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189441.5

文献号 : CN10147117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富樫正明

申请人 : TDK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电容器阵列,其具有电容器素体、配置于电容器素体外表面上的2个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2个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2个接地用端子电极、第1外部连接导体、第2外部连接导体。电容器素体具有层叠的多层绝缘体层、接地用内部电极、第1~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接地用内部电极被配置为,夹着绝缘体层与第1或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且夹着绝缘体层与第3或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并连接于接地用端子电极。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和第1外部连接导体,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连接于第1外部连接导体,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连接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和第2外部连接导体,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连接于第2外部连接导体。

权利要求 :

1.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其特征在于,

具有:

电容器素体;

配置于所述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至少2个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

配置于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的至少2个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

配置于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的至少2个接地用端子电极;

配置于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的至少1个第1外部连接导体;以及配置于所述电容器素体的所述外表面上的至少1个第2外部连接导体,所述电容器素体具有层叠的多层绝缘体层、接地用内部电极、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第

2信号用内部电极、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和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所述接地用内部电极被配置为,夹着所述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与所述第1或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且夹着所述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与所述第3或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并与所述至少2个接地用端子电极连接,所述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与所述至少2个所述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和所述至少1个第

1外部连接导体连接,

所述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与所述至少1个所述第1外部连接导体连接,所述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与所述至少2个所述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和所述至少1个第

2外部连接导体连接,

所述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与所述至少1个第2外部连接导体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2个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至少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于所述电容器素体的相对的一对侧面上,所述至少2个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至少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于所述电容器素体的相对的一对侧面上,所述至少2个接地用端子电极至少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于所述电容器素体的相对的一对侧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以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在所述电容器素体内被配置在所述绝缘体层的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所述第2以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在所述电容器素体内被配置在所述绝缘体层的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以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的双方或一方呈曲折状。

说明书 :

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这种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已知一种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其具有:多层电介质层形成的层叠体;设置于该层叠体的外表面的输入电极、输出电极以及接地电极;被连接在输入电极和输出电极之间的电阻体;被分离的一部分连接于输入电极而另一部分连接于输出电极的第1导体电极;被连接于接地电极的第2导体,静电电容产生于第1及第
2导体电极之间。(参考例如日本特开平2000-58382号公报)。在日本特开平2000-58382号公报所记载的层叠电容器中,通过改变用于形成所谓的CR滤波器的电阻体的电阻膏中电介质粉末的配比,来调整电阻体的电阻值。

发明内容

[0003] 然而,如日本特开平2000-58382号公报所记载的层叠电容器那样,若具有电阻体,同时通过变更电阻浆料的电介质粉末的配合比例来调整该电阻体的电阻值,则高精度地管理CR滤波器中电阻成分的电阻值是极为困难的。在日本特开平2000-58382号公报所记载的层叠电容器中,将上述电阻成分的电阻值设定为较大是特别困难的。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精确管理电阻成分的电阻值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
[0005] 本发明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具有电容器素体、配置于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至少2个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配置于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至少2个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配置于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至少2个接地用端子电极、配置于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至少1个第1外部连接导体、配置于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至少1个第2外部连接导体。电容器素体具有层叠的多层绝缘体层、接地用内部电极、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接地用内部电极被配置为,夹着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与第1或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且夹着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与第3或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同时至少与2个接地用端子电极连接。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与至少2个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和至少1个第1外部连接导体连接,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与至少1个第1外部连接导体连接,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与至少2个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和至少1个第2外部连接导体连接,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与至少1个第2外部连接导体连接。
[0006]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中,信号用内部电极具有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连接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的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通过第1外部连接导体而间接地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的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通过第2外部连接导体而间接地连接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的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
[0007] 然而,在所有的信号用内部电极连接于信号用端子电极的情况下,在各电容器中,由各信号用内部电极形成的各个电阻成分与信号用端子电极并联,由各信号用内部电极形成的电阻成分的合成电阻值变小。若为了增加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中所包含的各电容器的静电容量而进一步增加绝缘体层以及内部电极的层叠数,则上述合成电阻值将进一步变小。
[0008] 本发明者对可以高精度地管理电阻成分的电阻值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进行了潜心研究。其结果,发明者们首次发现,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所包含的各电容器中,若利用配置于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外部连接导体连接信号用内部电极、并能改变连接于信号用端子电极的信号用内部电极的数量,则可以将由信号用内部电极形成的电阻成分的合成电阻值设定为期望值。此外,本发明者还首次发现,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所包含的各电容器中,若利用配置于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的外部连接导体连接信号用内部电极、并能改变连接于信号用端子电极的信号用内部电极的位置,则同样地可以将由信号用内部电极形成的电阻成分的合成电阻值设定为期望值。特别地,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所包含的各电容器中,如果使连接于信号用端子电极的信号用内部电极的数量少于信号用内部电极的总数,即,如果具有通过外部连接导体而间接地连接于信号用端子电极的信号用内部电极,则可以将上述合成电阻值向其值增大的方向进行调整。
[0009]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所包含的各电容器中,可以高精度地管理各电阻成分的电阻值。特别地,根据本发明,在各电容器中,可以将静电容量设定为较大,同时也可以将CR滤波器的电阻成分的电阻值设定为较大。
[0010]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为:至少2个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至少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于电容器素体的相对的一对侧面上,至少2个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至少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于电容器素体的相对的一对侧面上,至少2个接地用端子电极至少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于电容器素体的相对的一对侧面上。
[0011] 优选:第1以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在电容器素体内被配置在绝缘体层的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第2以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在电容器素体内被配置在绝缘体层的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现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的薄型化。
[0012] 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的双方或一方也可以呈曲折状(meander)。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以使电流的流经路径变长,因此可以进一步使包含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的电容器的电阻成分的电阻值增大。
[0013]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精确管理电阻成分的电阻值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
[0014] 由以下的详细说明及附图可以更为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这些描述和附图仅以示例方式给出,不能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0015] 本发明进一步的应用范围从以下的详细说明中可以显而易见。但应理解的是,这些详细的说明和具体的实施例仅仅表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是仅以示例方式给出的,因为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根据这些详细的说明而做出各种变化和修改对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
[0017] 图2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0018] 图3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等效电路图。
[0019] 图4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0020] 图5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
[0021] 图6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说明时,对同一要素或具有同一功能的要素赋予同一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0023] (第1实施方式)
[0024] 参照图1以及图2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的结构。图1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2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0025]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具有:电容器素体B1;以及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外表面上的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接地用端子电极5、6;第1外部连接导体7;第2外部连接导体8。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可以作为例如噪声滤波器而使用,其用于防止通过配线而发生的信号等的噪声的泄漏或入侵。
[0026] 第1以及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1~4、接地用端子电极5、6、以及第1及第2外部连接导体7、8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形成,即,将包含例如导电性金属粉以及玻璃粉的导电性浆料,涂敷在电容体素体的外表面,然后进行烧接。根据需要,也可以在烧接的端子电极以及外部连接导体上形成电镀层。这些第1及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1~4、接地用端子电极5、6、以及第1及第2外部连接导体7、8在电容器素体B1的表面上被形成为彼此电绝缘。
[0027] 如图1所示,电容器素体B1为长方体状,具有:彼此相对的长方形的第1及第2主面B1e、B1f;以连接第1及第2主面B1e、B1f之间的方式在第1及第2主面的短边方向上延伸且彼此相对的第1及第2端面B1a、B1b;以及,以连接第1及第2主面B1e、B1f之间的方式在第1及第2主面B1e、B1f的长边方向上延伸且彼此相对的第1及第2侧面B1c、B1d。
[0028] 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被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相对的第1及第2侧面B1c、B1d上。即,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第1侧面B1c上,而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2被配置在与第1侧面B1c相对的电容器素体B1的第2侧面B1d上。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在第1及第2侧面B1c、B1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
[0029] 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被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相对的第1及第2侧面B1c、B1d上。即,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第1侧面B1c上,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4被配置在与第1侧面B1c相对的电容器素体B1的第2侧面B1d上。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在第1及第2侧面B1c、B1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
[0030] 接地用端子电极5、6被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相对的第1及第2侧面B1c、B1d上。即,接地用端子电极5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第1侧面B1c上,而接地用端子电极6被配置在与第1侧面B1c相对的电容器素体B1的第2侧面B1d上。接地用端子电极5、6在第1及第2侧面B1c、B1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
[0031] 被配置在第1侧面B1c上的第1及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1、3以及接地用端子电极5,在电容器素体B1的第1侧面B1c上,以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接地用端子电极5、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的顺序被配置在从第1端面B1a至第2端面B1b的方向上。被配置在第2侧面B1d上的第1及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2、4以及接地用端子电极6,在电容器素体B1的第2侧面B1d上,以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2、接地用端子电极6、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4的顺序被配置在从第1端面B1a至第2端面B1b的方向上。
[0032] 第1外部连接导体7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第1端面B1a上,第2外部连接导体8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第2端面B1b上。
[0033] 如图2所示,电容器素体B1通过层叠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层)绝缘体层11~18而形成。各绝缘体层11~18由例如包含电介质陶瓷的陶瓷坯片的烧结体构成。
在此,以下将电容器素体B1的绝缘体层11~18的层叠方向简称为“层叠方向”。另外,在实际的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绝缘体层11~18之间的边界被一体化为不能目视分辨的程度。
[0034] 电容器素体B1在其内部具有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以及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
[0035] 第1~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41、42、31、32、51、52分别包含矩形的主电极部分21a、22a、41a、42a、31a、32a、51a、52a。各主电极部分21a、22a、41a、42a、31a、32a、51a、52a被配置为,其各边与电容器素体B1的第1及第2主面B1e、B1f的长边或短边相平行。
[0036] 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还包含:从主电极部分21a、22a向第1端面B1a延伸的引出部分21b、22b;从主电极部分21a、22a向第1侧面B1c延伸的引出部分21c、22c;从主电极部分21a、22a向第2侧面B1d延伸的引出部分21d、22d。各引出部分21b、22b与第1外部连接导体7相连接。各引出部分21c、22c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相连接。各引出部分21d、22d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2相连接。即,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与2个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和1个第1外部连接导体7相连接。
[0037] 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还包含从主电极部分41a、42a向第1端面B 1a延伸的引出部分41b、42b。各引出部分41b、42b与第1外部连接导体7相连接。即,各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与1个第1外部连接导体7相连接。
[0038] 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还包含:从主电极部分31a、32a向第2端面B1b延伸的引出部分31b、32b;从主电极部分31a、32a向第1侧面B1c延伸的引出部分31c、32c;从主电极部分31a、32a向第2侧面B1d延伸的引出部分31d、32d。各引出部分31b、32b与第2外部连接导体8相连接。各引出部分31c、32c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相连接。各引出部分31d、32d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4相连接。即,各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与2个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和1个第2外部连接导体8相连接。
[0039] 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还包含从主电极部分51a、52a向第2端面B1b延伸的引出部分51b、52b。各引出部分51b、52b与第2外部连接导体8相连接。即,各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与1个第2外部连接导体8相连接。
[0040] 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分别包含矩形的主电极部分61a~63a。各主电极部分61a~63a被配置为,其各边与电容器素体B1的第1及第2主面B1e、B1f的长边或短边相平行。
[0041] 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还包含从主电极部分61a~63a向第1侧面B1c延伸的引出部分61b~63b,和从主电极部分61a~63a向第2侧面B1d延伸的引出部分61c~63c。各引出部分61b~63b与接地用端子电极5相连接。各引出部分61c~63c与接地用端子电极6相连接。即,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与2个接地用端子电极5、6相连接。
[0042] 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1、31在电容器素体B1内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2、32在电容器素体B1内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第2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41、51在电容器素体B1内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第2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42、52在电容器素体B1内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
[0043] 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被配置为,夹着多层绝缘体层11~18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与第1或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41、42相对,且夹着多层绝缘体层11~18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与第3或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51、52相对。
[0044] 具体而言,接地用内部电极61的主电极部分61a夹着绝缘体层12而与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的主电极部分21a以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的主电极部分31a的双方相对。接地用内部电极61的主电极部分61a还夹着绝缘体层13而与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的主电极部分41a以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的主电极部分51a的双方相对。
[0045] 接地用内部电极62的主电极部分62a夹着绝缘体层14而与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的主电极部分41a以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的主电极部分51a的双方相对。接地用内部电极62的主电极部分62a还夹着绝缘体层15而与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2的主电极部分42a以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2的主电极部分52a的双方相对。
[0046] 接地用内部电极63的主电极部分63a夹着绝缘体层16而与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2的主电极部分42a以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2的主电极部分52a的双方相对。接地用内部电极63的主电极部分63a还夹着绝缘体层17而与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2的主电极部分22a以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2的主电极部分32a的双方相对。
[0047] 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均被配置于电容器素体B1的第1端面B1a侧。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均被配置于电容器素体B1的第2端面B1b侧。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与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在沿第1及第2端面B1a、B1b的相对方向上设置,并且在层叠方向上没有重叠的部分。
[0048] 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均被配置于电容器素体B1的第1端面B1a侧。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均被配置于电容器素体B1的第2端面B1b侧。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与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在沿第1及第2端面B1a、B1b的相对方向上设置,并且在层叠方向上没有重叠的部分。
[0049] 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的主电极部分41a、42a与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的主电极部分61a~63a中对应的主电极部分彼此夹着绝缘体层13~16而相对。由此,形成具有规定的静电容量的电容成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的主电极部分21a和接地用内部电极61的主电极部分61a也夹着绝缘体层12而相对,且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2的主电极部分22a和接地用内部电极63的主电极部分63a也夹着绝缘体层17而相对,形成电容成分。
[0050] 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的主电极部分51a、52a与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的主电极部分61a~63a中对应的主电极部分彼此夹着绝缘体层13~16而相对。由此,形成具有规定的静电容量的电容成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的主电极部分31a和接地用内部电极61的主电极部分61a也夹着绝缘体层12而相对,且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2的主电极部分32a和接地用内部电极63的主电极部分63a也夹着绝缘体层17而相对,形成电容成分。
[0051] 如图3所示,在如上所述构成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形成有电容成分CC1~CC6和电阻成分RC1~RC4。在这种情况下,第1及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1~4连接于信号导线,同时,接地用端子电极5、6连接于接地连接导线,外部连接导体7、8与信号线和接地连接导线不直接相连。图3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等效电路图。
[0052] 电容成分CC1由绝缘体层13~16以及夹着绝缘体层13~16而相对的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和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构成。电容成分CC2以及CC3由绝缘体层12、以及由夹着绝缘体层12而相对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和接地用内部电极61构成的电容成分、绝缘体层17、以及由夹着绝缘体层17而相对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2和接地用内部电极63构成的电容成分来构成。
[0053] 电阻成分RC1以及RC2由第1及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41、42以及第1外部连接导体7构成。因此,电阻成分RC1以及RC2串联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和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2之间。
[0054] 电容成分CC4由绝缘体层13~16以及夹着绝缘体层13~16而相对的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和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构成。电容成分CC5以及CC6由绝缘体层12、以及由夹着绝缘体层12而相对的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和接地用内部电极61构成的电容成分、绝缘体层17、以及由夹着绝缘体层17而相对的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2和接地用内部电极63构成的电容成分构成。
[0055] 电阻成分RC3以及RC4由第3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51、52以及第2外部连接导体8构成。因此,电阻成分RC3以及RC4串联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4之间。
[0056] 这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不仅具有电容成分CC1~CC6,还具有电阻成分RC1~RC4。因此,由图3可明显看出,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具有CR滤波器。
[0057] 然而,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不直接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只有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直接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通过第1外部连接导体7以及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而间接地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即,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多个第1及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41、42通过第1外部连接导体7而相互连接,一个以上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
[0058] 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的角度而言,第1外部连接导体7的电阻成分相对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为串联。另外,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2的角度而言,第1外部连接导体7的电阻成分相对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2为串联。
[0059] 由此,与具有如下结构的,即所有的第1及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41、42都通过引出部分而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直接连接的结构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相比,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的电阻成分RC1、RC2的电阻值变大。
[0060] 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通过变更直接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的个数,可以使电阻成分RC1、RC2的电阻值变化。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通过变更直接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层叠方向上的位置),也可以使第1外部连接导体7的电阻成分的连接状态(并联或串联)发生变化,从而使电阻成分RC1、RC2的电阻值变化。
[0061]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通过引出部分21c、21d、22c、22d而直接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的个数与位置的一方或双方,可以将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的电阻成分RC1、RC2的电阻值设定为期望值,由此可以容易且精确地控制电阻成分RC1、RC2的电阻值。
[0062]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为了应对大容量化而增加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以及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的层叠数以使电容成分CC1的静电容量增大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的电阻成分RC1、RC2的电阻值的减小。
[0063] 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不直接连接。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只有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直接连接,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通过第2外部连接导体8以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而间接地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连接。即,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多个第3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51、52通过第2外部连接导体8而相互连接,1个以上的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连接。
[0064] 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的角度而言,第2外部连接导体8的电阻成分相对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为串联。此外,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4的角度而言,第2外部连接导体8的电阻成分相对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4为串联。
[0065] 由此,与具有如下结构的,即所有的第3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51、52都通过引出部分而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直接连接的结构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相比,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的电阻成分RC3、RC4的电阻值变大。
[0066] 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通过变更直接连接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的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的个数,可以使电阻成分RC3、RC4的电阻值变化。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通过变更直接连接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的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的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层叠方向上的位置),也可以使第2外部连接导体8的电阻成分的连接状态(并联或串联)发生变化,从而使电阻成分RC3、RC4的电阻值变化。
[0067]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通过引出部分31c、31d、32c、32d而直接连接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的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的个数与位置的一方或双方,可以将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的电阻成分RC3、RC4的电阻值设定为期望值,由此可以容易且精确地控制电阻成分RC3、RC4的电阻值。
[0068]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为了应对大容量化而增加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以及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的层叠数以使电容成分CC4的静电容量增大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的电阻成分RC3、RC4的电阻值的减小。
[0069]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可以容易且高精度地控制包含于该电容器阵列的电阻成分RC1~RC4的电阻值。
[007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被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相对的第1及第2侧面B1c、B1d上,且在第1及第2侧面B1c、B1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此外,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被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相对的第1及第
2侧面B1c、B1d上,且在第1及第2侧面B1c、B1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此外,接地用端子电极5、6被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相对的第1及第2侧面B1c、B1d上,且在第1及第2侧面B1c、B1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
[0071] 为此,可以容易地实现例如:相对于直线状的信号线的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的连接;相对于直线状的信号线的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的连接;相对于直线状的接地连接导线的接地用端子电极5、6的连接,从而容易实现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的安装。
[0072] 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1、31在电容器素体B1内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2、32在电容器素体B1内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第2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41、51在电容器素体B1内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第2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42、52在电容器素体B1内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
[0073] 为此,例如在将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及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4连接于输入端、将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2及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连接于输出端的情况下,通过使电流在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的信号导线以及连接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的信号导线双方中同时流动,可以使通过在层叠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同位置的内部电极的电流的方向相反。
[0074] 即,可以使在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与在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相反。可以使在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2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与在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2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相反。
[0075] 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由在这些信号用内部电极中流动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从而能够降低等效串联电感。
[0076] 此外,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1、31、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2、32、第2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41、51、以及第2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42、52,在电容器素体B1内分别被配置于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因此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中,可以实现元件的薄型化。
[0077] 以下,参照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及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31、32的形状。图4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0078] 此外,由于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31、32的主电极部分21a、22a、31a、32a呈矩形,因此可以使静电容量增大。此外,容易设计并制造用于实现所期望的电容成分的内部电极。
[0079] 如图4所示,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31、32(主电极部分21a、22a、31a、32a)也可以呈曲折状。在这种情况下,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31、32的线路长度(电流路径)变长,电阻值变得较大,从而可以将电阻成分RC1~RC4的电阻值设定为更大。
[0080] (第2实施方式)
[0081] 参照图5及图6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的结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的不同之处在于,形成于电容器素体上的接地用端子电极以及第1及第2外部连接导体的配置。图5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立体图。图6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所包含的电容器素体的分解立体图。
[0082] 如图5所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具有电容器素体B1以及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外表面上的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接地用端子电极5、6、第1外部连接导体7、以及第2外部连接导体8。
[0083] 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被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相对的第1及第2侧面B1c、B1d上。即,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第1侧面B1c上,而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2被配置在与第1侧面B1c相对的电容器素体B1的第2侧面B1d上。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在第1及第2侧面B1c、B1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
[0084] 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被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相对的第1及第2侧面B1c、B1d上。即,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第1侧面B1c上,而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4被配置在与第1侧面B1c相对的电容器素体B 1的第2侧面B1d上。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在第1及第2侧面B1c、B1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
[0085] 接地用端子电极5、6被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相对的第1及第2端面B1a、B1b上。即,接地用端子电极5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第1端面B1a上,而接地用端子电极6被配置在与第1端面B1a相对的电容器素体B1的第2端面B1b上。接地用端子电极5、6在第1及第2端面B1a、B1b的相对方向上相对。
[0086] 第1及第2外部连接导体7、8被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相对的第1及第2侧面B1c、B1d上。即,第1外部连接导体7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第2侧面B1d上,而第2外部连接导体8被配置在与第2侧面B1d相对的电容器素体B1的第1侧面B1c上。第1及第2外部连接导体7、8在第1及第2侧面B1c、B1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
[0087] 在电容器素体B1的第1侧面B1c上,配置于第1侧面B1c上的第1及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1、3以及第2外部连接导体8,在从第1端面B1a至第2端面B1b的方向上,以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第2外部连接导体8、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的顺序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第2侧面B1d上,配置于第2侧面B1d上的第1及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2、4以及第
1外部连接导体7,在从第1端面B1a至第2端面B1b的方向上,以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2、第1外部连接导体7、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4的顺序配置。
[0088] 如图6所示,电容器素体B1通过层叠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层)绝缘体层11~18而形成。
[0089] 第1~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41、42、31、32、51、52分别包含呈大小不同的两个矩形相互组合的形状的主电极部分21a、22a、41a、42a、31a、32a、51a、52a。
[0090] 各主电极部分21a、22a呈如下的形状,即,较大的矩形的长边被配置为与第1及第2端面B1a、B1b平行,而较小的矩形以从较大的矩形的第2端面B1b侧的长边向第2端面B1b突出的方式组合。各主电极部分41a、42a呈如下的形状,即,较大的矩形的长边被配置为与第1及第2端面B1a、B1b平行,而较小的矩形以从较大的矩形的第2端面B1b侧的长边向第2端面B1b突出的方式组合。
[0091] 各主电极部分31a、32a呈如下的形状,即,较大的矩形的长边被配置为与第1及第2端面B1a、B1b平行,而较小的矩形以从较大的矩形的第1端面B1a侧的长边向第1端面B1a突出的方式组合。各主电极部分51a、52a呈如下的形状,即,较大的矩形的长边被配置为与第1及第2端面B1a、B1b平行,而较小的矩形以从较大的矩形的第1端面B1a侧的长边向第1端面B1a突出的方式组合。
[0092] 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包含:从主电极部分21a、22a向第2侧面B1d延伸的引出部分21b、22b;从主电极部分21a、22a向第1侧面B1c延伸的引出部分21c、22c;从主电极部分21a、22a向第2侧面B1d延伸的引出部分21d、22d。各引出部分21b、22b与第1外部连接导体7相连接,各引出部分21c、22c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相连接,各引出部分21d、22d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2相连接。
[0093] 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包含从主电极部分41a、42a向第2侧面B1d延伸的引出部分41b、42b。各引出部分41b、42b与第1外部连接导体7相连接。
[0094] 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包含:从主电极部分31a、32a向第1侧面B1c延伸的引出部分31b、32b;从主电极部分31a、32a向第1侧面B1c延伸的引出部分31c、32c;从主电极部分31a、32a向第2侧面B1d延伸的引出部分31d、32d。各引出部分31b、32b与第2外部连接导体8相连接,各引出部分31c、32c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相连接,各引出部分31d、32d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4相连接。
[0095] 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包含从主电极部分51a、52a向第1侧面B1c延伸的引出部分51b、52b。各引出部分51b、52b与第2外部连接导体8相连接。
[0096] 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包含从主电极部分61a~63a向第1端面B1a延伸的引出部分61b~63b、以及从主电极部分61a~63a向第2端面B1b延伸的引出部分61c~63c。各引出部分61b~63b与接地用端子电极5相连接。各引出部分61c~63c与接地用端子电极6相连接。
[0097] 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1、31在电容器素体B1内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2、32在电容器素体B1内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第2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41、51在电容器素体B1内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第2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42、52在电容器素体B1内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
[0098] 接地用内部电极61的主电极部分61a夹着绝缘体层12而与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的主电极部分21a以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的主电极部分31a的双方相对。接地用内部电极61的主电极部分61a还夹着绝缘体层13而与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的主电极部分41a以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的主电极部分51a的双方相对。
[0099] 接地用内部电极62的主电极部分62a夹着绝缘体层14而与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的主电极部分41a以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的主电极部分51a的双方相对。接地用内部电极62的主电极部分62a还夹着绝缘体层15而与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2的主电极部分42a以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2的主电极部分52a的双方相对。
[0100] 接地用内部电极63的主电极部分63a夹着绝缘体层16而与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2的主电极部分42a以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2的主电极部分52a的双方相对。接地用内部电极63的主电极部分63a还夹着绝缘体层17而与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2的主电极部分22a以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2的主电极部分32a的双方相对。
[0101] 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均被配置于电容器素体B1的第1端面B1a侧。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均被配置于电容器素体B1的第2端面B1b侧。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与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在沿第1及第2端面B1a、B1b相对的方向上设置且在层叠方向上没有重叠的部分。
[0102] 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均被配置于电容器素体B1的第1端面B1a侧。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均被配置于电容器素体B1的第2端面B1b侧。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与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在沿第1及第2端面B1a、B1b相对的方向上设置且在层叠方向上没有重叠的部分。
[0103] 与第1实施方式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1相同,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也不仅具有电容成分,而且还具有电阻成分。因此,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具有CR滤波器。
[0104] 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不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直接连接。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只有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直接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连接,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通过第1外部连接导体7以及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而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间接连接。为此,与具有如下结构的,即所有的第1及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41、42都通过引出部分而与第
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直接连接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相比,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的电阻成分的电阻值变大。
[0105] 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通过变更直接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的个数,可以使电阻成分的电阻值变化。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通过变更直接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
22的位置,也可以使电阻成分的电阻值变化。
[0106]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经由引出部分21c、21d、22c、22d而直接连接于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的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的个数与位置的一方或双方,可以将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的电阻成分的电阻值设定为期望值,由此可以容易且高精确地控制电阻成分的电阻值。
[0107]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为了应对大容量化而增加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41、42以及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的层叠数以使电容成分的静电容量增大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的电阻成分的电阻值的减小。
[0108] 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不直接连接。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只有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直接连接,而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则通过第2外部连接导体8以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间接地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连接。为此,与具有如下结构的,即所有的第3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51、52都通过引出部分而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直接连接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相比,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的电阻成分的电阻值变大。
[0109] 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通过变更直接连接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的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的个数,可以使电阻成分的电阻值变化。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通过变更直接连接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的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
32的位置,也可以使电阻成分的电阻值变化。
[011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经由引出部分31c、31d、32c、32d而直接连接于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的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的个数与位置的一方或双方,可以将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的电阻成分的电阻值设定为期望值,由此可以容易且高精确地控制电阻成分的电阻值。
[01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为了应对大容量化而增加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51、52以及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的层叠数以使电容成分的静电容量增大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的电阻成分的电阻值的减小。
[011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可以容易且高精度地控制包含于该电容器阵列的电阻成分的电阻值。
[011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被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相对的第1及第2侧面B1c、B1d上,且在第1及第2侧面B1c、B1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此外,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3、4被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相对的第1及第
2侧面B1c、B1d上,且在第1及第2侧面B1c、B1d的相对方向上相对。此外,接地用端子电极5、6被一个一个地分别配置在电容器素体B1的相对的第1及第2端面B1a、B1b上且在第1及第2端面B1a、B1b的相对方向上相对。
[0114] 为此,可以容易地实现例如:相对于直线状的信号线的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1、2的连接;相对于直线状的信号线的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3、4的连接;相对于直线状的接地连接导线的接地用端子电极5、6的连接,从而容易实现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的安装。
[0115] 此外,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1、31以及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2、32分别在电容器素体B1内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第2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41、51以及第2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42、52分别在电容器素体B1内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为此,可以使在层叠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同位置的内部电极中通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反。
[0116] 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由在这些信号用内部电极中流动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从而能够降低等效串联电感。
[0117] 此外,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1、31、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2、32、第2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41、51、以及第2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42、52,在电容器素体B1内分别被配置于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因此在贯通型层叠电容器阵列CA2中可以实现元件的薄型化。
[0118]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例如,与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连接的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的数量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所记载的数量,也可以为例如3个以上。与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连接的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的数量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所记载的数量,也可以为例如3个以上。与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连接的接地用端子电极的数量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所记载的数量,也可以为例如3个以上。第1外部连接导体的数量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所记载的数量,也可以为例如2个以上。第2外部连接导体的数量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所记载的数量,也可以为例如2个以上。
[0119] 此外,第1及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1~4、接地用端子电极5、6、以及第1及第2外部连接导体7、8的配置方式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所记载的配置方式,只要配置于电容器素体的外表面上即可。因此,例如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及第2侧面相对的方向上,第1信号用端子电极也可以互不相对。此外,例如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及第2侧面相对的方向上,第2信号用端子电极也可以互不相对。此外,例如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及第2侧面相对的方向上,或第1及第2端面相对的方向上,接地用端子电极也可以互不相对。此外,例如在电容器素体的第1及第2侧面相对的方向上,或第1及第2端面相对的方向上,第1及第2外部连接导体也可以互不相对。
[0120] 绝缘体层11~18的层叠数、第1~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31、32、41、42、以及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的层叠数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所记载的数量。第1~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31、32、41、42、以及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的形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所记载的形状。
[0121] 此外,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21、22在层叠方向上的位置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所记载的位置。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31、32在层叠方向上的位置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所记载的位置。
[0122] 此外,也可以为:例如多个接地用内部电极中的任一个被配置为,夹着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与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且夹着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与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接地用内部电极和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之间的绝缘体层,可以与位于接地用内部电极和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之间的绝缘体层相同,也可以与其不同。
[0123] 此外,也可以为:例如多个接地用内部电极中的任一个被配置为,夹着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与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且夹着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与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接地用内部电极和第1信号用内部电极之间的绝缘体层,可以与位于接地用内部电极和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之间的绝缘体层相同,也可以与其不同。
[0124] 此外,也可以为:例如多个接地用内部电极中的任一个被配置为,夹着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与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且夹着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与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接地用内部电极和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之间的绝缘体层,可以与位于接地用内部电极和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之间的绝缘体层相同,也可以与其不同。
[0125] 此外,也可以为:例如多个接地用内部电极中的任一个被配置为,夹着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与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且夹着多层绝缘体层中的至少一层绝缘体层而与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相对。在这种情况下,位于接地用内部电极和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之间的绝缘体层,可以与位于接地用内部电极和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之间的绝缘体层相同,也可以与其不同。
[0126] 此外,夹在相对的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与第1或第2信号用内部电极之间的绝缘体层的数量,只要至少有1层就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所记载的数量,例如也可以为2层以上。夹在相对的接地用内部电极61~63与第3或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之间的绝缘体层的数量,只要至少有1层就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中例所记载的数量,例如也可以为2层以上。
[0127] 此外,在电容器素体B1内,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1、31、以及第1及第3信号用内部电极22、32也可以不是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而是被配置在不同位置上。在电容器素体B1内,第2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41、51、以及第2及第4信号用内部电极42、52也可以不是被配置在层叠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上,而是被配置在不同位置上。
[0128] 此外,对于本发明所涉及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电容器素体可进一步层叠绝缘体层,或者,绝缘体层可以与内部电极交错层叠。
[0129] 根据上述的发明,很明显其有许多变化的可能,这些发明不能被认为是超出了本发明的要旨和范围,并且,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这些变化都应被认为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