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子板护套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182835.8

文献号 : CN10146255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武内诚二户史

申请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的目的是获得一种翼子板护套结构,该翼子板护套结构能够提高对于从横向外侧施加到翼子板板件的车轮拱形部的圆周方向中间部的外力的刚性。加强梁部(24)和(25)形成在翼子板护套(20)处。加强梁部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车身侧的固定部(20)和(20A)延伸到与翼子板(1)的车轮拱形部(1W)的圆周方向中间部(1Wm)相对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缘部(20S)。

权利要求 :

1.一种车辆的翼子板护套结构,其包括:

翼子板板件;

翼子板护套,其位于所述翼子板板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且具有用于有间隔地覆盖车轮的外周的板形状;

加强梁,其形成在所述翼子板护套上并且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到与所述翼子板板件的车轮拱形部的上部相对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所述翼子板护套具有内侧固定部,使得所述加强梁的端部被固定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车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护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具有从所述内侧固定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加强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翼子板护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子板护套具有外侧固定部,使得所述加强梁的端部被固定到所述翼子板护套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所述翼子板板件,以及所述外侧固定部被布置在多个所述加强梁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护套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多个所述内侧固定部,并且设置多组加强梁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翼子板护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翼子板护套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缘部的两个相邻的加强梁部之间形成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护套结构,其特征在于,缓冲体被布置在所述加强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和所述翼子板板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翼子板护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由从所述翼子板护套向上凸起的突起形成。

说明书 :

翼子板护套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翼子板护套(fender protector)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日本特开平11-208514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辆,在该车辆中,车轮拱形部形成在与翼子板板件的轮胎罩(tire house)对应的部分处,并且翼子板护套被布置成覆盖车轮拱形部和车身内板之间的车轮的外侧。
[0003] 在该结构中,尽管容易为车轮拱形部的圆周方向的两端部设置车身侧的固定点,但是,难以为圆周方向中间部设置车身侧的固定点。因此,在车轮拱形部的圆周方向中间部,对于来自横向外侧的载荷,刚性可能不足。
[0004] 从而,根据专利文献1,在翼子板护套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设置肋。此外,该肋接触翼子板板件的内表面从而增强并提高车轮拱形部的圆周方向中间部的刚性。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08514号公报
[0006]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由于肋被设定成在翼子板护套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处短,因此,在没有翼子板护套的肋的情况下(例如,相对于肋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部),刚性趋于不足。结果,对于从横向外侧施加到车轮拱形部的圆周方向中间部的外力,刚性可能不足。

发明内容

[0007]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获得能够提高刚性以适应从横向外侧施加到翼子板的车轮拱形部的圆周方向中间部的外力的翼子板护套结构。
[0008]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的翼子板护套结构,其包括:翼子板板件;翼子板护套,其位于翼子板板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且具有用于有间隔地覆盖车轮的外周的板形状;加强梁,其形成在翼子板护套上并且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到与翼子板板件的车轮拱形部的上部相对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
[0009] 在本发明中,加强梁形成在翼子板护套处。加强梁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车身侧的内侧固定部延伸到与翼子板板件的车轮拱形部的上部相对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
[0010] 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使用加强梁部将从横向外侧施加到翼子板板件的车轮拱形部的圆周方向中间部的外力传递到车身侧。从而,由于提高了用于支撑载荷的刚性,因此可以减少翼子板板件的弯曲。

附图说明

[0011]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特征将变得更明显。
[0012]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翼子板护套结构的车身前部的左舷(port)侧的分解立体图。
[0013]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翼子板护套结构的仰视图。
[0014]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翼子板护套的俯视图。
[0015] 图4是当从底部看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翼子板护套的立体图。
[0016] 图5是当从外部前侧看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翼子板护套的立体图。
[0017] 图6是当从外部后侧看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翼子板护套的立体图。
[0018] 图7是沿图3中的线VII-VII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0020] 图1至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翼子板护套结构。图1是包括翼子板护套结构的车身前部的左舷侧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翼子板护套结构的仰视图。图3是翼子板护套的俯视图。图4是当从底部看时,翼子板护套的立体图。图5是当从外部前侧看时,翼子板护套的立体图。图6是当从外部后侧看时,翼子板护套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3中的线VII-VII截取的剖视图。此外,在每一幅图中,“FR”表示车辆前方,“UP”表示车辆上方,“WO”表示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
[0021]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从车身门槛2的前端部朝向上方组装前柱(front pillar)3。此外,用于划分前舱FC和车室R的前围板4被接合在右前柱3和左前柱3之间(图1中仅示出了左前柱3)。此外,发动机罩(hood ridge)构件6经由发动机罩加强件5突出布置在前柱3的前方。另外,前围侧板7被接合到发动机罩加强件5的上侧。
[0022] 此外,前纵梁8在前舱FC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下端部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副车架(sub-frame)(未示出)被布置在接合于前纵梁8的前端的支架9中。前悬架(未示出)的臂被布置在副车架中。
[0023] 此外,悬架横向连接杆(strut tower bar)10被组装在前纵梁8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悬架横向连接杆10的上端部被接合在发动机罩加强件5的内侧。
[0024] 根据本实施例的翼子板护套结构被设定在如上所述的车辆骨架结构中。如图1所示,翼子板护套结构包括被布置在车身前部侧面的前翼子板板件1和翼子板护套20。
[0025] 形成车身外板的一部分的翼子板板件1被安装在车身骨架结构的多个点处,以覆盖前轮胎罩TH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螺栓(未示出),上端安装部1a被紧固在前围侧板7的上表面7a处。此外,前端安装部1b被紧固在发动机罩加强件5的前端侧面5a处,而下端安装部1c被紧固在前柱3的下端侧面3a处。下部后端安装部
1d被紧固在前柱3的下端后表面3b处,而上部后端安装部1e被紧固在前柱3的中间部后表面3c处。此外,后部上侧安装部1f被紧固在前柱3的中间部侧面3d处。图1中的翼子板板件1的外周周围示出的箭头表示螺栓的紧固方向。
[0026] 车轮拱形部1W形成在翼子板板件1的下端。车轮拱形部1W优选弯曲成弧形。从图1可以理解,车身侧的安装点未被设定在车轮拱形部1W的圆周方向中间部1Wm处。
[0027] 此外,利用合成树脂将翼子板护套20成型为大致半圆弧形板状并在翼子板板件1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以预定间隔覆盖车轮(未示出)的外周。由翼子板护套20防止车轮中的泥浆和雨水飞溅。
[0028] 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将用于使翼子板护套20固定在车身侧的多个内侧固定部22、22A、22B、22C、20f和20r布置在翼子板护套20中。如图7所示,内侧固定部22、22A、22B、
22C、20f和20r与车身侧的一部分(图7中的凸缘部5F)上下重叠以通过固定件(clip)C使内侧固定部22、22A、22B、22C、20f和20r与车身固定。
[0029] 用于装配悬架横向连接杆10的切口(cutout)部21形成在翼子板护套20的上侧中间部。此外,第一内侧固定部22被布置成邻近切口部2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缘部21a的大致中间位置。此外,第二内侧固定部22A被布置在第一内侧固定部22的车辆后方并且距第一内侧固定部22预定间隔L。此外,固定部20f和20r被布置在翼子板护套20的前端和后端。
[0030] 此外,多个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形成在翼子板护套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缘部20S处。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被固定在翼子板板件1的车轮拱形部1W的圆周方向中间部1Wm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与翼子板板件1的一部分(图7中的凸缘部1F)上下重叠以通过固定件C使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与翼子板板件1固定。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以预定间隔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被设定在多个区域中。此外,在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处,因为端缘部20S被布置成向下凹进,因此,在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与翼子板护套20的外周壁20a之间形成台阶。
[0031]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梁部24和25被布置在翼子板护套20中。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车身侧的内侧固定部、即第一和第二内侧固定部22和22A到与翼子板板件1的车轮拱形部1W的圆周方向中间部1Wm相对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缘部(端部)20S形成加强梁部24和25。
[0032] 从第一内侧固定部22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长的加强梁部24包括从内侧固定部22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加强梁部24A至24E(在本实施例中是五个)。此外,从第二内侧固定部22A伸长的加强梁部25朝向斜前方伸长,并且加强梁部25和从第一内侧固定部22朝向斜后方伸长的加强梁部24E朝向外侧固定部23B聚集(靠近)。
[0033] 此外,形成在翼子板护套2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缘部20S处的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被布置成使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沿车辆前后方向插入在相邻的两个加强梁部(24A至24E和25中的任意两个)之间。也就是说,外侧固定部23被布置在加强梁部24A和24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之间,而外侧固定部23A被布置在加强梁部24C和24D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之间。此外,外侧固定部23B被布置在加强梁部24E和25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之间。
[0034] 此外,如图5和6所示,斜面26和26A形成在端缘部20S的沿车辆前后方向插入在两个相邻的加强梁部(24A至24E和25中的任意两个)之间的部分处,在该斜面26和26A处未设置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斜面26和26A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缘倾斜了外周面20a的普通面和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的表面形成位置之间的台阶。
[0035] 此外,加强梁部24和25由从翼子板护套向上凸起的突起(beads)形成。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翼子板护套20的背面(下表面)凹陷地形成有槽形状。此外,如图5和图6所示,凹陷形成部突出到表面(上表面)。
[0036] 这里,将参照图7说明翼子板护套20的截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罩上板5b向下方延伸。发动机罩上板5b形成成为封闭截面的发动机罩加强件5的内侧。此外,延伸部5c的下端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被弯曲成L形截面,从而形成凸缘部5F。此外,凸缘部
5F与内侧固定部22重叠然后被固定件C固定。而且,发动机罩上板5b的下部被接合到悬架弹簧支撑件10a。悬架弹簧支撑件10a形成悬架横向连接杆10的上端面。
[0037] 翼子板板件1的车轮拱形部1W的外周部朝向车辆内侧弯曲以形成凸缘部1F。凸缘部1F与翼子板护套20中的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重叠,然后被固定件C固定。此外,图7示出了内侧固定部22、加强梁部24C和外侧固定部23A。然而,加强梁部24A、24B、24D、24E和25与加强梁部24C具有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状,外侧固定部23和23B与外侧固定部23A具有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状。
[0038]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加强梁部24和25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形成纵壁部27。作为缓冲体的发泡树脂28被布置在纵壁部27和翼子板板件1之间的间隙中。
[0039] 根据上述翼子板护套结构,如图7所示,如果外力F从横向外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施加到翼子板板件1,则通过外力F使翼子板板件1趋于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
[0040]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梁部24和25形成在翼子板护套20中。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车身侧的内侧固定部22和22A到与翼子板板件1的车轮拱形部1W的圆周方向中间部1Wm相对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形成加强梁部24和25。这样,可以经由加强梁部24和25将外力F(载荷)传递到车身侧。从而,由于相对于外力F的刚性提高,因此可以减少翼子板板件1的车轮拱形部1W的圆周方向中间部1Wm的弯曲。
[0041]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多个加强梁部24A至24E。加强梁部24A至24E从内侧固定部22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放射状延伸。这样,加强梁部24A至24E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被布置成贯穿圆周方向中间部1Wm的较宽的范围。此外,因为加强梁部24提高了翼子板护套20的刚性,因此,可以扩大车轮拱形部1W的弯曲被抑制的区域。
[0042]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加强梁部(24A至24E和25中的任意两个)被布置成在其间插入各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这样,因为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被插入到具有高刚性的加强梁部(24A至24E和25中的任意两个)之间,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的刚性来提高翼子板护套20和翼子板板件1的安装刚性。
[0043]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多个加强梁部24E和25。加强梁部24E和25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间隔开的多个内侧固定部22和22A伸长,朝向作为与车轮拱形部1W的圆周方向中间部1Wm相对的位置的外侧固定部23B聚集(靠近)。也就是说,形成多组加强梁。这样,因为可以经由这两个加强梁部24E和25使外力分散到多个内侧固定部22和22A,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翼子板护套20的刚性。
[0044]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翼子板护套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缘部20S的斜面26和26A形成在多个加强梁部(24A至24E和25中的任意两个)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之间。也就是说,由于获得了弯曲形状,因此可以提高端缘部20S的刚性。
[0045]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缓冲体的发泡树脂28被布置在翼子板板件1和作为加强梁部24和25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的纵壁部之间。这样,能够由发泡树脂28吸收外力F。此外,在翼子板护套20仅直接接触翼子板板件1的构造中,由于振动输入可能会产生摩擦音。然而,因为根据本实施例插入并支撑发泡树脂28,因此能够抑制该问题。此外,缓冲体可包括如发泡聚氨酯、无纺布等具有缓冲功能的其它材料。
[0046] 此外,加强梁部24和25由向上凸起的突起形成。这样,可以较容易地形成加强梁部24和25。此外,可以通过将手指从下方插入加强梁部24和25中的槽形成空间部中来执行用于紧固翼子板板件1和翼子板护套20的操作。特别地,从下方可以看到通过装配外侧固定部23和23A而在两个加强梁部(24A至24E和25中的任意两个)中形成槽。从而,由于可以通过将例如拇指和食指插入两个加强梁部(24A至24E和25中的任意两个)中来保持(embrace)翼子板护套20,因此,可以更平稳且更可靠地执行由固定件C固定外侧固定部23、23A和23B与翼子板板件1的操作。
[0047] 虽然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包括其它实施例和变型例,而不背离本发明的主题或范围。例如,可关于布置在后翼子板板件中的翼子板护套来实践本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