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680021046.5

文献号 : CN10119882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桥本俊彦织户忍安井伸行

申请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提供小型且薄型的热交换设备。包括机体(1)、吸入室内空气(2)的室内吸入口(3)、室内吹出口(4)、吸入室外空气(6)的室外吸入口(7)、室外吹出口(8)、安装在机体(1)内部的电动机(11)、配置在电动机(11)上的排气用叶片(9)及供气用叶片(10)、设置在排气用叶片(9)周边的排气用风扇壳体(12)、设置在供气用叶片(10)周边的供气用风扇壳体(13)、配置在排气用风扇壳体(12)及供气用风扇壳体(13)周边的多个热交换元件(16)。

权利要求 :

1.一种热交换设备,其利用风扇电动机和热交换元件对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并经由管道连接进行室外供气和室内排气,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设置在所述机体上并吸入所述室内空气的室内吸入口、设置在所述机体上并向所述室内吹出空气的室内吹出口、吸入所述室外空气的室外吸入口、向所述室外排出的室外吹出口、安装在所述机体内部的电动机、配置在所述电动机上的排气用叶片及供气用叶片、设置在所述排气用叶片周边的排气用风扇壳体、设置在所述供气用叶片周边的供气用风扇壳体、配置在所述排气用风扇壳体及所述供气用风扇壳体周边的多个热交换元件,所述热交换元件具备将导热板保持规定间隔层叠并交替形成相互独立的通路的多个供气路和排气路,所述热交换元件配置为包围所述排气用风扇壳体及所述供气用风扇壳体的周围,且所述热交换设备设有:供气风路,其从所述室外吸入口经过所述热交换元件,通过所述供气用叶片并与所述室内吹出口连通;排气风路,其从所述室内吸入口经过所述热交换元件,通过所述排气用叶片并与所述室外吹出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的中心部和与所述电动机对置配置的所述多个热交换元件的所述电动机侧的面的各距离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用叶片及所述供气用叶片设定为双面吸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气用风扇壳体和所述供气用风扇壳体之间设置电动机固定板,所述排气用风扇壳体的吸入面和所述电动机固定板的距离、及所述供气用风扇壳体的吸入面和所述电动机固定板的距离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气用风扇壳体和所述供气用风扇壳体之间设置电动机固定板,所述供气用风扇壳体的吸入面和所述电动机固定板的距离大于所述排气用风扇壳体的吸入面和所述电动机固定板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体的对置的两个侧面上固定多个支撑构件,在所述多个支撑构件上固定所述电动机固定板。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支撑构件和天花板里空间固定用于悬吊所述机体的吊件。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用风扇壳体的吹出口侧朝向所述室外吹出口降低倾斜,形成连通所述室外吸入口和位于所述室外吹出口侧的所述热交换元件的室外侧上游部之间的通风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外吸入口和所述热交换元件之间设置室外侧空气室,在所述室内吸入口和所述热交换元件之间设置室内侧空气室。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邻接所述室内侧空气室而设置与所述室内吹出口连通的室内侧供气空气室。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交换元件的室外侧上游部和所述排气侧风扇壳体之间设置室外侧隔壁,在所述热交换元件的室内侧上游部和所述供气侧风扇壳体之间设置室内侧隔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交换元件的对置的所述室外侧上游部和所述室内侧上游部设置过滤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利用伸缩性材料将所述过滤器和所述热交换元件密接。

说明书 :

热交换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将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经过由风扇电动机进行的送风和由热交换元件进行的热交换而进行室内换气的热交换设备,特别是涉及实现热交换设备紧凑化和通风路阻力降低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图12~图14表示热交换设备的第1现有例。图12是正面剖视图,图13是往壁面上进行安装时的施工图,图14是往天花板面进行安装时的施工图。
[0003] 本体101大概由排气用叶片102及供气用叶片103和使它们旋转的电动机104、多个热交换元件105构成。在本体101的室内面侧,安装有百叶窗108,其具有吸入室内空气的室内侧吸入口106和向室内吹出空气的室内侧喷出口107。另一方面,在室外面侧,安装有向室外吹出空气的室外侧喷出口109和从室外吸入空气的室外侧吸入口110。
[0004] 在本体101的中央部内,在室内侧吸入口106上部设置排气用叶片102,连结使其旋转的电动机104,在连结排气用叶片102的电动机104的相反侧连结供气用叶片103。并且,在排气用叶片102和供气用叶片103的外周部,配置有交替形成相互独立的通路的多个热交换元件105。并且,形成与室内侧吸入口106、排气用叶片102、热交换元件105连结并与室外侧喷出口109连通的排气通风路。另外,形成与室外侧吸入口110、供气用叶片103、热交换元件105连结并与室风侧喷出口107连通的供气通风路。并且,本体101的室外侧喷出口109和室外侧供气口110形成由隔壁110分离为2层、分别与设置在本体101上的管道连接口112连通的构成(例如,日本专利公开特开昭59-129339号公报)。
[0005] 这样的构成如图12及图13所示,利用排气用叶片102使从室内侧吸入口106吸入的室内空气106a通过热交换元件105而进行热交换,通过排气通风路从室外侧喷出口109作为排出空气109a排出。另一方面,利用供气用叶片103使从室外侧吸入口110吸入的室外吸入空气110b通过热交换元件105而进行热交换,通过给气通风路从室内侧喷出口107作为供气空气107b供气。
[0006] 如图14所示,在天花板面121上设置本体101的百叶窗108。管道123从本体101的背面取出,向天花板里122的高度方向进行管道连接,管道配管到室外罩124。
[0007] 图15是第2现有例的施工图。悬吊在天花板里。并且,从室外罩124到室外侧喷出口109之间、从室外罩124到室外侧吸入口110之间、从室内侧吸入口106到室内吸入百叶窗125之间及从室内侧喷出口107到室内喷出百叶窗126之间,经由管道配管123连通。
[0008] 根据这样的构成,呈独立状态在箱体内划分出用于向室内供给室外空气的供气通路和向室外排出室内空气的排气通路。分别在排气通路上组装形成排气流的排气送风机、在供气通路上组装形成供气流的供气送风机,配置有用于在排气流和供气流之间连续地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排气送风机和供气送风机形成的构成是将叶片的轴向呈水平配置、且以夹持热交换元件的形式在横向上排列配置两个叶片(例如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00-257935号公报)。
[0009] 另外,如图15所示,利用排气用叶片102使从室内吸入百叶窗125通过管道123、再从室内侧吸入口106吸入的室内吸入空气106a通过热交换元件105而进行热交换。并且,从室外侧喷出口109通过管道123而从室外罩124作为排出空气109a排出。另一方面,利用供气用叶片103使从室外罩124通过管道123、从室外侧吸入口110吸入的室外吸入空气105b通过热交换元件105而进行热交换,从室内侧喷出口107通过管道123,再从百叶窗126作为供气空气供气。
[0010] 近年来,在居住或非居住的建筑物中,为了使室内看起来宽敞而要增大从地板到天花板距离这一要求相对于市场来说日益提高。因此,很难在天花板里确保足够的空间。
[0011] 在这种状况下,如所述第1现有例所示,当将通常安装在壁面上的热交换设备配置在天花板上时,可实现热交换设备的紧凑化。可是,必须将在外部配管的管道连接口配置在热交换设备的天花板面。从而,在进行管道配管的工程之际,在狭小的天花板里无法进行满足要求的管道配管工程。另外,即使可进行配管,进行各种装置和设备的安装也不容易。
[0012] 另外,所述第2现有例的热交换设备能够保持自由度配置在天花板里。另外,由于配置在天花板里,因此能够抑制声音的影响。另外,从室内看不见热交换设备,从而在美观上优异。这样的第2现有例的热交换设备适于由管道配管进行室内侧和室外侧的供排气的换气方式。可是,需要将内置在热交换设备中的叶片的轴向呈水平配置,本体的高度由叶片的大小确定。另外,由于用管道配管进行供排气,从而需要高的压力用来旋转叶片,需要外径尺寸大的叶片,本体的高度尺寸必然增大。再有,需要以夹持热交换设备的形式沿横向排列配置两个叶片。从而,现状是热交换设备的横向尺寸也增大。若热交换设备整体的尺寸增大,则在狭小天花板里的配置工程变得不容易。

发明内容

[0013]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这种现有的不良情况而提出的,提供一种能够在狭小天花板里沿天花板横向进行管道配管、可实现薄型且紧凑化的热交换设备。
[0014] 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是利用风扇电动机和热交换元件对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经由管道连接进行室外供气和室内排气的热交换设备。在热交换设备中设置吸入室内空气的室内吸入口和向室内吹出空气的室内吹出口。在具有吸入室外空气的室外吸入口和向室外排出的室外吹出口的箱状的机体的中央部将通过旋转而送风的排气用叶片及供气用叶片安装在电动机上。另外,在排气用叶片的外侧设置排气用风扇壳体,在供气用叶片的外侧设置供气用风扇壳体。热交换元件具备将导热板保持规定间隔层叠并交替形成相互独立的通路的多个供气路和排气路,进而,热交换元件在排气用风扇壳体及供气用风扇壳体的外周部配置多个,所述热交换设备设有:供气风路,其从室外吸入口经过热交换元件,通过供气用叶片并与室内吹出口连通;排气风路,其从室内吸入口经过热交换元件,通过排气用叶片并与室外吹出口连通。
[0015]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围绕这些风扇壳体及叶片周围配置热交换元件。再有,即使将热交换元件的喷出面和排气用风扇壳体及供气用风扇壳体靠近配置,也能实现通过多个热交换元件的空气量的均匀化。从而,即使将热交换元件小型化也能够在获得高的热交换性能的同时增大排气用叶片及供气用叶片的直径。再有,即使在叶片宽度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高静压化,能够实现机体的薄型化。
[0016]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将热交换元件配置在机体内周面的至少对置的两边上。从而,能够在有限的机体容积中去除了排气用风扇壳体和供气用风扇壳体所占容积的空间中效率良好地配置热交换元件,实现机体的小型化。
[0017]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将一个热交换元件配置在室外吸入口和排气用风扇壳体及供气用风扇壳体之间。从而,可增加热交换元件的导热板的层叠张数,能够有效地使用风扇壳体的横向空间,实现机体的小型化。
[0018]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将电动机的轴的中心和对置配置的多个热交换元件的电动机侧的面的各距离设定为相等。从而,能够在有限的机体容积中有效地配置热交换元件,实现机体的小型化。
[0019]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将排气用叶片及供气用叶片设定为双面吸入结构。从而,通过热交换元件的多个排气路和供气路的空气量的分布被正常化,能够获得高的热交换性能。再有,能够减小排气用风扇壳体和室外吹出口的高度方向的差,降低压力损失,实现机体的薄型化。
[0020]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将排气用风扇壳体的吸入面和电动机固定板的距离、和供气用风扇壳体的吸入面和电动机固定板的距离设定为相等。从而,能够在有限的机体高度的范围内有效地配置排气用风扇壳体及供气用风扇壳体,实现机体的薄型化。
[0021]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将供气用风扇壳体的吸入面和电动机固定板的距离设定为大于排气用风扇壳体的吸入面和电动机固定板的距离。从而,在由于百叶窗的大小和形状的变更等造成在供气风路和排气风路的压力损失上产生差异时,能够调节压力损失。
[0022]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在机体的对置的两个侧面上分别固定两个支撑构件,在两个支撑构件上固定电动机固定板。从而,能够利用由热交换元件或排气用壳体及供气用壳体包围周围的结构牢固地保持电动机,因而能够充分确保机体强度,实现机体的薄型化·轻量化。
[0023]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形成的构成是在两个支撑构件和天花板里空间固定用于悬吊机体的吊件。两个支撑构件具有在将热交换设备的机体悬吊在天花板里的空间时,能够充分支撑作为重量物的电动机重量的机械强度。从而,对于机体不怎么要求用于支撑电动机的机械强度,因而,可实现机体的轻量化。
[0024]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使排气用风扇壳体的吹出口侧朝向室外吹出口降低倾斜,形成连通室外吸入口和位于室外吹出口侧的热交换元件的室外侧上游部之间的通风路。从而,能够改善从室外吸入口流入的室外空气向多个热交换元件的室外侧上游面流动之际的风量分布。即使采用小型的热交换元件也可获得高的热交换性,并且能够降低排气风路的压力损失。
[0025]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在室外吸入口和热交换元件之间设置室外侧空气室,在室内吸入口和热交换元件之间设置室内侧空气室。从而,能够增加从室外吸入口流入的室外空气向多个热交换元件的室外侧上游面流动时的风路面积。同时,可增加从室内吸入口流入的室内空气向多个热交换元件的室内侧上游面流动时的风路面积,因此能够实现压力损失的降低。
[0026]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邻接室内侧空气室而设置与室内吹出口连通的室内侧供气空气室。从而,在从室内侧风扇壳体与室内吹出口连通的风路中能够最小限地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加且能够改变风向。
[0027]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在热交换元件的室外侧上游部和排气侧风扇壳体之间设置室外侧隔壁,在热交换元件的室内侧上游部和供气侧风扇壳体之间设置室内侧隔壁。从而,能够排除从室外吸入口进入、向热交换元件的室外侧上游部流入的室外空气被排气用壳体吸引这样的不良情况。另外,能够防止从室内吸入口进入、向热交换元件的室内侧上游部流入的室内空气被供气用壳体吸引。能够不对热交换设备的机体尺寸造成影响而设置隔壁,因此可实现机体的小型化。
[0028]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在热交换元件的对置的室外侧上游部和室内侧上游部设置过滤器。从而,在与室外吸入口和热交换元件的室外侧上游部连通的风路中能够充分确保风路面积,另外,在连通室内吸入口和热交换元件的室内侧上游部的风路中也能够充分确保风路面积,能够降低过滤器的压力损失。
[0029] 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形成的构成是利用由网形状的树脂等形成的伸缩性材料将过滤器和热交换元件密接。从而,能够几乎不会闭塞过滤器的空气流入的上游面及空气流出的下游面而将热交换元件和过滤器密接,能够降低空气通过过滤器之际的压力损失。
[0030] 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的构成如上所述。进而,根据摘要,为了获得紧凑的集成化结构,在排气用叶片的外侧设置排气用风扇壳体,在供气用叶片的外侧设置供气用风扇壳体。另外,在排气用风扇壳体及供气用风扇壳体的外周部配置多个热交换元件。另外,设有:供气风路,其从室外吸入口经过热交换元件,通过供气用叶片并与室内吹出口连通;排气风路,其从室内吸入口经过热交换元件,通过排气用叶片并与室外吹出口连通。由于形成这样的构成,从而能够在实现机体小型化及薄型化的同时,实现轻量化及静压性能的提高。

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正面截面图。
[0032]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仰视截面图。
[0033]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元件的截面图。
[0034]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支撑结构的俯视截面图。
[0035]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支撑结构的右视截面图。
[0036]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天花板面安装的施工图。
[0037]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正面截面图。
[0038]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仰视截面图。
[0039]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安装在天花板面上时的施工图。
[0040]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正面截面图。
[0041]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仰视截面图。
[0042] 图12是第1现有例的正面截面图。
[0043] 图13是第1现有例的壁面安装施工图。
[0044] 图14是第1瑞有例的天花板面安装施工图。
[0045] 图15是第2现有例的施工图。
[0046] 图中:1-机体,2-室内空气,3-室内吸入口,4-室内吹出口,5-百叶窗,6-室外空气,7-室外吸入口,8-室外吹出口,9-排气用叶片,10-供气用叶片,11-电动机,11a-面,12-排气用风扇壳体,12a-吹出部,13-供气用风扇壳体,14-电动机固定板,15-吸入面,
15a-上游面,15b-下游面,16-热交换元件,16a-室外侧上游部,16b-室内侧上游部,
16c-室外侧下游部,16d-室内侧下游部,17-室外侧空气室,18-室内侧空气室,19-室内侧供气空气室,20-通风路,21-室内侧隔壁,22a-供气风路,22b-排气风路,23-导热板,
24-供气路,25-排气路,26-过滤器,27-伸缩性材料,28-室外侧隔壁,30-室外排气管道,
31-室外吹出罩,32-室外吸入罩,33-室外供气管道,34a-室内供气百叶窗,35-室内供气管道,37-侧面,38-支撑构件,39-吊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10进行说明。
[0048] (实施方式1)
[0049]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根据图1~图4进行说明。
[0050] 如图1及图2所示,箱状机体1上,在其侧面侧设置具有吸入室内空气2的室内吸入口3和向室内吹出空气的室内吹出口4的百叶窗5及吸入室外空气6的室外吸入口7、向室外吹出空气的室外吹出口8。机体1的中央部内,在电动机11上装有随着旋转而送风的排气用叶片9和供气用叶片10。
[0051] 再有,电动机11配置在排气用风扇壳体12和供气用风扇壳体13之间设置的电动机固定板14上。配置时使从排气用风扇壳体12的吸入面15到电动机固定板14的距离等于从供气用风扇壳体13的吸入面15到电动机固定板14的距离。另外,分别在排气用叶片9的外侧设置排气用风扇壳体12,在供气用叶片10的外侧设置供气用风扇壳体13。另外,排气用叶片9及供气用叶片10分别采用双面吸入结构。
[0052] 多个热交换元件16与电动机11对置、且配置在排气用风扇壳体12及供气用风扇壳体13的外周部。另外,配置时使从多个热交换元件16的面11a(参照图2)到电动机11的中心部11C的各距离相等。再有,在室外吸入口7和热交换元件16之间设置室外侧空气室17。再有,在室内吸入口3和热交换元件16之间设置室内侧空气室18。再与室内侧空气室18邻接而设置与室内吹出口4连通的室内侧供气空气室19,使排气用风扇壳体12的吹出部12a(参照图2)向室外吹出口8较低倾斜。另外,通风路20连通室外吸入口7和位于室外吹出口8侧的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上游部16a之间而形成。
[0053] 另外,在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上游部16a和排气用风扇壳体12之间设置室外侧隔壁28。再在热交换元件16的室内侧上游部16b和供气用风扇壳体13之间设置室内侧隔壁21。从而,形成从室外吸入口7经由热交换元件16、通过供气用叶片10与室内吹出口4连通的供气风路22a和从室内吸入口3经由热交换元件16、通过排气用叶片9与室外吹出口8连通的排气风路22b。
[0054] 另外,如图3所示,热交换元件16具有将导热板23以规定间隔保持层叠从而交替形成相互独立的通路的多个供气路24和排气路25。另外,在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上游部16a和室内侧上游部16b设有由例如树脂构成、形状形成为例如网形状的过滤器26。
[0055] 如图1及图4所示,从百叶窗5的室内吸入口3吸入的室内空气2在室内侧空气室18中分散,介由过滤器26流入到多个热交换元件16的室内侧上游部16b。通过热交换元件16,从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下游部16c流出的室内空气2由排气用风扇壳体12及排气用叶片9诱导,从室外吹出口8介由室外排气管道30从室外吹出罩31向室外排出。另一方面,从室外吸入罩32介由室外供气管道33、从室外吸入口7吸入的室外空气6在室外侧空气室17中分散,介由过滤器26流入到多个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上游部16a。从热交换元件16的室内侧下游部16d流出的室外空气6由供气用风扇壳体13及供气用叶片10诱导,介由室内侧供气空气室19从百叶窗5的室内吹出口4向室内供给。
[0056] 从而,对于天花板里狭小的建筑物,也能够提供可沿天花板横向进行管道配管、薄型且紧凑的热交换设备。要实现热交换设备的紧凑化,如图1及图2所示,为了使排气用风扇壳体12和排气用叶片9及供气用风扇壳体13和供气用叶片10从吸入面15的整周进行吸入,包围那些风扇壳体12、13及叶片的周围而配置热交换元件16。
[0057] 基于这样的配置,即使将由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下游部16c和室内侧下游部16d构成的面与排气用风扇壳体12及供气用风扇壳体13的距离接近,也能够实现通过多个热交换元件16的空气量的均匀化。因而,即使用小型热交换元件16也可获得高的热交换性能,同时能够使热交换元件16小型化,且能够增加排气用叶片9和供气用叶片10的直径。从而,即使在叶片宽度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高静压化,能够实现机体1的薄型化。
[0058] 另外,将热交换元件16配置在机体1内周面的至少对置的两边上,从而能够在有限的机体1的容积中去除了排气用风扇壳体12和供气用风扇壳体13所占容积的空间中效率良好地配置热交换元件16,可实现机体1的小型化。
[0059] 另外,将一个热交换元件16配置在室外吸入口7和排气用风扇壳体12及供气用风扇壳体13之间。从而,即使增加热交换元件16的导热板23的层叠张数,也能够有效地使用风扇壳体的横向空间,实现机体1的小型化。
[0060] 另外,与电动机11对置配置的多个热交换元件16,从电动机11的轴的中心11C到电动机侧的面11a的距离L11a1和L11a2相等,从而,能够在有限的机体容积中有效地配置热交换元件16,可实现机体1的小型化。
[0061] 另外,将排气用叶片9及供气用叶片10设定为双面吸入结构,从而,通过热交换元件16的多个排气路25和供气路24的空气量分布提高,能够获得高的热交换性能。再有,能够减小排气用风扇壳体12和室外吹出口8的高度方向的差,由此,可降低压力损失,实现机体1的薄型化。
[0062] 另外,将排气用风扇壳体12的吸入面15到电动机固定板14的距离、和供气用风扇壳体13的吸入面15到电动机固定板14的距离设定为相等,从而能够在有限的机体的大小范畴内有效地配置排气用风扇壳体12及供气用风扇壳体13,可实现机体1的薄型化。
[0063] 另外,使排气用风扇壳体12的吹出部12a朝向室外吹出口8降低倾斜,形成连通室外吸入口7和位于室外吹出口8侧的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上游部16a之间的通风路20。从而,能够改善从室外吸入口7流入的室外空气向多个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上游部
16a流动之际的风量分布。因而,即使实现热交换元件16的小型化也可获得高的热交换性,同时能够降低排气风路22b的压力损失。
[0064] 另外,在室外吸入口7和热交换元件16之间设置室外侧空气室17,在室内吸入口3和热交换元件16之间设置室内侧空气室19。从而,能够增加从室外吸入口7流入的室外空气6向多个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上游部16a流动时的风路面积。另外,能够增加从室内吸入口3流入的室内空气向多个热交换元件16的室内侧上游部16b流动时的风路面积,因此能够实现压力损失的降低。
[0065] 另外,邻接室内侧空气室19而设有与室内吹出口4连通的室内侧供气空气室19。在从供气用风扇壳体13与室内吹出口4连通的风路中能够最小限地压制压力损失的增加且可改变风向。
[0066] 另外,在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上游部16a和排气侧风扇壳体12之间设置室外侧隔壁28。再在热交换元件16的室内侧上游部16b和供气侧风扇壳体13之间设置室内侧隔壁21。从而能够防止从室外吸入口7进入、向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上游部16a流入的室外空气6被排气用壳体14吸引。另外,能够防止从室内吸入口3进入、向热交换元件16的室内侧上游部16b流入的室内空气2被供气用壳体15吸引。能够不对机体1的尺寸造成影响而设置室内侧隔壁21,因此可实现机体1的小型化。再有,当由于百叶窗5的大小或形状等在供气风路22a和排气风路22b的压力损失上产生差异时,也能够通过调节室内侧隔壁21或室外侧隔壁28的位置或形状等而调节压力损失。
[0067] 另外,在热交换元件16的对置的室外侧上游部16a和室内侧上游部16b设置过滤器26。在向室外吸入口7和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上游部16a连通的风路中能够充分确保风路面积,另外,在连通室内吸入口3和热交换元件16的室内侧上游部16b的风路中也能够充分确保风路面积,由此能够降低过滤器26的压力损失。
[0068] 另外,利用网形状的树脂等伸缩性材料27将过滤器26和热交换元件16密接。能够几乎不会闭塞过滤器26的空气流入的上游面15a及空气流出的下游面15b(参照图3)而将热交换元件16和过滤器26密接,能够降低空气通过过滤器26之际的压力损失。再有,一般而言在热交换设备停止的状态下,有时在热交换元件和过滤器之间产生间隙,不过,本发明即使在热交换设备停止中的状态下,也能够将热交换元件16和过滤器26密接。能够防止存在于室外空气6中的例如小虫等通过热交换元件16和过滤器26的间隙向室内侵入。
[0069] 还有,实施方式1中,配置时从排气用风扇壳体12的吸入面15到电动机固定板14的距离、和从供气用风扇壳体13的吸入面15到电动机固定板14的距离相等。可是,也可以将供气用风扇壳体13的吸入面15和电动机固定板14的距离设定为大于排气用风扇壳体12的吸入面15和电动机固定板14的距离。从而在由于百叶窗5的大小或形状等而在供气风路22a和排气风路22b的压力损失上产生差异时,也能够通过调节供气用风扇壳体13的吸入面15和电动机固定板14的距离而调节压力损失。
[0070] (实施方式2)
[0071] 图5是表示电动机的支撑结构的侧视截面图,图6是将电动机往天花板面上安装的安装状态。图5、图6中,在与图1~图4相同的部位采用了相同的符号。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机体1的对置的两个侧面37上固定两个支撑构件38,在两个支撑构件38上固定电动机固定板14,在电动机固定板14上固定电动机11。另外,在两个支撑构件38上分别固定两个吊件39。
[0072] 基于所述构成,电动机11的重量介由电动机固定板14和两个支撑构件38而由4个吊件39保持。
[0073] 从而悬吊机体1之际,用支撑构件38能够充分支撑作为重量物的电动机11重量。从而,对于表面积大的机体1也不怎么要求强度,因而可实现轻量化。
[0074] (实施方式3)
[0075] 根据图7及图8关于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图7是热交换设备的正面截面图,图8是仰视截面图。图7、图8中,在与图1~图6相同的部位采用了相同的符号。
[0076] 相对于实施方式1直接进行室内供排气的方式而言,实施方式3与其的不同点在于采用从本体介由管道进行室内给排气的方式。
[0077] 如图7及图8所示,在箱状机体1的侧面设置吸入室内空气2的室内吸入口3和向室内吹出空气的室内吹出口4及吸入室外空气6的室外吸入口7和向室外吹出空气的室外吹出口8。机体1的中央部内,在电动机11上装有随着旋转而送风的排气用叶片9和供气用叶片10。将电动机11配置在电动机固定板14上,在排气用叶片9的外侧设置排气用风扇壳体12,在供气用叶片10的外侧设置供气用风扇壳体13。
[0078] 另外,配置时使配置在与电动机11对置的至少两个边上的热交换元件16的从面11a到电动机11的中心部11C的距离L11a1和L11a2相等。另外,排气用叶片9及供气用叶片10分别采用双面吸入结构。另外,热交换元件16具有图3所示的将导热板23以规定间隔保持层叠并交替形成相互独立的通路的多个供气路24和排气路25。这种热交换元件
16在排气用风扇壳体12及供气用风扇壳体13的外周面配置多个。在室外吸入口7和热交换元件16之间设置室外侧空气室17,在室内吸入口3和热交换元件16之间设置室内侧空气室18。另外,在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上游部16a和排气用风扇壳体12之间设置室外侧隔壁28。再在热交换元件16的室内侧上游部16b和供气用风扇壳体13之间设置室内侧隔壁21。设有从室外吸入口7经由热交换元件16、通过供气用叶片10并与室内吹出口
4连通的供气风路22a和从室内吸入口3经由热交换元件16、通过排气用叶片9并与室外吹出口8连通的排气风路22b。
[0079] 从室内排气百叶窗34a吸入的室内空气2介由室内排气管道36进入室内吸入口3,在室内侧空气室18中分散,介由过滤器26流入到多个热交换元件16的室内侧上游部
16b。通过热交换元件16,从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下游部16c流出的室内空气2由排气用风扇壳体12及排气用叶片9诱导,从室外吹出口8介由室外排气管道30从室外吹出罩
31向室外排出。另一方面,从室外吸入罩32(参照图4)介由室外供气管道33(参照图4)、从室外吸入口7吸入的室外空气6在室外侧空气室17中分散,介由过滤器26流入到多个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上游部16a。从热交换元件16的室内侧下游部16d流出的室外空气6由供气用风扇壳体13及供气用叶片10诱导,从室内吹出口4经由室内供气管道35再介由室内供气百叶窗34a向室内供给。
[0080] 基于这样的构成,即使是天花板里狭小的建筑物,也能够提供可沿天花板横向进行管道配管、薄型且紧凑的热交换设备。
[0081] 热交换设备的紧凑化,如图7及图8所示,通过将热交换元件16配置为包围着排气用风扇壳体12、排气用叶片9、供气用风扇壳体13和供气用叶片10而成。
[0082] 即使在由热交换元件16的室外侧下游部16c和室内侧下游部16d构成的面与排气用风扇壳体12及供气用风扇壳体13的距离近的情况下,通过多个热交换元件16的空气量也被均匀化,即使用小型热交换元件16也可获得高的热交换性能。同时,能够以热交换元件16的小型化来增大排气用叶片9和供气用叶片10的直径。从而,即使在叶片宽度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高静压化,能够实现机体1的薄型化。
[0083] (实施方式4)
[0084] 实施方式4如图10及图11所示通过在实施方式1中变更室内吸入口3和室内吹出口4的位置、拆掉室内吸入口3和排气用风扇壳体12及供气用风扇壳体13之间的热交换元件16而成。在与图1~图9相同的部位采用了相同的符号。另外,配置时使配置在与电动机11对置的至少两个边上的热交换元件16的从面11a到电动机11的中心部11C的距离L11a1和L11a2相等。
[0085] 实施方式4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3同样的效果。
[0086]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87] 本发明的热交换设备,能够较低地保持机体高度且降低机内压力损失,提高静压性能,从而作为很难确保天花板里尺寸的近年来居住及非居住的建筑物的热交换设备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