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092259.8

文献号 : CN10131155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西泽敏弥丸山泰弘村山勇人

申请人 :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在结合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时,能够防止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损伤。与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的第一凸缘部(19)一体地形成卡合构件(23A~23D)和第一止动部(25A~25D)。第一止动部(25A~25D)与卡合构件(23A~23D)邻接地配置。与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的第二凸缘部(37)一体地形成被卡合构件(41A~41D)和第二止动部(43A~43D)。第二止动部(43A~43D)与被卡合构件(41A~41D)邻接地配置,并且具有在卡合构件(23A~23D)与被卡合构件(41A~41D)完全卡合的状态下与第一止动部(25A~25D)的前端部对接的前端部。

权利要求 :

1.一种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具备内部具有风洞的壳体主体和配置于所述风洞的中央部的电动机支撑框架,所述风洞在轴线方向的一方具有吸入口,且在轴线方向的另一方具有喷出口;

第一叶轮,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电动机支撑框架和所述吸入口之间的第一空间内,并具有多枚叶片;

第一电动机,其具备固定所述第一叶轮的第一旋转轴,使所述第一叶轮在所述第一空间内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

第二叶轮,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电动机支撑框架和所述喷出口之间的第二空间内,并具有多枚叶片;

第二电动机,其具备固定所述第二叶轮的第二旋转轴,使所述第二叶轮在所述第二空间内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其中,所述电动机支撑框架具备:位于所述风洞的中央部的支撑框架主体;和多根辐板,其沿所述第一旋转轴及第二旋转轴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主体与所述壳体主体之间,连结所述支撑框架主体和所述壳体主体,所述壳体由利用结合构造连接的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构成,

所述第一分割壳体单元包括:第一壳体主体半部,其具备在一端具有所述吸入口的第一凸缘部及第一筒状风洞半部,该第一筒状风洞半部的一端一体地形成于所述第一凸缘部且在内部具有所述第一空间的主要部分;和第一支撑框架半部,其是通过沿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径向上延伸的假想基准分割面,将所述电动机支撑框架分为两部分而得到,所述第二分割壳体单元包括:第二壳体主体半部,其具备在一端具有所述喷出口的第二凸缘部及第二筒状风洞半部,该第二筒状风洞半部的一端一体地形成于所述第二凸缘部且在内部具有所述第二空间的主要部分;和第二支撑框架半部,其是通过沿所述假想基准分割面,将所述电动机支撑框架分为两部分而得到,所述结合构造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筒状风洞半部的另一端的嵌合部和形成于所述第二筒状风洞半部的另一端且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被嵌合部;多个卡合构件,其与所述第一凸缘部一体地形成且在所述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沿所述第一筒状风洞半部延伸;

多个被卡合构件,其与所述第二凸缘部一体地形成且在所述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沿所述第二筒状风洞半部延伸并且与所述多个卡合构件卡合,并且,所述结合构造具备:多个第一止动部,与所述第一凸缘部一体地形成且与所述卡合构件邻接地配置并沿所述第一筒状风洞半部延伸;多个第二止动部,其与所述第二凸缘部一体地形成,与所述被卡合构件邻接地配置,沿所述第二筒状风洞半部延伸,并具有,在所述多个卡合构件与所述多个被卡合构件完全卡合的状态下与所述多个第一止动部的前端部对接的前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中,

所述第一凸缘部及所述第二凸缘部分别具有如下轮廓形状,即:具有由在周向上排列的第一至第四角构成的四角,四个所述卡合构件及四个所述第一止动部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所述四角近旁,四个所述被卡合构件及四个所述第二止动部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所述四角近旁,在所述第一凸缘部的所述第一角与所述第二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所述卡合构件,在所述第二角与所述第三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所述第一止动部,在所述第三角与所述第四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所述卡合构件,在所述第四角与所述第一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所述第一止动部,在所述第二凸缘部的所述第一角与所述第二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所述被卡合构件,在所述第二角与所述第三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所述第二止动部,在所述第三角与所述第四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所述被卡合构件,在所述第四角与所述第一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所述第二止动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中,

所述多个卡合构件与所述第一筒状风洞半部一体地结合,所述多个被卡合构件与所述第二筒状风洞半部一体地结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中,

当假想连接所述第一凸缘部的所述四角中的在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径向上对置的两个所述角的第一假想对角线和连接其余的两个所述角的第二假想对角线时,所述卡合构件和与该卡合构件对应的所述第一止动构件以将所述第一或第二假想对角线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或第二假想对角线通过的所述四角的部分未配置所述卡合构件及所述第一止动构件的任一个,当假想连接所述第二凸缘部的所述四角中的在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径向上对置的两个所述角的第三假想对角线和连接其余的两个所述角的第四假想对角线时,所述被卡合构件和与该被卡合构件对应的所述第二止动构件以将所述第三或第四假想对角线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三或第四假想对角线通过的所述四角的部分未配置所述被卡合构件及所述第二止动构件的任一个。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中,

所述卡合构件及所述被卡合构件的一方具备爪部,

所述卡合构件及所述被卡合构件的另一方具备卡合所述爪部的孔部,

所述卡合构件与所述被卡合构件被构成为,在进行使所述卡合构件与所述被卡合构件嵌合的动作时,所述卡合构件与所述被卡合构件的至少一方挠曲,当所述卡合构件与所述被卡合构件的嵌合完成时,所述爪部与所述孔部形成卡合状态,所述孔部被形成为,在所述爪部卡合于所述孔部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目视来确认所述卡合状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中,

所述多个卡合构件及所述多个第一止动构件以从所述第一筒状风洞半部侧观察所述第一凸缘部时,不会从所述第一凸缘部的轮廓向外侧露出的方式来确定所述多个卡合构件及所述多个第一止动构件的形状,所述多个被卡合构件及所述多个第二止动构件以从所述第二筒状风洞半部侧观察所述第二凸缘部时,不会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轮廓向外侧露出的方式来确定所述多个被卡合构件及所述多个第二止动构件的形状。

说明书 :

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气设备的内部冷却等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

背景技术

[0002] 特许第3904595号(特许文献1)中,公开如下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其包括:壳体,其内部具有风洞的壳体主体和具备配置于风洞的中央部的电动机支撑框架,该风洞在轴线方向的一方具有吸入口且在轴线方向的另一方具有喷出口。该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中,在壳体内的电动机支撑框架和吸入口之间的第一空间内,配置有通过第一电动机旋转的第一叶轮。另外,在壳体内的电动机支撑框架和喷出口之间的第二空间内,配置有通过第二电动机旋转的第二叶轮。第一叶轮向与第二叶轮的相反方向旋转。另外,该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中,壳体由通过结合构造连接的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构成。第一分割壳体单元具备:第一壳体主体半部,具备内部具有第一空间的主要部分的第一筒状风洞半部;
第一支撑框架半部,沿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向径向延伸的假想基准分割面将电动机支撑框架分割为两部分而得到。第二分割壳体单元具备:第二壳体主体半部,具备内部具有第二空间的主要部分的第二筒状风洞半部;第二支撑框架半部,沿假想基准分割面将电动机支撑框架分割为两部分而得到。结合构造包括形成于第一筒状风洞半部的另一端的嵌合部和形成于第二筒状风洞半部的另一端,并与嵌合部嵌合的被嵌合部。
[0003] 特许文献1:特许第3904595号
[0004] 但是,在现有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中,在组合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时,如果强力压合第一筒状风洞半部的嵌合部和第二筒状风洞半部的被嵌合部,则在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的嵌合部上施加超负荷的力,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有破损之虞。
[0005] 此外,在现有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中,与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的结合部分的强度低,因此如果从外部施加力,则存在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容易脱开的问题。因此,需要利用螺钉固定或粘接等。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结合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时,能够防止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破损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
[0007]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即使从外部施加力,也能够防止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简单地脱离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
[0008] 本申请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具备:壳体、第一叶轮及第一电动机、第二叶轮及第二电动机。壳体具备:内部具有风洞的壳体主体和配置于所述风洞的中央部的电动机支撑框架,且风洞在轴线方向的一方具有吸入口,在轴线方向的另一方具有喷出口。第一叶轮配置在壳体内的电动机支撑框架和吸入口之间的第一空间内,并具有多枚叶片。第一电动机具备固定第一叶轮的第一旋转轴,使第一叶轮在第一空间内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第二叶轮配置在壳体内的电动机支撑框架和喷出口之间的第二空间内,并具有多枚叶片。第二电动机具备固定第二叶轮的第二旋转轴,使第二叶轮在第二空间内沿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
[0009] 电动机支撑框架具备:位于风洞的中央部的支撑框架主体;和多根辐板,沿旋转轴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支撑框架主体与壳体主体之间,连结支撑框架主体和壳体主体。
[0010] 壳体由利用结合构造连接的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构成,第一分割壳体单元包括:第一壳体主体半部,具备在一端具有吸入口的第一凸缘部及第一筒状风洞半部,且该第一筒状风洞半部的一端一体地形成于第一凸缘部且在内部具有第一空间;和第一支撑框架半部,沿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径向上延伸的假想基准分割面,将电动机支撑框架分为两部分而得到,第二分割壳体单元包括:第二壳体主体半部,具备在一端具有喷出口的第二凸缘部及第二筒状风洞半部,且该第二筒状风洞半部的一端一体地形成于第二凸缘部且在内部具有第二空间;和第二支撑框架半部,沿假想基准分割面,将所述电动机支撑框架分为两部分而得到,
[0011] 在本发明中采用的结合构造包括:形成于第一筒状风洞半部的另一端的嵌合部和形成于第二筒状风洞半部的另一端且与嵌合部嵌合的被嵌合部;多个卡合构件,与第一凸缘部一体地形成且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沿第一筒状风洞半部延伸;多个被卡合构件,与第二凸缘部一体地形成且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沿第二筒状风洞半部延伸并且与多个卡合构件卡合。
[0012] 此外,具备:多个第一止动部,与第一凸缘部一体地形成且与卡合构件邻接地配置,并且沿第一筒状风洞半部延伸;多个第二止动部,与第二凸缘部一体地形成且与被卡合构件邻接地配置,沿第二筒状风洞半部延伸,并且在多个卡合构件与多个被卡合构件完全卡合的状态下,具有与多个第一止动部的前端部对接的前端部。
[0013] 在本发明中,在将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结合的结合构造中,使用与第一凸缘部一体地形成的多个卡合构件,和与第二凸缘部一体地形成的多个被卡合构件。因此,根据本发明,除由第一筒状风洞半部的嵌合部与第二筒状风洞半部的被嵌合部的嵌合而形成的嵌合构造,利用多个卡合构件与多个被卡合构件的卡合构造,达成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的结合。其结果,力不会集中在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的嵌合构造,并且不会产生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简单脱离的状况。进而,在本发明中,与卡合构件邻接地设置多个第一止动部,与被卡合构件邻接地设置多个第二止动部,因此,在将第一分割壳体单元与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结合时,即使从第一及第二凸缘部向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集中地施加力,与卡合构件及被卡合构件邻接的多个第一止动部的前端部与多个第二止动部的前端部对接。其结果,即使多个卡合构件被多个被卡合构件强力按压,也能够防止卡合构件或被卡合构件的卡合部发生破损。
[0014] 在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分别具有如下轮廓形状的情况下,即:具有由在周向上排列的第一~第四角构成的四角的情况下,优选将四个卡合构件及四个第一止动部分别配置于第一凸缘部的四角近旁,并将四个被卡合构件及四个第二止动部分别配置于第二凸缘部的四角近旁。并且,优选在第一凸缘部的第一角与第二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卡合构件,在第二角与第三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第一止动部,在第三角与第四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卡合构件,在第四角与第一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第一止动部。在第二凸缘部的第一角与第二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被卡合构件,在第二角与第三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第二止动部,在第三角与第四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被卡合构件,在第四角与第一角之间的区域内配置两个第二止动部。如此,第一及第二凸缘部的四角易于确保空间,因此能够在周向上并列地配置四个卡合构件及四个被卡合构件,以及四个第一及第二止动部。特别是,第一及第二止动部位于卡合构件及被卡合构件的外侧。因此,即使在施加在第一及第二凸缘部的四角的力过剩的情况下,位于外侧的第一及第二止动部吸收外力,能够防止过剩的力施加在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上。
[0015] 优选多个卡合构件与第一筒状风洞半部一体地结合,且多个被卡合构件与第二筒状风洞半部一体地结合。如此,能够提高多个卡合构件及多个被卡合构件的机械强度。此外,在将两者卡合后,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起到增强第一及第二筒状风洞半部的作用。
[0016] 此外,卡合构件及被卡合构件以及第一及第二止动部的配置如下也可。即,当假想连接所述第一凸缘部的四角中的在旋转轴的径向上对置的两个角的第一假想对角线和连接其余的两个角的第二假想对角线时,卡合构件和与该卡合构件对应的第一止动构件以将第一或第二假想对角线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此外在第一或第二假想对角线通过的四角的部分都未配置卡合构件及第一止动构件的任一个,当假想连接第二凸缘部的四角中的在旋转轴的径向上对置的两个角的第三假想对角线和连接其余的两个角的第四假想对角线时,被卡合构件和与该被卡合构件对应的第二止动构件以将第三或第四假想对角线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此外,在第三或第四假想对角线通过的四角的部分都未配置被卡合构件及第二止动构件的任一个。如此,在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的四角施加力,将结合构造形成结合状态时,力分别平衡性良好地施加于卡合构件及被卡合构件与第一及第二止动部,从而确实地进行卡合构件及被卡合构件的卡合,并且能够确实地发挥第一及第二止动部的功能。
[0017] 卡合构件及被卡合构件可以采用各种构件。例如,当卡合构件及被卡合构件的一方具备爪部时,卡合构件及被卡合构件的另一方可以采用具备卡合爪部的孔部的构件。在此情况下,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构成为,在进行使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嵌合的动作时,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的至少一方挠曲,当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的嵌合完成时,爪部与孔部形成卡合状态。并且,孔部被形成为,在爪部卡合于孔部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目视来确认卡合状态。如此,仅通过将爪部弹性地插入孔部,能够使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卡合。此外,孔部在爪部与孔部卡合的状态下,通过目视能够确认卡合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确认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的卡合状态。
[0018] 多个卡合构件及多个第一止动构件优选以从第一筒状风洞半部侧观察第一凸缘部时,不会从第一凸缘部的轮廓向外侧露出的方式来确定多个卡合构件及多个第一止动构件的形状。此外,多个被卡合构件及多个第二止动构件以从第二筒状风洞半部侧观察第二凸缘部时,不会从第二凸缘部的轮廓向外侧露出的方式来确定多个被卡合构件及多个第二止动构件的形状。如此,即使设置卡合构件及被卡合构件以及第一及第二止动部,也能够抑制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外形形状。
[0019] 根据本发明,在结合第一及第二分割单元的结合构造中,使用与第一凸缘部一体地形成的多个卡合构件,与第二凸缘部一体地形成的多个被卡合构件。因此,除了利用第一筒状风洞半部与第二筒状风洞半部的被嵌合部的嵌合形成的嵌合构造,利用多个卡合构件与多个被卡合构件的卡合构造,也达成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的结合。其结果,在第一及第二筒状风洞半部的嵌合构造中力不会集中,并且也不会产生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简单地脱离的状况。进而,在本发明中,与卡合构件邻接地设置多个第一止动部,与被卡合构件邻接地设置多个第二制动部,因此,在结合第一分割壳体单元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时,即使从第一及第二凸缘部将力集中地施加在卡合构件与被卡合构件,与卡合构件及被卡合构件邻接的多个第一止动部的前端部与多个第二止动部的前端部对接。其结果得到,即使多个卡合构件被强力按压在多个被卡合构件上,也能够防止卡合构件或者被卡合构件的卡合部破损。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半部剖面图;
[0021] 图2是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壳体的立体图;
[0022] 图3是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俯视图;
[0023] 图4是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左视图;
[0024] 图5是用V-V线将图3切断后的截面的局部的图;
[0025] 图6是图4的VI-VI线剖面图;
[0026] 图7是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第一分割壳体单元的立体图;
[0027] 图8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引线导向辐板的样子的图;
[0028] 图9是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的立体图;
[0029] 图10是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第一叶轮的立体图;
[0030] 图11是图1所示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第二叶轮的立体图。
[0031] 符号说明
[0032] 1壳体
[0033] 3第一电动机
[0034] 5第一叶轮
[0035] 7第二电动机
[0036] 9第二叶轮
[0037] 11第一分割壳体单元
[0038] 13第二分割壳体单元
[0039] 15第一壳体主体半部
[0040] 17第一支撑框架半部
[0041] 19第一凸缘部
[0042] 21第一筒状风洞半部
[0043] 27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
[0044] 28b、55b侧壁
[0045] 28d、28d凸部
[0046] 28e、28e凹部
[0047] 28A~28E第一辐板半部
[0048] 31第一引线导向通路半部
[0049] 33第二壳体主体半部
[0050] 35第二支撑框架半部
[0051] 37第二凸缘部
[0052] 39第二筒状风洞半部
[0053] 53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部
[0054] 55A~55E第二辐板半部
[0055] 59第二引线导向通路半部
[0056] A轴线
[0057] F假想基准分割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58]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的半部剖面图。如图1所示,本例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具有壳体1、第一电动机3、第一叶轮5、第二电动机7、第二叶轮9。壳体1包括:具有风洞2的壳体主体61;和配置于风洞2的中央部的电动机支撑框架63。而且,如图2~图6所示,壳体1的构成为,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通过结合构造组合在一起。另外,图
2~图4分别是壳体1的立体图、俯视图及左视图,图5是用V-V线将图3切断后的截面的局部的图,图6是图4的VI-VI线剖面图。
[0059] 如图7所示,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由合成树脂或铝构成,一体式具有第一壳体主体半部15和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7。第一壳体主体半部15具有:第一凸缘部19、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四个卡合构件23A~23D、四个第一止动部25A~25D。第一凸缘部19具有大致长方形的轮廓,且在后述的轴线方向的一端具有吸入口11a,上述长方形具有由沿着在后述的第一及第二电动机3,7的共同轴线A上排列的旋转轴71,171的周向(下面只称作周向)排列的第一~第四角19a~19d构成的四角。在壳体1内的电动机支撑框架63与吸入口11a之间形成第一空间S1。在第一凸缘部19的四角,分别在角部带有半径,且形成有将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安装于电气设备上的安装件插入的贯通孔19e。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的一端与第一凸缘部19形成为一体,且内部具有第一空间S1的主要部。该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在旋转轴71,171的轴线方向上(下面只称作轴线方向)延伸。在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的另一端21a的外周部,沿周向隔开等间隔的四个位置形成有向旋转轴71,171的径向(下面只称作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壁部21b。在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的另一端21a的内周部,形成有在与壁部21b相对应的位置直线延伸的平坦面部21c。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平坦面部21c的另一端21a的内周部分构成嵌合部。
[0060] 如图3、图4及图7所示,四个卡合构件23A~23D与第一凸缘部19及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一体地形成,且沿周向空出间隔地配置。四个卡合构件23A~23D分别与后述的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的四个被卡合构件41A~41D进行卡合。四个卡合构件23A~23D以和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结合为一体的状态分别配置于第一凸缘部19的四角19a~19d的近旁。这四个卡合构件23A~23D以从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侧观察第一凸缘部19时,不会从第一凸缘部19的轮廓向外侧露出的方式,沿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在轴线方向上延伸。以图5及图7所示的卡合构件23B为代表例,并对该卡合构件23B的各部标注标记,对卡合构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卡合构件23A~23D具有:两个板部23a,23b,与在图5及图7的纸面所看到的上下方向和上述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置;连结板部23a和板部23b的三个连结部23c~23e。三个连结部23c~23e在轴线方向空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而且,两个连结部23c及23d在两个板部23a及23b之间向上下方向完全地延伸,从而将两个板部23a及23b之间的空间隔开。连结部23e在两个板部23a,23b各自之间仅从上稍稍向下延伸,仅连结两个板部23a,23b的上侧端缘部的局部。因此,在两个板部23a与23b、和连结部23e与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之间形成有开口部23f。另外,在连结部23d和连结部23e之间,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孔部23g。
[0061] 四个第一止动部25A~25D具有与第一凸缘部19形成一体的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其基部与第一筒状风洞半部结合为一体。这四个第一止动部25A~25D以从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侧看第一凸缘部19时,不会从第一凸缘部19的轮廓向外侧露出的方式,沿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在轴线方向上延伸。关于这四个第一止动部25A~25D的配置状态,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
[0062] 如图7所示,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7具有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五根第一辐板半部28A~28E。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具有中央部具有开口部27a的圆板部27b、和从该圆板部27b的外周部向轴线方向延伸的周壁部27c。在开口部27a内嵌合固定有由黄铜构成的金属制的第一轴承支座77(图1)。另外,在由圆板部27b和周壁部27c围成的空间内,配置有第一电动机3的定子的基板85(图1)。在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形成有在第一电动机3的旋转轴71的轴线方向贯通的四个第一贯通孔半部29A~29D。这四个第一贯通孔半部29A~29D沿周向等间隔形成。四个第一贯通孔半部29A~29D中的一个贯通孔半部29A与后述的第一辐板半部28A的第一引线导向通路半部31的内部连通。
[0063] 五根第一辐板半部28A~28E沿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于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的周壁部27c和第一壳体主体半部15的内周面之间,且连接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和第一壳体主体半部15。五根第一辐板半部28A~28E中的一根第一辐板半部28A构成其内部具有第一引线导向通路半部31的辐板半部(下面只称作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
28A)。如图7及图8所示,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具有底壁28a和从底壁28a向第二电动机7侧立起的一对侧壁部28b。由底壁28a和一对侧壁部28b围成的区域构成第一引线导向通路半部31(图7)。如图8所示,在一对侧壁部28b,分别形成有向后述的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侧突出的一个凸部28d、和向底壁28a侧凹下的一个凹部28e。在本例中,设于一对侧壁部28b的一方的凸部28d及凹部28e,在周向分别与设于一对侧壁部28b的另一方的凸部28d及凹部28e相对。凸部28d的轮廓形状与凹部28e的轮廓形状分别呈等腰台形。凸部28d及凹部28e以邻接的各个倾斜面28d1及28e1连续的方式形成。凸部28d越过作为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7和后述的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被分割为两部分时的分割面的假想基准分割面F,向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侧突出。而且,除了形成有凸部28d及凹部28e的部分以外的一对侧壁部28b的端面28f位于假想基准分割面F内。另外,如图4所示,在接合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的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的部分的近旁,形成有向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内开口的开口部21d。引线L通过该开口部21d导出到外部。
[0064] 如图9所示,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也由合成树脂或铝构成,一体式具有第二壳体主体半部33和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第二壳体主体半部33具有:第二凸缘部37、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四个被卡合构件41A~41D、四个第二止动部43A~43D。第二凸缘部37具有大致长方形的轮廓,该长方形具有由沿着周向排列的第一~第四角37a~37d构成的四角,在轴线方向的另一端具有喷出口13a。在壳体1内的电动机支撑框架63与喷出口13a之间形成第二空间S2。在第二凸缘部37的四角37a~37d,分别在角部带有半径,且形成有将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安装于电气设备上的安装件插入的贯通孔37e。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的一端与第二凸缘部37一体地形成,且内部具有第二空间S2的主要部。
[0065] 在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的另一端39a的外周面部(被嵌合部),沿周向隔开等角度间隔地形成有四个平坦面部45。这四个平坦面部45在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被结合在一起时,与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的另一端21a的平坦面部21c接触。利用这样的平坦面部21c和平坦面部45的接触,可以实现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1及
13的周向的定位。
[0066] 四个被卡合构件41A~41D和第二凸缘部37形成一体,且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这四个被卡合构件41A~41D以与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结合为一体的状态分别配置于第二凸缘部37的四角37a~37d的近旁。另外,四个被卡合构件41A~41D以在从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侧看第二凸缘部37时,不会从第二凸缘部37的轮廓向外侧露出的方式,沿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在轴线方向延伸。以图5及图9所示的被卡合构件41B为代表例,并付与该被卡合构件41B的各部符号,对被卡合构件的结构进行说明。被卡合构件41A~41D具有:一体设置于第二凸缘部37的支撑部47、与支撑部47及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结合的肋条49、一端被支撑于支撑部47的爪构成体51。爪构成体51具有板状部51a、与板状部51a形成为一体的爪部51b及突部51c。板状部51a在其与肋条49之间隔开间隔的状态下连接于支撑部47。而且,板状部51a从支撑部47向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侧延伸。爪部
51b从板状部51a的前端部向与板状部51a的板面正交的方向(在图5中为纸面的上方)突出。爪部51b的上面具有倾斜的倾斜面51d,以使爪部的厚度随着从前端向支撑部47侧而变厚。具体地说,被卡合构件41A、41B的各爪部51b向图9的纸面的上方突出,被卡合构件41C、41D的各爪部51b向图9的纸面的下方突出。突部51c在轴线方向上与爪部51b隔开间隔配置,并从板状部51a向与爪部51b突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突部51c的横截面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对于四个被卡合构件41A~41D分别与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的四个卡合构件23A~23D卡合的状态,将在下文中详述。
[0067] 四个第二止动部43A~43D具有和第二凸缘部37形成一体的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且分别与四个被卡合构件41A~41D邻接配置。另外,四个第二止动部43A~43D和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结合为一体,且以在从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侧看第二凸缘部37时,不会从第二凸缘部37的轮廓向外侧露出的方式,沿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在轴线方向上延伸。具体地说,如图6及图9所示,假设第二凸缘部37的四角37a~37d中,连结在轴线A的径向相对的两个第一及第三角37a、37c的假想对角线D3时,在径向上相对的被卡合构件41A、
41C,和分别与该被卡合构件41A、41C相对应的第二止动构件43A、43C,以将假想对角线D3夹在他们之间的方式配置。另外,假设了第二凸缘部37的四角37a~37d中、连结在轴线A的径向上相对的剩余的两个第二及第四角37b、37dc的假想对角线D4时,在径向上相对的被卡合构件41B、41D和分别与该被卡合构件41B、41D相对应的第二止动构件43B、43D,以将假想对角线D4夹在他们之间的方式配置。而且,在假想对角线D3、D4(第三假想对角线、第四假想对角线)通过的四角37a~37d的部分,都不配置被卡合构件41A~41D及第二止动构件43A~43D的任一个。换言之,在第二凸缘部37的第一角37a和第二角37b之间的区域配置有被卡合构件41A、41B,在第二角37b和第三角37c之间的区域配置有第二止动构件43B、43C,在第三角37c和第四角37d之间的区域配置有被卡合构件41C、41D,在第四角
37d和第一角37a之间的区域配置有第二止动构件43D、43A。
[0068] 图4及图7所示的上述的四个第一止动部25A~25D,也分别与四个卡合构件23A~23D邻接配置。四个第一止动部25A~25D和四个卡合构件23A~23D的位置关系与如图6所示的四个第二止动部43A~43D与四个被卡合构件41A~41D的位置关系相同。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假设了第一凸缘部19的四角19a~19d中、连结在轴线A的径向相对的两个第一及第三角19a,19c的假想对角线D1时,在径向相对的卡合构件23A、23C和与该卡合构件23A、23C相对应的第一止动构件25A,25C,以将假想对角线D1夹在他们之间的方式配置。另外,假设了第一凸缘部19的四角19a~19d中、连结在轴线A的径向相对的剩余的两个第二及第四角19b、19dc的假想对角线D2时,在径向相对的卡合构件23B、
23D和分别与该卡合构件23B,23D相对应的第一止动构件25B、25D,以将假想对角线D2夹在他们之间的方式配置。而且,在假想对角线D1、D2(第一假想对角线、第二假想对角线)通过的四角19a~19d的部分,都不配置卡合构件23A~23D及第一止动构件25A~25D的任一个。换言之,在第一凸缘部19的第一角19a和第二角19b之间的区域配置有卡合构件23A、23B,在第二角19b和第三角19c之间的区域配置有第一止动构件25B、25C,在第三角19c和第四角19d之间的区域配置有卡合构件23C、23D,在第四角19d和第一角19a之间的区域配置有第一止动构件25D、25A。四个第一止动构件25A~25D及四个第二止动部
43A~43D具有:在爪部51b和卡合构件23A~23D的孔部23g完全卡合的状态下,四个第一止动部25A~25D的前端与四个第二止动部43A~43D的前端相对接的形状及尺寸。
[0069] 如图9所示,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具有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部53、五根第二辐板半部55A~55E。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部53具有:中央部具有开口部53a的圆板部53b、和从该圆板部53b的外周部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周壁部53c(图1)。在开口部53a内嵌合固定有由黄铜构成的金属制的第二轴承支座177(图1)。另外,在由圆板部53b和周壁部53c围成的空间内,配置有第二电动机7的定子的基板185(图1)。在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部53,形成有在后述的第二电动机7的旋转轴171的轴线方向贯通的四个第二贯通孔半部57A~57D。这四个第二贯通孔半部57A~57D沿周向等间隔形成。四个第二贯通孔半部57A~
57D中的一个贯通孔半部57A与后述的第二辐板半部55A的第二引线导向通路半部59的内部连通。四个第二贯通孔半部57A~57D与第一支撑框架半部27的四个第一贯通孔半部
29A~29D分别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五根第二辐板半部55A~55E沿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于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部53的周壁部53c和第二壳体主体半部33的内周面之间,且将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部53和第二壳体主体半部33连接。五根第二辐板半部55A~55E中的一根第二辐板半部55A构成其内部具有第二引线导向通路半部59的辐板半部(下面只称作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具有底壁55a和从底壁
55a立起的一对侧壁部55b。由底壁55a和一对侧壁部55b围成的区域构成第二引线导向通路半部59。在一对侧壁部55b,分别形成有向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侧突出的一个凸部55d、和向底壁55a侧凹下的一个凹部55e。在本例中,设于一对侧壁部55b的一方的凸部55d及凹部55e,在周向分别与设于一对侧壁部55b的另一方的凸部55d及凹部55e相对。如图8所示,凸部55d越过作为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7和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被分割为两部分时的分割面的假想基准分割面F,向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侧突出。另外,在接合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的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的部分的近旁,形成有向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内开口的开口部39d(图4及图9)。关于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和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结合的状态,将在后文中详述。
[0070] 在本例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中,如下对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进行结合。实际上,在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内配置第一电动机3(图1)及第一叶轮5等,且在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内配置规定的引线,从而制作第一单体轴流送风机。另外,在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内配置第二电动机7(图1)及第二叶轮9等,且在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内配置规定的引线而制作第二单体轴流送风机。而且,通过使第一单体轴流送风机和第二单体轴流送风机结合,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被结合。首先,使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靠近,将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的四个被卡合构件41A~41D的爪部51b的前端分别插入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的四个卡合构件23A~23D的开口部23f内。利用图5进行说明,即,完成这种插入后,如果将被卡合构件41B与卡合构件23B相互靠近,则爪部51b的倾斜面51d与连结部23e的下侧缘部接触。利用倾斜面51d和连结部23e的接触,板状部51a向靠近肋条49侧挠曲。进而,如果被卡合构件41B与卡合构件23B相互靠近,倾斜面51d和连结部23e的接触被解除,则连结部23e嵌合于被卡合构件41B的爪部51b和凸部51c之间的凹部,从而,爪部51b与孔部23g卡合。由此,卡合构件23B与被卡合构件41B的卡合完成。另外,在该结构中,肋条49作为防止爪构成体51挠曲需要的挠曲量以上的情况的止动件而发挥作用。另外,突部51c起到防止爪部51b向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侧移动的止动件的作用。在本例中,爪部
51b及孔部23g构成为,在爪部51b与孔部23g卡合后的状态下,通过目测则可以确认其卡合状态。
[0071] 在形成这种卡合状态时,由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的另一端21a的内周面部构成的嵌合部与由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的另一端39a的外周面部构成的被嵌合部嵌合而构成嵌合构造。利用这种嵌合构造、和前述的爪部51b和卡合构件23A~23D的孔部23g的卡合构造,构成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的结合构造。进而,在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如此地结合的状态下,四个第一止动部25A~25D的前端和第二止动部43A~43D的前端相互对接。
[0072] 另外,如图2所示,通过这种结合,由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所包含的第一壳体主体半部15、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所包含的第二壳体主体半部33构成壳体主体61。另外,由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所包含的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7、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所包含的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构成电动机支撑框架63。换言之,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7和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是通过沿在径向延伸的假想基准分割面F,将电动机支撑框架63分割为两部分而得到(参照图8)。另外,由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7所包含的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和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所包含的第二支撑框架主体半部53构成支撑框架主体65。由此,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的四个第一贯通孔半部29A~29D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的四个第二贯通孔半部57A~57D分别组合,从而形成四个贯通孔67A~67D。而且,贯通孔67A~67D构成支撑框架主体65的内部空间IS的一部分。另外,由第一支撑框架半部11所包含的五根第一辐板半部28A~28E,和第二支撑框架半部35所包含的五根第二辐板半部55A~55E构成五根辐板69A~69E。五根辐板69A~69E构成静止叶片。而且,五根辐板69A~69E中的辐板69A构成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和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组合而成的引线导向辐板69A。如图8所示,在该引线导向辐板69A中,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的凸部28d和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的凹部55e嵌合在一起,第一引线导向辐板半部28A的凹部28e和第二引线导向辐板半部55A的凸部55d嵌合。在引线导向辐板69A内形成引线导向通路GP(图2)。引线导向通路GP内引导用于向第一及第二电动机3、7供给电力的多根引线和信号线。而且,如图4所示,从开口部21d,39d导出用波状线表示的多根引线L从引线导向辐板69A的引线导向通路内。五根辐板69A~69E中剩余的四根辐板69B~69E以假想基准分割面F为分割面,分别被分割为四个第一辐板半部28B~28E、和四根第二辐板半部55B~55E。
[0073] 返回图1进行说明,第一电动机3具有旋转轴71、定子73和转子75。旋转轴71通过嵌合于第一轴承支座77的两个轴承79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第一轴承支座77。
[0074] 定子73具备定子芯81、励磁线圈83和电路基板85。定子芯81叠层数片钢板而构成,并固定于第一轴承支座77。该定子芯81具有沿旋转轴71的周向排列的多个突极部81a。励磁线圈83通过绝缘体84安装在各突极部81a。电路基板85与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隔开规定的间隔且沿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配置。在该电路基板85上突出安装有用于使电流在励磁线圈83中流动的励磁电流通电电路。在本例中,励磁线圈83的引线穿过电路基板85的通孔卷绕在钎焊于电路基板85上的电极的端子针脚87上,从而电路基板85上的励磁电流通电电路和励磁线圈83电连接。另外,在电路基板85上形成有多个基板贯通孔85a。多个基板贯通孔85a沿旋转轴71的周向等间隔排列而形成,通过从定子
73的周围向第一支撑框架主体半部27的四个第一贯通孔半部29A~29D流动的空气。
[0075] 转子75具有环状构件89和固定于环状构件89的内周面的多个永久磁铁91。环状构件89固定于后述的第一叶轮5的杯状构件93的周壁部93a的内侧。
[0076] 如图10所示,第一叶轮5具备杯状构件93和九个叶片95。杯状构件93具有固定有九个叶片95的周壁部93a、和与周壁部93a的一端一体形成且固定第一电动机3的旋转轴71的一端的底壁部93b。在底壁部93b形成有多个通风孔93c。多个通风孔93c沿旋转轴71的周向等间隔形成。而且,这些多个通风孔93c分别具有向第一电动机3的旋转轴71的径向延伸的细长形状。多个通风孔93c起到将从吸入口11a吸入的空气导入第一电动机3的内部空间的作用。
[0077] 如上所述,转子75的环状构件89固定于第一叶轮5的杯状构件93的周壁部93a的内侧,因此,第一叶轮5在第一空间S1内通过第一电动机3向第一旋转方向(图10中向逆时针旋转的方向)R1旋转。
[0078] 如图1所示,第二电动机7具有旋转轴171、定子173和转子175。旋转轴171由嵌合于第二轴承支座177的两个轴承179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第二轴承支座177上。旋转轴171向第一电动机3的旋转轴71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旋转轴171、定子173和转子
175的结构与第一电动机3的旋转轴71、定子73和转子75的结构相同,因此,付与其在付与第一电动机3的符号上加上100后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79] 如图11所示,第二叶轮9具备杯状构件193和七个叶片195。杯状构件193具有固定有七个叶片195的周壁部193a、和一体地设置于周壁部193a的一端且固定第二电动机7的旋转轴171的一端的底壁部193b。在底壁部193b形成有多个通风孔193c。多个通风孔193c在离开底壁部193b的旋转轴171的位置,沿旋转轴171的周向等间隔地形成。这些多个通风孔193c分别具有在旋转轴171的周向延伸的细长的圆弧形状。而且,多个通风孔193c起到将导入到第二电动机7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作用。如图1所示,在第二叶轮9的杯状构件193的周壁部193a的内侧,固定有第二电动机7的转子175的环状构件189。如上所述,第二电动机7的旋转轴171向第一电动机3的旋转轴71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因此,第二叶轮9在第二空间S2内通过第二电动机7向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图11中向时针旋转的方向)R2旋转。
[0080] 如图1所示,本例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中,第一叶轮5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第二叶轮9向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时,从吸入口11a吸入的空气从喷出口13a喷出,从而可实现电气设备的内部的冷却。
[0081] 根据本例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能够使一对侧壁部(28b,55b)的所谓高度增高如下量,即:设于第一及第二辐板半部28A~28E,55A~55E的一对侧壁部(28b、55b)的一个以上的凸部28d、55d越过假想基准分割面F而延伸的量。其结果是,引线从一对侧壁部(28b、55b)露出的可能性大幅度地降低,还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使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进行结合时,发生多根引线被夹在第一及第二辐板半部28A~28E,55A~55E的各自的侧壁部间的事态的可能性。
[0082] 另外,根据本例的双重反转式轴流送风机,在将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1、13进行结合的结合构造中使用与第一凸缘部19一体形成的卡合构件23A~23D、和与第二凸缘部37一体形成的被卡合构件41A~41D。因此,除了上述的利用第一筒状风洞半部21的另一端21a和第二筒状风洞半部39的另一端39a的嵌合而形成的嵌合构造以外,利用四个卡合构件23A~23D和四个被卡合构件41A~41D的卡合构造,也可以完成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1、13的结合。其结果是,在第一及第二筒状风洞半部的嵌合构造中,力不会集中,而且不会发生第一及第二分割壳体单元简单地脱离这种问题。另外,与卡合构件23A~23D邻接地设置多个第一止动部25A~25D,且与被卡合构件41A~41D邻接地设置多个第二止动部43A~43D,因此,使第一分割壳体单元11和第二分割壳体单元13进行结合时,即使将力从第一及第二凸缘部19、37集中施加在卡合构件23A~23D和被卡合构件41A~41D上,与卡合构件23A~23D及被卡合构件41A~41D邻接的第一止动部25A~25D的前端部和第二止动部43A~43D的前端部也能够相互对接。其结果是,即使卡合构件23A~23D被强压在被卡合构件41A~41D上,也能够防止卡合构件23A~23D或被卡合构件41A~
41D的卡合部产生破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