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连接挠性软管的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680029669.7

文献号 : CN10125835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多梅尼科·布基

申请人 : 布基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

一种用于连接挠性软管的装置,包括可被插入到挠性软管(T)中的具有管状部件(4)的连接件(2)。所述管状部件(4)和具有径向外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一起限定了容纳所述挠性软管(T)的端部(T1)的环形座(7)。环形螺母(10)可拧在所述圆柱形元件(5)上并且容纳具有与所述环(10)的工作面(14)接合的工作面(16)的分开式衬套(15)。通过转动所述环(10),所述分开式衬套(15)可在其与具有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轴向间隔开的位置和其与具有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轴向靠近的位置之间移动。其中,位于所述分开式衬套(15)和所述圆柱形元件(5)之间的插入密封件(18)处于径向向内变形的位置,以围绕所述挠性软管(T)密封的位置。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连接挠性软管的装置(1),该装置(1)包括:

具有径向内部管状部件(4)和径向外部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连接元件(2),所述管状部件(4)可被插入到挠性软管(T)中,所述管状部件(4)和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一起限定了用于容纳所述挠性软管(T)的端部(T1)的环形座(7);

可被拧在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上的带螺纹的环形螺母(10);

径向设置在所述环形螺母(10)内部并且具有与所述环形螺母(10)的相应工作面(14)接合的工作面(16)的衬套(15);

围绕所述管状部件(4)设置并且插入到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和所述衬套(15)之间的密封件(18);

所述衬套(15)、所述密封件(18)和所述管状部件(4)一起限定了用于将所述挠性软管(T)的端部(T1)插入到所述环形座(7)内的环形通道;

通过转动所述环形螺母(10)可使所述衬套(15)在其与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轴向间隔开的位置和其与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轴向靠近的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所述密封件(18)被所述衬套(15)推动以便径向向内变形,从而环绕所述挠性软管(T)将该密封件(18)紧固;

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15)是分开式的,所述装置(1)进一步包括插入到所述衬套(15)和所述密封件(18)之间的密封环(19),该密封环(19)通过围绕所述装置(1)的纵轴(X)转动一个自身不与所述纵轴(X)相交并具有楔形径向部分的表面形成,所述密封件(18)成形为部分容纳所述密封环(19),所述密封环(19)将径向向内的推力和径向向外的推力施加到所述密封件(18)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座(7)由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内表面(5a)、所述管状部件(4)的外表面(4a)和横向于所述装置(1)的纵轴(X)的端面(8)限定;隔离装置(23)设置在环形座(7)内以便至少当所述衬套(15)处于远离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轴向间隔开的位置处时保持所述挠性软管(T)的端部(T1)与所述端面(8)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装置(23)包括多个具有相应的接合部分(25)的翼片(24),所述接合部分(25)朝着所述端面(8)汇聚于所述纵轴(X)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翼片(24)在所述端面(8)和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内表面(5a)之间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翼片(24)在包含所述装置(1)的纵轴(X)的平面内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座(7)的径向厚度(s)在1.5mm到10m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环(19)围绕所述管状部件(4)设置,所述衬套(15)、所述密封环(19)和所述密封件(18)以及所述管状部件(4)一起限定了用于将挠性软管(T)的端部(T1)插入到所述环形座内的环形通道,因此所述衬套(15)作用于所述密封环(19)上并且使所述密封件(18)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环和所述密封件(18)之间的接触面(21)在径向部分限定了收敛线,所述收敛线的延长线与所述纵轴(X)相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18)的径向部分(18a)为C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具有与所述密封件(18)接合并且垂直于所述装置(1)纵轴(X)的部分(2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具有部分(20),所述部分(20)与所述密封件(18)接合并且远离所述衬套(15)汇聚于所述装置(1)的纵轴(X),以便当所述衬套(15)朝向该衬套与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轴向靠近的所述位置移动时向内推动所述密封件(18)。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18)具有朝向所述装置(1)的纵轴(X)的预变形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15)的一部分上具有可与所述挠性软管(T)相联接的有倒刺的齿(17)。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部件(4)具有光滑的外表面(4a)。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18)连接到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18)与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共模制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18)具有多个在密封件(18)的径向内部部分上的用于与所述软管(T)接触的环形倒刺(18b)。

说明书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连接挠性软管的装置。

尤其是,本发明可适用于输送液体的挠性软管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市场上可得到的挠性软管的内径尺寸和公差有特殊的规定和标准。然而,却没有关于软管外径的这类规定和标准。软管外径的尺寸和公差在加工时自由处理并且取决于制造软管的材料和其所需要的性能。因此,根据软管的最大工作压力,具有相同内径的不同软管的壁厚通常在2mm至6mm之间变化。壁厚决定了外部直径的尺寸。
另外,软管的外表面不是始终光滑的,而是用聚合物或金属芯或金属网加强,从而使其不规则。
为了能够连接具有不同外径的软管,现有技术的装置包括一个中空的圆柱形元件,该部件通常被称为软管接头,其公称直径略微大于所述软管的内径。所述接头被压入软管的一端并且通过环绕金属管一端放置的金属夹固定和密封。所述金属夹可适应不同外径的软管。所述接头的外表面通常具有穿透入软管中并与所述夹子和金属密封件一起提供水密封的环形倒刺件。
现有装置的缺点在于,它们不能够承受使软管从接头脱落并且使软管端部开裂的高压。
另外,由于所述接头必须用力压入所述软管中以便保证良好的密封,因此固定和拆卸不是很实用。
用于具有特定外径的园艺软管的快速连接配件也是已知的,但是它们不能够接受较大的直径而不破裂。这些诸如具有夹子的装置的快速连接配件夹紧管子的内部并且具有齿状的结构,这些齿状结构借助于与所述夹子起相同作用的环形螺母固定在软管上。
挠性软管也可以通过密封彼此连接。然而,所述密封是一种仅在工业上使用的昂贵方法,而且明显不允许两个管子的端部再次分离。
申请人已经发现上述类型的装置可以在几个方面改进,尤其是在这些装置夹紧在挠性软管上的气密性方面。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连接挠性软管的装置,该装置能够接受具有不同外径的柔性软管并且在承受高压的情况下能够保证密封夹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很容易地快速连接和/或拆除的挠性软管连接装置。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在随后的描述中将更加清楚,这些目的通过包含权利要求1和其他从属权利要求中特征的挠性软管连接装置实现。

附图说明

通过对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连接挠性软管的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显。
参考下面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这些附图仅用于解释的目的,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其中:
图1为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连接挠性软管的装置位于第一工作构造的部分纵向截面图;
图2说明了位于第二工作构造的图1中的装置;
图3说明了位于第三工作构造的图1中的装置;
图4说明了在图2中第二工作构造的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一个可替换的实施例;
图5说明了在图3中第三工作构造的图4中的装置;
图6说明了在图2中第二工作构造的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二个可替换的实施例;
图7说明了在图3中第三工作构造的图6中的装置;
图8说明了在图2中第二工作构造的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三个可替换的实施例;
图8a说明了图8的放大的部件;
图8b说明图8a的放大部件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9在图3中第三工作构造的图8中的装置;
图9a说明了图9的放大的部件;
图9b说明了图9a的放大部件的另一个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附图标记1在全文中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连接挠性软管“T”的装置。
尤其是,所述装置1用于连接挠性软管“T”,例如由橡胶或聚氨酯制成的用于在压力下输送液体的管子。优选的,但不是专门的,所述装置1适用于由增塑PVC制成的具有聚脂网增强的、刚性防振PVC增强的或具有普通调和钢(plain and harmonic steel)增强的或者诸如Santoprene热塑性橡胶的硫化聚乙烯材料增强的挠性软管。
所述装置1包括限定内管3的连接元件2。所述管子3沿着纵轴“X”在连接元件2的第一端2a和第二端2b之间延伸。
所述连接元件2包括能够插入到挠性软管T的端部T1的径向内部管状部件4和径向外部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所述径向内部管状部件4在用于容纳所述挠性软管“T”的所述连接元件2的第一端2a处终止,而所述径向外部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同轴地围绕所述管状部件4并且与后者径向间隔开。
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仅延伸所述管状部件4的部分长度,从连接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环形连接部分6开始到管状部件4自身结束。
所述管状部件4具有基本等于所述装置1必须与之结合的软管“T”的公称内径“D1”的外径“d1”和没有突起或其他特征的光滑的外表面4a,这样所述管状部件4可被很容易地插入所述软管“T”中。
所述管状部件4和径向外部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一起限定了用于容纳所述管状部件4的端部T1的环形座7。所述环形座7通向所述连接元件2的第一端2a并且由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内表面5a、所述管状部件4的外表面4a和端面8限定,所述端面8位于横向于纵轴“X”的平面上并且形成所述环形连接部分6的一部分。
在优选的而非限定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元件2的相对于第一端2a的第二端2b的末端具有能够连接其他部件的螺纹部分9,例如连接接头、闸阀、喷嘴或其他直径不同的软管。然而根据需要,所述第二端2b可具有不同于所描述过的形状。
有利的是,所述环形座7具有由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内径“d2”和管状部件4的外径“d1”之间的差值确定的径向厚度“s”,该径向厚度“s”等于所述挠性软管“T”的最大厚度“S”,所述挠性软管“T”具有等于所述管状部件4的外径“d1”的公称内径“D1”.所述环形座7的径向厚度“s”最好在1.5mm到10mm之间。这能够使所述装置1接受不同尺寸的挠性软管“T”,所有这些软管具有预定的公称内径“D1”,但是具有根据诸如每根软管的加工材料和/或设定的承受压力的不同的外径“D2”。
所述装置1也包括所述软管穿过的并且可被拧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上的环形螺母10。特别是,如附图中所示的,所述环形螺母10具有与加工在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径向外表面上的外螺纹5b配合的内螺纹10a。所述环形螺母10包括具有内螺纹10a和端部12的圆柱形部分11,所述端部12最好是锥形的,末端具有直径大于或等于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内径“d2”的孔13。所述端部12具有朝孔13汇聚并最好在孔13处终止的内工作面14。
所述环形螺母10容纳分开式衬套15,众所周知,所述分开式衬套构成了一个内部具有缝隙的环以便使其具有弹性从而当受到使其相对端彼此靠近的外力作用时能够减小它的直径。
当软管“T”套在所述管状部件4上时,所述分开式衬套15围绕径向内部的管状部件4和所述软管设置并且具有能与所述环形螺母10的工作面14接合的工作面16。
更详细地看,所述分开式衬套15的内部与软管“T”结合并且最好具有用于将所述软管“T”固定在适当位置的倒刺齿17。所述衬套15的工作面16为截锥形外表面,该外表面位于并可滑动地抵靠在同样为截锥形的环形螺母10的内工作面14上。
通过转动环形螺母10,所述分开式衬套15可在其与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轴向间隔的位置和其轴向靠近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位置之间移动。
更特别的是,通过比较图1和图2说明,当所述环形螺母10拧在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上并且靠近所述元件5移动时,环形螺母10的内工作面14首先在所述分开式衬套15的外部截锥形表面16上滑动,以分开式衬套15的倒刺齿17夹紧所述软管“T”的方式形成一个作用在所述表面16上的径向力,无论所述软管“T”的外径“D2”为多少。一旦所述分开式衬套15牢固地连接在软管“T”上,环形螺母的内工作面14将其沿着轴向推动,使所述分开式衬套15朝着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移动一定距离。插入到软管“T”中的管状部件4阻止所述软管被分开式衬套15的拧紧力挤压变形。
所述装置1也包括围绕所述管状部件4设置并且径向插入到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和所述分开式衬套15之间的密封件18。所述分开式衬套15、密封件18和管状部件4一起限定了用于将挠性软管“T”的端部“T1”插入到所述环形座7中的环形通道。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环形螺母10和分开式衬套15轴向接近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位置,所述密封件18被分开式衬套15推动至径向向内变形的状态以便将其围绕所述挠性软管“T”固定,因此确保了所述装置1和软管“T”之间的可靠密封连接。所述密封件18的气密性也由设置在密封件18的径向内部的用于与软管“T”形成连接的环形倒刺18b提供。
为了将分开式衬套15施加的推力平均分配在密封件18上并阻止所述密封件18被推入到分开式衬套15中的缝隙中,在所述分开式衬套15和所述密封件18之间有一个密封环19。所述密封环19最好是刚性的并且具有基本等于所述软管“T”的外径“D2”的内径“d3”,所述外径“D2”与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内径“d2”一致。所述密封环19和分开式衬套15在垂直于纵轴“X”的平面上彼此接合。
所述密封件18最好通过共模制连接到螺纹圆柱形元件5上。同样地,所述密封环19最好通过共模制连接到所述密封件18上。
所述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具有所述密封件18被连接到其上或者与之抵靠的环形接合部分20。所述密封环19具有密封件18被连接到其上或与之抵靠的环形接合部分21。所述密封环19围绕管状部件4设置;所述分开式衬套15、密封环19和密封件18与管状部件4一起限定了用于将挠性软管T插入到环形座7中的环形通道。所述分开式衬套15因此适当地作用于使密封件18变形的密封环19上。
在图1、图2和图3的实施例中,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环形接合部分20和密封环19的环形接合部分21位于垂直于所述装置1的纵轴“X”的平面上并且由相应的圆形冠面限定。
当分开式衬套15位于与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图1)轴向间隔开的位置中时,所述密封件18没有承受任何轴向载荷并且没有变形。在未变形的状态,图1、2和3中说明的密封件18为由与所述轴“X”共轴的两个直圆柱面之间的体积限定的实心体并且其底部由环形冠限定。该实心体包括径向截面18a。所述径向截面18a基本为矩形(图1)。另外,在图1中所示的非变形状态,所述密封件18甚至可以与所述软管“T”径向间隔开以便能够使所述软管很容易地插入到所述环形座7中。
分开式衬套15对密封件18的轴向压缩使截面18a朝纵轴“X”弯曲并且围绕所述软管“T”固定。如对比图2和图3所看到的,所述软管“T ”的外径“D2”越小,密封件18越容易变形。
为了防止截面18a朝远离所述软管“T”的反方向弯曲,所述螺纹圆柱形元件5具有一个与密封件18共轴的突起22。所述突起22围绕密封件18延伸并且因此形成了一个阻止密封件18远离软管“T”胀满的挡块。可替换的是,在没有图示的实施例中,密封件18具有朝纵轴“X”弯曲的预变形形状。例如,甚至当没有施加载荷时,密封件18的截面18a朝纵轴“X”弯曲。
图4和图5显示了所述装置1的第一个可替换的实施例,其中密封环19的环形接合部分21具有朝装置1的纵轴“X”收缩的从密封件18开始到分开式衬套15结束的截锥形。因此密封件18的截面18a具有梯形形状,所述梯形的斜面侧与密封环19的斜面侧结合。实际上,密封件18被加工成与密封环19的环形接合部分21的截锥形配合的形状。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环形接合部分20具有与图1、2和3中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的形状。
密封环19的环形接合部分21的汇聚有助于当分开式衬套15在接近位置时密封件18的向内推压和变形作用。
如果所述软管“T”具有等于装置1能够接受的最大直径的外径“D2”,那么所述密封被变形至最小的程度(图4)。另一方面,如果软管“T ”的外径“D2”小于装置1能够接受的最大直径(图5),那么所述密封被变形至较大程度并且确保牢固地夹紧在软管“T”上。
在图6和图7所示的第二个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密封环19的环形接合部分21与图1、2和3中所示的实施例相同,而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环形接合部分20具有朝所述装置1的纵轴“X”收敛的截锥形,远离所述分开式衬套15并朝着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因此密封件18的截面18a具有梯形形状,所述梯形的斜面侧与螺纹圆柱形元件5的斜面侧结合。实际上,密封件18形成与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环形接合部分20的截锥形匹配的形状。
如同第一个可替换的实施例一样,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环形接合部分的收敛使其能够在分开式衬套15位于接近位置时向内推压密封件18并使之变形。如果软管“T”具有等于所述装置1能够接受的最大直径的外径“D2”,那么密封件18变形至最小程度(图6)。另一方面,如果所述软管“T”的外径“D2”小于所述装置1能够接受的最大直径(图7),那么所述密封被变形至更大程度并且确保牢固地夹紧在软管“T”上。
在图8所示的第三个构造中,密封件18被加工成部分容纳密封环19的形状。密封件18的截面18a因此被加工成类似字母“C”的形状。该截面18a包括由位于基本径向上的横向部件连接的两个部件。当密封件18没有承受任何载荷时,所述两个部件基本平行,而横向部件的外侧抵靠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环形接合部分20。密封环19通过围绕轴“X”旋转一个表面形成,所述表面不与轴“X”相交并且有一个楔形的径向部分,密封环19在密封件18上施加向内的径向推力和向外的径向推力。
密封环19与密封件18之间的接触面21在径向截面上限定了收敛线,所述收敛线的延伸部最好与所述纵轴“X”相交。
如果软管“T”具有与所述装置1能够接受的最大直径相同的外径“D2”,那么所述密封将变形至最小程度(图8)。另一方面,如果软管“T”的外径“D2”小于所述装置1能够接受的最大直径(图9),那么所述密封将变形至更大的程度并确保牢固地夹紧在软管“T”上。
图8b和图9b中说明的实施例分别是图8a和图9a中实施例的变型,并且具有与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共模制形成的密封件18。在这些变型中的密封件18最好包括一个纯附件,当密封环19产生作用时,该纯附件能够保证牢固地装配在软管T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密封性能并且使其机械夹紧更加独立以便有助于应用在软管“T”上,所述装置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环形座7内并且当分开式衬套15径向远离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时(也就是在拧紧环形螺母10之前)用于使软管“T”的端部“T1”与环形座7的端面8保持间隔的隔离装置23。
因此,当环形螺母10被拧紧时,分开式衬套15围绕所述软管“T”挤紧,用它的齿17将软管夹紧并且驱动软管朝环形座7的端面8移动。如果所述软管“T”已经与所述端面8接触,那么该移动将不可能进行并且将会限制分开式衬套15的径向运动和密封件18的变形,这些都会降低装置1所提供的密封效果。因此所述隔离装置23设计用于当管状部件4被手工插入(图1)时阻挡所述软管“T”,但是由于环形螺母10被拧紧时施加的力,一旦分开式衬套15已经牢固地夹紧所述软管“T”时(图2和图3),它们允许软管“T”的端部“T1”以能够进一步进入环形座7的方式略微变形。
隔离装置23最好包括多个具有接合部分25的翼片24,在附图中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翼片24,所述接合部分朝向端面8汇聚在所述装置1的纵轴“X”上。每个翼片24在包含装置1纵轴“X”的相应径向平面内延伸并且可具有一个在环形座7的端面8和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内表面5a之间延伸的形状,例如三角形或梯形。优选的是,如下文详细说明的,所述翼片24的一侧朝着分开式衬套15汇聚于所述纵轴“X”上以便有助于所述软管“T”的插入和变形。
例如,如图1至图7所示的,每个翼片24具有直角三角形形状,所述直角三角形具有与所述壁接合的短边和在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内表面5a和由所述端面8和管状部件4的外表面4a限定的拐角之间延伸的斜边,这样限定了其中一个接合部分25。在图8和图9中,所述翼片24的形状形成为不象三角形而象直角梯形。
当所述分开式衬套15位于与螺纹圆柱形元件5径向间隔的位置处时(图1),所述软管“T”的端部“T1”简单地靠在所述翼片24上。所述分开式衬套15的推力推动每个翼片24的接合部分25和所述管状部件4的外表面4a之间的所述软管“T”的端部“T1”(图2至图9),因此使之变形。优选的是,如附图中所示,汇聚于所述纵轴“X”的接合部分25允许厚度“S”不同的软管“T”的变形。如图2至图7中实施例所示的,软管T的纵向变形与密封件18的纵向变形相同。另一方面,在图8至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软管T的纵向变形随着密封环19穿透入密封件18的程度而变。
在图8和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梯形的翼片24也可在远离带螺纹的圆柱形元件5的端部环形接合部分20的预定距离处与薄软管(也可以是那些不容易变形的)接触。当环形螺母以这样一种方式被拧紧以便将密封环19推入密封件18中时,该预定距离必须足以允许所述软管进一步插入到所述元件5中。
在使用中,为了简单的目的,仅参考附图1、2和3,所述环形螺母10与连接元件2间隔并且不必移动所述装置1,软管“T”的端部“T1”通过孔13插入到环形螺母10中,通过分开式衬套15并通过密封件18,并且不需要施加压力,软管端部可在光滑的管状部件4上滑动,直到其抵靠所述翼片24(图1)。
接下来,所述环形螺母10被拧在连接元件2上并且使所述分开式衬套15紧密地环绕所述软管“T”。继续拧紧所述环形螺母10使所述分开式衬套15和现已连接到其上的软管“T”朝着所述环形座7的端面8继续前进,直到所述软管“T”的端部在所述翼片24下部被捕获并变形。同时,所述分开式衬套15压缩所述密封件18并使之变形从而使其粘附在所述软管“T”上(图2)。
如果所述软管“T”的壁为薄壁(图3),那么通过所述环形螺母10和所述分开式衬套15可进一步朝所述连接元件5前进并且通过所述分开式衬套15和所述密封件18可进一步紧密地环绕所述软管“T”,可保证获得同样的夹紧和密封。
上述的操作规则在图4和5以及图6和7中分别描述的第一和第二可替换的实施例中是相同的。
本发明取得了上述目的并带来了许多优点。
首先和最主要的是,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使其能够连接在压力下输送液体的软管并且保证了在高达16BAR压力下的密封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装置能接受不同尺寸的挠性软管,也就是说,具有相同内径不同厚度的并因此具有不同外径的软管。
所述装置同样保证了具有不规则外表面的软管之间的紧密连接。
最后,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很容易被安装和拆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