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167400.6

文献号 : CN10143672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松村薰鹤田哲广

申请人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摘要 :

保持突起分别在左-右方向上从隔离器的右侧壁和左侧壁上形成、并且分别在该左-右方向上从隔离器的右侧壁和左侧壁向外突起。保持突起用来实现隔离器的临时保持状态和完全保持状态。当侧壁弹性变形时,保持突起在连接器壳体的各个保持部分上滑移,由此实现保持状态。在前后方向上可以向内弹性变形的侧壁形成右和左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的一部分,并且因此,必须分别支撑各个金属端子。因此,支撑突起分别在左右方向上从侧壁上形成、并且在该左右方向上从侧壁向内突起。这些端子支撑突起用来将各个金属端子支撑在预定的位置。

权利要求 :

1.一种连接器,其包括:

连接器壳体,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并置的多个端子容纳室,该端子容纳室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该连接器壳体具有隔离器安装孔,该隔离器安装孔跨过所述端子容纳室延伸并且朝着该连接器壳体的下表面开口;

金属端子,其分别被容纳并且保持在所述端子容纳室中;以及

隔离器,其被安装在所述隔离器安装孔中,以便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被临时地保持或完全地保持,其中所述隔离器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端子通道孔,以便该端子通道孔与所述端子容纳室对齐;

其中所述隔离器具有一对右和左侧壁,其分别限定右和左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端子通道孔由通道孔分隔壁而从彼此分离;

其中一对保持突起分别在该右和左侧壁上形成、并且分别在该第一方向上从该右和左侧壁向外突起,而且一对端子支撑突起分别在该右和左侧壁上形成、并且在该第一方向上从该右和左侧壁向内突起;

其中每一个右和左侧壁具有突起形成部分,在该突起形成部分上形成有所述保持突起和所述支撑突起,并且每一个该突起形成部分具有弹性,以便使其在由形成在每一个右和左侧壁的根部的内侧附近的槽所形成的空间的范围内,在第一方向上向内弹性变形;并且其中在相应侧壁和相邻的通道孔分隔壁之间的每一个右和左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的宽度,比在相邻的通道孔分隔壁之间的每一个内部端子通道孔的宽度大;并且端子支撑突起与每一个右和左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的通道孔分隔壁之间的宽度大致等于每一个内部端子通道孔的宽度,该内部端子通道孔设置在右和左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连接器,其中在每个右和左侧壁上的所述保持突起被设置成比支撑突起更接近于所述槽。

说明书 :

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其具有用来以双重方式保持金属端子(容纳于连接器壳体中)的隔离器。

背景技术

[0002] 相关的连接器包括具有多个端子容纳室的连接器壳体、以及分别容纳在端子容纳室中的金属端子,并且每一个端子容纳室具有一体地形成在其内表面上的撞杆(lance)。当将金属端子容纳在所述端子容纳室中的时候,该撞杆保持所述金属端子不被移出。
[0003]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连接器的多杆设计的发展,仅仅通过撞杆不能提供用来保持金属端子的足够的保持力,并且因此已经采用了一种结构,其中将从连接器壳体分隔的隔离器连接到连接器壳体上,以便以双重方式保持金属端子(见,例如,专利文献1)。
[0004] [专利文献1] JP-A-2000-36352
[0005]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相关连接器具有一个问题,即,在端子容纳室的延伸方向上(即,在连接器壳体的前后方向上)的隔离器的厚度增加。适于将隔离器首先以临时保持状态安装到隔离器安装孔(形成在连接器壳体中)中,然后以完全保持状态安装到该隔离器安装孔中。因此,隔离器需要包括用于实现临时保持状态和完全保持状态的保持突起、以及用来允许具有所述保持突起的隔离器的那些部分的弹性变形(或弯曲)的弯曲空间,并且由于这些部分的形成,从而使该隔离器的厚度增加。
[0006] 近些年来,越来越需要连接器具有紧凑的设计和节约空间的设计,并且当隔离器的厚度大的时候,很难满足这些要求,并且因此,本发明的发明者认为有必要改进隔离器的结构。

发明内容

[0007] 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创造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可以具有紧凑的设计和节约空间的设计。
[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
[0009] 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并置的多个端子容纳室的连接器壳体、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端子容纳室、以及具有隔离器安装孔的连接器,该隔离器安装孔跨过所述端子容纳室延伸并且朝着该连接器壳体的下表面开口;
[0010] 分别被容纳在并且被保持在端子容纳室中的金属端子;以及
[0011] 隔离器,其安装在隔离器安装孔中,以便相对于连接器壳体被临时保持或完全保持,
[0012] 其中所述隔离器具有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端子通道孔,以便将多个端子通道孔与端子容纳室对齐;
[0013] 其中所述隔离器具有一对右和左侧壁,其分别限定右和左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的一部分,并且该端子通道孔由通道孔分隔壁而从彼此分离;
[0014] 其中一对保持突起分别在第一方向上从侧壁上形成、并且分别在该第一方向上从侧壁向外突起,而且一对端子支撑突起分别在第一方向上从侧壁上形成、并且在该第一方向上从侧壁向内突起;
[0015] 其中每一个右和左侧壁具有突起形成部分,在该突起形成部分上形成有保持突起和支撑突起,并且每一个突起形成部分具有弹性,以便使其在第一方向上、在由形成在侧壁的根部的内侧附近的槽所形成的空间的范围内向内弹性变形;
[0016] 其中在相应侧壁和相邻的通道孔分隔壁之间的每一个右和左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的宽度,比在相邻通道孔分隔壁之间的每一个内部端子通道孔的宽度要大;并且端子支撑突起与每一个右和左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的通道孔分隔壁之间的宽度大致等于每一个内部端子通道孔的宽度,该内部端子通道孔设置在右和左的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之间。
[0017] 通过上面的结构,可以将隔离器相对于连接器壳体确定地临时和完全地保持,而不用增加隔离器的厚度(即,隔离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0018] 更具体地,保持突起分别形成在隔离器的右侧壁和左侧壁上,并且分别在第一方向上从隔离器的右侧壁和左侧壁向外突起。保持突起用于实现隔离器的临时保持状态和完全保持状态。当侧壁弹性变形时,该保持突起在连接器壳体的各个保持部分上滑移,以由此实现保持状态。侧壁(其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弹性变形)形成右和左最外面的端子通道的一部分,并且因此必须支撑各个金属端子。因此,支撑突起分别形成在侧壁上,并且分别在第一方向上从侧壁向内突起。这些端子支撑突起用来将各个金属端子支撑在预定位置中。
[0019] 合适地确定在侧壁和相邻通道孔分隔壁之间的每一个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的宽度、以及在端子支撑突起和每一个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的通道孔分隔壁之间宽度尺寸,并且侧壁可以弹性变形,并且形成端子支撑突起。利用这种结构,可以获得在前后方向上不会延伸很长的隔离器。由于该隔离器的上述特征,可以实现连接器的紧凑设计和节省空间的设计。
[0020] 保持突起(其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突起)的突起量和侧壁的弹性变形量可以通过减小连接器壳体的每个侧壁的一部分而被充分地吸收。
[0021] 优选地,将每个侧壁上的保持部分设置成与支撑突起相比更接近于槽。
[0022] 通过上面的结构,将每一个保持突起设置为更接近于槽,尽管在金属端子被插入隔离器中的情况下,侧壁仍然可以充分地弹性变形。在本发明中,可以容易地使隔离器进入临时保持状态和完全保持状态。
[0023] 通过上面的结构,连接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没有增加的隔离器,并且因此达到了可以实现连接器的紧凑设计和节省空间设计的优点。
[0024] 通过上面的结构,适当地确定每个侧壁的保持突起部分、端子支撑部分以及槽的排列,并且通过这样做,实现了可以更容易地临时保持和完全保持隔离器,而无需影响金属端子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25] 通过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本发明的上述目标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其中:
[0026] 图1A至1C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横截面剖视图,图1A为在完全保持状态下的隔离器的横截面剖视图,图1B为隔离器的前视图,并且图1C为在隔离器的临时保持状态下的隔离器的横截面剖视图;
[0027] 图2为隔离器的放大的前视图;
[0028] 图3为隔离器的放大透视图;以及
[0029] 图4为隔离器的放大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图1A至1C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横截面剖视图。图1A至1C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横截面剖视图,图1A为在完全保持状态下的隔离器的横截面剖视图,图1B为隔离器的前视图,并且图1C为在隔离器的临时保持状态下的隔离器的横截面剖视图。图2为隔离器的放大的前视图,图3为隔离器的放大的透视图;以及图4为隔离器的放大的前视图。
[0031] 在图1A至1C中,连接器1包括由绝缘合成树脂制成并具有多个端子容纳室3的连接器壳体2、分别被容纳并保持在端子容纳室3中的多个金属端子(未示出)、以及用来以双重方式保持金属端子的隔离器4。
[0032] 在该连接器1中,将图1B示出的隔离器4连接到连接器壳体2,以被布置在它的临时保持状态下,如图1C所示;并且在这个临时保持状态下,分别将金属端子插入到端子容纳室3中;然后该隔离器4进入完全保持状态,如图1A所示;因此完成了将这个隔离器4在连接器壳体2中的安装。
[0033] 将已知的具有导电性的阴性金属端子用作金属端子(未示出),并且因此将在此省略对其的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附图中的箭头表示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在图1A、1B、1C和图2中,垂直于这些图的纸张的方向限定前后方向(纸张的前侧限定向前的方向,而纸张的后侧限定向后的方向)。
[0034] 端子容纳室3形成在连接器壳体2中,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直线延伸。端子容纳室3设置成两行(上和下),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并置。撞杆,尽管没用参考标号表示,也分别一体地形成在端子容纳室3的前部上。每一个撞杆都具有类似悬臂的形状,以便保持被插入到端子容纳室中的金属端子。
[0035] 连接器壳体2具有用来在其中安装隔离器4的隔离器安装孔5。该隔离器安装孔5形成在连接器壳体2中,并且贯穿连接器壳体2的下表面而延伸,并且由此向该连接器壳体2的下表面开口。该隔离器安装孔5跨过多个端子容纳室3而延伸。对应于隔离器安装孔5的连接器壳体2的相对(右和左)侧壁的那些部分在厚度上被减小,以形成隔离器4用的保持部分7。
[0036] 保持部分7包括由于减小侧壁6的厚度而形成的空间8、临时保持部分9、以及完全保持部分10,这两个保持部分9和10被设置为靠近连接器壳体2的下壁。临时保持部分9以及完全保持部分10为类似山的形状(即,具有大致三角形的横截面),并且当隔离器4的每一个保持部分(后面将描述)安装在凹陷部分中时,实现保持状态。将临时保持部分
9设置为比完全保持部分10更接近连接器壳体2的下壁。
[0037] 在图1A到图4中,隔离器4具有多个端子通道孔11,这些端子通道孔11在前后方向上贯穿而延伸,以使这些端子通道孔11可以与连接器壳体2的端子容纳室3对齐(将端子通道孔11排列成两(上和下)行,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并置)。隔离器4包括矩形的类似框的组件,并且具有形成端子通道孔11所需要的最小的厚度(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或尺寸)。
[0038] 当从前侧观看时,每一个端子通道孔11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并且保持部分12形成在每个端子通道孔11的下部或底部处。在隔离器4的完全保持状态下,该保持部分12与金属端子接合,以用双重方式保持该金属端子。
[0039] 隔离器4包括上壁13、下壁14、以及相对的(右和左)侧壁15。将每个侧壁15的一部分形成为突起形成部分16(将在后面描述)。将该突起形成部分16设置成与下排的端子通道孔11一致。下排的端子通道孔11的右和左的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11由参考数字11a表示,而设置在该右和左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11a之间的这些端子通道孔11(下文中称为“内部端子通道孔”)由参考数字11b表示。上排的端子通道孔11分别具有与内部通道孔11b相同的形状。
[0040] 隔离器4的右和左侧壁15(突起形成部分16)分别限定右和左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11a的侧壁。一对保持突起17分别在右和左侧壁15上形成,并且分别在左右方向上从该右和左侧壁15向外突起。一对端子支撑突起18也分别在右和左侧壁15上形成,并且分别在左右方向上从该右和左侧壁15向内突起。每个侧壁15具有槽20,该槽20与侧壁15的根部19的内侧以连续的关系形成。每个侧壁15具有这样的弹性,以使其在由槽20形成的空间范围内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弹性变形(或弯曲)。在本实施例中,当如本实施例这样设置多排端子通道孔11时,将侧壁15的具有保持突起17和端子支撑突起18的那部分称为突起形成部分16,以便可以容易地从侧壁15的没有这些突起的其他部分区分开来。
[0041] 该对保持突起17用作用于相对于连接器壳体2的隔离器安装孔5而临时和完全保持隔离器4的部分。当每个侧壁15弹性变形(或弯曲)时,保持突起17在临时保持部分9(或完全保持部分10)上滑移,并且安装到邻近的凹陷部分以在此保持地接合。利用该保持接合,可以将隔离器4临时保持和完全保持。
[0042] 形成端子支撑部分18以用来相对于侧壁15将金属端子支撑在预定位置中。该端子支撑突起18的远端具有这样的形状,以使其与金属端子的电接触部分面对面的接触,从而将金属端子支撑在预定位置中。该端子支撑突起18略微向上偏离保持突起17,并且从槽20分隔。该端子支撑突起18也略微向后偏离保持突起17。
[0043] 在图2中,在侧壁15与相邻的通道孔分隔壁21之间的每一个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11a的宽度L1,大于在相邻的通道孔分隔壁21之间的每一个内部端子通道孔11b的宽度L2。而且,最外面的端子通道孔11a的在端子支撑突起18与通道孔分隔壁21之间的宽度尺寸L3,通常等于内部端子通道孔11b的宽度L2。
[0044] 如上参考图1A至图4所述,在本发明中,可以将隔离器4相对于连接器壳体2确定地临时和完全保持,而不用增加隔离器4的厚度(即,隔离器4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具有上述结构的隔离器4的本发明连接器1,与现有连接器相比,在紧凑设计和节约空间上更有优势(本发明的隔离器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与图4中由点划线表示的现有隔离器相比充分地减小)。
[0045]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题的情况下,可以做各种修改。
[0046] 本发明为基于2007年11月16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297525,其内容结合于此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