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166788.8

文献号 : CN10142007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佐藤一树我妻透

申请人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卡连接器,该卡连接器的内部安装有收纳存储器芯片等薄型卡,并可将检测卡的状态的检测机构配置于狭窄的区域内。卡(C1)的侧方,在引导槽(6)的后端部设有倾斜状的台阶部(6b)。卡连接器中,在卡的收纳区域的侧方设置检测机构(80),由板簧构成的可动检测部件(81)以基部(81a)为支点沿宽度方向变形自如地被支承。在可动检测部件(81)的前端设置可动触点部(81e),在与其相对的壳体的侧面的内表面设置固定电极(30)。借助卡(C1)的台阶部(6b)使可动检测部件(81)变形时,可动触点部(81e)与固定电极(30)接触,从而可切换触点的连接状态。

权利要求 :

1.一种卡连接器,其用于在壳体内安装收纳有电路的卡,所述卡连接器的特征在于,箱体内设有:插入所述卡的收纳区域;位于所述收纳区域内并与设于所述卡上的外部连接部导通的连接端子;借助设于所述卡的侧部的引导槽而动作的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具有:与所述卡的侧面相对且变形自如设置的检测可动部件;与所述检测可动部件的变形动作对应而切换连接状态的触点部,所述检测可动部件至少具有:基端部;能抵接于形成于所述卡的引导槽的台阶部的抵接部;设于比所述抵接部靠前端侧的可动触点部,所述基端部位于所述收纳区域的外侧的位置,并且从所述基端部到所述抵接部之间朝所述箱体的内部方向折曲,使所述抵接部及所述可动触点部向所述收纳区域的内侧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具有:所述收纳区域形成凹状的箱体主体;具有覆盖所述箱体主体的收纳区域的金属板制的顶板及侧面的盖体,所述检测可动部件是一体形成于所述盖体的侧面的检测板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主体上形成有开口部,且一体形成于所述盖体的所述检测可动部件的前端通过该开口部向所述收纳区域内突出。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部由设于所述检测可动部件的所述可动触点部和设于所述箱体侧的固定电极构成,当设于所述卡上的所述台阶部与所述抵接部相接而使所述检测可动部件变形时,所述可动触点部与所述固定电极接触,且所述可动触点部在所述固定电极的表面上滑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部与所述固定电极接触时,与所述基端部和所述抵接部之间折曲的折曲部抵接,且对所述检测可动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变形予以限制的限制部被设于所述箱体主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部由设于所述检测可动部件的所述可动触点部和设于所述箱体侧的固定电极构成,当设于所述卡上的所述台阶部与所述抵接部相接而使所述检测可动部件变形时,所述可动触点部与所述固定电极接触,且所述可动触点部在所述固定电极的表面上滑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具有所述收纳区域形成凹状的箱体主体,

所述可动触点部与所述固定电极接触时,与所述基端部和所述抵接部之间折曲的折曲部抵接,且对所述检测可动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变形予以限制的限制部被设于所述箱体主体。

说明书 :

卡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安装小型且薄型的在壳体内收纳有存储器芯片等电路的卡的卡连接器,特别是涉及具有检测卡的插入的插入检测机构的卡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或个人电脑等中安装使用被称为“存储卡”的小型且薄型的电子功能卡。该电子功能卡,在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小型薄型的壳体(也称为外壳)内收纳有存储芯片、具有存储控制器等功能的IC芯片。并且,在壳体的表面设有与内部的电路导通的多个外部连接部。
[0003] 这种电子功能卡,在与卡的表面平行的朝向上,插入安装在卡连接器的收纳区域内。通过在卡连接器内设置用于保持设于卡的侧部的凹部的由板簧等形成的保持部,并嵌合所述凹部和保持部,从而卡在卡连接器内被保持成不易脱离。这时,设于卡连接器的收纳区域内的外部端子与设于卡的外部连接部导通。
[0004] 另外,记载于以下的专利文献1~3的卡连接器,在插入有卡的箱体的内部设置识别检测机构,能够检测被插入的卡的状态、例如卡的种类或是否设定了写入保护等卡的状态。
[0005] 记载于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卡连接器中,在卡的侧部设有由凹部等构成的识别部(台阶部),当卡被插入时,则通过卡的侧部的识别部使触点被向侧方压出,该触点接触其他触点,从而识别检测机构的开关变为导通状态。
[0006] 记载于专利文献3中的卡连接器中,当卡被插入时,则通过设于卡的识别部,触点被向卡的厚度方向的上方压起,该触点与其他触点接触,从而识别检测机构的开关变为导通状态。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35424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38729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216906号公报
[0010] 在专利文献1~2所示的以往的卡连接器中,形成结构如下,即卡被插入时,在卡的收纳区域的侧方,设于板簧的前端的触点以基端部侧为支点大幅转动而被向侧方压出。因此,在卡的收纳区域的侧方,需要确保用于使触点向横向动作的宽大空间构成的可动区域。由此,减小箱体的横向宽度尺寸是有限制的。
[0011] 另外,专利文献3记载的内容中,卡被插入时,则设于识别检测机构上的触点,在卡的厚度方向上朝向离开卡的表面的方向动作,因此,箱体的厚度尺寸变大,成为阻碍卡连接器的薄型化的主因所在。
[0012] 另外,在固定侧的触点接触上述那样的可动侧的触点,形成导通状态的开关机构中,触点的表面容易形成氧化膜,也是触点不良的原因。

发明内容

[0013]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将例如检测卡的插入的有无或写入保护等的检测机构收纳在无限狭小的空间内,以减小横向宽度方向的尺寸,实现箱体的小型化,进而除去氧化膜,并能够可靠地使检测机构动作而构成的卡连接器。
[0014] 本发明的卡连接器,其用于在壳体内安装收纳有电路的卡,所述卡连接其的特征在于,
[0015] 箱体内设有:插入所述卡的收纳区域;位于所述收纳区域内并与设于所述卡上的外部连接部导通的连接端子;通过设于所述卡的侧部的引导槽而动作的检测机构,[0016] 所述检测机构具有:与所述卡的侧面相对,并且变形自如设置的检测可动部件;与所述检测可动部件的变形动作对应而切换连接状态的触点部,
[0017] 所述检测可动部件至少具有:基端部;能与形成于所述卡的引导槽的台阶部抵接的抵接部;设于比所述抵接部靠前端侧的可动触点部,
[0018] 所述基端部位于所述收纳区域的外侧的位置,并从所述基端部到所述抵接部之间朝所述箱体的内部方向折曲,所述抵接部及所述可动触点部向所述收纳区域的内侧突出。
[0019] 本发明可构成为如下简单的结构,即在壳体的侧面折曲盖体的一部分而形成检测可动部件,检测可动部件通过形成在壳体主体上的开口部2而到达收纳区域的内部,因此,能够使卡连接器小型化。另外,由于没必要如以往那样在壳体21离开卡的表面的厚度方向上确保用于使检测可动部件动作的宽大空间,所以能够实现薄型的卡连接器。
[0020] 上述卡连接器中优选,所述箱体具有:所述收纳区域形成凹状的箱体主体;具有覆盖所述箱体主体的收纳区域的金属板制的顶板和侧面的盖体,其中,所述检测可动部件是一体形成于所述盖体的侧面的板簧。
[0021] 上述结构中,能够以简单且少量的部件数形成检测可动部件。
[0022] 上述卡连接器中优选,在所述箱体主体上形成有开口部,一体形成于所述盖体的所述检测可动部件的前端通过该开口部向所述收纳区域内突出。
[0023] 上述结构中,能够在开口部里侧的收纳区域内设置检测可动部件可动用的空间。因此,检测可动部件不会突出壳体的外部,而能够形成小型的卡连接器。
[0024] 上述卡连接器中优选,所述触点部由设于所述检测可动部件上的所述可动触点部和设于所述箱体侧的固定电极构成,在设于所述卡的所述台阶部与所述抵接部相接而使所述检测可动部件变形时,所述可动触点部接触所述固定电极,且所述可动触点部在所述固定电极的表面上滑动。
[0025] 上述结构中,能够自动除去形成在可动触点部的表面和固定电极的表面的氧化膜。因此,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连接触点。
[0026] 另外,上述卡连接器中优选,所述可动触点部接触所述固定电极时,在所述箱体主体设置限制部,该限制部与所述基端部和所述抵接部之间折曲的折曲部抵接,以限制所述检测可动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变形。
[0027] 进而上述结构中,由于能够延长可动触点部在固定电极上滑动时的距离,所以能够更有效地除去形成在可动触点部和固定电极上的氧化膜。
[0028] (发明效果)
[0029] 本发明中,能够将检测机构有效地收纳在箱体内的狭窄空间内,即使设置检测机构,也能够实现箱体的小型化和薄型化。而且,在检测机构中,检测可动部件能够可靠地在箱体的侧方的位置动作,从而难以发生误检测动作。另外,接触时,由于可动触点部具有在固定电极上滑动的自动清洗功能,从而能够除去可动触点和固定电极的表面的氧化膜,所以能够始终维持良好的接触状态。

附图说明

[0030]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卡连接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0031] 图2是表示拆下盖体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
[0032] 图3是卡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33] 图4是从前方观察未安装卡的卡连接器的主视图。
[0034] 图5是拆下盖体的卡连接器20的俯视图。
[0035] 图6是拆下卡连接器的盖体而表示安装卡的状态的俯视图。
[0036] 图7是拆下卡连接器的盖体而表示安装卡的状态的俯视图。
[0037] 图8是从与图3不同的方向观察时的卡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38] 图9是表示检测机构的盖体的放大俯视图。
[0039] 图10(A)~(C)是阶段性表示检测机构的动作状态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40] 图11是卡的俯视图。
[0041] 图12是卡的左侧视图。
[0042] 图13是从下方显示卡的立体图。
[0043] 附图标号说明
[0044] C1 卡
[0045] 1、11 壳体
[0046] 1a 壳体的表面
[0047] 1b 壳体的背面
[0048] 1c 前端部
[0049] 1d 后端部
[0050] 1e 右侧部
[0051] 1f 左侧部
[0052] 5 外部连接部
[0053] 6 引导槽
[0054] 6b 台阶部
[0055] 7 薄壁部
[0056] 8 中间凹部
[0057] 20 卡连接器
[0058] 21 壳体(箱体)
[0059] 22 箱体主体
[0060] 23 盖体
[0061] 23a 顶板
[0062] 27 左壁部
[0063] 27b 引导基准面
[0064] 27e 开口部
[0065] 30 固定电极(触点部)
[0066] 31 限制部
[0067] 35 锁定机构
[0068] 36 锁定销
[0069] 41 滑块
[0070] 42 槽凸轮
[0071] 52 保持板簧
[0072] 53 保持部
[0073] 55 连接端子
[0074] 80 检测机构
[0075] 81 检测可动部件(检测板簧)
[0076] 81a 基端部
[0077] 81b 倾斜部
[0078] 81c 抵接部
[0079] 81d 中间部
[0080] 81e 可动触点部(触点部)
[0081] 81f 折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82] 图1是表示卡连接器2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拆下盖体的卡连接器20的立体图,图3是卡连接器2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前方看未安装卡的卡连接器20的主视图,图5是拆下盖体的卡连接器20的俯视图,图6和图7是拆下卡连接器20的盖体而表示安装卡的状态的俯视图,图8是从与图3不同的方向看时的卡连接器20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表示检测机构的盖体的放大俯视图,图10(A)~(C)是阶段性表示检测机构的动作状态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0083] 图11以下表示安装在所述卡连接器20上的卡。图11是卡C1的俯视图,图12是卡C1的左侧视图,图13是从斜下侧显示卡C1的立体图。
[0084] (卡的形状)
[0085] 图11~图13所示的卡C1作为所谓的多媒体卡等存储设备使用。卡C1具有塑料制的壳体1,该壳体1内收纳有闪存等存储芯片、起到存储控制器功能的IC芯片等。
[0086] 如图12所示,壳体1具有表面1a和背面1b。表面1a和背面1b是相互平行的平面,表面1a和背面1b的间隔是卡C1的厚度尺寸T。如图13所示,在背面1b的前方露出多个(13个)外部连接部5。外部连接部5的表面是与壳体1的背面1b大致为同一平面。
[0087] 此处,“表面”和“背面”是为了方便识别具有外部连接部5的面和不具有外部连接部5的面的名称,可以是表面1a朝上安装在卡连接器20上,也可以是背面1b朝上安装在卡连接器20上。
[0088] 如图11~图13所示,壳体1具有前端部1c和后端部1d。另外,还具有右侧部1e和左侧部1f。
[0089] 如图12所示,前端部1c是与表面1a垂直的平面,在表面1a和背面1b的角部形成前方倾斜面2。后端部1d是与表面1a和背面1b垂直的平面。右侧部1e和左侧部1f是与表面1a和背面1b垂直的平面。如图11所示,在前端部1c和右侧部1e的边界部以及前端部1c和左侧部1f的边界部、即前端部1c的左右两侧部形成作为圆筒面的一部分的前方角曲面3、3。在后端部1d和右侧部1e的边界部以及后端部1d和左侧部1f的边界部、即后端部1d的左右两侧部也形成作为圆筒面的一部分的后方角曲面4、4。
[0090] 如图11所示,在从表面1a侧看壳体1的俯视图中,壳体1的形状是经由前后延伸的中心线O-O呈左右对称的形状。
[0091] 在壳体1的前方部分中,形成从右侧部1e和左侧部1f朝向中心线O-O凹陷的引导槽6、6。引导槽6、6具有:与右侧部1e以及左侧部1f平行且位于距右侧部1e以及左侧部1f朝向中心线O-O离开宽度尺寸W1的距离的内侧的内侧面6a、6a;与背面1b平行的内底面6c、6c。并且,在右侧的引导槽6的后端部和右侧部1e之间、以及左侧的引导槽6的后端部和左侧部1f之间分别形成倾斜状的台阶部6b、6b。台阶部6b、6b是随着朝向后方而逐渐远离中心线O-O的面,台阶部6b、6b是平面或具有曲率的曲面。另外,在前端部1c和左右的内侧面6a、6b相交的部分形成由圆筒面的一部分构成的前方角部6d、6d。
[0092] 如图12所示,引导槽6、6从壳体1的表面1a向背面1b凹陷。壳体1的表面1a至引导槽6的内底面6c的距离、即引导槽6、6的表面1a朝向背面1b的深度尺寸t1是卡C1的整体的厚度尺寸T的大致1/2。另外,所述引导槽6、6从表面1a凹陷形成的结果是,在比其更背面侧,形成由背面1b和所述内底面6c、6c夹持的部分即薄壁部7、7。该薄壁部7、7的厚度尺寸t2也是卡C1的整体的厚度尺寸T的大致1/2。
[0093] 引导槽6、6在前端部1c的左右两侧部向前方开放。这样,如图13所示,前端部1c的厚度尺寸,其中央的大部分为T,两侧部的厚度尺寸为t2。如图11所示,引导槽6、6的前后的长度尺寸L1是从壳体1的前端部1c到台阶部6b、6b的后端部的距离。
[0094] 台阶部6b、6b在引导槽6、6和壳体1的表面1a之间形成台阶,该台阶部作为用于识别卡C1的识别部的功能。
[0095] 在壳体1的右侧部1e和左侧部1f中,在比引导槽6、6的后端部更向后方空开距离L2的位置上形成中间凹部8、8。中间凹部8、8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L3比所述引导槽6、6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方向L1短。
[0096] 中间凹部8、8具有比右侧部1e以及左侧部1f更靠于中心线O—O侧且与右侧部1e以及左侧部1f平行的内侧部8a、8a。右侧部1e到内侧端8a的宽度尺寸以及左侧部1f到内侧端8a的宽度尺寸W2与所述引导槽6、6的宽度尺寸W1大致相同。
[0097] 中间凹部8、8具有前内端8b和后内端8c,前内端8b和后内端8c间的前后的间隔是中间凹部8、8的长度尺寸L3。
[0098] 如图12和图13所示,中间凹部8、8具有内底端8d、8d,该内底端8d、8d与背面1b平行。表面1a到内底端8d、8d的尺寸是中间凹部8、8的深度尺寸t3,该深度尺寸t3比所述引导槽的深度尺寸t1大。
[0099] 该卡C1安装在卡连接器20上时,通过引导槽6内的保持部53(参照图2和图5)嵌合在中间凹部8上,从而卡C1保持在卡连接器20内的滑块41上。
[0100] 如图12所示,引导槽6、6以及中间凹部8、8均是从表面1a朝向背面1b凹陷至厚度尺寸T的中途的形状,因此,能够使通过引导槽6、6内的保持部53在其紧后方嵌合在中间凹部8、8中。而且,在引导槽6、6的后端部形成有台阶部6b、6b,因此,保持部件被台阶部6b、6b引导,从而顺畅地嵌合在中间凹部8、8内。
[0101] 另外,如图12所示,中间凹部8、8的深度尺寸t3比引导槽6、6的深度尺寸t1大,因此,通过引导槽6、6内的保持部53容易进入中间凹部8、8。由此,能够将保持部53可靠地嵌合在中间凹部8、8中,从而将卡C1定位于卡连接器20内的滑块41。
[0102] 如图11所示,在壳体1的后端部1d的稍内侧形成从表面1a凹陷的捏手凹部9。如图1所示,当卡1安装于卡连接器20时,则具有所述捏手凹部9的后端部分从卡连接器
20突出。通过手指的指甲抠住该捏手凹部9等方法,而能够从卡连接器20拉出卡C1。
[0103] (卡连接器的结构)
[0104] 接着,说明安装所述各种卡的卡连接器20的结构。
[0105] 如图1、图3和图4等所示,卡连接器20具有壳体(箱体)21。壳体(箱体)21由合成树脂制的壳体主体(箱体主体)22和由金属板形成并覆盖在壳体主体22的上方的盖体23构成。
[0106] 如图2~图4及图8所示,壳体主体22为框架体形状。壳体主体22一体形成前壁部24、后壁部25、右壁部26、左壁部27及底壁部28。后壁部25的上表面25a、右壁部26的上表面26a以及左壁部27的上表面27a相互为同一面。如图1、3和图8所示,盖体23的顶板23a紧贴设置于壳体主体22的所述各上表面24a、25a、26a、27a。在盖体23上设有后侧板23b和右侧板23c及左侧板23d,它们从顶板23a垂直折曲。后侧板23b设置于壳体主体22的后壁部25的外表面,右侧板23c和右侧板23d分别设置于壳体主体22的右壁部26的外表面和左壁部27的外表面。另外,如后所述,在左侧板23d上设有构成检测机构80的检测可动部件81。
[0107] 如图4所示,壳体21的厚度尺寸由壳体主体22的底壁部28的下表面28a到盖体23的顶板23a的上表面的高度尺寸决定。另外,对引导器进行引导收纳的收纳区域的高度尺寸Ta由壳体主体22的底壁部28的上表面28b到盖体23的顶板23a的下表面的高度尺寸决定。该高度尺寸Ta与卡C1整体的厚度尺寸T大致相同,或稍微大于厚度尺寸T。
[0108] 如图4及图8等所示,壳体主体22的左壁部27的内表面是引导基准面27b,卡C1中,其左侧板1f一边在所述引导基准面27b上滑动,一边向壳体21的里侧((a)侧)插入。在壳体主体22的前壁部24上形成右引导面24,卡C1的右侧部1e沿右引导面24b被引导。
[0109] 如图4所示,左壁部27的内表面的引导基准面27b和前壁部24的右引导面24b的间隔是收纳区域的宽度尺寸Wa,该宽度尺寸Wa与图11所示的卡C1的宽度尺寸W0大致相同,或比其稍大。
[0110] 如图4所示,在壳体21的前端开设Ta×Wa的开口面积的插入口,卡C1从该插入口29朝向壳体21的内部插入。
[0111] 如图1~3所示,在壳体主体的左壁部27上设置通过将左壁部27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且高度方向的上部切口成宽度狭窄的大致长方形状而形成的开口部27e。在所述开口部27e中插入后述的形成在盖体上的检测可动部件81的前端部侧。
[0112] 如图2、5等所示,壳体主体22的右侧,在底壁部28的上表面28b形成前后方向((a)—(b)方向)延伸的引导部34。该引导部34是在形成于所述上表面28b的剖面呈凹状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槽。在壳体主体22的右壁部26的内侧设置有滑块41,该滑块41沿所述引导部34向前后方向直线往复自如地被支承。
[0113] 在滑块41的左侧部上形成内侧面41a。内侧面41a位于与形成在所述前壁部24上的右引导面24b相同的位置,或其位于稍后侧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如图4所示,形成在左壁部27上的引导基准面27b至所述内侧面41a的宽度尺寸是Wa或稍宽于所述Wa。与所述右引导面24b同样,在引导基准面27b和内侧面41a之间能够引导卡C1。
[0114] 如图2、图3等所示,在滑块41和壳体主体22之间,设有盘簧等的施力部件S1,滑块41朝向前壁部24向眼前侧((b)侧)施力。
[0115] 在滑块41和壳体21之间设有用于在里侧((a)侧)锁定滑块41的锁定机构35。锁定机构35由形成在滑块41的上表面的槽凸轮42和设于壳体21上的锁定销36构成。
[0116] 锁定销36的基端部36a和前端部36b折曲成直角。如图5~图7所示,锁定销36的基端部36a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形成于壳体主体22的前壁部24的上部的保持凹部24c内。锁定销36的前端部36b滑动自如地插入槽凸轮42内。如图1所示,由金属板形成的盖体
23的顶板23a上,在眼前侧右侧一体形成锁定板簧37。该锁定板簧37是切开顶板23a的一部分形成的单臂支承弹簧。所述锁定销36由该锁定板簧37按压,前端部36b按压在槽凸轮42的槽底部上。
[0117] 如图5~图7所示,槽凸轮42具有:位于里侧((a)侧)的端部的锁定解除部42a;比该锁定解除部42a更位于眼前侧((b)侧的锁定部42b。在锁定解除部42a和锁定部42b之间,左侧形成去路槽42c,右侧形成回路槽42d。槽凸轮42的内部中,在锁定解除部42a、去路槽42c、锁定部42b、回路槽42d的各部的边界部形成有台阶,锁定销36的前端部36b仅能够按照锁定解除部42a→去路槽42c→锁定部42b→去路槽42d→锁定解除部42a的顺序滑动,不能逆向行进。
[0118] 图5中,通过施力部件使滑块41向眼前侧((b)侧)移动,与壳体主体22的前壁部24相接。这时,锁定销36的前端部36b位于槽凸轮42的锁定解除部42a内。当卡C1从插入口29插入,而滑块41与卡C1一起向里侧((a)侧)移动时,则锁定销36的前端部36b通过槽凸轮42的去路槽42c内,之后,如图7所示,前端部36b到达槽凸轮42的锁定部
42b,滑块41被锁定不会返回眼前侧((b)侧)。
[0119] 之后,挤压卡C1而使滑块41向里侧((a)侧)仅移动短距离,则锁定销36的前端部36b从槽凸轮42的锁定部42b脱出,被回路槽42b引导,滑块41的锁定被解除。因而,滑块41借助施力部件S1的力,回复到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在此期间,锁定销36的前端部36b从回路槽42d返回锁定解除部42a。
[0120] 如图3~7所示,滑块41上设置与内壁面41a一体形成的延伸到所述收纳区域内的上部引导壁43。另外,在滑块41的(a)方向的端部设有向左方向一体突出的止动部44。如图3和图4所示,朝向止动部44的眼前侧((b)侧)的面为止动面44a。
[0121] 如图4所示,底壁部28的上表面28b到上部引导壁43的下表面的高度尺寸Tb,与图12所示的卡C1的薄壁部7的厚度尺寸t2大致相同,或者比其稍宽。因此,如图2所示,当卡C1在以使前端部1c朝向前方、表面1a朝上的正常朝向插入时,则右侧的薄壁部7能够进入上部引导壁43的下侧,从而能够将卡C1安装至壳体21的里面。
[0122] 如图2和6所示,当卡C1被向插入口29以正常朝向插入时,则卡C1的右侧的薄壁部7进入上部引导壁43的下侧,另外,卡C1的前端部1c与所述止动部44的止动面44a抵接,利用卡C1的插入力使所述滑块41一边克服施力部件S1的施加力一边向(a)方向移动。
[0123] 如图5所示,在滑块41的眼前侧((b)侧)的上表面形成有保持凹部41c,在形成该缝隙状的保持凹部41c内固定有起到作为保持部件的功能的保持板簧52的基端部。保持板簧52由起到板簧材料的功能的金属板形成。
[0124] 在保持板簧52的自由端上一体形成保持部53,该保持部53向滑块41的内侧面41a的图示左侧的收纳区域内突出。保持部53弯曲成V字形,朝向眼前侧((b)侧)的部分是倾斜引导部53a。倾斜引导部53a随着朝向眼前侧((b)侧)而逐渐向远离卡的方向倾斜。保持部53其朝向里侧((a)侧)的部分是卡止部53b,该卡止部53b形成在相对于前后方向((a)—(b)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
[0125] 如图3和图4等所示,保持部53位于前壁部24的上表面24a。保持部53从滑块41的内侧面41a向左方向突出,但是从壳体主体22的底壁部28的上表面28b到保持部53的下缘的高度尺寸设定为与所述Tb大致相同,或比Tb稍宽。
[0126] 如图2~图7所示,在壳体主体22的里侧((a)侧)设有接触端子55。接触端子55以与露出在图13所示的卡C1的背面1b的外部连接部5相同的数量且以相同的间距排列。如图3所示,各个接触端子55的基端侧相对于底壁部28的下表面28a以模制化的单臂状态固定,并在(a)方向的前端侧形成上下方向弹性变形自如的自由端。另外,连接端子
55的表面由涂镀了金等低电阻的贵金属材料的导电性金属板形成。
[0127] (检测机构的结构)
[0128] 如图1、图3和图9等所示,在壳体21的左侧设有检测有无卡插入的的检测机构80。
[0129] 如图1~图3、图8等所示,在壳体主体22的左壁部27上形成有向左壁部27的偏左方向突出的宽幅部27A。并且,在该宽幅部27A的上部形成有开口部27e,该开口部27e内收纳有构成检测机构80的一方的检测可动部件81。另外,在开口部27e的里侧(a)侧的位置上一体设有比左壁部27的壁厚薄的薄壁部28B。并且,如图8所示,在相当于该薄壁部28B的右侧面的内表面上设有构成检测机构80的另一方的固定电极(触点部)30。
[0130] 检测可动部件81一体设于盖体23的左侧板23d上。即,左侧板23d的一部分被切开,在该被切开的部分上,形成左侧板23d的金属板的一部分作为细长的单臂板簧被切出来,从而与左侧板23d一体形成。细长状的检测可动部件(检测板簧)81中,(b)侧是从左侧板23d接续的基端部81a,(a)侧是前端。
[0131] 如图9放大所示,检测可动部件81具有:基端部81a、从基端部81a向右方向的收纳区域倾斜折曲的倾斜部81b、折曲倾斜部81b的终端部而形成的抵接部81c、从抵接部81c沿(a)方向直线状延伸的中间部81d、设于中间部81d的更前端的可动触点部(触点部)81e。另外,基端部81a和倾斜部81b之间的折曲部分是折曲部81f。
[0132] 如图9所示,抵接部81c形成为向左侧呈凸的大致圆弧状。检测可动部件81中,盖抵接部81c的(a)方向的前端部分进入盖体23的左侧板23d的内侧、即顶板23a的下表面。另外,可动触点部81e也可形成为向右侧呈凸的圆弧状的曲面。这样的检测可动部件81以所述基端部81a为支点,使前端部的可动触点部81e沿横宽方向(左右方向)弹性变形自如。
[0133] 如图9所示,在由盖体23覆盖壳体主体22的状态下,所示检测可动部件81位于左壁部27的内侧,所述可动触点部81e与形成在壳体主体22侧的薄壁部27B的内表面的固定电极30相对。并且,在未插入卡C1的状态下,所述可动触点部81e位于远离固定电极30的右侧的位置。
[0134] 检测可动部件81中,其位于倾斜部81b的前端的所述抵接部81c、中间部81d以及可动触点部81e向作为左壁部27的内表面的引导基准面27b的右侧突出。其中,抵接部81c向形成所述卡C1的左侧的引导槽6的内侧面6a的进一步右侧突出(参照图10(A))。
即,检测可动部件81其所述抵接部81c、中间部81d以及可动触点部81e通过形成在宽幅部
27A的上部侧的开口部27e而插入收纳区域的内部,它们的高度位置设定为与卡C1上形成的左侧的引导槽6相同,或设定在比左侧的引导槽6稍高的位置。
[0135] (卡的安装动作)
[0136] 接着,说明卡向所述卡连接器20的安装动作。
[0137] 图2、图6及图7示出了卡C1以正常朝向被安装时的动作。
[0138] 在未安装卡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滑块41向插入口29侧((b)侧)移动。
[0139] 当卡C1以前端部1c朝向前方、表面1a朝上的正常姿势从插入口29插入时,则卡C1的壳体1的右侧上形成的薄壁部7通过设于滑块41的眼前侧的保持板簧52上形成的保持部53的下侧,并在图4所示的高度尺寸Tb的区域内向里侧移动。
[0140] 进而,当向(a)方向压入卡C1时,则右侧的引导槽6通过滑块41的上部引导壁43的下表面侧,卡C1的前端部1c与止动部44抵接。
[0141] 此期间,在卡C1的右侧,设于滑块41上的保持板簧52的保持部53通过卡C1的右侧的引导槽6的内部,即通过薄壁部7的上方,与引导槽6的后方的台阶部6b相接。由于保持部53通过台阶部6b而压向右方,所以保持板簧52变形,保持部53暂时后退到滑块41内。然后,保持部53在卡C1的右侧部1e滑动距离L2而至中间凹部8时,则借助保持板簧52的弹性恢复力,使保持部53嵌合于右侧的中间凹部8的内部(参照图6)。
[0142] 这时,保持部53的朝向眼前侧的倾斜引导部53a在向同一朝向上倾斜的台阶部6b上滑动,因此,能够以轻量的力将卡C1压入壳体21内,从而使保持部53嵌合于中间凹部8。然后嵌合后,保持部53中的形成于相对于卡的插入方向大致垂直的朝向的卡止部53b被挂止于中间凹部8的前内端8b,因此,卡C1难以向眼前方向((b)方向)脱出。
[0143] 一方面,如图10(A)所示,在卡C1的左侧,前方角部6d与检测可动部件81的倾斜部81b抵接。进而,当向(a)方向压入卡C1时,则如图10(B)所示,左侧的前方角部6d和与其接续的内侧面6a向左方向压入抵接部81c,因此,检测可动部件81的整体以基端部81a为支点向左方向(图10(B)的α方向挠曲变形。这时,检测可动部件81的前端的可动触点部81e与固定电极30抵接。由此,可动触点部81e和固定电极30之间被导通连接。
[0144] 如图10(C)所示,当向(a)方向进一步压入卡C1时,抵接部81c一边在卡C1的左侧的引导槽6的内侧面6a滑动,一边在引导槽6的内部相对移动,从而与位于引导槽6的后方的台阶部6b相接。抵接部81c通过台阶部6b被压向左方,因此,检测可动部件81进一步变形,而向引导槽6的外部压出。
[0145] 如图10(A)所示,固定电极30和卡C1的左侧部1e间的横向宽度方向的相对间隔dw1,比卡C1不碰到检测可动部件81的状态下的固定电极30和可动触点部81e的左侧面间的横向宽度的相对间隔dw2窄。并且,向引导槽6的外部压出的检测可动部件81被配置于该狭小的相对间隔dw1内。因此,如图10(C)所示,当检测可动部件81通过台阶部6b而向引导槽6的左方向的外部压出时,抵接部81c的构成圆弧形状的部分的曲率半径变大,可使抵接部81c直线状变形。这时,检测可动部件81的整体的长度尺寸向(a)方向延伸,所述可动触点部81e在固定电极30的表面上向(a)方向以滑动距离Ls滑动。这样,能够具备自动除去可动触点部81e的表面及固定电极30的表面上形成的氧化膜的自动清洗功能。
[0146] 另外,如图10(C)所示,也可以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将与作为基端部81a和倾斜部81b的边界的折曲部81f抵接以对折曲部81f的变形加以限制的限制部31设置在壳体主体
22的左壁部27的内表面。在这种情况下,若盖体23侧的限制部31和卡C1的左侧部1e间的相对间隔dw3预先设定为与所述相对间隔dw1相同程度,则检测可动部件81的前端侧的可动触点部81e及基端侧的折曲部81f可分别由固定电极30以及限制部31,检测可动部件
81的中间的抵接部81c由卡C1的左侧部1e,从左右两侧方向进行夹持的方式夹住检测可动部件81。由此,能够使检测可动部件81的长度尺寸进一步向(a)方向延伸,从而能够延长可动触点部81e在固定电极30上滑动的距离。这样,能够更有效地除去可动触点部81e的表面以及固定电极30的表面上形成的氧化膜。
[0147] 而且,由于能够防止基端部81a和倾斜部81b间的折曲部81f向壳体21的外部突出,所以壳体2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不会变大,而能够形成小型的卡连接器20。
[0148] 另外,在排出卡C1时,直线状延伸的抵接部81c回复为原来的圆弧形状,所以检测可动部件81整体的长度尺寸向(b)方向收缩。这时,检测可动部件81的长度尺寸在所述可动触点部81e在固定电极30的表面向(b)方向滑动的同时缩小。这样,卡C1被排出时,能够自动除去可动触点部81e的表面和固定电极30的表面上形成的氧化膜。
[0149] 这样的本发明中,构成检测机构80在壳体21的侧面而折曲盖体23的一部分形成板簧状的检测可动部件81,检测可动部件81的前端侧通过形成在壳体主体22上的开口部27e到达收纳区域的内部的简单结构,并且弹性变形的检测可动部件81不向壳体21的外部突出,因此,能够使卡连接器20小型化。另外,没必要向以往那样,在远离卡C1的表面的壳体21的厚度方向上确保板簧动作用的空间。因此,可制成薄型的卡连接器20。
[0150] 当保持部53与中间凹部8嵌合后压入卡C1时,通过卡C1的前端部1c挤压形成于滑块41的止动面44a,卡C1和滑动41一体化地向里侧移动。然后,当卡C1到达图7所示的装置完成位置时,形成在滑块41上的槽凸轮42的锁定部42b与锁定销36的前端部36b卡止,滑块41被锁定在该位置。
[0151] 这时,如图14所示,设于壳体主体22的里侧的各连接端子55,被弹性压接在露出于卡C1的背面1b的各外部连接部5上。
[0152] 未图示的控制部监视固定电极30和可动触点部81e是否为导通状态。并且,例如在固定电极30和可动触点部81e未导通时,控制部判断为卡C1为未插入。另外,在固定电极30和可动触点部81e形成导通状态时,控制部判断卡C1插入壳体21内。
[0153] 并且,控制部经由壳体主体22的连接端子55以及露出于卡C1的背面1b的外部连接部5而向壳体主体22内的存储器进行读取,从而对存储器内进行信息的写入或对存储器内写入的信息进行读出。
[015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检测卡C1插入了卡连接器20内的有无情况的检测机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使用作为通过检测在卡的侧面等上形成的凹凸,从而检测卡的种类、卡的误插入、或写入保护设定的有无等卡的状态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