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发光粉体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013266.4

文献号 : CN10136753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马伟民沈世妃郭易芬尹凯王华栋张佳瑢

申请人 : 沈阳化工学院

摘要 :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发光粉体涉及一种制备纳米发光粉体的方法,包括初始稀土溶液的配置、成胶、干燥以及干凝胶的煅烧过程:将稀土氧化物RE2O3(RE=Y,Gd,Eu)在浓硝酸中溶解配成溶液,加入螯合剂柠檬酸,并加入乙二醇,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用浓氨水调节体系pH值,然后将上述初始溶液在水浴中加热,使之形成透明溶胶和凝胶,凝胶经过干燥得到干凝胶,干凝胶经研磨后煅烧2h得到纳米(Y,Gd)2O3:Eu3+粉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Y,Gd)2O3:Eu3+发光粉体的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所采用的原料简单易得损失少,制备周期短,所得(Y,Gd)2O3:Eu3+粉体粒径小,分布均匀,基本呈球状,在实际应用中有广阔的前景。

权利要求 :

1.溶胶凝胶制备纳米发光粉体,包括初始稀土溶液的配置、成胶、干燥以及干凝胶的煅烧过程,其特征在于,按Y0.2Gd1.65Eu0.15O3称取原料稀土氧化物共0.5g,加入10ml浓硝酸加热溶解,得到透明的稀土溶液;加入蒸馏水配成0.15mol/L的稀土溶液;向其中加入2.4g的柠檬酸,搅拌使其溶解,加入1.25ml的乙二醇,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用浓氨水调节体系pH值为1,在70℃水浴中加热蒸发24h使其成胶,获得透明的凝胶;将凝胶置于干燥箱中于

120℃干燥12h,得到灰褐色蓬松多孔的干凝胶;干凝胶经碾磨过筛后再经900℃煅烧得到

3+

纳米(Y,Gd)2O3:Eu 粉体。

说明书 :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发光粉体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发光材料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Y,Gd)2O3:Eu3+(YGO)纳米发光粉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Y2O3:Eu3+和Gd2O3:Eu3+是具有出色发光性能的光学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红色发光性3+
能,被广泛用于显示显像的高科技领域。在Y2O3:Eu 中加入Gd离子,经高温烧结后能成为
3+
(Y,Gd)2O3:Eu 闪烁陶瓷,该闪烁体在医学CT及探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比如高活性、高比表面能等等,有研究表明,随着发光粉体颗粒尺寸
3+
的降低,其发光性能会有很大的增强。因此,(Y,Gd)2O3:Eu (YGO)纳米发光粉体的制备有其必要性。
[0003] 要提高闪烁陶瓷烧结体的性能,采用优良的陶瓷粉体非常重要。烧结用陶瓷粉体颗粒需具备粒度均匀、球形等特点,超细粉体可以提高烧结活性,降低烧结温度。
[0004] 目前,制备纳米粉体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燃烧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以及微乳液法等。燃烧法制备Y2O3复合纳米粉体存在晶粒尺寸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共沉淀法,由于各种离子完全沉淀的条件不同,很难同时沉淀,就很容易造成激活剂掺杂不均匀。工业上一般采用固相法或热分解法制备氧化物陶瓷粉体,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多组分材料体系,容易造成组分分布不均匀,而且存在合成温度较高等问题。固相法和热分解法制3+
备Y2O3:Eu 粉体的温度一般需在1300℃以上。溶胶凝胶法可以使原料在分子水平混合并在较低的温度合成,所得粉体分散性良好、近似球形、尺寸在30-100nm范围内。溶胶凝胶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在制备新型光学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等纳米材料的制备领域有广泛的
3+
应用前景。(Y,Gd)2O3:Eu 粉体的制备文献报道燃烧法和沉淀法较多,溶胶凝胶法制备(Y,
3+
Gd)2O3:Eu 粉体材料未见有关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Y,Gd)2O3:Eu3+发光粉体的方3+
法:采用柠檬酸为螯合剂,在加入少量乙二醇的情况下合成纳米(Y,Gd)2O3:Eu 发光粉体。
3+
该方法工艺简单,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制备,所得(Y,Gd)2O3:Eu 粉体粒径小,分布均匀,基本呈球状。同时得到不同Gd含量对粉体发光的影响,当配比为Y0.2Gd1.74Eu0.06O3时,粉体发光强度较强,改变Eu含量得到组成为Y0.2Gd1.65Eu0.15O3的粉体发光强度最高。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 溶胶凝胶制备纳米发光粉体,包括初始稀土溶液的配置、成胶、干燥以及干凝胶的煅烧过程:将稀土氧化物RE2O3(RE=Y,Gd,Eu)在浓硝酸中溶解配成溶液,加入螯合剂柠檬酸,并加入乙二醇,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用浓氨水调节体系pH值,然后将上述初始溶液在水浴中加热,使之形成透明溶胶和凝胶,凝胶经过干燥得到干凝胶,干凝胶经研磨后煅烧2h3+
得到纳米(Y,Gd)2O3:Eu 粉体。
[0008] 所述的溶胶凝胶制备纳米发光粉体,总的稀土离子和柠檬酸的摩尔比为1:3,柠檬酸和乙二醇的摩尔比为1:2。
[0009] 所述的溶胶凝胶制备纳米发光粉体,稀土溶液的初始浓度范围在0.1mol/L到1.0mol/L范围之内。
[0010] 所述的溶胶凝胶制备纳米发光粉体,初始溶液的PH值控制在1-6,水浴温度为70-90℃。
[0011] 所述的溶胶凝胶制备纳米发光粉体,干燥温度控制在100-130℃。
[0012] 所述的溶胶凝胶制备纳米发光粉体,前驱体煅烧的温度范围控制在500-1100℃之间。
[0013] 所述的溶胶凝胶制备纳米发光粉体,(Y,Gd)2O3:Eu3+纳米粉体具体配比关系为:Y1.94-xGdxEu0.06O3,其中x值在0-1.94范围内变化。
[0014] 所述的溶胶凝胶制备纳米发光粉体,(Y,Gd)2O3:Eu3+纳米粉体具体配比关系为:Y0.2Gd1.80-xEuxO3,其中x在0.01-0.30范围内变化。
[0015] 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是:
[0016] 1.本发明所采用的原料简单易得损失少,制备周期短,操作简便,在实际应用中有广阔的前景。
[0017] 2.本发明通过控制原料的配比,调节初始溶液的浓度,调节pH值,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煅烧来控制产品的晶型、形貌以及尺寸。前驱体在较低煅烧温度(900℃)下保温2h得到了尺寸在30-100nm左右的(Y,Gd)2O3:Eu纳米粉体,形貌基本为球形,分散性较好。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样品的XRD衍射图谱;
[0019] 图2为本发明中稀土初始浓度为0.15mol/L,经900℃煅烧2h后得到的粉体SEM图;
[0020] 图3为本发明中不同Gd含量对粉体发光强度的影响;
[0021] 图4为本发明中不同Eu含量时粉体的发光性能的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23] 本发明中的材料选用:
[0024] 原料氧化物(Y2O3,Gd2O3,Eu2O3)纯度均为99.99%,柠檬酸,乙二醇,氨水,硝酸等均为分析纯试剂,蒸馏水为二次水。以上试剂均没有经过纯化处理。
[0025] 本发明制备过程:
[0026] 首先,将稀土氧化物RE2O3(RE=Y,Gd,Eu)按精确的化学配比在浓硝酸中溶解配3+ 3+ 3+
成浓度为0.1-1.0mol/L的RE(NO3)3溶液。其次,按与总的稀土离子(Y ,Gd ,Eu )摩尔比
3:1加入柠檬酸,并加入乙二醇,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用浓氨水调节体系pH值到一定值(pH=1-6)。然后在70-90℃水浴中加热,形成透明溶胶和凝胶。凝胶经过100-130℃干燥得
3+
到干凝胶,干凝胶经研磨后于500-1100℃煅烧2h得到纳米(Y,Gd)2O3:Eu 粉体。其反应机
3+
理:稀土离子(RE )在溶液中水解并与柠檬酸(CA)螯合得到RE-CA螯合物,螯合物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聚合并不断聚集成大分子物质,形成高分子网络状结构。经低温干燥去除游离水分子得到蓬松的干凝胶,干凝胶经高温煅烧得到稀土氧化物粉体。
[0027] 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28] 实施例1
[0029] 按照制备过程,按Y1.34Gd0.6Eu0.06O3称取原料稀土氧化物共0.5g,加入10ml浓硝酸加热溶解,得到透明的稀土溶液。加入适量蒸馏水配成0.15mol/L的稀土溶液。向其中加入2.4g的柠檬酸,搅拌使其溶解,加入1.25ml的乙二醇,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用浓氨水调节体系pH值为1,在70℃水浴中加热蒸发24h使其成胶,最终获得透明的凝胶。将凝胶置于干燥箱中于120℃干燥12h,得到灰褐色蓬松多孔的干凝胶。干凝胶经碾磨过筛后再经900℃煅烧得到样品。采用日本理学(Rigaku)D/MAX-RB型X射线衍射仪及HITACHI S-3400N型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粉体结构为典型的立方相的稀土倍半氧化物结构如图1,形貌基本为球形,尺寸在30-100nm左右,如图2所示。
[0030] 实施例2
[0031] 其他条件如实施例1,改变化学式Y1.94-xGdxEu0.06O3中x的值来改变配比。x值在0-1.94范围内变化,得到的样品通过Perkin Elmer LS-55型荧光光谱仪分析其发光性能,
3+ 5 7
图3所示为对应于Eu 位于612nm处的 D0-F2特征跃迁峰强度的变化,得到当x=1.74,也即组成为Y0.2Gd1.74Eu0.06O3时,所得粉体发光强度最强。
[0032] 实施例3
[0033] 其他条件如实施例1,改变化学式Y0.2Gd1.80--xEuxO3中的x来改变原料中Eu的含量,取x在0.01-0.30范围内,所得粉体的发光性能如图4所示。当x值为0.15时,粉体发光性能最佳,超过该值后发生浓度猝灭现象,导致发光强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