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的接合件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780029744.4

文献号 : CN10150128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村山聪吉田光博平山贵章栗原由贵安德鲁·R·克拉姆

申请人 : 冈部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筋的接合件,避免套筒旋转并增强接合力。根据本发明的钢筋的接合件(1)包括椭圆形截面的套筒(2)、被穿插入于套筒的载荷传递棒(3)以及楔合装置(4)。套筒(2)构造成:使得钢筋(5a,5b)的端部可插入到在套筒(2)的两端形成的开口(6a,6b)中,使得钢筋沿着同一直线串联布置。载荷传递棒(3)能够与插入套筒(2)中的钢筋(5a,5b)的端部平行地穿插于套筒(2)。

权利要求 :

1.一种钢筋的接合件,该钢筋的接合件包括:

椭圆形截面的套筒,该套筒在两端具有开口,两根钢筋的端部能够分别从所述开口插入,并使各所述钢筋沿着同一直线串联布置;

载荷传递棒,该载荷传递棒穿插于所述套筒并与插入所述套筒中的各所述钢筋的端部平行;以及楔合装置,该楔合装置穿插于在构成所述套筒的一对平坦壁部的相对位置上形成的楔插入孔中,所述楔合装置包括:第一楔合件,其被驱入所述两根钢筋的一根钢筋与所述载荷传递棒之间;以及第二楔合件,其被驱入另一根钢筋与所述载荷传递棒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的接合件,其中,所述载荷传递棒布置在所述两根钢筋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的接合件,其中,在所述载荷传递棒上设置有朝向所述钢筋的周面伸出的伸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的接合件,其中,所述载荷传递棒由笔直部和形成在该笔直部的两端上的弯曲部构成,将所述弯曲部作为所述伸出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的接合件,其中,所述载荷传递棒由棒体和能够拆下地安装到所述棒体的两端的大直径部构成,所述大直径部的外径大于所述棒体,将所述大直径部作为所述伸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的接合件,其中,所述载荷传递棒的硬度相对高于所述钢筋的硬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的接合件,其中,所述套筒的硬度相对低于所述钢筋的硬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的接合件,其中,所述载荷传递棒的硬度相对高于所述钢筋的硬度。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的接合件,其中,所述套筒的硬度相对低于所述钢筋的硬度。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筋的接合件,其中,所述载荷传递棒的硬度相对高于所述钢筋的硬度。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筋的接合件,其中,所述套筒的硬度相对低于所述钢筋的硬度。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筋的接合件,其中,所述载荷传递棒的硬度相对高于所述钢筋的硬度。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筋的接合件,其中,所述套筒的硬度相对低于所述钢筋的硬度。

说明书 :

钢筋的接合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接合钢筋的钢筋的接合件。

背景技术

[0002] 钢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RC结构)和钢架钢筋混凝土结构(SRC结构)的主要结构要素,并切割成预定长度以在现场构造时容易布置。从而在现场接合钢筋的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0003] 接合钢筋有多种方法,包括搭接头、机械接头和气压焊接接头等。根据结构所需的质量、工作条件、所用钢筋的直径等等适当地选择和使用这些接头。
[0004]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接合方法具有各自的缺点和优点。例如,搭接头可通过利用钢筋粘附至混凝土而容易地接合钢筋,但由于两根钢筋必须叠置,所以在钢筋直径变粗而难以执行各种钢筋布置或者确保钢筋的叠置长度。另外,机械接头需要管理许多细节,例如钢筋插入联接器的插入长度和施加的紧固扭矩。气压焊接接头需要焊接工具有执行气压焊接的特定资格。
[0005] 为此,已经研发了多种能够容易地接合钢筋而不需要确保搭接长度的钢筋接合方法。
[0006] 然而在这些方法中,一种用于接合两根互相平行的钢筋的方法只能应用于具有固定间隔的钢筋,因此在钢筋间距方面欠缺通用性(见专利文献1)。而且,使用U形套筒的接合方法不能提供足够的接合强度(见专利文献2和3)。
[0007] 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研发了一种由椭圆形截面的钢套筒和楔合件构成的接合件。根据该接合件,将两根钢筋的端部分别从相反方向插入套筒中,然后可将楔合件从在套筒中形成的楔插入孔驱入至这两根钢筋之间的空间中,从而将钢筋接合在一起(见专利文献4和非专利文献1)。
[0008] 然而在接合件由椭圆形截面的钢套筒和楔合件构成的情况下,端部交替插入椭圆形套筒中的两根钢筋在其间沿着垂直于钢筋轴线的方向生成错位。
[0009] 因此,两根钢筋不能沿着同一线接合,当由于抗震标准等需要大量钢筋时,就产生了难以在钢筋之间提供足够间隙的问题。
[0010] 而且问题还在于,如果在两根钢筋上作用张力,套筒就会由于前述沿着垂直于轴线的方向的错位而旋转,从而使钢筋与楔合件之间的接合变松。套筒的旋转还在钢筋上产生弯矩,使得接合区域会在小于拉伸断裂载荷的拉伸载荷作用下断开。
[0011] 另外,当将钢筋插入钢套筒并在该状态下压入楔合件时,即使在楔合件被压入之前从套筒笔直伸出的钢筋,也会在楔合件被驱入的位置弯曲而从套筒倾斜延伸。从而问题还在于难以按照设计那样进行钢筋布置,导致钢筋之间干涉或间距不足。
[0012]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No.3197079
[0013]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No.5-156721
[0014] 【专利文献3】日本公报实开平No.3-047052
[0015] 【专利文献4】日本公报实开昭No.58-32498
[0016] 【非专利文献1】ERICO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互联网2006年8月2日检索

发明内容

[0017] 本发明考虑到以上情况作出,因此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的接合件,该钢筋的接合件能够避免其套筒旋转,从而在钢筋之间提供增强的接合力。
[0018]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的接合件,该钢筋的接合件能够在楔合件被驱入的位置抑制所述钢筋的弯曲。
[0019] 在根据本发明的钢筋的接合件中,两根钢筋的端部分别插入套筒两端的开口,并使各所述钢筋沿着同一直线串联布置。载荷传递棒穿插入于套筒中并能够与每根钢筋的端部平行。
[0020] 然后,将第一楔合件压入所述两根钢筋的一根钢筋与所述载荷传递棒之间。将第二楔合件压入另一根钢筋与所述载荷传递棒之间。
[0021] 结果,当所述两根钢筋置于拉伸载荷下时,该拉伸载荷从一根钢筋通过第一楔合件传递至载荷传递棒,并从所述载荷传递棒通过第二楔合件进一步传递至另一根钢筋。
[0022] 除此之外,由于所述两根钢筋沿着同一直线串联布置,所以来自各钢筋的拉伸载荷沿着同一作用线作用在所述套筒上。这样就不产生现有技术那样的套筒转动的情况。
[0023] 所述套筒由一对半圆筒形壁部和一对平坦壁部构成,所述半圆筒形壁部布置成使它们的弯曲内表面彼此相对,所述平坦壁部延伸到所述一对半圆筒形壁部的对应边缘。所述套筒的内部空间中在一个所述半圆筒形壁部侧形成钢筋插入空间,所述两根钢筋的端部分别从所述套筒的两开口插入。另一所述半圆筒形壁部侧形成棒插入空间,所述载荷传递棒从所述套筒的一个开口向另一开口穿插。当所述两根钢筋的端部插入所述套筒并且所述载荷传递棒穿插于所述套筒中时,所述两根钢筋的端部和所述载荷传递棒在所述套筒中平行布置。
[0024] 在所述平坦壁部上分别形成楔插入孔,且所述楔插入孔位于一根所述钢筋与所述载荷传递棒之间,以及另一所述钢筋与所述载荷传递棒之间。
[0025] 当第一楔合件被驱入一根所述钢筋与所述载荷传递棒之间时,该第一楔合件通过承受来自所述套筒的所述半圆筒形壁部的反作用力而与所述钢筋和所述载荷传递棒咬合接合。同样地,当第二楔合件被驱入另一所述钢筋与所述载荷传递棒之间时,该第二楔合件与所述另一钢筋和所述载荷传递棒咬合接合。
[0026] 所述第一楔合件和第二楔合件具有如上所述与所述钢筋和所述载荷传递棒咬合的锥形部分。两者当中哪一个的咬合程度更大主要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硬度差。如果所述钢筋的咬合不足,那么所述钢筋与所述第一楔合件和第二楔合件之间的接合力就不足。
[0027] 因此优选的是,所述载荷传递棒的硬度等于或高于所述钢筋的硬度,使得所述第一楔合件和第二楔合件在设计容许的范围内与所述钢筋充分咬合。
[0028] 所述载荷传递棒例如可由具有圆形截面的笔直钢棒制成。
[0029]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载荷传递棒只需要布置在串联布置的所述两根钢筋的旁边(一侧),而所述载荷传递棒有时能够布置在所述两根钢筋的两侧上。在这种情况下,额外再需要一组第一楔合件和第二楔合件。在压入一对所述第一楔合件时,插入所述两根钢筋的两侧上的所述第一楔合件被尽可能同时压入。对于一对第二楔合件也是如此。
[0030] 在该变形例中,套筒不会旋转,钢筋也不会向任何方向弯曲。
[0031] 如果所述第一和第二楔合件被驱入所述钢筋与所述载荷传递棒之间时,即使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楔合件被压入之前从所述套筒笔直伸出的所述钢筋,也会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楔合件被驱入的位置弯曲而从套筒倾斜延伸。
[0032] 在这样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所述载荷传递棒上设置朝向所述钢筋的周面伸出的伸出部。因此,当所述钢筋随着所述第一和第二楔合件的驱入而弯曲时,设置在所述载荷传递棒上的所述伸出部与所述钢筋的周面抵接,从而抑制所述钢筋的弯曲。
[0033] 应理解,所述伸出部可具有任意构造。例如,所述载荷传递棒可由笔直部和设在该笔直部两端上的弯曲部构成,将所述弯曲部作为所述伸出部。所述载荷传递棒也可由棒体和能够拆下地安装到所述棒体两端的大直径部构成,所述大直径部的外径大于所述棒体,将所述大直径部作为所述伸出部。

附图说明

[0034] 图1(a)和1(b)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筋的接合件1的图,图1(a)是主视图,图1(b)是沿线A-A剖取的剖面图。
[0035] 图2是表示钢筋5a、5b通过接头1接合结束的状态的图。
[0036] 图3(a)和3(b)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的接合件41的图,图3(a)是主视图,图3(b)是沿线B-B剖取的剖面图。
[0037] 图4是表示大直径部44a和44b如何安装到棒体45两端的图。
[0038] 图5是表示未设伸出部并且钢筋5a、5b弯曲的状态的图。
[0039] 图6是根据变形例的钢筋的接合件的主视图。
[0040] 图7(a)和7(b)是表示根据另一变形例的钢筋的接合件的图,图7(a)是主视图,图7(b)是沿线C-C剖取的剖面图。
[0041] 图8中的表示出了套筒的规格。
[0042] 图9中的表示出了相应拉伸试验的结果。
[0043] 附图标记说明
[0044] 1,41 钢筋的接合件
[0045] 2,72 套筒
[0046] 3,43,53,73 载荷传递棒
[0047] 4 楔合装置
[0048] 4a 第一楔合件
[0049] 4b 第二楔合件
[0050] 5a,5b 钢筋
[0051] 9a,9b 楔插入孔
[0052] 44a,44b 大直径部(伸出部)
[0053] 45 棒体
[0054] 52 弯曲部(伸出部)
[0055] 54 笔直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钢筋的接合件。应注意,与传统技术基本相同的部件等将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0057] (第一实施方式)
[0058] 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钢筋的接合件的图。如图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钢筋的接合件1包括椭圆形截面的套筒2、被插入穿过套筒的载荷传递棒3以及楔合装置4。
[0059] 套筒2构造成以钢筋5a、5b沿着同一线串联布置的方式使钢筋的端部可插入到在套筒2的两端形成的开口6a、6b中。载荷传递棒3能够与插入套筒2中的钢筋5a、5b的端部平行地插入穿过套筒2。
[0060] 套筒2由一对半圆筒形壁部7、7和一对平坦的壁部8、8构成,壁部7、7布置成使它们的弯曲内表面彼此相对,壁部8、8延伸到所述一对半圆筒形壁部的对应边缘。在所述一对平坦壁部8、8中形成彼此相对的楔插入孔9a、9a。类似地,在平坦壁部8、8中还形成彼此相对的楔插入孔9b、9b。
[0061] 载荷传递棒3由具有圆形截面的笔直钢棒制成。
[0062] 在这种情况下,楔合装置4包括:楔合件4a,其作为待被驱入钢筋5a与载荷传递棒3之间的第一楔合件;以及楔合件4b,其作为待被驱入钢筋5b与载荷传递棒3之间的第二楔合件。楔合件4a穿插于钢筋5a与载荷传递棒3之间形成的楔插入孔9a、9a。楔合件4b穿插于钢筋5b与载荷传递棒3之间形成的楔插入孔9b、9b。
[0063] 当楔合件4a被驱入钢筋5a与载荷传递棒3之间时,楔合件4a通过承受分别来自套筒2的半圆筒形壁部7、7的反作用力而与钢筋5a和载荷传递棒3咬合接合。同样地,当楔合件4b被驱入钢筋5b与载荷传递棒3之间时,楔合件4b与钢筋5b和载荷传递棒3咬合接合。
[0064] 如上所述,楔合件4a具有与钢筋5a和载荷传递棒3咬合的锥形部分,楔合件4b具有与钢筋5b和载荷传递棒3咬合的锥形部分。两者当中哪一个的咬合程度更大主要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硬度差。如果钢筋5a的咬合不足,那么钢筋5a与楔合件4a之间的接合力就不足,类似地,如果钢筋5b的咬合不足,那么钢筋5b与楔合件4b之间的接合力就不足。
[0065] 因此优选的是,载荷传递棒3的硬度等于或高于钢筋5a、5b的硬度,使得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楔合件4a、4b分别与钢筋5a、5b充分咬合。
[0066] 具体地说,以钢筋5a、5b由SD345(用于钢筋混凝土用棒钢,日本工业标准(JIS))制成为例,载荷传递棒3可由S45C(用于机械结构用途的碳钢,JIS)制成。
[0067] 在利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钢筋的接合件1接合钢筋5a、5b时,首先从套筒2的一个开口6a将钢筋5a的一个端部插入,从套筒2的另一个开口6b将钢筋5b的一个端部插入。
[0068] 与插入钢筋同时或者之前或之后将载荷传递棒3穿插于套筒2。在该插入操作期间,是以与钢筋5a、5b的端部平行的方式将载荷传递棒3插入套筒2的。
[0069] 接着,使楔合件4a通过楔插入孔9a、9a并压入孔中,使楔合件4b通过楔插入孔9b、9b并压入孔中。为了进行压入,可适当选择和使用传统公知的楔驱入器。
[0070] 图2是表示楔驱入操作完成,从而钢筋5a、5b的接合结束了的状态的图。
[0071]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钢筋的接合件1中,将两根钢筋5a、5b的端部分别插入套筒2两端的开口6a、6b中并使钢筋沿着同一线串联布置。而且载荷传递棒3穿插于套筒2内并与各钢筋的端部平行,并在该状态下压入两个楔合件4a、4b。楔合件4a被压入钢筋5a与载荷传递棒3之间,楔合件4b被压入钢筋5b与载荷传递棒3之间。
[0072] 因此,当两根钢筋5a、5b被置于拉伸载荷下时,拉伸载荷从钢筋5a通过楔合件4a传递至载荷传递棒3,并从载荷传递棒3通过楔合件4b进一步传递至钢筋5b。
[0073] 除此之外,由于两根钢筋5a、5b沿着同一线串联布置,所以来自各钢筋5a、5b的拉伸载荷沿着同一作用线作用在套筒2上。
[0074]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钢筋的接合件1,新引入载荷传递棒3使得可以在两根钢筋5a、5b沿着同一直线串联布置的情况下传递拉伸载荷。
[0075] 因此,来自各钢筋5a、5b的拉伸载荷沿着同一作用线作用在套筒2上,从而套筒2不会旋转。而且,不会产生伴随套筒2旋转的弯曲施加于钢筋5a、5b的情况,所以钢筋5a、5b不会在没有利用它们的抗拉强度的情况下由于拉伸或弯曲而破裂。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钢筋5a、5b的抗拉强度。
[0076] 应理解,当两根钢筋5a、5b被置于拉伸载荷下时,该拉伸载荷从钢筋5a通过楔合件4a传递至载荷传递棒3,并从载荷传递棒3通过楔合件4b进一步传递至钢筋5b。
[0077] 这样使得可以在钢筋5a、5b之间确保足够的接合强度。
[0078] [实施方式1]
[0079] 采取以下拉伸试验来检查钢筋与载荷传递棒之间的相对硬度差对根据本发明的钢筋的接合件的拉伸特性的影响。
[0080] 该拉伸试验采用具有如下规格的楔合件:楔长度:48mm,楔直径:16mm,顶端长度:10mm。图8中的表示出了套筒的规格。
[0081] 从图8中的表可以看到,试验了三种钢型号的套筒:STKM13A(用于机械结构用途的碳钢,JIS)、S45C和S45C(退火处理)。楔合件由一种钢S45C(热处理)制成。
[0082] 接着,图9中的表示出了相应拉伸试验的结果。
[0083] 示例1和2用于在检查钢筋与载荷传递棒之间的相对硬度差对拉伸特性的影响之前检查形状变化的影响。在两种示例下,载荷传递棒都由硬度与待接合钢筋(SD345)相同的钢型号(SD345)的变形钢筋制成,但是来自不同的钢筋制造商。
[0084] 示例3用于检查利用抗拉强度的规格(下限)与待接合钢筋相同的钢型号的载荷传递棒的示例。载荷传递棒由钢型号SNR490B(用于建筑结构用途的辊压棒钢(圆钢筋),JIS)制成。
[0085] 示例4和5用于检查利用比待接合钢筋硬的钢型号的载荷传递棒的示例。由于圆钢筋在拉伸特性上容易受到形状变化的影响,所以使用圆形的载荷传递棒。载荷传递棒由钢型号S45C(精炼钢)或SCM435制成。
[0086] 示例7和9与示例4和5大致相同,用于检查利用比待接合钢筋硬的钢型号的载荷传递棒的示例。由于圆钢筋在拉伸特性上容易受到基于形状的变化的影响,所以使用圆形载荷传递棒。载荷传递棒由钢型号S45C(热处理)制成。
[0087] 作为示例1中拉伸试验的结果,待接合的钢筋发生了基材断裂。该结果表明,如果载荷传递棒的硬度等于待接合的钢筋的硬度,那么变形钢筋可用作根据本发明的接头的载荷传递棒。
[0088] 在示例2中,待接合的钢筋发生了剪切断裂。该结果表明,由于实际材料自身诸如肋径、节径和机械特性之类的构造随着钢棒制造商而变化,所以变形钢筋具有不同的拉伸特性。
[0089] 在示例3中,待接合的钢筋在基材断裂之前发生剪切断裂。该结果表明,当使用抗拉强度规格(下限)与待接合的钢筋(SD345)相同的载荷传递棒时,SD345有时可能变硬,因为SD345材料的抗拉强度变化比SNR490B大。
[0090] 在示例4、5、7和9中,待接合钢筋发生了基材断裂。
[0091] 从这些结果发现,当载荷传递棒由比待接合的钢筋(SD345)硬的钢型号(S45C(精炼钢)、SCM435、S45C(热处理))制成,那么待接合的钢筋确实发生基材断裂。
[0092] 示例1至3、4、5、7和9的试验结果表明,硬度与变形钢筋和待接合的钢筋的硬度相同的钢型号的圆钢筋可用作载荷传递棒,然而,由于形状差异或质量制造差异,载荷传递棒可能变得比待接合的钢筋软。从而优选的是从比待接合的钢筋足够硬的钢型号中选择载荷传递棒。
[0093] 然而,如果载荷传递棒太硬,那么楔合件与钢筋咬合的程度增加以因而增加钢筋的挠曲度,并且楔合件甚至也可能变形。因此载荷传递棒必须具有这样的硬度:即使得与钢筋咬合的程度不会变得过大,也不会引起楔合件变形。
[0094] 而且,在套筒由硬质材料制成的示例6和8中,待接合的钢筋在基材断裂之前发生剪切断裂。认为这是楔合件的压入不会使钢筋压靠套筒的内壁面,因为套筒比待接合的钢筋硬。在示例8中,断裂发生在楔合件咬合的位置。推测这是因为在钢筋的咬合位置处产生应力集中。这还表明,即使载荷传递棒比待接合的钢筋硬,如果套筒比钢筋硬,楔合件与钢筋咬合的程度也可能过大。
[0095]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对于本发明的钢筋的接合件优选的是,楔合装置最硬,载荷传递棒、待接合的钢筋和套筒依次变软。
[0096] 应注意在以上试验中,硬度以抗拉强度的形式表示,从而避免由于硬度指示规格的不同而造成对比困难。
[0097] (第二实施方式)
[0098] 下面将描述第二实施方式。应理解,与前述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部件等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这里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0099] 图3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筋的接合件的图。如图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钢筋的接合件41包括椭圆形截面的套筒2、待插入穿过该套筒的载荷传递棒43以及楔合装置4。
[0100] 载荷传递棒43由棒体45和安装到棒体的相应端部的作为伸出部的大直径部44a、44b构成。大直径部44a、44b形成为外径大于棒体45,并且在它们的内腔中切割出内螺纹。
[0101] 相反,棒体45由在两端具有外螺纹的圆形截面的笔直钢棒制成。这些外螺纹分别与大直径部44a、44b的内螺纹接合,使得大直径部44a、44b能可拆下地安装到棒体45的相应端部。
[0102] 在这种情况下,大直径部44a、44b的外径确定为:使得当大直径部44a、44b与穿插于套筒2的棒体45的相应端部旋合时,大直径部44a、44b的周面分别与钢筋5a、5b抵接。应理解,在需要时使大直径部44a、44b的半径小于从棒体45的轴线到钢筋5a、5b周面的距离,从而不会妨碍将大直径部44a、44b旋紧到棒体45上的操作。
[0103] 楔合件4a、4b具有与钢筋5a或5b和载荷传递棒43咬合的锥形部分。两者当中哪一个的咬合程度更大主要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硬度差。如果钢筋5a、5b的咬合不足,那么钢筋5a、5b与楔合件4a、4b之间的接合力就不足。
[0104] 因此优选的是,载荷传递棒43的硬度等于或高于钢筋5a、5b的硬度,使得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楔合件4a、4b分别与钢筋5a、5b咬合。
[0105] 具体地说,以钢筋5a、5b由SD345(用于钢筋混凝土用棒钢,JIS)制成为例,载荷传递棒43可由S45C(用于机械结构用途的碳钢,JIS)制成。
[0106] 套筒2和楔合装置4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用的相同,这里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0107] 在利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钢筋的接合件41接合钢筋5a、5b时,首先从套筒2的一个开口6a将钢筋5a的一个端部插入,从套筒2的另一个开口6b将钢筋5b的一个端部插入。
[0108] 与插入钢筋同时或者之前或之后将载荷传递棒43的棒体45穿插于套筒2。在该插入操作期间,是以与钢筋5a、5b的端部平行的方式将棒体45插入套筒2的。
[0109] 接着,大直径部44a、44b的内螺纹与在棒体45的两端切割的外螺纹接合,如图4所示,使得大直径部44a、44b的周面与钢筋5a、5b抵接。应理解,如果使大直径部44a、44b的半径小于从棒体45的轴线到钢筋5a、5b的周面的距离以便于旋紧操作,那么就会相应地产生间隙,从而这两个部件不会在严格意义上抵接。
[0110] 接着,使楔合件4a通过楔插入孔9a、9a并压入孔中,使楔合件4b通过楔插入孔9b、9b并压入孔中。为了进行压入,可适当选择和使用传统公知的楔驱入器。
[0111]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钢筋的接合件41中,将两根钢筋5a、5b的端部分别从套筒2两端的开口6a、6b插入,并使各钢筋沿着同一直线串联布置。同时载荷传递棒43穿插于套筒2中并与各钢筋的端部平行,并且在该状态下压入两个楔合件4a、4b。楔合件4a被压入钢筋5a与载荷传递棒43之间,楔合件4b被压入钢筋5b与载荷传递棒43之间。
[0112] 因此,当两根钢筋5a、5b被置于拉伸载荷下时,拉伸载荷从钢筋5a通过楔合件4a传递至载荷传递棒43,并从载荷传递棒43通过楔合件4b进一步传递至钢筋5b。
[0113] 除此之外,由于两根钢筋5a、5b沿着同一线串联布置,所以来自各钢筋5a、5b的拉伸载荷沿着同一作用线作用在套筒2上。
[0114] 在这种情况下,当钢筋5a、5b随着楔合件4a、4b的驱入而要弯曲时,形成在载荷传递棒43上的大直径部44a、44b与钢筋5a、5b的周面抵接,从而抑制钢筋的弯曲。
[0115]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钢筋的接合件41,新引入载荷传递棒43使得可以在两根钢筋5a、5b沿着同一直线串联布置的情况下传递拉伸载荷。
[0116] 因此,来自各钢筋5a、5b的拉伸载荷沿着同一作用线作用在套筒2上,从而套筒2不会旋转。而且,不会产生伴随套筒2旋转的弯曲施加于钢筋5a、5b的情况,所以钢筋5a、5b不会在没有利用它们的抗拉强度的情况下由于拉伸或弯曲而破裂。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钢筋5a、5b的抗拉强度。
[0117] 应理解,当两根钢筋5a、5b被置于拉伸载荷下时,该拉伸载荷从钢筋5a通过楔合件4a传递至载荷传递棒43,并从载荷传递棒43通过楔合件4b进一步传递至钢筋5b。
[0118] 这样使得可以在钢筋5a、5b之间确保足够的接合强度。
[0119]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钢筋的接合件41,载荷传递棒43的各端部分别设有可拆下的大直径部44a、44b,大直径部44a、44b形成为使得大直径部在安装至载荷传递棒43的相应端部时朝向钢筋5a、5b的周面伸出。因而,当楔合件4a、4b被驱入并且钢筋5a、5b开始弯曲时,形成在载荷传递棒43上的大直径部44a、44b与钢筋5a、5b的周面抵接,从而可抑制钢筋5a、5b的弯曲。
[0120] 这样就不会像现有技术那样产生难以根据设计布置钢筋以及钢筋之间的干涉或间距不足的情况。
[0121] 图5示意性地表示钢筋5a、5b弯曲时的样子。在未设大直径部44a、44b的情况下,楔合件4a、4b的压入有时使钢筋5a、5b在驱入位置处如图所示弯曲。然而如果设置大直径部44a、44b,即使钢筋5a、5b要弯曲但与大直径部44a、44b抵接而受到限制。结果是,抑制了钢筋5a、5b的弯曲。
[0122] 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朝向钢筋的周面伸出的伸出部形成为大直径部44a、44b。然而,根据本发明的伸出部不限于该构造。
[0123] 例如,如图6所示,可采用由笔直部54和形成在该笔直部的两端部上的弯曲部52、52构成的载荷传递棒53,使得弯曲部52、52形成伸出部。
[0124] 即使在该构造中,当钢筋5a、5b要在楔合件4a、4b的驱入位置处开始弯曲时,弯曲部52、52的末端也与钢筋5a、5b的周面抵接,从而可抑制钢筋5a、5b的弯曲。
[0125]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仅单根载荷传递棒3插入穿过套筒2并与插入套筒2中的钢筋5a、5b的端部平行。可选地,如图7所示,当将钢筋5a、5b的端部插入套筒2中时,可将两根载荷传递棒73、73分别穿插于套筒72内,使它们并列地位于钢筋5a、5b的两侧。
[0126] 在该构造中,楔合装置4包括:分别被驱入至钢筋5a与载荷传递棒73、73之间的作为第一楔合件的楔合件4a、4a;以及分别被驱入至钢筋5b与载荷传递棒73、73之间的作为第二楔合件的楔合件4b、4b。楔合件4a、4a分别穿插于在钢筋5a与载荷传递棒73、73之间的套筒72的平坦壁部中形成的楔插入孔9a、9a。楔合件4b、4b分别穿插于在钢筋5b与载荷传递棒73、73之间的套筒72的平坦壁部中形成的楔插入孔9b、9b。
[0127] 楔合件4a、4a和楔合件4b、4b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详细描述的相同,从而这里将省去对它们的描述。
[0128] 这里,虽然在前述实施方式及其各种变形例中载荷传递棒3、53和73以及棒体45现场安装,但它们也可在工厂等处预先安装到套筒2或套筒72上。
[0129] 在前述实施方式及其各种修改例中,压入钢筋5a与载荷传递棒3之间的楔合件4a的数量,以及压入钢筋5b与载荷传递棒3之间的楔合件4b的数量均为一个,在载荷传递棒53和载荷传递棒73的情况下也可以是这样,然而应理解实际上均可使用一个以上,并且楔合件4a可沿着钢筋5a的轴线压入,楔合件4b也可以是这样。
[0130] 在这方面,对于两根钢筋中的每一根,待压入的楔合件的最小数量为一个。其余的楔插入孔可不使用。
[0131] 在该构造中,不用的楔插入孔在混凝土浇铸期间变为混凝土填充孔,使得混凝土流入套筒中。
[0132] 这样提高了接合钢筋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