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710019530.0

文献号 : CN10122209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沈国健饭野浩一

申请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与该第一连接器相互对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至少一舌板,上述第一端子延伸于该舌板上。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数个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二端子及遮覆于第二绝缘本体外的第二遮蔽壳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部,所述第二遮蔽壳体遮覆于该对接部上并形成有收容第一连接器舌板的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相对设置的一侧壁为第二绝缘本体,另一侧壁为第二遮蔽壳体。从而可将第二连接器的对接部做得较薄,用以降低两电连接器的整体高度。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

第一连接器及与该第一连接器相互对接的第二连接器;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至少一舌板,上述第一端子延伸于该舌板上;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数个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二端子及遮覆于第二绝缘本体外的第二遮蔽壳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对接部设有相对的上表面及下表面;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蔽壳体贴覆于第二绝缘本体的对接部的上、下表面,该对接部设有自上、下表面分别凹设的凹陷及设置于凹陷之间的对接板,且对接板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相对的第二遮蔽壳体构成有收容第一连接器的舌板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收容空间相对设置的一侧壁由第二绝缘本体形成,另一侧壁由第二遮蔽壳体形成,且对接板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与收容空间相通的收容槽,且该上表面的收容槽与下表面的收容槽是相互交错设置,所述第二端子是设置于该收容槽内并突伸入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收容空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设有一对成上、下相对设置的两舌板,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应该两舌板具有一对收容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设有焊接部,该焊接部是以上、下两排设置并形成一槽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纵长的基部及自该基部沿对接方向延伸的上述舌板;该舌板包括上舌板及与上舌板相互平行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下舌板,该上舌板的上表面及下舌板的下表面定义为舌板外表面,而上舌板的下表面及下舌板的上表面定义为舌板内表面,且该上、下舌板的内表面是相互面对设置,而两外表面是相互背对设置,并于所述上、下舌板的内表面设有数个相互交错排列的收容槽,数个第一端子是安置于所述收容槽内,每一第一端子设有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的基部上的固持部、自固持部沿收容槽沿对接方向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外的焊接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对接部设有位于对接板两端的平台部,所述第二遮蔽壳体设有可贴覆于该平台部的上、下表面的第一、第二遮蔽部及可遮覆于平台部前端面并连接该第一、第二遮蔽部的连接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基部,上述对接部是自基部沿对接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对接部的对接板两端与平台部相互连接于一起。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为弹性端子,其设有突伸入收容空间中可与第一端子相互接触的接触部,且该接触部的接触平面为形成该第二端子的金属板板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具有接触部,所述对接板的上、下表面之间具有一中心面,对应第二端子接触部的收容槽凹设至中心面的另一侧。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一遮蔽壳体,该第一遮蔽壳体环绕形成有对接框,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两舌板具有相互背对的外表面,且该舌板的外表面分别与其相对对接框的侧壁之间设有收容第二遮蔽壳体的侧壁的收容空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对接框设有向对接框内冲压而成的弯折片,所述第二连接器对应该弯折片设有狭槽。

说明书 :

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相互对接的电连接器组合。【背景技术】
[0002] 请参阅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第1499677号,其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及遮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纵长的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有对接部;于对接部的前端凹设有收容空间。所述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上,其一端具有凸伸入收容空间的接触部,另一端具有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外的焊接部。
[0003] 由于该种电连接器的端子是位于一排且凸伸入收容空间内,在电连接器纵长方向的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相邻端子之间的间隙比较小,这样,所述每一端子可能会受到相邻端子的信号干扰。另外,所述收容空间由绝缘本体形成,而遮蔽壳体遮覆于绝缘本体外,因此,比较困难使电连接器对接部的厚度做得较薄,不利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发展。
[0004] 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电连接器加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低构型的电连接器组合。
[0006]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与该第一连接器相互对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上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至少一舌板,上述第一端子延伸于该舌板上;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数个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第二端子及遮覆于第二绝缘本体外的第二遮蔽壳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对接部设有相对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所述第二遮蔽壳体贴覆于第二绝缘本体的对接部的上、下表面,该对接部设有自上、下表面分别凹设的凹陷及设置于凹陷之间的对接板,且对接板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相对的第二遮蔽壳体构成有收容第一连接器的舌板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收容空间相对设置的一侧壁由第二绝缘本体形成,另一侧壁由第二遮蔽壳体形成,且对接板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与收容空间相通的收容槽,且该上表面的收容槽与下表面的收容槽是相互交错设置,所述第二端子是设置于该收容槽内并突伸入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收容空间内。
[000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绝缘本体与第二遮蔽壳体形成有收容第一连接器舌板的收容空间,且形成该收容空间的第二遮蔽壳体侧未设有第二绝缘本体,可将第二连接器的对接部做得较薄,从而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相对于现有电连接器可降低两电连接器配合后的整体高度。【附图说明】
[0008] 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配合之前的示意图。
[0009] 图2为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0] 图3为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0011] 图4为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的主视图。
[0012] 图5为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的部分第一端子组装入第一绝缘本体上的立体图。
[0013] 图6为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去掉遮蔽壳体后的立体图。
[0014] 图7为沿图4中A-A线方向的剖视图。
[0015] 图8为图1所示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端子组装入第二绝缘本体上的立体图。
[0016] 图9为图8所示安装有第二遮蔽壳体的立体图。
[0017] 图10为图8所示的另一角度视图。
[0018] 图11为图8所示的主视图。
[0019] 图12为图11所示B-B线方向的剖视图。
[0020] 图13为图11所示C-C线方向的剖视图。
[0021] 图14为图1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角度视图。
[0022] 图15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配合后的示意图。
[0023] 图16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沿图15中D-D线方向剖视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4] 请参阅图1或图14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10及与该第一连接器相互对接的第二连接器20。
[0025] 所述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分别包括第一、第二绝缘本体11、21、数个固持于第一、第二绝缘本体11、21内的第一、第二端子12、22及遮覆于第一、第二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一、第二遮蔽壳体14、23;所述第一连接器10还具有保护装置13(请参见图2或图7所示);而所述第二连接器20设有外壳30。
[0026]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具有纵长的基部110及自该基部110沿对接方向延伸的舌板113;该舌板113包括上舌板111及与上舌板相互平行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下舌板112。为表述方便将所述上舌板111的上表面及下舌板112的下表面称为舌板外表面,而上舌板111的下表面及下舌板112的上表面称为舌板内表面,因此,所述上、下舌板的内表面是相互面对设置,而两外表面是相互背对设置。于所述上、下舌板111、112的内表面设有数个相互交错排列的收容槽114(请参阅图4所示),而外表面设有凸肋115,该凸肋115可提高上、下舌板的平整度,从而提高与第二连接器20的结合效果。数个第一端子12是安置于所述收容槽114内,每一第一端子12设有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1的基部
110上的固持部120、自固持部120沿收容槽114沿对接方向延伸的接触部121及自固持部
120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外的焊接部122。
[0027] 所述第一遮蔽壳体14具有上侧壁140、下侧壁141及两端侧壁142,该四个侧壁首尾相互连接在一起并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的外侧形成有对接框。所述上侧壁140的前缘两端设有向该第一连接器内部突伸的部143,该配合部143是自上侧壁140的前缘向后切割成一狭槽144(本实施方式中该狭槽为 型狭槽,当然该狭槽也可切割成其它形状),并向对接框内弯折有弯折片145,且该弯折片145大致垂直于所述上侧壁140且与侧壁142相互平行设置,该弯折片145是可与第二连接器20的狭槽相互配合,导正第二连接器的插入(请参阅后续详细说明)。
[0028]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所述数个第一端子12是分成两列设置,并分别收容于上、下相对交错设置的端子收容槽114内,该数个端子12自第一绝缘本体11的后端插入。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后端对应每一第一端子设有数个凹口116,该凹口116用以卡持该第一端子,可防止第一端子12的焊接部122向纵长方向左右摆动。上述保护装置13位于第一端子12的后端并与第一绝缘本体相互固持,该保护装置13用以保护该第一端子12,并与第一绝缘本体11的凹口116相互配合形成一孔,可防止第一端子的焊接部沿对接方向的前后移动。其中所述保护装置13对应上排端子设有数个缺口130(请参阅图2所示),位于上舌板111第一端子12的后端部收容于该缺口130内,用以定位位于上舌板111上的第一端子12。
[0029] 请参阅图7或图16所示,所述第一遮蔽壳体14自第一连接器对接方向的前端组装入第一绝缘本体11上,然后将自第一遮蔽壳体14的上侧壁140后缘延伸的遮蔽部146向下弯折并遮挡于保护装置13的外侧,所述两端侧壁142的后缘设有扣持于基部110上的扣持部147(请参阅图14所示),用以将第一遮蔽壳体14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1上。其中,所述第一遮蔽壳体14的上侧壁140与上舌板111的上表面之间具有收容空间101,而下侧壁141与下舌板112的下表面之间也具有收容空间102。
[0030] 请参阅图8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第二绝缘本体21具有一纵长的基部210及自基部210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对接部211;该对接部211具有相对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自该上、下表面分别向内凹设有凹陷212并贯穿前端面形成有插入口,于上、下两凹陷212之间形成有对接板213及位于凹陷212的两端且连接于对接板213的平台部214,用以增加对接板213的强度。其中所述对接板213的上、下表面为凹陷212的底表面。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设有数个收容槽215,该收容槽215后端贯穿第二绝缘本体的基部210,沿对接方向延伸并分别交错贯穿对接板21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贯穿对接板213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收容槽215互不干涉(请参阅图11所示)。
[0031] 请参阅图9及图16所示,所述第二遮蔽壳体23是由金属板冲压弯折形成,其具有第一遮蔽部230、第二遮蔽部231及一体连接于该第一、第二遮蔽部的连接部232。其中该第一、第二遮蔽壳体分别可收容于第一连接器的两收容空间101,102,所述第一遮蔽部230及第二遮蔽部231是分别遮覆于对接部211的上、下表面上,即贴覆于该上、下表面上,并形成有可收容第一连接器10的舌板111、112的收容空间201。所述第二连接器20的两端设有与第一连接器10的弯折片145相互配合的狭槽217,该狭槽217沿对接方向向第二连接器20的基部侧延伸,并凹设有对接部的平台部214内。上述平台部214的厚度与对接部211的厚度相当,因此,该第一、第二遮蔽部也是贴覆于平台部214的上、下表面上,而连接部232是遮覆于平台部214的前端面。
[0032] 请参阅图9及图15所示,所述第二遮蔽部231的两端向上弯折有锁扣臂234,该锁扣臂234的前端设有可扣持于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遮蔽壳体14的锁扣孔内的锁扣部235,当第一连接器10与第二连接器20相互对接以后,该锁扣部235会卡持在锁扣孔内防止两连接器的脱离。
[0033] 请参阅图11至图13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数个第二端子22为弹性端子,且分别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21的收容槽215内,用以与第一端子12达成电性接触。其中每一第二端子22具有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21内的固持部220、自固持部220向前延伸的接触部221及向后延伸的焊接部222。所述接触部221的接触表面为形成该第二端子22的金属板的板面,可提高第二端子22的弹性变形及接触效果。所述对接板213具有水平向的中心面C,所述接触部221的收容槽215凹设至中心面C的另一侧,用以增加接触部的弹性变形空间,可将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板做得较薄。所述焊接部222是以上、下两排设置并形成一槽道用以收容一子电路板(请参阅图12所示)。另外,所述接触部221的前端设有一抵靠部224,在收容槽215内且位于接触部221的前端设有凸块216,所述第二端子22的抵靠部224可抵接于凸块216上,防止第二端子22的接触部221进一步向外运动。
[0034] 请参阅图14、1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遮蔽壳体14设有向第一连接器内部突伸的配合部143,该配合部143设有与端侧壁142相互平行的弯折片145,该弯折片145可与第二连接器20的狭槽217相互配合。由于该配合部143是位于第一连接器的前端,所以当第二连接器插入时,所述配合部143的弯折片145在第二连接器20触及第一端子12之前先与第二连接器的狭槽217相互配合,导正两连接器正确对接,相对于现有电连接器可将两电连接器对接时降低短路现象的风险。
[0035] 请参阅图16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20具有用以收容第一连接器10舌板113的收容空间201,该收容空间201的一侧壁为绝缘本体,另一侧为遮蔽壳体;现有电连接器中的收容空间两侧都具有绝缘本体,从而可减少一侧的绝缘本体用以将第二连接器的对接部做得较薄,达到降低第一、第二连接器配合后的整体高度。另外,所述接触部220的收容槽凹设至中心面的另一侧,用以增加接触部的弹性变形空间,可将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板的厚度做得更薄,从而也可达到降低第一、第二连接器配合后的整体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