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适配器及其组装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186846.3

文献号 : CN10151569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野上和洋花田成史

申请人 :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的交流适配器使印刷电路板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且提高生产率,并且总能确保外壳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与印刷电路板一侧的触点端子的连接稳定性。在带有插头(14、14)的外壳(13)内组装印刷电路板(11),电连接设于印刷电路板(11)的触点端子(12、12)与形成于插头(14、14)的根基侧端部的固定接触片部(15、15)。触点端子(12、12)由弹簧材料形成以便压接接触在固定接触片部(15、15),在外壳(13)一侧设有限制印刷电路板(11)相对于外壳(13)的厚度方向位置的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7、17、17A)、和限制印刷电路板(11)的宽度方向位置的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6、16)。

权利要求 :

1.一种交流适配器,其在带有插头的外壳内组装印刷电路板,并且,以将设于该印刷电路板的触点端子与形成于上述插头的根基侧端部的固定接触片部电连接的方式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触点端子由弹簧材料形成以便弹性地挤压接触在上述固定接触片部上,在上述外壳一侧设有限制上述印刷电路板相对于该外壳的厚度方向的位置的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和限制该印刷电路板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分别配置在上述印刷电路板的宽度方向两侧,并且该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形成为轨道形状,以使上述印刷电路板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可滑动地嵌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流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在上述印刷电路板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间隔地设置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流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壳的最里侧设有上述印刷电路板的插入方向的端面所抵接的挡块部,并构成为利用该挡块部能够在上述印刷电路板的插入方向的组装位置上定位上述印刷电路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流适配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印刷电路板一侧的触点端子形成为U字状以便弹性地挤压接触在上述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的两侧面上。

6.一种交流适配器的组装方法,上述交流适配器是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交流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在将印刷电路板向带有插头的外壳内插入到了组装位置上时,利用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和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限制上述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的位置,并且使该印刷电路板一侧的触点端子弹性地挤压接触在上述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上进行组装。

说明书 :

交流适配器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交流适配器及其组装方法,尤其涉及在带有插头的外壳内装入印刷电路板而成的交流适配器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这种交流适配器由设有一对插头的外壳、和装入该外壳内的印刷电路板构成。图9表示该交流适配器的现有例。在该图中,符号1表示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外壳,在外壳1内用模制成形一体地固定设有一对插头(未图示)。
[0003] 该插头的根基侧部分向外壳1内面一侧突出少许量,在该突出部分上设有固定接触片部2、2。另外,在上述外壳1内装入了具有电子部件安装面和布线图形面的印刷电路板3。在该印刷电路板3上设有触点端子4、4,该触点端子4、4通过电线5、5与上述插头一侧(外壳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2、2电连接。
[0004] 在上述交流适配器中,在上述外壳1内装入印刷电路板3时,将各电线5、5的两端分别软钎焊在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2、2和印刷电路板3一侧的触点端子4、4上,在该外壳1内的规定位置上插入并组装印刷电路板3。并且,在组装之后,进行了电线5、5的围绕处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4)。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7723号公报。
[0006] 上述现有的交流适配器由于利用电线5、5连接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2、2和印刷电路板3一侧的触点端子4、4,并在上述外壳1内装入印刷电路板3,所以不仅该印刷电路板3的组装作业麻烦,而且电线5、5的软钎焊以及围绕处理花费较长的时间,存在生产效率降低的问题。
[0007] 再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考虑过直接压接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和印刷电路板一侧的触点端子进行电连接。但是,这种情况下,由于上述固定接触片部和触点端子仅依赖于压接力进行电连接,所以很难将二者之间的电连接维持为稳定的状态。
[0008] 尤其是,在印刷电路板的组装时或者组装后,由于该印刷电路板相对外壳发生位置偏移,因而上述电连接稳定性降低,担心交流适配器的性能质量降低。

发明内容

[0009] 于是,为了使印刷电路板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且提高生产率,并且总能确保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和印刷电路板一侧的触点端子的连接稳定性而产生了要解决的技术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该课题。
[0010] 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提出,方案一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交流适配器,在带有插头的外壳内装入印刷电路板,且电连接设于该印刷电路板的触点端子与形成于上述插头的根基侧端部的固定接触片部而成,上述触点端子由弹簧材料形成以便弹性地挤压接触在上述固定接触片部上,在上述外壳一侧设有限制上述印刷电路板相对于该外壳的厚度方向的位置的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和限制该印刷电路板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
[0011] 根据这种结构,在带有插头的外壳内组装印刷电路板时,当在该外壳内将印刷电路板从该插头的相反一侧插入至组装位置时,利用上述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和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该印刷电路板相对于上述外壳,固定在该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的固定的组装位置。与此同时,通过该印刷电路板一侧的触点端子弹性地挤压在上述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上,从而该触点端子和固定接触片部电连接。
[0012] 方案二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一记载的交流适配器的基础上提供如下交流适配器,上述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分别配置在上述印刷电路板的宽度方向两侧,并且,该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形成为轨道形状,以使上述印刷电路板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可滑动地进行嵌合。
[0013]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配设于印刷电路板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形成为剖面呈倒L形或者コ字形等的轨道形状,所以在外壳内压入上述印刷电路板进行组装时,上述印刷电路板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在被突起引导的状态下顺利地滑动至组装位置上。
[0014] 方案三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一或二记载的交流适配器的基础上提供如下交流适配器,上述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在上述印刷电路板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间隔地设置多个。
[0015]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多个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的位置用沿着宽度方向的多处被限制。
[0016] 方案四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一、二或三记载的交流适配器的基础上提供如下构成的交流适配器,在上述外壳的最里侧设有该印刷电路板的插入方向的端面所抵接的挡块部,利用该挡块部能够在上述印刷电路板的插入方向的组装位置上定位上述印刷电路板。
[0017] 根据这种结构,在组装时,若将印刷电路板压入至外壳的最里侧,则通过印刷电路板的插入方向的端面与挡块部抵接,从而该印刷电路板相对于上述外壳停止在组装位置并被固定。
[0018] 方案五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一、二、三或四记载的交流适配器的基础上提供如下交流适配器,上述印刷电路板一侧的触点端子形成为U字状以便弹性地挤压接触在上述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的两侧面上。
[0019] 根据这种结构,由于上述印刷电路板一侧的触点端子形成为U字状,所以以夹住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的两侧面的状态用规定压接力进行弹性接触。
[0020] 方案六记载的发明提供方案一、二、三、四或五记载的交流适配器的组装方法,在将印刷电路板向带有插头的外壳内插入至组装位置上时,利用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和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限制上述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的位置,并且使该印刷电路板一侧的触点端子弹性地挤压接触在上述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上进行组装。
[0021] 根据该组装方法,当将印刷电路板向带有插头的外壳内插入至组装位置上时,利用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和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印刷电路板相对于上述外壳在厚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进行定位组装。与此同时,该印刷电路板一侧的触点端子弹性地压接接触在上述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上。
[0022] 对本发明的效果进行说明。
[0023] 方案一记载的发明由于利用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和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在该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进行定位组装,所以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印刷电路板的组装,与用电线电连接进行组装的现有方法相比,印刷电路板的组装时的生产率显著提高。
[0024] 另外,在将印刷电路板组装到外壳内时,由于该印刷电路板一侧的触点端子以压接状态与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接触,所以能够总是稳定地确保二者的电连接状态。
[0025] 在方案二记载的发明中,上述印刷电路板由于利用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顺利地滑动组装到外壳内的组装位置上,所以不仅具有方案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上述印刷电路板的组装作业。
[0026] 方案三记载的发明由于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的位置限制利用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在多处进行,所以不仅具有方案一或二记载的发明的效果,而且将印刷电路板作为整体能够用相同的厚度方向位置可靠地保持,进一步提高触点端子和固定接触片部的接触稳定性。
[0027] 方案四记载的发明通过将印刷电路板压入至外壳的最里侧,从而印刷电路板的端面抵接在挡块部上并能够固定在规定的组装位置上,所以不仅具有方案一、二或三记载的发明的效果,而且还能够自动进行印刷电路板的插入方向的定位。
[0028] 方案五记载的发明由于印刷电路板一侧的触点端子压接接触在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的两侧面上,所以不仅具有方案一、二、三或四记载的发明的效果,而且进一步提高上述触点端子和固定接触片部之间的电接触稳定性。
[0029] 在方案六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印刷电路板仅通过插入到外壳内便在厚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自动定位进行组装,所以能够以良好的精度容易迅速地进行印刷电路板的组装。这种场合,印刷电路板一侧的触点端子保持为以所需压接力与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接触的状态,所以能够总是良好地确保电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30]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是表示交流适配器的外壳内的主视图。
[0031] 图2是图1的俯视剖视图。
[0032] 图3是图1的侧视剖视图。
[0033] 图4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交流适配器的组装前状态的立体图。
[0034] 图5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交流适配器的组装后状态的立体图。
[0035] 图6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交流适配器的外壳内的主视图。
[0036] 图7是图6的俯视剖视图。
[0037] 图8是图6的侧视剖视图。
[0038] 图9表示现有例,是交流适配器的俯视图。
[0039] 图中:
[0040] 10-交流适配器,11-印刷电路板,12、12-触点端子,13-外壳,[0041] 14、14-插头,15、15-固定接触片部,
[0042] 17、17、17A-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
[0043] 16、16-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本发明为了达到使印刷电路板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且提高生产率,并且总能确保插头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和印刷电路板一侧的触点端子的连接稳定性的目的,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了上述目的,即、在带有插头的外壳内组装印刷电路板,且电连接设于该印刷电路板的触点端子与形成于上述插头的根基侧端部的固定接触片部而成的交流适配器中,上述触点端子由弹簧材料形成以便弹性地挤压接触在上述固定接触片部上,在上述外壳一侧设有限制上述印刷电路板的相对于该外壳的厚度方向的位置的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和限制该印刷电路板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
[0045] 实施例
[0046] 以下,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一个最佳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图2及图3分别是表示涉及本实施例的交流适配器的主视图、俯视剖视图以及左侧视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和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可以分别独立设置,也可以将二者一体设置。再有,在图1中箭头方向A表示印刷电路板的宽度方向,箭头方向B表示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另外,在图2中,箭头方向C表示印刷电路板的插入方向。
[0047] 图中,符号10表示将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源的交流适配器,该交流适配器10的框体形成为扁平箱状,在该框体内组装俯视呈L形的印刷电路板11。在该印刷电路板11的表面上安装电容器等的各种电子部件(未图示),并且在印刷电路板11的背面形成布线图形。
[0048] 另外,在印刷电路板11表面上的电路板插入方向C的前端部附近的两个位置上,立设有布线图形的触点端子12、12。这些触点端子12、12在宽度方向A上相互面对地分离,该分离距离对应于后述外壳13一侧的一对插头(片部)14、14的间隔。各触点端子12、12由板状的弹簧材料形成为U字形(包括朝上的コ字形),用所需的压接力夹住上述插头14、14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15、15而弹性接触。
[0049] 另外,交流适配器10的框体是相互组装在插入印刷电路板11的一侧具有开口面的合成树脂制的一侧半部的外壳13和另一侧半部的外壳(未图示)而构成的。如图2所示,外壳13的俯视形状形成为具有コ字形部D的阶梯形状,并构成为,将印刷电路板11以从与上述插头14、14相反的一侧插入该外壳13内的方式可实现组装。
[0050] 在外壳13的コ字形部D上通过树脂模制一体固定设有一对插头14、14,插头14、14的根基侧端部从外壳13的外侧面向电路板插入方向C延长。
[0051] 该插头14、14的根基侧端部向外壳1 3的内面稍稍突出,在各插头14、14的突出端设有固定接触片部15、15。固定接触片部15、15如上所述与印刷电路板11一侧的触点端子12、12电连接。
[0052] 另外,在外壳13的底面上的上述コ字形部D的内面侧上,一体立设有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6、16。该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6、16由轨道状的肋形成,如图2所示,在与外壳13的コ字形部D的两侧内壁面平行的电路板插入方向C上延伸。该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6、16形成为纵剖面呈L形,并具有垂直部和与该垂直部的上端以直角连接设置的水平部。
[0053] 在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6、16的下面侧可滑动地嵌合印刷电路板1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因此,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6、16在组装时作为引导印刷电路板11的向插入方向的移动的引导机构发挥作用。
[0054] 再有,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6、16的水平部对于印刷电路板11还兼备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部件的作用,通过该水平部限制印刷电路板11的向厚度方向B上方的移动。
[0055] 再有,在外壳13底面上的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6、16的内侧,一体立设有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7、17。该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7、17的上边的侧视形状大致形成为“ヘ”字形,并具有上方倾斜面部和与该上方倾斜面的上端连续的水平面部。
[0056] 在图示例中,在对应于印刷电路板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位置还设有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7A。由此,通过印刷电路板11下面与这些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7、17、17A的水平面部抵接,从而限制印刷电路板11向厚度方向下方的移动。
[0057] 另外,在外壳13的电路板插入方向C的最里侧,设有该印刷电路板11的插入方向C的端面所抵接的未图示的挡块部(例如挡块面或者肋状突起),以便能够限制上述印刷电路板11的插入方向C的组装位置。挡块部的形成之处不做特别限定,例如能够设置在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7,17,17A的上侧。
[0058] 在上述结构的交流适配器10中,在带有插头14、14的外壳13内组装印刷电路板11时,如图4所示,在该外壳13内从该插头14、14的相反侧将印刷电路板11向插入方向C插入,通过使其滑动至组装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
[0059] 即、使印刷电路板11的宽度方向A两端部嵌合在一对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6、16的内侧,并压入至印刷电路板11的插入方向C的端面与挡块部抵接的位置上。这样,该印刷电路板11相对于上述外壳13,利用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7,17,17A限制了该印刷电路板11的厚度方向B的位置,并且利用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6、16限制了该印刷电路板11的宽度方向A的位置。
[0060] 而且,与此同时,通过该印刷电路板11一侧的触点端子12、12弹性地压接在上述插头14、14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15、15上,从而如图5所示,该触点端子12、12和固定接触片部15、15直接接触而进行电连接。
[0061] 因此,本发明无需现有技术所必需的电线的软钎焊作业和该电线的围绕作为,能够以插入方式容易且迅速地进行印刷电路板11的组装作业,而且印刷电路板11的组装精度比现有技术高,且显著提高交流适配,器10的生产率。
[0062] 另外,在将印刷电路板11组装到外壳13内之后,该印刷电路板11一侧的触点端子12、12以所需的压接力与插头14、14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15、15接触并保持。这样,总是能稳定地确保该触点端子12、12和固定接触片部15、15的电连接状态。
[0063] 再有,由于配置于印刷电路板1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6、16形成为剖视呈倒L形的轨道形状,所以在外壳13内插入印刷电路板11进行组装时,该印刷电路板11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以嵌合在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6、16上的状态顺利地被引导,并移动至组装位置。
[0064] 另外,利用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7,17,17A,印刷电路板11的厚度方向B的位置限制在印刷电路板11的宽度方向A两侧部和中央部的三处进行,所以印刷电路板11的厚度方向B的定位精度进一步提高。
[0065] 在图示例中,通过在外壳13的最里侧设置了挡块,从而在将印刷电路板11压入至外壳13的最里侧时,印刷电路板11的插入方向C的端面抵接在挡块上,并准确地停止在外壳13内的组装位置上,所以自动地完成印刷电路板11的插入方向的定位。
[0066] 另外,触点端子12、12通过弹簧部件形成为U字状。由此,由于以触点端子12、12夹住插头14、14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15、15两侧面的状态可靠地进行面接触,所以触点端子12、12和固定接触片部15、15的电接触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0067] 涉及本发明的图6至图8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特征是,使固定接触片部15、15以及触点端子12、12的形成位置向上述宽度方向A两侧移位,且插头14、14形成为销形状。再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件标注了与其相同的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0068] 在本实施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即、在带有插头14、14的外壳13内组装印刷电路板11时,当在该外壳13内将印刷电路板11从与该插头14、14相反的一侧插入至组装位置时,利用厚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7,17,17A和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用突起16、16,该印刷电路板11相对外壳13,在上述宽度方向A以及厚度方向B上自动固定在规定的组装位置上。
[0069] 同时,该印刷电路板11一侧的触点端子12、12以所需弹性力压接在上述插头14、14一侧的固定接触片部15、15上,从而良好地确保二者的电连接稳定性。
[0070] 再有,本发明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能够进行各种改变,并且本发明当然涵盖该改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