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阻塞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710195411.0

文献号 : CN10145001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涛田昆玲何龙谢文

申请人 : 王涛田昆玲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更为安全,便于手术释放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阻塞装置。包括由多根金属丝构成近似蘑菇状的前盘1和后盘2,前盘1和后盘2可夹持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开口,特别是前盘1的延伸的金属丝与后盘2的金属丝均由后盘2外表面的后夹具3固定,后夹具3具有与输送器6连接的螺纹。本发明结构极为简单合理,尤其是前后盘之间没有已有技术记载的与前后盘一体编织形成的腰部,且前后盘均是单独的一组金属丝构成,故前后盘之间不存在已有技术的相互作用的拉力。因此在前盘从输送器的管中释放后,会迅速达到最大尺寸状态。

权利要求 :

1.一种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阻塞装置,由多根金属丝构成近似蘑菇状的前盘(1)和后盘(2),前盘(1)和后盘(2)可夹持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开口,其特征在于前盘(1)的延伸的金属丝与后盘(2)的金属丝均由后盘(2)外表面的后夹具(3)固定,后夹具(3)具有与输送器(6)连接的螺纹,前后盘(1、2)各由单独的一组金属丝构成,前盘(1)与后盘(2)形成各自独立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盘(2)的内端设有一夹持固定后盘金属丝的另一端的内夹具(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盘(1)的外表面设有一前夹具(5),其将前盘(1)的金属丝的另一端部夹持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盘(1)的外表面设有一前夹具(5),其将前盘(1)的金属丝的另一端部和后盘(2)金属丝的另一端部同时夹持固定;后盘(2)的金属丝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前盘(1)金属丝的长度,便于阻塞装置的前盘(1)释放时的快速展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构成前、后盘(2)的金属丝的根数为2~160根,且前、后盘(1、2)编织为网状,前、后盘(1、2)的延伸段为非网状或为直接延伸交叉穿过;或前、后盘(1、2)及相应的延伸部分均为网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盘(1)的半径可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后盘(2),并且前、后盘(1、2)的周缘均相向有一过渡弯折段;前盘(1)或/和后盘(2)或/和相互交叉的延伸部可设有聚脂薄膜或聚脂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后盘(1、2)的金属丝的位置相对设置,或前后盘(1、2)的金属丝的位置相互错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盘(1)的内部空间中设有一多孔性薄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后盘(1、2)的交叉区域内设有聚脂棉或膜。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后盘(1、2)的金属丝的长度差的部分设在金属丝的前部,弯折或有一定的环绕。

说明书 :

一种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阻塞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是涉及介入治疗中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一种阻塞装置。背景技术:
[0002] 人体的心肺器官按人口比例有部分人的心肺器官具有先天性的缺陷,例如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及卵圆孔未闭(PFO)或就是常见的病症,过去这需要进行开腔手术进行缝合治疗。近些年随着介入性治疗方法的成熟与发展,现一般是利用管状输送装置将一镍钛合金丝编织的阻塞装置送入房室间隔缺损处,将缺损处阻塞,经过一段时间形成血栓并形成细胞皮层。现有技术中发展较为成熟的是美国的AGA医药有限公司所设计生产的阻塞装置,具体可见CN1106828或CN1269707。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阻塞装置确实解决了房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问题,但其公开和要求保护的产品还存在若干的缺陷,如图1所示的阻塞装置,其松弛状态的结构如图1的A8状态所示,包括有前盘、后盘和腰部,且前后盘及腰部是金属丝连续编织并由前后端部的固定夹具固定,实质就是一根金属丝由一端夹具始经前盘延伸到中间的腰部再延伸到后盘止于另一夹具,也就是说所有的金属丝是等长的,只有等长才能保证在管状输送装置中进行收入与释放。上述的金属丝是镍钛记忆合金制成,经热处理得到的所述的松弛状态,如图1所示即为上述专利文献中产品在人体内置入释放的过程的示意图,首先是阻塞装置放入一管状输送器,当输送器的释放端部到达房室间隔缺损位置,释放阻塞装置,图1中的A1~A8是释放过程的分步示意,A1步骤为前盘释出,此时前盘受到腰部的一体的金属丝的牵制,前盘的半径未达到无受力状态的最大半径;A2步骤为腰部释出,此时前盘的半径仍未达到最大半径;A3步骤为后盘已局部释出,前盘的半径与前述A1、A2的半径相当,在释放过程中,医生要不断前后拉动释放器和阻塞装置,试探前盘和/或腰部的最大半径是否大于缺损部位的缺口尺寸,如图1所示,实质上只有在A7~A8步骤时,前盘和/或腰部的尺寸才展开,其展开太晚的原因是前盘释放出后,前盘的金属丝仍然被约束状态的腰部拉住,同理,前盘与腰部也会受到约束状态的后盘的拉力而不能完全展开,只有后盘被释放,前盘与腰部才能完全展开。这会造成医生在安置阻塞装置时的误判,认为阻塞装置的尺寸不符,从人体中取出输送器和未释放的阻塞装置,置换新的不同尺寸的阻塞装置再进行置入,这种手术的反复操作增加了手术的风险,而已有技术的阻塞装置由于结构设计的不完善,造成阻塞装置尺寸展开太晚,因此阻塞装置的尺寸可能与患者的缺损开口尺寸配合不当,一是造成手术反复,二是尺寸配合不当会产生阻塞装置的松脱的可能,三是未完全展开的阻塞装置在轴向方向的尺寸也较大,反复轴向拉动对心脏部位易造成伤害。另外已有的阻塞装置均是由非常细的镍钛记忆合金丝一体编织而成,其中前盘主要起封堵作用,后盘主要起夹持作用,由于上述的阻塞装置的前、后盘与腰部置有聚酯薄膜起封堵作用,细金属丝的夹持作用力较小,稳定性较差并且生产成本较高,如何避免上述的缺陷和完善房间隔缺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公开一种更为安全,便于手术释放的心脏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的阻塞装置。
[0004]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由多根金属丝构成近似蘑菇状的前盘1和后盘2,前盘1和后盘2可夹持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开口,特别是前盘1的延伸的金属丝与后盘2的金属丝均由后盘2外表面的后夹具3固定,后夹具3具有与输送器6连接的螺纹。
[0005] 所述的后盘2的内端设有一夹持固定后盘金属丝的另一端的内夹具4。
[0006] 所述的前盘1的外表面设有一前夹具5,其将前盘1的一另金属丝端部夹持固定。
[0007] 所述的前盘1的外表面设有一前夹具5,其将前盘1的一另金属丝端部和后盘2的另一金属丝端部同时夹持固定;后盘2的金属丝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前盘1金属丝的长度,便于阻塞装置的前盘1释放时的快速展开。
[0008] 所述的构成前、后盘1、2的金属丝的根数可为2~160根,优选为8~72根,且前、后盘1、2编织为网状、前后盘1、2的延伸段为非网状或直接延伸交叉穿过;或前、后盘1、2及相应的延伸部分均为网状。
[0009] 所述的前盘1的半径可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后盘2,并且前、后盘1、2的周缘均相向有一过渡弯折段;前盘1或/和后盘2或/和相互交叉的延伸部可设有聚脂薄膜或聚脂棉。
[0010] 所述的前后盘1、2的金属丝的位置相对设置,或前后盘1、2的金属丝的位置相互错开设置。
[0011] 所述的前盘1的内部空间中可设有一多孔性薄膜。
[0012] 所述的前后盘1、2的交叉区域内设有聚脂棉。
[0013] 所述的前后盘1、2的金属丝的长度差的部分设在金属丝的前部,如弯折或有一定的环绕。
[0014] 本发明给出的技术方案可使产品结构极为简单合理,尤其是所述的前后盘之间没有已有技术记载的与前后盘一体编织形成的腰部,且本发明的前后盘均是单独的一组金属丝构成,故前后盘之间不存在已有技术的相互作用的拉力。因此在前盘从输送器的管中释放后,会迅速达到完全的松弛状态(最大尺寸状态),操作医生轻松拉动阻塞装置则可探知展开的前盘是否大于存在的缺损开口的大小,同时前后盘的过渡段自身就是变直径(所有的多根金属丝的过渡段形成一个立体的变径锥体)的结构,其就可自适应缺损开口的大小,并且上述的前后盘的多根金属丝不是相互编织为网状,彼此之间不会产生变形时的相互阻力,特别是在过渡段中间形成的近似枣核形的空间内置有聚脂棉后,在人体中聚脂棉会吸收一定的液体后产生一定的体积膨胀,自然挤压过渡段的金属丝向外膨胀至与缺损开口的壁面相接触,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过渡区具有一定的程度的半径自适应调节能力。上述的本发明的特点不仅解决了已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大大提高了医生的放置阻塞装置的成功率,减少医生的误判,减轻了患者的治疗风险,而且阻塞效果可进一步提高,减少阻塞装置的金属丝的使用量。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已有技术的阻塞装置的释放示意图。
[0016]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 图4为图3的分解后的前盘结构示意。
[0019] 图5为图3的分解后的后盘结构示意图。
[0020]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7为图6的左视图。
[0022] 图8为图6的分解后的前盘结构示意。
[0023] 图9为图8的左视图。
[0024] 图10为图6分解后的前盘结构示意图。
[0025] 图11为图10的左视图。
[0026] 图12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13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 图14为图13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0029] 图15为本发明的第六四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6为图15的左视图。
[0031] 图17为图15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0032] 图18为本发明的具有三个夹具阻塞装置的释放示意图。
[0033] 图19为本发明的具有二个夹具阻塞装置的释放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34] 请参见图1~图19,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如下:请参见图2,由多根金属丝构成近似蘑菇状的前盘1和后盘2,前盘1和后盘2可夹持房、室间隔缺损及卵圆孔未闭开口,特别是前盘1的延伸的金属丝与后盘2的金属丝均由后盘2外表面的后夹具3固定,后夹具3具有与输送器6连接的螺纹;金属丝为镍钛记忆合金丝,后夹具3为一柱体,其一端面有内螺纹或柱体上有攻丝螺纹,通过螺纹可与输送器6内的导丝螺接,前盘1由一组多根合金丝交叉编织成一近似蘑菇状的双层网状盘形,形成网状盘状后的合金丝均自圆盘的周缘向该圆盘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折,弯折后合金丝不再交叉编织,而各以直线段形式向中心轴线方向延伸,每一合金丝均有一过渡段7、弯折段8和延伸段9,其中过渡段7与弯折段8形成伞状或盘状,前盘1的延伸的合金丝的延伸段9逐渐交汇在一起形成一立体的变径锥形体,延伸段9作为一半径渐小的柄,前盘1的外表面为平整的网状平面,该平面可使其在置入人体后便于人体内皮细胞爬覆于前盘1的整个外表面,达到最佳的隔阻效果;后盘2则由另一组多根合金丝交叉编织成一近似蘑菇状的网状盘形,其合金丝以盘形圆心为中心点,各以直线段形式向中心轴线方向延伸,每一金属丝均有一过渡段7′、弯折段8′和延伸段9′,其中过渡段7′与弯折段8′形成伞状或盘状,延伸段9′也形成一立体的变径锥形体;前盘1变径锥形体的每根合金丝均从后盘2变径锥形体的两相邻的合金丝之间穿过并同与后盘2的合金丝相交汇与后固定夹具3固定,前盘1与后盘2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结构,其可视为有两个伞状结构相对设置,该两个独立的延伸段9、9′相互交叉穿过形成一个近似枣核状的空间10,在该空间1 3内置有聚脂棉,实际使用中延伸段9、9′实质是位于心脏缺损的开口部位中间,当近似枣核状的空间10内的聚脂棉在吸收人体的体液(如血液)后会有适当程度的膨胀,膨胀产生的向四周的力会推动上述延伸段9、9′的合金丝向外扩展,进而将缺损的开口完全封闭,并加大前盘1与后盘2边缘的相向周缘弯折表面对开口部位夹持力,使前盘1与后盘2的内表面与开口完全贴壁。由于各根合金丝是独立的(非金属编织状态),彼此在向外扩展时不产生相互之间的限制与阻碍,如过渡段的各合金丝的向外扩展的大小取决于聚脂棉产生的向外的推力和缺损开口的形状的边缘的阻力,最终过渡段的合金丝依缺损开口的不规则相适应形成不规则的枣核形10,对缺损开口的阻塞作用更优于已有技术的阻塞装置,并且延伸段的各合金丝为直丝状态,其在压缩状态时合金丝可被拉伸为接近直线状态,各合金丝相互之间不形成网状体的交叉网格;由于上述的前盘1和后盘2均分别各由单独的一组合金丝构成(已有技术的前盘1与柱体部分2为一组合金丝一体编织构成),故各独立结构的释放或回收均不受另一独立结构的牵扯影响,即前盘1的释放或回收不受后盘2的牵拉影响,同样,后盘2的释放或回收也不受前盘1的牵拉影响,前盘1一经释出便可基本达到最大直径状态(如图18及图19中的B1~B2步骤所示),而后盘2也同样一经释出便基本达到最大直径状态,这与已有技术产品的释出步骤完全不同,图1中的A1~A8是已有技术的释放过程的分步示意,A1~A4步骤为前盘1的释出,此时前盘1受到与其相连的后盘2的牵制,使前盘1的半径不能完全展开,A6步骤为后盘2已部分释出,但前盘1的半径仍不能完全展开,必须到A8步骤将后盘2完全释出后,前盘1才可达到预设的最大直径状态。而本发明的释出只要前盘1的盘边缘从输送器6释出,便可基本达到最大直径状态(如图18所示),图18中的B1~B2为前盘1的释出,前盘1在释出时不受后盘2的影响,其半径迅速展开,当后盘2还未完全从输送器6中推送出时前盘1便已完全展开(已有技术须后盘2完全释出),此时医生非常容易判断出该阻塞器是否适用,节省术者射线暴露时间及操作时间,治疗安全性大大提高。
[0035] 请参见图3~图5,所述的后盘2的内端设有一夹持固定后盘金属丝的另一端的内夹具4;后盘2的多根合金丝的一端与后夹具3固定,另一端则与一内夹具4固定,内夹具4置于前盘1的盘体内,内夹具4形成一个可视点(即阻塞器的轴心位置所在),其中内夹具4形成的可视点使医生可以该点为判断前盘1是否适用,既内夹具4的端点到达缺损开口处时,此时前盘1已基本完全展开(图18中的B2步骤),医生根据该可视点只需轻轻拉动便可知前盘1是否适用,操作快捷方便、安全。
[0036] 请参见图12(为清晰表示其结构,图12中的网格线未显示),所述的前盘1的外表面设有一前夹具5,其将前盘1的一另金属丝端部夹持固定;构成前盘1的一组多根合金丝的一端与前夹具5固定后编织成一近似蘑菇状的网状盘形,其另一端再与后盘2的后夹具3固定,当前、后盘展开后,后盘2的内夹具4可在展开后抵至前夹具5的底端面,形成对前盘1的顶撑,使前、后盘具有更强的夹持力,同时还保持内夹具4、后夹具3和前夹具5始终处于同一轴线(同心性),并且还可使后盘2与前盘1相对于轴线可有一定的倾斜,使阻塞装置轴线与人体管腔的轴线相一致,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并使前盘1和后盘2与开口部位紧密夹持,更好贴覆在开口部位,防止因后盘2与前盘1可能不处于同一轴线时而封闭不严而产生变位,并形成有两个可视点使医生的操作更方便快捷及安全。
[0037] 请参见图6~图11,所述的前盘1的外表面设有一前夹具5,其将前盘1的一另金属丝端部和后盘2的另一金属丝端部同时夹持固定;后盘2的金属丝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前盘1金属丝的长度,便于阻塞装置的前盘1释放时的快速展开;为加大前、后盘的夹持力,前盘1和后盘2的各变径锥形体的每根合金丝相互交叉穿过后,前盘1的一端及后盘2合金丝的一端同由后夹具3固定,后盘2合金丝的另一端及前盘1合金丝的一端再同由前夹具5固定,使前盘1和后盘2仍为各自独立的结构,并且后盘2的合金丝的长度可小于前盘1合金丝的长度,形成不等径前、后盘,便于阻塞装置的前盘1释放时的快速展开,或前盘1及后盘2的合金丝的长度可相等,形成等径的前、后盘,也便于阻塞装置的前盘1释放时的快速展开。
[0038] 所述的构成前、后盘1、2的金属丝的根数可为2~160根,优选为8~7 2根,且前、后盘1、2编织为网状、前、后盘1、2的延伸段为非网状或直接延伸交叉穿过;或前、后盘1、2及相应的延伸部分均为网状;前、后盘的延伸段9、9′可为曲线延伸或为直线延伸交叉穿过,该结构的前、后盘可装入管径很小的输送器6内,或前、后盘1、2的延伸段9、9′均为网状,形成网格交叉,但输送器6的管径则需大一些,构成前、后盘1、2金属丝的根数为8~
72根为最佳。
[0039] 请参见图13~图17,前盘1为丝体结构,其由多根合金丝单体构成一框体,即一组多根合金丝的一端相聚汇并由前夹具5固定,每一合金丝均以前夹具5为圆心按等分圆周间距均布并向与轴向垂直方向曲线延伸一段后,向圆周方向继续曲线弯折,前盘1每一根合金丝环绕成一花瓣形框体后并均再向圆心曲线延伸,多个花瓣形相叠组成一近似伞状面,且各合金丝的延伸段9逐渐交汇在一起形成一立体的变径锥形体至后夹具3固定,截面近似一鲨鱼背鳍(图13所示),后前盘2则由另一组多根合金丝单体构成,其形状与前盘1相同,前、后盘的所形成的变径锥形体相互直接延伸交叉穿过,即前盘1变径锥形体延伸段9端线部与后盘2的后夹具3固定,后盘2变径锥形体延伸段9′端线部则与由前盘1的前夹具5固定;或前盘1每一根合金丝形成一花瓣形框体,多个花瓣形相叠组成一近似伞状面(图15所示),后前盘2也同为花瓣形框体,后前盘2变径锥形体延伸段9′端线部则与内夹具4固定,其作用与图12所述的相同;上述前盘1和后前盘2的表面设有聚脂薄膜(如多聚氟乙烯膜PTFE等),聚脂薄膜与构成前、后盘的框体缝制为一体,且前、后盘变径锥形体之间的空间内充填有聚脂棉或聚脂纤维,以增强径向支承力及封堵作用,丝体结构的前盘1和后前盘2极大减少金属丝的使用量,单根金属丝的长度大为减短,前盘1的释出更为快速,并且丝体结构的前、后盘的扩后回缩性、通过性及推送性更好,可获得满意的贴壁及定位效果。
[0040] 所述的前盘1的半径可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后盘2,并且前、后盘1、2的周缘均相向有一过渡弯折段;前盘1或/和后盘2或/和相互交叉的延伸部可设有聚脂薄膜或聚脂棉;上述的前盘1及后盘2的半径可不同,用于ASD时,前盘1的直径应大于后盘2的直径,用于VSD时,前盘1的直径应大于或等于后盘2的直径,而用于PFO时,则前盘1的直径应小于或等于后盘2的直径;前后盘1、2的边缘均相向有一弯折,实际使用中血流压力的一面使用半径较大的盘,上述的边缘的相向弯折有利于对缺损部位周边心脏壁面的夹持;为达到进一步阻塞效果,实质使用时在前后盘1、2的圆状扁平空间内还设有聚氨脂棉薄膜或PTFE或涤纶或硅胶,如血流遇到聚脂棉流速减慢并形成血栓,逐渐积累并在薄膜表面形成皮膜,最终将心脏缺损部位的开口阻塞,前盘1及后盘2中一般亦会设有一聚脂棉薄膜,亦会产生阻塞作用,并还可在前盘1和后盘2相互交叉的延伸部设置上述材料以增强阻塞作用。
[0041] 所述的前后盘1、2的金属丝的位置相对设置,或前后盘1、2的金属丝的位置相互错开设置;一般情况下,前后盘1、2的每一合金丝相对应,即前后盘1、2的合金丝相互在同一位置,当然在另一情况下前后盘的每一合金丝可相互错开,此种情况下,前后盘1、2的相向弯折部位对缺损部位周边心脏壁面的压力位置不同,会使壁面有微小的间断起伏,可增加壁面与相向弯折部位之间的摩擦力,使阻塞装置不易产生径向位移。
[0042] 所述的前盘1的内部空间中可设有一多孔性薄膜;多孔性薄膜为聚脂棉薄膜可置于前后盘1、2的扁平状空间内,其是薄膜的边缘与金属丝固定,即多点固定,为进一步提高聚脂棉薄膜与前后盘1、2的连接和提高阻塞效果,可将所述的薄膜缝制在延伸段的外表面,这类似于现有的两伞面,这样薄膜不仅在周缘与金属丝固定连接,表面中间的多点亦可与延伸段的金属丝连接,大大提高了薄膜在人体内展开时的确保可覆盖缺损开口的可靠性。
[0043] 所述的前后盘1、2的交叉区域内设有聚脂棉;前、后盘的交叉区域是指网状结构的前、后盘两个独立的延伸段9、9′相互交叉穿过所形成的一个近似枣核状的空间10,在该上述空间内充填聚脂棉可提高阻塞作用。
[0044] 所述的前后盘1、2的金属丝的长度差的部分设在金属丝的前部,如弯折或有一定的环绕;金属丝的长度差的部分是指前后盘1、2的延伸段9、9′的前端部(即与夹具所固定的金属丝的前部一段),其每根金属丝可曲线弯折形成一小段近似波浪形或进行螺旋环绕,使前后盘1、2的金属丝有一长度差,以便前盘1的快速释出。
[0045] 为增加上述的夹持作用,后盘2的金属丝根数可少于前盘1的金属丝根数,但同时后盘2的金属丝直径应略大于前盘1金属丝的直径,这样可增加后盘2的弹性和阻塞装置的夹持力。
[0046] 上述的前后盘1、2可分别为网状结构与丝体结构的组合,即前盘1为网状结构,而后盘2则为丝体结构,或前盘1为丝体结构,后盘2则为网状结构。
[0047] 总之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由于较之已有技术所公开的阻塞装置,没有与前后盘一体编织的网状腰部,在人体中释放时前盘一释放出则可完全展开,医生略一拉动则可准确判断前盘直径大于缺损开口的直径,便可将整个阻塞装置释放,极大地提高了手术放置的成功率,减少因大小不符需取出更换阻塞装置再防置的概率,减小了病人的痛苦和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同时减少阻塞装置的金属丝的使用量,对人体更为安全,因金属丝越多则产生的人体内的微电压越多(类似电化学电池的原理),这亦是本发明的一大优点。总之本发明较之已有技术有重大的技术进步,必将对介入治疗产生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