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空调节流管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063419.6

文献号 : CN10133422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金仁召

申请人 : 金仁召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用空调节流管,包括有管状阀体(1)、左、右静阀芯(2、3)、动阀芯(4);所述的右静阀芯(3)内具有数个轴向贯穿供制冷剂通过的溢流孔(31)及一个右毛细孔(32),所述的动阀芯(4)内具有毛细孔(4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静阀芯(2)内仅具有一个左毛细孔(21)。在其中的一个静阀芯上仅仅设置一个毛细孔,而没有溢流孔,相对现有空调节流管中两个静阀芯上同时有溢流孔和毛细孔的结构要简单,经过实验,该结构同样具有良好的节流效果,且简化加工制作工艺,从而可降低产品成本。

权利要求 :

1.一种家用空调节流管,包括有管状阀体(1),阀体(1)内间隔设有与所述的阀体(1)相对固定设置的左、右静阀芯(2、3),在阀体(1)内还设有一可相对阀体(1)轴向滑移并位于左、右两静阀芯之间的动阀芯(4);所述的右静阀芯(3)内具有数个轴向贯穿供制冷剂通过的溢流孔(31)及一个右毛细孔(32),所述的动阀芯(4)内具有毛细孔(4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静阀芯(2)内仅有左毛细孔(21),左毛细孔(21)为一个,所述的左毛细孔(21)、毛细孔(41)和右毛细孔(32)对齐在同一轴线上;在动阀芯(4)移动至最右端状态下,所述的动阀芯(4)右端面与右静阀芯(3)的左端面接触配合以将右静阀芯(3)上的溢流孔(31)封堵住,同时动阀芯(4)上的毛细孔(41)与所述的右毛细孔(32)相通;在动阀芯(4)移动至最左端状态下,所述的动阀芯(4)左端面与左静阀芯(2)的右端面接触配合,同时动阀芯(4)上的毛细孔(41)与所述的左毛细孔(21)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空调节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1)呈圆管状,所述的阀体(1)的内径为Φ5~Φ3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空调节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1)呈方管状、矩形管状或多边形管状,该阀体(1)的对边距离为5~3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空调节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毛细孔(32)、左毛细孔(2))、毛细孔(41)的孔径为Φ0.8~Φ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空调节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孔(31)为圆孔、方孔、三角形孔、多边形孔或腰形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空调节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阀芯(4)的左右两端面与左、右静阀芯(2、3)的内端面之间为平面接触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家用空调节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静阀芯(2、3)直接与阀体(1)内壁固定,所述的左、右静阀芯(2、3)外周面与阀体(1)内壁之间通过挤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家用空调节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静阀芯(2、3)外周面上分别预先设有一条或多条环形槽(22、33),再于阀体外部施力,将阀体内壁挤压到所述的环形槽(22、33)内。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家用空调节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右静阀芯(2、3)及动阀芯(4)与阀体(1)内壁之间还设有一衬管(5),该衬管(5)与所述的阀体(1)内壁固定,所述的左、右静阀芯(2、3)间隔固定于所述的衬管(5)内,各静阀芯(2、3)的外端面与所述衬管(5)的两端面分别齐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家用空调节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衬管(5)外周面与阀体(1)内壁之间通过挤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所述的左、右静阀芯(2、3)外周面与衬管(5)内壁之间也通过挤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所述的左、右静阀芯(2、3)外周面上分别预先设有一条或多条环形槽(22、33),再于阀体(1)外部施力,将衬管(5)内壁挤压到所述的环形槽(22、33)内。

说明书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家用空调节流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家用空调等小型制冷设备中的节流结构一般采用毛细血管,如一专利号为ZL200420090859.8(公告号为CN2769788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空调制冷节流管》披露了这样一种节流管,它包括装置在管道中的圆柱形的动块和定块,其中动块的两端为凸圆锥面,且有一小孔贯穿动块轴心,为制冷剂通道,该动块可以在定块与所述管道壁形成的空腔内自由滑动;所述定块共两块,相隔适当距离并分别固定于所述管道内壁,与所述动块相邻的端面为与动块端面吻合的凹圆锥面,另一端为平面或锥面,所述定块端面分布多个贯通小孔,且其轴心为毛细小通道,均为制冷剂通道,且所述两定块的轴向尺寸不相同,能改变空调制冷系统中节流毛细管的长度来适应制冷和制热工况相互转化,以达到调节制冷与制热时节流毛细管的性能匹配要求,提高空调制冷系统的经济性。
然而,上述《空调制冷节流管》中的两块定块其上均开有多个贯通小孔及位于定块轴心位置处的毛细小通道,故该两块定块的加工制作都比较麻烦,加工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较为合理、加工制作比较方便、节流效果好、产品成本低的家用空调节流管。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家用空调节流管,包括有管状阀体,阀体内间隔设有与所述的阀体相对固定设置的左、右静阀芯,在阀体内还设有一可相对阀体轴向滑移并位于左、右两静阀芯之间的动阀芯;所述的右静阀芯内具有数个轴向贯穿供制冷剂通过的溢流孔及一个右毛细孔,所述的动阀芯内具有毛细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静阀芯内仅有左毛细孔,该左毛细孔为一个,所述的左毛细孔、毛细孔和右毛细孔对齐在同一轴线上;在动阀芯移动至最右端状态下,所述的动阀芯右端面与右静阀芯的内端面接触配合以将右静阀芯上的溢流孔封堵住,同时动阀芯上的毛细孔与所述的右毛细孔相通;在动阀芯移动至最左端状态下,所述动阀芯左端面与左静阀芯的右内端面接触配合,同时动阀芯上的毛细孔与左毛细孔相通。
上述的阀体以呈圆管状为佳,所述的阀体的内径为Φ5~Φ30mm。当然上述的阀体也可呈方管状、矩形管状或多边形管状,该阀体的对边距离为5~30mm。
经实验可知,当毛细孔的孔径小于0.8mm时,制冷剂几乎不能通过毛细孔,当毛细孔的孔径大于3mm时,毛细孔又不能起到节流的作用,因此,上述的右毛细孔、左毛细孔、毛细孔的孔径为Φ0.8~Φ3mm。在该范围内毛细孔偏小则节流效果越好。
由于溢流孔仅起到供制冷剂通过的作用,因此上述的溢流孔可以为圆孔、方孔、三角形孔、多边形孔或腰形孔。优选为圆孔,因为圆孔比较容易加工。
上述的动阀芯的左右两端面与左、右静阀芯的内端面之间为平面接触配合。平面配合可简化动阀芯和静阀芯的结构,当然,动阀芯的两端面与静阀芯的内端面之间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锥面或球面配合,锥面或球面配合可提高动阀芯封堵静阀芯上溢流孔的效果,但其结构相对复杂。
一般的空调节流管,其左、右静阀芯直接与阀体内壁固定。由于左、右静阀芯的外周面和阀体内周面均为光滑结构,因此,上述的左、右静阀芯外周面与阀体内壁之间以通过挤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为佳,挤压的方式具有定位简单的优点。又因左、右静阀芯壁厚较大,而阀体管壁较薄,故我们可在左、右静阀芯外周面上分别预先设有一条或多条环形槽,再于阀体外部施力,将阀体内壁挤压到所述的环形槽内,这样可使阀体与左、右静阀芯牢固结合。
以下为本空调节流管的第二个技术方案,该方案相对第一个方案来说增加了衬管这一部件,即在所述的左、右静阀芯及动阀芯与阀体内壁之间还设有一衬管,该衬管与所述的阀体内壁固定,所述的左、右静阀芯间隔固定于所述的衬管内,各静阀芯的外端面与所述衬管的两端面分别齐平。
该方案该方案可使二静阀芯及动阀芯的安装定位简单且准确,根据需要设置合适长度的衬管,先将动阀芯放入衬管内然后将两静阀芯从衬管两端装入,只需保持两静阀芯的外端面与衬管两端面分别齐平,便使各部件安装到位,因此安装十分方便;同时根据静阀芯的外形及尺寸,我们可在衬管外部便可测得需在哪里挤压衬管,故静阀芯的定位也方便准确。
由于衬管外周面和阀体内周面均为光滑结构,因此上述的衬管外周面与阀体内壁之间以通过挤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为佳,挤压的方式具有定位简单的优点;同理,由于左、右静阀芯外周面平滑,所述的左、右静阀芯外周面与衬管内壁之间也通过挤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又因左、右静阀芯壁厚较大,而阀体及衬管的管壁较薄,故我们可在左、右静阀芯外周面上分别预先设有一条或多条环形槽,再于阀体外部施力,将衬管内壁挤压到所述的环形槽内,同时,阀体内壁也会相应挤压到衬管外壁上,这样可使将阀体与左、右静阀芯牢固结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构思是,在其中的一个静阀芯上仅仅设置一个毛细孔,而没有溢流孔,相对现有空调节流管中两个静阀芯上同时有溢流孔和毛细孔的结构要简单,经过实验,该结构同样具有更好的节流效果,且简化加工制作工艺,从而可降低产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向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图4的C-C向剖视图;
图6为图4的D-D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3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
一种家用空调节流管,包括有管状阀体1,阀体1一般由铜或铝或钢管制成,所述的阀体呈圆管状,阀体1的内径为Φ5~Φ30mm;阀体1内间隔设有二个与所述的阀体1直接固定设置的左、右静阀芯2、3,在阀体1内还设有一可相对阀体1轴向滑移并位于左、右两静阀芯2、3之间的动阀芯4,左、右静阀芯2、3之间的距离大于动阀芯4的轴向尺寸,以保证动阀芯4可在左、右静阀芯2、3之间滑移。所述的左、右静阀芯2、3和动阀芯4可采用铜、铝、钢或塑料制成,且左、右静阀芯2、3和动阀芯4呈与阀体1内腔相配的圆柱状。
所述的右静阀芯3内具有数个轴向贯穿供制冷剂通过的溢流孔31及一个右毛细孔32,其中右毛细孔32轴向贯穿右静阀芯3的轴心,所述的溢流孔31为圆孔,且该溢流孔31有四个,均匀设置在右毛细孔32的四周。
所述的左静阀芯2内仅具有一个左毛细孔21,该左毛细孔21轴向贯穿左静阀芯2的轴心。
所述动阀芯4的外周面与阀体1内壁密封接触,即制冷剂不能从动阀芯4和阀体1内壁之间通过,且所述的动阀芯4内具有毛细孔41,该毛细孔41轴向贯穿动阀芯4的轴心,所述的左毛细孔21、毛细孔41和右毛细孔32对齐在同一轴线上;所述的动阀芯4的左右两端面与左、右静阀芯2、3的内端面之间为平面接触配合,在动阀芯4移动至最右端状态下,所述的动阀芯4右端面与右静阀芯3的左内端面接触配合以将右静阀芯3上的溢流孔31封堵住,同时动阀芯4上的毛细孔41与所述的右毛细孔32相通;在动阀芯4移动至最左端状态下,所述的动阀芯4左端面与左静阀芯2的右端面接触配合,同时动阀芯4上的毛细孔41与所述的左毛细孔21相通。
上述的右毛细孔32、左毛细孔21、毛细孔41的孔径为Φ0.8~Φ3mm。在该范围内毛细孔偏小则节流效果越好。
由于左、右静阀芯2、3的外周面和阀体1内周面均为光滑结构,因此,上述的左、右静阀芯2、3外周面与阀体1内壁之间通过挤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挤压可采用如下方式,在左、右静阀芯2、3外周面上分别预先设有一条或多条环形槽22、33,再于阀体1外部施力,将阀体1内壁挤压到所述的环形槽22、33内,这样便于将阀体1与左、右静阀芯2、3牢固结合,该环形槽22、33的截面以半圆形为佳,也可以矩形或方形。
如图4~6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
该实施例和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其在左、右静阀芯2、3及动阀芯4与阀体1内壁之间还设有一衬管5,该衬管5用金属材质制成,该衬管5与所述的阀体1内壁通过挤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所述的左、右静阀芯2、3间隔固定于所述的衬管5内,即左、右静阀芯2、3间接与阀体1固定,各静阀芯2、3的外端面与所述衬管5的两端面分别齐平。所述的衬管5外周面与阀体1内壁之间通过挤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所述的左、右静阀芯2、3外周面与衬管5内壁之间也通过挤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挤压可采用如下方式,在左、右静阀芯2、3外周面上分别预先设有一条或多条环形槽22、33,再于阀体1外部施力,将衬管5内壁挤压到所述的环形槽22、33内,同时,阀体1内壁也会相应挤压到衬管5外壁上,这样可使将阀体1与左、右静阀芯2、3牢固结合,该环形槽22、33的截面以半圆形为佳,也可以矩形或方形。
该两个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是相同的:
当制冷剂从阀体1右端流入,制冷剂从右静阀芯3的溢流孔31及右毛细孔32流入,并推动动阀芯4左移,动阀芯4的左端面与左静阀芯2的右内端面接触,这时动阀芯4上的毛细孔41与左静阀芯2上的左毛细孔21连通,制冷剂只能依次通过毛细孔41及左毛细孔21流过,以起到节流的作用。
当制冷剂从阀体1左端流入时,制冷剂从左静阀芯2的左毛细孔21流入,并推动动阀芯4右移,动阀芯4的右端面与右静阀芯3的左内端面接触将右静阀芯3上的溢流孔31封堵住,同时动阀芯4上的毛细孔41与右静阀芯3上的右毛细孔32连通,此时,制冷剂只能依次通过毛细孔41及右毛细孔32流过,以起到节流的作用。
制冷剂从左右两端通过时由于路径不同,从两端通过的制冷剂流速不同,进而实现适应制冷和制热工况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