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接收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680025392.0

文献号 : CN10126283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和田一郎铃木未央松下成人户田清志平井裕一林正保植松裕上西利彦

申请人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能够将收集在尿接收装置中的尿接收装置穿用者的尿迅速地导出到尿接收装置之外。利用吸引力将尿接收装置穿用者的尿收集在尿接收装置(102)中的尿接收装置(102)包括具有底部、周壁部(150)和凸缘部(152)的容器部(112)。容器部(112)上设有吸引管(154),该吸引管贯通周壁部(150)并具有向容器部(112)内开口的尿吸引用开口和向容器部外开口的尿排出用开口(114)。尿排出用开口(114)形成为可连接尿接收装置(102)之外放置的吸引机构的接头。

权利要求 :

1.一种尿接收装置,包括:防漏性容器部、以贯通上述容器部内外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容器部上并能够连接到设于上述容器部外的尿吸引机构上的吸引部、覆盖上述容器部的开口的透液性薄片,在上述尿吸引机构所形成的负压的作用下透过上述透液性薄片而吸引到上述容器部内的尿能够进一步在上述负压的作用下经由上述吸引部被排出到上述容器部之外,其特征为,上述容器部是中空的,具有相互垂直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并且具有底部、和从上述底部向上述厚度方向立起并围绕上述底部的周壁部,利用上述周壁部的顶缘部分划分出上述开口,覆盖上述开口的上述透液性薄片相对于上述顶缘部分被固定,从而上述容器部和上述透液性薄片形成尿吸引用空间,上述吸引部具有向上述尿吸引用空间内开口的尿吸引用开口,并且,具有向上述尿吸引用空间外开口的尿排出用开口,在上述容器部的上述底部形成有多个隆起部,该多个隆起部从上述厚度方向的下方与上述透液性薄片抵接并能够阻止上述透液性薄片向上述底部产生挠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尿接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容器部在上述周壁部的顶缘部分具有向上述容器部外侧扩展的凸缘部,上述透液性薄片相对于上述凸缘部的上表面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尿接收装置,其特征为,在上述周壁部上形成有上述尿排出用开口,以能够连接上述尿吸引机构中的导尿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尿接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吸引部具有从上述尿排出用开口向上述容器部内侧延伸的管状导尿部,在上述导尿部的前端具有上述尿吸引用开口,上述尿吸引用开口与上述周壁部的一部分和形成为从上述周壁部向上述容器部内侧突出的筋的任一个对置,并与上述一部分和上述筋的任一个间隔2~7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尿接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透液性薄片的JIS L 1096、6.27.12

部分所规定的透气性在湿润状态下的范围是0~100cc/cm/秒,干燥状态下的范围是20~

2

200cc/cm/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尿接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透液性薄片含有40重量%以上的人造丝纤维。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尿接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容器部由热塑性合成树脂形成,上述透液性薄片在与上述凸缘部相对的部位含有热熔融温度与上述容器部的热熔融温度大致相同或者比其低的热塑性合成树脂材料,通过使上述热塑性合成树脂材料熔融,上述透液性薄片固定在上述凸缘部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尿接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热塑性合成树脂材料是由热塑性合成纤维形成的透液性无纺布,上述无纺布以与上述透液性薄片重叠并固定在上述顶缘部分的状态覆盖上述开口,上述透液性薄片的上述透气性通过上述透液性薄片和与之重叠的上述无纺布成为一体来满足。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尿接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热塑性合成树脂材料是非透液性薄膜,并从上述凸缘部向上述容器部的外侧扩展,而不向上述容器部的内侧扩展。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尿接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容器部由柔软弹性材料形成,上述长度方向与上述尿接收装置穿用者的身体的上下方向一致,多个上述隆起部以整列状态形成在上述长度方向和上述宽度方向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尿接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尿接收装置具有电气传感器,该电气传感器位于尿接收装置穿用者的肌肤和上述透液性薄片之间,并能够检测上述穿用者的尿的排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尿接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电气传感器的至少一部分被薄片状过滤器覆盖,该薄片状过滤器是透液性的并且能够防止排泄物中的固形成分与上述电气传感器接触,而且在上述电气传感器和上述过滤器之间,其特征为,介有厚度至少为

0.7mm、具有孔径至少为2mm的多个透孔、并且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实质上非压缩性的薄片状垫片。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尿接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尿接收装置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向上述长度方向延伸的防漏堤,上述防漏堤由非透液性薄片形成,并且上述宽度方向上的靠外侧的缘部和上述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于固定在上述尿接收装置上的状态,另一方面,上述宽度方向的靠内侧的缘部没有被固定,并且处于可向上述长度方向弹性地伸长、收缩的状态。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尿接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容器部其外面侧由非透液性薄片覆盖,上述非透液性薄片向上述上述容器部外侧扩展的部分与处于上述容器部的内面侧、并从上述容器部向上述外侧扩展的薄片材料接合。

15.如权利要求14的所述的尿接收装置,其特征为,上述非透液性薄片是热塑性合成树脂薄膜和叠层薄片的任一种,其中所述叠层薄片由上述薄膜与接合在上述薄膜的外面侧的无纺布形成。

说明书 :

尿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自动尿处理装置的尿接收装置,该尿接收装置是下述人所使用的:卧床不起的老人、卧床不起的病人、残疾人士等自己很难控制排尿时间或者收拾所排泄的尿的人。

背景技术

[0002] 卧床不起的老人等有时很难靠自己的意志控制排尿的时间或者尿完以后依靠自己的力量收拾好。作为这种情况下的尿处理方法,提出了下述自动尿处理装置:将尿接收装置贴靠在尿道口附近,如果尿被排出,则通过吸引泵对其进行吸引,导入到罐中。吸引泵吸引尿罐内的空气,通过该罐与大气压的压差,能够将尿与空气一起从尿接收装置经由导尿管向罐中导入。
[0003] 作为这种自动尿处理装置中所使用的尿接收装置,公开有下述装置:在截面形成コ字形、平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的非透气性的外皮薄片上收纳收尿部件,在该收尿部件的表面上配置不易透气性的表面薄片,将从形成于外皮薄片的底面上的导尿口延伸的导尿管连接在尿罐上,通过吸引泵的吸引力将尿从接收装置导向尿罐(例如参考专利文件1)。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67517号公报
[0005] 专利文献1的尿接收装置中,作为与导尿管的连接口的导尿口设置在由覆盖收尿部件的外皮薄片所形成的底面侧。该装置在使吸引泵动作进行吸尿时,将残留在收尿部件的边缘部上的尿完全吸收是比较困难的。此外,如果将导尿口设置成到达收尿部件的边缘部,则形成将与导尿口连接的导尿管由外皮薄片和表面薄片夹持起来的状态,在导尿管附近,很难可靠地将表面薄片与外皮薄片密封起来从而保持两薄片之间的气密性,可能降低尿接收装置的吸尿效率。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是鉴于已有的尿接收装置所具有的上述问题而作出的,目的是提高尿接收装置的吸尿效率。
[0007]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对象是尿接收装置,其包括:防漏性容器部、以贯通上述容器部内外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容器部上并能够连接到设于上述容器部外的尿吸引机构上的吸引部、覆盖上述容器部的开口的透液性薄片,在上述尿吸引机构所形成的负压的作用下透过上述透液性薄片而吸引到上述容器部内的尿能够进一步在上述负压的作用下经由上述吸引部被排出到上述容器部之外。
[0008] 上述尿接收装置中,本发明的特征之处如下所述。上述容器部是中空的,具有相互垂直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并且具有底部、和从上述底部向上述厚度方向立起并围绕上述底部的周壁部,利用上述周壁部的顶缘部分划分出上述开口,覆盖上述开口的上述透液性薄片相对于上述顶缘部分被固定,从而上述容器部和上述透液性薄片形成尿吸引用空间,上述吸引部具有向上述尿吸引用空间内开口的尿吸引用开口,并且,具有向上述尿吸引用空间外开口的尿排出用开口,在上述容器部的上述底部形成有多个隆起部,该多个隆起部从上述厚度方向的下方与上述透液性薄片抵接并能够阻止上述透液性薄片向上述底部产生挠曲。
[0009]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容器部在上述周壁部的顶缘部分具有向上述容器部外侧扩展的凸缘部,上述透液性薄片相对于上述凸缘部的上表面固定。
[0010]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周壁部上形成有上述尿排出用开口,以能够连接上述尿吸引机构中的导尿管。
[0011]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吸引部具有从上述尿排出用开口向上述容器部内侧延伸的管状导尿部,在上述导尿部的前端具有上述尿吸引用开口,上述尿吸引用开口与上述周壁部的一部分和形成为从上述周壁部向上述容器部内侧突出的筋的任一个对置,并与上述一部分和上述筋的任一个间隔2~7m m。
[0012]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透液性薄片的JIS L 1096、6.27.1部分所规定2 2
的透气性在湿润状态下的范围是0~100cc/cm/秒,干燥状态下的范围是20~200cc/cm/秒。
[0013]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透液性薄片含有40重量%以上的人造丝纤维。
[0014]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容器部由热塑性合成树脂形成,上述透液性薄片在与上述凸缘部相对的部位含有热熔融温度与上述容器部的热熔融温度大致相同或者比其低的热塑性合成树脂材料,通过使上述热塑性合成树脂材料熔融,上述透液性薄片固定在上述凸缘部上。
[0015]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热塑性合成树脂材料是由热塑性合成纤维形成的透液性无纺布,上述无纺布以与上述透液性薄片重叠并固定在上述顶缘部分的状态覆盖上述开口,上述透液性薄片的上述透气性通过上述透液性薄片和与之重叠的上述无纺布成为一体来满足。
[0016]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热塑性合成树脂材料是非透液性薄膜,并从上述凸缘部向上述容器部的外侧扩展,而不向上述容器部的内侧扩展。
[0017]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容器部通过柔软弹性材料形成,上述长度方向与上述尿接收装置穿用者的身体的上下方向一致,多个上述隆起部以整列状态形成在上述长度方向和上述宽度方向上。
[0018]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尿接收装置具有电气传感器,该电气传感器位于尿接收装置穿用者的肌肤和上述透液性薄片之间,并能够检测上述穿用者的尿的排泄。
[0019]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电气传感器的至少一部分被薄片状过滤器覆盖,该薄片状过滤器是透液性的并且能够防止排泄物中的固形成分与上述电气传感器接触,而且在上述电气传感器和上述过滤器之间,介有厚度至少为0.7mm、具有孔径至少为2mm的多个透孔、并且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实质上非压缩性的薄片状垫片。
[0020]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尿接收装置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向上述长度方向延伸的防漏堤,上述防漏堤由非透液性薄片形成,并且上述宽度方向上的靠外侧的缘部和上述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于固定在上述尿接收装置上的状态,另一方面,上述宽度方向的靠内侧的缘部没有被固定,并且处于可向上述长度方向弹性地伸长、收缩的状态。
[0021]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容器部其外面侧由非透液性薄片覆盖,上述非透液性薄片从上述容器部的周缘向上述上述容器部外侧扩展的部分与处于上述容器部的内面侧、并从上述容器部向上述外侧扩展的薄片材料接合。
[0022] 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中,上述非透液性薄片是热塑性合成树脂薄膜和叠层薄片的任一种,其中所述叠层薄片由上述薄膜与接合在上述薄膜的外面侧的无纺布形成。
[0023] 根据本发明,吸引部一体地成形在容器部上,在容器部的周壁部的顶缘部分上固定了透液性薄片,所以该固定中,如果使透液性薄片与所述顶缘部分相互重叠,则两者的固定变得容易并且可靠,从而容易提高接收装置的气密性。
[0024] 在容器部上形成了凸缘部的方式的本发明中,透液性薄片与容器部的固定变得更加容易和可靠。
[0025] 在容器部的周壁部上设有吸引部的尿排出用开口的方式的本发明中,能够简单地将尿吸引机构的导尿管连接在该尿排出用开口上。
[0026] 在吸引部的尿吸引用开口靠近周壁部以及筋地形成的方式的本发明中,即使透液性薄片向容器部内侧产生挠曲,也不会产生该透液性薄片进入到尿吸引用开口与周壁部或者与筋之间而堵塞开口的问题。
[0027] 在规定了透液性薄片的透气性的方式的本发明中,使尿吸引机构的吸引泵动作时,能够迅速地将尿吸引用空间内变成负压,从而尿容易流入到容器部内。
[0028]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以及由此获得的作用、效果在下述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叙述。

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包括尿接收装置的自动尿处理装置的示意构成图;
[0030] 图2是表示尿接收装置的穿用状态的图;
[0031] 图3是尿接收装置的俯视图;
[0032] 图4是图3的IV-IV线剖视图;
[0033] 图5是图3的V-V线剖视图;
[0034] 图6是容器部的立体图;
[0035] 图7是图6的VII-VII线剖视图;
[0036] 图8是图6的VIII-VIII线剖视图;
[0037] 图9是容器部中插入有接头部件的与图8相同的图;
[0038] 图10是表示在容器部上接合背衬薄片和透液性薄片的工序的图;
[0039]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与图4相同的图;
[0040]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与图5相同的图;
[0041] 图13是表示与图6不同的方式的容器部的立体图;
[0042] 图14是表示尿接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与图4相同的图;
[0043] 图15是表示尿接收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与图5相同的图;
[0044] 图16是尿传感器的俯视图;
[0045] 标记说明:
[0046] 100a 尿吸引机构
[0047] 102 尿接收装置
[0048] 104 导尿管
[0049] 112 容器部
[0050] 112a 顶缘部分
[0051] 114 尿排出用开口
[0052] 118 传感器
[0053] 122 非透液性薄片(背衬薄片)
[0054] 124 透液性薄片
[0055] 130 垫片
[0056] 132 过滤器
[0057] 136 防漏堤
[0058] 136b 缘部
[0059] 136c 端部
[0060] 136d 端部
[0061] 136e 缘部
[0062] 148 底部
[0063] 150 周壁部
[0064] 150a 周壁部
[0065] 150c 筋部
[0066] 152 凸缘部
[0067] 154 导尿部
[0068] 156 尿吸引用开口
[0069] 158 隆起部
[0070] 160 尿吸引用空间
[0071] 180 吸引部
[0072] 200 热塑性合成树脂材料
[0073] P 长度方向
[0074] Q 宽度方向
[0075] R 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76]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尿接收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0077] 图1是使用了本发明的尿接收装置102并且包括与该尿接收装置102组合的尿吸引机构100a的自动尿处理装置100的示意构成图。尿接收装置102具有朝向穿用者肌肤的内面侧和其相反侧的朝向穿用者所穿着衣服的外面侧,图中示出了其外面侧的部件被局部剖切的状态。
[0078] 自动尿处理装置100是能够将穿用者(未图示)所排泄的尿收集在尿接收装置102中进行处理的装置。该尿接收装置102包括与穿用者的尿道口附近的肌肤抵接而接收所排泄的尿的托盘状容器部112,自动尿处理装置100包括尿吸引机构100a,该尿吸引机构
100a具有:连接在所述容器部112上的接头部件104、导尿管106、尿罐106a、泵单元108、电气配线116等。
[0079] 泵单元108包括:能够将收集在尿接收装置102中的尿取出先存起来的尿罐106a、用于将设置在尿收集装置102上并检测有排尿的尿传感器118电气连接在泵单元108上的电气配线116、根据经由配线116由尿传感器118输送来的信号动作的吸引泵(未图示)。尿接收装置102中,相对于形成在容器部112的周壁部上的尿排出用开114经由接头部件104连接有导尿管106。在从泵单元108延伸出来的配线116的前端安装有用于将设于尿接收装置102上的尿传感器118的电极218a、218b等(参照图3)电气连接到配线
116上的夹子120。这种自动尿处理装置100通过尿传感器118检测尿被排出,利用该检测的信号,使泵单元108中所包含的吸引泵动作而吸引尿罐106a内的空气,从而将穿用者所排泄的尿向容器部112内部吸引,将该吸引的尿经由接头部件104和导尿管106进行吸引,能够收集到尿罐106a中。
[0080] 图2是表示尿接收装置102的穿用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尿接收装置102使用粘接剂或者商品名为魔术贴(magic tape)那样的机械固定器等固定在T字带300的大腿间带部301的内面侧。尿接收装置102的容器部112以下述状态被穿用:其大部分向穿用者身体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其内侧与穿用者的尿道口及其周围的肌肤相对,而且,下端部分延伸成边缓缓弯曲边朝向肛门。T字带300的身体带部302的两端部经由机械固定器等连结机构303可分离地连结,大腿间带部301其一端缝合在身体带部302上,另一端经由机械固定器304可分离地连结在身体带部302上。另外,除了图示例子的穿用机构外,尿接收装置102还可以使用开放型的尿垫、内裤型尿垫、尿垫罩、失禁患者用内裤等适当的机构进行穿用。
[0081] 图3是尿接收装置102的内面侧的俯视图。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3的V-V线剖视图,该图4、图5中,在尿接收装置102的厚度方向R(参照图4)上重合的各部件除了一部分以外,其他以相互分开的状态示出。
[0082] 图3、图4中,尿接收装置102具有与穿用者身体的上下方向一致的长度方向P和与长度方向P垂直的宽度方向Q,在长度方向P的两端部附近宽度大,中央部宽度变窄。尿接收装置102还具有厚度方向R,在容器部112的上方,从所述厚度方向R的下方按顺序重叠着非透液性背衬薄片122、难透气性透液性薄片124、扩散薄片126、缓冲薄片128、尿传感器118、作为尿传感器保护用垫片的垫片130、尿传感器保护用薄片状过滤器132、透液性肌肤接触薄片134以及防漏堤136。
[0083] 另外,如果俯视尿接收装置102,则防漏堤136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由第一和第二端部薄片138、140覆盖(参照图3)。
[0084] 如果尿接收装置102在穿用过程中被排便,从而肌肤接触薄片134被便覆盖,则尿接收装置102不能吸引尿。因此,在尿接收装置102上设有便传感器144。便传感器144中,图4中的热塑性合成树脂薄膜142c、142d的上表面上通过铝蒸镀等形成了电极143a、143b,该薄膜142c、142d通过两片罩薄片142a、142b覆盖。罩薄片142a是透液性的,便中的水分可以朝向电极143a、143b透过。这样的便传感器144中,电极143a、143b与尿检测用电极218a、218b并行地向长度方向P延伸,图3、图5的下端部分145b从端部薄片140向下方延伸出来。如果该下端部分被便污染,则便中的水分透过罩薄片142a,电极143a、143b电气连接,从而从配线116中所包含的电源116a(参照图1)流出电流,向泵单元108中的警报器发送信号,能够促使便的处理和尿接收装置102的更换。
[0085] 容器部112是挠性的,例如,可以通过使用了软质聚乙烯、硅酮橡胶等软质弹性材料的注射成形和其他的适当成形机构进行制作,也能够向长度方向P和宽度方向Q弯曲。图4、5中的容器部112的顶缘部分上形成了凸缘部152,背衬薄片122从上方重叠在该凸缘部
152上,在凸缘部152的整周上,通过熔接或者粘接接合在部位122上。另外,容器部112的详细构造于图6中进行说明。
[0086] 背衬薄片122是用于防止尿接收装置102所接收的尿漏到尿接收装置102之外的机构,由聚乙烯等柔软的非透液性薄膜、以及该薄膜与无纺布的叠层薄片等形成。例如,图4中,背衬薄片122采用了厚度30μm的聚乙烯薄膜。背衬薄片122的长度和宽度可以选择适当的尺寸,但是图4、图5的背衬薄片122做成为与图3的尿接收装置102的轮廓大致一致。
[0087] 透液性薄片124是透液性高但透气性低的难透气性薄片,其覆盖容器部112的开口,周缘部124a相对于背衬薄片122、优选地、相对于背衬薄片122和经由背衬薄片122的凸缘部152的全周从上方通过熔接或者粘接接合固定在部位124b上,与容器部112一起形成尿吸引用空间160。尿吸引用空间160通过难透气性的透液性薄片124关闭开口,在吸引处理朝向尿接收装置102排泄的尿时,能够容易地将容器部112内形成负压。该透液性2 2
薄片124可以优选地用表面活性剂对无纺布、例如由22g/m 的纺粘无纺布、10g/m 的熔喷
2
无纺布和22g/m 的纺粘无纺布所形成的SMS无纺布进行亲水化处理来使用。透液性薄片
124的所谓难透气性,意味着按照JIS L 1096的6.27.1部分所规定的透气性测量方法A测
2
量该薄片124的透气性时的值在湿润状态下处于0~100cc/cm/秒的范围,优选的是处于
2 2
0~50cc/cm/秒的范围,此外,在干燥状态下处于20~200cc/cm/秒的范围,更优选的是
2 2
处于20~100cc/cm/秒的范围,再优选的是处于20~50cc/cm/秒的范围。所谓测量该透气性时的湿润状态意味着处于下述状态,即,将无纺布在20℃、RH60%的条件下放置至少
24小时时的重量作为干燥时的薄片重量,该无纺布浸水3分钟后并且吊起来除水5分钟时的重量为湿润时的薄片重量,根据这些重量利用下述式(1)所计算出的无纺布的含水率为
100%以上的状态。
[0088] 含水率=(湿润时的薄片重量-干燥时的薄片重量)/(干燥时的薄片重量)……式(1)
[0089] 扩散薄片126由含有40重量%以上的人造丝等亲水性纤维、单位面积重量2
10-30g/m 的无纺布、或者薄绵纸等薄片材料形成,其用于在尿接收装置102的穿用者排尿时,使尿迅速扩散并且短时间内使透液性薄片124大范围地形成湿润状态,通过熔接或者粘接相对于透液性薄片124间歇地接合。如果透液性薄片124在大范围内成为湿润状态,则形成尿吸引用空间160的容器部112的内部迅速成为高真空度,能够促进尿向容器部112内的吸引。如图所示,与透液性薄片124重叠使用的扩散薄片126具有比透液性薄片124高的透气性和透液性。
[0090] 缓冲薄片128由例如单位面积重量20-30g/m2的热压粘合无纺布等形成,除了在穿用者排尿初期阶段具有短时间接收尿的功能外,在尿接收装置102的组装工序中还具有作为用于将尿传感器118、尿传感器保护用网的垫片130、尿传感器保护用过滤器薄片132等放置在规定位置上的载体薄片的功能。缓冲薄片128相对于扩散薄片126通过熔接或者粘接进行间歇地接合。缓冲薄片128具有比透液性薄片124高的透气性和透液性。
[0091] 尿传感器118具有:聚乙烯薄膜等挠性热塑性合成树脂薄膜260、和通过利用印刷等机构在其上涂敷导电性涂料而形成的一对电极218a、218b,这些电极218a、218b分别设置在薄膜260上所形成的开口171的两侧,并相互平行地向尿接收装置102的长度方向P延伸。图3中,该电极218a、218b的上端部从端部薄片138的上缘延伸出来,并且由夹子120(参照图1、图2)夹持。该尿传感器118中,如果一对电极218a、218b经由尿电气连接,则能够相对于泵单元108发出通知尿已排泄的信号。尿传感器118在厚度方向R上,设置在透液性薄片124的上面侧,不使用扩散薄片126、缓冲薄片128情况下的尿传感器118相对于透液性薄片124直接接合。但是优选的是,尿传感器118中使用缓冲薄片128,将尿传感器118通过熔接或者粘接相对于所述缓冲薄片128接合,将一对电极218a、218b在宽度方向Q上的间隔距离保持一定。在宽度方向Q上相互离开的电极218a、218b彼此之间,从薄膜260的开口171看到缓冲薄片128。
[0092] 图4中,为了保护尿传感器118,其由垫片130和薄片状过滤器132从上方覆盖,其中垫片130由热塑性合成树脂制网片形成并至少具有0.7mm的厚度,薄片状过滤器1322
由单位面积重量15~25g/m 的纺粘无纺布等形成。垫片130和过滤器132可以通过熔接或者粘接进行相互固定,而且也可以通过熔接或者粘接将该两者130、132相对于缓冲薄片
128进行固定。垫片130用于预先使过滤器132和传感器118在厚度方向R上离开,从而能够防止处于湿润状态的过滤器132和传感器118继续接触、特别是在尿接收装置102受到穿用者的体压时能够防止他们继续接触。该垫片130由网片制成,必须具有比透液性薄片124高的透气性和透液性,所述网片即使在所穿用的尿接收装置102受到体压以及其他压力的作用下,其厚度也实质上不会变化。所述网片的网眼大小,优选地具有至少2mm的直径,以不妨碍尿的透过。过滤器132用于防止产生误动作,如排泄物中的固体形状成分附着在尿传感器118上而形成尿传感器118永久的通电状态,其具有比透液性薄片124高的透气性和透液性。
[0093] 位于过滤器132上方的肌肤接触薄片134由象单位面积重量15~25g/m2的热压粘合无纺布那样柔软并具有透液性的薄片形成。肌肤接触薄片134与穿用者的尿道口和其周边的肌肤相对,在尿被排泄时,不会妨碍所述尿迅速地向尿接收装置102的内部移动,有亲水性薄片和防水性薄片两种情况。肌肤接触薄片134具有比透液性薄片124高的透气性和透液性,优选地通过粘接或者熔接与过滤器132接合。
[0094] 图4所示的左右一对防漏堤136防止尿在肌肤接触薄片134之上向宽度方向Q流动而从尿接收装置102产生横漏,在宽度方向Q上靠尿接收装置102外侧的外侧缘部136b和在长度方向P上靠尿接收装置102的两端的两端缘部136c、136d(参照图3)与肌肤接触薄片134接合,另一方面,靠近将尿接收装置102的宽度二等分的中心线、即图3的V-V线的内侧缘部136e不与肌肤接触薄片134接合,弹性部件136a以向长度方向P伸长的状态安装在所述内侧缘部136e上。如果尿接收装置102在长度方向P上弯曲成与穿用者的肌肤抵接,则防漏堤136的弹性部件136a收缩,内侧缘部136e起立从而离开肌肤接触薄片134。防漏堤136由于是与肌肤直接接触的部位,所以由柔软的热塑性合成树脂薄膜、及该薄膜与无纺布的叠层薄片等形成,优选的为非透液性。防漏堤136的端缘部136c、136d的各自附近,分别由端部薄片138和端部薄片140覆盖(参照图3、图5)。
[0095] 图3、图5中,在设于下方的端部薄片140的附近的防漏堤136彼此之间,作为掩埋穿用者的股沟的机构,安装着柔软有弹性的热压粘合无纺布等形成的膨松的纤维块146。该纤维块146能够在尿要沿着股沟流动时截断该尿流、并将尿导向容器部112的方向。该纤维块146的安装位置优选地在男用尿接收装置102和女用尿接收装置102之间加以区分。例如,女用尿接收装置102的情况下,如图3及图5所示,如果将纤维块146安装在端部薄片140的附近,而男用尿接收装置102优选地将纤维块146安装为比女用的靠上方。
[0096] 优选的尿接收装置102在厚度方向R的容器部112的下方具有便传感器144,该便传感器144包括两片覆盖薄片142a、142b、和由这些覆盖薄片142a、142b覆盖的左右一对便检测用电极143a、143b。电极143a、143b通过在热塑性合成树脂薄膜上实施铝蒸镀而形2
成。覆盖薄片142a、142b可以使用例如单位面积重量15~21g/m 的透液性纺粘无纺布。
在图5的长度方向P上,便传感器144其端部145b从端部薄片140向下方延伸,另一方面,端部145a从端部薄片138向上方延伸,并且比尿传感器118更向上方延伸。如果穿用尿接收装置102,则便传感器144的端部145b位于靠肛门位置。便被排出,便附着在端部145b上,该便透过覆盖薄片142a、142b的任一方从而连接两个电极143a、143b的话,则便传感器
144形成通电状态,能够在泵单元108所具备的显示部(未图示)上发出有排便通知的信号。此外,端部145a上露出的电极143a、143b与由夹子120夹持的配线116电气连接。如果用疏水性无纺布形成覆盖薄片142a、142b,就不会产生下述问题:一对电极143a、143b因尿接收装置102的穿用者的汗产生电气连接,便传感器144误认为有排便而发出信号。覆盖薄片142a、142b通过熔接或者粘接接合在容器部112和背衬薄片122上。
[0097] 如果肌肤接触薄片134被便覆盖则不能吸引尿,所以如果便传感器144检测到了便的存在,优选地对尿接收装置102进行迅速更换。
[0098] 图6是尿接收装置102中所含有的容器部112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VII-VII线剖视图,图8是图6的VIII-VIII线剖视图,图9是表示图6的容器部112上安装了接头部件104的状态的与图8相同的图。
[0099] 这些图所示的容器部112是具有相互垂直的长度方向P、宽度方向Q和厚度方向R的中空容器部,包括底部148、从底部148的周缘部分向容器部112的外侧边倾斜边向厚度方向起立的周壁部150、从周壁部150的顶缘部分向外侧沿水平方向扩展的凸缘部152。背衬薄片122通过熔接或者粘接接合、固定在凸缘部152的内面上(图7的上表面)(参考图4)。背衬薄片122由于相对于凸缘部152的平坦上表面接合,所以不仅接合作业容易,而且容易以水密状态接合,从而不会从背衬薄片122和凸缘152之间漏尿。
[0100] 从图6可知,容器部112上形成有收集流入到其内部的尿并用于将其向外部排出的吸引部180。吸引部180具有:在容器部112的宽度方向Q的大致中央部向长度方向P延伸的导尿用吸引管154、在吸引管154的内端部、即图的左端部向容器部112的内部开口的尿吸引用开口156、和在图8的右端部向容器部112的外部开口的尿排出用开口114。优选的尿吸引用开口156以下述方式形成:在容器部112的长度方向P上对置的周壁部150a、150b中,相对于穿用尿接收装置102时位于下方的周壁部150a的内面,靠近成与该内面间的间隔距离为2~7mm。例如,吸引管154的内径为4~6mm时,尿吸引用开口156与周壁部150a之间的距离优选为3mm左右。如果尿吸引用开口156象这样靠近周壁部150a,则即使尿接收装置102处于图2所示的穿用状态,并且容器部112弯曲,透液性薄片124向容器部112的内侧垂下,也很难下垂到间隔狭窄的尿吸引用开口156和周壁部150a之间,不会产生尿吸引用开口156被透液性薄片124阻塞的问题。吸引管154使其内径从一个周壁部
150a向与之对置的另一个周壁部150b逐渐扩大着地延伸到尿排出用开口114。如图8所示,尿排出用开口114形成在凸缘部152的下侧,优选地距离凸缘部152至少3mm地形成。
这样的尿排出用开口114除了容易插入接头部件104,而且凸缘部152的内面不会因所插入的接头部件104的影响产生歪斜。
[0101] 在容器部112的内部隔开所需要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大致圆锥台形的隆起部158,这些隆起部在长度方向P和宽度方向Q上形成直线,从而在用吸引泵吸引尿时抑制透液性薄片124下垂或者挠曲,能够维持透液性薄片124与容器部112的底部148之间的空间,即能够维持由容器部112和透液性薄片124所形成的尿吸引用空间160(参考图10)。如果将尿接收装置102贴靠在肌肤上,则隆起部158彼此之间成为导向机构,容器部112也容易地向长度方向P和宽度方向Q弯曲。
[0102] 图10是表示将背衬薄片122和透液性薄片124接合在容器部112上的过程的一个例子的图。将用于背衬薄片122的薄片材料抵接在容器部112的凸缘部152上,并通过热熔接、高频熔接、依赖于热熔粘接剂的粘接等接合机构进行接合。然后,该薄片材料将处于凸缘部152的内侧的部分L切掉,形成背衬薄片122,将透液性薄片124载置于该背衬薄片122的内面上(图中的上面),使该透液性薄片124相对于背衬薄片122、或者相对于背衬薄片122和凸缘部152接合。
[0103] 在与透液性薄片124一起形成尿吸引用空间160的容器部112中,将导尿管106连接到吸引管156的尿排出用开口114上之后,如果使泵单元108的吸引泵动作从而将尿罐106a内形成负压,则可以经由导尿管106、接头部件104、吸引管154使尿吸引用空间160形成负压,能够将处于容器部112之外的尿经由透液性薄片124导入到容器部112的内侧,进而将该尿收集到容器部112的周壁部150a(参照图8)的附近,并从尿吸引用开口156向尿罐106a排出。
[0104] 图11、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与图4、图5相同的图。图11、图12的尿接收装置102与图4、图5中的不同,没有使用背衬薄片122,透液性薄片124的周缘部124a在部位124b通过熔接或者粘接接合并固定在容器部112的凸缘部152的整周上。在必须使尿接收装置102长度或者宽度缩小时,可以如图所示省略背衬薄片122地制作尿接收装置102。这种情况下的尿接收装置102中,优选的是,防漏堤136以及端部薄片138、140采用非透液性薄片制作,从而以水密状态与容器部112的凸缘部152接合,容器部
112的尿不会沿着凸缘部152流出到容器部112的外侧。凸缘部152以不损害尿接收装置
102的穿用感为条件可以自由地设定上下方向P的尺寸以及宽度方向Q的尺寸。
[0105] 该发明中,为了使尿传感器118正常地起作用,虽然优选的是如图示例那样,预先用肌肤接触薄片134以及过滤器132、垫片130等覆盖尿传感器118,但是,在图11、12的尿接收装置102中省略垫片130、过滤器132、肌肤接触薄片134、防漏堤136、便传感器144的任一个也能够实施本发明。此外,本发明中,如图5所示使用背衬薄片122时,如果将背衬薄片122以水密状态固定在凸缘部152上,相对于该背衬薄片122的内面接合透液性薄片124,将透液性薄片124间接地固定在凸缘部152上,则容易防止透液性薄片124所包含的尿向尿接收装置102之外渗出。不过,如图11、图12所示,本发明并不排除相对于凸缘部
152将透液性薄片124进行直接固定的构造。
[0106] 图13是与图6的容器部112形式不同的容器部112的立体图,该容器部112也应用在本发明中。该容器部112作成长圆形,在周壁部150上形成了三条筋150c。在容器部112的宽度方向Q的中央部,吸引管154向长度方向P延伸,吸引用开口156与筋150对置,吸引用开156与筋150间的间隔距离为2~7mm范围。容器部112的底部151(参照图14)形成有多个隆起部158。该隆起部158包括高度与凸缘部152大致相同水平的高度高的第一隆起部158a、和高度低于第一隆起部158a的第二隆起部158b。
[0107] 图14、图15是表示使用了图13的容器部112的尿接收装置102的一个方式的与图4、图5相同的图,但是以在厚度方向上R重叠的部件相互分开的状态示出。该尿接收装置102在容器部112的外面侧具有非透液性的背衬薄片122,该背衬薄片122从容器部112的周缘向长度方向P和宽度方向Q延伸。在容器部112的内面侧,如图所示顺序地重叠着接合用薄片200、难透气性透液性薄片124、缓冲薄片128、尿传感器118、垫片130、过滤器132、肌肤接触薄片134、和防漏堤136。
[0108] 为了使容器部112的凸缘部152与透液性薄片124的接合容易而使用了接合用薄片200。例如,容器部112是聚乙烯制的,当透液性薄片124由人造丝纤维、聚丙烯纤维、聚酯纤维等形成、与聚乙烯相比熔融难的情况下,使用含有下述树脂的材料作为接合用薄片200,即该树脂的熔融温度低于或者与形成容器部112的树脂的熔融温度大致相同,例如利用由聚乙烯和聚丙烯形成的并列型复合纤维制成的纺粘无纺布。凸缘部152和透液性薄片
124边使介于该两者之间的复合纤维所含有的聚乙烯熔融,边从厚度方向R加压,从而容易地接合在凸缘部152的整周上。该接合用薄片200如图所示,除了能够用于覆盖容器部112的凸缘部152和顶部开口的整体外,也可以仅用于覆盖凸缘部152。
[0109] 图14、图15的透液性薄片124兼备图4、图5中的透液性薄片124和扩散薄片126的功能,例如,利用至少含有40重量%的纤度为1~6dtex、长度为20~60mm的人造丝纤维的射流喷网无纺布制作。透液性薄片124还可以以60重量%为限度含有纤度为1~6dtex、长度为20~60mm的热塑性合成纤维。透液性薄片124的透气性与图4的透液性薄片1242 2
相同,于湿润状态下范围是0~100cc/cm/秒,于干燥状态下范围是20~200cc/cm/秒,另外,与图4的扩散薄片126相同,通过含有至少40重量%的人造丝纤维,能够迅速地使尿扩散。透液性薄片124虽然优选为其本身单独地具有规定的透气性,但是如图14、图15所示,在与覆盖容器部112的整个开口的接合用薄片200重叠并且以至少部分接合的状态使用时,也可以是重叠的透液性薄片124和接合薄片200满足作为图4的透液性薄片112的规定的透气性。
[0110] 缓冲薄片128可以用与图4、图5的缓冲薄片128相同的材料形成,大小与透液性薄片124相同。
[0111] 尿传感器118通过在薄膜260的内面上涂敷导电性涂料形成了尿检测用电极218a、218b(参照图16),薄膜260在长度方向P上延伸到背衬薄片122的两端部附近。薄膜260的内表面上也形成有便检测用电极143a、143b(参照图16)。
[0112] 垫片130可以用与图4、图5的垫片130相同的材料形成,大小与透液性薄片124相同。垫片130虽然向长度方向P延伸,但是都没有向下方延伸到覆盖便检测用电极143a、143b的便检测部144d、144e(参照图16)的程度。
[0113] 过滤器132和肌肤接触薄片134分别可以用与图4、图5的过滤器132和肌肤接触薄片134相同的材料形成,过滤器132的大小与透液性薄片124相同。肌肤接触薄片134虽然长度方向P的尺寸与透液性薄片124相同,但是宽度方向Q的尺寸作成比透液性薄片124大、并且与背衬薄片122大致相同。
[0114] 如图15所示,尿接收装置102长度方向P的两端部上分别设有端部薄片138和端部薄片140。该两个薄片138、140与图3一样分别覆盖着防漏堤136的长度方向P的两端部(未图示)。图14、图15中,相互重叠的透液性薄片124、缓冲薄片128、尿传感器118、垫片130、过滤器132和肌肤接触薄片134与图4、图5一样地接合着。但是,背衬薄片122经由粘接剂等接合在容器部112的底部外表面上,而且从容器部112的凸缘部152延伸出来的部分与处于背衬薄片122上方的肌肤接触薄片134及其他薄片接合。防漏堤136接合在肌肤接触薄片134以及从肌肤接触薄片134周缘延伸出来的背衬薄片122上。
[0115] 另外,图15中,便检测用电极143a、143b的便检测部144d、144e被可透过便的水分的无纺布制罩薄片201覆盖。在位于罩薄片201的上方的端部薄片140上形成有透孔202,使得端部薄片140不会将检测部144d、144e覆盖隐藏起来。透孔202位于尿接收装置
102的穿用者的肛门附近。
[0116] 图16是图14、图15所示的尿接收装置102中所使用的尿传感器118的局部剖视俯视图。尿传感器118在非透液性的热塑性合成树脂薄膜260的内面上具有一对尿检测用电极218a、218b、一对便检测用电极143a、143b、和断线检测用回路250,电极218a、218b、143a、143b的大部分与断线检测用回路250的整体被绝缘涂料形成的涂敷膜170覆盖,图中以该涂敷膜170的一部分剖切的状态示出。薄膜260上形成了在宽度方向Q的中央部向长度方向P排列的开口171、172。开口171、172之间形成了桥183。此外,一对电极218a、
218b和一对电极143a、143b均形成为隔着开口171、172对置,断线检测用回路250延伸成将一对尿检测用电极218a、218b的端部之间连接起来。图16中,尿检测用电极218a具有从形成于涂敷膜170上的小孔169a看到的尿检测部175a。尿检测用电极218b具有从形成于涂敷膜170上的透孔(未图示)看到的尿检测部175b。便检测用电极143a、143b在靠尿传感器118的下端部具有不会被涂敷膜170覆盖的便检测部144d、144e。此外,在尿检测用电极218a、218b的上端部形成了连接部218c、218d,在便检测用电极143a、143b的上端部形成了连接部244a、244b。这些连接部218c、218d与244a、244b由图2的夹子120夹持。在一对尿检测用电极218a、218b之间,如果尿检测部118d之间因尿而连接,则电流流动,能够使泵单元108动作。此外,在一对便检测用电极143a、143b之间,如果便检测部144d、144e之间因便或者便中所含有的水分产生连接,则电流流动,与图4、图5的尿接收装置102一样,能够通知有排便。
[0117] 另外,从电源116a(参照图1)总是向断线检测用回路250流动微弱的电流,例如,在尿检测用电极218b受到损伤发生断线时,使附属于泵单元108的断线警报器(未图示)动作,并通知该断线,能够促使更换尿接收装置102。
[0118] 根据本发明,能够生产可以高效迅速吸引尿的尿接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