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300246.5

文献号 : CN10150038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唐梓茗

申请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其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卡合部,第二壳体设置有可沿第一方向往复滑动的扳动体、可沿第二方向往复滑动的卡合体及至少一弹性体,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互垂直,该卡合体包括与第一卡合部相配合的第二卡合部,该至少一弹性体使该扳动体与卡合体的至少其中之一在受力滑动时具有往回滑动的趋势,该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还包括连接该扳动体与卡合体的连杆,该扳动体在受力滑动时带动连杆驱动该卡合体滑动。上述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具有较易开启的优点。

权利要求 :

1.一种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其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卡合部,第二壳体设置有可沿第一方向往复滑动的扳动体、可沿第二方向往复滑动的卡合体及至少一弹性体,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互垂直,该卡合体包括与第一卡合部相配合的第二卡合部,该至少一弹性体使该扳动体与卡合体的至少其中之一在受力滑动时具有往回滑动的趋势,其特征在于:该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还包括连接该扳动体与卡合体的连杆,该扳动体在受力滑动时带动连杆驱动该卡合体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壳体包括底板及多个沿底板边缘向同一侧延伸的多个侧壁,且该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一滑动部及与第一滑动部相隔一定距离的第二滑动部,该扳动体可滑动地固定于该第一滑动部,该卡合体可滑动地固定于该第二滑动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滑动部为两相对的肋板与侧壁共同围成的滑槽。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滑动部是由肋板、形成于侧壁的长条形肋块与底板共同围成的滑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该连杆的两端分别形成有枢转孔,该扳动体与该卡合体均形成有可与该枢转孔相配合的凸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弹性体包括第一弹性体及第二弹性体,该第一弹性体弹性连接该扳动体,该第二弹性体弹性连接该卡合体,该卡合体在受连杆推顶滑动时,该第二弹性体使该卡合体具有朝向该扳动体方向运动的趋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与该卡合体的凸起相配合的枢转孔为长条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该扳动体包括基体及扳动部,该基体开设有与扳动部相配合的槽及用于固定扳动部的多个卡钩,该扳动部包括扳动凸起及位于扳动凸起一端的挡块,扳动凸起穿过基体的槽且基体的卡钩将挡块固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其特征在于:该卡合体为两个,其对称设置于该扳动体两侧。

说明书 :

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

背景技术

[0002] 笔记本电脑由于体积小、重量轻而被广泛使用。通常,笔记本电脑包括上盖及底座,上盖一般设置有显示装置,底座一般设置有电路板等电子元件。笔记本电脑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候,上盖与底座通常是锁合于一块。而笔记本电脑在处于工作状态时候,上盖与底座通常保持相对开启状态。因此,笔记本电脑的上盖与底座通常需要具有较易开启与锁合的功能。
[0003] 请参见图1与图2,笔记本电脑外壳10通常包括底座11、上盖12、滑扭13、卡钩14以及顶持弹簧15。底座11边缘设置有一个卡槽111。上盖12边缘开设有一矩形槽孔121及邻近该矩形槽孔121的抵持面123。滑扭13为一个设置于矩形槽孔121的矩形块体,其可沿矩形槽孔121平行底座11的侧边左右滑动,以供使用者扳动操作。卡钩14可与卡槽111相配合,其固设于滑扭13,且可随滑扭13左右滑动。顶持弹簧15一端抵持抵持面123,另外一端抵持卡钩14侧边,以将卡钩14及滑扭13保持在矩形槽孔121左侧。
[0004] 上述笔记本电脑外壳中,开启上盖12时,需要向右扳动滑扭13方可开启上盖12。而现有笔记本电脑通常体积较小,因此,包括滑扭13在内的零部件也需满足体积小的要求。而体积较小的滑扭13设置于上盖12时,使用者手指接触滑扭13的面积相对较小,再加上向右扳动滑扭13是对滑扭13施加水平向右的侧向作用力,经常存在手指在滑扭13表面打滑的情况,使用中较为不便,从而导致上盖12较难开启。

发明内容

[0005] 鉴于上述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较易开启的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
[0006] 一种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其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卡合部,第二壳体设置有可沿第一方向往复滑动的扳动体、可沿第二方向往复滑动的卡合体及至少一弹性体,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互垂直,该卡合体包括与第一卡合部相配合的第二卡合部,该至少一弹性体使该扳动体与卡合体的至少其中之一在受力滑动时具有往回滑动的趋势,该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还包括连接该扳动体与卡合体的连杆,该扳动体在受力滑动时带动连杆驱动该卡合体滑动。
[0007] 上述笔记本电脑外壳中,扳动扳动体,扳动体相对第二壳体滑动,进而驱使连杆推顶卡合体,使卡合体朝远离扳动体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得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分离,即可开启上盖。而扳动扳动体是向扳动体施加基本垂直于扳动体侧边的作用力,较少存在手指于扳动体上打滑的情况,因而较易开启第一壳体。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的立体分解图。
[0009] 图2是图1的II部所示的局部放大图。
[0010] 图3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的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的立体分解图。
[0011] 图4是图3所示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的另一视觉的立体图。
[0012] 图5是图3所示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的部分组装示意图。
[0013] 图6是图3所示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的组装示意图。
[0014] 图7是图6所示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沿VII-VII线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做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翻盖型电子装置外壳适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播放器等电子装置,以下以笔记本电脑的外壳为例进行说明。
[0016] 请参见图3与图4,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一的笔记本电脑外壳20。笔记本电脑外壳20包括一个上盖21、一个底座22、一个扳动体23、两个卡合体24、两个连杆25、一个第一弹性体26及两个第二弹性体27。上盖21形成有第一卡合部211,该第一卡合部211为卡钩。
[0017] 底座22包括一个底板221及由底板221向同一侧延伸的多个侧壁223。其中一个侧壁223开设有一个方形开口2231。该底板221形成有分别位于开口2231两侧的两“L”型肋板2211,该两“L”型肋板2211相对且与侧壁223共同围成第一滑动部225,该第一滑动部225为滑槽,这样,扳动体23可直接放置于第一滑动部225的滑槽内并可相对底座22的侧壁223朝靠近或远离底板221的方向滑动。并且,第一滑动部225的两侧各形成有一个第二滑动部227,两个第二滑动部227相对于第一滑动部225对称设置且均与第一滑动部225相隔一定距离。本实施例中,第二滑动部227是由形成于底板221的“L”型肋板2213、形成于侧壁223的长条形肋块2235与底板221共同围成的滑槽。这样,卡合体24可直接放置于第二滑动部227的滑槽内并可相对底座22的底板221朝靠近或远离扳动体23的方向滑动。
[0018] 上述第一滑动部225与第二滑动部227均设置为滑槽,扳动体23与卡合体24可直接从对应的滑槽取下。因此,该结构具有组装与拆卸方便的优点。可以理解,还可于扳动体23与卡合体24上开设出通孔,将第一滑动部及第二滑动部设置为与该通孔相对应的导位柱,这样,扳动体23与卡合体24可分别沿导位柱滑动。
[0019] 扳动体23可滑动地固设于第一滑动部225,其包括一个基体231及一个扳动部233。基体231为方块状,中央开设有与扳动部233相配合的方形槽2311。基体231开设方形槽2311的其中一侧面的左上角与右上角均形成有用于固定连杆25的圆柱形凸起2313而另一侧面形成有用于固定扳动部233的四个卡钩2315。扳动部233由扳动凸起2331与位于扳动凸起2331一端的挡块2333组合而成。扳动凸起2331可穿过基体231的方形槽
2311,而挡块2333内侧面抵持基体231。并且,挡块2333还形成有用以固定第一弹性体26的圆柱形凸起2335。可以理解,基体231与扳动部233也可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
[0020] 卡合体24可滑动地固设于第二滑动部227,其为方块状。卡合体24形成有用于固定连杆25的圆柱形凸起241及用以与第一卡合部211相配合的第二卡合部243,该第一卡合部211为卡钩。另外,该卡合体24还形成有用以固定第二弹性体27的圆柱形凸起245。
[0021] 连杆25为长条形,其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枢转孔251、253,用以分别与扳动体23的圆柱形凸起2313与卡合体24的圆柱形凸起241相配合。
[0022] 第一弹性体26为弹簧,其簧圈一端固定于扳动体23的圆柱形凸起2335而另一端抵持底板211。可以理解,底板211还可设置为如凸起或凹槽等结构以作为具有较好顶持效果的弹力作用部。
[0023] 第二弹性体27为弹簧,其簧圈固定于卡合体24的圆柱形凸起245而另一端抵持肋板2213。可以理解,肋板2213还可设置如凸起或凹槽等结构以作为具有较好顶持效果的弹力作用部。
[0024] 请参见图5,组装时,两个第二弹性体27的簧圈一端分别固定于两个卡合体24的圆柱形凸起245。两个卡合体24分别卡合于两个第二滑动部227的滑槽内,两个第二弹性体27的另一端分别抵持肋板2213且卡合体24形成有第二卡合部243的其中一侧抵持长条形肋块2235内侧,从而使两个卡合体24可滑动地卡合于第二滑动部227的滑槽内。两个连杆25的枢转孔253分别套设于两个卡合体24的圆柱形凸起241。基体231可滑动地卡合于第一滑动部225的滑槽内,且方形槽2311中心与开口2231中心基本对齐。两个连杆25的枢转孔251分别套设于基体231的两个圆柱形凸起2313,扳动部233的扳动凸起2331穿过扳动体23的方形槽2311,部分扳动凸起2331暴露于底座22外,且四个卡钩2315的内侧面卡持扳动部233的挡块2333以将扳动部233固定于基体231。这样,基体231与扳动部233均被可滑动地卡合于第一滑动部225的滑槽内。然后,第一弹性体26的簧圈固定于扳动部233的圆柱形凸起2335而另一端抵持底板211,即完成组装。这样,扳动体23与卡合体24分别和连杆25形成可转动连接。在第一弹性体26的作用下,扳动体23在受力滑动时具有往回滑动的趋势。在第二弹性体27的作用下,卡合体24在受力滑动时具有朝扳动体23(开口2231)滑动的趋势。
[0025] 请参见图6与图7,上盖21与底座22相互闭合时,第一弹性体26推顶扳动体23,使扳动体23位于开口2231向上一侧,连杆25向卡合体24施加一斜向上的拉力,由于卡合体24只能与底座22发生相对滑动,则卡合体24在连杆25的拉力下朝向扳动体23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得第一卡合部211的卡合面紧密抵持第二卡合部243的卡合面,将底座22锁固于上盖21。这样,底座22不会被随意开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
[0026] 当需要开启上盖21时,扳动扳动体23,扳动体23沿第一方向X(竖直方向)朝底板221滑动,进而使连杆24向卡合体24施加一斜向下的推力,由于卡合体24只能与底座22发生下相对滑动,则卡合体24在连杆25的推力下沿第二方向Y(水平方向)朝远离扳动体23的一侧滑动,从而使得第一卡合部211的卡合面从第二卡合部243的卡合面退出,即卡合体24的第二卡合部243从第一卡合部211分离,即可开启上盖21。并且,扳动体23相对底座22侧壁223滑动过程中,第一弹性体26受到扳动体23与底板221的作用而发生形变,第一弹性体26对扳动体23施加一个反作用力,进而使扳动体23在第一弹性体26的反作用力下具有往回滑动的趋势。当上盖21开启后,施加于扳动体23的力撤销,处于形变状态的第一弹性体26对扳动体23施加一作用力使扳动体23往回滑动至起始状态。
[0027] 由于卡合体24为两个,且对称设置于扳动体23的两侧,按压扳动体23时,两个连杆25同时向扳动体23的两侧的卡合体24施力,避免按压扳动体23时,扳动体23两侧受力不均而偏斜。
[0028] 此外,卡合体24在连杆25的推力下沿第二方向朝远离扳动体23的一侧滑动的过程中,第二弹性体27被压缩,当外力撤销时,进而使卡合体24在第二弹性体27的反作用力下具有往回滑动的趋势。因此,第二弹性体27具有使卡合体24回归初始位置的功能。
[0029] 当需要关闭上盖21时,直接扳动上盖21,上盖21的第一卡合部211的外侧面挤压第二卡合部243,卡合体24朝远离扳动体23的一侧滑动,此时,第二弹性体27发生形变;当第二卡合部243外侧面绕过第一卡合部211的外侧面时,第二弹性体27恢复形变而将卡合体24朝扳动体23的一侧滑动,从而使第二卡合部243卡合于第一卡合部211。需要强调,上述实施例中,枢转孔253为长条形,这样,当闭合上盖21时,卡合体24的圆柱形凸起
241可在枢转孔253内沿枢转孔253长度方向朝远离扳动体23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卡合部243卡合于第一卡合部211。
[0030] 可以理解,当第一弹性体26弹性较大且卡合体24的圆柱形凸起241与扳动体23的圆柱形凸起2313错开设计时(即连杆25连接卡合体24与扳动体23时,始终与底板221保持倾斜状态),通过第一弹性体26推顶扳动体23,进而使扳动体23带动连杆25以使连杆25驱动卡合体24运动,此时第二弹性体27可省略。并且,在省略第二弹性体27的设计中,枢转孔253可设计为内径与圆柱形凸起241的外径基本相等的圆孔,这样,在扳动体23朝远离底板221的方向滑动时,连杆25能及时向卡合体24施加作用力以使卡合体24朝靠近扳动体23的方向滑动;在扳动体23朝靠近底板221的方向滑动时,连杆25能及时向卡合体24施加作用力以使卡合体24朝远离扳动体23的方向滑动。
[0031] 可以理解,当第二弹性体27弹性较大且卡合体24的圆柱形凸起241与扳动体23的圆柱形凸起2313错开设计时(即连杆25连接卡合体24与扳动体23时,始终与底板221保持倾斜状态),通过第二弹性体27推顶卡合体24,进而使卡合体24带动连杆25以使连杆25驱动扳动体23运动,此时第一弹性体26可省略。并且,在省略第一弹性体26的设计中,枢转孔253可设计为内径与圆柱形凸起241的外径基本相等的圆孔,这样,在卡合体24朝靠近扳动体23的方向滑动时,连杆25能及时向扳动体23施加作用力以使扳动体23朝远离底板221的方向滑动。
[0032] 而在上述笔记本电脑外壳20中,扳动扳动体23,扳动体23相对底座22的侧壁223朝向底板221滑动,进而驱使连杆24推顶卡合体24,使卡合体24朝远离扳动体23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得第一卡合部211的卡合面从第二卡合部243的卡合面退出,即可开启上盖21。而扳动扳动体23是向扳动体23施加一个朝向底板221的作用力,且该作用力基本垂直于扳动体23侧边,较少存在手指于扳动体23上打滑的情况,因而较易开启上盖21。
[0033] 上述第一、第二卡合部211、243均为卡钩。可以理解,也可将第一、第二卡合部211、243的其中一个设置为卡孔,而将另外一个设置为卡钩。
[0034] 上述第一弹性体26是与卡合体24为分开设计的弹簧。可以理解,第一弹性体26也可为与卡合体24一体成型的弹片等。
[0035] 可以理解,开口2231也可省略,只要扳动体23具有暴露于底座22外的部分即可。
[0036] 可以理解,上述笔记本电脑外壳20中,还可将第一卡合部211设置于底座22,而将扳动体23、卡合体24、连杆25、第一弹性体26及第二弹性体27设置于上盖21。定义底座22为第一壳体而上盖21为第二壳体,则扳动体23、卡合体24、连杆25、第一弹性体26及第二弹性体27既可设置于第一壳体,也可设置于第二壳体。同样,定义上盖21为第一壳体而底座22为第二壳体,则扳动体23、卡合体24、连杆25、第一弹性体26及第二弹性体27既可设置于第一壳体,也可设置于第二壳体。
[0037]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