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带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80001675.0

文献号 : CN10157820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马里奥·文特克利门特·维多拉夫

申请人 : 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带系统。该安全带系统包括:沿带方向(V)延伸的安全带(10);安全带(10)的肩部分(S),用来安置在已经按要求扣紧安全带(10)的人的上身上;带扣元件(1),其将安全带(10)划分为肩部分(S)和另外的带部分(L),带扣元件(1)沿带方向(V)偏转安全带(10)使得两个部分(S,L)在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离开带扣元件(1);带扣元件(1)的可移动区域(B),该可移动区域在碰撞力的作用下可从安全带(10)可沿带扣元件(1)滑动的初始位置运动到安全带(10)固定到带扣元件(1)的终止位置。可移动区域(B)构造成适于在达到终止位置之前已经将安全带(10)固定到带扣元件(1)。安全带(10)与可移动区域(B)相互作用使得可移动区域(B)可通过作用在肩部分(S)上并且沿带方向(V)张紧肩部分(S)的力从其初始位置运动到其终止位置。可移动区域(B)到终止位置的运动使肩部分(S)缓脱从而限制作用在肩部分(S)上的由此引起的力。根据本发明,安全带(10)通过可移动区域(B)本身固定到带扣元件(1)。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带系统,包括:

在带延伸方向(V)上延伸的安全带(10);

安全带(10)的肩部分(S),该肩部分(S)用于支承在根据要求通过所述安全带(10)被束缚住的人的上身上;

带扣元件(1),该带扣元件(1)将所述安全带(10)再分为所述肩部分(S)和另外带部分(L),所述带扣元件(1)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偏转所述安全带(10),使得所述肩部分(S)和所述另外带部分(L)在不同的空间方向上延伸离开所述带扣元件(1);

带扣元件(1)的可移动区域(B),该可移动区域(B)在由碰撞引起的力的作用下能从初始位置运动到最终位置中,在所述初始位置中,所述安全带(10)能沿所述带扣元件(1)滑动,在所述最终位置中,所述安全带(10)被固定到所述带扣元件(1),所述可移动区域(B)被设计且设置成在到达所述最终位置前将所述安全带(10)固定在所述带扣元件(1)上,并且所述安全带(10)与所述可移动区域(B)配合,使得所述可移动区域(B)通过作用在所述肩部分(S)上的、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所述肩部分(S)的力能从所述可移动区域的初始位置运动到所述可移动区域的最终位置中,并且,通过所述可移动区域(B)运动到所述最终位置中,所述肩部分(S)被缓脱,使得由此引起的作用在所述肩部分(S)上的力被限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带(10)在所述带扣元件(1)上的固定通过所述可移动区域(B)本身得到实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区域(B)构造成在该可移动区域的最终位置中压在所述带扣元件(1)上,从而插入所述安全带(10),以便将所述安全带(10)固定到所述带扣元件(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区域(B)构造成单件。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为了将所述安全带(10)固定到所述带扣元件(1),所述可移动区域(B)在面向所述可移动区域(B)的最终位置的方向上将力施加在所述安全带(10)上。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可移动区域(B)运动到所述最终位置中仅使所述肩部分(S)缓脱,以便限制被引入到所述肩部分(S)中的力。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区域(B)构造成在所述初始位置中以支承区域(A)支承在所述肩部分(S)上,使得被引入到所述肩部分(S)中、用于移动所述可移动区域(B)的力能被传递到所述支承区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10)定位在所述支承区域(A)周围,以用于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偏转所述安全带(10)。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分(S)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朝着所述支承区域(A)延伸。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区域(B)构造成当至少部分地逆着所述肩部分(S)的带延伸方向(V)运动到所述最终位置中时移动所述支承区域(A),使得支承在所述支承区域(A)上的所述肩部分(S)被缓脱。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扣元件(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贯通开口(O),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贯通开口(O)用于引导所述安全带(10),在所述可移动区域(B)的所述初始位置中,所述安全带(10)能够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贯通开口(O)。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扣元件(1)具有锁定区域(C)。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移动区域(B)的所述最终位置中,所述安全带(10)被固定在所述锁定区域(C)处。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区域(C)由所述带扣元件(1)的限定所述第一贯通开口(O)的边缘区域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区域(B)构造成当运动到所述最终位置中时将所述安全带(10)固定在所述锁定区域(C)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区域和/或所述锁定区域(C)与所述安全带(10)配合,使得如果逆着所述带延伸方向(V)作用在所述安全带(10)上的力超过可预定的力水平,则固定到所述锁定区域(C)的所述安全带(10)逆着所述带延伸方向(V)执行相对运动。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区域(B)构造为杠杆,所述杠杆能绕旋转轴(12)从所述初始位置枢转到所述最终位置中。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B)以可枢转的方式固定到所述带扣元件(1)的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贯通开口(O)接界的本体(23)上。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12)从所述第一贯通开口(O)的第一边缘(13)延伸到所述第一贯通开口(O)的第二边缘(14),该第二边缘(14)沿着所述旋转轴(12)与所述第一边缘(13)相对。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12)由扭杆形成,所述扭杆施加可预定的阻力以阻止所述杠杆(B)从所述初始位置枢转到所述最终位置中。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B)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臂(15),所述第一臂(15)在与所述旋转轴(12)成横向地取向的延伸方向(17)上延伸。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区域(A)构造在所述第一臂(15)上,所述安全带(10)在所述延伸方向(17)上定位在所述杠杆(B)的周围,使得所述肩部分(S)逆着所述带延伸方向(V)延伸离开所述支承区域(A)。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当逆着所述肩部分(S)的带延伸方向(V)将所述杠杆(B)枢转到所述最终位置中时,所述杠杆(B)的所述第一臂(15)与从所述第一臂(15)的所述支承区域(A)延伸离开的所述肩部分(S)一起枢转,从而所述肩部分(S)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缓脱。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B)具有第二臂(16),所述第二臂(16)与所述第一臂(15)相对地从所述旋转轴(12)突出。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15)构造成相对于所述延伸方向(17)长于所述第二臂(16)。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B)构造成在所述杠杆(B)的最终位置中将所述安全带夹紧在所述第二臂(16)和所述第一贯通开口(O)的边缘区域(21)之间。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区域(21)在所述杠杆(B)的最终位置中形成用于所述第二臂(16)的支座,使得所述杠杆(B)不能枢转超过所述杠杆(B)的最终位置。

27.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扣元件(1)具有可弹性变形的阻止元件(22),所述阻止元件(22)与所述杠杆(B)一起在横截面上包围所述带扣元件(1)的本体(23)。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10)在所述杠杆(B)的最终位置中被夹紧在所述杠杆(B)和所述阻止元件(22)之间。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止元件(22)构造成限制所述杠杆(B)的枢转运动,使得所述杠杆(B)不能枢转超过所述杠杆(B)的最终位置。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B)在所述初始位置中通过可释放连接件(22a)固定到所述带扣元件(1)的本体(23)。

3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10)与所述可移动区域(B)配合,使得所述可移动区域(B)能够通过作用在所述肩部分(S)上的、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所述肩部分(S)的力、在与所述旋转轴(12)成横向地取向的移动方向(24)上以线性的方式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中,并且,通过使所述可移动区域(B)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中,所述肩部分(S)被缓脱,使得由此引起的作用在所述肩部分(S)上的力被限制。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B)的旋转轴(12)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带扣元件的所述第一贯通开口(O)的所述第一边缘(13)和所述第二边缘(14)上,以用于所述杠杆(B)的线性位移。

3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区域(B)从所述初始位置到所述最终位置中的运动由所述可移动区域(B)的变形构成。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区域(B)构造成能够变形,以使得所述可移动区域(B)能通过作用在所述肩部分(S)上的、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所述肩部分(S)的力以可再现的方式从所述初始位置变形到所述最终位置中。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是塑性变形。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移动区域(B)的最终位置中,所述可移动区域(B)变形为阻止所述安全带(10)穿过所述第一贯通开口(O)。

37.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区域(B)部分地构造为环(B’)。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通开口(O)设置在所述环(B’)上。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环(B’)上设置有第二贯通开口(O’),该第二贯通开口(O’)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与第一贯通开口(O)相对,并且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从第一贯通开口(O)出发的所述安全带(10)穿过所述第二贯通开口(O’)。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从所述第一贯通开口(O)出发的所述环(B’)的自由端部(25)在所述第二贯通开口(O’)的方向上延伸。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区域(A)由与所述第一贯通开口(O)接界的所述第一贯通开口(O)的边缘部分(26)形成。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B’)在移动所述支承区域(A)时变形,从而所述自由端部(25)将所述安全带(10)固定在所述第二贯通开口(O’)中。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区域(A)由所述环(B’)的自由端部(25)的前表面形成。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B’)被设计且设置成当移动所述支承区域(A)时被拉紧,从而所述安全带(10)被固定到所述环(B’)。

4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区域(B)经由至少一个变形元件(D)被连接到所述带扣元件(1)的一部分。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变形元件(D)构造成通过作用在所述肩部分(S)上的、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所述肩部分(S)的可预定的力的作用以可再现的方式变形,使得所述可移动区域(B)从所述初始位置运动到所述最终位置中。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区域(B)能够在运动方向(50)上从所述初始位置运动到所述最终位置中。

48.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元件(D)构造为条材,该条材通过滚弯而变形。

49.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元件(D)构造为环,并且,所述可移动区域(B)连接到所述环,使得所述可移动区域(B)在运动到所述可移动区域(B)的最终位置中时沿着所述环滑动,所述环至少部分地变形,以便施加可预定的阻力以阻止所述可移动区域(B)运动到所述最终位置中。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将所述可移动区域(B)的运动限制在所述最终位置中。

51.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元件(D)构造为伸长销,该伸长销具有与所述运动方向(50)成横向地延伸的第一部分(55)和在所述运动方向(50)上延伸的连接到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56),所述伸长销(D)经由所述第二部分连接到所述带扣元件(1)的所述一部分。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伸长销(D)以所述第一部分(55)插入到所述可移动区域(B)的与所述运动方向(50)成横向地延伸的凹部(60)中。

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移动区域(B)从所述初始位置到所述最终位置中的运动期间,所述第一部分(55)通过变形从所述凹部(60)抽出,以便施加可预定的阻力以阻止所述可移动区域(B)从所述初始位置运动到所述最终位置中。

54.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变形元件(D)构造为第一弹簧元件,该第一弹簧元件施加恢复扭矩以阻止所述可移动区域(B)运动到所述可移动区域(B)的最终位置中。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系统包括所述带扣元件(1)的阻尼元件(70),该阻尼元件(70)用于衰减所述第一弹簧元件(D)的振荡运动。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附加的另外变形元件(D),该附加的另外变形元件(D)构造成通过作用在所述肩部分(S)上的、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所述肩部分(S)的可预定的力的作用以可再现的方式变形,使得所述可移动区域(B)从所述初始位置运动到所述最终位置中。

57.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区域(B)经由所述阻尼元件(70)连接到所述带扣元件(1)的所述一部分。

5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元件(D)另外构造成当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所述肩部分(S)的可预定的力作用在所述肩部分(S)上时、在所述运动方向上以线性的方式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中。

59.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变形元件(D)运动到所述第二位置中时,所述安全带(10)被固定在所述锁定区域(C)上。

60.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元件(D)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带扣元件(1)的一部分上,使得所述变形元件(D)的变形在所述变形元件(D)移动到所述变形元件(D)的所述第二位置中之后发生。

61.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区域(A)能够联接到在所述初始位置和所述最终位置之间可来回运动的所述可移动区域(B),使得通过作用在所述肩部分(S)上的、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所述肩部分(S)的力的作用,在所述可移动区域(B)通过所述力运动到所述可移动区域(B)的最终位置中之前,所述支承区域(A)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中。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区域(A)经由至少一个第二弹簧元件(80)联接到所述可移动区域(B)。

63.如权利要求62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扣元件(1)的所述一部分构造为用于容纳所述可移动区域(B)的外壳(G)。

64.如权利要求63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区域(C)构造在所述外壳(G)上。

65.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区域(B)连接到所述带扣元件(1)的本体(23)。

66.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由所述外壳(G)形成。

67.如权利要求66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扣元件(1)具有带扣舌(28),所述带扣舌(28)在纵向延伸方向(27)上从所述带扣元件(1)的本体(23)突出。

68.如权利要求67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带扣元件(1)的本体(23)上设置与所述带扣舌(28)相关联的至少一个弱化区域(29),所述弱化区域(29)构造成当可预定的力逆着纵向延伸方向(27)作用在所述带扣舌(28)上时在所述纵向延伸方向(27)上撕开。

69.如权利要求68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所述纵向延伸方向(27)上撕开所述至少一个弱化区域(29)而延长所述带扣舌(28),从而所述肩部分(S)被缓脱。

70.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分(S)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带卷收器(30)中,所述带能够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从所述带卷收器(30)抽出。

71.如权利要求70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力限制器(31)布置在所述带卷收器(30)上,当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所述肩部分(S)的可预定的力作用在所述肩部分(S)上时,所述力限制器限制由此引起的作用在所述肩部分(S)上的力。

72.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分(S)经由呈肩带偏转元件的形式的另外的带引导元件(32)、在所述带延伸方向(V)上朝着所述带扣元件(1)延伸。

73.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系统包括连接到所述肩部分(S)的呈腰部分(L)的形式的所述另外带部分,该另外带部分用于支承在根据要求束缚住的所述人的腰部区域上。

7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贯通开口(O)用于偏转所述安全带(10)。

75.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释放连接件是闭锁连接件。

76.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安全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元件(D)构造为片状金属条材。

说明书 :

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带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带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从DE 4 232 160已知一种安全带系统,该安全带系统包括:在带延伸方向上延伸的安全带;布置在带扣的区域中用于在带延伸方向上偏转安全带的带扣元件,该带扣元件将安全带再分为在人的上身上对角地延伸的肩部分(肩带)和连接到肩部分的另外的带部分,该另外的带部分特别地以腰部分(腰带)的形式在根据要求由安全带束缚住的所述人的腰部上延伸;以及带扣元件的可移动区域,该可移动区域在危险情况下(在碰撞的情况下)可从安全带可在可移动区域上滑动的初始位置运动到安全带固定到带扣元件的最终位置。
[0003] 在当前情况下,短语“将安全带固定到带扣元件”理解为将安全带固定到带扣元件,使得安全带不再沿带扣元件和/或仅通过施加显著更大的可预定的力而滑动。
[0004] 在这种情况下,“带延伸方向”理解为安全带沿其整个路径所前进的方向,即当安全带例如通过带扣元件偏转时,带的延伸方向三维地改变其取向。
[0005] 前述安全带系统的缺点在于,在约束的情况下,经由安全带引入到车辆乘客的力在带延伸方向上增加。这样,对于在带延伸方向上从肩带偏转元件在乘客的上身上对角地延伸到带扣元件的肩部分(肩带),在带延伸方向上起作用的力增加并且因此引入到车辆乘客的上身中的力从乘客的肩出发在带延伸方向上达到乘客的胸增加(即由于乘客和肩带之间的摩擦力)。因此,较大的力施加在车辆乘客的胸区域中,该胸区域比车辆乘客的肩区域容易受伤,该肩区域相对较不容易受伤。
[0006] 从WO 2006/092206A1已知一种安全带系统,其中可移动区域构造成通过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在带延伸方向上张紧肩部分的力而从其初始位置移动到其最终位置,该可移动区域当运动到其最终位置时缓脱肩部分使得力在肩部分的带延伸方向上起作用,并且因此作用在肩部分上的由此形成的力被限制。在这一点上,用来将安全带固定到带扣元件的以第一滑动件的形式的可移动区域驱动以第二滑动件的形式的分离夹紧元件,该第二滑动件在第一滑动件到达其最终位置之前将安全带夹紧到带扣元件。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进一步改进前述类型的安全带系统。
[0008]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一种如下所述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带系统而实现。因此,可移动区域被设计且设置成将安全带固定在带扣元件上,并且特别地通过将与安全带接触的可移动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安全带例如通过与带扣元件的摩擦连接可被固定。
[0009] 根据本发明的主要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带系统,包括:
[0010] 在带延伸方向上延伸的安全带;
[0011] 安全带的肩部分,该肩部分用于支承在根据要求通过所述安全带被束缚住的人的上身上;
[0012] 带扣元件,该带扣元件将所述安全带再分为所述肩部分和另外带部分,所述带扣元件在所述带延伸方向上偏转所述安全带,使得所述肩部分和所述另外带部分在不同的空间方向上延伸离开所述带扣元件;
[0013] 带扣元件的可移动区域,该可移动区域在由碰撞引起的力的作用下能从初始位置运动到最终位置中,在所述初始位置中,所述安全带能沿所述带扣元件滑动,在所述最终位置中,所述安全带被固定到所述带扣元件,所述可移动区域被设计且设置成在到达所述最终位置前将所述安全带固定在所述带扣元件上,并且
[0014] 所述安全带与所述可移动区域配合,使得所述可移动区域通过作用在所述肩部分上的、在所述带延伸方向上张紧所述肩部分的力能从所述可移动区域的初始位置运动到所述可移动区域的最终位置中,并且,通过所述可移动区域运动到所述最终位置中,所述肩部分被缓脱,使得由此引起的作用在所述肩部分上的力被限制,
[0015] 其特征在于:
[0016] 所述安全带在所述带扣元件上的固定通过所述可移动区域本身得到实现。
[0017] 优选地,可移动区域被设计且设置成在其最终位置中或者甚至在到达其最终位置之前经由可移动区域的接触表面接触安全带的一部分并且通过所述接触表面将安全带的前述部分压在带扣元件上,以便通过夹紧在带扣元件上而固定安全带。
[0018] 作为带扣元件上的该力限制的结果,在约束的情况下,经由肩带引入到车辆乘客的胸区域的力相对于通过安全带引入到乘客的肩区域的那些力减小,使得与具有常规带扣元件的安全带系统相比,被引入到乘客的力在乘客的肩的区域中大于在车辆乘客的胸区域中。带扣元件上的力限制因此确保通常力路径再分配到力限制的带部分(例如肩部分)。
[0019] 另外,作用在车辆乘客的肩上的力在车辆乘客的约束方面比作用在乘客的胸区域上的相当的力更加有效,由于有效杠杆臂在约束力作用在肩上的情况下由车辆乘客的整个上身形成并且因此长于约束力作用在车辆乘客的胸区域上的有效杠杆臂。
[0020] 优选地,可移动区域构造成单件,使得它不包括相对彼此可移动的部分-特别地强制受控制的。因此,安全带的固定以简单可靠的方式进行,并且不涉及相对彼此可移动的多个零件的复杂的配合。
[0021] 进一步优选的是,为了将安全带固定到带扣元件,可移动区域在面向可移动区域的最终位置的方向上在安全带上施加力,使得力偏转可被省略。
[0022] 优选地,带扣元件的可移动区域具有支承区域,安全带在可移动区域的初始位置中在预张紧下支承在该支承区域上。这种预张紧可以例如由在带延伸方向上绷紧安全带的带卷收器提供或由乘客他/她本身提供,车辆乘客由于机动车辆减速而被迫沿着车辆纵向轴靠在处于适当位置的安全带上并且因此在带延伸方向上张紧所述安全带。
[0023] 可移动区域的支承区域在一方面用于通过将安全带以环的形式定位在支承区域周围来偏转安全带,并且在另一方面经由支承在支承区域上的安全带用于将力引入到可移动区域中,使得可移动区域在约束的情况下可从其初始位置运动到其最终位置。
[0024] 为了限制被引入到肩部分中的力,可移动区域被设计且设置成在逆着肩部分的带延伸方向运动到最终位置期间移动支承区域,使得支承在支承区域上的肩部分被缓脱。肩部分的带延伸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是肩部分向着带扣元件,即向着带扣元件的支承区域延伸的方向。
[0025] 同时,移动到其最终位置的可移动区域通过固定到安全带上而防止安全带能够沿带扣元件滑动,即通过可移动区域完全阻止安全带穿过带扣元件和/或仅在相当大的力水平下是可能的。因此,力限制仅用于逆着带的延伸方向缓脱的肩部分并且不用于在带延伸方向上延伸离开支承区域的另外的带部分。
[0026] 阻止穿过可移动区域发生在可移动区域到达其最终位置之前。然而,可任选地,安全带在带扣元件上的固定仅在可移动区域的最终位置中可实现。
[0027] 为了固定安全带(阻止安全带的穿过),带扣元件优选地具有锁定区域,当可移动区域运动到其最终位置中时,例如通过将安全带压在锁定区域上,安全带固定到该锁定区域上。所述锁定区域优选地为被设计且设置用来引导和偏转所述安全带的带扣元件的第一贯通开口的边缘区域。在本发明的变体中,设置成安全带仅仅被引导穿过带扣元件的单个贯通开口。
[0028] 根据本发明,可移动区域本身被设计且设置成当运动到最终位置中时,例如通过可移动区域将安全带压在锁定区域上,将安全带固定到锁定区域。换句话说,安全带被夹紧在锁定区域和可移动区域之间。
[0029] 然而,在所有实施例中也可以构想提供分离的夹紧元件,该分离的夹紧元件可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并且构造成在其第二位置中将安全带固定在锁定区域上。在这种情况下,夹紧元件可通过可移动区域或通过用于产生运动的另外装置(例如被缓脱的弹簧元件)被驱动。
[0030] 优选地,可移动区域和/或与可移动区域分离地设置的可能的夹紧元件构造成将安全带固定到锁定区域,使得当逆着带延伸方向作用在安全带上的力达到可预定的力水平时,可移动区域和/或分离的夹紧元件允许安全带逆着带延伸方向的限定的相对运动(安全带滑过特定量)。优选地,夹紧元件一体地形成在可移动区域上,并且因此代表可移动区域的组成部件。
[0031] 特别地,夹紧元件构造成与可移动区域分离或者多个这种元件和/或可移动区域构造成以可逆的方式运动,即安全带的可逆夹紧是可能的(安全带可再次被释放)。
[0032] 也可能的是,在移动到最终位置期间,可移动区域张紧或者也略微缓脱另外的带部分(腰部分)。然而,在最后提到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当可移动区域位于最终位置中时,肩部分被缓脱(释放)到显著大于安全带的另外带部分的程度。
[0033] 优选地,肩部分(肩带)从用来存储安全带的一部分的带卷收器出发在大体上垂直于车辆纵向轴的带延伸方向上向上延伸,并且近似在根据要求通过安全带被束缚住的乘客的肩的高度处通过通常固定地布置到车辆的肩带偏转元件在乘客的上身的方向上偏转,并且因此在乘客的上身上对角地延伸到带扣元件。从此,另外带部分优选地以安全带的腰部分(腰带)的形式沿乘客的腰部延伸到固定地布置到座椅或固定到车辆的座椅带锚定点。在这种安全带系统中,带扣元件构造为座椅带扣装置的一部分并且具有带扣舌,该带扣舌构造成以可释放的方式锁到固定到座椅或固定到车辆的带扣扣环。
[0034]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带扣元件的可移动区域构造为可在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来回枢转的杠杆。为此目的,杠杆以可绕旋转轴枢转的方式固定在带扣元件的与带扣元件的第一贯通开口接界的本体上,该旋转轴优选地从第一贯通开口的第一边缘延伸到第一贯通开口的第二边缘,该第二边缘与带延伸方向成横向地与第一边缘相对。安全带在带延伸方向上穿过第一贯通开口,该第一贯通开口用于引导安全带。
[0035] 优选地,旋转轴由扭转元件、优选地以扭杆的形式形成,该扭转元件紧固到第一贯通开口的两个相对边缘,并且逆着杠杆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枢转施加可预定的扭矩。
[0036] 优选地,杠杆具有第一臂,该第一臂在与旋转轴成横向地取向的延伸方向上延伸。支承区域由远离杠杆的旋转轴的第一臂的前表面形成,安全带经由该支承区域支承在带扣元件的可移动区域上。当在带延伸方向上张紧肩部分的可预定的力被引入肩部分时,第一臂以在杠杆的初始位置中肩部分通过预张紧支承在其上的第一臂的前表面逆着带的延伸方向,即在束缚住的车辆乘客的方向上枢转,使得肩部分被缓脱,这导致被引入肩部分的力的限制。
[0037] 同时,在第一臂在通过安全带被束缚住的车辆乘客的方向上枢转的情况下,杠杆的第二臂枢转,使得安全带在杠杆的最终位置下被夹紧在第二臂和沿旋转轴延伸的第一贯通开口的边缘区域之间,从而逆着带延伸方向阻止安全带穿过第一贯通开口。
[0038] 结果,这允许肩部分(肩带)在带延伸方向上的缓脱,所述缓脱优选地对应于肩部分在带延伸方向上延伸近似70mm。
[0039] 优选地,第一贯通开口的边缘区域在杠杆的最终位置下形成用于杠杆的第二臂的支座,使得杠杆可绕旋转轴枢转的角度被限制。
[0040] 在本发明的替代实施例中,用于限制杠杆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枢转运动的带扣元件具有锁定元件,该锁定元件与杠杆一起在横截面上包围所述本体。锁定元件优选地为柔性构造并且在杠杆到其最终位置的运动期间变形。在这一点上,锁定元件在杠杆上施加与杠杆的枢转运动相对的扭矩,并且因此允许支承在杠杆的支承区域上的肩带缓脱到可预定力水平。
[0041] 在杠杆的最终位置中,安全带被夹紧在杠杆的第二臂和锁定元件之间,从而阻止安全带穿过带扣元件的第一贯通开口。为了增加安全带在第一贯通开口处的固定,第二臂在一区域中可具有高摩擦系数的表面结构,通过该表面结构,第二臂在杠杆的最终位置下将安全带压在锁定元件上。替代地或另外地,用于增加安全带和锁定元件之间的摩擦的这种表面结构也可设置在锁定元件上。
[0042] 优选地,除了锁定元件外,在杠杆和带扣元件的本体之间设置闭锁连接,通过该闭锁连接,杠杆在其初始位置中以可释放的方式固定到带扣元件的本体,使得它不能离开其初始位置。因此,闭锁连接使得它仅以作用在杠杆上的可预定的最小扭矩释放杠杆。
[0043] 在本发明的变体中,通过将在带延伸方向上张紧肩部分的可预定的力引入肩部分,杠杆另外构造成在与旋转轴成横向地延伸的移动方向上以线性的方式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使得杠杆在第二位置中另外地缓脱(释放)肩部分。换句话说,杠杆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枢转运动可由杠杆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另外线性运动叠加。为此目的,杠杆的旋转轴优选地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带扣元件的第一贯通开口的彼此相对的两个边缘上。
[0044] 在本发明的另外实施例中,设置成可移动区域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运动由可移动区域的变形组成。可移动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在初始位置中具有一形状,通过将在带延伸方向上张紧肩部分的可预定的力引入肩部分,该形状可以以可再现的方式变形为对应于最终位置的形状。在最终位置中,可移动区域随后变形以阻止安全带穿过第一贯通开口。这种变形是塑性变形(非弹性变形),即在这种变形之后,可移动区域维持其变形后的形状(三维形状)。
[0045] 因此,优选地由金属制造的可移动区域可以通过将力引入肩部分而变形从而阻止带穿过第一贯通开口,可移动区域优选地部分地构造为环的形式,带扣元件的第一贯通开口构造在该环上,该第一贯通开口在安全带的延伸方向上与构造在环上的第二贯通开口相对。
[0046] 该环也具有自由端部,该自由端部在带延伸方向上具有在第二贯通开口的方向上延伸离开第一贯通开口,环形可移动区域的支承区域由第一贯通开口的边缘部分形成,安全带绕着该边缘区域定位以便偏转安全带。因此,可移动区域构造成使得当将在带延伸方向上张紧肩部分的可预定的力引入肩部分中时,支承区域逆着带延伸方向移动,环和/或可移动区域的自由端部挤入第二贯通开口中并且在那里固定安全带。结果,阻止安全带穿过两个贯通开口。
[0047] 在本发明的另外实施例中,可移动区域的支承区域由可移动区域的自由端部的窄的前表面形成,可移动区域的环优选地被设计且设置成当移动支承区域时,即当可移动区域从初始位置变形到最终位置中时被拉紧,使得延伸穿过两个贯通开口且穿过可移动区域的环的安全带被固定在环中。
[0048] 在本发明的另外优选实施例中,可移动区域构造为用于偏转安全带的偏转体,该安全带经由至少一个变形元件连接到带扣元件的相对于带扣元件的带扣舌静止的部分,所述部分特别地是用于容纳可移动区域的外壳。
[0049]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变形元件构造成通过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在带延伸方向上张紧肩部分的可预定的力的作用以可再现的方式变形,可移动区域在运动方向上以线性的方式从初始位置运动到最终位置中。
[0050] 在本发明的变体中,变形元件构造为条材、特别地为片状金属条材,该条材通过滚弯而变形,或者换句话说,片状金属条材具有弯曲部,当使该条材变形时该弯曲部改变其在该条材上的位置。
[0051] 在替代变体中,变形元件构造为环,可移动区域优选地联接到该环使得可移动区域当运动到其最终位置中时沿环滑动,该环至少部分地变形使得可预定的阻力被施加以抵抗可移动区域到最终位置中的运动。优选地,该环形成用于可移动区域的止动件,使得可移动区域的运动被限制在最终位置中。
[0052] 在另外实施例中,变形元件构造为伸长销,该伸长销具有与运动方向成横向地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一体连接到该第一部分上的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在可移动区域的运动方向上延伸,销经由该第二部分连接到带扣元件的所述部分(外壳),该销被强制插入,其第一部分优选地插入与运动方向成横向地延伸的可移动区域的盲孔形凹部,并且在可移动区域从初始位置运动到最终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变形从那个凹部被抽出,以便施加可预定的阻力以抵抗可移动区域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销强度和/或销的材料成分调节所述阻力。
[0053] 在另外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变形元件构造为第一弹簧元件,即弹性回弹元件,该回弹元件施加回弹力以抵抗可移动区域在其最终位置中的运动。换句话说,可移动区域的运动逆着弹簧力进行。通过使用回弹弹簧元件,带扣元件可有利地以可逆的方式限制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并且因此可重复使用。
[0054] 为了阻尼可移动区域的(通常平移的)运动,设置了阻尼元件,可移动区域优选地经由该阻尼元件连接到带扣元件的相对于带扣元件的带扣舌静止的部分,其中特别地,所述部分是包围可移动区域的外壳。
[0055] 如果需要,可以设置上面公开的多个变形元件以用于控制可移动区域的缓脱运动。
[0056] 此外,在本发明的开发中,设置成变形元件结合了弹簧元件和阻尼元件的性质。换句话说,变形元件具有一体的阻尼元件(所述阻尼元件可以与变形元件和/或弹簧元件一体地构造)。
[0057] 将回弹功能和阻尼功能结合在一个元件中的这个特征在一方面能够经由变形元件本身的形状被实施和控制,并且在另一方面经由其材料成分。
[0058] 特别地在可移动区域的缓脱运动之前,为了阻止带的穿过,设置成可移动区域本身构造成将安全带固定到锁定区域。替代地,也可以构想提供与可移动区域分离地构造的夹紧元件,该夹紧元件在取向成与可移动区域的运动方向成横向的方向上以可线性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带扣元件的一部分上,以便将安全带压在锁定区域上。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构想与可移动区域无关地或通过可移动区域驱动夹紧元件。
[0059] 作为(分离的)夹紧元件的前述(可线性移动的)安装的替代,所述夹紧元件优选地可枢转地安装在带扣元件的一部分上,特别地安装在带扣元件的所述外壳上,使得它可从其第一位置枢转到其第二位置中,夹紧元件在该第二位置中将安全带压在锁定区域上以便阻止安全带的穿过。优选地,在这种情况下设置成夹紧元件在夹紧元件的第二位置将安全带固定到锁定区域使得安全带第二次偏转,并且优选地偏转180°。
[0060] 在另外变体中,当在带延伸方向上张紧肩部分的可预定的力作用在肩部分上并且逆着可移动区域上的肩部分的带延伸方向经由支承区域起作用时,变形元件另外可在可移动区域的运动方向上以线性的方式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中。
[0061] 优选地,当变形元件运动到第二位置中时,安全带被固定到锁定区域。例如,这通过变形元件自身将安全带压在锁定区域上或释放分离的夹紧元件和/或将所述夹紧元件运动到其第二位置中而实现。
[0062] 特别优选地,变形元件的前述安装使得其变形发生在移动到第二位置之后。
[0063] 在本发明的另外实施例中,支承区域联接到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来回运动的可移动区域,使得支承区域通过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在带延伸方向上张紧肩部分的力的作用而在可移动区域通过所述力运动到其最终位置之前在可移动区域的方向上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中。
[0064] 在这种情况下,支承区域可联接到夹紧元件以便将(分离的)夹紧元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中,使得支承区域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产生和/或触发夹紧元件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优选地,为此目的,支承区域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弹簧元件联接到可移动区域。
[0065] 然而,优选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夹紧元件构造成与可移动区域成一体,使得安全带在带扣元件(锁定区域)上的固定通过可移动区域自身进行。
[0066] 优选地,锁定区域是至少部分地包围可移动区域的外壳的一部分,并且特别地是外壳的内部面的面向可移动区域的一部分。
[0067] 优选地,可移动区域特别地成一体地连接到带扣元件的本体,所述本体当然也可以是用于容纳可移动区域的前述外壳。
[0068] 此外,优选地,在带扣元件的本体上构造带扣舌,该带扣舌从带扣元件的本体在纵向延伸方向上突出,并且被设计且设置成在纵向延伸方向上插入带扣扣环,该带扣舌以可释放的方式被闭锁到带扣扣环。
[0069] 在本发明的变体中,带扣舌经由在纵向延伸方向上延伸的两个线性弱化的区域特别地一体地连接到带扣元件的本体,所述弱化的区域(例如低材料强度的区域或多孔区域)构造成当可预定的力逆着纵向延伸方向作用在带扣舌上时在纵向延伸方向上撕开。所述力在这种情况下由带扣扣环吸收。
[0070] 撕开弱化区域的这种力可以例如经由安全带被引入带扣元件。
[0071] 优选地,通过在纵向延伸方向上撕开所述弱化区域而有效地延长带扣舌,由此另外缓脱肩部分。原则上,肩部分的这种另外缓脱可依赖于弱化区域的设计被激活,即与可移动区域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运动一起或作为另外的力限制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撕开弱化区域的所需最小力大于作用在可移动区域的支承区域上的可将可移动区域从初始位置运动到最终位置的所述力。
[0072] 在本发明的另外变体中,设置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另外的力限制器。所述另外的力限制器优选地设置在带卷收器上,安全带可从该带卷收器在带延伸方向上抽出。带卷收器提供安全带在带延伸方向上的预张紧。设置在带卷收器上的力限制器优选地通过抽出(释放)安全带而产生将带力并且因此肩带在带延伸方向上的缓脱限制到可预定的力水平的作用。安全带的缓脱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安全带的肩部分(肩带)在带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的增加,优选地增加到300mm。
[0073] 肩部分从带卷收器在带延伸方向上延伸到带扣元件。优选地,安全带的肩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另外的带引导元件在带延伸方向上偏转,该另外的带引导元件优选地为肩带偏转元件。
[0074] 仅包括如上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主要方面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安全带系统的前序的特征的安全带系统已经是本发明的有利主题,它可独立地使用,可通过如前面情况中描述的那样被有利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要求可移动区域构造成在达到最终位置之前将安全带固定在带扣元件上。

附图说明

[0075] 在以下结合附图的实施例的描述中阐明了本发明的另外细节和优点,其中:
[0076] 图1示出具有三点式安全带的车辆座椅的示意性透视图,该安全带从卷收器(带卷收器)出发经由肩带偏转元件和带扣元件在带延伸方向上延伸到设置在座椅上的带锚定点;
[0077] 图1A示出通过肩带束缚住的机动车辆的乘客的侧视图;
[0078] 图2示出图表,其中在机动车辆减速的情况下示出在带延伸方向上作用在安全带上的力;
[0079] 图3示出包括带扣元件的三点式安全带系统的安全带的路径的示意图,该带扣元件包括位于初始位置中的可枢转的杠杆,该杠杆用于限制作用在肩带上的力;
[0080] 图4示出图3中示出的可移动区域以杠杆的形式的带路径,该杠杆从图3中示出的初始位置枢转到最终位置,在该最终位置中,杠杆缓脱肩带以便限制被引入肩带的力;
[0081] 图5示出具有以杠杆的形式的可移动元件的带扣元件的示意平面图,该杠杆以可绕旋转轴枢转的形式安装在带扣元件的本体的贯通开口中;
[0082] 图6示出图5中示出的带扣元件沿图5的线VI-VI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杠杆位于其最终位置;
[0083] 图7示出沿图5的线VI-VI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杠杆枢转到其最终位置;
[0084] 图8示出沿图5的线VI-VI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杠杆位于其最终位置,该杠杆另外以线性的方式沿带扣元件的本体运动;
[0085] 图9示出图5中示出的带扣元件的改进型的示意平面图;
[0086] 图10示出图9中示出的带扣元件沿图9的线X-X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
[0087] 图11示出图9中示出的带扣元件沿图10的线X-X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同时杠杆枢转离开其初始位置,该杠杆将安全带压在阻止元件上,从而阻止带穿过带扣元件;
[0088] 图12示出图9中示出的带扣元件沿图9的线X-X的局部剖视图,同时杠杆枢转到其最终位置中;
[0089] 图13示出图5到12中示出的带扣元件的改进型的另外的平面图,同时可移动区域可从初始位置变形到最终位置中;
[0090] 图14示出图13中示出的偏转元件沿图13的线XIV-XIV的示意性剖视图,可移动区域布置在其初始位置中;
[0091] 图15示出图13中示出的带扣元件沿图13的线XIV-XIV的示意剖视图,其可移动区域发生变形从而阻止带穿过可移动区域的两个贯通开口;
[0092] 图16示出图13中示出的带扣元件沿图13的线XIV-XIV的示意性剖视图,同时可移动区域变形到最终位置中;
[0093] 图17示出图5到16中示出的带扣元件的另外改进型;
[0094] 图18示出图17中示出的带扣元件沿图17的线XVIII-XVIII的示意性剖视图,可移动区域布置在其初始位置中;
[0095] 图19示出图17中示出的带扣元件沿图17的线XVIII-XVIII的示意剖视图,其可移动区域发生变形从而阻止带穿过可移动区域的两个贯通开口;
[0096] 图20示出图17中示出的带扣元件沿图17的线XVIII-XVIII的示意性剖视图,可移动区域变形到最终位置中;
[0097] 图21示出具有带扣舌的带扣元件的前侧的平面图,该带扣舌经由可撕开的弱化区域部分地连接到带扣元件的本体;
[0098] 图22示出图21中示出的带扣元件沿图21的线XXII-XXII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
[0099] 图23示出远离图21中示出的带扣元件的前侧的后侧的平面图;
[0100] 图2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可移动区域的带扣元件的另外示例性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该可移动区域经由阻尼弹簧元件连接到带扣元件的外壳;
[0101] 图25示出图24中示出的带扣元件的改进型的示意剖视图,其中可移动区域通过可变形的片状金属条材被固定到带扣元件的外壳;
[0102] 图26示出图25中示出的带扣元件的改进型的示意剖视图,该改进型具有彼此相对的两个片状金属条材以便将可移动区域联接到带扣元件的外壳;
[0103] 图27示出图25中示出的带扣元件的改进型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同时两个片状金属条材布置在前表面上;
[0104] 图2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带扣元件的另外实施例的示意剖视图,其中可移动区域通过可变形的销联接到外壳;
[0105] 图29示出图28中示出的带扣元件的改进型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其中可移动区域经由可变形的片状金属环连接到外壳;
[0106] 图30示出图24中示出的带扣元件示意性剖视图,该带扣元件具有可移动地安装的夹紧元件以便锁定带的穿过;
[0107] 图31示出图30中示出的带扣元件的改进型的示意剖视图,夹紧元件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在带扣元件的外壳上,以阻止带的穿过;
[0108] 图32示出图31中示出的带扣元件的改进型的示意剖视图,其中可枢转的夹紧元件另外构造成偏转安全带;
[0109] 图33示出图24中示出的具有用于安全带的支承区域的带扣元件的另外改进型的示意剖视图,该支承区域弹性地连接到可移动区域以便阻止带的穿过;并且[0110] 图34示出图25中示出的带扣元件的改进型的示意剖视图,其中片状金属条材以可线性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带扣元件的外壳上,另外地用于阻止带的穿过。

具体实施方式

[0111] 图1结合图1A示出具有三点式安全带系统2的车辆座椅3的透视图。安全带系统2包括安全带10,该安全带10至少部分地卷起到固定地布置到车辆或存储在那里的带卷收器30中,安全带10能够在带延伸方向V上从带卷收器30抽出。
[0112] 如果安全带10放置在占据车辆座椅3的车辆乘客I上,则安全带10具有以下已知带路径:从带卷收器30出发,安全带10在带延伸方向V上大体上沿竖直车辆轴z向上延伸到固定地布置到车辆的肩带偏转配件32,该肩带偏转配件32可构造成沿竖直车辆轴z可调节高度,所述带通过此肩带偏转配件32被偏转并且随后在带延伸方向V上沿竖直车辆轴z在位于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客I的上身上对角地向下延伸到带扣元件1。
[0113] 在带扣元件1上形成带扣舌28(见图5到图23),该带扣舌28在车辆乘客I的束缚住的状态下沿其纵向延伸方向27插入到固定到车辆的带扣扣环34中并且因此可释放地锁定在带扣扣环34中。安全带10通过带扣元件1被偏转并且在车辆乘客I的腰部区域上,并且在带延伸方向V上支承在其上而延伸到固定到车辆座椅3的带锚定点33。
[0114] 沿车辆竖直轴z布置的带偏转装置1与占据座椅3的车辆乘客I的臀部近似齐平,在带延伸方向V上将安全带10再分为两个带部分,即肩部分或肩带S和腰部分或腰带L,该肩部分或肩带S从带卷收器30出发在被束缚住的车辆乘客I的上身上对角地延伸到带扣元件1,该腰部分或腰带L从带扣元件1延伸,在带延伸方向V上前进到座椅带锚定点33。
[0115] 通过带卷收器30,使安全带10被预张紧以抵靠在车辆乘客I的上身,从而使得安全带支承在其上。
[0116] 在事故的情况下,例如在迎面碰撞的情况下,车辆逆着行驶方向,即沿着车辆纵向轴x减速,车辆座椅3上的通过安全带10被束缚住的车辆乘客I由于他或她沿车辆纵向轴x的惯性而以与车辆乘客的惯性相当的力被推到安全带10上,即被推到肩带S和腰带L上。此力作用在安全带10上并且在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所述安全带。
[0117] 张紧安全带10的力大体上一方面在带卷收器30上并且另一方面借助具有用于带的自由通道的带扣元件1在带锚定点33上被引入机动车辆和/或车辆座椅3。引入到带卷收器30上的力在这种情况下取向成逆着带延伸方向V,而作用在带锚定点33上的带力F’在带延伸方向V上延伸。
[0118] 在带力例如通过布置在带卷收器30上的力限制器31仅被限制在带卷收器30上的常规安全带系统2中,由于在带延伸方向V上的安全带10和被束缚住的车辆乘客I之间的摩擦连接,在带延伸方向V上绷紧安全带10的力F增加。这导致在图2中由实线(在纵坐标上)示出的在带延伸方向V上的力F的路径,带路径的标记位置(带扣元件30、肩带偏转元件32、带扣元件1和带锚定点33)在图2中示出的图的横坐标上被标识出。通过车辆乘客I和安全带10之间的摩擦连接,力F特别地在车辆乘客I的胸区域T中增加,使得在约束期间引入车辆乘客I的上身的力在容易受伤的胸区域T中显著大于车辆乘客I的相对强壮的肩区域S’上。这也是缺点,这是因为,由于人体的杠杆作用,作用在车辆乘客的肩S’的区域中的约束力FS由于相关联的杠杆臂处于最大值而对车辆乘客的约束有最重要的贡献。与此相比,作用在车辆乘客的胸区域上的约束力FT具有较小的杠杆臂并且因此必须相对较大,才能与作用在肩区域S’上的力FS实现车辆乘客I的相同的约束量。
[0119] 为了减小作用在车辆乘客I的胸区域T上的约束力FT,带扣元件1具有一种机构,该机构一方面在危险情形下,即在约束情况下阻止安全带10通过带扣元件1,并且另一方面在危险的车辆情形下限制在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肩带S的带扣元件1上的力FB。
[0120] 结果,在带延伸方向V上实现在图2中由点线示出的带力F的路径,其中,由于带扣元件1上的带力限制,在带延伸方向V上从肩带偏转元件32出发、在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安全带10的力F减小,使得在事故的情况下沿车辆纵向轴x引入车辆乘客I的上身的力FS、FT在车辆乘客I的肩区域S’中大于在胸区域T中。这样,通过带扣元件1上承担的肩部分S的力限制,在事故的情况下车辆乘客I的约束被改善,并且同时减小车辆乘客I受伤的风险,特别地在胸区域T中。
[0121] 图3结合图5到图8示出图1中示出的安全带系统2的示意图,该安全带系统2具有带扣元件1,该带扣元件1用来限制在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安全带10的力。这种力例如当沿车辆纵向轴x使车辆减速时由于被束缚的车辆乘客的惯性而被引入安全带10。
[0122] 带扣元件1具有限定贯通开口O的框架形本体23,安全带10可自由穿过该贯通开口O。带扣舌28从带扣元件1的本体23在纵向延伸方向27上突出,该带扣舌构造成与带扣元件的本体23一样平坦并且在同一延伸平面中延伸。带扣舌28能够沿纵向延伸方向27插入带扣扣环34并可锁定在那里。框架形本体23具有与纵向延伸方向27成横向地彼此相对的贯通开口O的边缘13、14,带扣元件1的以杠杆的形式的可移动区域B以可绕构造为扭杆的旋转轴12枢转的方式固定在该边缘13、14上,该扭杆在本体23的两个边缘13、14之间与带扣舌28的纵向延伸方向27成横向地延伸。
[0123] 带扣元件1的杠杆B以二维矩形方式成形并且具有第一臂15和第二臂16,该第一臂和第二臂从杠杆B的旋转轴12和/或扭杆12在杠杆B的延伸方向17上彼此相反地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臂15构造成在杠杆B的延伸方向17上比杠杆B的第二臂16长。杠杆B可绕其旋转轴12从初始位置枢转到最终位置中。在这一点上,扭杆12对枢转运动施加可预定的扭矩,使得杠杆B仅当超过最小扭矩时可从初始位置枢转到其最终位置中。
[0124] 在杠杆B的初始位置中,杠杆B的第一臂15从本体23的延伸平面、从本体23的远离被束缚的车辆乘客I的侧面突出,并且因此与带扣元件1的本体23和/或带扣舌28形成锐角。在杠杆B和/或杠杆B的第一臂15的这个初始位置中,在带延伸方向V上延伸离开肩带偏转元件23-在带扣元件1的本体23的上方延伸-的安全带10被引导到杠杆B的第一臂15并且在带延伸方向V上定位在所述杠杆的周围,使得安全带10在车辆乘客I的腰部的方向上偏转。在这种情况下,在通过带卷收器30借助定位在车辆乘客I上的安全带10提供的预张紧下,安全带10支承在杠杆B的第一臂15的窄的前表面上,该面远离带扣元件1的本体23并且形成杠杆B的第一臂15的支承区域A。
[0125] 可移动区域B因此限定安全带10分为两个带部分的再分,所述两个带部分即肩带S和腰带L,该肩带逆着带延伸方向V延伸离开支承区域A,该腰带在带延伸方向V上延伸离开支承区域A并且在带延伸方向V上延伸穿过本体23的贯通开口O到达带锚定点33。
[0126] 经由支承区域A,在带延伸方向V上绷紧安全带10的力可被引入杠杆B,使得所述杠杆从其根据图6的初始位置运动到其根据图7的最终位置中。在这种情况下,扭杆12对杠杆B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中的枢转运动施加可预定的扭矩,使得杠杆B仅通过例如由于事故引起的机动车辆的减速而引入到安全带10中的最小力枢转离开初始位置而进入最终位置。如果在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安全带10的力足以将杠杆B从初始位置枢转到最终位置中,则在这一点上,杠杆B的第一臂15与安全带10在预张紧下支承在其上的支承区域A一起逆着肩带S的带延伸方向V在肩带偏转元件32的方向上枢转,由此肩带S逆着带延伸方向V缓脱。
[0127] 同时,杠杆B的在初始位置中在本体23的面向车辆乘客的侧面上从带扣元件1的本体23的延伸平面突出的第二臂16在本体23的方向上枢转,所述第二臂在杠杆B的最终位置中将安全带夹紧在其自由端和旋转轴12下面的限定贯通开口O的贯通开口O的网状边缘区域21之间,从而阻止安全带10穿过贯通开口O。
[0128] 结果,仅仅在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安全带S的力FB被限制在带扣元件1上,而通过阻止带通过而张紧腰带L的力保持在恒定水平。在典型的碰撞情况下,相对于作用在肩部分S上的带扣元件1上的6kN的力FB,所述力FB限制到2.5kN是可能的,其中安全带10能够自由穿过带扣元件1并且该力仅被限制在带卷收器30上。
[0129] 除杠杆B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中的枢转运动之外,根据图8的杠杆B被设计成以线性的方式从第一位置逆着带扣舌28的纵向延伸方向27运动到第二位置中,其中,相对于在机动车辆中的安装状态,杠杆B定位成沿着竖直车辆轴z比在其第一位置中更靠近肩带偏转元件32。这样,同样通过杠杆B的线性运动,肩带S在带延伸方向V上缓脱,这允许作用在带扣元件1上的带力FB的另外限制。
[0130] 为了杠杆B的线性运动,其扭杆12相应地安装成一个自由端部12a在引导凹槽12b中,该引导凹槽12b构造成在本体23地两个边缘13、14上彼此相对,并在纵向延伸方向
27上延伸。优选地,在两个引导凹槽12b上设置弹簧元件,该弹簧元件逆着扭杆12和/或杠杆B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中的位移运动而施加可预定的约束力。
[0131] 图4示出杠杆B位于最终位置的安全带系统2的示意图。肩带S在带延伸方向V上的缓脱也可表征为杠杆B的第一臂15与逆着带延伸方向V延伸离开第一臂15的肩带S所包围的角度W。在初始位置中,支承区域A,即第一臂15的在带延伸方向上的前表面离开肩带偏转元件32的距离比在杠杆B的最终位置中大。结果,在杠杆B的初始位置中,第一臂15和肩带S之间包围的角度W小于在杠杆B的最终位置中的情况,在该最终位置中,杠杆B的第一臂15在车辆乘客和/或肩带偏转元件32的方向上枢转。
[0132] 图9示出了图5到图8中示出的带扣元件1的改进型的示意性平面图,与图5相比,杠杆B从根据图10的初始位置到其根据图12的最终位置的枢转运动不由贯通开口O的肋板形边缘区域21限定,而是由阻止元件22限定,该阻止元件在横截面上包围框架形本体23和杠杆B,即其第一臂15。阻止元件22具有沿旋转轴12延伸的第一分支22b和第二分支22c,其中第一分支22b被设置成支承在杠杆B的第一臂15上,且第二分支22c被设置成支承在杠杆B的第二臂16上。
[0133] 在杠杆B的初始位置中,阻止元件22的两个分支22b、22c分别布置在离开杠杆B的第一臂15和/或第二臂16一定距离处。当将杠杆B从其初始位置枢转到其最终位置时,杠杆B的第二臂16抵靠第二分支22c被引导并且通过插入安全带10而压在阻止元件22的第二分支22c上。结果,阻止安全带10穿过贯通开口O。此外,杠杆B的第一臂15在将杠杆B枢转到其最终位置中时抵靠阻止元件22的第一分支22b被引导并且压在所述分支上,阻止元件22和/或第二分支22c弹性地变形。结果,阻止元件22在杠杆B上施加扭矩,该扭矩抵抗杠杆B在其最终位置中的枢转运动并且将所述枢转运动限制在最终位置中。
[0134] 在图9到图12中示出的带扣元件1的实施例中,杠杆B也可逆着纵向延伸方向27以线性的方式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中,如已经参考图5到图8示出的。然而,在上述实施例中杠杆B的线性运动不是绝对必要的,而是代表可任选的另外手段。
[0135] 与图5到图8中示出的带扣元件1的实施例相比,在图9到图12中示出的带扣元件1的实施例中,设置构造为闭锁连接件的可释放连接件22a,通过该可释放连接件,杠杆B的第一臂15可锁定在带扣元件1的本体23上的其初始位置中。可释放连接件22a在此情况下由两个销40形成,所述两个销在相反的方向上从第一臂15的侧面突出、沿杠杆B的旋转轴12彼此远离、并且分别可接合在构造在本体23的两个边缘13、14上的凹部41中,所述两个销40在杠杆B的初始位置下接合在凹部41中。因此,闭锁连接件22a设计成使得第一臂15的销40仅当可预定的最小扭矩作用在杠杆B上时从凹部41脱离接合。结果,特别地,杠杆B经由扭杆12到本体23的可枢转固定可省略,并且替代地,杠杆B可经由刚性轴12安装在本体23上,即安装在本体23的两个相对的边缘13、14上。
[0136] 图13结合图14到图16示出带扣元件1的另外实施例,其中与图5到图12相比,带扣元件1的可移动区域B不由可枢转的杠杆形成,而是由与带扣元件1的本体23一体连接的可移动区域B形成,该可移动区域B通过将可预定的力引入到安全带10中而在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安全带10,该可移动区域B可从初始位置变形到最终位置中,使得一方面,阻止安全带10穿过带偏转装置1,并且另一方面,在肩带S上作用在带偏转装置1上的力FB由肩带S在带延伸方向V上的缓脱限制。
[0137] 带扣元件1具有二维本体23,如上所述,带扣舌28从该二维本体在纵向延伸方向27上突出。带扣舌28在这种情况下在带扣元件1的本体23的延伸平面中延伸。带扣元件
1的可移动区域B逆着带扣元件1的本体23的纵向延伸方向27-与在纵向延伸方向27上的带扣舌28相对地-以单件的方式运动,并成形为在横截面上形成具有伸长端部25的环B’,该伸长端部沿腰带L的局部部分在腰带L的带延伸方向V上延伸。
[0138] 安全带10的肩带S从未示出的肩带偏转元件32出发,在带延伸方向V上延伸到构造在环B’上的贯通开口O并穿过所述贯通开口,安全带10定位在贯通开口O的边缘部分的周围,该贯通开口O构造为在可移动区域B的初始位置中面向车辆底板的支承区域A,并且该安全带10在带卷收器30提供的预张紧下支承在这个支承区域A上。偏转到这种程度的安全带10从作为腰带L的支承区域A沿着自由端部25延伸到环B’的另外的贯通开口O’,该贯通开口O’在带延伸方向V上和/或沿着环B’的端部25与第一贯通开口O相对。
[0139] 包括环B’的可移动区域B设计成使得在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安全带10的并且超过可预定的最小力的作用在安全带10上的力被引入可移动区域B的支承区域A,使得环B’的自由端部25初始抵靠着另外的贯通开口O’沿着腰带L被引导,使得它夹紧正穿过的腰带L。结果,根据图15,作为整体阻止了带穿过环B’的两个贯通开口O、O’。
[0140] 在另外的路径中,通过在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安全带10的、引入到支承区域A中的带力,支承区域A通过可移动区域B的变形逆着肩带S的带延伸方向V朝着肩带偏转元件32和/或朝着被约束的车辆乘客I移动。可移动区域B的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大体上对应于环B’在车辆乘客I和/或肩带偏转元件32的方向上绕另外贯通开口O’的区域的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肩带S在带延伸方向V上缓脱,如已经在图4中示出的,这导致在带扣元件1的附近作用在肩带S上的且在带延伸方向V上起作用的带力FB的限制。
[0141] 作为在约束的情况下作用在安全带10上的力的结果的可移动区域B的变形一方面经由可移动区域B的材料结构能够受可移动区域B的形状的影响,即大体上受环B’的形状的影响,该可移动区域B的材料结构优选地由金属制造。特别地,环B’要绕其进行旋转的点可具有较低的材料强度使得变形优选地发生在这个区域中。这种区域例如由局部弱化可移动区域B的贯通开口O、O’提供。
[0142] 图17到图20示出图13到图16中示出的带扣元件1的改进型。在这种情况下,与图13到图16中示出的带扣元件1相比,可移动区域B构造成环B’的形式,当使可移动区域B从初始位置变形到最终位置时,该环B’被压垮并夹紧延伸穿过它的腰带L,从而阻止带穿过带偏转装置1。
[0143] 为此目的,在腰带L的带延伸方向V上从肩带偏转元件32出发的安全带10的肩带S延伸到可移动区域B的自由端部25并且绕自由端部25的前表面定位,该自由端部25的前表面在可移动区域B的初始位置中面向车辆地板的方向,并形成用于安全带10的支承区域A。安全带10在由带卷收器30提供的预张力下支承在支承区域A上,安全带10在支承区域A上偏转并且被再分为两个带部分,即肩带S和腰带L,腰带L在带延伸方向V上延伸穿过构造在带扣元件1的本体23中的带扣元件1的开口O”。贯通开口O与这个开口O”以及另外的贯通开口O’对齐,所述另外的贯通开口O’定位成在腰带L的带延伸方向V上与所述贯通开口相对,这些开口分别构造在构造为封闭环B’的可移动区域B的一部分上。
[0144] 环B’相对于可移动区域B的自由端部25的支承区域A布置成使得在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安全带10的超过特定最小力的力逆着肩带S的带延伸方向V移动安全带10绕其定位的支承区域A,可移动区域B的端部25压缩环B’,从而穿过环B’的腰带L收缩在压跨的环B’中。结果,阻止了带穿过两个贯通开口O、O’和/或穿过带扣元件1的本体23的开口O”。
[0145] 同时,通过可移动区域B从可移动区域的初始位置到对应于图20的最终位置的变形,支承区域A在车辆乘客和/或肩带偏转元件32的方向上移动,由此肩带S在带延伸方向上缓脱。结果,在肩带S的带延伸方向V上,在带扣元件1附近作用在肩带S上的带力FB如上面公开的那样被限制。
[0146] 可移动区域B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形大体上由可移动区域B的自由端部25绕包含贯通开口O的环B’的区域在车辆乘客I和/或肩带偏转元件32的方向上的旋转组成。
[0147] 图21结合图22和图23示出一种机构,通过该机构,在约束的情况下,可以另外限制在带扣元件1附近作用在肩带S上的带力FB。为此目的,图5到图20中公开的类型的带扣元件1的二维本体23在定位成在纵向延伸方向27上与可移动区域B相对的二维部分上向后弯曲,该二维本体23优选地由金属制造,使得本体23的所述部分被再分为第一部分23a和平行于第一部分23a延伸的向后弯曲的第二部分23b,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经由弯曲区域23c彼此连接,该弯曲区域在取向成与纵向延伸方向27成横向的方向上延伸。
[0148] 从第一部分23a冲压出矩形带扣舌28,与向后弯曲的第二部分23b相比,该矩形带扣舌28不折叠到本体23的第一部分23a上,而是在纵向延伸方向27上从向后弯曲的部分23b突出,该平坦的带扣舌28在向后弯曲的第二部分23b的延伸平面中延伸。
[0149] 因此,向后弯曲的第二部分23b具有在纵向延伸方向27上延伸的两个线性弱化的区域29,两个线性弱化的区域29与在纵向延伸方向27上延伸的带扣舌28的外边缘29a对齐。在这种情况下,弱化区域29设计成使得当力F(该力由作为支座的带扣扣环34吸收)逆着纵向延伸方向27作用在本体23上时,它们在纵向延伸方向27上撕开,由此带扣舌28在纵向延伸方向27上有效地延伸。结果,引起带扣元件1的本体23相对于安装在机动车辆中的状态沿竖直车辆轴z更靠近肩带偏转元件32,并且因此肩带S在带延伸方向V上缓脱,这另外限制在带扣元件1的附近作用在肩带上的带力FB。
[0150] 图24示出带扣元件1的另外变体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带扣元件1的可移动区域B构造成能够在运动方向50上相对于外壳G以线性的方式移动,该外壳包围可移动区域50,以便形成用于可移动区域B的容器,并且优选地与所述运动方向50成横向。
[0151] 可移动区域B构造为偏转体,安全带10在带延伸方向V上绕该偏转体定位,以便特别地以180°偏转安全带10,安全带10支承在可移动区域B的支承区域A上,该支承区域优选地为凸起构造并且在运动方向50上与横向于运动方向50延伸的外壳G的基部51相对。在外壳G内,除了安全带10的支承在支承区域A上的部分外,在运动方向50上延伸着两个带部分S、L。
[0152] 包围可移动区域B的壁52在运动方向50上从基部51突出,该壁限定与基部51相对的敞开顶表面,以肩部分S的形式的安全带10在带延伸方向V上通过该敞开顶表面被引导到外壳G中并且所述安全带通过该敞开顶表面以(偏转)腰部分L的形式被引导出外壳G,为两个带部分S、L提供的引导部在敞开顶表面的一个边缘区域上,该引导部在横截面上分别包围两个部分S、L,用于腰部分L的引导部是弯曲的,使得腰部分L在与运动方向50成横向地取向的方向上偏转。
[0153] 从外壳G的基部51的远离可移动区域B的侧面,在可移动区域B的运动方向50上突出带扣舌28,该带扣舌可插入到带扣本体(带扣扣环)中以便锁定带扣。带扣舌在纵向延伸方向27上为伸长构造,该纵向延伸方向与可移动区域B的运动方向50对齐。带扣本体优选地设计且设置成用来紧固到车辆底盘或车辆座椅。
[0154] 可移动区域B经由以第一弹簧元件D的形式的至少一个变形元件,以及经由用来阻尼第一弹簧元件D(并且因此可移动区域B)的运动(平移)的阻尼元件70联接到外壳G的基部51。
[0155] 如果根据要求通过安全带10被束缚住的人在危险的情形下由于减速引起的惯性运动而落到安全带10中,则力作用在所述安全带上,该力在带延伸方向V上张紧安全带10,即肩部分S和腰部分L,力经由支承区域A被引入可移动区域B,该力将所述区域从更靠近基部51的初始位置在运动方向50上,即逆着肩部分S的带延伸方向V运动到最终位置中,可移动区域B的调节路径对应于肩部分S的缓脱,这限制了作用在肩部分S上的由此引起的力,该调节路径在运动方向50上的长度当预定的力在运动方向50上作用在可移动区域B上时通过第一弹簧元件D的弹簧常数确定。通过阻尼元件70,抑制了第一弹簧元件D的振荡倾向(例如,非周期性极限情况)。
[0156] 因此仅仅肩部分S被缓脱(力限制),另外,必须阻止安全带10穿过带扣元件1,使得腰部分L(另外的带部分)的长度保持恒定。为此目的,根据图30、图31、图32和图33的安全带10可固定到带扣元件1的锁定区域C,锁定区域C优选地为带扣元件1的外壳G的区域。然而,替代图30-33,安全带10优选地通过可移动区域B本身并且优选地在可移动区域B达到其最终位置之前固定在带扣元件上。
[0157] 根据图30,锁定区域C构造在壁52面向可移动区域B的内部面上,并且优选地构造在壁52的与外壳G的敞开顶表面接界的边缘区域上。与锁定区域C相关联的夹紧元件K在这种情况下在取向成与运动方向50成横向的方向上可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中,使得安全带10固定在锁定区域C上,在该第一位置中,安全带10可沿锁定区域C滑动,在该第二位置中,夹紧元件K将安全带10压在锁定区域C上。这种情况下可提供这种固定使得安全带以超过特定力水平滑过,即安全带沿着锁定区域C滑动。夹紧元件K的致动通过用来产生运动的另外装置分开地进行或由可释放和驱动夹紧元件K的可移动区域B实现。
[0158] 相对于图30的以线性方式可移动的夹紧元件K,图31的夹紧元件K安装在外壳G的所述边缘区域上,可在两个位置之间来回枢转,如上公开的夹紧元件K在其第二位置中将安全带10压到锁定区域C上。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加紧元件K的偏转的增加,引入锁定区域C上的安全带10的夹紧力增加。该夹紧元件K的致动可以与夹紧元件K(见图30)以相同的方式进行,该夹紧元件K可以以线性的方式移动。
[0159] 在图32中示出的带扣元件1中,与图31相比,夹紧元件K构造成使得它接合在外壳G的壁52的前述边缘区域后面,该边缘区域优选地在取向成与运动方向50成横向的方向上从壁52的远离可移动区域B的外部面突出,在夹紧元件K将安全带10压到锁定区域C上以便阻止带穿过的第二位置中,借助在运动方向50上从夹紧元件K突出的突出部,使得布置在该突出部周围的安全带10(腰带L)优选地偏转180°。
[0160] 在图33中示出的带扣元件1中,支承区域A构造成在横截面上是凸凹的,并且经由至少一个第二弹簧元件80连接到可移动区域B的面向支承区域A的凹入侧的凸起弯曲侧。因此,通过张紧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簧元件80,支承区域A相对于可移动区域B可从第一位置移动到定位成更靠近可移动区域B的第二位置中。如果所述安全带由于事故而在带延伸方向V上被张紧,并且逆着肩部分S的带延伸方向V将力施加到支承区域A上,则这个运动由定位在支承区域A周围的安全带10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支承区域A运动到定位成更靠近可移动区域B的其第二位置中,并且因此借助已变形的(已压缩的)第二弹簧元件80将可移动区域B压在其最终位置中,以第一弹簧元件的形式的前述变形元件D将约束力施加到可移动区域B上,该约束力在初始位置的方向上预张紧可移动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第一弹簧元件D较小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弹簧元件80的弹簧常数保证在可移动区域B在碰撞的情况下通过作用在支承区域A上的带力运动到最终位置之前,支承区域A运动到其第二位置中。
[0161] 因此,支承区域A可用作锁定开关。换句话说,支承区域A优选地构造成当运动到其第二位置中和/或在第二位置中时触发上面公开的夹紧元件K中的一个的运动和/或联接到这种夹紧元件K,使得支承区域A当运动到其第二位置中时产生夹紧元件K到其第二位置中的运动。
[0162] 图25示出图24中示出的带扣元件1的改进型的示意性剖视图,与图24对比,可移动区域不经由第一弹簧元件和/或阻尼元件,而是经由片状金属条材D联接到外壳G。
[0163] 片状金属条材D具有第一分支59,该第一分支59从可移动区域B在运动方向50上朝着带扣元件1的外壳G的基部51突出,并且经由弯曲的连接区域58连接到第二分支57,该第二分支在运动方向50上朝着壁52的边缘区域延伸并且在那里固定到外壳G。
[0164] 在碰撞情况下由安全带1传递的力引起的可移动区域B的撞击的情况下,片状金属条材受到滚弯,该滚弯施加可预定的阻力以抵抗可移动区域B从基部51附近的其初始位置到外壳G的敞开顶表面附近的其最终位置的运动。
[0165] 在可移动区域B从初始位置运动到最终位置期间发生的滚弯过程中,弯曲的连接区域58朝着敞开顶表面行进,这对应于第一分支59的延伸和第二分支57的缩短。结果,在最终位置中的可移动区域B离开基部51的距离相对较大,这与安全带10到锁定区域C的同时固定一起引起肩部分S的对应缓脱(力限制)。
[0166] 根据图26和图27,设置与运动方向50成横向地彼此相对的至少两个这种片状金属条材D。
[0167] 图28示出图25中示出的带扣元件1的改进型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平面图,其中可移动区域B不通过片状金属条材D而是通过特别地由金属制成的销的形式的两个变形元件D、D’联接到带扣元件1的外壳G以便施加可预定的阻力以抵抗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运动,该两个变形元件具有一个相应的第一部分55,该第一部分与运动方向50成横向地延伸并且插入到可移动区域B的一个相应的盲孔形凹部60、61中,并且该两个变形元件分别经由在运动方向50上延伸的第二部分56固定到外壳G的基部51,该第二部分连接到相应的第一部分55。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凹部60、61构造在可移动区域B的相对侧上,所述相对侧分别面向壁52并且特别地彼此平行地延伸。
[0168] 当可移动区域B受到由安全带10传递的、在运动方向50上作用在可移动区域B上的力时,通过将两个销D、D”的第一部分55从凹部60、61抽出,可移动区域B从基部51附近的其初始位置运动到外壳G的敞开顶表面附近的其最终位置。在这一点上,两个销D、D”的第一部分55的抽出区域分别向后弯曲,使得它们分别与第二部分56对齐并且有效地延伸所述第二部分。因此施加可预定的阻力以抵抗可移动区域B进入最终位置的运动,由此可调节在碰撞的情况下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的可实现的力限制。根据已经公开的和/或随后的手段,可以将安全带10固定在外壳G的锁定区域C上。
[0169] 图29示出图28中示出的原理的改进型。在这种情况下,与图28相比,可移动区域B不经由两个可变形销D、D’而是经由以连续环的形式的变形元件D安装在外壳G上,该变形元件特别地由金属组成并且经由两个自由端部59连接到外壳G的基部51,所述两个自由端部从基部51出发在运动方向50上延伸到可移动区域B,在那里它们插入到可移动区域B的一个相应凹部中,所述凹部分别由布置成彼此偏移的两个销65a、65b限定。这些销65a、65b布置成与运动方向50成横向地彼此偏移,使得环D在运动方向B上成锥形。通过两侧上的双偏转,当可移动区域B运动到最终位置时销65a、65b使环D变形,这施加可预定的阻力以抵抗所述运动,由此可调节在碰撞的情况下作用在肩部分S上的力的力限制。根据已经公开的措施,可以将安全带10固定到带扣元件1的锁定区域C。
[0170] 根据图34,具有图25中示出的类型的带扣元件1的片状金属条材D另外安装在外壳G上,并且可在可移动区域B的运动方向50上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以线性的方式)来回移动。由于片状金属条材D的这个自由度设计成与变形元件D的变形(滚弯)相比在运动方向50上(和/或逆着肩部分S的带延伸方向V)施加对作用在支承区域A上的带力的较低的阻力,因此变形元件D的线性位移大体上在变形元件D的变形之前在其第二位置中发生。因此,在变形区域受到所述滚弯之前,经由变形元件D的线性位移,安全带10可以锁定在锁定区域C上。安全带10到锁定区域的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变形元件D,即通过所述变形元件在其第二位置中将安全带10压在锁定区域C上直接实现。为了恢复位于其第二位置中的变形元件D,所述变形元件优选地经由弹簧装置联接到外壳G。优选地,变形元件一体地连接到(特别地模制在其上的)可移动区域B,使得可移动区域B本身将安全带10压在锁定区域C上。
[0171] 在上述带扣元件1中,除了用于安全带10的狭缝(引导部)外,外壳G可完全包围可移动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外壳G的敞开顶表面被隐藏,即构造为封闭顶表面和/或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