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单元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133729.0

文献号 : CN10135416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田村隆明吉田健二菅原大誉田岛祥人国定光男坂东史朗

申请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室外单元,谋求减少配电盒前面投影面积和使冷却机械室内冷却风的流动顺畅化。室外单元的配电盒具备配置在机械室前面侧且向该机械室宽度方向延伸的配电单元支承板,该配电单元支承板包括:从机械室外侧面近旁沿该机械室前面向热交换室侧延伸的板部和从该板部向热交换室前面侧倾斜延伸到间隔板的倾斜板部,在板部前面配置构成第一配电单元的第一配电基板,在倾斜板部前面配置构成第二配电单元的第二配电基板等,间隔板在倾斜板部的背面侧设置大致沿该倾斜板部的间隔板倾斜部,在由该间隔板倾斜部与倾斜板部包围的盲孔状空间(SP)配置把第二配电单元的热放出的散热器,在间隔板倾斜部设置通风孔,以把在板部和倾斜板部的背面流动来冷却散热器的冷却风能向热交换室的送风机的负压侧导入。

权利要求 :

1.一种室外单元,把单元壳体内由间隔板纵间隔,热交换室收容热交换器和送风机、机械室收容压缩机和配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盒具备配置在所述机械室的前面侧且向该机械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配电单元支承板,该配电单元支承板包括:从所述机械室的外侧面近旁沿该机械室的前面向热交换室侧延伸的板部和从该板部向所述热交换室的前面侧倾斜延伸而到所述间隔板的倾斜板部,在所述板部的前面配置第一配电单元,且在所述倾斜板部的前面配置第二配电单元,所述间隔板在所述倾斜板部的背面侧设置大致沿该倾斜板部的间隔板倾斜部,在由该间隔板倾斜部与所述倾斜板部包围的盲孔状空间配置把所述第二配电单元的热放出的散热器,在所述间隔板倾斜部设置通风孔,以把在所述板部和所述倾斜板部的背面流动来冷却所述散热器的冷却风能向所述热交换室的所述送风机的负压侧导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板具有从所述间隔板倾斜部弯曲并向所述机械室的前面侧延伸的间隔板弯曲部,利用该间隔板弯曲部、所述间隔板倾斜部和所述倾斜板部来形成所述盲孔状空间,在所述间隔板弯曲部形成能把冷却所述散热器的冷却风向所述热交换室的所述送风机的负压侧导入的其他通风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把所述通风孔朝向所述送风机的背面侧开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通过把所述间隔板向所述热交换室侧切开鼓起而形成所述通风孔。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配电单元支承板的上边缘比所述间隔板的上边缘低地在所述单元壳体的顶板与所述配电单元支承板之间设置通风路。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配电单元比所述第一配电单元放热量多。

说明书 :

室外单元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把单元壳体内由间隔板进行纵间隔而分割成热交换室和机械室,热交换室收容热交换器和送风机,机械室收容压缩机和配电盒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0002]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有的把单元壳体内由间隔板进行纵间隔而分割成热交换室和机械室,热交换室收容热交换器和送风机,机械室收容压缩机和配电盒。
[0003] 一般这种配电盒把室外单元的前面板卸下来进行维修保养作业。因此,例如当把配电盒设定成向机械室的宽度方向大致笔直延伸的板部件时,只要在该板部件的前面配置配电品,就容易从前面侧对配电品进行各种作业,但配电盒的最大宽度即前面投影面积变大,使室外单元整体大型化。
[0004] 现有为了减少配电盒的前面投影面积,有的把配电盒的一端侧向前面侧弯曲而设定成从上面看是L字状,在各平板部的前面侧分别配置配电基板,或在宽度窄的配电盒上配置配电品的一部分而把其余的配电品配置在间隔板上并配置在配电盒后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76925号公报
[0006] 但现有的结构由于作业者不能从室外单元的前面侧直接对配置在配电盒后方空间的配电品进行作业,所以需要有把前面侧的零件卸下来的作业等。即使是把配电盒的一端侧向前面侧弯曲而设定成从上面看是L字状的,为了装卸配置在该弯曲部分的配电品,作业者也需要把螺钉向该弯曲部分拧紧或把螺钉松缓的作业等,因此,有难于操作的情况。
[0007] 现有是向机械室内通外部大气来冷却配电盒内的配电品,但如上述那样把配电盒配置在机械室的前面侧,则有时难于把机械室内的冷却风顺利地向热交换室内排出,有冷却风的流动变坏的情况。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开发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外单元,能谋求兼顾减少配电盒的前面投影面积和向机械室内流动充分的冷却风。
[0009]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室外单元把单元壳体内由间隔板纵间隔,热交换室收容热交换器和送风机、机械室收容压缩机和配电盒,其中,所述配电盒具备配置在所述机械室的前面侧且向该机械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配电单元支承板,该配电单元支承板包括:从所述机械室的外侧面近旁沿该机械室的前面向热交换室侧延伸的板部和从该板部向所述热交换室的前面侧倾斜延伸而到所述间隔板的倾斜板部,在所述板部的前面配置第一配电单元,且在所述倾斜板部的前面配置第二配电单元,所述间隔板在所述倾斜板部的背面侧设置大致沿该倾斜板部的间隔板倾斜部,在由该间隔板倾斜部与所述倾斜板部包围的盲孔状空间配置把所述第二配电单元的热放出的散热器,在所述间隔板倾斜部设置通风孔,以把在所述板部和所述倾斜板部的背面流动来冷却所述散热器的冷却风能向所述热交换室的所述送风机的负压侧导入。
[0010] 根据本发明,由于配电单元支承板包括:从机械室的外侧面近旁沿该机械室的前面向热交换室侧延伸的板部和从该板部向热交换室的前面侧倾斜延伸而到间隔板的倾斜板部,在所述板部的前面配置第一配电单元,且在所述倾斜板部的前面配置第二配电单元,因此,与配电单元支承板使用笔直平板的情况相比,能谋求减少配电盒的前面投影面积,而且与适用把配电单元支承板的一端侧向前面侧弯曲而成从上面看是L字状的情况相比,能把第一配电单元和第二配电单元这两者向前面配置,能容易进行它们的维修保养作业。
[0011] 而且由于间隔板在所述倾斜板部的背面侧设置大致沿该倾斜板部的间隔板倾斜部,在由该间隔板倾斜部与所述倾斜板部包围的盲孔状空间配置把所述第二配电单元的热放出的散热器,在所述间隔板倾斜部设置通风孔,以把沿所述板部和所述倾斜板部的背面流动来冷却所述散热器的冷却风能向所述热交换室的所述送风机的负压侧导入,所以,冷却风能顺利地向热交换室内流动,机械室内能流动充分的冷却风。因此,能兼顾减少配电盒的前面投影面积和向机械室流动充分的冷却风。
[0012] 上述结构中,所述间隔板最好具有从所述间隔板倾斜部弯曲并向所述机械室的前面侧延伸的间隔板弯曲部,利用该间隔板弯曲部、所述间隔板倾斜部和所述倾斜板部来形成所述盲孔状空间,在所述间隔板弯曲部形成能把冷却所述散热器的冷却风向所述热交换室的所述送风机的负压侧导入的其他通风孔。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从间隔板倾斜部弯曲并向所述机械室的前面侧延伸的间隔板弯曲部也设置了能向热交换室的送风机的负压侧导入的通风孔,所以能更顺畅地把冷却风向热交换室内导入。
[0013] 上述结构中,最好把所述通风孔朝向所述送风机的背面侧开口。根据该结构,由于通风孔开口在送风机负压强的区域即送风机的背面侧,所以能使冷却散热器的冷却风更顺畅地在热交换室内流动。这时,通过把所述间隔板向所述热交换室侧切开鼓起而形成所述通风孔则能简易地设置通风孔。
[0014] 上述结构中,最好使所述配电单元支承板的上边缘比所述间隔板的上边缘低地在所述单元壳体的顶板与所述配电单元支承板之间设置通风路。根据该结构,能使配电单元支承板前面侧的冷却风越过配电单元支承板而向其背面侧流动并与在配电单元支承板背面流动的冷却风汇合,能顺畅地向散热器导入。且上述结构中,最好所述第二配电单元比所述第一配电单元放热量多。由于对第二配电单元设置了散热器,所以利用该散热器能高效率地冷却第二配电单元。
[0015] 本发明由于配电盒具备配置在机械室的前面侧且向该机械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配电单元支承板,该配电单元支承板包括:从机械室的外侧面近旁沿该机械室的前面向热交换室侧延伸的板部和从该板部向所述热交换室的前面侧倾斜延伸而到间隔板的倾斜板部,在所述板部的前面配置第一配电单元,且在所述倾斜板部的前面配置第二配电单元,所述间隔板在所述倾斜板部的背面侧设置大致沿该倾斜板部的间隔板倾斜部,在由该间隔板倾斜部与所述倾斜板部包围的盲孔状空间配置把所述第二配电单元的热放出的散热器,在所述间隔板倾斜部设置通风孔,以把沿所述板部和所述倾斜板部的背面流动来冷却所述散热器的冷却风能向所述热交换室的所述送风机的负压侧导入,因此,能一边把第一配电单元和第二配电单元朝向前面配置,一边谋求减少配电盒的前面投影面积,而且能使冷却风可靠地向热交换室内流动,机械室内能流动充分的冷却风。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从前面看本实施例室外单元的图;
[0017] 图2是从上方看室外单元的图;
[0018] 图3是表示室外单元机械室纵剖面的图;
[0019] 图4是从上面看机械室的图;
[0020] 图5是从室外单元的大致前面侧看配电盒及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0021] 图6(A)是从室外单元的大致背面侧看配电盒及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图6(B)是从机械室侧看的立体图;
[0022] 图7(A)是配电单元支承板的平面图,图7(B)是俯视图,图7(C)是左侧视图;
[0023] 图8(A)是上部间隔板的平面图,图8(B)是俯视图,图8(C)是前面图,图8(D)是背面图。
[0024] 符号说明
[0025] 10室外单元11单元壳体(框体)15间隔板
[0026] 15A上部间隔板15A1间隔板后部
[0027] 15A2间隔板倾斜部(弯曲部)15A3间隔板弯曲部
[0028] 15A4间隔板前部15B下部间隔板16く形状部16
[0029] 21热交换器22送风机26风扇电机
[0030] 27螺旋桨式风扇(轴流风扇)28风扇覆盖部31压缩机
[0031] 40配电盒41配电单元支承板42板部43倾斜板部
[0032] 44下部板部50、55、56、59配电单元51第一配电基板
[0033] 52第二配电基板53放热部件57配线连接部件
[0034] 58配线连接部60散热器70、71通风孔
[0035] R1热交换室R2机械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以下参照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0037] 本实施例的空调装置由室外单元10和室内单元(未图示)构成,制冷剂在由制冷剂配管连接的制冷剂回路中流动以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室外单元10设置在室外,在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进行制冷运转时,使制冷剂冷凝而向外部大气放出热,在进行供暖运转时则使制冷剂蒸发而从外部大气取入热。以下叙述的上下和左右的方向表示的是在设置室外单元10的状态下从其前面侧看时的方向。
[0038] 图1是从前面看室外单元10的图,图2是从上方看室外单元10的图。该室外单元10具备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单元壳体(框体)11,单元壳体11具有:底板12、顶板(未图示)、前面板13和外板14,单元壳体11的内部被垂直延伸的间隔板15纵间隔,分割成热交换室R1和机械室R2。图1的例表示的是把顶板、前面板13和外板14卸下来的状态,前面板13以间隔板15为边界而包括被左右分割为二的第一前面板13A和第二前面板13B,通过把各前面板13A、13B卸下来而作业者能从前面侧进行热交换室R1和机械室R2内零件的维修保养作业。
[0039] 如图2所示,热交换室R1在其背面侧收容热交换器21,在其前面侧收容送风机22。更具体说就是热交换器21被弯曲形成为从上面看是大致L字状,从热交换室R1的左侧面(外侧面)沿背面配置,从该左侧面到背面的露出面整体被由一边确保通风路(吸入口)一边能防止人体等与热交换器21接触的网等所构成的散热片防护装置(未图示)覆盖。
[0040] 送风机22包括:经由底座25被固定在热交换室R1内左右一对支柱24L、24R上的风扇电机26和安装在该风扇电机26的轴上的螺旋桨式风扇(轴流风扇)27,该螺旋桨式风扇27接近热交换室R1的前面侧配置。该螺旋桨式风扇27的前部进入到热交换室R1的前面板所设置的圆形凸缘形状的风扇覆盖部28内,该风扇覆盖部28的开口部有通风路(吹出口)的功能,该开口部被防止人体等与螺旋桨式风扇27接触的散热片防护装置29所覆盖。
[0041] 当风扇电机26驱动螺旋桨式风扇27旋转,则从室外单元10的周围,更具体说就是从热交换器21的前面侧和左侧面侧把外部大气向热交换室R1内吸入,在通过了热交换器21的大致前面之后通过热交换室R1前面的风扇覆盖部28而向外排出。即该室外单元10是从前面吹出热交换后的空气的前面吹出型结构。
[0042] 图3是表示室外单元10的机械室R2纵剖面的图,图4是从上面看机械室R2的图。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机械室R2把构成制冷剂回路一部分的压缩机31、储液罐32以及切换阀和冷凝阀这些阀体等制冷剂回路构成零件由配管连接并收容在机械室R2的大致下方空间内。该机械室R2内的配管的一端侧经由热交换器21与室内单元进行配管连接,配管的另一端侧与室内单元进行配管连接,这样就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
[0043] 在机械室R2的上方空间配置配电盒40,该配电盒40设置有控制空调装置的控制基板等的各种配电单元(配电品)50。该配电盒40具有在机械室R2的前面侧向机械室R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配电单元支承板41,该配电单元支承板41上配置基板等配电单元50。
[0044] 下面详述配电盒40。图5是从室外单元10的大致前面侧看配电盒40及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图6(A)是从室外单元10的大致背面侧看的立体图,图6(B)是从机械室R2侧看的立体图。
[0045] 如图4所示,配电盒40具备配置在机械室R2的前面侧并向机械室R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配电单元支承板41,如图5和图6(A)、图6(B)所示,该配电单元支承板41上被螺钉固定有多个配电单元50。在此,本实施例如图1所示那样,间隔机械室R2和热交换室R1的间隔板15被上下分割而包括上部间隔板15A和下部间隔板15B。如图5所示,上述配电单元支承板41与上部间隔板15A连结,因此,该配电单元支承板41和上部间隔板15A作为一体的单元而能装卸。
[0046] 该配电单元支承板41被安装成使其上边缘比上部间隔板15A的上边缘低一些,在该配电单元支承板41与室外单元10的顶板之间形成空气(冷却风)流通的通风路。
[0047] 图7是配电单元支承板41的三视图,图7(A)表示平面图,图7(B)表示俯视图,图7(C)是左侧视图。该配电单元支承板41由对一张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的板金加工所形成,大致如图7(A)所示那样,成一体地具备:分配到最大面积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板部42、从该板部42的侧边缘(图7中的左侧边缘)42X开始弯曲的纵长的倾斜板部(弯曲部)43、从该板部42的下边缘42Y向下方延伸的横长的下部板部(下部弯曲部)44。本实施例把一张金属板弯曲而形成配电单元支承板4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把一张树脂板等具有刚性的板材成型成上述形状而形成配电单元支承板41。
[0048] 该配电单元支承板41的最大宽度W1即把板部42和倾斜板部43合起来的宽度W1被形成为能收纳在机械室R2宽度内的长度,更具体说就是如图2所示那样,在机械室R2的前面侧与从机械室R2的外侧面(右侧面)近旁到上部间隔板15A的距离W0大致一致。
[0049] 如图4所示,把配电单元支承板41向机械室R2配置时,把上述板部42配置成从上面看在机械室R2的前面侧空间内从机械室R2的外侧面(右侧面)近旁沿机械室R2的前面向热交换室R1侧延伸,把上述倾斜板部43配置成向热交换室R1的前面侧倾斜并把其前面朝向机械室R2的前面侧。这样,就能把配电单元支承板41的整个前面朝向室外单元10的前面侧。
[0050] 在这些板部42和倾斜板部43的前面配置确认状态作业和零件装卸作业等认为维修保养频度比较高的配电单元50,具体如图5所示,在板部42的前面配置构成第一配电单元的第一配电基板51,在倾斜板部43的前面配置构成第二配电单元的第二配电基板52和桥式二极管等放热部件53。
[0051] 这些配电基板51、52是安装用于进行空调装置各部分的运转和运转控制的各种配电单元的基板,其中第一配电基板51是安装放热量比较少的配电品的基板,第二配电基板52是安装例如反演电路等放热量比较多的配电品的基板。即把第二配电基板52设定成是比第一配电基板51放热量多的基板,需要使用后述的散热器60进行冷却。
[0052] 在此,如图5所示,板部42有与第一配电基板51大致相同的尺寸,该板部42一边确保配置的零件的配置面积,一边谋求其小型化(宽度窄化)。如图7(A)~图7(C)所示,板部42设置有使其一部分向背面侧弯曲成大致水平的两处弯曲部42A、42B,如图5(A)所示,这些弯曲部42A、42B上固定有电力继电器、电容器等配电单元55、56。这样,把板部42的一部分向背面侧弯曲而形成配电单元55、56的安装台,与使用其他部件设置安装台的情况相比能谋求减少零件个数。
[0053] 板部42的机械室R2外侧面侧的端部42Z被弯曲成从上面看的大致コ形状,在谋求提高板部42的刚性的同时把该コ字部分背面侧的一部分一体形成了缺口状的爪部42T,该爪部42T具有把配电盒40挂在单元壳体11上的钩挂部的功能。
[0054] 如上所述,倾斜板部(弯曲部)43由于向热交换室R1的前面侧倾斜,所以作业者容易从机械室R2的前面侧对配置在倾斜板部43前面的第二配电单元(第二配电基板52和放热部件53)进行维修保养。
[0055] 该第二配电单元是由散热器60进行冷却的配电单元,如图6(A)所示,散热器60大致贴紧地被配置在倾斜板部43的背面。该散热器60把构成多个散热片的金属板材上下空开间隔地配列,如图5所示,使用倾斜板部43的四个角部近旁形成的螺纹孔43A而从倾斜板部43的前面侧由螺钉43B进行固定,并延伸到倾斜板部43背面的整个上下。
[0056] 如图5和图7(C)所示,下部板部44从板部42的下边缘42Y大致水平地向前方延伸后向下方斜向弯曲,形成越向下方去越接近机械室R2的前面侧的倾斜板。如图1和图3所示,利用该倾斜而下部板部44向配置在机械室R2内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零件(配管等)与机械室R2的前面之间的空间(内)延伸,且能充分确保上述零件的配置空间。如图3所示,该下部板部44在其前面配置端子底座等配线连接零件57和连接基板地线与端子地线等的配线连接部58等,这样,能容易地从机械室R2的前面侧进行配线连接作业等。
[0057] 图8是上部间隔板15A的四面视图,图8(A)是平面图,图8(B)是俯视图,图8(C)是前面图,图8(D)是背面图。图8(B)中把室外单元10的前面侧表示为“FRONT(前)”、把背面侧表示为“REAR(后)”、把热交换室R1侧表示为“R1”、把机械室R2侧表示为“R2”。
[0058] 该上部间隔板15A也与配电单元支承板41同样地由对一张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的板金加工而形成。如图8(B)所示,上部间隔板15A成一体地包括:从上面看向室外单元10的前后方向延伸,且使其前边缘侧的一部分向热交换室R1侧突出地弯曲形成大致く形状,并从背面侧开始顺序地沿室外单元10的前后方向向前面侧延伸的间隔板后部15A1、从间隔板后部15A1的前端向热交换室R1侧倾斜的间隔板倾斜部15A2、从该间隔板倾斜部15A2的前端向前面侧大致垂直弯曲的间隔板弯曲部15A3、从该间隔板弯曲部15A3的前端沿室外单元10的前后方向延伸到室外单元10(单元壳体11)的前面后又沿其前面垂直弯曲的间隔板前部15A4。
[0059] 如图4所示,把该上部间隔板15A向单元壳体11内配置时,使其后端(间隔板后部15A1的后端)位于热交换器21的近旁,使其前端(间隔板前部15A4的前端)在单元壳体11的前面近旁地来安装,利用间隔板倾斜部15A2和间隔板弯曲部15A3形成向热交换室R1侧突出成大致く形状的く形状部16。如图5所示,以该く形状部16为基准在位于室外单元11背面侧的间隔板后部15A1,其机械室R2侧的面配置多个电抗线圈等的配电单元59。
[0060] 上述的配电单元支承板41以上部间隔板15A的间隔板弯曲部15A3和间隔板前部15A4为边界地,即与く形状部16的前端部大致抵接地进行连结,在该状态下,上部间隔板
15A的间隔板倾斜部15A2大致沿配电单元支承板41的倾斜板部43的倾斜而设定其倾斜角度。
[0061] 根据该结构,利用上述配电单元支承板41的倾斜板部43和上部间隔板15A的间隔板倾斜部15A2与间隔板弯曲部15A3则形成从上面看从机械室R2的大致中央向热交换室R1的前面侧(送风机22侧)向斜向方向延伸的盲孔状空间SP,安装在倾斜板部43背面的散热器60被收纳在该空间SP内。
[0062] 上述空间SP的底设置有把间隔板倾斜部15A2或间隔板弯曲部15A3向下方弯曲形成的底板15A5,具有散热器60安装台的功能。如图8(C)和图6(B)所示,在间隔板弯曲部15A3的下端形成有倒角部15A6,利用该倒角部15A6来避免与送风机22(螺旋桨式风扇27)干涉地把间隔板15接近送风机22配置。
[0063] 散热器60利用上述的多个散热片来增加散热面积,利用该散热片把热向空气中散放来冷却第二配电单元(第二配电基板52和放热部件53)。
[0064] 本实施例把上部间隔板15A的间隔板倾斜部15A2与间隔板弯曲部15A3的一部分向热交换室R1侧切开鼓起而形成使冷却散热器60的冷却风通过的通风孔70、71,经由这些通风孔70、71而通过散热器60的冷却风被向热交换室R1导入。
[0065] 详细叙述就是如图8(A)、图8(B)、图8(D)所示,间隔板倾斜部15A2上形成有上下空开间隔的大致コ形状的切口80,通过把包围各切口80的部分81向热交换室R1侧弯曲而形成与热交换室R1连通的上下一对纵长的通风孔70。
[0066] 这时如图8(B)所示,当把包围上述各切口80的部分81的倾斜角度(弯曲角度)设定为角度θ1、把间隔板倾斜部15A2相对间隔板后部15A1的倾斜角度(弯曲角度)设定为θ2时,若把通风孔70出口侧的角度范围以相对于与室外单元10的前面平行的面F的角度θx来表示时,则能把出口侧角度θx表示成(180度-θ2)~(180度-θ2+θ1)的范围。
[0067] 本实施例通过调整上述的角度θ1而使通风孔70形成得朝向热交换室R1的送风机22的负压侧(也叫做吸入侧)。在此,送风机22的负压侧是能把机械室R2内的空气充分吸入的产生强烈负压的区域,相当于是送风机22(螺旋桨式风扇27)的背面侧。本结构由于使该送风机22的负压侧存在于比间隔板倾斜部15A2靠近室外单元10的背面侧,所以通过把倾斜角度θ2设定成130度、把上述角度θ1设定成30度,则把出口侧角度θx设定在(180度-θ2=50度)~(180度-θ2+θ1=80度)的范围。
[0068] 如图8(A)、图8(B)、图8(C)所示,间隔板弯曲部15A3上也形成有上下空开间隔的大致コ形状的切口85,通过把包围各切口85的部分86向热交换室R1侧弯曲而形成两列与热交换室R1连通的上下一对纵长的通风孔71。
[0069] 这些通风孔71也与通风孔70同样地形成得朝向热交换室R1的送风机22的负压侧(吸入侧)。即由于送风机22的负压侧也存在于比间隔板弯曲部15A3靠近室外单元10的背面侧,所以当把包围上述各切口85的部分86的倾斜角度(弯曲角度)设定为θ1′时,若把通风孔71出口侧的角度范围以相对于与室外单元10的前面平行的面F的角度θx来表示时,则能把通风孔71的出口侧角度θx表示成θ2~(θ2+θ1′)的范围。本实施例通过把角度θ1′设定成30度(角度θ2是130度)而把出口侧角度θx设定在(θ2=130度)~(θ2+θ1=160度)的范围。
[0070] 这样,由于本实施例把通风孔70、71形成得朝向热交换室R1的送风机22的负压侧,所以能把冷却散热器60的冷却风充分向热交换室R1引入。由于上述通风孔70、71被形成在散热器60的热交换室R1侧的端部侧,所以能使冷却散热器60的冷却风达到散热器60的热交换室R1侧的端部,能使冷却风在散热器60的整个面流动而充分进行冷却,而且能充分确保通风孔70、71整体的开口面积。如图4所示,虽然由于螺旋桨式风扇27的前面侧覆盖有风扇覆盖部28而在风扇覆盖部28的周围几乎不产生负压,但由于通风孔70、71朝向风扇覆盖部28的相反侧,所以能避开风扇覆盖部28的周围而可靠地把冷却风向热交换室R1内的负压侧导入。
[0071] 且由于这些通风孔70、71是把间隔板15(上部间隔板15A)的一部分切开鼓起所形成,所以能不使用其他零件而简单容易地设置。
[0072] 下面说明冷却机械室R2的冷却风的流动。如图3所示,本结构室外单元10的机械室R2在其前面的外侧面(右侧面)侧下方和背面的外侧面(右侧面)侧下方分别形成有通风孔75、76。
[0073] 因此,如图3和图4中实线箭头表示的冷却风(外部大气)的流动那样,在送风机22的旋转中利用送风机22的负压而使设置在机械室R2前后的通风孔75、76有作为外部大气导入口的功能,外部大气经由这些通风孔75、76而被向机械室R2内导入。该外部大气即冷却风由于被从机械室R2的下方导入,所以在压缩机31等制冷剂回路构成零件的周边向上方流动并把这些零件空气冷却后,以配电单元支承板41为边界沿前面侧和背面侧向上方流动。
[0074] 该冷却风中在配电单元支承板41的前面侧流动的冷却风把配电单元支承板41前面的第一配电单元空冷后,越过配电单元支承板41而向其背面侧流动,沿配电单元支承板41背面被向散热器60引导。在配电单元支承板背面侧流动的冷却风沿配电单元支承板41的背面和间隔板15的机械室R2侧的面流动并被向散热器60引导。这样,利用配电单元支承板41和间隔板15,机械室R2内的冷却风的其流动没有大弯曲地顺畅地向散热器60内流动。在散热器60流动的冷却风通过上部间隔板15A的上述通风孔70、71而向热交换室R1内的送风机22的负压侧流动,通过风扇覆盖部28的开口部被向外排出。这样能把机械室R2内的各种零件进行冷却。
[0075]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由于本实施例的配电单元支承板41包括:沿机械室R2的前面向热交换室R1侧延伸的板部42和从该板部42向热交换室R1的前面侧倾斜而到间隔板15的倾斜板部43,在板部42和倾斜板部43的前面分别配置第一配电单元和第二配电单元,因此,与配电单元支承板41使用笔直平板的情况相比,能谋求减少配电盒40的前面投影面积,而且与适用把配电单元支承板41的一端侧向前面侧弯曲而成从上面看是L字状的情况相比,能把第一配电单元和第二配电单元朝向前面露出,能容易进行它们的维修保养作业。
[0076] 而且由于在由配电单元支承板41的倾斜板部43与间隔板15包围的盲孔状空间SP内配置冷却第二配电单元的散热器60,间隔板15设置通风孔70、71,以把沿所述板部42和倾斜板部43的背面流动来冷却散热器60的冷却风向送风机22的负压侧导入,所以,冷却风能顺利地向热交换室R1内流动,机械室R1内能流动充分的冷却风。
[0077] 因此,本结构能谋求兼顾减少配电盒40的前面投影面积和向机械室R2流动充分的冷却风。
[0078]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而能有各种变更实施。例如配电盒40配置的第一配电单元和第二配电单元并不限定于上述的配电单元,而能适当变更。也可以把配电盒40的配电单元支承板41的背面侧空间利用为其他配电单元的配置空间,或利用为配管等制冷剂回路构成零件的配置空间,也可以适当变更各种零件的布局。配电单元支承板41至少形成上述的板部42和倾斜板部43便可,在由它们能配置必要的配电单元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下部板部44。另外,并不限定于配置一台送风机22的室外单元,配置多台的室外单元也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