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及其制造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217112.7

文献号 : CN10140426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高燕辉刘谋迪李忠

申请人 : 深圳市晶导电子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三极管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芯片焊接在框架引脚厚度为0.36-0.44mm框架上;将键合丝键合连接所述芯片与框架的引脚;使用塑封料进行塑封成型保护。上述三极管制造方法通过减少框架厚度,实现节约材料以降低物料成本,同时降低了产品的重量,使单个产品的运输费用降低。此外,还提供了一种三极管。

权利要求 :

1.一种三极管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芯片焊接在框架引脚厚度为0.36-0.44mm框架上;

将键合丝键合连接所述芯片与框架的引脚,所述键合丝与芯片接触时的超声功率为177-492mW,接触压力为70-130g;所述键合丝与芯片焊接过程中的超声功率为177-492mW,焊接过程中焊头施加的压力为100-170g;

使用塑封料进行塑封成型保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极管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引脚的厚度为0.4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极管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本体的厚度为0.36-0.44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极管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本体的厚度为0.4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极管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框架在保护气体的保护下,加热到360-400℃的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极管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气体为氢气所占比例为25%-30%的氢氮混合气体,流量为10-12L/mi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极管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焊臂焊接芯片到框架上时焊臂下压的缓冲压力为8g。

说明书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三极管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寿命长、可靠性高,已广泛用于广播、电视、通信、雷达、计算机、自控装置、电子仪器、家用电器等领域,起放大、振荡、开关等作用。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三极管的封装技术同样快速向前发展。为了减小成本,工艺方面进行着不断革新,如半导体芯片特征尺寸的缩小,引入大量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器件结构。

通常,三极管的框架由金属材料制成,起着导电及散热的作用。框架在三极管的成本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在某些导电及散热性能要求较高的三极管中,框架由纯铜等材料制成,造成三极管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三极管的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降低三极管成本的制造方法。

此外,还提供了一种使用上述方法制造的三极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三极管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芯片焊接在框架引脚厚度为0.36-0.44mm框架上;将键合丝键合连接所述芯片与框架的引脚,所述键合丝与芯片接触时的超声功率为177-492mW,接触压力为70-130g;所述键合丝与芯片焊接过程中的超声功率为177-492mW,焊接过程中焊头施加的压力为100-170g;使用塑封料进行塑封成型保护。

其中,所述框架的引脚的厚度为0.4mm。

其中,所述框架的本体的厚度为0.36-0.44mm。

其中,所述框架的本体的厚度为0.4mm。

其中,还包括将框架在保护气体的保护下,加热到360-400℃的步骤。

其中,所述保护气体为氢气所占比例为25%-30%的氢氮混合气体,流量为10-12L/min。

其中,焊臂焊接芯片到框架上时焊臂下压的缓冲压力为8g。

上述三极管通过减少框架厚度,实现节约材料以降低物料成本,同时降低了产品的重量,使单个产品的运输费用降低。

在焊接过程中,通保护气体保护框架,防止框架氧化影响导电和散热性能。

通过多次实验和分析,获得合理的功率和压力,防止较薄的框架发生形变及产生虚焊。

【附图说明】

图1为三极管的框架示意图;

图2为传统的三极管框架的侧面视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的三极管的侧面视图;

图4为三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传统产品的dVBE测试分布图;

图6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获得的产品的dVBE测试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封装完成后的三极管主要包括芯片、框架、连接芯片与框架的键合丝、保护芯片与键合丝的塑封料等。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三极管的生产和使用性能要求,在不对其产生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框架厚度,实现节约材料以降低物料成本,同时降低了产品的重量,使单个产品的运输费用降低。

如图1所示三极管的框架100包括本体110、引脚120、中筋130及底筋140。引脚120包括发射极引脚122、集电极引脚124与基极引脚126。其中,集电极引脚124直接与本体110相连,发射极引脚122与基极引脚126分别位于集电极引脚124的两侧。中筋130在靠近本体110的一端连接发射极引脚122、集电极引脚124与基极引脚126;底筋140在另一端连接发射极引脚122、集电极引脚124与基极引脚126,底筋140可以将多个三极管的框架100连接在一起。

如图2所示为传统的三极管的框架厚度示意图,如图3所示为本实施方式的三极管的框架100的厚度示意图。对比图3及图2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的框架厚度较传统的框架厚度减少了0.1mm。具体来说,传统的三极管的框架本体110a及引脚120a的厚度都从0.5mm减为本实施方式的0.4mm,加工精度公差控制在0.01mm之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框架本体110a与引脚120a的厚度可以不一致。

从理论上来说,框架100的厚度越薄,就越能节约材料。然而,框架变薄会影响框架的导电和散热性能,更重要的是,框架变薄会给实际的生产过程带来很多困难,例如加工过程中容易变形引起虚焊等,因此,框架不能无限制的变薄。经过多次实验表明,三极管框架100的本体110的厚度控制在0.36-0.44mm,引脚120的厚度控制在0.36-0.44mm较为合适。

三极管的框架100变薄后,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制造方法来制造三极管,会产生诸多不良问题,例如框架100变形、虚焊等问题。

如图4所示,三极管10的制造过程为将芯片200通过焊料焊接在框架100的本体110上,再通过键合线300连接芯片200与引脚120,然后使用塑封料进行塑封,以保护芯片及焊线。

首先,将芯片200焊接在框架100上。把框架100在保护气体(本实施方式为氢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其中氢气所占比例为25%-3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是惰性气体或者高纯度的氮气,在真空环境则不需要保护气体,氢气的作用为利用其化学还原性质在框架100发生氧化后同时进行铜的还原反应,防止框架100氧化,因为氢气是易燃易爆气体,所以用氮气混合进行保护,使之与氧气完全隔离,防止出现危险)的保护下,加热到360-400℃。在框架100上点放适量焊料,再把芯片200放到框架100上并与框架100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满足电特性的要求。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框架厚度减小了0.1毫米,在焊臂焊接芯片200到框架100上时会因为框架100背面与传送框架100的轨道中间多0.1毫米的高度,焊臂下压的缓冲压力(一般为8g)作用会使框架100发生弹性形变。这些因素导致芯片200背面的焊料不能完全熔开,或者在框架100弹性形变的时候框架100上下过程中在芯片200背面产生焊料的局部堆积,形成芯片角的空洞,这对于成品三极管10来说是致命的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对框架100的轨道进行改进,把轨道台面升高0.1mm使之与框架相协调,以减小框架100发生的弹性形变。空间缩小使保护气体的流动会发生变化,多次试验结果表明,把保护气体的流量控制在10-12L/min可以在防止框架100氧化的前提下节省气体。在整个框架100进轨道加热到焊接芯片200到框架100上的过程完成气体流量都控制在此范围之内。

然后,将键合丝300键合连接芯片200与框架100的引脚120。具体而言,是将芯片200的基极B和发射极E与框架100的发射极引脚122与基极引脚126连接的过程。同样在键合过程中由于框架100厚度减小会有框架形变的现象,在对轨道进行改进后,框架100形变引起的不良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是,在键合中由于框架100变薄,在键合压力作用到芯片200上面时,压力的有效缓冲路程变短,在键合很短的时间内,压力不能够完全释放,会对芯片200的基极B和发射极E产生损伤。可以通过对键合参数的调整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键合的接触压力和接触功率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就是找到最合理的参数配置。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分析后,把参数进行如下设置会对键合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接触功率P的数值为60-100(177-492mW),接触压力70-130g;

键合功率60-100(177-492mW),键合压力100-170g。

(注:功率计算公式为(P/255)2*3.2W,其中P为功率的数值)

其中,接触功率为键合丝300与芯片200接触时的超声功率,接触压力为键合丝300与芯片200接触时焊头施加的压力。键合功率为键合丝300与芯片200焊接过程中的超声功率,键合压力为键合丝300与芯片200焊接过程中焊头施加的压力。以上参数的中心值一般为最理想数值,超出上限会压伤芯片,低于下限会引起虚焊,因各机器本身不同数值会有少许变化,但不能偏离中心值太多。

在采用上述制造方法加工的成品三极管进行实际上机测试后,结果表明三极管参数良好且使用正常。以下为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

1.以典型的VBESAT和热阻dVBE为例,是用三极管在工作状态的基极B和发射极E之间的电压变化量来衡量基极B和发射极E之间PN结和三极管本身的温度变化量,其数值越大,表明热阻大,散热不好,数值小且一致性好表明热阻小,三极管散热良好。请对照图5及图6,其中,图5为传统产品的dVBE测试分布,图6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获得的产品的dVBE测试分布。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热阻dVBE分布上,最小值都在54mV,最大值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为68.5mV,比传统的66.5mV大了3%,但平均值62.5mV比传统的61mV只大了0.8%。在使用上不会对三极管的各种性能产生大的影响,从成品的实际应用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2.对三极管的最关键电参数放大倍数hfe进行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试原理为给被测三极管加不同Ic电流进行加热,然后用Ic=200mA进行放大倍数hfe的测试,看其放大倍数的随温度漂移的变化。从上表可以得出:在电流的逐渐增大下,三极管发热量随之变大,温度升高,0.4mm与0.5mm两种不同框架的hfe均呈现上漂趋势,其最大最小值的漂移量分别为0.82和1.04,变化率分别为3.7%和4.9%,都在正常的变化范围之内。

3.对0.4mm和0.5mm框架的三极管进行充电器实际上机对比实验:

  输入电压   温度   输出电压   输出电流   输出功率   0.4mm   220V   68℃   4.90V   0.5A   2.450W   0.5mm   220V   65℃   4.85V   0.5A   2.425W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输入交流电压220V,两者的工作温度相差3℃,输出电压相差1%,输出功率相差1%,满足正常工作使用状态下的性能指标要求。

通过上述测试表明,用0.4mm新框架可以取代0.5mm框架的三极管。用纯铜加工的0.5mm框架,平均每吨纯铜可冲制数量为80.4万只,如果加工为0.4mm的框架,可冲制数量将提高到103万,提高了产量28.1%。因此,降低了单个三极管的铜的用量,降低了物料成本。同时,三极管的质量变轻,将使得每批次运送的三极管数量增加,使单个产品的运输费用降低。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