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中文件传输路径的选择方法、系统及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116127.4

文献号 : CN10130438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晨张同须吴兴耀刘涛陈彦名高鹏

申请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P2P(peer to peer)网络中文件传输路径的选择方法,该方法为:确定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所述直联路径为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根据所述确定的相关性结果,从所述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作为向所述目的节点传输文件的路径。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P2P网络中文件传输路径的选择系统及设备。采用本发明,能够有效的提高文件传输业务的吞吐率、可靠性和稳定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P2P网络中文件传输路径的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确定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非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还存在其他节点;

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所述直联路径为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不经过其他节点;

根据所述确定的相关性结果,从所述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作为向所述目的节点传输文件的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包括:每隔一个时间周期,根据在该时间周期内定时测量得到的所述非直联路径和所述直联路径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计算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

根据所述计算得到的相关性值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性能参数为吞吐率或抖动或延迟参数。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包括:将所述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进行加权;

根据所述加权后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协方差公式计算得到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间在所述时间周期的协方差;

根据所述协方差和所述加权后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相关性公式计算得到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

5.如 权 利 要 求 4所 述 的 方 法,其 特 征 在 于,所 述 协 方 差 公 式 为:其中,ki为对所述路径性能参数的取

值进行加权的加权系数,n为在时间周期内测量所述路径性能参数的次数,tpi为测量得到的所述直联路径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toi为测量得到的所述非直联路径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

所 述 相 关 性 公 式 为: 其 中,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包括:根据所述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协方差公式计算得到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间的在所述时间周期的协方差;

根据所述协方差和所述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相关性公式计算得到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

7.如 权 利 要 求 6所 述 的 方 法,其 特 征 在 于,所 述 协 方 差 公 式 为:其中,n为在时间周期内测量所述路径性能参

数的次数,tpi为测量得到的所述直联路径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toi为测量得到的所述非直联路径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

所述相关性公式为: 其中,Dp=E(tpi-Ep),Do=E(toi-Eo),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计算得到的相关性值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包括:根据计算得到的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在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或者;

根据计算得到的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在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和上一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和上一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包括:将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和上一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进行加权相加,根据相加结果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确定的相关性结果,从所述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包括:从所述非直联路径中确定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小于设定阀值的路径,并从所述确定的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或者,将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从所述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

11.一种P2P网络中文件传输路径的选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源节点,用于确定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所述直联路径为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根据所述确定的相关性结果,从所述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作为向所述目的节点传送文件的路径;非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还存在其他节点;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不经过其他节点;

目的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源节点的文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节点进一步用于:每隔一个时间周期,根据在该时间周期内定时测量得到的所述非直联路径和所述直联路径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计算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并将计算得到的相关性值发送给所述源节点;

所述源节点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相关性值,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13.一种数据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

路径单元,用于确定自身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非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还存在其他节点;

相关性单元,用于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所述直联路径为本设备与所述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本设备与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不经过其他节点;

选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确定的相关性结果,从所述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作为向所述目的节点传送文件的路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性单元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目的节点发来的相关性测量报告,所述相关性测量报告中包含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相关性值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包括:第一选择单元,用于从所述接收到的相关性值中挑选出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在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

第一结果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在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包括:第二选择单元,用于从所述接收到的相关性值中挑选出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在当前时间周期和上一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

第二结果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在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和上一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果单元包括:加权单元,用于将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进行加权,将上一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进行加权;

相加单元,用于将所述加权单元加权后的两个相关性值进行相加,并根据相加结果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选取单元包括:阀值单元,用于从所述非直联路径中确定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小于设定阀值的路径;

选择单元,用于从所述确定的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

19.一种数据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

相关性单元,用于每隔一个时间周期,根据在该时间周期内定时测量得到的非直联路径和直联路径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计算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所述非直联路径和所述直联路径为本设备与源节点之间的路径;非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还存在其他节点;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不经过其他节点;

通知单元,用于将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发送给所述源节点。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性单元包括:加权单元,用于将所述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进行加权;

第一协方差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加权后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协方差公式计算得到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间的在所述时间周期的协方差;

第一结果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协方差和所述加权后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相关性公式计算得到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性单元包括:第二协方差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协方差公式计算得到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间的在所述时间周期的协方差;

第二结果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协方差和所述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相关性公式计算得到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

说明书 :

P2P网络中文件传输路径的选择方法、系统及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IP网络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2P网络中文件传输路径的选择方法、系统及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在对等(peer to peer,P2P)网络中,文件传输是P2P网络的主要业务类型之一,对于数据量较大的文件传输业务,业务本身的稳定性、吞吐量和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
[0003] 目前,在P2P网络中,为了提高文件传输业务的吞吐量、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并行路径进行文件传输,即利用至少两条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路径,将文件数据从源节点发送到目的节点。若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存在多条可以利用的路径,源节点在选择并行路径时,通常是采取随机的方式或根据路径上转发节点的计费情况,从多条可以利用的路径中选择至少两条路径作为文件传输的并行路径。
[0004]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0005] 源节点在选择并行路径时,由于获知IP层或是更低层面的网络拓扑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选择的并行路径可能在IP层或是更低的层面共享一到多条链路,以至于拥有相同的拥塞点,路径性能的变化规律趋同,使得并行路径难以实际达到提高文件传输业务的吞吐率、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目的,还有可能加剧网络性能的波动。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P2P网络中文件传输路径的选择方法、系统及设备,用以解决现有P2P网络中采用并行路径进行文件传输难以实际提高文件传输业务的吞吐率、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问题。
[000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P2P网络中文件传输路径的选择方法,该方法包括:
[0008] 确定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源节点直接将数据发送给本设备;
[0009] 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所述直联路径为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不经过其他节点;
[0010] 根据所述确定的相关性结果,从所述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作为向所述目的节点传输文件的路径。
[001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P2P网络中文件传输路径的选择系统,该系统包括:
[0012] 源节点,用于确定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所述直联路径为所述源节点与所述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根据所述确定的相关性结果,从所述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作为向所述目的节点传输文件的路径;非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还存在其他节点;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不经过其他节点;
[0013] 目的节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源节点的文件。
[001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设备,该设备包括:
[0015] 路径单元,用于确定自身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非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还存在其他节点;
[0016] 相关性单元,用于确定所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所述直联路径为本设备与所述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本设备与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不经过其他节点;
[0017] 选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确定的相关性结果,从所述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作为向所述目的节点传输文件的路径。
[0018]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接收设备,该设备包括:
[0019] 相关性单元,用于每隔一个时间周期,根据在该时间周期内定时测量得到的非直联路径和直联路径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计算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所述非直联路径和所述直联路径为本设备与源节点之间的路径;非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还存在其他节点;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不经过其他节点;
[0020] 通知单元,用于将所述非直联路径与所述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发送给所述源节点。
[0021] 本发明中,在源节点向目的节点进行文件传送时,根据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从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利用选择的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向目的节点并行传送文件。能够有效的避免文件传输时利用的并行路径具有相同的拥塞点,从而达到实际提高文件传输业务的吞吐率、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目的。
[0022] 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4]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了尽量避免文件传输时利用的并行路径具有相同的拥塞点,以实际提高文件传输业务的吞吐率、可靠性和稳定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P2P网络中文件传输路径的选择方法,本方法中,在源节点向目的节点进行文件传送时,根据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从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利用选择的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向目的节点并行传送文件。本发明所提及的文件包括但不限于:一段数据、音视频文件、文档等。
[0029] 本文中,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不经过其他节点,源节点直接将数据发送给目的节点;非直联路径是指该路径上还存在其他节点,源节点经由该路径上的其他节点将数据发送给目的节点。路径间的相关相关性是指,选定一个或一组影响路径传输性能的参数,将该参数进行定时测量,经过一段时间后,计算在该段时间内测量得到的各条路径上该参数的取值的相关性,将该相关性称为路径间的相关性。影响路径传输性能的参数包括吞吐率、抖动、延迟参数等。
[0030]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2P网络中文件传输路径的选择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31] 步骤10:源节点向目的节点传送文件时,确定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
[0032] 本步骤中,确定的非直联路径可以是一条或多条;
[0033] 具体确定方法可以是:根据记录的历史数据或当前正在进行的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文件传输业务,确定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存在哪些非直联路径,即确定与源节点之间存在直联路径、并且与目的节点之间存在可达路径的节点,该节点确定一条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将该节点称为该非直联路径的转发节点。
[0034] 还可以是:源节点向与自身存在直联路径的节点发送文件转发请求;收到文件转发请求的节点,可以根据自身是否与目的节点存在可达路径等,选择接受该文件转发请求或拒绝该文件转发请求,若接受该文件转发请求,则向源对等节点发送接受响应,若拒绝该文件转发请求,则向源对等节点发送拒绝响应;源节点从发出接受响应的节点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节点,每个选择的节点确定一条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将该节点称为该非直联路径的转发节点。
[0035] 步骤11:确定每条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该直联路径为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
[0036] 这里,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其具体实现方式有以下两种实施例:
[0037] 实施例一:
[0038] 目的节点每X秒测量一次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上的路径性能参数;每T秒,根据该T秒内测量得到的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上的路径性能参数,计算一次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将T称为进行相关性测量的时间周期,T的取值大于X的取值。目的节点将计算得到的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发送给源节点,源节点记录接收到的来自目的节点的相关性值,根据该相关性值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0039] 实施例二:
[0040] 目的节点每X秒测量一次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上的路径性能参数;每T秒,将在该T秒内测量得到的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上的路径性能参数发送给源节点,将T称为进行相关性测量的时间周期,T的取值大于X的取值。源节点根据接收到的目的节点在该T时间周期内测量得到的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上的路径性能参数,计算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在该T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源节点记录计算得到的相关性值,根据该相关性值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0041]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目的节点定时测量的路径性能参数可以是吞吐率、抖动、延迟参数等。下面以测量吞吐率为例进行说明:
[0042] 对于直联路径的吞吐率的测量,目的节点根据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源节点通过直联路径发送来的数据包的大小,以及吞吐率公式计算得到直联路径的吞吐率。对于非直联路径的吞吐率的测量,目的节点根据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源节点通过该非直联路径发送来的数据包的大小,以及吞吐率公式计算得到该非直联路径的吞吐率。目的节点可以通过数据包是否携带转发节点标识来确定该数据包是通过直联路径或是非直联路径发送过来的,通过数据包所携带的具体的转发节点标识来确定该数据包是通过哪条非直联路径发送过来的。同时,目的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可以是源节点发送来的测试数据包,也可以是源节点与目的节点当前正在传送的业务数据包。
[0043]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计算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种:
[0044] 第一种,将测量得到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加权后再计算相关性值,具体如下:
[0045] 首先,将测量得到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进行加权;
[0046] 以公式表示,假设在某一时间周期T内测量得到的n次直联路径p上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分别为tp1,...,tpn,在时间周期T内测量得到的n次非直联路径o上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分别为to1,...,ton;其中,1代表最早的测量时间点,n代表最晚的测量时间点。将测量得到的直联路径p和非直联路径o上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进行加权,加权后的直联路径p上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分别为 加权后的非直联路径o上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分别为 其中,加权系数k1到kn的取值不小于1,
较佳的,为了强化最近几次侧量结果对于路径相关性的影响,加权系数k1到kn的取值为:
k1≥...≥kn≥1。
[0047] 然后,根据加权后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协方差公式计算得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间在某一时间周期的协方差;
[0048] 以公式表示,非直联路径o与直联路径p间在时间周期T的协方差:
[0049]
[0050] 最后,根据计算得到的协方差和上述加权后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相关性公式计算得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
[0051] 以公式表示,非直联路径o与直联路径p的相关性值:
[0052]
[0053] 其中
[0054] 第二种,不将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进行加权直接计算相关性值,具体如下:首先,根据测量得到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协方差公式计算得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间的在某一时间周期的协方差;
[0055] 以公式表示,假设在某一时间周期T内测量得到的n次直联路径p上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分别为tp1,...,tpn,在时间周期T内测量得到的n次非直联路径o上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分别为to1,...,ton;其中,1代表最早的测量时间点,n代表最晚的测量时间点。非直联路径o与直联路径p间在时间周期T的协方差:
[0056]
[0057] 然后,根据协方差和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相关性公式计算得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
[0058] 以公式表示,非直联路径o与直联路径p的相关性值:
[0059]
[0060] 其中,Dp=E(tpi-Ep), Do=E(toi-Eo),
[0061]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源节点根据计算得到的相关性值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种:
[0062] 第一种:根据计算得到的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在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0063] 这里,源节点根据最近一次记录的相关性值,即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相关性值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两条路径的相关性越大;相关性值的绝对值越小,表明两条路径的相关性越小;若两个相关性值的绝对值和符号均相同,则两个相关性值对应的路径的相关性相同;若两个相关性值的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则符号为负的相关性值对应的路径的相关性比符号为正的相关性值对应的路径的相关性小。
[0064] 第二种:根据计算得到的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在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和上一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0065] 这里,源节点根据最近两次记录的相关性值,即当前时间周期和上一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具体的,首先,将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和上一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进行加权相加,比如,假设当前时间周期T的相关性值为ρpoT,上一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为ρpo(T-1),那么,可以将这两个相关性值进行如下加权相加: 当然,具体的敬爱全系数是可以调整的。然后,根据加权相加后的相关性值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相关性值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两条路径的相关性越大;相关性值的绝对值越小,表明两条路径的相关性越小;若两个相关性值的绝对值和符号均相同,则两个相关性值对应的路径的相关性相同;若两个相关性值的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则符号为负的相关性值对应的路径的相关性比符号为正的相关性值对应的路径的相关性小。
[0066] 步骤12:根据确定的相关性结果,从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作为向目的节点传输文件的路径;
[0067] 这里,选择路径的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种:
[0068] 第一种,从非直联路径中确定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小于设定阀值的路径,并从确定的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
[0069] 这里,可以将相关性低于某一设定阀值的两条路径,称为弱相关路径,因此,可以从与直联路径为弱相关路径的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以和直联路径构成业务传输的并行路径。
[0070] 若存在多条与直联路径为弱相关路径的非直联路径,那么在选择时可以按照如下定义选取较优路径:
[0071] 假定路径A、B、C有相同的源、目的点,且A与B为弱相关路径,相关性值为PRAB,A与C为弱相关路径,相关性值为PRAC,当以下条件中的任一条满足时,称B相对于C是A的较优路径:
[0072] 1.|PRAB|<|PRAC|;
[0073] 2.|PRAB|=|PRAC|,但PRAB=-PRAC<0。
[0074] 第二种,将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结果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
[0075] 这里,将各条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按照大小进行排序,例如按照相关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选择路径时则可以根据需要选取排在最前面的几条非直联路径。
[0076] 步骤13:利用选择的非直联路径和直联路径进行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文件传输。
[0077] 本步骤中,源节点将文件数据发送给选择的非直联路径上的转发节点,该转发节点与源节点并行的向目的节点发传送文件数据。
[0078] 较佳的,对于正在利用选择的并行路径进行文件传输的情况,可以重新选择非直联路径,比如,源节点正在利用非直联路径o与直联路径传输文件,接收到来自目的节点的路径o与路径p的最新的相关性值报告,根据该报告发现路径o与路径p的相关性值大于预定阀值,不符合要求,那么,可以停止利用路径o传输文件,并根据最新的相关性报告重新选择路径以替代路径o进行文件传输。
[0079] 参见图2,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P2P网络中文件传输路径的选择系统,该系统包括:
[0080] 源节点20,用于确定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确定各个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该直联路径为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根据确定的相关性结果,从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作为向所述目的节点传输文件的路径;
[0081] 目的节点21,用于接收来自源节点的文件。
[0082] 该系统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转发节点22,每个转发节点构成一条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转发节点将来自源节点的文件数据发送给目的节点。
[0083] 目的节点21进一步用于:
[0084] 每隔一个时间周期,根据在该时间周期内定时测量得到的非直联路径和直联路径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计算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并将计算得到的相关性值发送给源节点;源节点根据接收到的相关性值,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0085] 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源节点包括:
[0086] 路径单元30,用于确定自身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
[0087] 相关性单元31,用于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该直联路径为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直联路径;
[0088] 选取单元32,用于根据确定的相关性结果,从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作为向所述目的节点传输文件的路径;
[0089] 传送单元33,用于利用选择的非直联路径和直联路径向目的节点传送文件。
[0090] 相关性单元31包括:
[0091] 接收单元310,用于接收目的节点发来的相关性测量报告,该相关性测量报告中包含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
[0092] 确定单元311,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相关性值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0093] 确定单元311包括:
[0094] 第一选择单元,用于从接收到的相关性值中挑选出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在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
[0095] 第一结果单元,用于根据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在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0096] 确定单元311包括:
[0097] 第二选择单元,用于从接收到的相关性值中挑选出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在当前时间周期和上一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
[0098] 第二结果单元,用于根据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在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和上一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0099] 所述第二结果单元包括:
[0100] 加权单元,用于将当前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进行加权,将上一时间周期的相关性值进行加权;
[0101] 相加单元,用于将加权单元加权后的两个相关性值进行相加,并根据相加结果确定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
[0102] 选取单元32包括:
[0103] 阀值单元320,用于从非直联路径中确定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小于设定阀值的路径;
[0104] 选择单元321,用于从确定的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路径。
[0105] 具体的,如图4所示,目的节点包括:
[0106] 相关性单元40,用于每隔一个时间周期,根据在该时间周期内定时测量得到的非直联路径和直联路径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计算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非直联路径和直联路径为本目的节点与源节点之间的路径;
[0107] 通知单元41,用于将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发送给源节点。
[0108] 相关性单元40包括:
[0109] 加权单元401,用于将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进行加权;
[0110] 第一协方差单元402,用于根据加权后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协方差公式计算得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间的在某一时间周期的协方差;
[0111] 第一结果单元403,用于根据协方差和加权后的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相关性公式计算得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
[0112] 相关性单元40包括:
[0113] 第二协方差单元404,用于根据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协方差公式计算得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间的在某一时间周期的协方差;
[0114] 第二结果单元405,用于根据协方差和路径性能参数的取值,利用相关性公式计算得到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值。
[0115]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发送设备,其具体结构和工作方式可参见附图3和对附图3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0116]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接收设备,其具体结构和工作方式可参见附图4和对附图4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0117] 综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118]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在源节点向目的节点进行文件传送时,根据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的相关性,从非直联路径中选择一条或多条,利用选择的非直联路径与直联路径向目的节点并行传送文件,能够有效的避免文件传输时利用的并行路径具有相同的拥塞点,以实际提高文件传输业务的吞吐率、可靠性和稳定性。
[0119] 并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是在P2P层实现并行路径的选择,并不依赖于下层的网络技术。
[0120]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