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780026634.2

文献号 : CN10149038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伊藤笃史坂上英二

申请人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该装置包括:进气歧管(1);回转阀(10),其包括通过供给切换开口(7)与供气道(3)连通的多个阀部(11);密封件(60),适配于阀部,密封件包括环部(61)和使环部互连的互连部;凹进部(76),限定于阀部的外侧,用于在密封件互连部的内侧容纳接合部(64),其中:从封闭区部(20)的外周缘(20a)的中心部到转动轴(P)的距离(D1a),设定为小于从开放区部(40)的外周缘(40a)的第二中心部(43)到转动轴的距离(D2)。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进气歧管(1),所述进气歧管(1)包括多个供气道(3),所述供气道(3)限定供给切换开口(7)和腔部(8),以及,当所述供气道(3)与所述内燃机相连时,所述供气道(3)适合于和所述内燃机的多个气缸相连接并向所述多个气缸供气;

回转阀(10),所述回转阀(10)限定轴向方向并且包括多个阀部(11),各所述阀部(11)可绕转动轴(P)一起转动,以及,各所述阀部(11)通过对应的一个所述供给切换开口(7)与对应的一个所述供气道(3)连通,所述回转阀(10)设置于所述腔部(8)中,并且将所述回转阀(10)支撑于所述进气歧管(1),以便在所述多个阀部(11)开通所述供给切换开口(7)的开通位置、以及所述多个阀部(11)关闭所述供给切换开口(7)的关闭位置之间,对所述回转阀(10)以转动方式进行切换,各所述阀部(11)包括用于关闭所述对应供给切换开口(7)的封闭区部(20)、以及用于开通所述对应供给切换开口(7)的开放区部(40),其中,从所述封闭区部(20)的外周缘(20a)相对于所述阀部(11)周向的第一中心部(25)到所述转动轴(P)的第一距离(D1),设定为小于从所述开放区部(40)的外周缘(40a)相对于所述阀部周向的第二中心部(43)到所述转动轴(P)的第二距离(D2);

密封件(60),所述密封件(60)适配于各所述阀部(11),所述密封件(60)包括一对环部(61)和至少两个互连部(62),各所述环部(61)与所述阀部(11)在轴向的对应的相对端之一接合,而所述至少两个互连部(62)则使所述一对环部(61)互连,各所述密封件(60)在一个相关联的所述阀部(11)与所述进气歧管(1)的所述腔部(8)之间提供密封,当所述回转阀(10)切换至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互连部(62)大致沿所述供给切换开口(7)定位,并且径向位于所述阀部(11)与所述腔部(8)之间;以及一对凹进部(76),限定于各所述阀部(11)的外侧,所述凹进部(76)用于容纳接合部(64),所述接合部(64)限定于各所述密封件(60)的所述互连部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中:所述阀部(11)的所述开放区部(40)的所述外周缘(40a)形成为以所述转动轴(P)为中心的弧形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中:所述阀部(11)包括加强区部(30),相对于所述阀转动轴(P),所述加强区部(30)布置在与所述封闭区部(20)相对的一侧;以及从所述加强区部(30)的外周缘(30a)相对于所述阀部周向的第三中心部(33)到所述转动轴(P)的第三距离(D3a),设定为小于所述第二距离(D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中:所述阀部(11)包括加强区部(30),相对于所述阀转动轴(P),所述加强区部(30)布置在与所述封闭区部(20)相对的一侧;以及从所述加强区部(30)的外周缘(30a)相对于所述阀部周向的第三中心部(33)到所述转动轴(P)的第三距离(D3a),设定为小于所述第二距离(D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中:

当将所述回转阀(10)切换至所述关闭位置时,各所述接合部(64)与所述凹进部(76)的内表面部(77)之间的密封间隙(A),相对于所述接合部(64)位于所述供给切换开口(7)所在侧的相对侧,并且所述密封间隙(A)小于设置在所述阀部(11)与所述腔部(8)之间的阀隙(B1);以及将所述第一距离(D1a)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三距离(D3a)。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其中:

当将所述回转阀(10)切换至所述关闭位置时,各所述接合部(64)与所述凹进部(76)的内表面部(77)之间的密封间隙(A),相对于所述接合部(64)位于与所述供给切换开口(7)所在侧的相对侧,并且所述密封间隙(A)小于设置在所述阀部(11)与所述腔部(8)之间的阀隙(B1);以及将所述第一距离(D1a)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三距离(D3a)。

说明书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USP 6138628披露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此专利中所披露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包括进气歧管和布置在此进气歧管内的凸轮轴控制器。
进气歧管形成多个供气道,具有独立吸气管和较短的独立吸气管,用于分别向内燃机的多个气缸供气。
凸轮轴控制器包括多个部分,各部分具有开口并可一起转动。各部分可以进行操控以开通或关闭与之相关联的独立吸气管。
凸轮轴控制器的各部分包括密封笼。此密封笼包括一对环形件和密封杆,密封杆使一对环形件彼此相连。各环形件适配在位于阀部对应端的槽内。
该进气装置具有这样的布置,其一般性原理示于图14(a)和图14(b)中。应当理解,图14(a)和图14(b)以及这里的说明,仅仅出于说明现有技术的操作原理的目的,但并不意味着承认上述特定结构构成现有技术。这些图示出了如何用阀部11关闭供给切换开口7。
如图所示,密封件60的各互连部62具有布置于内侧的接合部64。由布置于阀部11外周侧的对应凹进部76容纳各接合部64。
在各接合部64与对应凹进部76的内表面部77之间设置密封间隙E。当由阀部11关闭供给切换开口7时,相对于接合部64,内表面部77位于与进气歧管1的供给切换开口7所在侧的相对侧。
通常,阀部11和密封件60由树脂模塑而成。所以,如果密封间隙E较小,由于阀部11和密封件60中的制造误差,接合部64可能与对应凹进部76的内表面部77形成接触。当此发生时,将使互连部62压抵腔部8,这导致阀部11切换操作中阻力的增大。所以,密封间隙E配置成,无论阀部11和密封件60中的制造误差如何,都能避免接合部64与内表面部77之间的这种接触。
为此,将密封间隙E通常设定为大于在各阀部11的外周缘15a与腔部8之间所设置的阀隙C。
另外,腔部8的内表面以及外周缘15a通常为弧形,并且它们的中心在阀部11的转动中心P处共轴。结果导致图14(b)中所示的问题。
具体地,当将回转阀切换至关闭位置使得阀部11关闭供给切换开口7时,由于例如内燃机的运转导致在供气道中产生进气脉动,回转阀开始振动。结果,回转阀变形,使得阀部11反复移向及移离各供给切换开口7。阀部11向对应供给切换开口7的移置,导致阀部11相对于密封件60的移动,这在供给切换开口7附近最终导致阀部11的外周缘与腔部8的碰撞,因而产生碰撞噪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该进气装置使回转阀的切换操作比较方便,并且可以减少上述这种碰撞噪音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中,该装置包括:进气歧管,其包括多个供气道,供气道限定供给切换开口和腔部,以及,当供气道与内燃机相连时,供气道适合于和内燃机的多个气缸相连接并向多个气缸供气;
回转阀,其限定轴向方向并且包括多个阀部,各阀部可绕转动轴一起转动,以及各阀部通过对应的一个供给切换开口与对应的一个供气道相连通,回转阀设置于腔部中,并且将回转阀支撑于进气歧管,以在多个阀部开通供给切换开口的开通位置、以及多个阀部关闭供给切换开口的关闭位置之间,对回转阀以转动方式进行切换,各阀部包括用于关闭对应供给切换开口的封闭区部、以及用于开通对应供给切换开口的开放区部,其中,从封闭区部的外周缘相对于阀部周向的第一中心部到转动轴的第一距离,设定为小于从开放区部的外周缘相对于周向的第二中心部到转动轴的第二距离;
密封件,其适配于各阀部,密封件包括一对环部和至少两个互连部,各环部与阀部在轴向的对应的一个相对端接合,而至少两个互连部则使一对环部互连,各密封件在相关联的一个阀部与进气歧管的腔部之间提供密封,当回转阀切换至关闭位置时,通常沿供给切换开口设置互连部,并且使互连部径向上设置在阀部与腔部之间;以及
一对凹进部,限定于各阀部的外侧,所述凹进部用于容纳接合部,接合部限定于各密封件的互连部的内侧。
采用上述布置,当以封闭区部关闭对应的供给切换开口时,与用于开通供给切换开口的开放区部相比,可以使封闭区部更远离供给切换开口。因此,在使阀部向供给切换开口移置的情况下,更难以使阀部与腔部碰撞。此外,当以开放区部开通供给切换开口时,因为在供给切换开口附近阀部与腔部之间的间隙较小,在供给切换开口附近较少有空气湍流。结果,此布置使进气装置具有改进的性能,将空气更安静且更稳定地供至内燃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阀部的开放区部的外周缘形成为以转动轴为中心的弧形边缘。
因此,开放区部能以更高的精度与供给切换开口对准,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减少供给切换开口附近的空气湍流。结果,具有此布置的进气装置可以更安静地向内燃机供给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阀部包括加强区部,相对于阀转动轴,加强区部布置在与封闭区部相对的一侧;以及,从加强区部的外周缘相对于周向的第三中心部到转动轴的第三距离,设定为小于第二距离。
因此,以容易平衡加强区部和封闭区部的重量的方式,对阀部进行加强。结果,可以改善阀部的硬挺性,从而减小回转阀的变形。此外,可以改善回转阀的转动平衡,从而使回转阀的转动和切换更为方便。而且,将从加强区部的外周缘相对于周向的第三中心部到转动轴的第三距离,设定为小于从开放区部的外周缘相对于周向的第二中心部到转动轴的第二距离。这种布置能有效避免由于回转阀的变形导致阀部的加强区部与腔部之间产生碰撞噪音。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当回转阀切换至关闭位置时,在相对于阶梯接合部位于与供给切换开口所在侧的相对侧,阶梯部与凹进部的内表面部之间的密封间隙,小于设置在阀部与腔部之间的阀隙,以及,第一距离设定为大于第三距离。
因此,即使阀部朝向供给切换开口变形时,如果此变形达到密封间隙的量,则内表面部与接合部形成接触,籍此,互连部避免阀部的进一步移动,从而,使阀部更难以向腔部的进一步移置。从封闭区部的外周缘相对于阀部周向的第一中心部到转动轴的第一距离,设定为大于从加强区部的外周缘相对于阀部周向的第三中心部到转动轴的第三距离。这使加强区部的外周缘的中心部与腔部之间能有足够的距离,从而,有助于减少阀部与腔部之间的碰撞噪音。

附图说明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特点将更为明了,其中:图1是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竖向剖视图;图2是示出短端口的关闭状态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1中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短端口的开通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阀部的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阶梯接合部和阶梯容纳凹进部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阀部的移置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回转阀和密封件的总体轴测图;图9是回转阀的正视图;图10是沿图9中X-X线的剖视图;图11是沿图9中XI-XI线的剖视图;图12是阀部的侧剖视图;图13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回转阀的阀部的侧剖视图;图14(a)是示出常规阀部的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的剖视图;以及图14(b)是示出常规阀部的移置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下文说明中,如果没有明确指定,术语“部分”可以是部件的组成部分,或者,也可以形成为独立部分。当称某物由一个对象限定时,如果没有明确指定,某物实际上可以由该对象限定,或者,也可以由被认为是该对象一部分的独立部分限定。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竖向剖视图。图3是沿图1中的III-III的剖视图。如这些图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包括进气歧管1和结合在此进气歧管1内的回转阀10,以及,本装置安装于四缸式内燃机2。
进气歧管1包括四个进气管形件或管状件1a,四个管形件1a顺序连接并且彼此以整体方式形成,以这四个进气管形件1a形成四个供气道或供气管3,供气道3分别与内燃机2的四个气缸相连接。如图1所示,进气歧管1还包括缓冲罐4,缓冲罐4与四个进气管形件1a相连接。各供气道3包括长端口5和短端口6,长端口5具有通向缓冲罐4的进气口5a,而短端口6则具有通向缓冲罐4的进气口6a。进气歧管1的四个进气管形件1a和缓冲罐4由树脂模塑而成。
腔部8具有用于各短端口6的供给切换开口7,在将回转阀10插入并贯穿腔部8的情况下,将回转阀10支撑于进气歧管1的一对支撑轴承部1b。此外,该回转阀10可由致动器9绕轴P以转动方式进行驱动,致动器9具有输出轴9a,输出轴9a与设置于此回转阀10一个末端的支撑轴13以可操作方式结合,使得回转阀10在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以及开通状态或开通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回转阀10在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使各短端口6的各供给切换开口7关闭,而回转阀10在开通状态或开通位置则使各短端口6的各供给切换开口7开通。
当内燃机2低速转动时,将回转阀10切换至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以关闭各短端口6,使短端口6不再与缓冲罐4相通,从而将各供气道3切换至用于低速的供气模式(或者低速供气模式)。结果,借助于气缸的吸气作用,各供气道3通过长端口5向气缸供给从节气门(未示出)引进缓冲罐4的空气作为助燃空气。当内燃机2高速转动时,将回转阀10切换至开通状态或开通位置以开通各短端口6,使短端口6与缓冲罐4相通,从而将各供气道3切换至用于高速的供气模式(或者高速供气模式)。结果,借助于气缸的吸气作用,各供气道3通过短端口6向气缸供给被引进缓冲罐4的空气作为助燃空气。在高速供气模式的情况下,各供气道中的长端口5也与缓冲罐4相通。
下面,更具体地说明回转阀10。图3示出回转阀10的竖向剖面。图8是示出整个回转阀10的轴测图。图9是示出整个回转阀10的正视图。图10是沿图9中X-X线的剖视图。图11是沿图9中XI-XI线的剖视图。
如这些图中所示,回转阀10包括四个阀部11、以及支撑轴12、13,四个阀部11沿此回转阀10的转动轴P方向同轴并置,而支撑轴12、13则设置于回转阀10的相对端部,支撑轴12、13以可转动方式支撑于进气歧管1的支撑轴承部1b。四个阀部11由树脂模塑而成。此外,四个阀部11由多个连接件14互连,连接件14由树脂同时模塑而成并与阀部11成一体、并且沿阀部11的周向并置在各相邻的阀部11之间,因而,阀部11可一起转动。支撑轴12是金属支撑轴,其一端可转动方式嵌入回转阀10的末端。通过树脂轴承18和用于轴向定位的O形圈19,将此支撑轴12可转动方式支撑在支撑孔中,支撑孔形成在支撑轴承部1b中。支撑轴承部1b的支撑孔形成为凹进部,凹进部构造成防止空气向进气歧管外部泄漏。另一支撑轴13与回转阀10的末端由树脂模塑整体方式形成。经由致动器9的输出轴9a,将此支撑轴13支撑于支撑轴承部1b。四个阀部11分别与四个短端口6对应,以便四个阀部11开通或关闭供给切换开口7。回转阀10包括多个侧板部15,侧板部15并排布置并沿回转阀10的转动轴P方向隔开。以及,回转阀10具有一定锥度,其中与支撑轴12所在一端相邻布置的侧板部15所具有的外径,稍稍小于布置于另一支撑轴13所在另一端的侧板部15所具有的外径。
各阀部11包括:封闭区部20,其具有底板件21;加强区部30,相对于作为阀部11转动轴的转动轴P,加强区部30布置在封闭区部20的相对侧;开放区部40,其布置在加强区部30与封闭区部20之间并由二者限定,且开放区部40具有端口孔41;以及,连通区部50,相对于阀部11的转动轴P,连通区部50布置在开放区部40的相对侧,且具有连通孔51。连通区部50与开放区部40优选为不间断或者无障碍连通。各底板件21可以具有平坦表面,平坦表面面对并限定开放区部40和连通区部50的一部分。
封闭区部20由布置于阀部11相对端的一对侧板部15、与该对侧板部15连续形成的底板件21、以及一对壁板件22进行限定,该对壁板件22在底板件21外表面上沿阀部11周向布置于相对端,使得壁板件22从底板件21向外延伸并且优选与底板件21垂直。此封闭区部20包括凹进部23(图10)和多个加强肋24,凹进部23限定在底板件21外表面侧的壁板件22之间,加强肋24设置在凹进部23内并位于底板件21的外表面侧,使得加强肋24从底板件21向外延伸并且优选与底板件21垂直。
加强区部30由一对侧板部15、以及与相邻的该对侧板部15连续形成的加强板件31限定。以及,此加强区部30包括多个加强肋32,加强肋32并置于加强板件31外表面侧,使得加强肋32沿阀部11的周向隔开。
开放区部40包括圆筒件42的一个径向端部和端口41,圆筒件42由一对侧板部15、底板件21、以及加强板件31限定,而端口41则为设置于圆筒件42一个径向端部的开口。连通区部50包括位于圆筒件42相对侧的径向端部和连通孔51,连通孔51是设置于圆筒件42径向相对端部的开口。端口41和连通孔51经由圆筒件42彼此连通。
图12是各腔部8的侧剖视图。此图中的实线(a)表示腔部8的内周表面。如图中所示,在沿阀部11的转动轴P的方向观察时,腔部8具有其中心位于转动轴P处的环形内表面。另一方面,阀部11具有这样的外周形状:从转动轴P到封闭区部20、加强区部30、和开放区部40的外周缘20a、30a和40a,分别具有不同的距离D1、D3、D2。
更具体地,距离D1是从转动轴P到封闭区部20的外周缘20a相对于阀部周向的中心部(或中心点)25的距离。距离D2是从转动轴P到开放区部40的外周缘40a相对于阀部周向的中心部(或中心点)43的距离。距离D3是从转动轴P到加强区部30的外周缘30a相对于阀部周向的中心部(或中心点)33的距离。以及,阀部11的外周形状形成为,在封闭区部20的距离D1、开放区部40的距离D2、以及加强区部30的距离D3中,D2大于D1且D1大于D3。此外,距离D4是从转动轴P到连通区部50的外周缘50a相对于阀部周向的中心部52的距离。以及,距离D4设定为与开放区部40的距离D2相同。
开放区部40的外周缘40a和连通区部50的外周缘50a形成为以转动轴P为中心的弧形外周缘。封闭区部20的外周缘20a具有位于向加强区部30所在侧偏离转动轴P的位置的中心26,并且外周缘20a形成为具有与腔部8的内周表面相同半径R的弧形外周缘。加强区部30的外周缘30a具有位于向封闭区部20所在侧偏离转动轴P的位置的中心34,并且外周缘30a形成为具有与腔部8的内周表面相同半径R的弧形外周缘。
如图3中所示,回转阀10包括安装于各阀部11的密封件60。图8是整体上示出密封件60的轴测图。如此图中所示,密封件60具有一对圆环部61和一对互连部62,该对互连部62使该对环部61互连。互连部62下文称为阶梯部62。然而,尽管下文中将说明阶梯部的示例结构,但术语阶梯自身并不作为对其形状的限制。该对环部61、61和该对阶梯部62由树脂模塑整体形成。各环部61具有开口或切口63,相对于此环部61的中心,开口或切口63布置于该对阶梯部62所在侧的径向相对侧。各阶梯部62具有外周面或外周缘62a,外周面或外周缘62a形成为弓形面,当沿阀部11的转动轴P方向观察时,除了开口或切口63之外,弓形面优选为大致圆形。密封件60在各阶梯部62处的外径,也就是,各阶梯部62的外表面与环部6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设定为稍稍小于密封件60在各环部61处的外径。
经下述安装布置,将各阀部11的密封件60安装至阀部11。此安装布置示于图3至图11中。
如这些图中所示,在阀部11的各相对端部,在侧板部15的各轴向外侧设置环支撑部70。一种环支撑部70布置在相邻阀部11之间,此环支撑部70由侧板部15、各连接件14、以及与相关连接件14连续形成的销件71限定。此环支撑部70设置成环形槽的形式,环形槽包括由各连接件14的端面限定的槽底、以及由侧板部15和销件71限定的侧壁。布置于回转阀10相对端部处的各阀部11中,在与其相邻阀部11的相对侧包括另一种环支撑部70,此环支撑部70由侧板部15和多个支撑件16限定,支撑件16沿阀部11周向分布在此侧板部15的轴向外表面侧。此环支撑部70设置成环形槽的形式,该环形槽包括由各支撑件16的侧板构成的槽底、以及由侧板部15构成的侧壁。
图3、图5以及图11示出带有安装或适配有各密封件60的阀部11。在图11中,环部61以点划线示出。如这些图中所示,从径向外侧将各对环部61适配或接合并置于对应的一对环支撑部70、70上。由于各环部61与腔部8相接触而施加于环部61的作用力,使各环部61弹性变形而具有减小的直径。开口或切口63使此变形能够发生。在此弹性变形状态下,环部61从径向外侧接合、安装至或适配至环支撑部70。结果,使各环部61的外周面61a压抵腔部8的内表面。为了将环部61适配在环支撑部70上,使环部61弹性变形,以增大直径并扩大开口63,因而,通过扩大的开口63,环部61可以在径向外侧与环支撑部70接合。
如图5所示,各阶梯部62在密封件的内侧包括阶梯接合部(或接合部)64,阶梯接合部64沿阶梯部62的整个长度延伸。此阶梯接合部64包括沿阶梯部62的整个长度延伸的隆起部或长凸起部64a。一对阶梯部62的隆起部或长凸起部64a在轴向视图中彼此相向凸出。另一方面,从图6中可以更清楚看到,阀部11包括一对阶梯支撑部75,阶梯支撑部75沿阀转动方向布置在封闭区部20的外侧。各阶梯支撑部75由底板件21的端部21a和壁板件22限定。在各阶梯支撑部75的阀部外表面侧,设置有阶梯容纳凹进部(或凹进部)76。将各对阶梯接合部64接合并容纳在相应的一对阶梯容纳凹进部76中。
图4是示出回转阀10切换至开通状态或开通位置时各短端口6和各阀部11的剖视图。
如此图中所示,当回转阀10切换至开通状态或开通位置时,阀部11的开放区部40面对供给切换开口7,因此,通过端口41开通供给切换开口7。此时,连通区部50的连通孔51面对短端口6的进气口6a,以及,供给切换开口7与进气口6a处于连通。此时,由于来自环部61的弹性作用力,在阀部11的转动轴方向沿供给切换开口7的端部区域的位置处,密封件60的两个环部61的外周面,径向上凸出超过开放区部40的外周缘而达到开放区部40的外周侧,从而使其与腔部8的内周表面处于接触。结果,沿阀部转动轴方向在供给切换开口7的两个端侧,环部61密封阀部11与腔部8之间的间隙,从而,在通过短端口6向内燃机2供给空气的过程中,在供给切换开口7附近减少了湍流。此外,在此状态下,在阀部11中,在开放区部40的外周缘40a的中心43与腔部8的内周表面之间形成阀隙B2。
图2和图5是示出回转阀10切换至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时各短端口6和各阀部11的剖视图。
如这些图中所示,当回转阀10切换至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时,阀部11的封闭区部20面对供给切换开口7,因此,以侧板部15、壁板件22、以及底板件21关闭供给切换开口7。此时,由于来自环部61的弹性恢复力,在阀部11的转动轴方向沿供给切换开口7的端部区域的位置处,密封件60的两个环部61的外周面,径向上凸出超过封闭区部20的外周缘20a,从而使其与腔部8的内周表面处于接触。另一方面,相对于阀部11的周向,一对阶梯部62、62布置于供给切换开口7的相对侧,而在阀部11周向位于供给切换开口7一侧的位置处,该对阶梯部62、62则布置在阀部11与腔部8之间。结果,在阀部11的转动轴方向上位于供给切换开口7的两个端侧处,环部61密封阀部11与腔部8之间的间隙,以及,在阀部11周向上位于供给切换开口7的两个端侧处,阶梯部62密封阀部11与腔部8之间的间隙。然而,与环部61的外周面61a相比,各阶梯部62的外周面62a稍稍向阀部11的内侧缩减,因此,外周面62a不与腔部8的内周表面接触。
图5和图6示出回转阀10切换至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时,各阶梯接合部64如何与阶梯容纳凹进部76接合。
如这些图中所示,阶梯容纳凹进部76的内表面包括第一内表面部77,当阀部11关闭供给切换开口7时,相对于阶梯接合部64,第一内表面部77布置在供给切换开口7所在侧的相对侧。也就是,第一内表面部77面对阶梯接合部64。在第一内表面部77与面对第一内表面部77的阶梯接合部64的一部分之间,设置第一密封间隙A。沿阀部11的转动轴方向,将第一密封间隙A沿第一内表面部77的整个长度设置。另一方面,阀部11构造成,在封闭区部20的外周缘20a的中心部25与腔部8的内周表面之间存在阀隙B1。此阀隙B1大于开放区部40开通供给切换开口7时的间隙B2。在回转阀10处于其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密封间隙A小于阀隙B1。
当将回转阀10向关闭状态或关闭位置切换时,一个阶梯支撑部75的端部75a与密封件60的阶梯部62的端面62b形成接触,从而,密封件60与阀部11一起转动。
当阀部11关闭供给切换开口7时,由于例如内燃机2的运转导致在各供气道3所引入空气中的脉动,引发由支撑轴12、13支撑的回转阀10相对端部的部分的振动。这在环支撑部70的槽内和阶梯容纳凹进部76内部导致阀部11和密封件60彼此相对移动。这样在回转阀10中导致变形,其中各阀部11反复移向及移离供给切换开口7。图7示出阀部11移向供给切换开口7。由于在开放区部40开通供给切换开口7的情况下阀部11移置之前的阀隙B1大于阀隙B2,无论阀部11如何移置,封闭区部20都不会碰撞腔部8。此外,当阀部11的移置达到密封间隙A时,阶梯容纳凹进部76的第一内表面部77与阶梯接合部64接触。由于密封件60的各环部61的外周面61a与腔部8的对应内周表面接触,阶梯部62起到挡块的作用,阻止第一内表面部77的进一步移置,从而,限制阀部11的进一步移置。由于在阀部11变形之前密封间隙A小于阀隙B1,不管阀部11的移置如何,都进一步减少了阀部11的封闭区部20与腔部8之间的碰撞。
[第二实施方式]
图13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腔部8的侧剖视图。此图中的实线(a)表示腔部8的内周表面。
如此图中所示,沿此转动轴P的方向观察时,腔部8具有以阀部11的转动轴P为中心的圆形内表面。另一方面,阀部11具有这样的外周形状:从转动轴P到封闭区部20、加强区部30、以及开放区部40的外周缘20a、30a、和40a,分别具有不同的距离D1a、D3a、D2。
更具体地,距离D1a是从转动轴P到封闭区部20的外周缘20a相对于阀部周向的中心部(或中心点)25的距离。距离D2是从转动轴P到开放区部40的外周缘40a相对于阀部周向的中心部(或中心点)43的距离。距离D3a是从转动轴P到加强区部30的外周缘30a相对于阀部周向的中心部(或中心点)33的距离。阀部11的外周形状形成为,在封闭区部20的距离D1a、开放区部40的距离D2、以及加强区部30的距离D3a之间,D2大于D1a且D1a大于D3a。此外,距离D4是从转动轴P到连通区部50的外周缘50a相对于阀部周向的中心部52的距离。距离D4设定为与开放区部40的距离D2相同。
开放区部40的外周缘40a和连通区部50的外周缘50a形成为以转动轴P为中心的弧形外周缘。封闭区部20的外周缘20a具有的外周缘这样形成:通过取以转动轴P为中心、且具有与开放区部40的外周缘40a相同半径的圆弧,以及,画出三条直弦,各结束于位于圆弧上的四点(包括两个点25a)中的两个相邻点,并除去圆弧与弦之间的区域。从转动轴P到开放区部20外周缘20a上的两点25a、25a处的距离D1b大于上述距离D1a。加强区部30的外周缘30a具有的外周缘这样形成:通过取以转动轴P为中心、且具有与开放区部40的外周缘40a相同半径的圆弧,以及,画出三条直弦,各结束于位于圆弧上的四点(包括两个点33a)中的两个相邻点,并除去圆弧与弦之间的区域。从转动轴P到加强区部30外周缘30a上的两点33a、33a处的距离D3b大于上述距离D3a。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从转动轴P到加强区部30的中心33的距离,设定为小于从转动轴P到封闭区部20的中心25、以及到开放区部40的中心43的距离。可选择地,也可以采用可选方案,其中从转动轴P到加强区部30的中心33的距离,等于从转动轴P到封闭区部20的中心25的距离、或者从转动轴P到开放区部40的中心43的距离,这样也能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外周缘20a和30a的具体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说明以及图中例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权利要求中所定义的距离关系也能以其他形状实现。
本发明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阶梯部或互连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为另外的互连部选择适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