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及其间接配电模块和背板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10130088.8

文献号 : CN10152745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马向民王玉琴潘雪峰

申请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及其间接配电模块和背板,涉及移动通信领域,解决了不同功耗下输入电流无法灵活配置的技术问题。一种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包括:具有至少两个独立供电区的背板和与背板相连接的直接配电模块和间接配电模块,背板包括: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与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电连接;直接配电模块包括:直接配电模块输入连接器和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与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相连接;间接配电模块包括: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和与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电连接的间接配电模块短接连接器。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通信设备的分区供电。

权利要求 :

1.一种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至少两个独立供电区的背板和与所述背板相连接的直接配电模块和间接配电模块,其中,所述背板包括: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所述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电连接;

所述直接配电模块包括:直接配电模块输入连接器和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所述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相连接;

所述间接配电模块包括: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和与所述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电连接的间接配电模块短接连接器,所述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相连接,所述间接配电模块短接连接器与所述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区为两个,分别为第一供电区和第二供电区;所述直接配电模块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直接配电模块和第二直接配电模块;所述间接配电模块为两个,分别为第一间接配电模块和第二间接配电模块;

所述第一供电区通过与背板相连接的第一直接配电模块和第二直接配电模块供电,所述第二供电区通过与背板连接的第一间接配电模块和第二间接配电模块供电。

3.一种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间接配电模块,用于给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提供短接信号,所述背板至少包括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和与所述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电连接的间接配电模块短接连接器,用于将所述背板的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短路连接。

4.一种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具有至少两个独立供电区,且所述背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以及至少一个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的组合,所述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为两个,且分别用于连接一个直接配电模块;所述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的组合为两个,且分别用于连接一个直接配电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为两个,且分别用于连接一个直接配电模块;所述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的组合为两个,且分别用于连接一个间接配电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为一个,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用于连接一个直接配电模块;所述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的组合为两个,且分别用于连接一个直接配电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为一个,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用于连接一个直接配电模块;所述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的组合为两个,且分别用于连接一个间接配电模块。

说明书 :

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及其间接配电模块和背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及其间接配电模块和背板。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技术的进步,通信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通信设备的功耗也越来越大,供电电流可达几百A,因此,必须采用分区供电的方式来解决大电流配电的问题。目前,已有多达三分区甚至四分区的供电设计,设备功耗达10KW以上,电源输入路数达到十二路。一般的分区供电设计解决了大电流的配电问题,但无法实现通信设备在不同功耗配置下灵活配电的要求。
[0003]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一种大功率分区供电设计是把通信设备的大电流输入分成多个小电流输入,通过多个配电模块接入通信设备内部,然后通过背板分别给背板上的不同分区的单板供电,通过短接相邻两个或多个配电模块的电源输入端的方式来保证每个配电模块都正常供电,但此种短接方式的结构、走线和防护设计困难,并且现场安装困难和必须下电操作。这样的供电方式的输入路数不能灵活变化,如果减少输入路数或者配电模块,则相应的分区单板就不能正常供电,出现无法实现1+1备份供电或者无法供电的情况。
[0004] 现有技术的另一种大功率分区供电设计是把通信设备的大电流输入分成多个小电流输入,即把配电模块的一路输入变成两路输入或者更多路输入,然后通过背板分别给背板上的不同分区的单板供电,如图2所示,该种供电设计输入路数不能灵活变化,如果减少输入路数或者配电模块,则相应的分区单板就不能正常供电,出现无法1+1备份供电或者无法供电的情况;另外,在需要改变电源输入路数时,需要如第一路电源输入和第二路电源输入的短接、第三路电源输入和第四路电源输入的短接;并且,在配电模块输入端进行短接的方式,存在结构、走线、防护设计方面的困难,且带来现场安装困难和必须下电操作等缺点。
[0005] 现有技术的再一种大功率分区供电设计是把通信设备的大电流输入分成多个小电流输入,即把配电模块的一路输入变成二路或者更多路输入,在配电模块内部把二路或者多路输入进行合路,然后通过背板分别给背板上的不同分区的单板供电,如图3所示,该种供电设计在配电模块内部进行二路或者多路输入的合路,目前通用的合路设计是采用二极管或者MOSFET,因为供电电流较大,二极管或MOSFET热耗大,需要加装尺寸较大的散热器,同样存在结构、走线、防护设计方面的困难,且带来现场安装困难和必须下电操作等缺点,供电设计输入路数不能灵活变化。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分区供电通信设备,能够实现不同功耗下电源输入路数的灵活配置。
[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分区供电通信设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 一种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包括:具有至少两个独立供电区的背板和与所述背板相连接的直接配电模块和间接配电模块,其中,
[0009] 所述背板包括: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所述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电连接;
[0010] 所述直接配电模块包括:直接配电模块输入连接器和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所述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相连接;
[0011] 所述间接配电模块包括: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和与所述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电连接的间接配电模块短接连接器,所述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相连接,所述间接配电模块短接连接器与所述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相连接。
[001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区供电通信设备通过设置直接配电模块和间接配电模块为背板供电,能够实现不同功耗下电源输入路数的灵活配置。
[0013]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又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间接配电模块,能够实现低功耗下电源输入路数的灵活配置。
[001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间接配电模块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5] 一种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间接配电模块,用于给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提供短接信号,所述背板至少包括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包括: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和与所述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电连接的间接配电模块短接连接器,用于将所述背板的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短路连接。
[001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间接配电模块与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配合使用构成回路,间接为背板供电,能够实现小功耗下电源输入路数的灵活配置。
[0017]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能够实现不同功耗下电源输入路数的灵活配置。
[0018]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9] 一种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所述背板具有至少两个独立供电区,且所述背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以及至少一个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的组合,所述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电连接。
[0020]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采用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的结构,通过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与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电连接,在背板内部构成回路,进而在不同功耗下对电源输入路数进行灵活配置。

附图说明

[0021]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 图1为现有技术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3] 图2为现有技术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4] 图3为现有技术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0025]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间接配电模块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及其间接配电模块和背板,通过设置直接配电模块和间接配电模块,能够实现不同功耗下电源输入路数的灵活配置。
[0034]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及其间接配电模块和背板进行详细描述。
[0035] 如图4所示,本发明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实施例一包括:具有至少两个独立供电区的背板1和与所述背板1相连接的直接配电模块2和间接配电模块3,其中,所述背板1包括: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1、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2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13,所述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与13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1电连接;所述直接配电模块2包括:直接配电模块输入连接器22和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21,所述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21与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1相连接;所述间接配电模块3包括: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31和与所述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31电连接的间接配电模块短接连接器32,所述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31与所述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2相连接,所述间接配电模块短接连接器32与所述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13相连接。
[003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区供电通信设备通过设置直接配电模块和间接配电模块为背板供电,通过直接配电模块2和间接配电模块3内部的连接器短接,可以使得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内部容易的实现模块化结构,方便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内部电路走线和防护设计,方便安装,也不需要带电操作,使得供电设计输入路数不能灵活变化,能够实现不同功耗下电源输入路数的灵活配置。
[0037]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本发明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实施例二,所述供电区为两个,分别为第一供电区和第二供电区;所述直接配电模块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直接配电模块201和第二直接配电模块202;所述间接配电模块为两个,分别为第一间接配电模块301和第二间接配电模块302;则所述第一供电区通过与背板1相连接的第一直接配电模块201和第二直接配电模块202供电,所述第二供电区通过与背板1连接的第一间接配电模块301和第二间接配电模块302供电。
[0038] 具体地,第一路电源输入到第一直接配电模块201,第一直接配电模块201通过背板1的第一供电区直接为第一分区单板供电,第二路电源输入到第二直接配电模块202,第二直接配电模块202通过背板1的第一供电区直接为第一分区单板供电,同时,第一间接配电模块301与背板1连接,构成回路通过第二供电区为第二分区单板供电,第二间接配电模块302与背板1连接,构成回路通过第二供电区为第二分区单板供电。
[0039]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二分区供电设计,当通信设备实际功耗较小或者机房供电条件限制必须采用两路电源输入时,配置两个直接配电模块和两个间接配电模块,借助间接配电模块和背板的兼容设计,实现通信设备各业务单板的正常供电,能够保证1+1备份供电,同样,通过直接配电模块2和间接配电模块3内部的连接器短接,可以使得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内部容易的实现模块化结构,方便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内部电路走线和防护设计,方便安装,也不需要带电操作,使得供电设计输入路数不能灵活变化,且通过连接器短路连接,也使得现场安装容易和允许带电操作。
[0040]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大功率通信设备的三分区供电设计、四分区供电设计、五分区供电设计等等,本发明技术方案同样适用,在此不再赘述。
[0041]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间接配电模块3用于给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提供短接信号,所述背板至少包括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短路(图未示),间接配电模块3包括: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31和与所述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31电连接的间接配电模块短接连接器32,进而可以将背板的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短路连接。
[004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间接配电模块与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配合使用构成回路,间接为背板供电,能够实现小功耗下电源输入路数的灵活配置。
[0043] 如图7所示,本发明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实施例一具有至少两个独立供电区,且所述背板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1以及至少一个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2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13的组合,所述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13与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1电连接。
[004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采用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的结构,通过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与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电连接,在背板内部构成回路,能够实现不同功耗下电源输入路数的灵活配置,保证了1+1备份供电。
[0045] 在实际使用中,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的组合的数量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一般地,具有两个独立供电区的背板,对应设置有两个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两个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的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大功率通信设备的三分区供电设计、四分区供电设计、五分区供电设计等等,本发明技术方案同样适用,在此不再赘述。
[0046] 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实施例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1为两个,且分别用于连接一个直接配电模块2;所述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2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13的组合为两个,且分别用于连接一个直接配电模块2。
[0047] 具体地,第一路电源输入经过直接配电模块2的直接配电模块输入连接器21,通过与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21相连接的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1,为背板1供电;第二路电源输入经过直接配电模块2的直接配电模块输入连接器21,通过与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21相连接的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2,为背板1供电;第三路电源输入经过直接配电模块2的直接配电模块输入连接器21,通过与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21相连接的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1,为背板1供电;第四路电源输入经过直接配电模块2的直接配电模块输入连接器21,通过与直接配电模块输出连接器21相连接的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2,为背板1供电。
[0048]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当通信设备实际功耗大或者机房供电条件限制必须采用四路电源输入供电时,全部配置直接配电模块,通信设备各业务单板由四个直接配电模块通过背板进行供电,实现了大功耗下的灵活配置,保证了1+1备份供电。
[0049] 本发明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的实施例三,针对二分区供电设计,本实施例的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与前述本发明分区供电通信设备实施例二的背板的结构相同,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1为两个,且分别用于连接一个直接配电模块2;所述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2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13的组合为两个,且分别用于连接一个间接配电模块3。本实施例的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与本发明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又一实施例的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0] 本发明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的实施例四,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1为一个,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1用于连接一个直接配电模块2;所述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2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13的组合为两个,且分别用于连接一个直接配电模块2。
[0051] 当通信设备实际功耗大或者机房供电条件限制必须采用多路电源输入供电时,全部配置直接配电模块,通信设备各业务单板由多个直接配电模块通过背板进行供电。
[0052] 本发明分区供电通信设备的背板的实施例五,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1为一个,所述第一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1用于连接一个直接配电模块2;所述第二背板电源输入连接器12和背板电源短接连接器13的组合为两个,且分别用于连接一个间接配电模块3。
[0053] 因为通信设备实际功耗较小或者机房供电条件限制必须采用一路电源输入时,配置一个直接配电模块和两个间接配电模块,借助间接配电模块和背板连接器的兼容设计,实现通信设备各业务单板的正常供电。
[0054] 更进一步地,本发明技术方案同样可用于多个间接配电模块的情况,即一个直接配电模块可以同N(N》=1)个间接配电模块组合,N=2时兼容设计如图10所示。
[0055]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大功率通信设备的三分区供电设计、四分区供电设计、五分区供电设计等等,本发明技术方案同样适用,在此不再赘述。
[0056]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