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149420.0

文献号 : CN10141941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出原良喜多信彦近藤和芳古市佑介萩原元太多田薰小沼精

申请人 : 株式会社理光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偏压单元。一种偏压单元,其相对于主单元在接近主体的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偏压曝光单元,因此所述曝光单元与主体至少一个部分接触以确定曝光单元相对于主体的位置。缓冲单元减轻曝光单元从主体受到的冲击,设置在该曝光单元与主体接触的位置或该位置附近。连接形成部分设置为用于在缓冲工作状态和缓冲非工作状态之间转换缓冲单元工作状态。

权利要求 :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包括环形移动表面的潜像载体;

曝光单元,其通过用光线将所述环形移动表面曝光而在所述潜像载体的环形移动表面上形成潜像;

主单元,其支撑所述潜像载体和所述曝光单元;

偏压单元,其相对于所述成像装置的主体在接近所述主体的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偏压所述曝光单元,因此所述曝光单元与所述主体的至少一个部分接触以确定所述曝光单元相对于所述主体的位置;

缓冲单元,其减轻所述曝光单元从主体受到的冲击,设置在该曝光单元与所述主体接触的部分处或该部分附近;和用于连接缓冲单元的连接形成部分,以便将所述缓冲单元的功能状态在缓冲工作状态和缓冲非工作状态之间的转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被分成至少两个可打开的结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曝光单元保持在第一部分内,并且可以与第二部分分离,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偏压所述曝光单元并将该曝光单元锁定在锁定位置的曝光单元保持结构,并且所述连接形成部分设置在所述曝光单元保持结构的锁定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形成部分包括螺纹孔,

所述缓冲单元包括螺钉部分和设置在该螺钉部分一端的接触部分,并且所述接触部分通过旋入所述螺纹孔中的螺钉部分的旋转而移动,从而可以将缓冲单元在缓冲工作状态和缓冲非工作状态之间转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形成部分包括轴部分和孔部分之一,当连接形成部分包括轴部分时,所述缓冲单元包括孔部分,或者当连接形成部分包括孔部分时,所述缓冲单元包括轴部分,该轴部分和孔部分在可转动的配合部分互相配合,并且所述缓冲单元可以根据缓冲单元绕所述配合部分旋转时的停止位置而在缓冲工作状态和缓冲非工作状态之间转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缓冲单元处于缓冲工作状态并与所述曝光单元接触时,所述偏压单元的偏压力的方向基本上与接触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邻接所述曝光单元的缓冲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用泡沫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邻接所述曝光单元的缓冲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用橡胶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邻接所述曝光单元的缓冲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具有弹性的树脂弹性结构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曝光单元包括指示所述缓冲单元的工作状态的标记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包括用于转换该缓冲单元工作状态的操作部分,以及所述操作部分暴露于所述成像装置的开口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包括用于转换该缓冲单元工作状态的操作部分,以及所述操作部分设置在所述成像装置的关闭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包括用于转换该缓冲单元工作状态的操作部分,以及所述操作部分包括与硬币接合的接合部分,这样所述操作部分能够通过所述硬币操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包括用于转换该缓冲单元工作状态的操作部分,以及所述操作部分可以直接用人体的一部分操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缓冲单元处于缓冲工作状态时,来自所述曝光单元的光线不能到达所述潜像载体,并且当所述缓冲单元处于缓冲非工作状态时,来自所述曝光单元的光线到达所述潜像载体。

说明书 :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包括潜像载体和曝光单元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上,在电子照相的成像装置中,潜像通过潜像写入单元写入的结构已经被广泛使用,所述潜像写入单元例如激光曝光单元,该单元相对于潜像载体比如均匀充电的感光元件执行激光的光扫描。在这样的成像装置中,所述潜像写入单元变得对潜像载体和周边设备的维护造成阻碍,外围设备例如根据装置的总体布置设置在所述潜像载体周边的显影单元等等,所述总体布置有时导致所述可维护性恶化。
[0003] 因此,提出了一种方法,其中通过将曝光单元从成像装置的主体分开使得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变得很好,并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针对曝光单元的定位精度,主体采用了偏压结构,这是分开的一个问题(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2006-008716(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7-192894))。
[0004] 日本专利申请2006-008716公开了(a)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曝光单元通过与可打开/关闭顶盖整体安装的盖子架固定,允许从所述曝光单元(外壳)凸出的需要固定的柱状轴分别穿过所述盖子架的开口,并且允许每个需要固定的轴同时邻接“通孔的底壁和右侧壁”,并受到可延伸的偏压螺旋弹簧偏压,和(b)另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所述盖子架的通孔的所述底壁和右侧壁由可压缩缓冲元件组成,并且即使当所述需要固定的轴有力地碰撞“通孔的底壁和右侧壁”时,也能通过所述缓冲元件的压缩和变形释放冲击。
[0005] 此外,当所述顶盖关闭时,所述被偏压螺旋弹簧偏压的需要固定的轴设置到主体的侧板并接触控制所述需要固定的轴运动的“定位单元”,因此定位所述曝光单元。即,在顶盖打开的状态,每个由所述偏压螺旋弹簧偏压的需要固定的轴可以与“盖子架通孔的底壁和右侧壁”接触;但是,当顶盖关闭时,所述需要固定的轴接触的“盖子架通孔的底壁和右侧壁”这时将退回地比“定位单元”远,并且因此,所述需要固定的轴直接接触“定位单元”。
[0006] 当运输所述成像装置时,其顶盖关闭,并且因此所述需要固定的轴(所述曝光单元)直接接触所述定位单元(主体),此时的状态为所述需要固定的轴被所述偏压螺旋弹簧的偏压力偏压。当在运输之时发生振动的情况下,担心所述需要固定的轴(曝光单元)和所述定位单元(主体)会直接互相碰撞,因此所述曝光单元由于碰撞而移动,并且所述曝光单元的曝光机构发生移动。
[0007] 此外,就成像装置中的曝光单元的连接而言,连接方法已被公开。一种是在收容曝光单元的光学单元壳体内的三个位置设置连接元件,三个位置中的两个位置上的连接元件利用固定元件连接到所述成像装置的主体,并且另一个连接元件自由支撑在另一个位置(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1-100494),另一种方法是针对保持曝光单元的写入单元框架的支撑,利用定位销来定位所述写入单元框架,前侧板连接到前侧,后侧板连接到与前侧板相对的后侧,并且所述写入单元框架通过固定螺钉(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4-45923)固定,另一种连接方法是挡板插入到曝光单元以防止进行文件副扫描的卡盒的往复运动带来的振动(比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5-31584),等等。在任何连接方法中,针对传输时产生的意外振动冲击力导致曝光单元移动,从而导致每个曝光单元的曝光机构发生移动这样的问题,尚未提出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至少部分解决传统技术中的问题。
[0009]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装置包括具有环状移动表面的潜像载体;曝光单元,其通过将所述环状移动表面曝光而在潜像载体的环状移动表面上形成潜像;主单元,其支撑潜像载体和曝光单元;偏压单元,其相对于所述主单元在接近所述主体的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偏压所述曝光单元以便所述曝光单元接触主体的至少一部分以确定曝光单元相对于主体的位置;缓冲器单元,其减轻曝光单元从主体受到的冲击,设置在曝光单元与主体接触的部分或该部分附近;以及连接形成部分,其连接缓冲器单元,从而在缓冲工作状态和缓冲非工作状态之间转换将所述缓冲器单元的工作状态。
[0010] 当接合附图考虑时,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标、特点、优点和技术和工业意义将通过阅读下面目前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而得到更好的理解。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0012] 图2是示出表示成像装置的K处理单元的放大结构图;
[0013] 图3是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另一个简要结构图;
[0014] 图4A是没有提供任何缓冲器单元的曝光单元支撑件的结构图,而图4B示出了缓冲器单元的连接部分的示例结构;
[0015] 图5A是说明了缓冲器单元的驱动机构的横截面示图,图5B是缓冲元件的连接部分的横截面示图,而图5C是说明了驱动伴随缓冲元件的接触元件的部件的结构的横截面示图;
[0016] 图6是示出了成像装置部分打开的状态的透视图;
[0017] 图7说明了曝光单元柄的结构的详细示图;
[0018] 图8是说明了曝光单元柄的结构的另一个详细示图;
[0019] 图9仍然是说明了曝光单元柄的结构的另一个详细示图;
[0020] 图10是说明了缓冲器单元和接触元件的连接方向和布置的透视图;
[0021] 图11是曝光单元柄的局部截面图;
[0022] 图12另一个曝光单元柄的局部截面图;
[0023] 图13曝光单元柄的另一个局部截面图;
[0024] 图14另一个曝光单元柄的结构的局部截面图;
[0025] 图15A是说明了缓冲器单元的标记器和缓冲单元的连接方向和布置的透视图,图15B是示例出挤压单元的一个形式的透视图,而图15C是示例出挤压单元的另一个形式的透视图;
[0026] 图16是成像装置部分打开的状态的透视图;
[0027] 图17是示例出缓冲元件和支撑单元的横截面示图;和
[0028] 图18A是示出在缓冲器非工作状态中曝光光线正常到达感光元件的状态的示图,而图18B是在缓冲器工作状态中曝光光线没有正常达到感光元件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0030] 电子照相打印机(此后称为“打印机”)将被说明为应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
[0031] 如图1中所示,成像装置(类型A)具有曝光单元70设置在所谓的处理卡盒之上的结构,所述处理卡盒分别集成有感光元件2Y、2M、2C和2K,显影单元等等,并可以从所处成像装置的主体拆卸。在所述结构中,所述主体是可分开的,可以打开成至少顶盖50和装置主体80这两个结构,顶盖50向上打开,而主体80设置在顶盖50之下并内建有成像单元,所述成像单元包括感光元件2Y、2M、2C和2K,曝光单元70被顶盖50保持,成为一件分开的主体(称为拆分单元)并与另一个分开的主体80分离。所述类型A是曝光单元70与顶盖50一起从所述主体80分离的成像装置。
[0032] 首先,将说明本打印机的基本结构。图1是所述打印机的简要结构示图。在图1中,所述打印机设置有用于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此后,描述为Y、M、C和K)调色剂图像的四个处理单元1Y、1M、1C和1K。每个处理单元使用互相不同的调色剂Y、M、C或K作为成像材料。除此之外,所述处理单元具有相同的结构并且当它们的寿命结束时被更换为另一个新单元。
[0033] 例述用于形成K调色剂图像的处理单元1K。如图2所示,该处理单元1K设置有鼓形感光元件2K作为潜像载体的例子,该潜像载体承载利用从下面描述的曝光单元70发出的光线在连续移动表面上形成的潜像;鼓清洁单元3K;中和单元(未示出);充电单元4K;作为显影装置的显影器5K等等。作为成像单元的处理单元1K可从所述打印机主体拆卸并且其消耗部件可以同时更换。
[0034] 所述充电单元4K为感光元件2K的表面均匀充电,未示出的驱动单元允许该感光元件在图中顺时针旋转。均匀充电的感光元件2K的表面被激光L曝光扫描并承载K静电潜像。该K静电潜像由显影器5K利用未示出的K调色剂显影为K调色剂图像并随后被中间转印到后面将描述的中间转印带16上。
[0035] 中间转印过程完成之后,鼓清洁单元3K将粘附在感光元件2K表面的转印残余调色剂清除。所述中和单元在清洁之后清除感光元件2K的残余电荷,以便所述感光元件2K的表面被恢复初始状态并准备用于下一步成像。在具有各个其他颜色(1Y、1M和1C)的处理单元中,调色剂图像(Y、M、和C)形成在各个感光元件(2Y、2M、和2C)上并且中间转印到将随后描述的中间转印带16上,与感光元件2K相同。
[0036] 所述显影器5K包括容纳未示出的K调色剂的垂直长漏斗单元6K和显影单元7K。在所述漏斗单元6K中设置有被未示出的驱动单元旋转驱动的搅拌器8K、在垂直方向上位于搅拌器8K以下被未示出的驱动单元旋转驱动的搅拌叶片9K、在垂直于搅拌叶片9K的方向被未示出的驱动单元旋转驱动的调色剂供应辊10K,等等。
[0037] 在所述漏斗单元6K中的K调色剂当被搅拌器8K和搅拌叶片9K的旋转驱动搅拌时在其自身重力下向调色剂供应辊10K移动。所述调色剂供应辊10K包括金属芯部和由泡沫树脂等等制成并覆盖芯部表面的辊单元,并且旋转的同时允许所述漏斗单元6K中的K调色剂粘附到辊单元的表面。
[0038] 在显影器5K的显影单元7K中,设置有旋转的同时与所述感光元件2K和所述调色剂供应辊10K接触的显影辊11K,端部与显影辊11K表面接触的薄层叶片12K,等等。
[0039] 在漏斗单元6K中粘附到调色剂供应辊10K的K调色剂供应到显影辊11K的表面上位于显影辊11K和调色剂供应辊10K之间接触的部分。当调色剂随着显影辊11K的旋转而通过显影辊11K和叶片12K之间的接触部分时,控制供应到辊表面的K调色剂的层厚。
[0040] 控制了层厚的K调色剂粘附到感光元件2K表面上的显影区域中的K静电潜像,所述显影区域是显影辊11K和感光元件2K之间的接触部分。由于粘附,K静电潜像显影为K调色剂图像。
[0041] 借助图2说明了K处理单元,并且通过与处理单元1K相同的过程,Y、M和C调色剂图像分别形成在处理单元1Y、1M、和1C中的感光元件2Y、2M、和2C的表面上,。
[0042] 在图1中,曝光单元70在垂直方向上设置于处理单元1Y、1M、及1C和K的上方。利用从激光二极管基于图像信息发出的激光L,作为潜像写入单元的所述曝光单元70分别在所述处理单元1Y、1M、1C和1K中光线扫描感光元件2Y、2M、2C和2K。通过这种扫描,Y、M、C和K静电潜像分别形成在感光元件2Y、2M、2C和2K上。
[0043] 注意到曝光单元70经由若干光学透镜和反射镜利用从光源发射的激光L辐射感光元件,而且这些光线在主扫描方向由未示出的棱镜马达驱动的棱镜反射镜所偏振。
[0044] 在图1中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同时悬挂有处于张紧状态的中间转印带16的转印单元15在垂直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处理单元1Y、1M、1C和1K之下。除中间转印带16之外,用作转印装置的转印单元15设置有驱动辊17;从动辊18;四个主转印辊19Y、19M、19C和19K;二次转印辊20;带清洁单元21;清洁支撑辊22等等。
[0045] 中间转印带16被布置于其内侧的驱动辊17,随动辊18,四个主转印辊19Y、19M、19C和19K悬挂于张紧状态。未示出的驱动单元旋转驱动驱动辊17的旋转力,与图1中驱动驱动辊17一样,允许中间转印带沿着相同的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
[0046] 如上所述环形移动的中间转印带16夹在4个主转印辊19Y、19M、19C和19K与感光元件2Y、2M、2C和2K之间。由于这种夹置关系,形成Y、M、C和K主转印辊隙,中间转印带16的右表面在此接触感光元件2Y、2M、2C和2K。
[0047] 未示出的转印偏压电源将主转印偏压施加在各主转印辊19Y、19M、19C和19K上。这导致在各个感光元件2Y、2M、2C及2K和各个主转印辊19Y、19M、19C及19K的静电潜像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可以利用转印充电器,转电刷等等代替主转印辊19Y、19M、19C和19K。
[0048] 当形成在所述处理单元1Y的感光元件2Y的表面上的Y调色剂图像随着感光元件2Y的旋转进入Y主转印辊隙时,Y调色剂图像借助转印电场和辊隙压力基本上从感光元件
2Y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随着所述带的环形移动,当其经过M、C和K的主转印辊隙时,各感光元件2M、2C和2K上的M、C和K调色剂图像以Y调色剂图像主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的方式,依次叠加在Y调色剂图像上,进行主转印。
[0049] 转印单元15的二次转印辊20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的环外侧并与设置在环内侧的从动辊18一起夹住中间转印带16。由于这种夹置关系,形成二次转印辊隙,中间转印带16右表面在此与二次转印辊20互相接触。
[0050] 通过未示出的转印偏压电源将二次转印偏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20。由于施加了该偏压,在二次转印辊20和接地的从动辊18之间形成二次转印电场。
[0051] 在垂直方向位于所述转印单元15以下,设置有容纳记录纸张P的送纸盒30,以便可滑动并可从打印机的外壳上拆卸,这些记录纸张呈互相重叠成纸垛状态的若干纸张的状态。所述送纸盒30允许送纸辊30a接触作为片材介质设置在纸垛顶部的记录纸张P,并且通过送纸辊30a以预定时序沿着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朝向送纸路径31传输记录纸张P。
[0052] 一对阻挡辊32设置在送纸路径31的端部附近。在送纸盒30传输的记录纸张P刚好被阻挡辊32夹在中间时,两个辊的旋转都停止。当中间转印带16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与二次转印辊隙中夹住的记录纸张P同步时,再次驱动阻挡辊32旋转,并且朝向二次转印辊隙传输记录纸张P。
[0053] 在所述二次转印辊隙处粘附到所述记录纸张P的中间转印带16上的各个四色调色剂图像,借助二次转印电场和辊隙压力集体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并且所述调色剂图像变成与记录纸张P的白色相结合的全色调色剂图像。当表面上形成了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穿过二次转印辊隙时,纸张自身从所述二次转印辊20和中间转印带16剥落。记录纸张P通过后转印传输路径33输送到后面将描述的定影单元34。
[0054] 没有转印到记录纸张P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在穿过二次转印辊隙之后粘附到中间转印带16。通过与所述中间转印带16的右表面接触的带清洁单元21从带的表面清除调色剂。
[0055] 清洁支撑辊22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的环的内侧,从所述环内侧支持带清洁单元21执行带的清洁。
[0056] 在定影单元34中,定影辊隙由包括热源例如未示出的卤素灯等的定影辊34a和旋转并同时以预定压力接触该定影辊34a的压力辊34b形成。传输到定影单元34内的记录纸张P夹在定影辊隙之间以便记录纸张P承载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表面粘附到定影辊34a。接下来,调色剂图像中的调色剂被加热和加压作用软化,并且定影全色图像。
[0057] 从所述定影单元34内传输并随后穿过后定影传送路径35的记录纸张P,到达分叉到纸张传输路径36和预反转传输路径41的分开点。绕旋转轴42a枢转驱动的转换爪42设置在后定影传输路径35的侧面,并且所述后定影传输路径35的端部附近通过转换爪42的转动而打开和关闭。
[0058] 在从所述定影单元34传输所述记录纸张P时,所述转换爪42停止在由图1中的实线所示的枢转位置并打开所述后定影传输路径35的端部附近。相应地,所述记录纸张P从后定影传输路径35进入纸张传输路径36内并夹在一对纸张传输辊37之间。
[0059] 当在操作单元上输入的输入操作设定单面打印模式时,操作单元上的输入包括未示出的十个键盘等,从未示出的个人计算机发射的控制信号等,则纸张传输辊37夹住的记录纸张P按原样排出到装置外部并堆叠在外壳的顶盖50的顶部表面的堆叠单元上。
[0060] 另一方面,当设定双面打印模式并且当记录纸张P经过后定影传输路径35,且记录介质后端侧输送到纸张输送路径36内而记录介质P前端侧被纸张传输辊37夹住时,所述转换爪42转动到由图1中的点划线所表示的位置,因此所述后定影传输路径35的端部附近关闭。几乎同时,纸张传输辊37开始反向旋转。此时,所述记录纸张P的后端侧在周围相反传输并首先进入预反转传输路径41。
[0061] 图1示出了本打印机从其前侧看的示图。所述打印机的正面位于垂直于图中纸面方向中的前侧而其背面在后侧。本打印机的右侧面在图中的右侧而其左面在左侧。本打印机的右端单元绕旋转轴40a旋转,并且因此相对于打印机的外壳主体用作可打开/关闭的反转单元40。当纸张输送辊37反向旋转时,记录纸张P进入所述反转单元40的预反转传输路径41之内并在垂直方向从上侧传输到下侧。在记录纸张P穿过一对反转传输辊43之间后,纸张进入半圆形弯曲的反转传输路径44内。
[0062] 另外,在纸张沿着弯曲形状的传输时,将记录纸张P的顶面和底面同时翻转,在垂直方向中从上侧到下侧的移动方向也反转,并且纸张在垂直方向上从下侧传输到上侧。这之后,记录纸张P在穿过送纸路径31内侧之后再次进入二次转印辊隙。在各个四色图像二次集中转印到其他表面成为全色图像之后,所述记录纸张P连续穿过后转印传输路径33,定影单元34,后定影传输路径35,纸张传输路径36,以及纸张传输辊37并输出到所述装置之外。
[0063] 反转单元40具有外盖45和摆动体46。更具体地说,反转单元40的外盖45被支撑以便围绕设置于打印机主体的外壳上的旋转轴40a枢转。由于该枢转,利用相对于外壳保持在外盖45内的摆动体46开合外盖45。
[0064] 如图1中的点划线所示,当所述外盖45打开同时所述摆动体46设置在其内部时,送纸路径31,二次转印辊隙,后转印传输路径33,定影辊隙,后转印传输路径35,以及形成于反转单元40和打印机主体侧部之间的纸张传输路径36被垂直分成两部分并且暴露于外部。因此,可以容易地去掉送纸路径31、二次转印辊隙、定影辊隙、后定影传输路径35、或者纸张输送路径36中卡住的纸张。
[0065] 在外盖45打开的状态下,摆动体46被外盖45支撑以便围绕设置在该外盖45中的未示出的摆动轴枢转。由于该枢转,当摆动体46相对于外盖45打开时,预反转传输路径41和反转传输路径44被垂直分成两部分并且暴露在外。因此,可以很容易去掉该预反转传输路径41或反转传输路径44中卡住的纸张。
[0066] 打印机外壳的顶盖50围绕轴元件51旋转支撑,如图1中所示。当该顶盖50以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该顶盖相对于外壳处于打开状态,这允许所述外壳的上开口彻底暴露。
[0067] 如图3中所示,成像装置(B型)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曝光单元70设置在所谓处理卡盒之下,所述处理卡盒分别集成有感光元件2Y、2M、2C和2K,显影单元等等,并且可以从装置上拆卸。位于装置主体80’上部的顶盖50’具有纸张输送盘的功能并且不支撑曝光单元70。在主体80’的内部构造有设置在顶盖50’之下并包括感光元件2Y、2M、2C和2K的成像单元,所述中间转印带16,感光元件2Y、2M、2C和2K,以及曝光单元70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设置,并且该设置不同于图1中之处在于所述曝光单元的设置位置从装置的顶部变为下部。由于成像的基本过程和步骤类似于图1中所说明的,所以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和符号。右侧的开/闭盖子82具有手动送纸盘的功能,并且在开/闭盖子82处于由实线所示的打开的状态下,可以利用送纸辊30a’手动送入纸张。
[0068] 至于图3中所示的成像装置(B型),曝光单元70的偏压和接触位置结构在图4A中作为本发明的参考比较例示出。
[0069] 曝光单元70设置在主体80’中形成的连接凹槽部分81中,设置在曝光单元70下表面的凸起103b和103c与连接凹槽部分81的底面接触,并且设置在曝光单元70右侧部分的凸起103a与所述连接凹槽部分的侧面接触。
[0070] 连接到主体80’的偏压元件104a和104b作为偏压单元与形成在曝光单元70的部分中的接触台阶71接触并将该接触台阶71向下偏压到主体80’。类似的,连接到主体80’的偏压元件104c作为偏压单元与曝光单元70的左侧部分接触并将该曝光单元70向右偏压到主体80’。
[0071] 如图4A中所示,曝光单元70被偏压力压向主体80’;然而,该曝光单元70不固定,因此,当受到振动和冲击时,所述凸起103a、103b、以及103c和主体80’直接互相碰撞,因此曝光单元70内的透镜和反射镜的位置发生移动并且异常成像问题发生的概率变高。
[0072] 如图4B中所示,本发明具有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减轻曝光单元70由于碰撞主体80’而从所述主体80’受到的冲击的缓冲单元对应于偏压元件104a、104b、以及104c设置在曝光单元70和主体80’之间接触部分的附近,并且通过允许曝光单元70(凸起103a、103b、以及103c)接触缓冲元件而不允许曝光单元70与主体80’直接接触。因此,允许拆卸缓冲单元105的缓冲元件连接孔206h提前形成在主体的连接凹槽部分81中。
[0073] 在缓冲单元105连接到连接孔206h的状态下,该缓冲单元105插入曝光单元70和主体80’之间,并且曝光单元70处于缓冲工作状态,此时该曝光单元从主体80’受到的冲击被减轻。当缓冲单元105从连接孔206h拆下时,曝光单元70和主体80’通过凸起103a、103b、和103c直接互相接触,因此,状态变成缓冲非工作状态。相应地,各个连接孔206h构成缓冲单元的连接形成部分,该部分可以将缓冲工作状态转换到缓冲不工作的缓冲非工作状态。
[0074] 在图4中缓冲单元105连接的状态下,通过缓冲单元105在偏压元件104a、104b、以及104c向各个偏压方向推曝光单元70。因此,通过使偏压压力变高,可以允许曝光单元70接近于固定状态,因此曝光单元70可以容许运输时的振动和冲击。
[0075] 相应地,当采用曝光单元定位良好的偏压和接触定位结构时,提供的成像装置不会产生比如构成曝光单元的曝光机构位移的缺点。
[0076] 虽然没有示出,作为一个变化的例子,形成凸起部分以取代连接孔(连接形成位置)206h而用作缓冲单元的连接形成部分,并且具有底部的每个半柱状缓冲单元连接到凸起部分并允许其与缓冲单元105具有相同的功能。
[0077] 作为另一个变化的例子,图4B中所示的每个凸起103a、103b、和103c被制成类似轴形,具有逐渐收缩的倒锥形,用作缓冲单元的连接形成部分,并且用弹性材料制成的缓冲单元与所述类似轴形的凸起部分配合,因此具有缓冲功能。
[0078] 但是,在任何一个例子中,当运输所述图像时,提前个别连接缓冲单元并在运输之后拆下,而必须利用凸起103a、103b、和103c将所述曝光单元70返回处于定位工作状态,这导致复杂的工作。详细的说,在连接凹槽部分81设置在主体80’内时,该工作并不容易。
[0079] 在现有例子中,设置有可以比第一个例子中更容易将缓冲单元从缓冲工作状态转换到缓冲非工作状态的装置。
[0080] 在图5A到5C所示的例子中,形成在主体80’中的缓冲单元连接形成部分包括螺纹孔和在该螺纹孔的轴上往复运动的圆柱。作为用于缓冲单元的连接形成部分,将示出第一种情况和第二中情况的两个例子。
[0081] (情况1)当曝光单元70设置在螺纹孔的前方时,适合这种情况。在图5A中,用于缓冲单元的连接形成部分包括螺纹孔207h和引导孔207i,所述螺纹孔通过容纳螺钉头的凹槽部分207j在所述主体80’的前侧打开(参见图6),所述引导孔用于引导在所述螺纹孔207h的轴线上往复运动的接触元件并在连接凹槽部分81的侧壁上打开。
[0082] 螺钉106a旋入螺纹孔207h。柱状接触元件106b固定到螺钉106a的一端。通过旋转螺钉头106c,接触元件106b可以与曝光单元70的侧面部分接触并根据旋转方向从曝光单元70分开。
[0083] 插入曝光单元70和主体80’之间并减小在缓冲工作状态中曝光单元70从主体80’受到的冲击的缓冲单元106包括螺钉106a,接触元件106b,以及螺钉头106c。
[0084] 所述缓冲单元106利用构成连接形成部分的螺纹孔207h、引导孔207i、以及凹槽部分207j连接,并且可以抵抗偏压元件104c的偏压力将所述接触元件106b推到曝光单元70的侧面部分,将凸起部分103a从连接凹槽部分81的侧壁分开,并且通过反转动作退回接触元件106b并将其从曝光单元70分开以便在凸起103a与连接凹槽部分81的侧壁接触之后保持接触状态稳定。换言之,所述接触元件106b可以从缓冲工作状态转换到缓冲不工作状态的缓冲非工作状态。
[0085] 作为一个变化的例子,即使使用垂直于接触元件106b和与之配合的引导孔207i轴线方向上的横截面制成多边形的结构,所述螺纹孔207h制造成间隙孔,并且螺钉106a的端部旋入接触元件106b,类似于所述例子,可以根据螺钉106a的旋转方向基于螺钉和螺母的原理执行相同的操作。
[0086] (情况2)当曝光单元70设置为从螺纹孔的运动方向偏离时,适合这种情况。在图5A中,缓冲单元的连接形成部分包括通过容纳螺钉头的凹槽部分207j在所述主体80’(参见图6)的前侧打开的螺纹孔207h;形成在所述螺纹孔207h一端的连接部分容纳孔207k;
形成在螺纹孔207h和连接部分容纳孔207k的延伸部上的驱动元件引导孔207m,以及在所述驱动元件引导孔207m的中间在交叉分开的引导孔207i。
[0087] 所述螺钉106a旋入螺纹孔207h。驱动元件107在水平方向可移动的安装在驱动元件引导孔207m内部,垂直于所述驱动元件107的移动方向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矩形以便该驱动元件107在滑动时不旋转,形成在驱动元件107的纵向端部的连接部分107a定位在连接部分容纳孔207k中并连接到螺钉106a的端部。如图5B中所示,所述连接部分的结构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结构,在该结构中所述螺钉106a的端部可旋转并且锁定在连接部分107a的内部。如图5C中所示,形成在驱动元件107中的凸起107b定位在引导孔207i的内部并与形成在接触元件106b’底部部分的斜面接触。
[0088] 通过旋转螺钉头106c,驱动元件107被允许根据螺钉头106c的旋转方向沿着驱动元件引导孔207m在水平方向移动。利用这个运动,凸起107b作用于形成在接触元件106b’底部部分的斜面以垂直移动接触元件106b’,从而该接触元件106b’被允许与曝光单元70的底部部分接触并从其分开。
[0089] 在目前的例子中,通过应用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缓冲单元106和108被允许抵抗偏压元件(104a和104b)和偏压元件(104c)的偏压力在两个方向发生作用。通过采用允许凸起107b利用凸轮机构与斜面接触的结构并允许接触元件106b’作用,作为缓冲单元106和108工作部分的螺钉头106c设置为在相同的平面上互相接近,从而可以增加可操作性。
[0090] 如图6中所示,作为缓冲单元106和108工作部分的螺钉头106c设置在螺钉头暴露于成像装置的运行开口部分的位置,这允许通过容易的操作和较小的操作将曝光单元70从处于被挤压的状态释放,因此提供极好的操作性。
[0091] 减轻所述曝光单元从主体80’受到的冲击的缓冲单元108在缓冲工作状态插入曝光单元70和主体80’之间并包括螺钉106a、驱动元件107以及接触元件106b’。
[0092] 所述缓冲单元108能够抵抗偏压元件104a和104b的偏压力将接触元件106b’推到曝光单元70的底部部分,将凸起103b和103c从连接凹槽部分81的底部部分分开,并且通过反转动作将接触元件106b’退回从并将其所述曝光单元70分开以便在凸起103b和103c与所述连接凹槽部分81的底部部分接触之后保持接触稳定状态。换言之,所述接触元件106b’可以从缓冲工作状态转换到缓冲不工作状态的缓冲非工作状态。
[0093] 在图1中所示的成像装置(A型)中,保持并容纳所有与成像相关的各种元件的主体80的结构可以分开和打开为至少两个结构,即包括顶盖50和其附属元件的上主体80a以及设置在该顶盖50和所述附属元件之下的下主体80b,所述主体容纳处理单元1Y、1M、1C和1K,感光元件2Y、2M、2C和2K,中间转印带16,送纸盒30,定影单元34,以及它们的附属部件。
[0094] 曝光单元70构造成被上主体80a(此后,也称为“拆分单元”)容纳并与下主体80b分开,而拆分单元80a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缓冲单元连接形成部分。
[0095] 在下文中将说明曝光单元的偏压和接触定位结构。
[0096] 图7是顶盖50和其周边结构的放大结构示图。在图7中,具有曝光单元保持结构的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固定到顶盖50的后部表面,并且所述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保持曝光单元70。
[0097] 更具体的说,所述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包括设置在打印机的前后方向(在图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以预定距离互相相对的前板和后板,和未示出的连接所述板的肋。前板和后板具有设置为互相相对的矩形通孔。
[0098] 另一方面,曝光单元70具有从曝光单元70的外壳71的前板的定位参考位置伸出的柱状接触部分100。因此,接触部分100与曝光单元70结合。曝光单元70设置在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的前板和后板之间。伸出到外壳71前板的接触部分100被允许穿过设置在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的前板中的通孔52a。
[0099] 曝光单元70在外壳71上具有吊钩部分71c。吊钩部分71c在离开顶盖50的方向受到安装在该顶盖50背面的可伸长弹簧53的偏压并且靠接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
[0100] 虽然在图中没有示出,但是曝光单元70还具有从外壳71定位参考位置伸出的柱状接触部分100’。接触部分100’设置成与接触部分100同轴,并且其工作功能与接触部分100相同,因此在下文中接触部分100的说明也用于接触部分100’。
[0101] 通过将设置在左侧端部的吊钩部分71c邻接到曝光单元容纳元件102的顶部52b,曝光单元70被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所保持,同时允许设置在所述前板的定位参考位置的接触部分100穿过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的通孔52a。
[0102] 设置在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前板中的通孔52a和设置在未示出的后板中的通孔的直径比曝光单元70的接触部分大很多。这样,曝光单元70被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所保持,以便该曝光单元70在前板的通孔52a和接触部分100之间的间隙范围内自由移动。
[0103] 顶盖50可以围绕作为转轴的轴元件51打开和关闭并通过打开和关闭在顶盖相对于下主体80b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第一位置和顶盖相对于下主体80b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这时,与顶盖50的打开和关闭相联系,被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保持的曝光单元70在缩回位置(图7中所示的位置)和写入运行位置(图8中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缩回位置,曝光单元70不面对任何一个彼此平行布置的处理单元1Y、1M、1C及1K,而当顶盖50闭合时,在所述写入运行位置,曝光单元70面对各个单元。
[0104] 在图7中,偏压元件104的一个端部包括可伸长弹簧等等,该弹簧将穿过设置在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中的通孔52a的接触部分100在图中的倾斜方向从左上到右下偏压,被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的前板保持。
[0105] 在图7中,接触部分100设置在通孔52a中央;然而,当顶盖50关闭时,允许被由可伸长螺旋弹簧构成的偏压元件104偏压的接触部分100同时邻接通孔52a的右侧壁S2和底壁S3。实际上,如图8中所示,允许接触部分100邻接设置在下主体80b的定位接触部分101的右侧壁T2和底壁T3(参见图8)。
[0106] 为了允许所述接触部分100如上所述的邻接,允许该接触部分100同时不仅仅邻接通孔52a和定位接触部分101内壁的每个壁(一个平面),还接触它们的右侧壁和底壁的各两个壁(两个平面)。为了实现同时邻接,接触部分100通过偏压元件104的偏压方向设定为该接触部分100向各两个壁移动的方向。
[0107] 如图8中所示,当拆分单元80a关闭并设置在下主体80b中时,与曝光单元70结合的接触部分100同时与所述下主体的定位接触部分101的右侧壁T2和底壁T3接触,并且确定曝光单元70相对于感光元件2Y、2M、2C和2K位置。
[0108]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中不产生例如构成曝光单元的曝光结构因运输等情况下产生的振动和冲击所造成曝光单元与主体定位单元的碰撞而导致的位移这样的缺陷。例如在运输时受到振动时,如图9所示,拆分单元设置在下主体80b中,此外,在接触部分100(曝光单元70)和定位接触部分101(右侧壁T2和底壁T3)之间限定间隙Δ,从而彼此不会直接接触。以下,例述该拆分单元的所述装置。
[0109] 如图10所示,被矩形相框状框架包围的缓冲元件连接形成部分300设置到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的曝光单元锁定单元(通孔52a),并且外部轮廓限定为与连接形成部分300的内框架相同的缓冲单元300借助使用凹凸配合而连接到连接形成部分300的内框架内侧。
[0110] 缓冲单元301的侧面为L形,且缓冲单元301在连接状态下组成接触平面的(右侧壁S2’和底壁S3’),它们就好像右侧壁S2和底壁S3平行移动到内侧一样(见图7)。因此,保证了对应于图9中插置在曝光单元70(接触部分100)和上主体80a之间的间隙Δ的间隙,因此形成缓冲工作状态,在该状态中曝光单元70从主体80受到的冲击被减轻。在运输等情况完成之后,通过从连接形成部分300移走缓冲单元301,状态变化到缓冲非工作状态。如图8所示,允许接触部分100与定位接触部分101接触(右侧壁T2和底壁T3),从而使得曝光单元70可以定位在预定的位置。
[0111] 形成有连接形成部分300的曝光单元锁定单元(通孔52a)优选设置在接触部分100处或者其附近,并且因此该曝光解锁单元局部适合针对重心的强度和位置设置缓冲单元301。这样,在第一个例子中,由于利用凹凸形状的安装连接结构,连接形成部分300和缓冲单元301可拆卸,并且所述缓冲单元301可以从缓冲工作状态转换到缓冲非工作状态。
[0112] 图11是利用螺钉安装的结构。螺纹孔208h设置到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作为缓冲单元的连接形成部分,缓冲单元302的螺钉部分被旋入螺纹孔208h。通过旋转螺钉头302a,在其端部具有推压单元303的缓冲单元302前进或后退,接触部分100被推动或移动,或者所述缓冲单元302从接触部分100退回,从而使得可以从缓冲工作状态转换到缓冲非工作状态。
[0113] 在目前的例子中,由于使用螺钉安装,所述结构对于间隙和移位具有优势,此外,所述结构简单;因此,这些将能极好地节省成本和具有优良的可操作性。
[0114] 将参照图12和13说明第五实施例。在目前例子中,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和缓冲单元320彼此整体构造。缓冲单元320具有轴(或孔)并且枢转安装到设置于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的孔(或轴)中。缓冲单元320可以围绕作为转轴305的安装部分枢转运动。
[0115] 缓冲单元320被构造成枢转臂,并且用缓冲材料制成的推压单元303被保持在臂的中部。允许该臂围绕转轴305枢转,利用推压单元303推动并移动接触部分100,锁定部分306在与右侧壁S2和底壁S3充分分开的枢转位置钩在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的拐角上,并且缓冲工作状态得以保持。缓冲单元320的自由端用作操作手柄307。
[0116] 为了将图12和13所示的缓冲工作状态转换到缓冲非工作状态,抓紧手柄307以便沿着逆时针方向围绕转轴305移动缓冲单元320,从而使锁定部分306解锁。随后,所述推压单元303借助偏压元件104的偏压力随着接触部分100的移动退回到比右侧壁S2更远的部分中的凹槽部分。在该凹槽部分,形成有用于操作手柄307的凹槽部分308,当处于退回状态的缓冲单元320被上拉时,到达缓冲工作状态。
[0117] 目前的例子是第五示例的结构变化的例子,并且其示意的形状类似于图13。目前例子的特征在于包括操作单元和缓冲工作单元的整个缓冲单元仅仅由树脂制成。在图14中,缓冲单元309由类似第五示例(图12和13)的转轴305可旋转地支撑,并且具有锁定部分306和手柄307的杠杆310a以及推压接触部分100的杠杆310b在转轴305附近分叉到两个方向。
[0118] 杠杆310b由树脂材料制成并构成弹性接触部分,该弹性接触部分借助树脂弹力利用杠杆310a和310b的分叉点附近作为转轴,可弹性接触所述接触部分100。如图14所示,锁定部分306将接触部分100推压到锁定状态,形成缓冲工作状态。当锁定部分306从锁定位置释放时,允许该锁定部分306退回到部件中比右侧壁S2更远的凹槽部分,与第五示例中类似。
[0119] 目前的例子是标记元件312如图15A到15C和图16中所示设置到缓冲单元311的例子。每个缓冲单元311具有弯曲成U形的安装部分311a。另一方面,曝光单元保持元件102具有开口,接触部分100插入其中,并且该开口的边缘部分313的厚度与缓冲单元311配合。
[0120] 如图15A所示,缓冲单元311的安装部分311a与所述边缘部分313配合和接合,允许形成在每个缓冲单元311上的锁定爪314配合到由设置在边缘部分313内侧的安装孔形成的连接形成部分(未示出),并且缓冲单元311的位置利用通孔52a的边缘部分的拐角进行固定。
[0121] 在这样的安装状态中,设置到每个缓冲单元311的推压单元303接收通过偏压元件104的偏压力与右侧壁T2和底壁T3接触的接触部分100,从而形成缓冲工作状态。为了将这个状态改变为缓冲非工作状态,将缓冲单元311从边缘部分313移开。
[0122] 细绳的连接部分316提前形成在每个缓冲单元311的上部,细绳315的一端系在每个连接部分316,并且标记元件312连接到细绳315的另一端。当拆分单元80a如图16所示打开时,很容易看见所述标记元件312,并且这可以促使使用者去除所述缓冲单元311。图15B和15C是推压单元303的示例形式。
[0123] 图17表示,在每个例子中缓冲单元与接触部分100和曝光单元70接触的部件的示例结构。所述接触部分由缓冲元件330构成并且独立于没有缓冲功能的连接部分331或者整个部分用作缓冲元件。
[0124] 第一示例中的缓冲单元105(图4A和4B)包括缓冲元件330和连接部分331。
[0125] 第二示例中的各个接触元件106b和106b’(图5A到5C)包括缓冲元件330和连接部分331。
[0126] 第三示例中的缓冲单元301(图10)整个是缓冲元件330。
[0127] 第四示例中的缓冲单元302(图11)包括缓冲元件330和连接部分331。
[0128] 第五示例中的缓冲单元320的推压单元303(图12和13)整个是缓冲元件。
[0129] 第六示例中的缓冲单元309的杠杆310b(图14)整个用树脂材料制成并由于结构特性起缓冲作用。
[0130] 第七示例中设置到缓冲单元311的推压单元303(图15A到15C)可以整个是缓冲元件330或者是缓冲元件330和连接部分331。
[0131] 图18A和18B示出了感光元件2和曝光单元70在缓冲单元推压曝光单元70(接触部分100)的状态(缓冲非工作状态)和非推压状态(缓冲工作状态)之间的位置关系。防护元件340设置在曝光单元70之下。如图18A中所示,在缓冲不工作状态中,激光穿过防护元件340的开口部分341并且潜像绘制在感光元件2上。
[0132] 当所述缓冲单元推压曝光单元70(接触部分100)以形成缓冲非工作状态时,如图18B所示,与图18A中的状态相比,曝光单元70的位置移动到图中的左上。在该状态中通过设定激光不穿过开口部分341,可以实现在缓冲元件推压曝光单元70的状态下,曝光单元
70不能在感光元件2上绘制潜像的结构。
[0133] 在这样的结构中,即使当使用者忘记去除缓冲单元并在缓冲工作状态下且开始操作成像装置时,也不消耗调色剂,因为没有绘制潜像,并且未示出的图像探测器探测到某些异常,由于没有生成图像,从而促使使用者确认缓冲元件已经去除。
[0134] 在第二个例子中(图5A到5C和图6)和第四个例子中(图11),缓冲元件可以插入主体的曝光单元和接触部分之间并在该简单的结构中借助旋转螺钉的简单操作去除之,节省了空间并降低了成本。
[0135] 在第一个例子(图4B)和第二个例子(图5A到5C)中,偏压曝光单元70的偏压元件104a、104b及104c的偏压力的方向和缓冲单元105或接触元件106b、及106b’与曝光单元70接触的方向被设定大约相同的方向。
[0136] 在第四示例(图11)中,螺纹孔208h设置到右侧壁S2和底壁S3以直角互相交叉的拐角部分,并且偏压元件104偏压接触部分100(曝光单元70)的偏压力的方向和缓冲单元302与接触部分100(曝光单元70)接触的方向被设定为大约相同。
[0137] 在第五示例(图12)中,偏压元件偏压接触部分100(曝光单元70)的偏压力的方向和缓冲单元304与接触部分100(曝光单元70)接触的方向被设定为大约相同。
[0138] 由于这些,每个推压力都没有损失,并且曝光单元可以稳定地固定。
[0139] 每个例子中与曝光单元70和接触部分100接触的缓冲部分用泡沫树脂、橡胶、树脂、或者其他减轻振动的减振材料制成。这使得可以减轻运输等情况下产生的振动并提供节省空间并且不使用比如阻尼器而降低成本的成像装置。如在第六示例中那样,当所述缓冲单元309仅仅用树脂制成时,可以减少缓冲单元回收时的拆解需求。当缓冲单元309与曝光单元保持元件以相同的材料制成时,可以不拆解地回收。此外,当使用泡沫树脂或橡胶元件时,可以获得粘弹性振动控制的效应并且容易避免接触部分的滑动。
[0140] 在每个示例中,当标记单元,比如标记元件设置到缓冲单元时,在运输之后和成像装置使用之前,促使使用者通过去除或者退回缓冲单元以允许所述缓冲单元处于缓冲非工作状态。这样避免由于使用者操作不当引起的物品损坏、纸张损失、以及时间浪费等。
[0141] 在第七示例中(图15A到15C和图16),优选缓冲单元的操作部件设置在拆分单元80a打开时可见的位置。这样防止忘记操作并改善了自身操作的容易程度。相反的,当优选不让使用者操作装置时(服务人员操作),不希望缓冲单元的操作部件设置在使用者可以打开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操作部分设置在仅仅制造者可以打开的部分,从而避免发生故障。
[0142] 相反的,当作为缓冲单元106和108的各个操作部分的螺钉头106c设置在螺钉头不暴露于成像装置的操作开口部分各个位置时,如果优选不让使用者控制缓冲单元,则可以避免使用者对缓冲单元的误操作,并且可以避免由于使用者的误操作引起的物品损坏、纸张损耗、以及时间浪费。
[0143] 当缓冲单元的连接通过如图6中所示的第二示例中的螺钉配合来实现时,作为缓冲单元106和108的操作部分的各个螺钉头106c形成有可用硬币操作的槽106c1,其允许简单的操作和小规模操作释放处于推压状态的曝光单元70,从而使得可以提供良好的操作性。可以利用图11中示出的螺钉头302a在第四示例中提供类似的操作性。
[0144] 在操作时并且当缓冲单元制造成不使用任何工具和元件而利用人体的一部分可直接操作螺钉头106c的工具,例如用于旋转的旋钮、操作手柄等等时,可以提供与以上类似的极好的操作性。图12和13所示的第五示例中,以及图14所示的第六示例中的手柄307可以徒手操作。
[014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以利用缓冲单元的连接形成部分,同时利用将曝光单元定位良好的偏压和接触定位结构,将缓冲元件插入曝光单元和主体的接触部分之间,并且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中构成曝光单元的曝光机构不会因运输时产生的振动和冲击而导致位移这样的缺陷。
[0146] 虽然相对于特定实施例完整并清晰的公开了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不限于此,并且应当被理解为涵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存在的所有变化和可选结构,这些变化和可选结构完全落入这里所阐述的基本教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