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盖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100495.X

文献号 : CN10139794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小村启介冈俊彦森岛健一高安则夫

申请人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气缸盖包括:底壁部分;外周壁部分,其内部限定有空间;纵向壁部分,在该空间内延伸以限定设有进气凸轮轴的进气侧和设有排气凸轮轴的排气侧;设在进气侧上的第一横向壁部分,用于支撑其上进气凸轮轴的第一支撑部分形成在第一横向壁部分上;设在进气侧上的第二横向壁部分,用于支撑其上可变阀致动单元的第二支撑部分形成在第二横向壁部分上;以及设在排气侧上的第三横向壁部分,用于支撑其上排气凸轮轴的第三支撑部分形成在第三横向壁部分上。在底壁部分的高度方向上第二横向壁部分比第一横向壁部分低。在高度方向上第三横向壁部分比第二横向壁部分高。在高度方向上底壁部分的设在排气侧上的表面比底壁部分的设在进气侧上的表面高。

权利要求 :

1.一种气缸盖,包括:

底壁部分,设置于面向气缸体的一侧上;

外周壁部分,从所述底壁部分的周边处直立,并且在其内部限定了一个空间,进气凸轮轴、排气凸轮轴以及用来改变进气阀动作的可变阀致动单元设置在所述空间中;

纵向壁部分,用以保持用于向燃烧室内部喷射燃料的喷嘴,并在所述空间中延伸以限定设置有所述进气凸轮轴的进气侧和设置有所述排气凸轮轴的排气侧,纵向壁部分的两端与所述外周壁部分一体形成;

第一横向壁部分,设置在所述进气侧上,用于支撑所述进气凸轮轴的第一支撑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一横向壁部分上,所述第一横向壁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纵向壁部分一体形成,而所述第一横向壁部分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周壁部分的面对所述纵向壁部分的第一部分一体形成;

第二横向壁部分,设置在所述进气侧上,并且与所述第一横向壁部分交替地排列,用于支撑所述可变阀致动单元的第二支撑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二横向壁部分上,所述第二横向壁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纵向壁部分一体形成,而所述第二横向壁部分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周壁部分的所述第一部分一体形成;

第三横向壁部分,设置在所述排气侧上,其中一个所述第三横向壁部分排列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横向壁部分之间,用于支撑所述排气凸轮轴的第三支撑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三横向壁部分上,所述第三横向壁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纵向壁部分一体形成,而所述第三横向壁部分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周壁部分的面对所述纵向壁部分并与所述外周壁的所述第一部分相对的第二部分一体形成;其中在基于所述底壁部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横向壁部分比所述第一横向壁部分低,在基于所述底壁部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三横向壁部分比所述第二横向壁部分高,以及在基于所述底壁部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底壁部分的设置于所述排气侧上的表面比所述底壁部分的设置于所述进气侧上的表面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所述第一横向壁部分与所述第二横向壁部分以相同间隔交替地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所述第三横向壁部分以相同间隔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所述第二横向壁部分与所述第三横向壁部分在横向上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中,

所述底壁部分的对应于所述排气侧的部分比所述底壁部分的对应于所述进气侧的部分厚。

说明书 :

气缸盖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气缸盖,其中可变阀致动单元布置于其进气侧上。

背景技术

[0002] 已经提出过发动机气缸盖的增强结构来增加发动机气缸盖的刚度以使其能够承受发生在燃烧室内的爆炸。
[0003] 在这种类型的增强结构中,适于支撑为各个燃烧室独立安装的喷嘴的喷嘴保持凸起在气缸盖的纵向方向上(燃烧室排列的方向)互相连接,而位于两端的喷嘴保持凸起与气缸盖的外周壁部分连接,从而在凸起与外周壁部分一体连接之处形成增强壁部分。
[0004] 更进一步,在气缸盖的进气侧上,用于将设置在进气侧上的进气凸轮轴和同一凸轮轴的轴颈支撑在其上的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沿进气到排气的方向(与气缸盖纵向方向直角相交的方向)延伸且连接至增强壁部分和外周壁部分,从而形成增强壁部分。同样地,在排气侧上,排气凸轮轴支撑部分连接至由喷嘴保持凸起和外周壁部分构成的增强壁部分,从而形成增强壁部分。
[0005] 通过这种结构,气缸盖的刚度通过互相相交的增强壁而加强,并且除此之外,也保持了进气侧与排气侧之间的刚度平衡(例如,参考JP-A-5-86813)。
[0006] 另一方面,存在一些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也包括用来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来调整进气阀操作的可变阀致动单元。
[0007] 对于待安装的可变阀致动单元,在气缸盖的进气侧上形成有可变阀致动单元安装于其上的凸起部分。然而,当凸起部分形成在进气侧上时,则由于如此形成的凸起部分起到增强气缸盖所述部分的功能,因此气缸盖进气侧的刚度增加得高于排气侧的刚度。这样的结果是,进气侧的刚度不同于排气侧的刚度,因此刚度平衡就会恶化。
[0008] 而气缸盖的进气侧与排气侧之间的刚度平衡恶化并不是所期望的。

发明内容

[0009]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气缸盖,该气缸盖在能够增强进气侧和排气侧的刚度的同时又能保持它们之间的刚度平衡。
[0010]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缸盖,包括:
[0011] 底壁部分,设置于面向气缸体的一侧;
[0012] 外周壁部分,从所述底壁部分的周边处直立,并在其内部限定了一个空间,进气凸轮轴、排气凸轮轴以及用来改变进气阀动作的可变阀致动单元设置在该空间中;
[0013] 纵向壁部分,用以保持用于向燃烧室内部喷射燃料的喷嘴,并在所述空间中延伸以限定设置有所述进气凸轮轴的进气侧和设置有所述排气凸轮轴的排气侧,纵向壁部分的两端与所述外周壁部分一体形成;
[0014] 第一横向壁部分,设置在所述进气侧上,用于支撑其上所述进气凸轮轴的第一支撑部分形成在第一横向壁部分上,所述第一横向壁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纵向壁部分一体形成,而所述第一横向壁部分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周壁部分的面对所述纵向壁部分的第一部分一体形成;
[0015] 第二横向壁部分,设置在所述进气侧上,并且与所述第一横向壁部分交替地排列,用于支撑其上所述可变阀致动单元的第二支撑部分形成在第二横向壁部分上,所述第二横向壁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纵向壁部分一体形成,而所述第二横向壁部分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周壁部分的所述第一部分一体形成;以及
[0016] 第三横向壁部分,设置在所述排气侧上,其中一个第三横向壁部分排列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横向壁部分之间,用于支撑其上所述排气凸轮轴的第三支撑部分形成在第三横向壁部分上,所述第三横向壁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纵向壁部分一体形成,而所述第三横向壁部分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周壁部分的面对所述纵向壁部分并与所述外周壁的所述第一部分相对的第二部分一体形成;其中
[0017] 在基于所述底壁部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横向壁部分比所述第一横向壁部分低,
[0018] 在基于所述底壁部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三横向壁部分比所述第二横向壁部分高,并且
[0019] 在基于所述底壁部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底壁部分的设置于所述排气侧上的表面比所述底壁部分的设置于所述进气侧上的表面高。
[0020] 所述第一横向壁部分与所述第二横向壁部分可以以相同间隔交替地排列。
[0021] 所述第三横向壁部分可以以相同间隔排列。
[0022] 所述第二横向壁部分与所述第三横向壁部分可以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0023] 所述底壁部分的对应于所述排气侧的部分比所述底壁部分的对应于所述进气侧的部分厚。

附图说明

[0024] 从下文给出的详细描述和仅作为示例给出的附图中将会更加完整地理解本发明,并且本发明并不只限于此。
[0025]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括气缸盖的发动机的透视图。
[0026] 图2是沿图1所示的F2-F2线截取的发动机的截面图。
[0027] 图3是沿图1所示的F3-F3线剖开的发动机的透视图。
[0028] 图4是沿图1所示的F4-F4线剖开的发动机的透视图。
[0029] 图5是发动机的截面图,示出了其中进气凸轮轴和摇臂机构安装在图4中所示的气缸盖上的状态。
[0030] 图6是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气缸盖的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将参照附图1到附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气缸盖。附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包括本实施例气缸盖30的发动机10的透视图。
[0032] 如图1所示,发动机是,例如,直列式四缸柴油发动机。发动机10包括一个气缸体20和一个气缸盖30。
[0033] 附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气缸体20的内部的截面图。如图5所示,气缸22在气缸体20中形成。活塞23被容纳在气缸22中。连杆(未示出)分别与活塞23连接且这些连杆与曲轴(未示出)连接。
[0034] 燃烧室24形成在相应的活塞23与气缸盖30之间,稍后将会描述。在作功行程中在燃烧室24中产生的能量使得活塞23进行运动,活塞23的这些运动通过连杆传递到曲轴,这样曲轴就旋转起来。
[0035] 如图1所示,气缸盖30布置在气缸22朝向其开口的气缸体20的平台表面21上。密封件(例如密封圈,未示出)插在气缸体20与气缸盖30之间。
[0036] 气缸盖30通过盖体螺栓(例如图中右手边缘部分中所示的盖体螺栓)90固定到气缸体20上。这种使用盖体螺栓90将气缸盖30固定到气缸体20上的固定结构稍后将会描述。
[0037] 附图2是沿附图1所示的F2-F2线截取的发动机的截面图。附图2示出了当发动机沿延伸穿过曲轴的方向被截取时所得到的发动机截面图。注意在附图2中,仅通过双点划线示出了气缸体20的轮廓。此外,省略了稍后将会描述的进气和排气凸轮轴39、40以及摇臂机构50的图示。
[0038] 如附图1,2中所示,气缸盖30包括一个朝向与面对气缸体20的侧部相对的侧部打开的开口。例如,一个气缸盖罩(未示出)放置在气缸盖30的开口上。如附图1,2所示,气缸盖30具有底壁部分31、外周壁部分32和纵向壁部分33。
[0039] 如附图2所示,底壁部分31布置在气缸盖30的面对气缸体20的平台表面21的侧部上并构成了气缸盖30的基底部分。底壁部分31的高度稍后将会描述。
[0040] 如附图1中所示,将各个燃烧室24排列所沿的方向,也就是,曲轴延伸的方向作为发动机10的纵向A,将延伸穿过各个燃烧室24排列所沿方向的方向作为发动机10的宽度方向或者横向方向B。将气缸体20与气缸盖30排列所沿的方向(即,气缸体20与底壁部分31排列所沿的方向)作为发动机10的竖直方向C,并且气缸盖30被布置成位于气缸体20的上方。注意,在这个实施例中,竖直方向C平行于基于底壁部分31的高度方向。
[0041] 外周壁部分32例如基本上沿竖直方向从底壁部分31的周向边缘部分处直立,并且沿周向方向延伸。外周壁32限定了气缸盖30的内部和外部并且具有基本上沿纵向方向A延伸的外部纵向壁部分35和基本上沿横向方向B延伸的外部横向壁部分36。外周壁部分32的顶端表面32a在其整个周向上保持在基本同一个高度上。外部纵向壁部分35构成外周壁部分32的与纵向壁部分33相对的部分的示例。
[0042] 纵向壁部分33布置在气缸盖30横向方向上的基本上中心的位置上并沿纵向方向A延伸。此外,纵向壁部分33以沿竖直方向直立的方式与底壁部分31一体形成,并且纵向壁部分33在两端处在纵向方向A上与外部横向壁部分36一体形成。
[0043] 如附图1所示,多个喷嘴保持凸起部分38在底壁部分31上形成,用来保持朝对应的燃烧室内喷射燃料的喷嘴37(在附图5中示出)。喷嘴保持凸起部分38与相应的燃烧室对应形成。纵向壁部分33通过这些相互连接的喷嘴保持凸起部分38而形成。底壁部分31,外周壁部分32以及纵向壁部分33互相一体形成。
[0044] 进气阀34(在附图5中部分示出)、排气阀、由传递到它们那里的曲轴的旋转驱动的进气凸轮轴39和排气凸轮轴40、摇臂机构50(在附图4中部分示出)等安装在气缸盖30中。注意这些进气阀34、排气阀、进气和排气凸轮轴39和40以及摇臂机构50,还有上面提到的喷嘴37都是安装在气缸盖30内的部件的示例。
[0045] 进气阀34设置在与燃烧室24连通的进气口中。排气阀(未示出)设置在与燃烧室24连通的排气口中。
[0046] 如附图1所示,借助于传递到它们那里的曲轴的旋转,进气凸轮轴39和排气凸轮轴40旋转来驱动进气阀34和排气阀。进气凸轮轴39布置在跨越纵向壁部分33的进气侧I(图中的右手侧)上并驱动摇臂机构50。排气凸轮轴40布置在排气侧E(图中的左手侧)上并驱动排气阀。注意在附图1中,进气凸轮轴39和排气凸轮轴40示意性地示出。
[0047] 气缸盖30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进气和排气凸轮轴39、40以及摇臂机构50的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将详细描述。
[0048] 首先,先描述用于支撑排气凸轮轴40的结构。用于支撑排气凸轮轴40的多个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形成在气缸盖30的排气侧上。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以沿横向方向B在纵向壁部分33与布置在气缸盖30排气侧上的外部纵向壁部分35(如附图1中所示的,布置在气缸盖30左手侧上的外部纵向壁部分35)之间延伸的方式而形成。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布置在邻近喷嘴保持凸起部分38的位置处并且在一端处与纵向壁部分33一体形成而在其另一端处与外部纵向壁部分35一体形成。
[0049] 在附图2的截面图中,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没有被截开而是以从前面观看的方式示出。此外,附图3是示出了发动机10的沿附图1中的F3-F3线截取的截面图。注意在这些附图中,仅用双点划线示出了气缸体20的轮廓。并且,还省略了进气和排气凸轮轴39、40以及摇臂机构50的图示。
[0050] 如附图2和3中所示,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的接近其两端部分的部分一体形成在底壁部分上。在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中,在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的除两端部分外的部分与底壁部分31的顶端表面之间形成有一个空间。此外,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的顶端表面41a与外周壁部分32的顶端表面32a高度相同。如附图1所示,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以相同间隔排列。
[0051] 排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2形成在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上以便支撑排气凸轮轴40的轴颈40a。排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2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切去半圆形的凹形形状并将排气凸轮轴40的轴颈40a容纳在其中。注意在附图1中,排气凸轮轴40的轴颈40a是用双点划线示出的部分。
[0052] 排气凸轮轴40通过支撑在排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2上的轴颈40a被支撑在气缸盖30上。多个(本实施例中是四个)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以如下方式形成为在纵向方向上排列,所述方式即,一个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支撑排气凸轮轴40的一个轴颈40a。此外,在外部横向壁部分36上还形成有排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2,用于支撑排气凸轮轴40的端部部分。
[0053] 接下来,将描述进气凸轮轴39和摇臂机构50的支撑结构。如附图1所示,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和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以在横向方向B上直线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气缸盖30的进气侧I上。
[0054] 附图3是其中没有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被截取的透视图。如附图3所示,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以在纵向壁部分33与布置在气缸盖30进气侧上的外部纵向壁部分35(即,在附图1中布置在气缸盖30右手侧上的外部纵向壁部分35)之间延伸的方式而形成,并且在横向方向B上沿直线延伸。
[0055] 多个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以布置成位于喷嘴支撑凸起部分38之间的方式而形成,所述喷嘴保持凸起部分在纵向方向A上彼此相邻。由于这个原因,如附图1所示,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以相同的间隔排列布置。在这个实施例中,形成有四个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
[0056] 如附图2,3所示,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在一端处连接至纵向壁部分33以便与之一体形成,并在另一端处连接至外部纵向壁部分35以便与之一体形成。此外,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的顶端表面43a定位成与外周壁部分32的顶端表面32a的高度相同。
[0057] 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具有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该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支撑进气凸轮轴39的轴颈39a。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形成在第一进气横向壁部分43的纵向壁部分33侧上。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切成半圆形的凹进形状并将进气凸轮轴39的轴颈39a容纳在其中。如附图2所示,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的凹进部分的容纳表面101的下端44c(凹进部分顶部表面的最低端的位置)与排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2的凹进部分的容纳表面102的下端42b(凹进部分顶部表面的最低端的位置)一样高。也就是说,进气凸轮轴39与排气凸轮轴40布置在基本相同的高度上。
[0058] 这样,如上所述,进气凸轮轴39通过被支撑在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内而被支撑在气缸盖30上。注意在附图1中,进气凸轮轴39的轴颈39a是用双点划线示出的部分。多个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以如下方式设置成在纵向方向A上排列,所述方式即,一个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支撑进气凸轮轴39的一个轴颈39a。此外,在外部横向壁部分36上也以同样的方式形成有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该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用于支撑进气凸轮轴39的两端。
[0059] 附图4是示出了发动机10的沿附图1中的F4-F4线截取的截面图。在附图4中,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被截开。注意在图中省略了进气和排气凸轮轴39、40以及摇臂机构50的图示。此外,仅用双点划线示出了气缸体20的轮廓。
[0060] 如附图4所示,摇臂机构50布置在纵向壁部分33与进气侧外部纵向壁部分35之间。如附图4中的双点划线的部分所示,摇臂机构50布置在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之间。
[0061] 摇臂机构50是可变型的,能够依照发动机10的运行状态改变进气阀34的动作。摇臂机构50是可变阀致动单元的示例。注意,为一个燃烧室提供两个进气阀34。各个进气阀34例如在纵向方向A上排列。
[0062] 在附图4中,在双点划线圈住的区域D中以放大的方式示出了与一个气缸对应的一个摇臂机构50。如在区域D中所示,在进气凸轮轴39上形成有一个低速凸轮45和一个高速凸轮46。
[0063] 低速凸轮45在适于发动机10低速运转的阀开闭定时下驱动进气阀34,并且它还具有能够提供适合于这种低速运转的阀升程量的凸轮轮廓。高速凸轮46在适于发动机10高速运转的阀开闭定时下驱动进气阀34,并且它还具有能够提供适合于这种高速运转的阀升程量的凸轮轮廓。
[0064] 摇臂机构50包括摇臂轴51、低速摇臂52、高速摇臂53、以及开关机构73。如附图1所示,摇臂轴51布置在进气侧上。如附图1-4所示,在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上形成有摇臂轴支撑部分54。
[0065] 摇臂轴支撑部分54布置在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上邻近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的位置中,并且位于面对外部纵向壁部分35的它的端部附近。因此,摇臂轴支撑部分54布置在沿横向方向B邻近于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的位置中。
[0066] 摇臂轴支撑部分54被形成为横截面切成凹进部分的形状以便将摇臂轴51的轴颈51a容纳在其中。在附图1中,轴颈51a是对应于双点划线表示的部分。摇臂轴支撑部分
54将摇臂轴51容纳在其中。摇臂轴51通过被支撑在摇臂轴支撑部分54上的轴颈51a而被支撑在气缸盖30上。摇臂轴支撑部分54分别地支撑摇臂轴51的轴由颈51a。
[0067] 此外,摇臂轴支撑部分54布置得比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更向下(更靠向气缸体20)。这将会详细描述。附图5是发动机10的截面图,示出了其中进气凸轮轴39和摇臂机构50被安装在附图4中的气缸盖30上的状态。此外,附图5是沿附图1中F4-F4线截取的截面图。
[0068] 如附图5所示,在摇臂轴支撑部分54支撑摇臂轴51的状态下,摇臂轴支撑部分54形成为使得摇臂轴51布置得比进气凸轮轴39更向下(在低速凸轮45和高速凸轮46不妨碍摇臂轴51的位置中)。特别是,摇臂轴支撑部分54的凹进部分的容纳表面100的下端54a被定位成比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的凹进部分的下端44c更低。
[0069] 通过布置在相对于进气凸轮轴39向下偏移的位置中,摇臂轴51可以布置得靠向气缸盖30的内部(靠向纵向壁部分33)同时防止其与低速凸轮45和高速凸轮46产生干扰。
[0070] 此外,其中进气凸轮轴39与摇臂机构50以在竖直方向上相互交叠的方式设置的布置方式能够通过将摇臂轴51布置在进气凸轮轴39之下而被实现。
[0071] 如附图3所示,在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之下,在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与底壁部分31之间形成有一个空间S。
[0072] 在附图4中,在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区域E中示出了摇臂机构50被分解的状态图。如附图4所示,低速摇臂52具有低速凸起部分55和低速臂部分56。
[0073] 低速凸起部分55形成为圆柱管状,且摇臂轴51从其内部穿过。低速凸起部分55相对于摇臂轴51进行旋转。低速臂部分56以从低速凸起部分55朝向进气阀34延伸的方式形成在低速凸起部分55上。
[0074] 低速臂部分56的末端是基本分叉成Y形的,且每个叉状部分驱动一个进气阀34。此外,如附图5所示,进气阀34被构造成当它受压制时打开进气口,且通常被例如螺旋弹簧
57沿使其关闭进气口的方向(沿其受压制的方向)推动。
[0075] 如附图4所示,低速辊件58设置在低速臂部分56上。低速辊件58布置在低速凸轮45之下,且使得低速凸轮45与低速辊件58相邻接。
[0076] 通过用进气阀34的螺旋弹簧57推压(压制)低速臂部分56,而将低速辊件58推压得一直与低速凸轮45相邻接。由于这个原因,当进气凸轮轴39旋转时,低速辊件58也随着低速凸轮45的凸轮轮廓而移动,从而低速摇臂52也被驱动以便于以摇臂轴51作为支点而旋转。
[0077] 高速摇臂53被支撑在摇臂轴51上,且被布置成沿摇臂轴51邻近于低速摇臂52。高速摇臂53包括高速凸起部分59和一个高速辊件60。
[0078] 高速凸起部分59设置成邻近低速凸起部分55。高速凸起部分59形成为圆柱管状,且摇臂轴51从其内部穿过。高速凸起部分59被制成为相对于摇臂轴51自由旋转。
[0079] 高速辊件60设置在高速凸起部分59上且位于高速凸轮46之下。高速凸轮46与高速辊件60相邻接。邻接部分61形成在高速摇臂53的下端部分处。邻接部分61形成为向下凸出的形状。
[0080] 如附图5所示,上推件62从气缸体20的侧部与邻接部分61相邻接。上推件62在其整个长度上可伸长和缩短并被构造成在其内部具有弹簧件。通过由弹簧件推压顶端表面63,使得上推件62的顶端表面63向上推压邻接部分61。
[0081] 这样,由于高速辊件60与高度凸轮46一直保持邻接,因此当进气凸轮轴39旋转时,高速辊件60随着高速凸轮46的凸轮轮廓而移动。从而高速摇臂53也被驱动以便于以摇臂轴51作为支点而旋转。
[0082] 上推件62设置在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上。如附图1,4所示,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以在横向方向B上延伸的方式在纵向壁部分33与外部纵向壁部分35之间延伸而形成。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的外围与纵向壁部分33、底壁部分31以及外部纵向壁部分35一体形成。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布置在邻近喷嘴保持凸起部分38的位置中。由于这个原因,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在横向方向B上与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呈直线对准,而在纵向方向A上以相同间隔排列布置。
[0083] 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的顶端表面71布置得比邻接部分61更为靠下,由于这个原因,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的顶端表面71在高度上比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的顶端表面43a更低。容纳孔72在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的顶端表面71中镗出,以便将上推件62容纳在其中。容纳孔72支撑摇臂机构50。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的顶端表面71布置得比摇臂轴支撑部分54的凹进部分的下端54a更向下,并且基本上位于竖直方向的中心位置。
[0084] 此外,由于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布置在沿纵向方向A互相相邻的喷嘴保持凸起部分38之间的中间处的位置中,因此第一和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70都以相同间隔排列布置。
[0085] 开关机构73设置在高速摇臂53与低速摇臂52之间,并在高速摇臂53对进气阀34的位移传递与低速摇臂52对进气阀34的位移传递之间进行切换。开关机构73包括存储管部分74、活塞75、螺旋弹簧76、传递臂77以及液压机构(未示出)。
[0086] 存储管部分74设置在低速凸起部分55上。存储管部分74形成为管状。窗式部分78形成在存储管部分74后侧部的部分中,通过切除所述部分而与面对进气凸轮轴39的侧部相对。存储管部分74通过窗式部分78而与其外侧相通。
[0087] 活塞75被存储在存储管部分74中。如图中所示的,切除部分79通过部分地切割活塞75的顶端部分而形成在该顶端部分中。窗式部分78位于存储管部分74的低速凸起部分55侧部上。
[0088] 当活塞75位于低速凸起部分55侧部上时,切除部分79通过窗式部分78暴露于外侧。此外,当活塞75移动到存储管部分74的顶端侧(与低速凸起部分55相对的一侧)时,切除部分79在除其后侧部上的窗式部分78以外的其它任何部分(壁部)均被覆盖。
[0089] 螺旋弹簧76被存储在存储管部分74之中,且位于活塞75与存储管部分74的顶端之间。由于这个原因,活塞75由螺旋弹簧76向下推压(靠向低速凸起部分55)。因此,切除部分79通常情况下通过窗式部分78暴露于外侧。
[0090] 传递臂77形成在高速凸起部分59上。传递臂77的末端80以随着高速摇臂53的旋转通过窗式部分78进入存储管部分74内部的方式而形成。
[0091] 这样,当活塞75被布置成使得切除部分79面对窗式部分78时,传递臂77的末端80则不能通过窗式部分78与活塞75相邻接,从而使得传递臂77的末端80能够进入存储管部分74的内部。因此,由于高速摇臂53处于空闲摆动的状态,因此高速摇臂53的旋转移动就不会传递到低速摇臂52上。
[0092] 当活塞75被布置成使得活塞75(除了切除部分79以外的部分)盖住窗式部分78时,传递臂77可以与活塞75相邻接。这样,高速摇臂53的旋转移动就能通过活塞75传递到低速摇臂52上。高速凸轮46对进气阀34的升程量大于低速凸轮对进气阀34的升程量。这样,高速摇臂53的旋转移动通过低速摇臂52被传递到进气阀34上。
[0093] 液压机构具有克服螺旋弹簧76的弹性力而推动活塞75的作用。液压机构根据发动机10的运行状态而切换活塞75的位置。
[0094] 当发动机10处于低速运转状态时,液压机构并不推压活塞75。这样,由于切除部分79正对着窗式部分78,高速摇臂53的旋转移动并没有传递到低速摇臂52上,因此进气阀34由低速摇臂52驱动。
[0095] 当发动机10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时,液压机构推压活塞75,从而由于切除部分79从窗式部分78中脱出,因此窗式部分78被活塞75的除切除部分79以外的部分覆盖,因此高速摇臂53的旋转移动通过传递臂77和活塞75而被传递到低速摇臂52。这样,进气阀34就被高速摇臂53驱动。
[0096]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底壁部分31的高度。如附图2所示,在底壁部分31中,进气侧部分31a的位于进气侧I上的顶端表面31b比排气侧部分31c的位于排气侧E上的顶端表面31d低。此外,如附图2所示,排气侧部分31c的顶端表面31d比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的顶端表面71低。
[0097] 这样一来,在底壁部分31中,由于排气侧E的顶端表面31d比进气侧I上的顶端表面31b高,因此排气侧E的厚度要比进气侧I厚。因此,如附图2至图5所示,可较宽地形成在排气侧E上在底壁部分31较厚部分中形成的冷却流通路径200。
[0098] 通过使得形成在排气侧E上的冷却流通路径200能够被较宽地形成,排气侧E就能被有效地冷却。
[0099]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将气缸盖30固定于气缸体20的固定结构。如附图1中所示,使用盖体螺栓90将气缸盖30固定于气缸体20。底壁部分31上形成有多个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
[0100] 附图6是示出了气缸盖30的平面视图。如附图6所示,布置在气缸盖30排气侧上的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以一个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沿纵向方向A布置在相邻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之间的方式而布置。因此,在如此布置的盖体螺栓凸起91的外围上可确保用于将盖体螺栓90插入进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中充足的工作空间。
[0101] 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也被布置在形成在外部横向壁部分36上的排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2之下。在形成在外部横向壁部分36上的排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2中,在沿竖直方向C与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交迭的部分中形成有一个通道孔,盖体螺栓90和用于盖体螺栓拧紧操作的工具穿过这个通道孔。因此,盖体螺栓90和用于盖体螺栓拧紧操作的工具能够从上方插入穿过排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2。
[0102] 附图2是沿穿过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的平面截取的截面图。如附图2和6所示,布置在气缸盖30进气侧上的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位于形成在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上的凸轮轴支撑部分44之下。
[0103] 如附图3、图4和图6所示,当从顶部看时,形成在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上的进气侧凸轮轴支撑部分44在纵向方向A上比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的除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之外的其它部分都要厚。此外,一个通道孔(通道部分)44a以到达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的方式在纵向方向A上形成在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的两个边缘部分44b之间。进气侧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以从上方穿过通道孔44a的方式而露出。
[0104] 通道孔44a的尺寸被制成为在将盖体螺栓90装入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中时使得盖体螺栓90和所使用的工具能够通过。这样,就能够在进气侧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外围上确保将盖体螺栓90装入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中所需要的空间。
[0105] 此外,形成在一个其它外部横向壁部分36上的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也被构造成使得通道孔44a形成在其中,该通道孔44a以与其中通道孔44a形成在第一进气侧横向壁43上所形成的进气凸轮轴支撑部分44中同样的方式形成,并且盖体螺栓90和工具也能从其中穿过。
[0106] 注意当气缸盖30通过铸造成型时,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和第一、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70被一体形成,因此,底壁部分31、纵向壁部分33以及周向壁部分32互相一体形成。
[0107] 在以此处之前所描述的方式构造的气缸盖30中,由于用于支撑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以及第一和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70的纵向壁部分33在纵向方向A上延伸以便于在其端部处连接至外周壁部分32,因此纵向壁部分33用作气缸盖30的加强肋。
[0108] 如附图2所示,形成在进气侧I上的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的顶端表面92与形成在排气侧E上的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的顶端表面92高度相同。盖体螺栓凸起部分91的顶端表面92的位置比底壁部分31的排气侧部分31c的顶端表面31d的位置高。此外,排气侧部分31c的顶端表面31d的位置邻近于位于比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的顶端表面71更靠向下的部分。
[0109] 在以此处之前所描述的方式构造的气缸盖30中,在进气侧I上,气缸盖30下部处的刚度通过底壁部分31的进气侧部分31a得以保证,中间部分的刚度通过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得以保证,较高部分的刚度通过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得以保证。此外,在排气侧E上,通过布置得高于进气侧部分且处于邻近中间部分的位置中的底壁部分31的排气侧部分31c,下部和中间部分的刚度通过排气侧31c得以保证。此外,排气侧E上的较高部分的刚度通过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得以保证。
[0110] 如前面所描述的,在进气和排气侧I、E上,由于沿高度方向的下部、中间部分以及较高部分的刚度都能够得以充分保证,因此气缸盖30的刚度增加,同时也能够保持进气侧和排气侧I、E之间的刚度平衡。
[0111] 此外,由于第一和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70都以相同间隔排列布置并且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以相同间隔布置排列,因此能够进一步保持气缸盖30的进气侧和排气侧I、E之间的刚度平衡。
[0112] 此外,由于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和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在横向方向B上互相直线对准,因此形成了在两个外部纵向壁部分35之间直线对准的增强壁,从而进一步增强气缸盖30的刚度。
[0113] 此外,由于形成在底壁部分31中其排气侧E上的冷却流通路径200能较宽地形成,因此容易被加热到很高温度的排气侧E就能够有效地被冷却。
[0114] 注意虽然此处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柴油发动机,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即使当本发明应用于汽油发动机时,也能够获得同样优点。
[0115]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的顶端表面41a与外周壁部分32的顶端表面32a的高度相同,因此,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的顶端表面41a与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的高度相同。这样,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与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高度相同。
[0116] 然而,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的高度并不是必须与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的高度相同。尽管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优选与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的高度相同,但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的高度可以仅高于第二进气侧横向壁部分70,因此,排气侧横向壁部分41可以基本与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的高度相同。这里的“基本与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43的高度相同”包括了排气侧横向壁部分比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稍低的情况,或者排气侧横向壁部分比第一进气侧横向壁部分稍高的情况。
[0117] 这样描述了本发明,很明显同样的描述可以以很多方式进行变化。但所述变化不应背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并且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所有所述变化都应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