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邻区优先级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10076468.8

文献号 : CN10145991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杨尧

申请人 :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邻区优先级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预先对邻区原因进行分类,并确定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所述邻区原因为将一个小区归为本小区的邻区的原因;该方法还包括:A、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并按照所述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将各邻区的优先级最高的邻区原因确定为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B、计算各邻区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C、根据各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以及各邻区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计算各邻区的重要性。应用本发明能够实现合理的邻区优先级排序,并提高无线通信网络中邻区截取的准确度。

权利要求 :

1.一种确定邻区优先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先对邻区原因进行分类,并确定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所述邻区原因为将一个小区归为本小区的邻区的原因;

所述邻区原因的类型包括:共站邻区、邻近邻区和共覆盖邻区;

所述邻区原因的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共站邻区、邻近邻区、共覆盖邻区;

该方法还包括:

A、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并按照所述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将各邻区的优先级最高的邻区原因确定为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

B、计算各邻区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

C、根据各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以及各邻区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计算各邻区的重要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邻区原因进一步包括:原有配置邻区;所述原有配置邻区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共站邻区;

步骤A中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的方法包括:判断用户是否指定保留原有邻区配置,若指定,则将原有邻区列表中所包含的邻区的邻区原因置为原有配置邻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邻区原因进一步包括:强制配置邻区;所述强制配置邻区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共站邻区;

步骤A中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的方法包括:判断用户是否指定需要进行强制配置的邻区,若指定,则将所述指定需要进行强制配置的邻区的邻区原因置为强制配置邻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邻区原因进一步包括:强制不配邻区;所述强制不配邻区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共站邻区;

步骤A中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的方法包括:判断用户是否指定需要强制不进行配置的邻区,若指定,则将所述指定需要强制不进行配置的邻区强制不配置为本小区的邻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预先设置最大允许邻区距离门限和共覆盖区域门限;

步骤A中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的方法为:针对各尚未确定邻区原因的邻区执行如下操作: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区域大于等于所述共覆盖区域门限,则将共覆盖邻区作为该邻区的邻区原因之一;若邻区与本小区共站,则将共站邻区作为该邻区的邻区原因之一;若邻区与本小区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最大允许邻区距离门限,则将邻近邻区作为该邻区的邻区原因之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权重因子包括:对应于共站邻区的共站因子、对应于邻近邻区的邻近因子和对应于共覆盖邻区的共覆盖因子;

步骤B中计算各邻区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的方法为:针对各已确定邻区原因的邻区执行如下操作:B1、若邻区的邻区原因中包含共站邻区,则将该邻区的共站因子置为1,否则,将该邻区的共站因子置为0;

B2、将邻区与本小区的距离除以所述最大允许邻区距离门限得到的比值取补,并将所述取补得到的结果作为该邻区的邻近因子,所述邻近因子的取值范围为0至1之间的实数;

B3、计算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比例,将所述共覆盖比例作为该邻区的共覆盖因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C之后进一步包括:C1、判断本小区的已确定邻区原因的邻区中是否存在与本小区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最大允许邻区距离门限的邻区,若存在,则将符合所述判断条件的邻区删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邻区原因进一步包括:强制互配邻区;所述强制互配邻区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共站邻区、且低于优先级高于共站邻区的邻区原因;

在所述步骤C1之后进一步包括:C2、判断用户是否指定需要相互进行配置的邻区对,若指定,则进一步判断所述邻区对中的双方是否均已确定另一方的重要性,若是,则将强制互配邻区作为所述邻区对中双方针对另一方的邻区原因之一,若否,则进一步判断所述邻区对中是否存在一方已确定另一方的重要性,若存在,则将强制互配邻区作为所述邻区对中双方针对另一方的邻区原因之一,并根据所述已确定对方重要性的一方所确定的重要性和权重因子,为所述另一方确定所述一方的重要性和权重因子,若不存在,则将强制互配邻区作为所述邻区对中双方针对另一方的邻区原因之一,并分别计算所述双方相对于另一方的重要性和权重因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预先设置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

在所述步骤C1之后进一步包括:C3、判断本小区的总邻区数目是否大于所述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若大于,则按照重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删除本小区的邻区,直至本小区的总邻区数目等于所述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预先设置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

在所述步骤C2之后进一步包括:C4、判断本小区的总邻区数目是否大于所述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若大于,则按照重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删除本小区的邻区,直至本小区的总邻区数目等于所述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并在所述删除本小区的邻区的过程中,判断所述邻区的邻区原因是否包含强制互配邻区,若包含,则进一步删除在所述邻区中作为邻区的本小区。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进一步包括:预先设置计算区域,并将所述计算区域内的所有小区依次作为所述本小区,执行本方法流程。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先设置的共覆盖区域门限为:共覆盖面积门限,步骤A中所述共覆盖区域以共覆盖面积衡量;

或者,所述预先设置的共覆盖区域门限为:共覆盖比例门限,步骤A中所述共覆盖区域以共覆盖比例衡量;

或者,所述预先设置的共覆盖区域门限为:共覆盖面积门限和共覆盖比例门限,步骤A中所述共覆盖区域以共覆盖面积或共覆盖比例衡量,在共覆盖面积大于等于共覆盖面积门限、或共覆盖比例大于等于共覆盖比例门限时,将共覆盖邻区作为该邻区的邻区原因之一;

或者,所述预先设置的共覆盖区域门限为:共覆盖面积门限和共覆盖比例门限,步骤A中所述共覆盖区域以共覆盖面积和共覆盖比例共同衡量,在共覆盖面积大于等于共覆盖面积门限、且共覆盖比例大于等于共覆盖比例门限时,将共覆盖邻区作为该邻区的邻区原因之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各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区域的方法为:A11、设置信号强度上限和信号强度下限;

A12、以本小区的发射机为中心向四周测量本小区的信号强度,将从本小区的信号强度小于所述信号强度上限开始、到本小区的信号强度小于所述信号强度下限为止的区域确定为邻区配置判断带;

A13、遍历所述邻区配置判断带内的每个栅格,记录每个栅格上除本小区之外信号强度最强的小区;

A14、根据所述记录的结果,将各邻区出现的所有栅格的面积累加,得到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面积,将所述共覆盖面积与所述邻区配置判断带的面积的比值作为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比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A11为:设置所述信号强度上限等于切换测量启动门限值,设置所述信号强度下限等于本小区的驻留门限。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各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区域的方法为:A11’、设置差值门限;

A12’、遍历本小区的主服务区内的每个栅格,记录每个栅格上与本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RSCP的差值小于所述差值门限的小区;

A13’、根据所述记录的结果,将各邻区出现的所有栅格的面积累加,得到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面积,确定各邻区出现的总栅格数,将各邻区出现的总栅格数除以本小区的主服务区内的总栅格数得到的比值作为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比例。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预先设置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

所述步骤C为:将主邻区原因为原有配置邻区或强制配置邻区的邻区的重要性置为100%,并针对各尚未确定重要性的邻区执行如下操作:C1、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共覆盖邻区,则按照:

Min(M)+Δ(M)*M

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C2、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邻近邻区,则按照:

Min(A)+Δ(A){Max(M)*M+(100%-Max(M))*A}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C3、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共站邻区,则按照:

Min(C)+Δ(C){Max(M)*M+(100%-Max(M))*A}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其中,M表示共覆盖因子,Min(M)表示共覆盖邻区的权重下限,Max(M)表示共覆盖邻区的权重上限,Δ(M)=Max(M)-Min(M);

A表示邻近因子,Min(A)表示邻近邻区的权重下限,Max(A)表示邻近邻区的权重上限,Δ(A)=Max(A)-Min(A);

C表示共站因子,Min(C)表示共站邻区的权重下限,Max(C)表示共站邻区的权重上限,Δ(C)=Max(C)-Min(C)。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的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为:Min(M)等于1%,Max(M)等于30%;

Min(A)等于30%,Max(A)等于60%;

Min(C)等于60%,Max(C)等于100%。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邻近邻区进一步分为:同频邻近邻区和异频邻近邻区;

该方法进一步包括:预先设置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

所述步骤C为:将主邻区原因为原有配置邻区或强制配置邻区的邻区的重要性置为100%,针对各尚未确定重要性的邻区执行如下操作:C1’、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共覆盖邻区,则按照:

Min(M)+Δ(M)*M

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C2’、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邻近邻区、且为本小区的同频邻近邻区,按照:Min(AIntra)+Δ(AIntra){Max(M)*M+(100%-Max(M))*A}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C3’、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邻近邻区、且为本小区的异频邻近邻区,按照:Min(AInter)+Δ(AInter){Max(M)*M+(100%-Max(M))*A}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C4’、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共站邻区,则按照:

Min(C)+Δ(C){Max(M)*M+(100%-Max(M))*A}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其中,M表示共覆盖因子,Min(M)表示共覆盖邻区的权重下限,Max(M)表示共覆盖邻区的权重上限,Δ(M)=Max(M)-Min(M);

A表示邻近因子,Min(AIntra)表示同频邻近邻区的权重下限,Max(AIntra)表示同频邻近邻区的权重上限,Δ(AIntra)=Max(AIntra)-Min(AIntra);

Min(AInter)表示异频邻近邻区的权重下限,Max(AInter)表示异频邻近邻区的权重上限,Δ(AInter)=Max(AInter)-Min(AInter);

C表示共站因子,Min(C)表示共站邻区的权重下限,Max(C)表示共站邻区的权重上限,Δ(C)=Max(C)-Min(C)。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的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为:Min(M)等于1%,Max(M)等于25%;

Min(AIntra)等于25%,Max(AIntra)等于50%;

Min(AInter)等于50%,Max(AInter)等于75%;

Min(C)等于75%,Max(C)等于100%。

说明书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邻区规划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确定邻区优先级的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中,邻区列表是每个小区最基本的配置之一,它是无线通信系统进行快速切换的基本条件。好的邻区列表可理解为邻区的选择合理、且邻区优先级的配置合理。好的邻区列表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空闲切换失败率,还可以减少导频扫描时重新初始化的次数,有利于快速选择目标小区。基于无线通信系统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采用邻区规划方法自动进行邻区规划成为必要的选择。
邻区规划中,确定邻区优先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现有确定邻区优先级的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将与本小区地理相邻的小区归类为本小区优先级最高的邻区;
2)将地理上不完全相邻,但距离较相近,且天线方向与本小区相对的小区归类为本小区优先级次之的邻区;
3)设置导频门限,将邻区覆盖强度高于该导频门限的区域作为该邻区在本小区的重叠覆盖区域,如果邻区在本小区的重叠覆盖区域的比例达到预设的门限,则将该邻区归类为本小区优先级最弱的邻区。
对于以上确定邻区优先级的方法,本申请的发明人认为至少存在以下缺点:邻区的优先级排序完全基于关系的划分,把每个小区定义为非此即彼的关系,没有基于每个小区的特性进行量化研究,这样,一旦小区被归为某类关系的邻区中,它的优先级也就确定了,从而忽略了小区属于其它关系的特性,导致在邻区个数较多,需要截取邻区时可能存在偏差。而且这种方法只能提供粗略的优先级排序结果,无法提供针对每个小区的量化的优先级级别。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定邻区优先级的方法,以实现合理的邻区优先级排序,提高无线通信网络中邻区截取的准确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确定邻区优先级的方法,包括:预先对邻区原因进行分类,并确定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所述邻区原因为将一个小区归为本小区的邻区的原因;
所述邻区原因的类型可以包括:共站邻区、邻近邻区和共覆盖邻区;
所述邻区原因的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可以为:共站邻区、邻近邻区、共覆盖邻区;
该方法还包括:
A、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并按照所述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将各邻区的优先级最高的邻区原因确定为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
B、计算各邻区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
C、根据各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以及各邻区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计算各邻区的重要性。
进一步地,所述邻区原因可以包括:原有配置邻区;所述原有配置邻区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共站邻区;
步骤A中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的方法可以包括:判断用户是否指定保留原有邻区配置,若指定,则将原有邻区列表中所包含的邻区的邻区原因置为原有配置邻区。
进一步地,所述邻区原因可以包括:强制配置邻区;所述强制配置邻区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共站邻区;
步骤A中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的方法可以包括:判断用户是否指定需要强制不进行配置的邻区,若指定,则将所述指定需要强制不进行配置的邻区强制不配置为本小区的邻区。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预先设置最大允许邻区距离门限和共覆盖区域门限;
步骤A中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的方法可以为:针对各尚未确定邻区原因的邻区执行如下操作:
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区域大于等于所述共覆盖区域门限,则将共覆盖邻区作为该邻区的邻区原因之一;A2、若邻区与本小区共站,则将共站邻区作为该邻区的邻区原因之一;若邻区与本小区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最大允许邻区距离门限,则将邻近邻区作为该邻区的邻区原因之一。
较佳地,所述权重因子可以包括:对应于共站邻区的共站因子、对应于邻近邻区的邻近因子和对应于共覆盖邻区的共覆盖因子;
步骤B中计算各邻区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的方法可以为:针对各已确定邻区原因的邻区执行如下操作:
B1、若邻区的邻区原因中包含共站邻区,则将该邻区的共站因子置为1,否则,将该邻区的共站因子置为0;
B2、将邻区与本小区的距离除以所述最大允许邻区距离门限得到的比值取补,并将所述取补得到的结果作为该邻区的邻近因子,所述邻近因子的取值范围为0至1之间的实数;
B3、计算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比例,将所述共覆盖比例作为该邻区的共覆盖因子。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C之后可以包括:
C1、判断本小区的已确定邻区原因的邻区中是否存在与本小区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最大允许邻区距离门限的邻区,若存在,则将符合所述判断条件的邻区删除。
进一步地,所述邻区原因可以包括:强制互配邻区;所述强制互配邻区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共站邻区、且低于优先级高于共站邻区的邻区原因;
在所述步骤C1之后可以进一步包括:C2、判断用户是否指定需要相互进行配置的邻区对,若指定,则进一步判断所述邻区对中的双方是否均已确定另一方的重要性,若是,则将强制互配邻区作为所述邻区对中双方针对另一方的邻区原因之一,若否,则进一步判断所述邻区对中是否存在一方已确定另一方的重要性,若存在,则将强制互配邻区作为所述邻区对中双方针对另一方的邻区原因之一,并根据所述已确定对方重要性的一方所确定的重要性和权重因子,为所述另一方确定所述一方的重要性和权重因子,若不存在,则将强制互配邻区作为所述邻区对中双方针对另一方的邻区原因之一,并分别计算所述双方相对于另一方的重要性和权重因子。
进一步地,该方法可以包括:预先设置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
在所述步骤C1之后可以进一步包括:C3、判断本小区的总邻区数目是否大于所述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若大于,则按照重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删除本小区的邻区,直至本小区的总邻区数目等于所述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
进一步地,该方法可以包括:预先设置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
在所述步骤C2之后可以进一步包括:C4、判断本小区的总邻区数目是否大于所述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若大于,则按照重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删除本小区的邻区,直至本小区的总邻区数目等于所述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并在所述删除本小区的邻区的过程中,判断所述邻区的邻区原因是否包含强制互配邻区,若包含,则进一步删除在所述邻区中作为邻区的本小区。
进一步地,该方法可以包括:预先设置计算区域,并将所述计算区域内的所有小区依次作为所述本小区,执行本方法流程。
所述预先设置的共覆盖区域门限可以为:共覆盖面积门限,步骤A中所述共覆盖区域以共覆盖面积衡量;
或者,所述预先设置的共覆盖区域门限为:共覆盖比例门限,步骤A中所述共覆盖区域以共覆盖比例衡量;
或者,所述预先设置的共覆盖区域门限为:共覆盖面积门限和共覆盖比例门限,步骤A中所述共覆盖区域以共覆盖面积或共覆盖比例衡量,在共覆盖面积大于等于共覆盖面积门限、或共覆盖比例大于等于共覆盖比例门限时,将共覆盖邻区作为该邻区的邻区原因之一;
或者,所述预先设置的共覆盖区域门限为:共覆盖面积门限和共覆盖比例门限,步骤A中所述共覆盖区域以共覆盖面积和共覆盖比例共同衡量,在共覆盖面积大于等于共覆盖面积门限、且共覆盖比例大于等于共覆盖比例门限时,将共覆盖邻区作为该邻区的邻区原因之一。
较佳地,计算各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区域的方法可以为:
A11、设置信号强度上限和信号强度下限;
A12、以本小区的发射机为中心向四周测量本小区的信号强度,将从本小区的信号强度小于所述信号强度上限开始、到本小区的信号强度小于所述信号强度下限为止的区域确定为邻区配置判断带;
A13、遍历所述邻区配置判断带内的每个栅格,记录每个栅格上除本小区之外信号强度最强的小区;
A14、根据所述记录的结果,将各邻区出现的所有栅格的面积累加,得到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面积,将所述共覆盖面积与所述邻区配置判断带的面积的比值作为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比例。
所述步骤A11可以为:设置所述信号强度上限等于切换测量启动门限值,设置所述信号强度下限等于本小区的驻留门限。
较佳地,计算各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区域的方法可以为:
A11’、设置差值门限;
A12’、遍历本小区的主服务区内的每个栅格,记录每个栅格上与本小区的接收信号强度RSCP的差值小于所述差值门限的小区;
A13’、根据所述记录的结果,将各邻区出现的所有栅格的面积累加,得到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面积,确定各邻区出现的总栅格数,将各邻区出现的总栅格数除以本小区的主服务区内的总栅格数得到的比值作为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比例。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预先设置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
所述步骤C可以为:将主邻区原因为原有配置邻区或强制配置邻区的邻区的重要性置为100%,并针对各尚未确定重要性的邻区执行如下操作:
C1、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共覆盖邻区,则按照:
Min(M)+Δ(M)*M
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C2、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邻近邻区,则按照:
Min(A)+Δ(A){Max(M)*M+(100%-Max(M))*A}
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C3、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共站邻区,则按照:
Min(C)+Δ(C){Max(M)*M+(100%-Max(M))*A}
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其中,M表示共覆盖因子,Min(M)表示共覆盖邻区的权重下限,Max(M)表示共覆盖邻区的权重上限,Δ(M)=Max(M)-Min(M);
A表示邻近因子,Min(A)表示邻近邻区的权重下限,Max(A)表示邻近邻区的权重上限,Δ(A)=Max(A)-Min(A);
C表示共站因子,Min(C)表示共站邻区的权重下限,Max(C)表示共站邻区的权重上限,Δ(C)=Max(C)-Min(C)。
较佳地,所述设置的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可以为:
Min(M)等于1%,Max(M)等于30%;
Min(A)等于30%,Max(A)等于60%;
Min(C)等于60%,Max(C)等于100%。
所述邻近邻区进一步可以分为:同频邻近邻区和异频邻近邻区;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预先设置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
所述步骤C为:将主邻区原因为原有配置邻区或强制配置邻区的邻区的重要性置为100%,针对各尚未确定重要性的邻区执行如下操作:
C1’、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共覆盖邻区,则按照:
Min(M)+Δ(M)*M
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C2’、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邻近邻区、且为本小区的同频邻近邻区,按照:
Min(AIntra)+Δ(AIntra){Max(M)*M+(100%-Max(M))*A}
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C3’、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邻近邻区、且为本小区的异频邻近邻区,按照:
Min(AInter)+Δ(AInter){Max(M)*M+(100%-Max(M))*A}
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C4’、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共站邻区,则按照:
Min(C)+Δ(C){Max(M)*M+(100%-Max(M))*A}
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其中,M表示共覆盖因子,Min(M)表示共覆盖邻区的权重下限,Max(M)表示共覆盖邻区的权重上限,Δ(M)=Max(M)-Min(M);
A表示邻近因子,Min(AIntra)表示同频邻近邻区的权重下限,Max(AIntra)表示同频邻近邻区的权重上限,Δ(AIntra)=Max(AIntra)-Min(AIntra);
Min(AInter)表示异频邻近邻区的权重下限,Max(AInter)表示异频邻近邻区的权重上限,Δ(AInter)=Max(AInter)-Min(AInter);
C表示共站因子,Min(C)表示共站邻区的权重下限,Max(C)表示共站邻区的权重上限,Δ(C)=Max(C)-Min(C)。
较佳地,所述设置的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可以为:
Min(M)等于1%,Max(M)等于25%;
Min(AIntra)等于25%,Max(AIntra)等于50%;
Min(AInter)等于50%,Max(AInter)等于75%;
Min(C)等于75%,Max(C)等于100%。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提供的确定邻区优先级的方法通过预先对邻区原因进行分类,并根据实际应用中各邻区原因的重要性、属于该邻区原因的邻区被选作目标小区的概率等因素确定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然后,在进行邻区规划的过程中,首先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及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然后按照所述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将各邻区的优先级最高的邻区原因作为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最后根据各邻区的主邻区原因及其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从而,使得计算得到的邻区的重要性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得到的结果,提高了邻区优先级排序的合理性,并能够提高无线通信网络中邻区截取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确定邻区优先级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邻区配置判断带的示意图;
图3为采用本发明方法进行仿真得到的某小区的邻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邻区原因进行分类,并设置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然后在邻区规划的过程中,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及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并按照所述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将各邻区的优先级最高的邻区原因作为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最后根据各邻区的主邻区原因及其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从而使所述计算得到的邻区的重要性能够体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提高邻区优先级排序的合理性。
图1为本发明确定邻区优先级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见图1,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预先对邻区原因进行分类,并确定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对实际应用中将一个小区归为本小区的邻区的原因的分析,总结了邻区原因的分类,并根据实际应用中各邻区原因的重要性、属于该邻区原因的邻区被选作目标小区的概率等因素确定了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
本步骤中,所述邻区原因的类型可以包括:共站邻区、邻近邻区和共覆盖邻区,且邻区原因的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共站邻区、邻近邻区、共覆盖邻区。其中:
共站邻区表示与本小区共基站的邻区;
邻近邻区表示与本小区之间距离较相近的邻区;在具体实现时,需要设置相应的判断门限用以判断某邻区是否属于本小区的邻近邻区;
共覆盖邻区表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区域达到一定门限的邻区。
本步骤中,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设置其它的邻区原因。例如:用户可能希望保留原有邻区配置,或希望将某些小区强制配置/不配置为本小区的邻区等等。鉴于此,本发明还提供了如下几种邻区原因的类型:
1)原有配置邻区:原有配置邻区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共站邻区。当用户指定保留原有邻区配置时,需要将原有邻区列表中所包含的邻区的邻区原因置为原有配置邻区。由于属于这一类邻区原因的邻区是用户指定必需保留的,用户作出这一指定必然是考虑了实际应用的需要,因此,较佳地,可以在后续确定邻区重要性的步骤中,将属于这一类邻区原因的邻区的重要性直接置为100%。
2)强制配置邻区:强制配置邻区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共站邻区。当用户指定将某一个或多个小区强制配置为邻区时,需要将这一个或多个小区配置为本小区的邻区,并将其邻区原因置为强制配置邻区。同样地,由于属于这一类邻区原因的邻区都是用户考虑实际应用的需要之后强制指定的,因此,较佳地,可以在后续确定邻区重要性的步骤中,将属于这一类邻区原因的邻区的重要性直接置为100%。
3)强制不配邻区:强制不配邻区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共站邻区。当用户指定将某一个或多个小区强制不配置为邻区时,需要将这一个或多个小区不配置为本小区的邻区。在具体实现时,这一个或多个小区将不出现在本小区的邻区列表中,这一类邻区的重要性将为0。
4)强制互配邻区:强制互配邻区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共站邻区、且低于优先级高于共站邻区的其它邻区原因。强制互配邻区表示用户指定需要相互进行配置的邻区对。关于强制互配邻区,将在本发明后续描述中详细说明。
本发明所述原有配置邻区、强制配置邻区和强制不配邻区的优先级从理论上可以设置为:原有配置邻区高于强制配置邻区、强制配置邻区高于强制不配邻区。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可以避免所述三种邻区原因之间的选择。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参照本发明公开的上述邻区原因,合理地增加其它的邻区原因。
步骤102: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并按照所述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将各邻区的优先级最高的邻区原因确定为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
本步骤中,首先需要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根据步骤101,如果设置了原有配置邻区、强制配置邻区和强制不配邻区等邻区原因,这些邻区原因的优先级均高于共站邻区、邻近邻区和共覆盖邻区,因此,首先可以根据用户是否强制指定了某些邻区配置来为相应的邻区确定其邻区原因。具体地:
可以判断用户是否指定保留原有邻区配置,若指定,则将原有邻区列表中所包含的邻区的邻区原因置为原有配置邻区;
可以判断用户是否指定需要进行强制配置的邻区,若指定,则将所述指定需要进行强制配置的邻区的邻区原因置为强制配置邻区;
可以判断用户是否指定需要强制不进行配置的邻区,若指定,则将所述指定需要强制不进行配置的邻区强制不配置为本小区的邻区。
在根据用户的强制指定确定了某些邻区的邻区原因后,可以针对各尚未确定邻区原因的邻区执行如下操作,以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
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区域大于等于预先设置的共覆盖区域门限,则将共覆盖邻区作为该邻区的邻区原因之一;若邻区与本小区共站,则将共站邻区作为该邻区的邻区原因之一;若邻区与本小区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预先设置的最大允许邻区距离门限,则将邻近邻区作为该邻区的邻区原因之一。
各邻区的邻区原因一经确定,即可按照所设置的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确定各邻区的优先级最高的邻区原因,并将该优先级最高的邻区原因确定为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
步骤103:计算各邻区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
本步骤所述权重因子主要包括:对应于共站邻区的共站因子、对应于邻近邻区的邻近因子和对应于共覆盖邻区的共覆盖因子。在具体计算权重因子时,仅针对本小区的各个已确定邻区原因的邻区进行,因为,未确定邻区原因的小区不属于本小区的邻区,也就无需计算。计算权重因子的具体方法为:
B1、若邻区的邻区原因中包含共站邻区,则将该邻区的共站因子置为1,否则,将该邻区的共站因子置为0;
B2、将邻区与本小区的距离除以所述最大允许邻区距离门限得到的比值取补,并将所述取补得到的结果作为该邻区的邻近因子,所述邻近因子的取值范围为0至1之间的实数;
B3、计算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比例,将所述共覆盖比例作为该邻区的共覆盖因子。
步骤104:根据各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以及各邻区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计算各邻区的重要性。
根据步骤101,本步骤中首先可以将主邻区原因为原有配置邻区或强制配置邻区的邻区的重要性置为100%,然后再计算其它邻区的重要性。
在计算其它邻区的重要性时,首先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设置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该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实际上代表着该邻区原因对应的权重因子在决定该邻区优先级排序时的最大重要性和最小重要性区间,然后根据各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计算各邻区的重要性。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如下两种较佳的计算邻区重要性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不考虑邻区与本小区同频或异频的因素。
本方法中,首先设置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并针对各尚未确定重要性的邻区执行如下操作C1~C3:
C1、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共覆盖邻区,则按照(1)式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Min(M)+Δ(M)*M    (1)
C2、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邻近邻区,则按照(2)式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Min(A)+Δ(A){Max(M)*M+(100%-Max(M))*A}    (2)
C3、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共站邻区,则按照(3)式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Min(C)+Δ(C){Max(M)*M+(100%-Max(M))*A}    (3)
(1)~(3)式中:
M表示共覆盖因子,Min(M)表示共覆盖邻区的权重下限,Max(M)表示共覆盖邻区的权重上限,Δ(M)=Max(M)-Min(M);
A表示邻近因子,Min(A)表示邻近邻区的权重下限,Max(A)表示邻近邻区的权重上限,Δ(A)=Max(A)-Min(A);
C表示共站因子,Min(C)表示共站邻区的权重下限,Max(C)表示共站邻区的权重上限,Δ(A)=Max(C)-Min(C)。
本方法中,可以按照如下值设置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
Min(M)等于1%,Max(M)等于30%;
Min(A)等于30%,Max(A)等于60%;
Min(C)等于60%,Max(C)等于100%。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置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
第二种方法:考虑异频优先策略,即:在邻区原因为邻近邻区的条件下,若邻区与本小区异频,则邻近因子的重要性更大,反之,若邻区与本小区同频,则邻近因子的重要性稍小。
本方法中,进一步将邻近邻区分为:同频邻近邻区和异频邻近邻区。类似于第一种方法,首先设置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并针对各尚未确定重要性的邻区执行如下操作C1’~C4’:
C1’、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共覆盖邻区,则按照(4)式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Min(M)+Δ(M)*M    (4)
C2’、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邻近邻区、且为本小区的同频邻近邻区,按照(5)式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Min(AIntra)+Δ(AIntra){Max(M)*M+(100%-Max(M))*A}    (5)
C3’、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邻近邻区、且为本小区的同频邻近邻区,按照(6)式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Min(AInter)+Δ(AInter){Max(M)*M+(100%-Max(M))*A}    (6)
C4’、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为共站邻区,按照(7)式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
Min(C)+Δ(C){Max(M)*M+(100%-Max(M))*A}    (7)
(4)~(7)式中:
M表示共覆盖因子,Min(M)表示共覆盖邻区的权重下限,Max(M)表示共覆盖邻区的权重上限,Δ(M)=Max(M)-Min(M);
A表示邻近因子,Min(AIntra)表示同频邻近邻区的权重下限,Max(AIntra)表示同频邻近邻区的权重上限,Δ(AIntra)=Max(AIntra)-Min(AIntra);
Min(AInter)表示异频邻近邻区的权重下限,Max(AInter)表示异频邻近邻区的权重上限,Δ(AInter)=Max(AInter)-Min(AInter);
C表示共站因子,Min(C)表示共站邻区的权重下限,Max(C)表示共站邻区的权重上限,Δ(A)=Max(C)-Min(C)。
本方法中,可以按照如下值设置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
Min(M)等于1%,Max(M)等于25%;
Min(AIntra)等于25%,Max(AIntra)等于50%;
Min(AInter)等于50%,Max(AInter)等于75%;
Min(C)等于75%,Max(C)等于100%。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置各邻区原因的权重上限和权重下限。
步骤105:判断本小区的已确定邻区原因的邻区中是否存在与本小区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的最大允许邻区距离门限的邻区,若存在,则执行步骤106,否则,跳到步骤107。
本步骤及本步骤之后的步骤均是为了使本发明获得进一步的有益效果而增加的可选步骤。
本步骤及步骤106的目的在于:根据所设置的最大允许邻区距离门限对距离超出所述门限的邻区进行删除,从而使所选择的邻区更具合理性。
步骤106:删除与本小区之间的距离大于预设的最大允许邻区距离门限的邻区。
步骤107:判断用户是否指定需要相互进行配置的邻区对,若指定,则执行步骤108,否则,执行步骤109。
根据步骤101,所设置的邻区原因可以包括强制互配邻区。由于通过前述步骤已确定本小区的各邻区,及各邻区的重要性和权重因子,因此,本步骤中,可以判断用户是否指定了需要相互进行配置的邻区对,若用户指定了,则按照用户的指定进行相应的双向互配。
步骤108:对用户所指定的需要相互进行配置的邻区对进行双向互配。
本步骤中,所述双向互配具体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
首先判断所述邻区对中的双方是否均已确定另一方的重要性,若是,则将强制互配邻区作为所述邻区对中双方针对另一方的邻区原因之一,对于双方已确定的重要性和权重因子等可以保留,无需修改;若否,则进一步判断所述邻区对中是否存在一方已确定另一方的重要性,若存在,则将强制互配邻区作为所述邻区对中双方针对另一方的邻区原因之一,并根据所述已确定对方重要性的一方所确定的重要性和权重因子,为所述另一方确定所述一方的重要性和权重因子,若不存在,则将强制互配邻区作为所述邻区对中双方针对另一方的邻区原因之一,并分别计算所述双方相对于另一方的重要性和权重因子。
在计算所述双方相对于另一方的重要性和权重因子时,可以参照步骤中提供的方法进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109:判断本小区的总邻区数目是否大于预先设置的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若大于,则继续执行步骤110,否则,结束本发明方法流程。
为了将总邻区数目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预先设置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并根据所述设置的门限判断本小区的总邻区数目是否在所述门限范围之内。
步骤110:按照重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删除本小区的邻区,直至本小区的总邻区数目等于所述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
本步骤中,考虑到重要性越小的邻区优先级越低,在需要删除时,删除重要性越小的邻区对本小区邻区规划的影响越小,因此,本步骤中,按照重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删除本小区的邻区,直至本小区的总邻区数目等于所述最大允许邻区数目门限。
在进行本步骤所述删除邻区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判断所述删除的邻区的邻区原因是否包含强制互配邻区,若包含,则进一步删除在所述邻区中作为邻区的本小区,即:在所述被删除的邻区的邻区列表中删除本小区。
至此,结束本发明确定邻区优先级的方法流程。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典型应用场景是:根据用户指定的计算区域,对所述计算区域内的所有小区进行邻区规划,确定各小区的邻区优先级排序,及输出个小区的邻区列表。在上述应用场景下,首先可以获取用户指定的计算区域,并确定所述计算区域中参与规划的小区信息,并将所述计算区域内的所有小区依次作为本发明图1所示方法中的本小区,执行图1所示方法流程,即可得到针对各小区的邻区优先级排序及邻区列表。所述邻区列表中包含的表项可以有:本小区ID、实际邻区数目、邻区ID、与本小区距离、重要性、邻区原因、共覆盖比例和邻近因子等。在得到邻区列表后,可以将其存入相应的数据库中,并在界面上以表格形式展示。
在图1所示步骤102中,涉及根据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区域与预先设置的共覆盖区域门限的大小关系来确定该邻区是否属于本小区的共覆盖邻区。在具体实现时,
所述预先设置的共覆盖区域门限可以为:共覆盖面积门限,此时,所述共覆盖区域以共覆盖面积衡量;
或者,所述预先设置的共覆盖区域门限可以为:共覆盖比例门限,相应地,所述共覆盖区域以共覆盖比例衡量;
或者,还可以预先设置两个共覆盖区域门限:共覆盖面积门限和共覆盖比例门限,并以共覆盖面积或共覆盖比例衡量所述共覆盖区域,在共覆盖面积大于等于共覆盖面积门限、或共覆盖比例大于等于共覆盖比例门限时,认为该邻区属于本小区的共覆盖邻区,将共覆盖邻区作为该邻区的邻区原因之一;或者,只有在共覆盖面积大于等于共覆盖面积门限、且共覆盖比例大于等于共覆盖比例门限时,才认为该邻区属于本小区的共覆盖邻区。
为了实现所述共覆盖面积或共覆盖比例的计算,本发明提供了如下两种较佳的计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通过设置信号强度上限和信号强度下限在本小区的覆盖范围内画出一个特定的区域,定义为邻区配置判断带,并在所述邻区配置判断带内确定各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面积和共覆盖比例。具体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11~A14:
A11、设置信号强度上限和信号强度下限;
A12、以本小区的发射机为中心向四周测量本小区的信号强度,将从本小区的信号强度小于所述信号强度上限开始、到本小区的信号强度小于所述信号强度下限为止的区域确定为邻区配置判断带;
A13、遍历所述邻区配置判断带内的每个栅格,记录每个栅格上除本小区之外信号强度最强的小区;
A14、根据所述记录的结果,将各邻区出现的所有栅格的面积累加,得到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面积,将所述共覆盖面积与所述邻区配置判断带的面积的比值作为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比例。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邻区配置判断带的示意图。图2中,A表示本小区的发射机,SA表示本小区的邻区配置判断带,B和C为本小区的邻区。参见图2,SA是一个由信号强度上限和信号强度下限共同界定的区域。其中,信号强度上限表示邻区配置判断起始门限,即当发射机A的信号强度小于该门限时,开始对于邻区的测量;信号强度下限表示邻区配置判断终止门限,即当发射机A的信号强度小于该门限时,说明用户已经不再由本小区提供服务,在该位置也就不用再考虑为本小区配置邻区。
在设置信号强度上限和信号强度下限的取值时,可以参照现有TD-SCDMA系统的切换流程中所涉及的参数和判断进行。现有TD-SCDMA系统的切换流程中涉及的较为重要的参数及判断如下:
切换测量的启动门限:当用户从小区A移动到小区B,如果UE接收到当前服务小区A的主公共控制信道接收信号强度(PCCPCH RSCP)低于切换测量的启动门限(RSCP_DL_DROP)时,指示当前服务小区服务质量下降,需要启动切换测量。
候选小区的判断:候选小区B的PCCPCH RSCP必须大于接收信号强度切换迟滞量(RSCP_DL_ADD)才有可能成为切换目标小区。
切换目标小区的判断:候选小区B的PCCPCH RSCP与当前服务小区A的PCCPCH RSCP相比较是否大于接收信号强度个性偏移(RSCP_DL_COMP),若大于,则该候选小区作为切换目标小区。
切换时间延迟量(Time to Trigger):用于定义切换时信号观察时间的窗口大小。当切换区的用户在TimetoTrigger内满足RSCP_DL_COMP要求时,UE才会发起切换请求。
以上几个参数决定了一个完整的切换测量启动、切换测量进行以及切换目标小区选定的流程。在考虑邻区的配置时,如果要求以上几种切换判断条件均满足,才将B配置为原服务小区A的邻区,那样会由于来不及进行测量判断而引起掉话;因此应该要求一旦用户在原服务小区的RSCP低于切换测量启动门限值(RSCP_DL_DROP)之后,就能需要对邻小区进行测量。因此,可以将切换测量启动门限值(RSCP_DL_DROP)设置为本发明所述信号强度上限。
SA区域的信号强度下限代表邻区配置判断终止门限,可以采用本小区的驻留门限(Qrxlevmin)。如果小区A在某点的信号强度低于小区驻留门限,那么该点根本无法在小区A的服务区域内驻留,同样也不必再考虑A的邻区问题。
第二种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按照两个小区在某栅格上的RSCP相对值来判断该栅格是否为所述两个小区的共覆盖区域。具体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11’~A13’:
A11’、设置差值门限;
A12’、遍历本小区的主服务区内的每个栅格,记录每个栅格上与本小区的RSCP的差值小于所述差值门限的小区;
A13’、根据所述记录的结果,将各邻区出现的所有栅格的面积累加,得到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面积,确定各邻区出现的总栅格数,将各邻区出现的总栅格数除以本小区的主服务区内的总栅格数得到的比值作为该邻区与本小区的共覆盖比例。
所述本小区的主服务区即:本小区信号强度最强的栅格所组成的区域。
图3为采用本发明方法进行仿真得到的某小区的邻区示意图。参见图3,图中示出的是小区ID为360的小区的邻区示意图。表1列出了该小区的邻区规划结果,提供了各邻区的重要性排序等信息,可供用户灵活选择:
  小区  ID   邻区数  目   邻区  ID   与本小区  距离   重要  性   邻区原因   共覆盖  比例(%)   邻接  因子(%)   360   14   358   0   90.2   共站邻区   2.02   100   360   14   359   0   90.07   共站邻区   0.72   100   360   14   874   931   46.78   邻近邻区   16.95   68.95   360   14   3629   1002   46.58   邻近邻区   21.3   66.59   360   14   3329   810   46.41   强制互配   0   72.97   360   14   875   931   45.74   邻近邻区   3.04   68.95   360   14   3628   1002   44.98   邻近邻区   0   66.59   360   14   3523   1124   44.06   强制互配   0   62.5   360   14   137   1213   43.4   强制互配   0   59.55   360   14   545   1602   40.48   强制互配   0   46.58   360   14   3823   1877   38.42   强制互配   0   37.42   360   14   192   376   37.76   共覆盖邻区   53.18   87.45   360   14   1261   2185   36.1   邻近邻区   0   27.15   360   14   1262   2185   36.1   邻近邻区   0   27.15
表1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本发明提供的确定邻区优先级的方法通过预先对邻区原因进行分类,并根据实际应用中各邻区原因的重要性、属于该邻区原因的邻区被选作目标小区的概率等因素确定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然后,在进行邻区规划的过程中,首先确定各邻区的邻区原因及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然后按照所述各类邻区原因的优先级将各邻区的优先级最高的邻区原因作为该邻区的主邻区原因,最后根据各邻区的主邻区原因及其对应于各邻区原因的权重因子计算该邻区的重要性,从而,使得计算得到的邻区的重要性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得到的结果,提高了邻区优先级排序的合理性,并能够提高无线通信网络中邻区截取的准确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