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710301297.5

文献号 : CN10132952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铃木渡佐藤雅弘

申请人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载体,其保持图像;中间转印带,其布置成与图像载体相对并沿预定方向旋转地移动;一次转印部件,其布置成经由中间转印带与图像载体相对,并将图像载体上的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二次转印部件,其将中间转印带上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第一、第二和第三悬挂部件,其悬挂中间转印带;以及驱动装置,其将驱动力传递到第一和第二悬挂部件,使得第二悬挂部件的驱动力大于第一悬挂部件的驱动力。

权利要求 :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载体,其保持图像;

中间转印带,其布置成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对并沿预定方向旋转地移动;

一次转印部件,布置成在其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夹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状态下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对,并将所述图像载体上的图像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

二次转印部件,其将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第一悬挂部件,其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一次转印部件相对设置的部分的下游侧悬挂所述中间转印带;

第二悬挂部件,布置成在其与所述二次转印部件之间夹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状态下与所述二次转印部件相对,并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第一悬挂部件的下游侧悬挂所述中间转印带;

第三悬挂部件,其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第二悬挂部件的下游侧以及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一次转印部件相对设置的部分的上游侧悬挂所述中间转印带;以及驱动装置,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二悬挂部件上,使得所述第二悬挂部件的驱动力大于所述第一悬挂部件的驱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装置将第一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并将大于所述第一驱动力的第二驱动力通过扭矩限制器传递到所述第二悬挂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装置对所述第一悬挂部件进行制动,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二悬挂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介质在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悬挂在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二悬挂部件之间的部分接触的状态下被送入所述悬挂在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二悬挂部件之间的部分。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载体,其保持图像;

中间转印带,其布置成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对并沿预定方向旋转地移动;

一次转印部件,布置成在其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夹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状态下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对,并将所述图像载体上的图像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

二次转印部件,其将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第一悬挂部件,其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一次转印部件相对设置的部分的下游侧悬挂所述中间转印带;

第二悬挂部件,布置成在其与所述二次转印部件之间夹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状态下与所述二次转印部件相对,并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第一悬挂部件的下游侧悬挂所述中间转印带;

第三悬挂部件,其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第二悬挂部件的下游侧以及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一次转印部件相对设置的部分的上游侧悬挂所述中间转印带;以及驱动装置,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三悬挂部件,使得所述第一悬挂部件的驱动力大于所述第三悬挂部件的驱动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装置将辅助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三悬挂部件,而将大于所述辅助驱动力的主驱动力通过扭矩限制器传递到所述第一悬挂部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装置对所述第三悬挂部件进行制动,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悬挂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介质在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悬挂在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二悬挂部件之间的部分接触的状态下被送入所述悬挂在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二悬挂部件之间的部分。

说明书 :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上,已知存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多个感光鼓沿直线布置,首先使用一次转印部件将在每个感光鼓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然后再使用二次转印部件将中间转印带上的图像二次转印到例如纸张等记录介质上。
[0003] 存在这样的技术,即:在上述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缓冲部件沿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二次转印部件的上游侧,使记录介质提前与缓冲部件接触从而减小记录介质与中间转印带碰撞时的能量(参见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6-215134)。
[0004] 当记录介质与中间转印带接触时,中间转印带由于受到冲击力而可能发生变形。例如当记录介质的硬度更大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当中间转印带如此发生变形时,中间转印带的移动速度发生改变,并且中间转印带和一次转印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转印不良。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抑制由于记录介质与中间转印带的接触而导致的转印不良。

发明内容

[0006]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载体,其保持图像;中间转印带,其布置成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对并沿预定方向旋转移动;一次转印部件,布置成在其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夹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状态下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对,并将所述图像载体上的图像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二次转印部件,其将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第一悬挂部件,其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一次转印部件相对设置的部分的下游侧悬挂所述中间转印带;第二悬挂部件,布置成在其与所述二次转印部件之间夹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状态下与所述二次转印部件相对,并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第一悬挂部件的下游侧悬挂所述中间转印带;第三悬挂部件,其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第二悬挂部件的下游侧以及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一次转印部件相对设置的部分的上游侧悬挂所述中间转印带;以及驱动装置,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二悬挂部件,使得所述第二悬挂部件的驱动力大于所述第一悬挂部件的驱动力。
[0007] 根据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方面,所述驱动装置将第一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并将大于所述第一驱动力的第二驱动力通过扭矩限制器传递到所述第二悬挂部件。
[0008] 根据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三方面,所述驱动装置对所述第一悬挂部件进行制动,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二悬挂部件。
[0009] 根据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四方面,所述记录介质在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悬挂在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二悬挂部件之间的部分接触的状态下被送入所述部分。
[0010]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载体,其保持图像;中间转印带,其布置成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对并沿预定方向旋转地移动;一次转印部件,布置成在其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夹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状态下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对,并将所述图像载体上的图像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二次转印部件,其将一次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第一悬挂部件,其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一次转印部件相对设置的部分的下游侧悬挂所述中间转印带;第二悬挂部件,布置成在其与所述二次转印部件之间夹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状态下与所述二次转印部件相对,并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第一悬挂部件的下游侧悬挂所述中间转印带;第三悬挂部件,其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第二悬挂部件的下游侧以及沿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一次转印部件相对设置的部分的上游侧悬挂所述中间转印带;以及驱动装置,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三悬挂部件,使得所述第一悬挂部件的驱动力大于所述第三悬挂部件的驱动力。
[0011] 根据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六方面,所述驱动装置将辅助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三悬挂部件上,而将大于所述辅助驱动力的主驱动力通过扭矩限制器传递到所述第一悬挂部件上。
[0012] 根据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七方面,所述驱动装置对所述第三悬挂部件进行制动,并将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悬挂部件。
[0013] 根据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八方面,所述记录介质在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悬挂在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二悬挂部件之间的部分接触的状态下被送入所述部分。
[0014]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施加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悬挂在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二悬挂部件之间的部分的张力大于施加在其它部分上的张力。因此,即使在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部分接触的情况下,其冲击力也不容易传递到转印部分,在所述转印部分处,所述图像载体在其与所述一次转印部件之间夹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状态下与所述一次转印部件相对。因此,可以抑制伴随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接触而引起的转印不良。
[0015]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采用简单的构造,可以增大施加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悬挂在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二悬挂部件之间的部分上的张力。
[0016]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二悬挂部件分别设置有驱动源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驱动源的数量。
[0017]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即使在所述中间转印带容易因为所述记录介质的接触而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转印不良。
[0018]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转印部分处,所述图像载体在其与所述一次转印部件夹着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状态下与所述一次转印部件相对,施加在所述转印部分上的张力大于施加在其它部分上的张力。因此,例如,即使在所述记录介质与悬挂在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二悬挂部件之间的部分接触的情况下,其冲击力也不容易传递到所述转印部分。因此,可以抑制伴随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接触而引起的转印不良。
[0019]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采用简单的构造,可以增大施加到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悬挂在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二悬挂部件之间的部分上的张力。
[0020]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所述第一悬挂部件和所述第三悬挂部件分别设置有驱动源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驱动源的数量。
[0021]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即使在所述中间转印带容易因为所述记录介质的接触而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转印不良。

附图说明

[0022] 下面将根据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0023] 图1示出应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
[0024] 图2是用于说明构成每个图像形成部分的图像形成单元的视图;
[0025] 图3是示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带的驱动系统的视图;
[0026] 图4示出彼此相邻设置的一次转印辊进行一次转印的转印位置之间距离与第一辊的周长的关系;
[0027] 图5是用于说明一次转印辊的支撑方法的视图;
[0028] 图6A和图6B是示出纸张进入由二次转印辊和第二辊形成的二次转印部分的状态的视图;
[0029] 图7是用于说明施加在中间转印带上的张力的变化与一次转印辊的转印咬合部的变化之间关系的视图;
[0030] 图8是示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各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带的驱动系统的视图;
[0031] 图9是示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各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带的驱动系统的视图;以及
[0032] 图10是示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各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带的驱动系统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0034]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0035] 图1示出应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整体构造。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主体12,并在主体12中设置有包括中间转印带14的带单元15以及例如四个图像形成部分16Y、16M、16C和16K。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图像形成部分16Y、16M、16C和16K在附图中从右上方到左下方倾斜设置。图像形成部分16Y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图像形成部分16M形成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图像形成部分16C形成蓝绿色(青色)调色剂图像,以及图像形成部分16K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各图像形成部分将形成的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
[0036] 在主体12的下部设置送纸装置18。送纸装置18具有:纸张堆放单元20,其中堆放有作为记录介质(包括普通纸张和OHP纸张)的纸张S;取出辊22,其将堆放在纸张堆放单元20中的纸张S取出;送纸辊24;以及阻滞辊26,其将纸张S逐一分离并供给纸张S。纸张堆放单元20以可以从主体12拆卸的方式设置,从而可以将纸张堆放单元20从例如附图的前侧取出。
[0037] 在主体12的一端附近(在附图中的左端附近)沿基本竖直的方向设置有供纸路径28。在供纸路径28的周围,沿供纸路径28设置传送辊29、阻挡辊30、二次转印辊32、定影装置34和排纸辊36。阻挡辊30暂时阻止送入到供纸路径28的纸张S,并且在一段时间后将纸张S朝向二次转印辊32传送。定影装置34设置有加热辊34a和加压辊34b。通过将热量和压力施加到在加热辊34a和加压辊34b之间通过的纸张S上,从而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S上。
[0038] 在主体12的上部设置有排出纸张容纳单元38。通过上述排纸辊36将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S排出到排出纸张容纳单元38,纸张S堆积在排出纸张容纳单元38上。因此,从纸张堆放单元20送出的纸张S顺次通过C形路径并排出到排出纸张容纳单元38。
[0039] 在主体12的另一端(在附图中的右端)设置有储存显影剂的四个调色剂瓶40Y、40M、40C和40K。在调色剂瓶40Y中储存黄色调色剂,在调色剂瓶40M中储存品红色调色剂,在调色剂瓶40C中储存蓝绿色调色剂,以及在调色剂瓶40K中储存黑色调色剂。调色剂瓶40Y、40M、40C和40K分别通过由导管等形成的供应路径(未在附图中示出)将对应颜色的调色剂分别供应到图像形成部分16Y、16M、16C和16K中。四个调色剂瓶40Y、40M、40C和
40K以可以从主体12拆卸的方式设置,从而可以将调色剂瓶40Y、40M、40C和40K从例如附图的前侧取出。
[0040] 图像形成部分16Y、16M、16C和16K每个具有设置成与中间转印带14的表面(外周面)相对的图像形成单元48。每个图像形成单元48可以从主体12上拆卸,并且例如在将图像形成单元48移动到附图中的中间转印带14的下侧之后可以将其从附图中的前侧取出。
[0041] 通过第一辊41、第二辊42和第三辊43悬挂并支撑中间转印带14,从而使得中间转印带14沿附图中的箭头方向旋转。此处,第三辊43将预定张力施加到中间转印带14上。在中间转印带14的从第三辊43到第一辊41的范围内,形成用于转印由多个图像形成部分
16Y、16M、16C和16K形成的图像(调色剂图像)的转印表面45。转印表面45具有:前端部P2,其是转印前的入口;后端部P1,其是转印后的出口。在附图中从右上方到左下方相对水平方向倾斜地形成从前端部P2到后端部P1的该转印表面45。在从第一辊41到第二辊42的范围内,在中间转印带14上形成接受传送纸张S的接受表面47。应该注意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辊41作为第一悬挂部件的实例,第二辊42作为第二悬挂部件的实例,而第三辊43作为第三悬挂部件的实例。
[0042] 第一辊41和第二辊42将驱动力传递到中间转印带14上并使得中间转印带14沿附图中的箭头方向旋转。应该注意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辊42还作为支撑辊的实例,该支撑辊设置成在其与二次转印辊32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14的状态下与二次转印辊32相对。
[0043] 同时,弹簧46连接到第三辊43上,该第三辊43与第一辊41和第二辊42一起悬挂中间转印带14。弹簧46在第三辊43上施加使其沿背离第一辊41和第二辊42的方向移动的力,并在中间转印带14上施加预定张力。
[0044] 在中间转印带14的内侧,安装有作为一次转印部件实例的四个一次转印辊50,这四个一次转印辊50分别与图像形成部分16Y、16M、16C和16K的图像形成单元48相对地设置。应该注意的是,四个一次转印辊50随着中间转印带14的运动而旋转。
[0045] 带清洁器44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4的上端侧,也就是说,在与第三辊43相对的位置,并且中间转印带14夹在第三辊43和带清洁器44之间。因此,第三辊43是与带清洁器44相对的辊。
[0046] 在本文中,中间转印带14、第一辊41、第二辊42、第三辊43、四个一次转印辊50和带清洁器44一体地作为上述带单元15。带单元15可以从主体12上拆卸并可以从附图中的前侧取出。
[0047] 作为二次转印部件实例的二次转印辊32还作为二次转印单元33。二次转印单元33可以从主体12上拆卸并可以从附图中的前侧取出。
[0048] 图2是用于说明构成各图像形成部分16Y、16M、16C和16K的图像形成单元48的视图。应该注意的是,尽管在图像形成部分16Y、16M、16C和16K中将要使用的显影剂的颜色不相同,但是在图像形成部分16Y、16M、16C和16K中图像形成单元48的构造是相同的。图像形成单元48具有感光鼓52、充电部件54、曝光装置56、显影装置58和鼓清洁器60。感光鼓52作为设置有感光层(未在附图中示出)的图像载体的实例。充电部件54由例如辊等构成并为感光鼓52充电。曝光装置56设置有例如LED(发光二极管)并在感光鼓52上形成潜像。显影装置58通过调色剂使曝光装置56在感光鼓52上形成的潜像显影。鼓清洁器60清洁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52上的调色剂。应该注意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感光鼓52作为图像载体的实例。
[0049] 图像形成单元48通过将彼此可分离的感光单元62和显影单元64相结合而构成。在感光单元62中,感光鼓52、充电部件54、曝光单元56和鼓清洁器60容纳于第一壳体66中。另一方面,在显影单元64中,显影装置58容纳于第二壳体68中。第一壳体66和第二壳体68以可分离的方式彼此结合而形成图像形成单元48。
[0050] 在感光鼓52的沿纵向的两个端部安装有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感光鼓52的轴承53。轴承53的一部分以及感光鼓52的一部分在第一壳体66和第二壳体68的外部露出。
[0051] 显影装置58采用了二组分显影方法,该方法使用包括调色剂和载体作为显影剂实例的二组分显影剂。该显影装置58具有:例如在水平方向上平行地设置的第一螺旋推运器70和第二螺旋推运器72;以及显影辊74,其设置在第二螺旋推运器72的斜上方。通过第一螺旋推运器70和第二螺旋推运器72搅动并传送调色剂和载体并将它们供应到显影辊74。在显影辊74中形成有由载体构成的磁刷。通过该磁刷传送附着在载体上的调色剂,并且通过调色剂使感光鼓52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0052] 鼓清洁器60设置有:调色剂刮除部分76,其包括例如刮刀;以及收集部分78,其收集由调色剂刮除部分76刮除的调色剂。
[0053] 关于具有上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10,在每个图像形成部分16Y、16M、16C和16K中,由充电部件54将感光鼓52的表面均匀地充电,通过曝光装置56将潜像写在感光鼓52的均匀带电表面上。接下来,通过使用显影装置58使潜像显影,在感光鼓52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50将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上。结果,通过一次转印而使在图像形成部分16Y、16M、16C和16K中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14上彼此重叠。
[0054] 同时,堆放在纸张堆放部分20中的纸张S由取出辊22取出,并由送纸辊24和阻滞辊26处理成单张纸张。然后,纸张S由阻挡辊30暂时停止并在预定定时(时间)通过阻挡辊30的旋转而被传送至二次转印位置。
[0055] 通过二次转印辊32将在中间转印带14的表面上彼此重叠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纸张S上,通过定影装置34将二次转印到纸张S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通过排纸辊36将完成调色剂图像定影的纸张S排出到排出纸张容纳单元38。
[0056] 图3是示出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感光鼓52和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系统的视图。
[0057] 中间转印带14由聚酰亚胺制成的环形带构成。第一辊41和第三辊43由诸如铝和不锈钢等材料的金属辊构成。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32和第二辊42由在外周上形成有发泡橡胶层的金属轴构成。应该注意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辊41、第二辊42和第三辊43的外径设定为都相同。
[0058] 四个感光鼓52与鼓驱动用电动机81连接。在第一辊41和第二辊42悬挂中间转印带14的同时,第一辊41与第一驱动电动机82连接,而第二辊42通过扭矩限制器83与第二驱动电动机84连接。中间转印带14与第一辊41和第二辊42接触,以接受驱动力并沿附图中的箭头方向旋转。鼓驱动用电动机81、第一驱动电动机82和第二驱动电动机84的驱动受驱动控制器85控制。应该注意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动机82、扭矩限制器83和第二驱动电动机84用作驱动装置。
[0059] 驱动控制器85控制第一驱动电动机82和第二驱动电动机84的驱动,从而使得第二驱动电动机84的第二驱动力F2大于第一驱动电动机82的第一驱动力F1。第二辊42以比第一辊41的驱动力更大的驱动力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14。然而,在扭矩限制器83中产生滑动的同时,第二辊42以与第一辊41相同的速度旋转,并使中间转印带14以预定的带圆周速度旋转。
[0060] 另一方面,驱动控制器85控制鼓驱动用电动机81,从而使得在鼓圆周速度(即每个感光鼓52的圆周速度)与中间转印带14的带圆周速度之间产生差值。应该注意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带圆周速度稍稍低于鼓圆周速度。如上所述,通过在鼓圆周速度与带圆周速度之间产生差值,从而在一次转印中在每个感光鼓52和中间转印带14之间产生摩擦力,以提高一次转印的转印效率。
[0061] 图4示出彼此相邻设置的一次转印辊50进行一次转印的转印位置T之间的距离L与第一辊41的周长的关系。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当第一辊41的直径为D时,将第一辊41的周长πD和转印位置T之间的距离L设定为相等(L=πD)。因此,例如即使由于第一辊41的偏心而使第一辊41产生不均匀旋转并使中间转印带14的带圆周速度产生周期变化,从每个感光鼓52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4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因为速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伸缩也将与中间转印带14的伸缩相一致。因此,不容易产生诸如色移等图像不良。
如上所述,由于第二辊42的直径与第一辊41的直径相等,因此由于相同原因而能够适当应对伴随着第二辊42的偏心而产生的带圆周速度的周期变化。应该注意的是,当L是πD的整数倍时,例如当L并非L=πD,而是L=2πD、3πD、4πD等时,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0062] 图5是用于说明一次转印辊50的支撑方法的视图。
[0063] 每个一次转印辊50具有作为旋转中心实例的旋转轴50a。旋转轴50a在轴向上的两个端部连接到L形臂51的一个突出部。弹簧51c的一端连接到臂51的另一个突出部。轴51a形成于臂51的弯曲部并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到框架(未在附图中示出)上。弹簧
51c的另一端也固定到框架(未在附图中示出)上。因此,由于承受弹簧51c的收缩力的臂
51以轴51a作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将一次转印辊50向中间转印带14挤压。
[0064] 在上述实例中,对于每个感光鼓52,将相应的一次转印辊50设置为稍稍移置到中间转印带14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因此,中间转印带14沿每个感光鼓52发生弯曲从而使一次转印咬合部得到扩展。
[0065] 图6A和图6B是示出纸张S进入由二次转印辊32和第二辊42形成的二次转印部分的状态的视图。图7是用于说明施加在中间转印带14上的张力的变化与一次转印辊50的转印咬合部的变化的之间关系的视图。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供纸路径
28(参见图1)构造成:在中间转印带14的由第一辊41和第二辊42悬挂的接受表面47上位于二次转印部分的上游侧的接触起始位置C处,纸张S与中间转印带14接触,并且纸张S以顺着中间转印带14的状态送入二次转印部分。在纸张S突然靠近保持调色剂的中间转印带14的接受表面47的情况下,受到中间转印带14上的调色剂电荷的影响而产生飞溅。
[0066] 然而,在纸张S为具有硬度的厚纸的情况下,当这种纸张S与中间转印带14的接受表面47接触时,如图6B所示,由于纸张S的冲击力而在接受表面47中产生凹陷。在接受表面47中产生这种凹陷的情况下,由于中间转印带14的周长是恒定的,所以例如在转印表面45上产生比之前张力更大的张力。因此,如图7所示,在转印表面45上,中间转印带14将每个一次转印辊50压向相应感光鼓52的相对侧。结果,中间转印带14和感光鼓52之间的一次转印咬合部变为比图5所示的状态小,从而该部分中的一次转印效率发生变化。
[0067] 同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第一辊41和第二辊42驱动中间转印带14。在本文中,沿中间转印带14的移动方向将第一辊41设置在接触起始位置C的上游侧,沿中间转印带14的移动方向将第二辊42设置在接触起始位置C的下游侧。设定驱动第二辊42的第二驱动力F2大于驱动第一辊41的第一驱动力F1。因此,与诸如转印表面45等其它表面相比,在中间转印带14的接受表面47上施加了较大的张力。因此,在例如使用厚纸等作为纸张S的情况下,即使当纸张S的前端与接受表面47接触时,也不容易伴随纸张S的冲击而产生凹陷(即接受表面47的变形)。因此,还可以抑制转印表面45中的一次转印咬合部的变化。结果,可以抑制伴随一次转印效率变化而产生图像质量降低。
[0068]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0069] 图8是示出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每个感光鼓52和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系统的视图。应该注意的是,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0070]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辊42与第二驱动电动机84连接。第一辊41不与诸如电动机等驱动源连接,而是与扭矩限制器86的一侧连接。扭矩限制器86的另一侧固定到框架(未在附图中示出)等上以使扭矩限制器86不发生旋转。
[0071]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辊42的驱动力使中间转印带14旋转。此时,沿中间转印带14的移动方向设置在第二辊42上游侧的第一辊41在旋转的同时受到旋转阻力(即由扭矩限制器86制动)。因此,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似,与诸如转印表面45等其它表面相比,在中间转印带14的接受表面47上施加较大张力。因此,因为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原因,抑制了伴随纸张S的送入而产生的中间转印带14的变形、伴随中间转印带14的变形而产生的一次转印咬合部的变化以及一次转印效率的变化。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14的电动机的数量可以小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数量。
[0072] 应该注意的是,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将扭矩限制器86连接到第一辊41而进行制动。然而,例如,可以将第一辊41安装成不旋转,从而通过摩擦力对中间转印带14进行制动。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驱动电动机84和扭矩限制器86作为驱动装置的实例。
[0073]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0074] 图9是示出在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每个感光鼓52和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系统的视图。应该注意的是,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0075] 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设置在转印表面45下游侧的第一辊41和设置在转印表面45上游侧的第三辊43,而第二辊42自由旋转。
[0076] 四个感光鼓52与鼓驱动用电动机81连接。悬挂中间转印带14的第一辊41通过扭矩限制器87与主驱动电动机88连接,第三辊43与辅助驱动电动机89连接。中间转印带14与第一辊41和第三辊43接触,以接受驱动力并沿附图中的箭头方向旋转。鼓驱动用电动机81、主驱动电动机88和辅助驱动电动机89由驱动控制器85进行控制。应该注意的是,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扭矩限制器87、主驱动电动机88和辅助驱动电动机89作为驱动装置的实例。
[0077] 驱动控制器85控制主驱动电动机88和辅助驱动电动机89的驱动,从而使主驱动电动机88的主驱动力FM大于辅助驱动电动机89的辅助驱动力FS。第一辊41以比第三辊43的驱动力更大的驱动力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14。然而,在扭矩限制器87中产生滑动的同时,第一辊41以与第三辊43相同的速度旋转并使得中间转印带14以预定的带圆周速度旋转。此外,驱动控制器85控制鼓驱动用电动机81,使得在每个感光鼓52的圆周速度与中间转印带14的带圆周速度之间产生差值。
[0078] 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当纸张S与接受表面47接触时,由于冲击力的影响使得接受表面47发生变形。
[0079] 同时,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由第一辊41和第三辊43驱动中间转印带14。在本文中,第一辊41设置在转印表面45的下游侧,而第三辊43设置在转印表面45的上游侧。设定驱动第一辊41的主驱动力FM大于驱动第三辊43的辅助驱动力FS。因此,与诸如接受表面47等的其它表面相比,在中间转印带14的转印表面45上施加较大张力。因此,例如在使用厚纸作为纸张S时,即使因为纸张S的前端与接受表面47的接触而使接受表面47发生变形,也不容易在转印表面45上产生变形。因此,也可以抑制转印表面45中的一次转印咬合部的变化。结果,可以抑制伴随一次转印效率的变化而产生的图像质量降低。
[0080]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0081] 图10是示出在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每个感光鼓52和中间转印带14的驱动系统的视图。应该注意的是,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0082] 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辊41与主驱动电动机88连接。第三辊43不与诸如电动机等驱动源连接,而与扭矩限制器90的一侧连接。扭矩限制器90的另一侧固定到框架(未在附图中示出)等上以使其不旋转。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主驱动电动机88和扭矩限制器90作为驱动装置的实例。
[0083] 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辊41的驱动力使中间转印带14旋转。此时,沿中间转印带14的移动方向设置在第一辊41的上游侧的第三辊43在旋转的同时受到旋转阻力(即,由扭矩限制器90制动)。因此,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相似,与诸如接受表面47等的其它表面相比,在中间转印带14的转印表面45上施加较大的张力。因此,由于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原因,即使伴随纸张S的送入而产生接受表面47的变形,也能够抑制伴随转印表面45的变形而产生的一次转印咬合部的变化以及一次转印效率的变化。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驱动中间转印带14的电动机的数量可以小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数量。
[0084] 应该注意的是,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将扭矩限制器90连接到第三辊43进行制动。然而,例如,可以将第三辊43安装为不旋转,从而通过摩擦力对中间转印带14进行制动。
[0085] 为了说明和描述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描述。其意图不是为了列举或限制本发明为所披露的确定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多种变型和改变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以便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以及其实践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和适用于特定应用的各种变型。其意图是通过下述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