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710198513.8

文献号 : CN10121115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江木诚

申请人 :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及使用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加热转动体,表面呈非导电性;加压构件,与所述加热转动体抵接;底座构件,具有导电性,相对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予以定位;分离构件,其前端一侧具有分离部,通过使其基端一侧保持在所述底座构件上将所述分离部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一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上;以及除电构件,由所述底座构件保持,对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除电,其中,所述除电构件具有除电部,其在所述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与所述分离部相比处于下游的一侧,沿着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的母线方向配置,并且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二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上。

权利要求 :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转动体,表面呈非导电性;

加压构件,与所述加热转动体抵接,通过所述加热转动体与所述加压构件抵接而形成定影夹缝部,以薄片体表面所承载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接触的朝向,使薄片体穿过所述定影夹缝部,由此对所述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使该调色剂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体上;

底座构件,具有导电性,相对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予以定位;

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前端一侧具有使经过调色剂像定影的薄片体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分离的分离部,通过使所述分离构件后端一侧保持在所述底座构件上,将所述分离部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一微小间隙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对的位置上;以及除电构件,由所述底座构件保持,对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除电,其中,所述除电构件具有除电部,在所述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与所述分离部相比处于下游的一侧,沿着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的母线方向配置,并且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二微小间隙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对的位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构件具有固定在该底座构件前端一侧的衬垫,通过所述衬垫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抵接,确保所述第一微小间隙和所述第二微小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部,可以摇动地支撑所述底座构件;以及

压靠构件,使所述底座构件以所述支撑部为基准摇动,由此使所述衬垫以压靠状态抵接在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设置成:使在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和所述衬垫的抵接部因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的转动而作用在所述衬垫上的摩擦力的矢量方向朝向所述支撑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小间隙设定为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微小间隙。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从沿着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母线的方向进行观测时,所述分离部的前端和所述除电部的前端,配置在所述衬垫的外周轮廓之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转动体为带状构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转动体为鼓状构件。

9.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转动体,表面呈非导电性;

加压构件,与所述加热转动体抵接,通过所述加热转动体与所述加压构件抵接而形成定影夹缝部,以薄片体表面所承载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接触的朝向,使薄片体穿过所述定影夹缝部,由此对所述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使该调色剂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体上;

底座构件,具有导电性,相对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予以定位;以及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前端一侧具有使经过调色剂像定影的薄片体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分离的分离部,通过使所述分离构件后端一侧保持在所述底座构件上,将所述分离部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一微小间隙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对的位置上,其中,所述底座构件具有除电部,在所述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与所述分离部相比处于下游的一侧,沿着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的母线方向配置,并且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二微小间隙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对的位置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构件具有固定在该底座构件前端一侧的衬垫,通过所述衬垫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抵接,确保所述第一微小间隙和所述第二微小间隙。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部,可以摇动地支撑所述底座构件;以及

压靠构件,使所述底座构件以所述支撑部为基准摇动,由此使所述衬垫以压靠状态抵接在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设置成:使在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和所述衬垫的抵接部因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的转动而作用在所述衬垫上的摩擦力的矢量方向朝向所述支撑部。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小间隙设定为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微小间隙。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从沿着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母线的方向进行观测时,所述分离部的前端和所述除电部的前端,配置在所述衬垫的外周轮廓之内。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转动体为带状构件。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转动体为鼓状构件。

17.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转动体,表面呈非导电性;

加压构件,与所述加热转动体抵接,通过所述加热转动体与所述加压构件抵接而形成定影夹缝部,以薄片体表面所承载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接触的朝向,使薄片体穿过所述定影夹缝部,由此对所述调色剂像加热、加压,使该调色剂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体上;

底座构件,具有导电性,相对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予以定位;

支撑部,可以摇动地支撑所述底座构件;

衬垫,固定在所述底座构件的前端一侧;

压靠构件,使所述衬垫相对于所述支撑部摇动,并且使所述衬垫以压靠状态抵接在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上;

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前端一侧具有使经过调色剂像定影的薄片体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分离的分离部,通过使所述分离构件后端一侧保持在所述底座构件上,将所述分离部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一微小间隙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对的位置上;以及除电构件,由所述底座构件保持,对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除电,其中,所述除电构件具有除电部,在所述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与所述分离部相比处于下游的一侧,沿着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的母线方向配置,并且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二微小间隙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对的位置上;

所述底座构件,通过所述压靠构件使所述固定在所述底座构件前端一侧的衬垫维持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抵接的状态,确保所述第一微小间隙和所述第二微小间隙。

1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所规定的定影装置。

1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9所规定的定影装置。

说明书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这种定影装置能够很好地除掉在定影时扰乱调色剂像而使图像劣化的加热转动体表面的电荷。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成形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装置,都是使加压构件与定影鼓、定影带等加热转动体抵接而形成定影夹缝部,使承载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的薄片体穿过定影夹缝部,使所述调色剂像与加热转动体表面接触,由此对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从而把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在薄片体的表面上。
此时,由于未定影的调色剂像带有电荷,并会逐渐积蓄在定影转动体上,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发生扰乱随后定影的薄片体上的调色剂像而使图像劣化的问题。
以往,已经提出过各种各样的防止所述图像劣化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6中记载了下列内容。
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3-116176号(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使接地的除电刷与加热辊抵接的状态。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280420号(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能接触和离开加热构件的除电装置,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3-148682号(专利文献3)中,则公开了使金属制的除电辊与具有弹性橡胶层的定影辊接触而从动转动的状态。还有,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162857号(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使接地的除电刷与定影辊的金属芯的露出部分接触的状态,而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3-91786号专利公报(专利文献5),则公开了把具有多个前端呈尖状的起伏形状的放电板,以非接触状态设置在加热辊表面上的结构。还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31402号(专利文献6),则公开了在沿着加热辊转动方向的定影夹缝部的上游一侧,将除电薄片体设置成与加热辊表面相对的状态。
然而,按照所述专利文献1~4,由于都要把用于除电的构件(除电刷、除电装置、除电辊、接地的除电刷)设置成与作为除电对象的构件(加热辊、加热构件、定影辊、定影辊的金属芯)接触,因而存在在接触部分被调色剂和薄片体的粉末污染的情况下,除电效率会急剧下降的问题。
此外,在图像成形装置是彩色图像成形装置的情况下,当使除电构件与承载调色剂像的面(印字面一侧)的送纸领域接触时,可能会在图像上产生抵接线条(因为抵接较紧而产生线条的现象)。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5中作为除电构件的放电板,以及在专利文献6中的除电薄片体,由于是以非接触作为除电对象的构件的方式予以设置,所以能防止如上所述的因调色剂、薄片体的粉末而使除电效率低下、及在调色剂像上产生抵接线条的问题发生。
然而,专利文献5、6中的除电构件,虽然能有效地除去在加热转动体表面的大范围内逐渐积蓄的电荷,但存在对于局部较多积蓄的电荷却无法充分地进行除电的问题。即,定影时的薄片体,会在有调色剂与没有调色剂的部分上产生很大的电位差。另外,薄片体的后端从加热转动体剥离时,会产生剥离放电。专利文献5、6中的除电构件,对于所述局部较多积蓄的电荷,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除电,因而例如在薄片体连续穿过时,可能会在第二张以后的薄片体进行定影的时候发生图像劣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在定影时不会发生除电效率低下、在调色剂像上产生抵接线条的问题,而且对于因剥离放电等而在局部较多积蓄的电荷,也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进行充分的除电。
(1)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使加压构件与表面呈非导电性的加热转动体抵接而形成定影夹缝部,并以薄片体表面所承载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接触的朝向,使薄片体穿过所述定影夹缝部,由此对所述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使其定影在所述薄片体上。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包括:底座构件,具有导电性,相对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予以定位;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前端一侧具有使经过调色剂像定影的薄片体从所述加热转动体的表面分离的分离部,通过使所述分离构件后端一侧保持在所述底座构件上,使所述分离部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一微小间隙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对的位置上;以及除电构件,由所述底座构件保持,对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的电荷进行除电,其中,所述除电构件具有除电部,其在所述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与所述分离部相比处于下游的一侧,沿着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的母线方向设置,并且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二微小间隙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对的位置上。
采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发明,导电性的底座构件相对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予以定位。而且,分离构件由该底座构件来保持,所以分离部便被定位在与加热转动体的表面相隔第一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上。这样,分离部能以很高的精度确保第一微小间隙的尺寸,并且插入正在转动的加热转动体表面与调色剂像已经定影的薄片体的前端之间,从而使薄片体很好地分离。
另一方面,由于除电构件与分离构件相同,是通过底座构件来保持,所以除电部可沿着加热转动体表面的母线方向,定位在与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二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上。这样,除电部能以很高的精度确保第二微小间隙的尺寸。即,可以将除电部配置成以非接触的状态,且以很高的精度接近加热转动体。这样,除电部就能对正在转动的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良好的除电。
还有,除电构件的除电部,设置在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与分离部相比处于下游的一侧。即,由于分离构件与除电构件都是通过共同的底座构件来保持,所以除电构件的除电部,可以配置在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分离构件的分离部的下游一侧非常靠近该分离部的位置上。在调色剂像定影时,由于薄片体在定影夹缝部中通过加压构件而紧贴在加热转动体表面上,并在调色剂像定影之后通过分离部从加热转动体表面剥离,因而加热转动体,会因为定影时调色剂像的电荷、薄片体后端的剥离放电,而容易在定影夹缝部与分离部之间带电。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发明中,通过在靠近分离部的下游侧设置的除电部来对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除电,即,能在带电之后马上对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除电,因而能进行高效的除电。
(2)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的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使加压构件与表面呈非导电性的加热转动体抵接而形成定影夹缝部,以薄片体表面所承载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接触的朝向,使薄片体穿过所述定影夹缝部,由此对所述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使其定影在所述薄片体上。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包括:底座构件,具有导电性,相对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予以定位;以及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前端一侧具有使经过调色剂像定影的薄片体从所述加热转动体的表面分离的分离部,通过使所述分离构件后端一侧保持在所述底座构件上,使所述分离部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一微小间隙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对的位置上;其中,所述底座构件具有除电部,在所述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与所述分离部相比处于下游的一侧,沿着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的母线方向配置,并且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二微小间隙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对的位置上。
采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发明,导电性的底座构件相对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予以定位。而且,分离构件由该底座构件来保持,所以分离部便被定位在与加热转动体的表面相隔第一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上。这样,分离部能以很高的精度确保第一微小间隙的尺寸,并且插入正在转动的加热转动体表面与调色剂像已经定影的薄片体的前端之间,从而使薄片体很好地分离。
另一方面,底座构件的除电部,可沿着加热转动体表面的母线方向,定位在与该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二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上。这样,除电部能以很高的精度确保第二微小间隙的尺寸。即,可以将除电部配置成以非接触状态,且以很高的精度接近加热转动体。这样,除电部就能对正在转动的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良好的除电。
还有,除电部设置在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与分离部相比处于下游的一侧。即,由于除电部是形成在保持分离构件的底座构件上,所以能配置在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分离构件的分离部的下游一侧非常靠近该分离部的位置上。在调色剂像定影时,由于薄片体在定影夹缝部中通过加压构件而紧贴在加热转动体表面上,并在调色剂像定影之后通过分离部从加热转动体表面上剥离,因而加热转动体,会因为定影时调色剂像的电荷、薄片体后端的剥离放电,而容易在定影夹缝部与分离部之间带电。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发明中,通过在靠近分离部的下游侧设置的除电部来对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除电,即,能在带电之后马上对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除电,因而能进行高效的除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正面看到的具有本发明定影装置的图像成形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从正面看到的定影装置的放大图。
图3是说明加热带的层状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从正面看到的构成定影装置的分离/除电构件的放大图。
图5是从背面(除电构件一侧)看到的分离/除电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从正面看到的构成定影装置的另一种分离/除电构件的放大图。
图7是从箭头B方向看到的图6中的底座构件的除电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各附图中,凡是标有同样符号的构件,具有相同的结构,因而适当省略了对这些构件的重复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还适当省略了不需要说明的构件。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对具有本发明定影装置1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从正面一侧(前侧:在操作图像形成装置2时,作业者站立的一侧)看到的具有定影装置1的图像形成装置2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2,具有薄片体输送部10、图像形成部11和定影部12。在薄片体输送部10中,以层叠状态收纳在薄片体供给盒13中的薄片体P,由薄片体供给辊14进行供给,并通过输送辊15和减速辊16逐张分离。然后,薄片体P通过一对输送辊17碰撞在停止的一对对准辊18上,矫正斜行。
在图像形成部11中,被驱动而向着箭头R20方向转动的感光鼓20,通过带电辊21而带有规定的极性和电位。带电后的感光鼓20的表面,通过曝光装置22根据图像信息进行曝光,形成静电潜影。这种静电潜影,通过显像装置23附着了调色剂之后,作为调色剂像予以显影。
这种调色剂像,通过感光鼓20的转动,被输送到感光鼓20与转印辊24之间的转印夹缝部T中。与此同步,薄片体P从成对对准辊18供给到转印夹缝部T,所述调色剂像通过转印辊24转印到薄片体P上。
转印调色剂像之后的感光鼓20,通过清洁装置25除去残留在表面上的调色剂,并用于下一次的图像形成。另一方面,被转印在薄片体P上的调色剂像,通过设置在定影部12的定影装置1被定影在薄片体P上。另外,关于定影装置1,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经过调色剂像定影的薄片体P,通过成对的薄片体排出辊26被排出到薄片体排出盘27中。这样,就完成了一张薄片体P单面(表面)的图像形成。
下面,参照图2~图5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1。其中,图2是从正面看到的定影装置1的放大图。图3是说明加热带32的分层结构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从正面看到的构成定影装置1的分离/除电构件34的放大图。图5是从背面(除电构件一侧)看到的分离/除电构件34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1包括:定影辊30;加热辊31;作为加热转动体架设在所述定影辊30和加热辊31上的加热带32;作为加压构件的加压辊33,以及分离/除电构件34。
其中,定影辊30包括构成转动中心的金属芯35、以及围绕在金属芯35的外周面且具有弹性的圆筒状辊部36(例如,海绵辊)。定影辊30,其前后方向设置的金属芯35,通过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强度构件的主体框架37转动自如地予以支撑。定影辊30通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一侧设置的驱动装置(图中未表示)驱动而向箭头R30的方向转动。
加热辊31在所述定影辊30的右侧,设置成与定影辊30平行。加热辊31,包括金属制的圆筒状滚筒38,在其内侧设有棒状加热器40,例如,卤素加热器,被设成其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两根加热器40。加热辊31通过主体框架37转动自如地予以支撑,并通过下面所要说明的加热带32向箭头R32方向的转动而向着箭头R31方向从动转动。加热辊31通过加热器40予以加热,由此对加热带32进行加热。
加热带32,在所述定影辊30与加热辊31之间,环形张紧设置。图3表示加热带32的层状结构。图3是表示图2中加热带32的A部分放大剖视模式图,在图3中,下侧与加热带32的内侧相对应,而上侧与加热带32的外侧相对应。如图3所示,加热带32包括:作为基础层的金属层42;覆盖该金属层42的外周面的橡胶层41;以及覆盖橡胶层41的外周面的表面层43。作为材质,例如,橡胶层41由厚度为270μm左右的硅橡胶构成,金属层42由通过电铸制成的厚度为30μm左右的镍(Ni)薄膜构成,表面层43由厚度为30μm左右的PFA管构成。金属层42接地。加热带32的整体厚度为0.3mm左右。加热带32前后方向的宽度(下文中称为“带宽”),比所述定影辊30和加热辊3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轴向长度)稍微短一些,并且,设定为比调色剂像被定影的薄片体P中输送宽度最宽的薄片体P的宽度长。加热带32,随着定影辊30向箭头R30方向的转动,而向箭头R32方向转动。
加压辊33由金属制的圆筒状滚筒44形成,在所述定影辊30的左侧,设置成与定影辊30平行。加压辊33,与所述加热带32中卷绕在定影辊30上的那一部分抵接,并与加热带32之间形成定影夹缝部N。由于所述定影辊30的外周一侧是海绵辊,而且加热辊32的基础层41由橡胶构成,所以加压辊33的表面陷入定影辊30一侧,由此沿着加热带32的转动方向形成了有规定宽度(夹缝宽度)的定影夹缝部N。在所述图像形成部11(参见图1),薄片体P上所承载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在通过定影夹缝部N的过程中,与加热带32接触,受到加热和加压而定影在薄片体P的表面上。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除电构件34设置在定影辊30的上方。如图4和图5所示,分离/除电构件34包括:底座构件50;通过该底座构件50予以保持的分离构件51和除电构件52;衬垫53以及拉伸弹簧(压靠构件)54。在这些构件中,前三种构件,即,底座构件50、分离构件51、除电构件52的长度大于加热带32的带宽,其余的衬垫53和拉伸弹簧54,分别设置在底座构件50前后方向(以下酌情称之为“长度方向”)的前端侧和后端侧。下面,从底座构件50开始,依次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4和图5所示,底座构件50具有:前后方向的长度较长且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剖面呈“L”状的安装部55;以及分别设置在该安装部55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和后端侧的臂部56。不过,在图4和图5中,只表示了后端侧的臂部56。如图4所示,安装部55具有长方形板状的保持部57和加强部58,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剖面呈“L”状。加强部58是由保持部57的一端向着加热带32转动方向的下游一侧大致弯曲成直角而形成的。保持部57设置成其前端斜对着加热带32,即,相对于加热带32的转动方向向相反方向倾斜。保持部57的前端部中的靠近加热带一侧的边缘60,靠近加热带32的表面而形成微小间隔G3,并且沿着加热带32的母线予以设置。保持部57的表面,即在沿着加热带转动方向的上游一侧的表面,构成用于安装后述的分离构件51的分离构件安装面57a。另一方面,保持部57的背面,即在沿着加热带转动方向的下游一侧的表面,构成用于安装后述的除电构件52的除电构件安装面57b。
臂部56,是把保持部57的前后方向(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向背面一侧弯曲而形成的大致呈板状的构件,与所述定影辊30的前端和后端相比更位于外侧。在臂部56的大致中央部位设有通孔61(throughhole),该通孔61卡合有从主体框架37向内侧突出设置的突起(支撑部)62。整个底座构件50,以突起62为摇动中心可以摇动地予以支撑。臂部56的通孔61,穿透设置在后述的衬垫53因加热带32向箭头R32的方向的转动而受到的摩擦力向该通孔61进行作用的位置上。由此,可抑制与加热带32或者定影辊30抵接的衬垫53的抵接压力的变化。在通孔61的后端一侧(图4中的右侧),形成有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63,在该弯曲部63的下端形成有可卡合拉伸弹簧54的前端(下端)的槽64。在该槽64与主体框架37的卡止部65之间,作为压靠构件的拉伸弹簧54以拉伸状态予以设置。这样,底座构件50向图4中的箭头R50的方向予以压靠。
分离构件51,安装在所述底座构件50的保持部57表面一侧的分离构件安装面57a上。分离构件51呈前后方向较长的长方形,前后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保持部57稍微短一些。另一方面,短边的长度(图4中大致为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保持部57的长度,其前端部66安装成从保持部57的前端突出。整个分离构件51,设置成与保持部57的方向相同,即,相对于加热带32的转动方向向相反方向设置,在该分离构件51的前端缘部,形成有对经过调色剂像定影的薄片体P进行分离的分离部67。分离部67,靠近加热带32的表面而相隔微小间隙G1,并沿着加热带32表面的母线予以设置。这个微小间隙G1,小于所述保持部57的边缘60与加热带32的表面之间的微小间隙G3,例如,设定在0.3~0.5mm左右。分离构件51,采用具有导电性的薄板,例如,金属制的薄板。另外,微小间隙G1,通过后述的衬垫53以很高的精度予以保持。另外,分离构件51的分离部67,为了防止附着调色剂,例如,可采用PTFE(聚四氟乙烯)等的脱模性能较好的材料进行涂敷。
除电构件52,安装在所述底座构件50的保持部57的背面一侧的除电构件安装面57b上。除电构件52,呈前后方向较长的长方形,前后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保持部57稍微短一些。另一方面,短边的长度(图4中大致为上下方向的长度)比保持部57稍微长一点点,其前端部从保持部57的前端稍微突出来一点。整个除电构件52,设置成与保持部57的方向相同,即,相对于加热带32的转动方向向相反方向设置,而构成除电部68的前端缘,靠近加热带32的表面而相隔微小间隙G2,并沿着加热带32表面的母线予以设置。这个微小间隙G2,小于所述保持部57的边缘60与加热带32的表面之间的微小间隙G3,大于等于分离构件51的分离部67与加热带32的表面之间的微小间隙G1,例如设定在0.3~1.0mm左右。即,微小间隙G1、G2、G3之间的大小关系为:G1≤G2<G3。这样,通过了微小间隙G1的调色剂就不会附着在边缘60或除电部68上。除电构件52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含有导电性填料的无纺布、用导电纤维织成的薄片体、用导电纤维制成的刷子状构件等等。即,与加热带32表面隔开微小间隙而予以设置的除电部68,优选的是,不像金属那样呈直线形状,而是使导电填料,或者导电纤维从除电部68适当突出。这样,可对加热带32的整个表面进行良好的除电。特别是,即使是对于因剥离放电等而产生的局部带电也能进行较好的除电。被除去的电荷,通过底座构件50、主体框架37流向地面。
衬垫53,分别设置在底座构件50的保持部57长度方向的前端侧和后端侧,并且比臂部56稍微处于内侧一些。衬垫53,从保持部57的背面侧(除电构件安装面57b一侧),经由前端一侧而到达表面侧(分离构件安装面57a一侧),并通过螺钉70固定在保持部57上。衬垫53前端的与加热带32表面接触的接触面71,形成为与加热带32的表面相仿的圆弧形。此外,接触面71中沿着加热带转动方向位于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的端部,成为缓慢弯曲的弯曲面72、73。底座构件50,通过拉伸弹簧54的压靠力以突起62为基准向箭头R50的方向压靠,由此衬垫53使接触面71与加热带32表面接触。通过适当地设定拉伸弹簧54的长度和弹性常数,就能把此时的接触压力设定为理想的压力。此外,将接触面71沿着加热带32表面转动方向的长度设定得比较长,即,设定为比没有除电构件52时的接触长度长,由此可降低每一单位面积上的抵接压力,从而可防止衬垫53不必要地陷入加热带32和定影辊30中。这样,在衬垫53与加热带32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加热带32的表面与分离构件51的分离部67、保持部57的边缘60、除电构件52的除电部68之间的微小间隙(距离),依次成为G1、G3、G2,并且三者的大小关系,如上所述,成为G1≤G2<G3。这样,通过衬垫53与加热带32的表面抵接,所述微小间隙G1、G2、G3可随着加热带32表面的凹凸而保持着很高的精度。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图4所示的方向看到的状态下,由于分离构件51的分离部67和除电构件52的除电部68,都进入了衬垫53的规定区域内(未从衬垫53的外周轮廓突出),从而能有效地防止加热带32的表面不必要地与分离构件51的分离部67和除电构件52的除电部68接触。
如以上所说明的,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底座构件50通过衬垫53与加热带32抵接,能以很高的精度进行定位。而且,分离构件51和除电构件52通过底座构件50予以保持,所以能分别使分离部67、除电部68与加热带32的表面以很高的精度保持微小间隙G1、G2。因此,分离部67,能很好地把经过调色剂像定影的薄片体P从加热带32表面分离。此外,由于除电部68设置在分离部67的下游一侧非常靠近该分离部的位置,所以即使在定影夹缝部N与分离部67之间由于剥离放电等原因而使加热带32局部的带电较多的情况下,也能在带电之后立刻以很高的效率进行除电。
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图6、图7说明除电构件的另一个例子。图6是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图4相当的示意图。图7是从图6中的箭头B方向看到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实施方式1中的除电构件52,而在底座构件50A的保持部57A附加了用作除电构件的功能。底座构件50A,采用所述的金属板构成。与所述实施方式1一样,保持部57A的表面,构成分离构件安装面57a。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57A的前端形成为锯齿形。构成锯齿74的前端缘的除电部75,沿着加热带32表面的母线排列设置,并且与加热带32的表面相隔微小间隙G2而相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一样,这个微小间隙G2和加热带32的表面与分离构件51的分离部67之间的微小间隙G1之间的关系是G1≤G2。其理由是为了不让穿过分离构件51的分离部67的调色剂像附着在锯齿74的除电部75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小间隙G2设定在0.3~1.0mm的范围内。另外,衬垫53与所述实施方式1相同。
采用本实施方式,省略了专用的除电构件,而是在底座构件50A上附加用作除电构件的结构和功能,因而能相应地减少零件的数量,还能减少组装工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中,说明了衬垫53与加热带32表面的宽度方向的端部抵接的例子,但并不是仅限于此,也可以采用衬垫53离开加热带32而与定影辊30的表面抵接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2中,说明了加热转动体是带状的加热带32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是仅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加热转动体是鼓状的加热鼓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此外,以上说明的是图像形成装置是单色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同样适用于图像成形装置是多色,或者是四色全彩色等的情况。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对于使调色剂像定影的加热转动体,通过以高精度保持分离构件的底座构件来保持除电构件,以此提高除电构件的位置精度,但当存在对于加热转动体以高位置精度设置的其他构件时,也可以通过该构件来保持除电构件。
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和附图进行说明的本申请的发明,总结如下。
(1)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其使加压构件与表面呈非导电性的加热转动体抵接而形成定影夹缝部,并以薄片体表面所承载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接触的朝向,使薄片体穿过所述定影夹缝部,由此对所述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使其定影在所述薄片体上。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包括:底座构件,具有导电性,相对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予以定位;分离构件,其前端一侧具有使经过调色剂像定影的薄片体从所述加热转动体的表面分离的分离部,通过使其后端一侧保持在所述底座构件上,使所述分离部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一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上;以及除电构件,由所述底座构件保持,对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的电荷进行除电,其中,所述除电构件具有除电部,其在所述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与所述分离部相比处于下游的一侧,沿着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的母线方向设置,并且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二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上。
采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发明,导电性的底座构件相对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予以定位。而且,分离构件由底座构件来保持,所以分离部便被定位在与加热转动体的表面相隔第一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上。这样,分离部能以很高的精度确保第一微小间隙的尺寸,并且插入正在转动的加热转动体表面与调色剂像已经定影的薄片体的前端之间,从而使薄片体很好地分离。
另一方面,由于除电构件与分离构件相同,是通过底座构件来保持,所以除电部可沿着加热转动体表面的母线方向,定位在与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二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上。这样,除电部能以很高的精度确保第二微小间隙的尺寸。即,可以将除电部配置成以非接触的状态,且以很高的精度接近加热转动体。这样,除电部就能对正在转动的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良好的除电。
还有,除电构件的除电部,设置在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与分离部相比处于下游的一侧。即,由于分离构件与除电构件都是通过共同的底座构件来保持,所以除电构件的除电部,可以配置在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分离构件的分离部的下游一侧非常靠近该分离部的位置上。在调色剂像定影时,由于薄片体,在定影夹缝部中通过加压构件而紧贴在加热转动体表面上,并在调色剂像定影之后通过分离部从加热转动体表面剥离,因而加热转动体,会因为定影时调色剂像的电荷、薄片体后端的剥离放电,而容易在定影夹缝部与分离部之间带电。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发明中,通过在靠近分离部的下游侧设置的除电部来对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除电,即,能在带电之后马上对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除电,因而能进行高效的除电。
(2)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的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使加压构件与表面呈非导电性的加热转动体抵接而形成定影夹缝部,以薄片体表面所承载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接触的朝向,使薄片体穿过所述定影夹缝部,由此对所述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并使其定影在所述薄片体上。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包括:底座构件,具有导电性,相对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予以定位;以及分离构件,其前端一侧具有使经过调色剂像定影的薄片体从所述加热转动体的表面分离的分离部,通过使其后端一侧保持在所述底座构件上,使所述分离部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一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上;其中,所述底座构件具有除电部,在所述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与所述分离部相比处于下游的一侧,沿着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的母线方向配置,并且定位在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二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上。
采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发明,导电性的底座构件相对于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予以定位。而且,分离构件由该底座构件来保持,所以分离部便被定位在与加热转动体的表面相隔第一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上。这样,分离部,能以很高的精度确保第一微小间隙的尺寸,并且插入正在转动的加热转动体表面与调色剂像已经定影的薄片体的前端之间,从而使薄片体很好地分离。
另一方面,底座构件的除电部,可沿着加热转动体表面的母线方向,定位在与该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二微小间隙而相对的位置上。这样,除电部能以很高的精度确保第二微小间隙的尺寸。即,可以将除电部配置成以非接触状态,且以很高的精度接近加热转动体。这样,除电部就能对正在转动的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良好的除电。
还有,除电部设置在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与分离部相比处于下游的一侧。即,由于除电部是形成在保持分离构件的底座构件上,所以能配置在加热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上分离构件的分离部的下游一侧非常靠近该分离部的位置上。在调色剂像定影时,由于薄片体在定影夹缝部中通过加压构件而紧贴在加热转动体表面上,并在调色剂像定影之后通过分离部从加热转动体表面上剥离,因而加热转动体会因为定影时调色剂像的电荷、薄片体后端的剥离放电,而容易在定影夹缝部与分离部之间带电。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发明中,通过在靠近分离部的下游侧设置的除电部来对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除电,即,能在带电之后马上对加热转动体表面进行除电,因而能进行高效的除电。
(3)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底座构件具有固定在其前端一侧的衬垫,通过该衬垫与所述加热转动体的表面抵接,确保所述第一微小间隙和第二微小间隙。
由于具有上述特征,底座构件在其前端一侧固定有衬垫,所以通过使该衬垫与加热转动体的表面抵接,可把分离部和除电部定位在精度很高的位置上,并能确保第一微小间隙和第二微小间隙的尺寸具有很高的精确度。
(4)在具有上述(3)的特征的定影装置中,还包括:支撑部,可以摇动地支撑所述底座构件;以及压靠构件,使所述底座构件以所述支撑部为基准摇动,由此使所述衬垫以压靠状态抵接在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上。
按照上述特征,可通过压靠构件使底座构件摇动,固定在底座构件前端的衬垫可与加热转动体的表面抵接。这样,由于可以使通过底座构件予以定位的分离部和除电部追随加热转动体的表面,因此,例如即使在加热转动体表面存在凹凸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以很高的精度保持第一微小间隙和第二微小间隙的尺寸。
(5)在具有上述(4)的特征的定影装置中,所述支撑部可设置成:使在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和所述衬垫的抵接部因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的转动而作用在所述衬垫上的摩擦力的矢量方向朝向该支撑部。
按照上述特征,衬垫可在压靠状态下与加热转动体表面抵接,并且通过加热转动体的转动而有摩擦力作用。但由于该摩擦力朝向摇动可能地支撑底座构件的支撑部,所以即使在摩擦力存在变化的情况下,由于衬垫对加热转动体的抵接压力不会变化,因而衬垫能以稳定的抵接压力与加热转动体表面抵接。
(6)在具有上述(1)~(5)中的任何一种特征的定影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微小间隙设定为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微小间隙。
按照上述特征,由于第二微小间隙设定为大于等于第一微小间隙,所以,在调色剂穿过加热转动体表面与分离部之间所形成的第一微小间隙的情况下,该调色剂也能容易地穿过第二微小间隙,且难以附着在除电部上。
(7)在具有上述(3)~(6)中的任何一种特征的定影装置中,优选的是,从沿着所述加热转动体表面的母线方向进行观测,所述分离部的前端和所述除电部的前端,紧凑地设置在所述衬垫的规定区域内。
按照上述特征,设置成与加热转动体表面相隔第一微小间隙、第二微小间隙而相对的分离部的前端、除电部的前端,与加热转动体的表面更加难以接触。
(8)在具有上述(1)~(7)中的任何一种特征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转动体可采用带状构件。
(9)在具有上述(1)~(8)中的任何一种特征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转动体可采用鼓状构件。
按照上述(8)或(9)的特征,可分别将加热转动体规定为带状构件,或者鼓状构件。本发明,对于任何形状的转动体,都具有上述(1)~(7)中所说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