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底锅的压铸模具及使用该模具制造复底锅的工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710129743.9

文献号 : CN10135275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厉正

申请人 : 厉正

摘要 :

一种复底锅的压铸模具及使用该模具制造复底锅的工艺,属于铸造技术领域,该压铸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所述定模内表面上设有锅体模型及铝液喷射口,所述定模内表面上还具有对称设置在锅体模型两侧的定位座,所述两定位座分别与其外侧的汽缸连接,并依汽缸的往复运动而内、外滑动,所述两定位座的内侧表面与所述锅体模型的外周壁形状对应;所述动模内侧具有与所述锅体模型配合的第一凹腔及与两定位座吻合的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腔周壁与锅体模型之间具有1~6mm的间隙。使用该模具制造的复底锅,不但连接牢靠,而且底面无接痕、外表十分美观。

权利要求 :

1.一种复底锅的压铸模具,包括定模(1)和动模(2),所述定模(1)内表面上设有锅体模型(3)及铝液喷射口(4),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模(1)内表面上还具有对称设置在锅体模型(3)两侧的定位座(11、12),所述两定位座(11、12)分别与其外侧的汽缸(13、14)连接,并依汽缸(13、14)的往复运动而内、外滑动,所述两定位座(11、12)的内侧表面与所述锅体模型(3)的外周壁形状对应;所述动模(2)内侧具有与所述锅体模型(3)配合的第一凹腔(21)及与两定位座(11、12)吻合的第二凹腔(22、23),所述第一凹腔(21)周壁与锅体模型(3)之间具有1~6mm的间隙。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底锅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定位座(11、

12)的内侧外端还各外延有一定位片(111、121),该两定位片均位于锅体模型(3)底壁的外侧。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底锅的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定位座(11、

12)分别固定在滑座(15、16)上,所述两滑座分别与所述汽缸(13、14)的活塞杆连接在一起。

4.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压铸模具制造复底锅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通过汽缸(13、14)调整两定位座(11、12)与锅体模型(3)之间的间距,使其与第一凹腔(21)周壁和锅体模型(3)之间的间隙保持一致,然后,将一冲有盲孔(51)的复底片(5)置于两定位座(11、12)上,并使盲孔(51)的开口端朝向所述定模(1)的锅体模型(3)的底壁一侧;

接着,将动模(2)合上,并通过压铸机将高温铝液从铝液喷射口(4)分别喷入第一凹腔(21)周壁与锅体模型(3)之间的间隙、两定位座(11、12)内侧与锅体模型(3)之间的间隙(31)、复底片(5)与锅体模型(3)底壁之间的间隙(32),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铝质锅体,同时,进入复底片与锅体模型底壁之间间隙(32)的铝液还将进入到复底片上的盲孔(51)内,并与盲孔(51)融合为一体,从而将复底片(5)与铝质锅体压铸成一体;

最后,依次打开动模(2)及两定位座(11、12),将成型的压铸复底锅从锅体模型(3)上取出,并进行表面抛光处理。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底片(5)为不锈铁复底片,其通过外周对称设置的两弯折部分(52)置于两定位座的定位片(111、121)上,合模后,所述动模(2)上的第一凹腔底壁压于该复底片具有盲孔一面的相对面。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可以是沿复底片(5)径向设置的多个环形凹腔,也可以是沿复底片径向设置的多圈圆形孔。

说明书 :

一种复底锅的压铸模具及使用该模具制造复底锅的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铸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底锅的压铸模具及用该模具制造复底锅的工艺。背景技术:
[0002] 由于纯铝制材料锅无法在电磁灶上使用,因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不锈铁或不锈钢的复底锅来代替。 然而,市场上的复底锅一般都是通过焊接、镶嵌、粘接、挤压成型等工艺来实现的,这些工艺普遍存在连接不牢的缺点,时间长了,容易出现脱底现象,热胀冷缩时,还会产生鼓凸现象;而且,利用镶嵌和挤压成型工艺所制造的复底锅,底面都会存在接痕,外表不美观,同时,该两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导致产品的生产效率很低。 为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急需要一种新的复底锅制造工艺来取代。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压铸模具来制造复底锅的新工艺,通过该工艺加工出的复底锅,不但连接牢靠,而且底面无接痕、外表十分美观,同时,该工艺本身十分简单,因此,可以大大提高复底锅的生产效率。
[0004]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复底锅压铸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所述定模内表面上设有锅体模型及铝液喷射口,所述定模内表面上还具有对称设置在锅体模型两侧的定位座,所述两定位座分别与其外侧的汽缸连接,并依汽缸的往复运动而内、外滑动,所述两定位座的内侧表面与所述锅体模型的外周壁形状对应;所述动模内侧具有与所述锅体模型配合的第一凹腔及与两定位座吻合的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腔周壁与锅体模型之间具有1~6mm的间隙。
[0005]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复底锅制造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06] 首先,通过汽缸调整两定位座与锅体模型之间的间距,使其与第一凹腔周壁和锅体模型之间的间隙保持一致,然后,将一冲有盲孔的复底片置于两定位座上,并使盲孔的开口端朝下。
[0007] 接着,将动模合上,并通过压铸机将高温铝液从铝液喷射口分别喷入第一凹腔周壁与锅体模型之间的间隙、两定位座内侧与锅体模型之间的间隙、复底片与锅体模型底壁之间的间隙,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铝质锅体,同时,进入复底片与锅体模型底壁之间间隙的铝液还将进入到复底片上的盲孔内,并与盲孔融合为一体,从而将复底片与铝质锅体压铸成一体。
[0008] 最后,打开动模及两定位座,将成型的压铸复底锅从锅体模型上取出,并进行表面抛光处理。
[0009]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使用压铸模具来制造复底锅的新工艺,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0] 第一,该压铸模具上用于定位复底片的定位座可以借助汽缸内、外滑动,因此,定位灵活,而且当复底锅压铸成型后,可以先打开定位座,进而再从锅体模型上取出,从而卸模方便,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0011] 第二,该工艺不但可使形成铝制锅体的铝液进入复底片内表面的盲孔与盲孔融合为一体,而且还可以使复底片内表面与铝质锅体底壁融合在一起,所以连接牢固,可有效避免脱底现象及因热胀冷缩而导致的鼓凸现象。
[0012] 第三,该工艺中,复底片上与铝质锅体的结合部分处于复底片内表面,因此,成型后,锅体底面不会出现接痕,外表十分美观,进一步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
[0013] 第四,铝质锅体成型的同时,复底片便与其融合成一体形成了复底锅,因而制造工艺大为简化,生产效率也大幅度提高。
[0014] 第五,复底片由导磁性能良好的不锈铁或不锈钢制成,从而使得该复底锅可以在电磁灶上使用,应用范围广泛。附图说明:
[0015]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
[0016] 图1为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压铸模具合模后的结构示意剖视图;
[0017]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发明所述动模的侧视示意图;
[0019] 图4为图1中所示定模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按照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复底锅的压铸模具,包括定模1和动模2,定模1内表面上设有锅体模型3及铝液喷射口4,锅体模型3两侧具有定位座11、12,两定位座11、12分别固定在滑座15、16上,滑座15、16分别与其外侧的汽缸13、14的活塞杆连接,这样一来,定位座11、12便可以依汽缸13、14的往复运动而内、外滑动,从而调整定位座与锅体模型之间的间距,同时,当定位座出现损坏时,也可以将其单独拆卸并予以替换,以降低维修成本。两定位座11、12的内侧表面与锅体模型3的外周壁形状对应,内侧外端还各外延有一定位片111、121;动模2内侧具有与锅体模型3配合的第一凹腔21及与两定位座11、12吻合的第二凹腔22、23,第一凹腔21周壁与锅体模型3之间具有1~6mm的间隙。
[0021] 如上所述,使用上述模具制造复底锅的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22] 首先,通过汽缸13、14调整两定位座11、12与锅体模型3之间的间距,使其与第一凹腔21周壁和锅体模型3之间的间隙保持一致,然后,将一冲有盲孔51的复底片5置于两定位座11、12上,并使盲孔51的开口端朝下;接着,将动模2合上,并通过压铸机将650度的高温铝液从铝液喷射口4分别喷入第一凹腔21周壁与锅体模型3之间的间隙、两定位座11、12内侧与锅体模型3之间的间隙31、复底片5与锅体模型3底壁之间的间隙32,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铝质锅体,同时,进入复底片与锅体模型底壁之间间隙32的铝液还将进入到复底片上的盲孔51内,并与盲孔51融合为一体,从而将复底片5与铝质锅体压铸成一体;最后,利用压铸机上的开模机构打开动模2,利用汽缸13、14打开两定位座11、12,而后将成型的压铸复底锅从锅体模型3上取出,并进行表面抛光处理。
[0023] 如上所述,所述复底片5为不锈铁复底片,其通过外周对称设置的两弯折部分52置于两定位座的定位片111、121上,该两定位片在复底锅压铸成型后,可用车床进行车削。 合模时,所述动模2上的第一凹腔底壁压于该复底片的外表面,以保证注射时,铝液顺利进入到复底片5的盲孔内。 所述盲孔可以是沿复底片5径向设置的多个环形凹腔,也可以是沿复底片径向设置的多圈圆形孔。
[0024] 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并非对本发明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