于活塞(18)的轴线延伸。阻尼器沟槽(70a,70b)沿着活塞(18)的端面贯穿,且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各阻尼器(72a,72b)安装在阻尼器沟槽(70a,70b)内。在阻尼器(72a,72b)上,其基部元件(80)插入构成阻尼器沟槽(70a,70b)的第一沟槽(74)中,且相对于基部元件(80)在宽度上扩展的导向元件(82)插入邻近于第一沟槽(74)且相对于第一沟槽在宽度上扩展的第二沟槽(76)中。

权利要求 :

1.一种设置在流体压力缸(10)中用于固定阻尼器(72a,72b,102a,102b)的阻尼器固定机构,所述阻尼器(72a,72b,102a,102b)减缓当活塞(18)邻靠在安装于缸体(12)一端上的覆盖元件(14,16)上时产生的冲击,所述活塞(18)安装在所述缸体(12)的内部且通过加压流体在所述流体压力缸(10)内移动,所述阻尼器固定机构包括:阻尼器沟槽(70a,70b,104a,104b,132a,132b),其形成在面向所述覆盖元件(14,16)的所述活塞(18)的端面上,且基本垂直于所述活塞(18)的轴线延伸,所述阻尼器沟槽(70a,70b,104a,104b,132a,132b)包括:第一沟槽(74,110,128),其在所述端面的一侧敞开;以及

第二沟槽(76,106),其邻近于所述第一沟槽(74,110)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沟槽在宽度上扩展;

所述阻尼器(72a,72b,102a,102b)包括:

基部元件(80,98,122),其插入所述第一沟槽(74,128)中;以及

导向元件(82,94),其插入所述第二沟槽(76,106)中且相对于所述基部元件(80,98,

122)在宽度上扩展,所述导向元件(82,94)包括一对设置于所述基部元件(80,98,122)两侧上的导向元件,所述导向元件(94)包括朝向所述基部元件(98)的侧面突出的一突出部(96),所述突出部(96)插入凹槽(108)中,该凹槽形成在所述活塞(18a)端面侧上的所述第二沟槽(106)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元件(98)包括在远离所述导向元件(94)的方向上宽度渐窄的锥形部(100),所述基部元件(98)插入其中的所述第一沟槽(110)形成与所述锥形部(100)相应的、朝向所述端面侧在宽度上渐窄的锥形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72a,72b)设置在所述流体压力缸(10)中,所述流体压力缸(10)包括横截面形成为基本椭圆形的所述活塞(18);具有横截面基本成椭圆形的缸内腔(20)的所述缸体(12),所述活塞(18)插入到该缸内腔中;以及横截面基本成椭圆形且封闭所述缸内腔(20)两端的所述覆盖元件(14,

1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元件(122)包括一对凹进所述基部元件(122)侧面中的V形槽(124),所述V形槽(124)分别与一对形成在所述第一沟槽(128)内的突起(130)接合。

5.一种设置在流体压力缸(10)中用于固定阻尼器的阻尼器固定机构,所述阻尼器减缓当活塞(18)邻靠在安装于缸体(12)一端上的覆盖元件(14,16)时产生的冲击,所述活塞(18)安装在所述缸体(12)的内部且通过加压流体在所述流体压力缸(10)内移动,所述阻尼器固定机构包括:阻尼器沟槽,其形成在面向所述活塞(18)的所述覆盖元件(14,16)的端面上,且基本垂直于所述覆盖元件(14,16)的轴线延伸,所述阻尼器沟槽包括:第一沟槽,其在所述端面的一侧敞开;以及

第二沟槽,其邻近于所述第一沟槽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沟槽在宽度上扩展;

所述阻尼器包括:

基部元件,其插入所述第一沟槽中;以及

导向元件,其插入所述第二沟槽中且相对于所述基部元件在宽度上扩展,所述导向元件包括一对设置于所述基部元件两侧上的导向元件,所述导向元件包括朝向所述基部元件的侧面突出的一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插入凹槽中,该凹槽形成在所述活塞端面侧上的所述第二沟槽内。

说明书 :

阻尼器固定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阻尼器固定在流体压力缸中的阻尼器固定机构,缸内的活塞沿着其轴向在供给有加压流体的情况下移动,由此阻尼器减缓活塞邻靠盖元件时产生的冲击。

背景技术

[0002] 迄今为止,已将其内具有在供给有加压流体的情况下移动的活塞的流体压力缸例如用作传送各工件等的传送装置。在此类流体压力缸中,设有这样一个结构,其内的活塞可移动地置于限定在管筒状缸体内的缸内腔的内部,并设有多个缓冲阻尼器,它们能减缓活塞邻靠分别装于缸体两端的气缸盖罩和杆盖时产生的冲击。
[0003] 例如披露在日本未审公开实用新型公报第07-034239号中的此类缓冲阻尼器是由比如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阻尼器设于活塞的两端面,并由活塞杆和与活塞连接的螺母一体地夹插。此外,设有一个结构,其内的活塞沿着缸体移动且在邻靠缓冲阻尼器时的冲击被减缓。
[0004] 另外,在日本未审公开专利公报第09-303320号中,起到缓冲阻尼器功能的密封垫夹在缸体端部与各盖之间,且设有一个结构,其内的活塞沿着缸体移动且在邻靠密封垫时冲击被减缓。
[0005] 顺便要说的是,根据日本未审公开实用新型公报第07-034239号的缓冲阻尼器形成有基本圆形的横截面。不过,例如在日本未审公开专利公报第09-303320号中披露的,扁平流体压力缸具有横截面成椭圆形的活塞,其主轴布置在水平方向上,并且,该流体压力缸装配有横截面成椭圆形的内置活塞的缸内腔,因为活塞和罩盖的高度尺寸较小,就难于在缓冲阻尼器横截面区域的横截面基本成圆形的情况下确保等效性。因此,阻尼器能减缓施加在活塞上的冲击的阻尼器冲击吸收能力有降低的趋势。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阻尼器固定机构,其具有预定的冲击吸收能力和简单的结构,由此阻尼器能相对于活塞或盖元件简易而可靠地安装。
[0007] 自下面结合通过例证性实例示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附图作出的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施加阻尼器固定机构的流体压力缸的外部透视图;
[0009] 图2是图1所示流体压力缸的分解透视图;
[0010] 图3是图1所示流体压力缸的总体垂直横截面图;
[0011] 图4是图3所示流体压力缸的分解垂直横截面图;
[0012] 图5A是图2所示缓冲阻尼器的放大透视图,而图5B是自不同方向观察的图5A的缓冲阻尼器的放大透视图;
[0013] 图6是自图1所示的流体压力缸的气缸盖罩侧观察的侧面图;
[0014] 图7是自图1所示的流体压力缸的杆盖侧观察的侧面图;
[0015] 图8是锁环的简单平面图;
[0016]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改型实例的缓冲阻尼器的简单透视图;
[0017] 图10是示出图9的缓冲阻尼器相对于活塞的阻尼器沟槽安装的状态的局部垂直横截面图;
[0018]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二改型实例的缓冲阻尼器的简单透视图;
[0019] 图12是内装图11的缓冲阻尼器的活塞的平面图;
[0020] 图13是示出根据一改型实例的锁环装在流体压力缸内的状态的外部透视图;
[0021] 图14是图13所示的锁环的简单平面图;
[0022] 图15是自图13所示的流体压力缸的气缸盖罩侧观察的侧面图;
[0023] 图16是自图13所示的流体压力缸的杆盖侧观察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在图1中,参考标号10表示装配有阻尼器的流体压力缸,其上施加有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阻尼器固定机构。
[0025] 如图1至4所示,流体压力缸10包括管形缸筒(缸体)12、装于缸筒12一端的气缸盖罩(覆盖元件)14、装于缸筒12另一端的杆盖(覆盖元件)16、以及可移动地安置在缸筒12内的活塞18。
[0026] 缸筒12被构造成横截面基本为矩形,具有横截面基本成椭圆形的缸孔20,其在缸筒12内沿轴向贯穿。缸孔20的横截面基本成椭圆形地成形,于是其主轴基本位于水平方向上(当流体压力缸10如图6和7所示定向时),且在其两端设有一对凹槽22a、22b,它们沿远离缸孔20中心的方向在宽度上扩展。该对凹槽22a、22b分别形成在两端部上,于是凹槽22a、22b弓形地凹进且相对于扁平形缸筒12基本位于水平方向上。具体而言,凹槽22a、22b彼此面对地设置,同时沿远离缸孔20中心的方向弓形地凹进。凹槽22a、22b的曲率半径被设定成小于缸孔20两端部的曲率半径。
[0027] 具体地说,缸孔20的内周面如此成形,以致缸孔20的两端部仅在凹槽22a、22b的部分制作得要大一些。此外,阶梯部24沿着缸孔20的轴向置于凹槽22a、22b与中央区域之间。
[0028] 此外,环槽26在面向凹槽22a、22b的同时沿着其内周面分别形成在缸孔20的两端。锁环28a、28b分别装入环槽26中。
[0029] 另一方面,一对供给并排放加压流体的第一和第二流体口30、32形成在缸筒12的外侧面上。第一和第二流体口30、32沿缸筒12的轴向隔开预定间距,并通过连通通道34分别与缸孔20相通(见图3)。因此,供给到第一和第二流体口30、32的加压流体穿过连通通道34并导向缸孔20的内部。此外,若干传感器沟槽36沿着轴向(箭头A和B的方向)在缸筒12的外侧面上延伸,传感器沟槽36内可安装能检测活塞18位置的传感器。
[0030] 气缸盖罩14在横截面上相应于缸孔20的形状基本成椭圆形地成形,且装在缸筒12的一端侧(箭头A的方向)。形成有一对突起38a,其相应于缸孔20的凹槽22a在气缸盖罩14的两侧部自其外周面突出指定的长度。突起38a位于气缸盖罩14的两侧部、弓形地向外鼓凸、其预定的曲率半径与凹槽22a的对应一致(见图6)。
[0031] 此外,O型密封圈40装在气缸盖罩14外周面上的环形槽内。当气缸盖罩14装在缸筒12的缸孔20内时,密封条件通过O型密封圈40与缸孔20内周面的邻靠予以保持。
[0032] 与气缸盖罩14相似,杆盖16在横截面上相应于缸孔20的形状基本成椭圆形地成形,且装在缸筒12的另一端侧(箭头B的方向)。此外,形成有一对突起38b,其相应于缸孔20的凹槽22b在两侧部自其外周面突出指定的长度。突起38b位于杆盖16的两侧部、弓形地向外鼓凸、其预定的曲率半径与凹槽22b的对应一致(见图7)。
[0033] 此外,沿轴向贯穿的杆孔42形成在杆盖16大致中心的部分,与活塞18相连的活塞杆44通过杆孔42插入。杆密封件46和衬套48安装在杆孔42的内部上,由此在缸孔20的内部维持密封条件。
[0034] 另外,O型密封圈40安装在杆盖16外周面上沿杆盖16的轴向的大致中心部处的环形槽内。隔开预定间距的若干(例如六个)导向元件49与突起38b对称地安置在一端部,同时其间夹有环形槽(见图2)。导向元件49相对于外周面突出指定高度,于是当杆盖16插入缸孔20中时,导向元件49与缸孔20的内周面滑动地接触。也即,导向元件49以相应于缸孔20内周面的形状成形。导向元件49的数量不局限于任何特定数量,只要它等于或大于四个,并且,导向元件49彼此以预定间距相互隔开。
[0035] 基于此,当杆盖16插入缸孔20中时,杆盖16由若干导向元件49相对于缸孔20导向,且杆盖16适当径向地位于缸孔20内。因此,缸孔20的中心和杆盖16的轴线就可彼此一致,并且,通过缸孔20插入的活塞杆44可相对于杆盖16的杆孔42插入并准确和高度精确地从中穿过。
[0036] 活塞18的横截面基本成椭圆形。一对平面表面部50设于活塞18的外周面上,且以指定的曲率半径在外侧向外扩张的一对弓形部52与平面表面部50的两端部连接。活塞密封件54和磁性体56安装在外周面上,且磁性体56由活塞盖58盖住。活塞盖58的外周面位于与活塞18的外周面基本相同的表面上。
[0037] 此外,沿轴向(箭头A和B的方向)贯穿的活塞孔60形成在活塞18的内部上,并且,活塞杆44的连接部62通过活塞孔60插入。活塞孔60包括朝着杆盖16的侧面敞开(沿箭头B的方向)的第一孔64、与第一孔64相邻且直径减小的第二孔66、以及与第二孔66相邻且直径朝着气缸盖罩14的侧面逐渐扩张的锥形孔68(沿箭头A的方向)。第一孔
64、第二孔66以及锥形孔68彼此相互连接。
[0038] 另一方面,在活塞18的两端面上,形成有一对阻尼器沟槽70a、70b,阻尼器沟槽70a、70b凹进指定深度。一对缓冲阻尼器72a、72b(下面简称为阻尼器)分别装入各阻尼器沟槽70a、70b中。
[0039] 阻尼器沟槽70a、70b基本垂直于活塞18的轴沿着两端面延伸且在一对平面表面部50之间贯穿。此外,阻尼器沟槽70a、70b包括第一沟槽74和第二沟槽76,第一沟槽74邻近活塞18的两端面成形,第二沟槽76自两端面比第一沟槽74还要进一步向内地凹进,且相对于第一沟槽74在宽度上扩展。第二沟槽76沿基本垂直于阻尼器沟槽70a、70b延伸方向的方向在宽度上扩展一预定宽度。
[0040] 如图5A和5B所示,阻尼器72a、72b是横截面基本为矩形的板形体,由比如聚氨酯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制成,分别被安置成自活塞18的两端面向外突出预定长度。阻尼器72a、72b包括沿着轴向基本在其中心贯穿的孔78、分别插入阻尼器沟槽70a、70b中的基部元件
80、以及相对于基部元件80在宽度上扩展且分别插入阻尼器沟槽70a、70b的第二沟槽76中的导向元件82。
[0041] 另外,阻尼器72a、72b的横截面形状与阻尼器沟槽70a、70b的横截面形状基本相同,于是导向元件82插入第二沟槽76中,而基部元件80插入第一沟槽74中且相对于活塞18的两端面分别向外突出指定长度。
[0042] 此外,阻尼器72a、72b的纵向尺寸被设定成与阻尼器沟槽70a、70b的纵向尺寸基本相等。基于此,当阻尼器72a、72b安装在阻尼器沟槽70a、70b内时,阻尼器72a、72b的端面并未自活塞18的平面表面部50向外突出,且其孔78被安置成面向活塞18的活塞孔60。另外,活塞杆44通过布置在杆盖16侧面上活塞18内的阻尼器72b的孔78插入(沿箭头B的方向)。由于内装了阻尼器72a、72b,阻尼器沟槽70a、70b被阻尼器72a、72b完全盖住。
[0043] 按此方式,就阻尼器72a、72b而言,因为相对于基部元件80在宽度上扩展的导向元件82与阻尼器沟槽70a、70b的第二沟槽76相接合,阻尼器72a、72b在轴向上相对于活塞18的相对位移就得到调节。阻尼器72a、72b是在能仅沿基本垂直于活塞18的轴线的方向移动时安装的,阻尼器沟槽70a、70b沿着活塞18的轴线延伸,除非另有说明。
[0044] 另外,在活塞18沿着缸筒12移动时确实处于活塞18的位移终端位置之前,阻尼器72a、72b分别邻靠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基于此,当活塞18邻靠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时,冲击被阻尼器72a、72b适当地减缓和吸收,且防止了此类冲击对活塞18的冲撞。阻尼器72a、72b起到能吸收并减缓冲击对活塞18冲撞的减缓机构的功能,除非另有说明。
[0045] 活塞杆44是由沿着轴向具有预定长度的轴形成的。直径径向减小的连接部62形成在其与活塞18连接的一端。连接部62通过活塞孔60的第二孔66和锥形孔68插入。另一方面,活塞杆44的另一端通过杆孔42插入并由衬套48和杆密封件46可移动地支承。
[0046] 另外,就活塞杆44而言,具有连接部62的其边界区域与第一孔64和第二孔66之间的阶梯部相接合,于是活塞杆44就相对于活塞18定位。此外,通过朝着第二孔66的侧面(沿箭头B的方向)将压力施加到插入锥形孔68中的连接部62的端部,连接部62的端部沿着锥形孔68发生塑性变形且在直径上扩展。因此,连接部62通过其变形的端部填塞到活塞18的锥形孔68上,由此将活塞杆44和活塞18连接在一起。此外,活塞杆44的连接部62并不突伸出活塞18的端面,且以与活塞18的端面形成基本相同的表面的方式填塞。
[0047] 如图8所示,锁环28a、28b横截面基本为U形地由金属材料制成,且分别装入一对形成在缸筒12的缸孔20中的环槽26内。锁环28a、28b以相应于环槽26的形状成形,且包括以预定的曲率半径弯曲的弯曲部84、一对基本直线地自弯曲部84的两端延伸的臂部86、以及一对安置在臂部86的端部上的爪部88,这对爪部88以预定的曲率半径弯曲且彼此隔开预定的间距。爪部88面对弯曲部84且在其间夹有臂部86地定位,且锁环28a、28b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推动该对爪部88自身沿着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向彼此远离。
[0048] 弯曲部84以相应于缸孔20的两侧部的预定曲率半径成形,而爪部88同样以相应于缸孔20的侧部的预定曲率半径成形。
[0049] 臂部86上包括有以彼此相互面对的关系朝内侧面鼓凸的鼓凸部90。夹具孔92分别形成在鼓凸部90中。具体说来,鼓凸部90和夹具孔92安置在与弯曲部84侧面一致的臂部86上的位置。此外,通过将未示出的夹具插入该对夹具孔92中且使鼓凸部90与夹具孔92一起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相互移动,臂部86和爪部88可发生弹性变形,以致绕着弯曲部84处的接合点朝向彼此相互靠近。
[0050] 具体而言,锁环28a、28b的弯曲部84和爪部88与环槽26内的缸孔20的两侧部相接合。
[0051] 此外,在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已相对于缸筒12的缸孔20安装之后,锁环28a、28b分别装入环槽26中。因此,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借助于其突起38a、38b和锁环28a、
28b得以固定。此时,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不从缸筒12的端面突出来。
[0052] 施加有本发明阻尼器的流体压力缸10的基本结构如上所述。接下来,将对流体压力缸10的装配情况作出解释。
[0053] 首先,当阻尼器72a、72b装入活塞18中时,阻尼器72a、72b的导向元件82排列在活塞18的相应侧上,且阻尼器72a、72b位于敞开的阻尼器沟槽70a、70b的端侧内。此外,阻尼器72a、72b朝活塞18滑动地移动以将导向元件82插入第二沟槽76中。具体而言,阻尼器72a、72b在基本垂直于活塞18轴线的方向上沿着阻尼器沟槽70a、70b移动。基于此,构成阻尼器72a、72b的导向元件82插入第二沟槽76中,其基部元件80随之插入第一沟槽74中。
[0054] 另外,当阻尼器72a、72b的端部移动到与活塞18的平面表面部50一致和变得齐平时,阻尼器72a、72b完成了安装。在此情况下,阻尼器72a、72b的孔78与活塞18的活塞孔60同轴地定位,且阻尼器72a、72b相对于活塞18的两端面突出预定高度(见图3)。
[0055] 按此方式,通过在基本垂直于活塞18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设于活塞18两端面的阻尼器沟槽70a、70b滑动地移动阻尼器72a、72b,阻尼器72a、72b可容易地安装。另外,因为导向元件82接合在第二沟槽76内,阻尼器72a、72b相对于活塞18沿轴向不移动。
[0056] 此外,尽管阻尼器72a、72b在基本垂直于活塞18轴线的方向上可移动,在将活塞18插入缸筒12的缸孔20中时,由于活塞18的外周面被缸孔20的内周面包围的事实,阻尼器72a、72b在基本垂直于活塞18轴线方向上的位移也得到调节。
[0057] 因此,阻尼器72a、72b通常与活塞18的位移一体且协调一致地移动,由此能可靠而适当地减缓在活塞18的位移终端位置上赋予活塞18的冲击。
[0058] 另外,取代上述阻尼器72a、72b,也可使用图9和10所示的缓冲阻尼器102a、102b(下文简称作阻尼器102a、102b),其在导向元件94上具有突出部96,还在基部元件98的侧面上具有锥形部100。
[0059] 阻尼器102a、102b设有突出部96,其以基本半圆形的横截面形状朝导向元件94侧面上的基部元件98的侧面向外胀凸,并且,突出部96沿着导向元件94延伸。
[0060] 另一方面,形成在活塞18a中的阻尼器沟槽104a、104b包括插入突出部96的凹槽108,凹槽108形成在插入导向元件94的第二沟槽106内。凹槽108以基本半圆形的横截面形状成形,在朝向活塞18a两端面侧的方向上凹进(见图10)。
[0061] 此外,在构成阻尼器102a、102b的基部元件98上形成有锥形部100,其沿远离导向元件94的方向在宽度上渐减,锥形部100沿着基部元件98延伸。另一方面,在阻尼器沟槽104a、104b的第一沟槽110中,锥形面112形成有相应于锥形部100形状的预定倾斜角度。
锥形面112这样成形,以致第一沟槽110朝活塞18a的端面侧在宽度上渐窄。
[0062] 按此方式,通过在阻尼器102a、102b的导向元件94上设置突出部96,且通过使突出部96接合在形成于阻尼器沟槽104a、104b的凹槽108内,即便是在阻尼器102a、102b沿与活塞18a的阻尼器沟槽104a、104b隔开的方向(沿箭头A和B的方向)被牵拉的情况下,因为突出部96卡在凹槽108内,就能进一步可靠地防止阻尼器102a、102b与活塞18a松脱。
[0063] 另外,通过在构成阻尼器102a、102b的基部元件98上设置锥形部100,且通过锥形部100相对于构成阻尼器沟槽104a、104b的第一沟槽110的锥形面112的接合,即便是在阻尼器102a、102b沿与活塞18a的阻尼器沟槽104a、104b隔开的方向(沿箭头A和B的方向)被牵拉的情况下,由于与锥形部100相接合,更为可靠地防止了阻尼器102a、102b与活塞18a的松脱。
[0064]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突出部96和锥形部100一同设于阻尼器102a、102b上的情况。还可在仅设其中一个也即突出部96或锥形部100的情况下防止阻尼器102a、102b与活塞18a的松脱。
[0065] 接下来,在其上安装有一对阻尼器72a、72b的活塞18插入缸筒12中且气缸盖罩14、杆盖16装配到缸筒12两端上的情况下,气缸盖罩14通过缸孔20自缸筒12的一端侧插入且朝活塞18压入缸孔20的内部(沿箭头B的方向),直到其突起38a邻靠位于缸孔
20内的凹槽22a的阶梯部24为止。此外,在突起38a邻靠阶梯部24且气缸盖罩14朝形成其活塞18侧面的缸筒12的另一端侧的位移得到调节之后,锁环28a插入缸孔20中且自缸筒12的一端侧装在环槽26内。
[0066] 在此情况下,臂部86和爪部88通过一个插入该对夹具孔92中的夹具(未示出)沿彼此靠近的方向发生变形,且在锁环28a已直插到环槽26旁边的位置之后,锁环28a因夹具释放臂部86的保持状态再次变形,于是锁环28a因其弹性而径向向外扩张且接合在环槽26内。
[0067] 因此,气缸盖罩14朝向缸筒12内部的位移(沿箭头B的方向)在轴向上通过气缸盖罩14的突起38a在缸孔20的凹槽22a内的接合而调节。此外,气缸盖罩14在缸筒12外的位移(沿箭头A的方向)还通过装在环槽26内的锁环28a调节。也就是说,气缸盖罩14固定在缸筒12的一端侧,且不从缸筒12的端部向外突出地容纳在其内。
[0068] 此外,因为杆盖16沿着缸孔20由置于其外周面上的若干导向元件49导向,可适当地使得杆盖16内杆孔42的轴线和缸孔20的中心彼此一致,于是通过缸孔20插入的活塞杆44就可相对于杆孔42容易而可靠地插入。
[0069] 另一方面,杆盖16通过缸孔20自缸筒12的另一端侧插入,同时活塞杆44通过杆孔42插入,并且,杆盖16朝活塞18压入缸孔20的内部中(沿箭头A的方向),直到其突起38b邻靠置于缸孔20内的凹槽22b的阶梯部24。此外,在突起38b邻靠凹槽22b的阶梯部
24且杆盖16朝形成其活塞18侧面的缸筒12的一端侧(沿箭头A的方向)的位移得到调节之后,锁环28b插入缸孔20中且自缸筒12的另一端侧装在环槽26内。在此情况下,臂部86和爪部88通过插入该对夹具孔92中的夹具(未示出)沿彼此靠近的方向发生变形,且在锁环28b已直插到环槽26旁边的位置之后,锁环28b因夹具释放臂部86的保持状态再次变形,于是锁环28b因其弹性而径向向外扩张且接合在环槽26内。
[0070] 因此,杆盖16朝向缸筒12内部的位移(沿箭头A的方向)在轴向上通过杆盖16的突起38b在缸孔20的凹槽22b内的接合而调节。此外,杆盖16在缸筒12外的位移(沿箭头B的方向)还通过装在环槽26内的锁环28b调节。也就是说,杆盖16固定在缸筒12的另一端侧,且不从缸筒12的另一端向外突出地容纳在其内。
[0071] 按此方式,当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安装在缸筒12的两端上时,该对突起38a、38b被使得分别接合在设于缸筒12的缸孔20内的那对凹槽22a、22b内,且自缸孔20的端部插入的锁环28a、28b被致使接合在环槽26内,由此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在轴向上的位移就能容易而可靠地调节。
[0072] 接下来,对已经按上述方式装配的流体压力缸10的相关操作和效果作出解释。该解释是在假定以图3所示的状态作为初始位置作出的,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活塞18朝气缸盖罩14的侧面移动(沿箭头A的方向)。
[0073] 首先,来自未示出的压力流体供给源的加压流体导入第一流体口30中。在此情况下,第二流体口32在未示出的方向控制阀的开关作用下处于通向大气的状态下。因此,加压流体通过连通通道34自第一流体口30导向缸孔20的内部,于是活塞18通过气缸盖罩14与活塞18之间引导的加压流体压向杆盖16的侧面(沿箭头B的方向)。此外,通过装于活塞18端面的阻尼器72b邻靠杆盖16的端面,活塞18移动到其经调节的位移终端位置。
此时,邻靠时产生的冲击由阻尼器72b减缓,从而防止了这样的冲击对活塞18产生冲撞。
[0074] 另一方面,在活塞18反向移动(沿箭头A的方向)的情况下,加压流体供给到第二流体口32,而第一流体口30在方向控制阀(未示出)的开关作用下处于通向大气的状态下。加压流体通过连通通道34自第二流体口32导向缸孔20的内部,于是活塞18通过杆盖16与活塞18之间引导的加压流体压向气缸盖罩14的侧面(沿箭头A的方向)。此外,在活塞18移动之时,活塞杆44和阻尼器72a一体地移向气缸盖罩14的侧面,通过面对气缸盖罩14的阻尼器72a邻靠气缸盖罩14的端面,活塞18移动到其经调节的位移终端位置。此时,邻靠时产生的冲击同样由阻尼器72b减缓,从而防止了这样的冲击对活塞18产生冲撞。
[0075] 按上述方式,在本实施例中,阻尼器沟槽70a、70b分别沿着活塞18的两端面安置,由此阻尼器沟槽70a、70b由在两端面上敞开的第一沟槽74和邻近于第一沟槽74且相对于第一沟槽在宽度上扩展的第二沟槽76形成。阻尼器72a、72b相对于阻尼器沟槽70a、70b可滑动地移动且导向元件82插在形成于活塞18内侧上的第二沟槽76内,而基部元件80插入第一沟槽74中且因此阻尼器72a、72b容易地装到活塞18上。
[0076] 此外,阻尼器72a、72b采用简单的结构相对于活塞18可靠地固定,其中阻尼器沟槽70a、70b形成于活塞18的两端面,且装在阻尼器沟槽70a、70b中的阻尼器72a、72b配备有基部元件80和导向元件82。因此,与传统流体压力缸中所用的阻尼器固定方法相比,阻尼器72a、72b能借助于简单结构和低成本加以固定。
[0077] 另外,因为阻尼器72a、72b具有相对于基部元件80在宽度上扩展的导向元件82且导向元件82接合在第二沟槽76内,所以防止了阻尼器72a、72b相对于活塞18沿轴向(箭头A和B的方向)移动。因此,装在活塞18两端面上的该对阻尼器72a、72b就可与活塞18一道正常地移动。
[0078] 再有,因为阻尼器72a、72b在其装于活塞18的阻尼器沟槽70a、70b内的状态下由缸孔20的内周面包围,所以就防止了阻尼器72a、72b沿着阻尼器沟槽70a、70b移动。也即,这对阻尼器72a、72b通常可与阻尼器沟槽70a、70b一体地安装且不会在缸筒12的内部与活塞18分开。
[0079] 此外,与传统流体压力缸中的缓冲阻尼器相比,因为阻尼器72a、72b的横截面基本为矩形且被构造成相对于阻尼器沟槽70a、70b可滑动地移动,所以可确保阻尼器72a、72b面对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的表面积足够大。因此,由阻尼器72a、72b减缓相对于活塞
18的冲击的预定缓冲能力就可得到保证。
[0080] 尽管已经描述了阻尼器72a、72b在上述流体压力缸10中置于活塞18两端面上的情况,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该特征。阻尼器沟槽分别面向活塞18的两端面形成在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的端面上,由此在其内安装阻尼器72a、72b,也是可以接受的。
[0081] 另外,如图11和12所示,阻尼器120a、120b的基部元件122可在其内形成一对V形槽124,而一对突起130形成在装入阻尼器120a、120b的活塞126的第一沟槽128中,于是V形槽124就分别相对于突起130相接合。
[0082] V形槽124自阻尼器120a、120b的两端部在宽度上渐减地成形,于是基部元件122的中央部在宽度上最窄且与孔78邻近地形成。另一方面,突起130的横截面基本上为三角形,与V形槽124的形状相对应,于是其面向阻尼器120a、120b的孔78的区域就朝阻尼器120a、120b的侧面相当明显地突出。
[0083] 因此,在阻尼器120a、120b装在阻尼器沟槽132a、132b中的状态下,因为该对V形槽124分别与活塞126的突起130接合,阻尼器120a、120b相对于活塞126可更为可靠地固定。具体而言,即便是在阻尼器120a、120b沿着阻尼器沟槽132a、132b的延伸方向被牵拉的情况下,因为V形槽124相对于活塞126的突起130相接合,所以阻尼器120a、120b不会与阻尼器沟槽132a、132b分开。
[0084] 相对于缸筒12锁定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的锁环28a、28b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包括位于其一对臂部86上的中间位置处的鼓凸部90和夹具孔92)。
[0085] 例如,比如图13至16所示的、包括各设于臂部152两端上的夹具孔154的锁环150a、150b也可采用。
[0086] 如图13至16所示,这样的锁环150a、150b横截面基本为U形地由金属材料制成,分别装入一对形成在缸筒12的缸孔20内的一对环槽26中(见图13)。
[0087] 锁环150a、150b以相对应环槽26的形状成形,包括以预定的曲率半径弯曲的弯曲部156、一对基本直线地自弯曲部156的两端延伸的臂部152、以及一对置于臂部152端部上的爪部158,这对爪部158以预定的曲率半径弯曲且彼此隔开预定的间距。爪部158面对弯曲部156且在其间夹有臂部152地定位,且锁环150a、150b具有一定的弹性,这便推动该对爪部158自身沿着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向彼此远离。弯曲部156具有与构成锁环28a、28b的弯曲部84相同的结构,且因此省略对该特征的详细说明。
[0088] 爪部158包括有以彼此相互面对的关系朝其内侧面鼓凸的鼓凸部160。夹具孔154分别形成在各鼓凸部160中。此外,通过将未示出的夹具插入该对夹具孔154中且使鼓凸部160与夹具孔154一起在彼此靠近的方向上相互移动,臂部152和爪部158可发生弹性变形,以致绕着弯曲部156处的接合点朝向彼此相互靠近。
[0089] 此外,在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已经相对于缸筒12的缸孔20安装之后,锁环150a、150b分别装入环槽26中。因此,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借助于其突起38a、38b和锁环150a、
150b加以固定。此时,气缸盖罩14和杆盖16并不从缸筒12的端面上突出来。
[0090] 本发明用在流体压力缸10中的阻尼器72a、72b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当然也可采用各种其它不脱离本发明基本特征和要旨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