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收纳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10203238.3

文献号 : CN10159082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中村光祥桥本光史三井觉

申请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即使收纳凹部的深度较浅,也能在上层部或下层部之间移动底板面板。车辆用收纳装置(3)具有底板面板(5),底板面板(5)可覆盖在车厢内设有的收纳凹部(4)之上,且包括主体部(54)和连接体(51~53),主体部(54)可覆盖收纳凹部(4),连接体(51~53)的一端与形成于收纳凹部(4)壁面深度方向上大致中间位置上的主铰链(56a)连接,另一端与主体部(54)铰接,车辆收纳装置(3)可在由形成于收纳凹部(4)上边缘的支承部(4f)对底板面板(5)进行支承的上层位置、与由收纳凹部(4)底面对底板面板(5)进行支承的下层位置之间进行切换,主铰链(56a)可相对于支承部(4f)移动。

权利要求 :

1.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其具有底板面板,该底板面板可覆盖在行李厢内的收纳凹部之上,所述底板面板包括主体部和连接体,所述主体部可覆盖所述收纳凹部,在所述收纳凹部的上边缘一侧形成有支承台,所述底板面板可由所述支承台支承在所述收纳凹部的上层位置,也可支承在所述收纳凹部的底面一侧的下层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包括与行李厢固定连接的第1连接体、与该第1连接体铰接且可动的第2连接体、与该第2连接体铰接且可动的第3连接体,该第3连接体与所述主体部铰接,所述第1连接体、第2连接体、第3连接体、主体部并排配置,以设置于所述第2连接体和第3连接体之间的铰链为主铰链,该主铰链位于所述收纳凹部的壁面的深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间位置,所述第2连接体相对于所述第1连接体翻转时,所述主铰链相对于所述支承台产生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主铰链的铰接作用,可使所述第2连接体和第3连接体向下方翻转,翻转时,所述第2连接体的上表面与所述第3连接体的上表面叠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连接体和所述第3连接体上形成开口部,供所述支承台穿过,该开口部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第2连接体上,另一部分形成在所述第3连接体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凹部的内底面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底板面板的主体部的嵌合槽嵌合的嵌合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凹部的内底面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底板面板的主体部的嵌合槽嵌合的嵌合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凹部的内壁或所述第2连接体上设置有保持所述第3连接体的保持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连接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保持部卡合的卡合部。

说明书 :

车辆用收纳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该车辆用收纳装置的结构为,例如底板面板(floorboard)可分别盖在车辆行李厢内所设的收纳凹部的上层部和下层部。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已知有如下车辆用收纳装置(也称为盖装置),该车辆用收纳装置的结构为,可用底板面板来盖住设置于车辆地板面上的收纳凹部。 [0003]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中,底板面板主体的基端部侧经由铰链(薄壁部)、连接部及铰链部(薄壁部)与安装部相连接,该安装部固定于收纳凹部的壁部,由此使连接部和底板面板主体可以翻转。
[0004] 当翻转连接部和底板面板主体以抬升或下降底板面板主体在收纳凹部内的位置时,底板面板主体上位于收纳凹部壁部一侧的连接端会随着连接部的转动按照一定的移动轨迹旋转,由此可使底板面板主体的位置在收纳凹部内上下两个不同高度之间切换。 [0005] 当底板面板主体位于收纳凹部的上层部时,底板面板主体的基端部由突出设置于收纳凹部壁部的凸部来支承;当底板面板主体位于收纳凹部的下层部时,底板面板主体被支承在收纳凹部的底面上。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2007-76401号
[0007]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中,由于只在底板面板上的两处设置有铰链,所以在收纳凹部的深度受条件限制而设计得较浅的情况下,当使底板面板上下移动时,由于连接部的转动半径较小,因此凸部会与供凸部进入的开口部边缘发生干涉导致开口部边缘被挡住而无法越过凸部。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即使收纳凹部的深度较浅,也能够使底板面板在收纳凹部的上层部和下层部之间移动。
[0009]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其具有底板面板,该底板面板可覆盖在行李厢内的收纳凹部之上,所述底板面板包括主体部和连接体,所述主体部可覆盖所述收纳凹部,在所述收纳凹部的上边缘一侧形成有支承台,所述底板面板可由所述支承台支承在所述收纳凹部的上层位置,也可支承在所述收纳凹部的底面一侧的下层位置。所述连接体包括:与行李厢固定的第1连接体、与该第1连接体铰接且可动的第2连接体、与该第2连接体铰接且可动的第3连接体、与该第3连接体铰接的主体部,该第1连接体、第2连接体、第3连接体、主体部并排配置,以设置于所述第2连接体和第3连接体之间的铰链为主铰链,该主铰链位于所述收纳凹部的壁面的深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间位置,所述第2连接体相对于所述第1连接体翻转时,所述主铰链产生移动。
[0010] 在这种结构中,底板面板由固定于行李厢中的第1连接板、第2连接板、第3连接板和底板面板主体分别经由铰链并排配置并结合而成。因此,可分别通过折叠第2连接板和第3连接板来提高底板面板主体的位置,或者通过伸展第2连接板和第3连接板来降低底板面板主体的位置。也就是说,底板面板通过第2连接板和第3连接板的折叠和展开来实现底板面板主体在收纳凹部上层部和下层部位置之间的切换。
[0011] 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中,利用所述主铰链的铰接作用,可使所述第2连接体和第3连接体向下方翻转,翻转时,所述第2连接体的上表面与所述第3连接体的上表面叠合。
[0012] 通过该结构,第2连接板和第3连接板铰接并可向下翻转,翻转时,使第2连接板的上表面和第3连接板的上表面叠合,由此,底板面板主体可被支承在收纳凹部上层,使底板面板主体与行李厢的地板面等高。
[0013] 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中,在所述第2连接体和所述第3连接体上形成开口部,供所述支承台穿过,该开口部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第2连接体上,另一部分形成在所述第3连接体上。
[0014] 通过该结构,因在第2连接板和第3连接板上设置供支承台穿过的开口部,可在底板面板的位置切换到收纳凹部的上层部或下层部时,使支承台穿过开口部,从避开支承台,因此支承台不会与其干涉。
[0015] 另外,开口部的一部分形成在所述第2连接体上,另一部分形成在所述第3连接体上,且第2连接板和第3连接板能够转动,由此,即使在收纳凹部的深度受条件限制等而设计得较浅,从收纳凹部的上层部到下层部无法保证足够深度的情况下,也能使底板面板移动到收纳凹部的上层部或下层部。
[0016] 在技术方案2或3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中,所述收纳凹部的内底面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底板面板主体的嵌合槽嵌合的嵌合部。
[0017] 通过该结构,因在收纳凹部的内底面位置设置与底板面板主体的嵌合槽嵌合的嵌合部,由此,当把底板面板主体配置在收纳凹部的内底面位置时,嵌合槽与嵌合部嵌合,因此即使将底板面板置于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也能稳固地进行支承。
[0018] 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技术方案6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中,所述收纳凹部的所述内壁或所述第2连接体上设置有保持所述第3连接体的保持部。 [0019] 通过该结构,因由收纳凹部的保持部来保持底板面板的第3连接板的下表面,由此,即使底板面板未处于车辆行李厢中的规定位置, 也能将底板面板主体保持在规定高度的位置。
[0020] 在技术方案2~6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技术方案7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中,所述第3连接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保持部卡合的卡合部。
[0021] 通过该结构,因在底板面板的第3连接板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与保持部卡合的卡合部,由此,在收纳凹部的上层部和下层部之间切换底板面板主体的位置时,底板面板的一端得到保持,底板面板不会往下掉落,易于操作。
[0022] 〔发明效果〕
[0023] 通过采用本发明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即使在收纳凹部的深度较浅的情况下,也能使底板面板在收纳凹部的上层部与下层部之间移动。

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图,表示的是车辆后部的立体图。 [0025]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图,表示的是展开状态的底板面板和收纳凹部的分解立体图。
[0026] 图3(a)、3(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底板面板配置于收纳凹部上层时状态的图,其中,图3(a)是图2中A-A线位置的剖视放大图,图3(b)是图3(a)的B部放大图。
[0027] 图4(a)、4(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底板面板配置于收纳凹部下层时状态的图,其中,图4(a)是对底板面板的中央部分进行纵向剖切后的放大图,图4(b)是图4(a)的C部放大图。
[0028] 图5(a)、5(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收纳凹部的前侧部位的组装构造的图,其中,图5(a)是分解立体图,图5(b)是立体图。
[0029]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图,是从底板面板的底面一侧观察底板面板的立体图。
[0030] 图7(a)、7(b)、7(c)是表示从图6中箭头D的方向看到的底板面板使用状态的要部放大侧视图,其中,图7(a)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状态的图;图7(b)是表示第2连接板和第3连接板翻转成重叠状态时的状态的图;图7(c)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上层状态时的状态的图。
[0031] 图8(a)是表示从图6中箭头D的方向看到的卡合部从脱离保持部时状态的要部放大侧视图。
[0032] 图8(b)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下层状态时的状态的要部放大侧视图。 [0033]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图,是表示处于上层状态时的底板面板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0034] 图10(a)、10(b)、10(c)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中底板面板的开口部同支承台之间关系的图,其中,图10(a)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状态的要部分解立体图;图10(b)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上层状态时的状态的要部立体图;图10(c)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下层状态时的状态的要部立体图。
[0035] 图11(a)、11(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变型例的图,其中,图11(a)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下层状态时其使用状态的要部放大立体图;图11(b)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上层状态时其使用状态的要部放大立体图。
[0036] 〔符号说明〕
[0037] 1:车辆,1d:行李厢,3:车辆用收纳装置,4:收纳凹部,4A:上部收纳凹部,4B:下部收纳凹部,4b:前侧上部支承部(支承部),4c:后侧上部支承部(上层部)、(支承部),4d:前侧下部支承部(支承部)、(下层部),4e:后侧下部支承部(支承部)、(下层部),4f:
支承台(上层部),4g:前侧内壁(内壁),4j、4j′:保持部,4k:后侧内壁(内壁),5、5′:
底板面板,5a:开口部,51:第1连接板,52、52′:第2连接板,53、53′:第3连接板, 53a、
53a′:卡合部,54:底板面板主体,54a:前端部(铰链侧端部),56:铰链,56a:第1铰链(铰链),56b、56b′:第2铰链(铰链),56c:第3铰链(铰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一种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9]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图,表示的是车辆后部的立体图。
[0040]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前”表示车辆1的前侧;“后”表示车辆1的后侧;“上”表示竖直上方;“下”表示竖直下方。
[0041] 〔车辆的结构〕
[0042] 首先,在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3进行说明之前,先参照图1,对采用车辆用收纳装置3的车辆1进行说明。
[0043] 车辆1为具有车门开口部1b和车门2的汽车,例如可以是两厢掀背式汽车(hatchback)、旅行车(wagon)或单排座小轿车(coupe)等,其中所述车门开口部1b位于该车辆1的后端部1a处,车门2被支承在车门开口部1b上,且可对该车门开口部1b进行开闭。在车辆1中,在车门开口部1b和后排座椅9之间设置有行李厢1d,该行李厢1d中具有下文中将要叙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3。车辆1例如具有如下结构:当将后排座椅9等的靠背9a向前放倒时,在地板面1c处行李厢1d侧与车厢侧连通。
[0044] 只要车辆1具有车门开口部1b和行李厢1d,则无论其为哪种车,均可以适用本发明。
[0045] 车门开口部1b例如为由尾门、侧门或三厢车行李厢门等开闭的开口部,以下以由尾门式的车门2进行开闭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0046] 行李厢1d是车辆1中形成的用于放置或收纳行李的空间。在行李厢1d部位,例如具有位于车辆1后端部1a的车门开口部1b、开闭车门开口部1b的车门2、车辆1后部的地板面1c、车辆用收纳装置3、形成 于地板面1c上的收纳凹部4、以及可盖住该收纳凹部4的底板面板5。
[0047] 如图1所示,地板面1c为车辆用收纳装置3和行李厢1d的底面,例如形成为与车厢(cabin)的地板面相连。在地板面1c位置设置有所述收纳凹部4和所述底板面板5。 [0048] 车门2只要能够关闭车门开口部1b,则无论其为哪种门,均不影响本发明的使用。该车门2既可以是左右对开式门也可以是滑动式门,既可以是横向开闭的铰链式门也可以是掀背式的铰链式门,也可以是三厢车行李厢门等,以下以掀背式的铰链式门为例进行说明。
[0049]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底板面板和收纳凹部的分解立体图,图中、底板面板处于展开状态。
[0050] 〔车辆用收纳装置的结构〕
[0051] 如图1所示,车辆用收纳装置3为可在收纳凹部4内收纳小件行李、工具等物并在收纳凹部4上加盖底板面板5,或者直接在底板面板5上堆放行李的装置。该车辆用收纳装置3具有收纳凹部4和底板面板5,其中,收纳凹部4设置于行李厢1d的地板面1c下;底板面板5可设置在该收纳凹部4的前侧上部支承部4b和后侧上部支承部4c(参照图2)上,也可设置在收纳凹部4内的前侧下部支承部4d和后侧下部支承部4e(参照图2)上。 [0052] 〔收纳凹部的结构〕
[0053] 如图1所示,收纳凹部4为在所谓的地板之下收纳行李的收纳箱,在其中形成有用于收纳较小行李的空间。该收纳凹部4由从地板面1c的行李厢前端部1e到行李厢后端部1f,从地板面1c向下凹陷形成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收纳空间构成。收纳凹部4中,开口4a内的内壁和内底面4m由树脂制成的板状部件构成,收纳凹部4配置于例如金属制平板部件构成的底板(未图示)上方。在收纳凹部4内的中部形成有下文将要叙述的前侧下部支承部4d和后侧下部支承部4e,通过在该前侧下部支承部4d和后侧下部支承部4e上放置下文将要叙述的底板面板5的底板面板主体54,可将收纳凹部4分隔成上部收纳凹部4A和下部收纳凹部4B。
[0054] 如图2所示,在收纳凹部4内设置有所述开口4a、前侧上部支承部4b、后侧上部支承部4c、前侧下部支承部4d、后侧下部支承部4e、支承台4f、前侧内壁4g、突片4h、固定孔4i、保持部4j、后侧内壁4k、内底面4m、内凹部4n以及嵌合部4o。在该收纳凹部4上方放置行李时,通常用底板面板5来盖住收纳凹部4,再将行李放置在底板面板5上。在该收纳凹部4内收纳行李时,则可打开下文将要叙述的底板面板主体54或副盖55,将行李放入收纳凹部4内或取出。
[0055] 图3(a)、3(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底板面板配置于收纳凹部上层时状态的图,其中,图3(a)是图2中A-A线位置的剖视放大图,图3(b)是图3(a)的B部放大图。图4(a)、4(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底板面板配置于收纳凹部下层时状态的图,其中,图4(a)是对底板面板的中央部分进行纵向剖切后的放大图,图4(b)是图4(a)的C部放大图。
[0056] 〔上部收纳凹部的结构〕
[0057] 如图2、3(a)、3(b)、4(a)、4(b)所示,在具有双层结构的收纳凹部4内,上部收纳凹部4A为其上侧收纳部分。将底板面板主体54放置于收纳凹部4内的前侧下部支承部4d和后侧下部支承部4e上,使底板面板主体54处于下层状态时,底板面板主体54的上表面构成上部收纳凹部4A的底面,而底板面板主体54以下部分则构成下部收纳凹部4B。 [0058] 〔下部收纳凹部的结构〕
[0059] 下部收纳凹部4B为形成于收纳凹部4内的内底面4m之上的下侧收纳部分。将底板面板主体54放置于收纳凹部4的前侧上部支承部4b和后侧上部支承部4c上,使底板面板主体54处于上层状态时,下部收纳凹部4B与上部收纳凹部4A处于连通状态,由此构成更大的收纳空间。该下部收纳凹部4B可用于收纳例如备胎等。
[0060] 〔开口的结构〕
[0061] 如图2所示,开口4a为用于将行李放入收纳凹部4内或取出的部分,俯视时呈四边形。侧视时,开口4a位于地板面1c的行李厢前端 部1e和行李厢后端部1f(参照图1)之间。
[0062] 〔前侧上部支承部的结构〕
[0063] 如图2及图3(a)、3(b)所示,前侧上部支承部4b用于放置、支承下文将要叙述的底板面板5的第1连接板51。如图2所示,前侧上部支承部4b是一个台阶形结构,它形成于开口4a前端部分上部,其表面平坦,与低于地板面1c的行李厢前端部1e相比低了一些。在前侧上部支承部4b部位设置有支承台4f、突片4h和固定孔4i,其中支承台4f的上表面与该前侧上部支承部4b齐平。
[0064] 〔后侧上部支承部的结构〕
[0065] 如图2及图3(a)所示,后侧上部支承部4c为当底板面板5(底板面板主体54)放置于收纳凹部4的上层位置时,用于放置、支承底板面板5(底板面板主体54)的后端部54b的部位。后侧上部支承部4c也是一个台阶形结构,形成于与前侧上部支承部4b和支承台4f的上表面大致等高的位置。
[0066] 〔前侧下部支承部的结构〕
[0067] 如图2和图4(a)、4(b)所示,前侧下部支承部4d为当底板面板5配置于收纳凹部4内的下层时,用于放置、支承底板面板主体54的前端部54a的部位。如图2所示,前侧下部支承部4d也是一个台阶形结构,形成于前侧上部支承部4b和内底面4m之间的前侧内壁
4g上,其表面平坦。
[0068] 〔后侧下部支承部的结构〕
[0069] 如图2所示,后侧下部支承部4e为当底板面板5配置于收纳凹部4内的下层时,用于放置、支承底板面板主体54的后端部54b的部位。后侧下部支承部4e也是一个台阶形结构,形成于后侧内壁4k上,其高度与前侧上部支承部4b相同并面向前侧上部支承部4b。 [0070] 〔前侧内壁的结构〕
[0071] 如图2所示,前侧内壁4g为收纳凹部4的前侧的侧壁,在该前侧内壁4g的上侧部位设置有下文将要叙述的支承台4f和保持部4j,在下侧部位设置有前侧下部支承部4d。前侧内壁4g和下文将要叙述 的后侧内壁4k相当于技术方案中提到的“内壁”。 [0072] 图5(a)、5(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收纳凹部的前侧部位的组装构造图,其中,图5(a)是分解立体图,图5(b)是立体图。
[0073] 例如图5(a)、5(b)所示,上述前侧上部支承部4b、前侧内壁4g及支承台4f是由卡止机构将侧盖42安装在盖主体41的后端部上而形成在该位置的。盖主体41在车宽方向有一定宽度,从侧面看时为被弯折成截面为“コ”字形的部件、侧盖42在车宽方向也有一定的宽度。
[0074] 在盖主体41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所述行李厢前端部1e和突片4h,在盖主体41的侧面上形成有所述保持部4j。在侧盖42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所述前侧上部支承部4b及支承台4f,在侧盖42的侧面上形成有所述支承台4f、前侧内壁4g及前侧下部支承部4d。 [0075] 〔支承台的结构〕
[0076] 如图3(a)、3(b)所示,所述支承台4f为当底板面板5的底板面板主体54位于开口4a的上层位置时支承底板面板主体54的前端部54a的部位。支承台4f为从前侧内壁4g的上端向后侧上部支承部4c侧突出设置的棱柱形突起,其上表面形成为与前侧上部支承部4b相连的水平状。即使有较重的行李堆载在配置成上层状态的底板面板主体54上,该支承台4f也能支承住底板面板主体54。
[0077] 使底板面板5的下文将要叙述的第2铰链56b向下,并使第2连接板52和第3连接板53的上表面贴在一起,之后如图4(a)、4(b)所示,将底板面板主体54向下层位置配置时,在底板面板5上所形成的各开口部5a可分别穿过支承台4f。
[0078] 〔突片的结构〕
[0079] 如图2所示,突片4h为薄板状的突起,其与前侧上部支承部4b一起对固定在前侧上部支承部4b上的第1连接板51进行夹持保持。从行李厢前端部1e朝向收纳凹部4的行李厢后端部1f一侧,与地板面1c共面地突出设置有多个突片4h。
[0080] 〔固定孔的结构〕
[0081] 如图2所示,固定孔4i是用于安装销7a的孔,在前侧上部支承部4b上以适当间隔设置有多个。该销7a作为固定机构7,将底板面板5的第1连接板51固定到车体上〔参照图3(a)、3(b)〕。
[0082] 〔保持部的结构〕
[0083] 保持部4j是在将第2连接板52与第3连接板53折叠重合时,与卡合部53a相卡合以对第3连接板53进行保持的部件。保持部4j由夹子状的突起构成,突出设置于前侧内壁4g的两端,可分别与第3连接板53两端的卡合部53a卡合或分离。保持部4j由从上侧保持卡合部53a上表面的弹性片和从下侧保持卡合部53a下表面的弹性片构成。 [0084] 〔后侧内壁和内凹部的结构〕
[0085] 如图2所示,在收纳凹部4的后侧内壁4k的上侧形成有所述后侧上部支承部4c,下侧形成有所述后侧下部支承部4e,在后侧上部支承部4c和后侧下部支承部4e之间形成有内凹部4n。
[0086] 侧视时,后侧下部支承部4e形成于后侧上部支承部4c下方,为了能在后侧下部支承部4e上放置底板面板主体54,使后侧内壁4k的后侧下部支承部4e上侧内凹而形成上述内凹部4n。
[0087] 〔内底面及嵌合部的结构〕
[0088] 如图2所示,当底板面板5位于收纳凹部4上部,收纳于地板之下的行李位于收纳凹部4的下部收纳凹部4B内,此时内底面4m为放置行李的底面。内底面4m形成于收纳凹部4内,为最下端的平坦底面。
[0089] 嵌合部4o为形成于内底面4m左右端部位置的山形凸部,其可与后述底板面板主体54的嵌合槽54f嵌合,以对底板面板主体54进行支承。
[0090] 〔底板面板的结构〕
[0091] 如图2所示,当底板面板5处于上层状态时,既被用作盖住收纳凹部4的开口4a的盖部件,又被用作在该底板面板5上放置行李的 行李厢1d的地板。另外,当底板面板5处于配置在收纳凹部4中间的下层状态时,既被用作堆载行李的上部收纳凹部4A的底板,又被用作盖住下部收纳凹部4B上侧的盖部件。底板面板5由第1连接板51、第2连接板52、第3连接板53和底板面板主体54前后排列配置而成,其中第1连接板51固定在行李厢1d内,并且在底板面板主体54上还设有副盖55。底板面板5例如为用合成树脂一体形成第1连接板51、第1铰链56a、第2连接板52、第2铰链56b、第3连接板53、第3铰链56c及底板面板主体54而成的厚板状的大致长方形的部件。
[0092] 如图3(a)、3(b)、4(a)、4(b)所示,在使用底板面板5时,可根据使用用途的不同,适当地将底板面板主体54的位置在收纳凹部4的上层部或下层部的高度之间变换。 [0093] 如图3(a)、3(b)所示,在使用底板面板5时,如果将底板面板主体54置于前侧上部支承部4b及后侧上部支承部4c上,使底板面板主体54位于上层,则可使底板面板主体54的上表面与地板面1c(参照图1)齐平。
[0094] 如图4(a)、4(b)所示,在使用底板面板5时,如果将底板面板主体54的前端部54a置于前侧下部支承部4d上,将后端部54b置于后侧下部支承部4e上,使底板面板主体54位于收纳凹部4内的下层位置,则可使收纳凹部4在地板面1c(参照图1)上显露出来,从而可对其进行使用。
[0095]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图,是从底板面板的底面一侧观察底板面板的立体图。图7(a)、7(b)、7(c)是表示从图6中箭头D的方向看到的底板面板使用状态的要部放大侧视图,其中,图7(a)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状态图;图7(b)是表示第2连接板和第3连接板翻转成重叠状态时的状态图;图7(c)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上层状态时的状态图。图8(a)是表示从图6中箭头D的方向看到的卡合部从保持部状态脱离时的要部放大侧视图;图8(b)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下层状态时的要部放大侧视 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图,是表示处于上层状态时的底板面板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图10(a)、10(b)、10(c)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中底板面板的开口部同支承台之间关系的图,其中,图10(a)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状态的要部分解立体图;图10(b)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上层状态时的状态的要部立体图;图10(c)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下层状态时的状态的要部立体图。
[0096] 〔第1连接板的结构〕
[0097] 如图2所示,第1连接板51配置于底板面板5的最前端,其为长边沿车宽方向的厚板部件。在第1连接板5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及左右端部设置有供固定机构7〔参照图3(a)、3(b)〕插入的通孔51a,其中该固定机构7用于将第1连接板51固定到行李厢1d。 [0098] 〔第2连接板的结构〕
[0099] 如图6、7(a)、7(b)、7(c)、8(a)、8(b)所示,第2连接板52经由第1铰链(铰链56)56a而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第1连接板51的后侧,其为长边沿车宽方向的厚板部件。
在第2连接板52的两端形成有缺口槽52a,并且在中部及两端部形成有开口部半体52b,在各开口部半体52b之间形成有加强用凹凸部52c。
[0100] 第2连接板52和第3连接板53由第2铰链56b铰链相互连接,两者可向下方翻转,翻转时,可使第2连接板52的上表面与第3连接板53的上表面叠合。在第2连接板52和第3连接板53上形成有供支承台4f穿过的开口部5a。
[0101] 如图6所示,当翻转第2铰链56b,使第2连接板52和第3连接板53叠合时,保持部4j和卡合部53a嵌合于缺口槽52a中〔参照图7(c)〕。
[0102] 开口部半体52b为“コ”字形的缺口,其与下文将要叙述的第3连接板53的开口部半体53b共同构成一个开口部5a。如图2、图6以及图10(a)所示的展开底板面板5时以及如图10(c)所示的底板面板5处于下层状态时,开口部半体52b、53b形成矩形的开口部 5a。如图10(c)所示,当底板面板5处于下层状态时,支承台4f进入开口部5a。 [0103] 如图9及图10(b)所示,当底板面板5处于上层状态时,第2连接板52的开口部半体52b和第3连接板53的开口部半体53b重合,形成“コ”字形的缺口。如图10(b)所示,当底板面板5处于上层状态时,支承台4f进入开口部半体52b、53b。
[0104] 〔第3连接板的结构〕
[0105] 如图6、7(a)、7(b)、7(c)、8(a)、8(b)所示,第3连接板53经由第2铰链(铰链56)56b而以可旋转(可翻转)的方式连接在第2连接板52的后侧,其为长边沿车宽方向的厚板部件。第3连接板53的两端形成有卡合部53a,中部及两端部形成有开口部半体53b,各开口部半体53b之间形成有加强用凹凸部53c。
[0106] 卡合部53a为从第3连接板53的两端上表面侧突出形成的突起,该卡合部53可与形成于收纳凹部4的前侧内壁(纵壁部)4g上的保持部4j卡合。将卡合部53a压入保持部4j时,其上大致形成为球状的顶端与保持部4j卡合,通过拉拽,可将其从保持部4j中拽出。
[0107] 〔底板面板主体的结构〕
[0108] 底板面板主体54经由第3铰链(铰链56)56c,以可转动(可翻转)的方式连接在第3连接板53的后侧,其为长边沿车宽方向的厚板部件。如图2所示,当底板面板54在收纳凹部4中被配置成上层状态时,其前端部54a被置于支承台4f上,后端部54b被后侧上部支承部4c支承。当底板面板54在收纳凹部4中被配置成下层状态时,其前端部54a被置于前侧下部支承部4d上,后端部54b被后侧下部支承部4e支承。嵌合槽54f被嵌合部4o支承。
[0109] 如图2及图6所示,在底板面板主体54上设置有盖体设置孔54c、加强用凹凸部54d、加强部件57、用于设置开闭用带58的带设置孔54e、嵌合槽54f。
[0110] 盖体设置孔54c用于在底板面板主体54上设置副盖55。
[0111] 加强用凹凸部54d用于提高底板面板主体54强度,在底板面板 主体54的下表面整体上形成有多个加强用凹凸部54d。
[0112] 加强部件57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在底板面板主体54的下表面中部,其被弯折加工成截面为“コ”字形的结构,将该加强部件57固定在底板面板主体54的下表面上时,由该加强部件57和底板面板主体54的下表面共同构成封闭截面。
[0113] 带设置孔54e贯穿设置在底板面板主体54的后端部54b的中央部,用于设置开闭用带58。可用手勾住开闭用带58,从而将底板面板主体54抬起。
[0114] 嵌合槽54f形成在底板面板主体54下表面的左右端部,可与形成在收纳凹部4的内底面4m左右端部位置的嵌合部4o嵌合。通过设置该嵌合槽54f,即使将底板面板主体放置在收纳凹部内底面上规定位置以外的位置,也能对底板面板主体进行支承,防止其在前后方向上晃动。
[0115] 〔副盖的结构〕
[0116] 副盖55为厚板状的盖部件,以可拆装的方式设置在底板面板主体54的盖体设置孔54c上。当底板面板5以上层状态或下层状态盖住收纳凹部4时,只要打开副盖55,可在不打开底板面板主体54的情况下就能从盖体设置孔54c取出收纳在收纳凹部4中的行李,或将行李放入收纳凹部4中。
[0117] 〔铰链的结构〕
[0118] 如图7(a)~7(c)及图8(a)、8(b)所示,在底板面板5上,铰链56是用于使第1连接板51、第2连接板52、第3连接板53和底板面板主体54在前后方向上转动翻转的合页。例如将第1连接板51、第2连接板52、第3连接板53、底板面板主体54由合成树脂一体形成,且将它们之间的连接处做得较薄,以构成铰链56。铰链56包括设置于以上各部件之间的第1铰链56a、第2铰链56b和第3铰链56c。
[0119] 第1铰链56a形成于第1连接板51和第2连接板52之间。第2铰链56b设置于第2连接板52和第3连接板53之间。第3铰链56c 设置在第3连接板53和底板面板主体54之间。
[0120] 〔车辆用收纳装置的作用〕
[0121] 接下来,参照图1~10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收纳装置3的作用进行说明。
[0122] 首先,对底板面板5配置在收纳凹部4中且处于上层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 [0123] 当底板面板5配置在收纳凹部4中且处于上层状态时,例如将如图7(a)所示的呈展开状态的底板面板5配置成如图7(b)所示的第2铰链56b位于下方,并使其发生翻转,从而使第2连接板52的上表面与第3连接板53的上表面叠合,成为如图7(c)所示的状态。将卡合部53a与保持部4j相卡合,以保持第2连接板52与第3连接板53叠合的状态。 [0124] 这时,如图10(b)所示,第2连接板52的开口部半体52b与第3连接板53的开口部半体53b重合而成为“コ”字形的缺口状态,并且开口部5a位于支承台4f的上侧部分。 [0125] 然后,如图3(a)所示,将底板面板主体54的前端部54a放置于支承台4f上,并将底板面板主体54的后端部54b放置于后侧上部支承部4c上,从而将底板面板5配置成与地板面1c(参照图1)共面的状态。
[0126] 这样在底板面板5之上可堆载各种行李。此时,底板面板5之下的收纳凹部4中,上部收纳凹部4A与下部收纳凹部4B成为连通状态,收纳空间在上下方向上得到扩展。通过打开副盖55或拉拽开闭用带58来打开底板面板主体54,可将行李放入收纳凹部4内或从中取出。
[0127] 接下来,对底板面板5在收纳凹部4中配置在下层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 [0128] 当要在收纳凹部4中把底板面板5配置成下层状态时,例如把处于图7(c)所示的上层状态中的底板面板5配置成如图8(a)所示的状态时,可将底板面板主体54向后侧拉拽,使第2铰链56b翻转, 从而使第2连接板52的上表面与第3连接板53的上表面分离,成为如图8(b)所示的状态。此时,卡合部53a脱离保持部4j。
[0129] 如图10(c)所示,第2连接板52及第3连接板53以第1铰链56a为中心向下侧旋转,使第3铰链56c翻转,并将底板面板主体54的前端部54a向前侧内壁4g移动,从而将底板面板主体54置于前侧下部支承部4d上。
[0130] 于是,第2连接板52及第3连接板53以第1铰链56a为支点,成为垂下状态,缺口槽52a与保持部4j活动嵌合,开口部5a与支承台4f活动嵌合。
[0131] 接下来如图4(a)所示,使底板面板主体54的后端部54b进入后侧内壁4k的内凹部4n内,再将其配置于后侧下部支承部4e之上。
[0132] 这时,底板面板主体54成为如图4(a)、4(b)所示的下层状态,此时其前端部54a配置在前侧下部支承部4d之上,底板面板主体54整体水平配置在临近收纳凹部4的内底面4m(参照图2)处。当处于该下层状态时,底板面板主体54在收纳凹部4内的中层位置将该收纳凹部4内分隔成上部收纳凹部4A和下部收纳凹部4B。也就是说,处于下层状态的底板面板主体54既作为上部收纳凹部4A的底板部件,又作为盖住下部收纳凹部4B上侧开口部分的盖部件。
[0133] 上部收纳凹部4A为低于地板面1c的凹部状态,在其上方没有底板面板5。可在该上部收纳凹部4A内的底板面板主体54上面堆载各种行李。
[0134] 通过打开副盖55或底板面板主体54,可将行李放入底板面板主体54之下的下部收纳凹部4B内或从中取出。
[0135] 如上所述,在底板面板5上,第2连接板52、第3连接板53及底板面板主体54通过铰链56以可翻转的方式设置在第1连接板51上,因此可根据行李的堆载状态,适当地折叠或展开第2连接板52和第3连接板53,从而将底板面板主体54的位置切换到上层状态或下层状态来进行使用。
[0136] 在进行切换时,因为在第2连接板52上形成有用于供保持部4j 通过的缺口槽52a,在第2连接板52和第3连接板53上形成有开口部5a,开口部5a的一部分形成在第2连接板52上,另一部分形成在第3连接板53上以供支承台4f穿过,从而可防止发生干涉,由此,即使收纳凹部4的深度较浅,支承台4f也不会造成妨碍,因此底板面板5可顺畅地在上层状态和下层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0137] 〔变型例〕
[0138] 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而是可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造或变型,毫无疑问,这些改造及变型均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0139] 图11(a)、11(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变型例的图,其中,图11(a)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下层状态时其使用状态的要部放大立体图;图11(b)是表示底板面板处于上层状态时其使用状态的要部放大立体图。
[014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a)、7(b)、7(c)、8(a)、8(b)、10(a)、10(b)、10(c)所示,通过将底板面板5的第3连接板53的两端部所设的卡合部53a、同设置于收纳凹部4的前侧内壁4g上且从缺口槽52a中露出的保持部4j卡合或解除卡合,可将底板面板5保持为上层状态或下层状态,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0141] 例如,可如图11(a)、11(b)所示,保持部4j′通过销等连接部件T固定到第2连接板52′上,从形成于底板面板5′的第2连接板52′左右端部的内陷部52a′内突出。 [0142] 在该情况下,卡合部53a′以从第3连接板53′左右端部上形成的内陷部53b′突出的形状固定于第3连接板53′上。另外,该可和的作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中一样,当使第3连接板53′以第2铰链56b′为中心转动而与第2连接板52′的表面叠合时,使卡合部
53a′与保持部4j′卡合。
[0143] 这样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可将底板面板5′保持为如图11(a)所示的下层状态或如图11(b)所示的上层状态。
[0144] 〔其他变型例〕
[0145]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旅行车型的车辆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言而喻,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具有行李厢的三厢车。
[0146] 底板面板5不限于用树脂材料制成,例如也可以用金属、木材或不同材料的组合制成。
[0147] 另外,铰链56只要能使第2连接板52、第3连接板53及底板面板主体54之间能够相对翻转即可,也可采用与底板面板5非一体的铰链部件,将其分别设置于第1连接板51与第2连接板52之间、第2连接板52与第3连接板53之间、第3连接板53与底板面板主体54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