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10150519.7

文献号 : CN10160919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户松景山口正人

申请人 : 索尼株式会社

摘要 :

在此披露的摄像装置包括:本体部;设置在本体部上的镜头安装部,用于安装可拆卸的拍摄镜头;设置在本体部内的本体侧联接部件,该本体侧联接部件适于在将拍摄镜头安装至镜头安装部时与拍摄镜头的镜头侧联接部件连接,该本体侧联接部件与设置在拍摄镜头中的对焦透镜的移动操作连动地旋转;以及被配置成将制动负荷施加至本体侧联接部件的负荷施加部。

权利要求 :

1.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包括:

本体部;

镜头安装部,该镜头安装部被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上,用于安装可拆卸的拍摄镜头;

本体侧联接部件,该本体侧联接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中,并适于在将所述拍摄镜头安装至所述镜头安装部时与所述拍摄镜头的镜头侧联接部件连接,所述本体侧联接部件与设置在所述拍摄镜头内的对焦透镜的移动操作连动地旋转;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中的对焦驱动部,用于驱动对焦透镜,以将驱动力施加至所述本体侧联接部件;

负荷施加部,用于将制动负荷施加至所述本体侧联接部件;

驱动切换部,用于切换所述对焦驱动部和所述负荷施加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进一步包括负荷调整部,用于调整由所述负荷施加部施加的所述制动负荷的大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所述负荷调整部包括:负荷调整机构,用于改变所述制动负荷的大小;以及驱动部,该驱动部被设置成驱动所述负荷调整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进一步包括检测部,用于检测安装到所述镜头安装部上的所述拍摄镜头的种类,其中所述负荷调整机构根据由所述检测部检测的所述拍摄镜头的种类来改变所述制动负荷的大小。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所述负荷调整部包括负荷调整机构,用于通过利用由操作者施加的操作力来改变所述制动负荷的大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所述负荷施加部包括制动部件,该制动部件与所述本体侧联接部件相接触,以施加摩擦力。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所述负荷施加部包括:旋转部件,适于与所述本体侧联接部件的旋转连动地旋转;和制动部件,该制动部件与所述旋转部件相接触,以施加摩擦力。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还包括:选择部,用于选择与所述拍摄镜头的对焦操作相关的自动对焦模式和手动对焦模式中的一种;

其中,当选择所述自动对焦模式时,由所述对焦驱动部产生的所述驱动力被施加至所述本体侧联接部件,而当选择所述手动对焦模式时,由所述负荷施加部产生的所述制动负荷被施加至所述本体侧联接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装置,进一步包括:判定部,用于判定所述拍摄镜头是自动对焦用驱动源内置型镜头还是自动对焦用驱动源非内置型镜头,其中,当所述拍摄镜头是所述自动对焦用驱动源非内置型镜头并且选择所述自动对焦模式时,由所述对焦驱动部产生的所述驱动力被施加至所述本体侧联接部件,而当所述拍摄镜头是所述自动对焦用驱动源非内置型镜头并且选择所述手动对焦模式时,由所述负荷施加部产生的所述制动负荷被施加至所述本体侧联接部件。

说明书 :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摄像装置,例如数字相机,尤其是涉及一种镜头可互换型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镜头可互换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中,用于对焦透镜的驱动源(例如,AF马达,AF代表自动对焦)被设置在相机本体内,使得拍摄镜头中不设置用于对焦透镜的驱动源(AF驱动源)。在这种拍摄镜头(AF驱动源非内置型镜头)中,来自设置在相机本体中的AF驱动源的驱动力经联接部件(更具体地说,本体侧联接部件和镜头侧联接部件)传递至对焦透镜。因此,来自相机本体侧的驱动力被传递至拍摄镜头侧,从而自动驱动拍摄镜头内的对焦透镜(例如参见日本特开专利No.2007-322985)。
[0003] 在比较新的拍摄镜头中,通常在拍摄镜头(AF驱动源内置型镜头)中设置AF驱动源。
[0004] 该AF驱动源内置型镜头适于安装到相机本体上,使得在相机本体中通常不设置AF驱动源。因此,能够实现降低相机本体重量以及降低成本。
[0005] 在镜头可互换型摄像装置(例如,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中,存在拍摄镜头和相机本体的多种组合。
[0006] 作为一个期望的实例,AF驱动源非内置型镜头(简言之,比较老的镜头)安装至无AF驱动源的相机本体(简言之,比较新的相机本体)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相机本体内未设置AF驱动源,不能执行自动对焦驱动。然而,在摄取图片时,能够执行手动对焦操作,从而使对焦透镜手动移动。
[0007] 然而,在AF驱动源非内置型镜头安装至不具有AF驱动源的相机本体上以执行手动对焦操作的情况下,非内置型镜头的镜头侧联接部件不连接至任何AF驱动源。此外,假定不具有AF驱动源的相机本体被用于与AF驱动源内置型镜头组合,则相机本体通常不包括用于传递驱动力的联接部件(本体侧联接部件)。
[0008]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负荷施加至镜头侧联接部件。因此,通过施加非常小的力就会使对焦透镜产生相对大的移动。例如,通过轻轻触及拍摄镜头中用于手动对焦的对焦环就会使对焦透镜的位置发生大的改变。因此,对于对焦透镜的精细调整变得困难。
[0009] 因此,期望提高手动对焦操作时的可操作性。
[0010] 此外,在使用具有AF驱动源的相机本体的情况下以及在使用不具有AF驱动源的相机本体的情况下,均期望提高手动对焦操作时的可操作性。
[0011] 因此所期望的是提供能够提高手动对焦操作时的可操作性的摄像装置。

发明内容

[0012] 依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包括:本体部;设置在本体部上的镜头安装部,用于安装可拆卸的拍摄镜头;设置在本体部中的本体侧联接部件,该本体侧联接部件适于在将拍摄镜头安装至镜头安装部时与拍摄镜头的镜头侧联接部件连接,本体侧联接部件与设置在拍摄镜头内的对焦透镜的移动操作连动地旋转;以及用于将制动负荷施加到本体侧联接部件的负荷施加部。
[0013] 利用这种布置,能够提高手动对焦操作时的可操作性。
[0014]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的详述和随附权利要求能够更全面的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相机本体)的外部结构的透视图;
[0016] 图2是显示了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方框图;
[0017] 图3是显示非内置型镜头安装在相机本体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0018] 图4是本体侧联接部件及其外周部的放大正视图;
[0019] 图5是本体侧联接部件及负荷施加部的透视图;
[0020] 图6是显示了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改型的示意图;
[0021] 图7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方框图;
[0022] 图8是显示了图7中所示摄像装置中的负荷施加部和负荷调整部的示意图;
[0023] 图9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方框图;
[0024] 图10是显示了图9所示摄像装置中的负荷施加部和负荷调整部的示意图;
[0025] 图11是用于判定图9所示摄像装置中的镜头的数据表;
[0026] 图12是显示了设定改变屏的平面图;
[0027] 图13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方框图;
[0028] 图14是显示了图13所示摄像装置中的包括驱动切换部的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0029] 图15类似于图14,显示了离合器机构的操作;
[0030] 图16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改型的制动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0032] (1.第一优选实施方式)
[0033]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1A)的外部结构的透视图。摄像装置1被构造成镜头可互换的单镜头反光数字相机。
[0034] 如图1所示,摄像装置1A设置有相机本体2(2A)。可互换的(可拆卸的)拍摄镜头单元(可互换式镜头)3可拆卸地安装到相机本体2上。拍摄镜头单元3相对于相机本体2处于卸下状态,但是实际的拍摄操作是在拍摄镜头单元3安装到相机本体2上的状态下执行的。
[0035] 用于安装拍摄镜头单元3的环形安装部Mt形成于相机本体2的正面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并且环形安装部Mt的附近设置有用于互换式拍摄镜头单元3中的镜头释放按钮89。
[0036] 拍摄镜头单元3包括镜筒、位于镜筒内的透镜组37(见图2)、光圈等等。透镜组37(拍摄光学系统)包括适于沿其光轴移动从而改变焦点位置的对焦透镜。
[0037] 正如以上所述,多种拍摄镜头单元(在下文中也简称拍摄镜头)3可选择性地安装在相机本体2上。更具体地说,包括用于驱动对焦透镜的AF(自动对焦)驱动源(例如AF马达)的拍摄镜头可安装到相机本体2上。这种包括AF驱动源的拍摄镜头在下文中将被称作“AF驱动源内置型镜头”或简称为“内置型镜头”。此外,不含有AF驱动源的拍摄镜头也可安装在相机本体2上。这种不含有AF驱动源的拍摄镜头将在下文中被称作“AF驱动源非内置型镜头”或简称为“非内置型镜头”。
[0038] 此外,适于由操作者把持的把持部14形成于相机本体2正面左端部处。此外,用于引导曝光开始的快门释放按钮11设置于把持部14的上表面上。电池储存室和卡片储存室被限定在把持部14内。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作为相机电源储存在电池储存室内,并且用于记录通过拍摄镜头3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卡90(见图2)可移除地储存在卡片储存室中。
[0039] 快门释放按钮11是能够检测两种不同状态(即半按下状态S1和全按下状态S2)的两阶段检测按钮。快门释放按钮11依据这两个状态S1、S2的检测结果来接收拍摄准备指令DR1和拍摄开始指令DR2。
[0040] 当快门释放按钮11被半按下以处于半按下状态S1时,摄像装置1判定拍摄准备指令(或者曝光准备指令)DR1已经由操作者给出。于是,摄像装置1执行准备操作(例如,AF控制操作和AE控制操作),以响应上述拍摄准备指令DR1获取与被摄物相关的将被记录的静止图像(当前摄取图片)。
[0041] 当快门释放按钮11被进一步按下以处于全按下状态S2时,摄像装置1判定拍摄开始指令(或者曝光开始指令)DR2已经由操作者给出。于是,摄像装置1执行照片摄取操作(即,通过使用下文中将描述的图像传感器5和用于把预定的图像处理应用到通过以上曝光操作获得的图像信号的图像处理操作,执行包括对被摄物图像(被摄物的光学图像)进行曝光操作的一系列操作)。
[0042] 现将参照图2描述摄像装置1的功能概要。图2是摄像装置1的功能构造的方框图。
[0043] 如图2所示,摄像装置1的相机本体2包括图像传感器5、A/D转换电路7、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0、图像存储器56、LCD(液晶显示器)驱动器18、背面监视器(LCD)12、AF模块20和总体控制部101。
[0044] 图像传感器(例如CCD(电荷耦合装置)传感器)5是用于将由拍摄镜头单元3形成的被摄物的光学图像(被摄物图像)通过光电转换作用转换成电信号的光检测器。即,图像传感器5产生与当前摄取图片相关的图像信号(将被记录的图像信号)。换句话说,图像传感器5可以表示用于获得将被记录的图像的图像传感器。
[0045] 响应来自于总体控制部101的驱动控制信号(累积开始信号和累积结束信号),图像传感器5执行形成于光探测器表面的被摄物图像的曝光(即,经光电转换的电荷的累积),从而产生与被摄物图像相关的图像信号。
[0046] 由图像传感器5获得的图像信号通过A/D转换电路7转换成数字图像数据(图像数据)。该图像数据被输入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0。
[0047]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0对从A/D转换电路7输入的图像数据执行数据信号处理,从而产生与当前摄取图片相关的图像数据。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0包括黑电平校正电路、白平衡(WB)电路和γ校正电路,从而执行多种数字图像处理。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0处理的图像信号(图像数据)被储存到图像存储器56中。图像存储器56为高速可存取图像存储器,用于临时储存所产生的图像数据,并且具有与多个帧相应的图像数据的储存容量。
[0048] 在通过拍摄镜头单元3摄取图片的过程中,临时储存在图像存储器56中的图像数据适于在总体控制部101中进行图像处理(例如压缩处理),并且随后储存在存储卡90中。
[0049] 临时储存在图像存储器56中的图像在常规控制部101中的显示控制块115(将在下文中描述)的控制下被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因此,能够实现用于显示后视(afterwiew)图像(作为与根据图片摄取指令摄取的当前图片相关的确认用图像)的确认显示(后视显示)。也能够实现用于再现通过该摄像装置已经摄取的图片的再现显示。背面监视器12的显示操作由显示控制块115和LCD驱动器18控制。
[0050] AF模块20能够利用经反射镜机构通过拍摄镜头单元3的入射光、通过合适的对焦状态检测方法例如相差检测方法来检测被摄物的对焦状态。因此通过利用相差式AF模块20,能够快速获得对焦透镜位置。
[0051] 总体控制部101被配置为微型计算机,并且其主要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例如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总体控制部101中的CPU读出储存在ROM中的程序并执行该程序,从而实现各种功能。
[0052] 总体控制部191包括AF控制块111、镜头判定块113和显示控制块115。
[0053] 例如,镜头判定块113通过电气接点CT(更具体地说,本体侧电气接点CT1和镜头侧电气接点CT2)与设置在拍摄镜头单元3中的ROM31进行通信,从而接收当前安装在相机本体2上的拍摄镜头单元3上的镜头识别信息(例如镜头编号)。镜头判定块113能够依据以上所接收的镜头识别信息来判定拍摄镜头单元3的种类。
[0054] AF控制块(对焦控制块)111通过利用要被对焦的对象的AF区域上的对焦用信息来实现对焦控制。例如,采用通过AF模块20检测的对焦透镜的位置作为对焦用信息。
[0055] 在摄像装置1A中,是否能够执行AF操作取决于当前安装的拍摄镜头单元3的种类。
[0056] 在摄像装置1A中,在AF驱动源内置型镜头作为拍摄镜头单元3被安装于相机本体2上的情况下,能够执行AF操作。更具体地说,来自AF控制块111的控制信号经电气接点CT被传送到设置在拍摄镜头单元3中的镜头驱动部(未示出),由此驱动设置在拍摄镜头单元3中的AF驱动源(例如AF马达)。响应该驱动操作,设置在拍摄镜头单元3内的对焦透镜沿着其光轴移动到对焦位置,从而实现对焦操作。
[0057] 另一方面,在摄像装置1A中,在AF驱动源非内置型镜头作为拍摄镜头单元3被安装在相机本体2上的情况下,不能执行AF操作,因为摄像装置1的相机本体2中未设置AF驱动源。
[0058] 然而,如上所述,在AF驱动源非内置型镜头作为拍摄镜头单元3安装在相机本体2上的情况下,通过手动对焦能够执行图片摄取操作。
[0059] 然而,在没有AF驱动源的相机本体2上安装非内置型镜头的情况下,会引起以上在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更具体地说,在安装非内置型镜头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对联接部件CP(更具体的说,镜头侧联接部件CP2)(见图3)施加负荷。因此,通过施加非常小的力就会使对焦透镜产生相对大的移动,由此引起了对焦透镜的不稳定操作。结果是,与对焦透镜有关的精细调整变得困难。特别是,在拍摄镜头单元3有相对重的透镜的情况下,当相机向下倾斜时,存在对焦透镜容易借其自重而移动的可能性。
[0060]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优选实施方式,相机本体2包括负荷施加部60,用于将制动负荷施加至联接部件CP(更具体的说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的旋转操作。
[0061] 图3显示了非内置型镜头作为拍摄镜头单元3安装到相机本体2上的情况。
[0062] 如图3所示,非内置型镜头设置有作为联接部件CP一部分的镜头侧联接部件CP2。另一方面,相机本体2设置有作为联接部件CP一部分的本体侧联接部件CP1。本体侧联接部件CP1和镜头侧联接部件CP2分别可旋转地支撑于轴承部件BR1和BR2上。更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的放大图,圆柱形的本体侧联接部件CP1被设置在环形安装部Mt上,使得该联接部件CP1的一个端面暴露于安装部Mt的前表面。该联接部件CP1的一个端面形成有突出部PT。另一方面,镜头侧联接部件CP2形成有凹进部PA(见图3),用于与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的突出部PT相接合。因此,在将拍摄镜头单元3安装至相机本体2的安装部Mt上时,摄像装置1的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的突出部PT与设置在与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相应位置处的镜头侧联接部件CP2的凹进部PA相接合。结果,本体侧联接部件CP1和镜头侧联接部件CP2连接在一起并可一同旋转。本体侧联接部件CP1通过镜头侧联接部件CP2连接至设置在拍摄镜头单元3内的对焦透镜移动机构LM上(见图2)。结果,本体侧联接部件CP1和透镜侧联接部件CP2与通过移动机构LM移动的对焦透镜的移动操作连动地旋转。
[0063] 此外,相机本体2包括用于将制动负荷施加到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的旋转操作的负荷施加部60。
[0064] 如图3和5所示,负荷施加部60包括围绕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的圆柱形外表面设置的一对制动垫61和用于分别施加朝着本体侧联接部件CP1偏压制动垫61的力(弹力)的一对弹力施加弹簧62。每个弹力施加弹簧62在被压缩状态下被设置在相应制动垫(制动部件)61与固定至相机本体2的固定部件之间。因此,在适当的偏压力施加到制动垫61的状态下,每个制动垫61与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相接触。结果,当本体侧联接部件CP1被旋转时,制动力(摩擦力)被从每个制动垫61施加到本体侧联接器CP1上。
[0065] 该制动力从每个制动垫61传递至本体侧联接部件CP1,并且进一步经镜头侧联接部件CP2传递至设置在拍摄镜头单元3中的对焦透镜移动机构LM。因此,在使设置在拍摄镜头单元3内的对焦透镜移动时,适当的制动负荷被施加。从而可以避免通过对对焦透镜施加非常小的力就会使对焦透镜产生相对大的移动的问题。因此,能够实现与对焦透镜有关的精细调整。
[0066] 例如,当操作者旋转设置在拍摄镜头单元3中的手动对焦环时,适当的制动力(制动负荷)经本体侧联接部件CP1和镜头侧联接部件CP2施加到对焦透镜移动机构LM上,由此使对焦透镜沿其光轴的移动制动。因此,能够实现用于对焦透镜的精细对焦调整。
[0067] 此外,在相机静止状态下,由负荷施加部60施加的制动力(尤其是静摩擦力)经本体侧联接部件CP1和镜头侧联接部件CP2持续施加到对焦透镜上,由此抑制对焦透镜的移动。因此,在拍摄镜头单元3具有相对重的镜头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对焦透镜由于其自重(由于重力作用)而进行的移动。
[0068] 因此,能够提高手动对焦操作时的可操作性。
[0069] 虽然在第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制动负荷直接施加到本体侧联接部件CP1上,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如图6所示,制动负荷可以间接地施加到本体侧联接部件CP1上。图6示出了该变型。参见图6,齿轮GR1形成于形成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的转轴的后端部(图6中的右端部),并且与齿轮GR1啮合的另一个齿轮GR2设置在转轴69上。制动垫61与转轴69接触,从而经转轴69以及齿轮GR1和GR2将制动负荷施加到本体侧联接部件CP1上。在该方式中,依据该变型,制动负荷能够间接地施加到本体侧联接部件CP1上。
[0070] (2.第二实施方式)
[0071] 第二优选实施方式是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改型。现在将主要描述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与第二优选实施方式之间的区别。
[0072] 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B的功能结构的方块图。如图7所示,除了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A的结构之外,摄像装置1B还进一步包括负荷调整部70。
[0073] 图8是示出了图7中所示的负荷施加部60和负荷调整部70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B中的负荷施加部60类似于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A中的负荷施加部。也就是说,图8中所示的负荷施加部60包括一对制动垫61和一对弹力施加弹簧62。
[0074] 然而,在摄像装置1B中,能通过负荷调整部70来调整施加到制动垫61中的一个上的弹力施加弹簧62的偏压力。
[0075] 更具体的说,负荷调整部70设置有包括第一滑块71和第二滑块72的负荷调整机构。第一滑块71和第二滑块72适于沿相差约90度的不同方向滑动。
[0076] 第一滑块71经弹力施加弹簧62连接到制动垫61中的一个上。每个弹力施加弹簧62被设置在其压缩状态下。因此,在施加适当的偏压力的状态下,每个制动垫61与本体侧联接部件CP1接触。
[0077] 第一滑块71和第二滑块72具有保持彼此接触的倾斜面,以使第一滑块71和第二滑块72的运动方向相差约90度。更具体地说,第一滑块71的下端面形成为相对于第一滑块71的移动方向(竖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另一方面,第二滑块72的上表面形成为相对于第一滑块71的移动方向倾斜的倾斜面。第二滑块72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与第一滑块71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此外,第一滑块71的下端面(倾斜面)与第二滑块72的上表面(倾斜面)接触。此外,在第二滑块72的移动方向(水平方向)上第二滑块72的上表面比第一滑块71的下端面存在的范围更大。因此,当第二滑块72沿水平方向移动时,第二滑块72的水平位移通过具有方向转换功能的第一滑块71的倾斜面和第二滑块72的倾斜面转换成第一滑块71的竖直位移。
[0078] 此外,第二滑块72的一部分暴露于相机本体2的外表面并且适于通过来自操作者的操作力而移动。因此,当操作者施加操作力至第二滑块72以使第二滑块72移动时,第一滑块71的竖直位置(在施加偏压力的方向上的位置)根据第二滑块72的移动而改变。例如,如图8所示,当第二滑块72向右移动时,第一滑块71向下移动,从而减小偏压力。相反地,如图8所示,当第二滑块72向左移动时,第一滑块71向上移动,从而使偏压力增大。因此,负荷调整部70能通过负荷施加部60调整制动负荷的大小。此外,第二滑块7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与相机本体2的内表面接触,并且在第二滑块72和相机本体2的接触表面之间产生相对较大的摩擦力。因此,甚至在操作者的操作力从第二滑块72移除后,第二滑块72仍能够保持在其操作位置。
[0079] 依据该调整操作(手动调整操作),手动对焦操作中的手动对焦环的操作感觉能被调整得更合适。特别是,能根据使用者的偏好来调整对于手动对焦环的制动力。换句话说,手动对焦环的操作感觉能根据使用者的偏好而改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可操作性。
[0080] (3.第三优选实施方式)
[0081] 第三优选实施方式是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改型。现在将主要描述第二优选实施方式与第三优选实施方式之间的区别。
[0082] 图9是显示了依据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C的功能结构的方块图。如图9所示,除了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B的结构之外,摄像装置1C还进一步包括负荷控制部79。此外,如图10所示,摄像装置1C的负荷调整部70(70C)具有用于驱动负荷调整部70的负荷调整机构(包括第二滑块72)的驱动块75。图10是显示了图9中所示的负荷施加部60和负荷调整部70(70C)的结构的示意图。
[0083] 负荷调整部70C能通过驱动块75改变制动负荷的大小。驱动块75可以采用各种驱动源,例如线性马达。更具体地说,通过驱动块75,第二滑块72沿水平方向被驱动,从而自动调整在手动对焦操作中的手动对焦环的操作感觉。换句话说,依据第三优选实施方式,负荷施加部60施加的制动负荷的大小能够通过驱动块75进行电动式调整。
[0084] 制动负荷的大小根据由镜头判定块113判定的拍摄镜头单元3的种类而改变。更具体地说,驱动块75根据安装在安装部Mt上的拍摄镜头的种类来改变第二滑块72的位置。结果,第一滑块71的位置被改变。这种与负荷调整有关的控制操作由负荷控制部79来执行。
[0085] 图11是用于判定镜头的数据表TB。该数据表TB储存于设置在相机本体2中的总体控制部101的ROM中。
[0086] 如图11所示,根据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C根据镜头编号预先限定施加到对焦透镜上的负荷的大小(负荷等级),并且根据负荷等级预先限定第二滑块72的位置。更具体地说,镜头编号(标记)“AB0001”和负荷等级“1”之间的对应关系预先储存在数据表TB中。此外,在镜头编号为“AB0001”的情况下,第二滑块72将在驱动块75的驱动下被移动到的位置“D1”(见图10)也被储存在数据表TB中。类似的,镜头编号“NB0011”和负荷等级“4”的对应关系被储存在数据表TB中,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将由驱动块75驱动的第二滑块72的位置“D4”也储存在数据表TB中。正如以上所述,第一滑块71的位置能够随着第二滑块72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从而改变从第一滑块71经弹力施加弹簧62和制动垫
61传递到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的制动负荷的大小。
[0087] 根据该优选实施方式,根据安装到相机本体2上的镜头的种类而改变的制动力能够经本体侧联接部件CP1和镜头侧联接部件CP2传递到对焦透镜。因此,根据镜头的种类能够决定适合的制动力。
[0088] 制动负荷的大小能够通过利用背面监视器12的设定改变操作来改变。图12是显示了位于背面监视器12上的设定改变屏G1的平面图。设置在摄像装置1C后侧上的十字按钮(更具体地说,上按钮和/或下按钮)适于由操作者进行操作,从而改变用于手动对焦操作中的负荷的大小(负荷等级)的设定值。根据由该设定改变操作改变的设定值,第二滑块72移动到适当位置,并且第一滑块71由此移动到适当位置。因此,根据镜头种类预先设定的初始设定值能够进一步改变。换句话说,使用者的偏好能进一步地反应在手动对焦操作中旋转手动对焦环时的制动负荷的大小。
[0089] (4.第四优选实施方式)
[0090] 4-1.概述
[0091] 虽然依据上述第一至第三优选实施方式,在相机本体2中都没有设置AF驱动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即,本发明的范围同样适用于相机本体2内设置有AF驱动源的情况。依据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D采用相机本体2内设置有AF驱动源的结构。现在将主要描述第三优选实施方式与第四优选实施方式之间的区别。
[0092] 在AF驱动源内置型镜头作为拍摄镜头单元3被安装在摄像装置1D中的相机本体2上的情况下,与在上述每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相同,AF操作能够执行。也就是说,来自AF控制块111的控制信号经电气接点CT传递至设置在拍摄镜头单元3中的镜头移动机构(未示出),从而驱动设置在拍摄镜头单元3中的AF驱动源(例如AF马达)。响应于该驱动操作,设置在拍摄镜头单元3内的对焦透镜移动到对焦位置,从而实现对焦操作。
[0093] 另一方面,在AF驱动源非内置型镜头作为拍摄镜头单元3被安装在摄像装置1D中的相机本体2上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设置在相机本体2中的AF驱动源25(见图13)可以完成AF操作。
[0094] 此外,在AF驱动源非内置型镜头作为拍摄镜头单元3被安装在相机本体2上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负荷施加部60或类似的部件来将制动负荷施加至本体侧联接部件CP1,同样能够实现手动对焦操作(MF操作)。也就是说,与第三优选实施方式中相同,在手动对焦操作中,能够调整在旋转手动对焦环时的制动负荷。
[0095] 当在现有的、包括AF驱动源的摄像装置中将自动对焦模式改变为手动对焦模式时,AF驱动源与本体侧联接部件的连接被解除。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与以上情况相同,几乎没有负荷被施加到镜头侧联接部件。结果,在手动对焦操作中存在通过施加非常小的力就会使对焦透镜产生较大的移动的问题。
[0096] 为解决这个问题,依据本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D包括驱动切换部80(稍后描述),该驱动切换部80用于允许制动负荷在选择手动对焦操作时从负荷施加部60施加到本体侧联接部件CP1上。因此,能够改善手动对焦操作时的可操作性。
[0097] 在以下的描述中,非内置型镜头安装在摄像装置1D中的相机本体2上。
[0098] 在摄像装置1D的对焦模式被设定成AF模式(自动对焦模式)的情况下,AF驱动源25机械连接至本体侧联接部件CP1,从而利用AF驱动源25实现AF操作。另一方面,在摄像装置1D的对焦模式被设定成MF模式(手动对焦模式)的情况下,驱动切换部80被操作以切换从AF驱动源25至负荷施加部60的连接状态。也就是说,在MF模式中,荷施加部60被机械连接至本体侧联接部件CP1上。因此,驱动切换部80执行AF驱动源25与负荷施加部60之间的切换,作为被连接至本体侧联接部件CP1上的部件。通过利用AF/MF切换(选择)部88来执行与对焦模式(对焦操作)相关的切换操作(设定操作),即用于选择AF模式(AF操作)和MF模式(MF操作)中的一个的操作。AF/MF切换部88设置有适用于由操作者操作的选择器开关88b(见图14)。选择器开关88b设置在相机本体2的前侧上(例如,位于图1所示镜头释放按钮89的附近)。
[0099] 图13是显示了依据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D的功能结构的方块图。如图13所示,除了第三实施例的摄像装置1C的结构之外,摄像装置1D进一步包括AF驱动源(本体内的AF马达)25、马达驱动器29、驱动切换部80和AF/MF切换部88。
[0100] 图14是显示了包括AF驱动源25、驱动转换部80以及AF/MF切换部88的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0101] 如14所示,驱动切换部80具有离合器机构83。离合器机构83包括转轴81、固定在转轴81上的齿轮83a和83b、以及固定在转轴81上的盘形部件85。
[0102] 齿轮83b与中间齿轮84啮合。中间齿轮84与形成在圆柱形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的后端部(相机的背面侧(图14的右端部))的齿轮GR1啮合。因此,离合器机构83的转轴81的旋转运动被传递为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的旋转运动。
[0103] 凹部86a被设置在离合器机构83的后端部(如图14所示的右端部),以围绕盘形部件85的外圆周部的一部分。连接部件86在其一端连接至凹部86a。连接部件86基本上垂直于转轴81延伸。此外,AF/MF转换部88的选择器开关88b连接至连接部件86的另一端。如图14所示,离合器机构83(更具体地说,转轴81以及齿轮83a和83b)与选择器开关88b的横向移动同步地横向移动。依据选择器开关88b的移动操作,离合器机构83在以下描述的两种状态之间切换。
[0104] 两种状态中的一种状态对应于选择器开关88b被设定在“AF模式”位置处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离合器机构83被设定在其相对右侧的位置处(在相机的背面侧),如图14所示。在这种状态下,离合器机构83的齿轮83a经齿轮26a、26b和26c连接至AF驱动源
25的驱动轴。因此,AF驱动源25的旋转驱动力经齿轮26a、26b、26c、83a、83b和84传递至本体侧联接部件CP1。该旋转驱动力从本体侧联接部件CP1传递至镜头侧联接部件CP2,并且进一步传递至设置在拍摄镜头单元3内的对焦透镜移动机构LM。因此,AF驱动源25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对焦透镜移动机构LM,以使拍摄镜头单元3中的对焦透镜移动。
[0105] 如上所述,在安装非内置型镜头且选择自动对焦模式的情况下,AF驱动源25的旋转驱动力经本体侧联接部件CP1和镜头侧联接部件CP2传递至拍摄镜头单元3内的对焦透镜移动机构LM。从而实现AF操作。
[0106] 另一状态对应于选择器开关88b被设定在“MF模式”位置处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离合器机构83被设定在其相对左侧的位置处(在相机的前面侧),如图15所示。在这种状态下,离合器机构83的齿轮83c与齿轮65b啮合,该齿轮65b与齿轮65a啮合。齿轮65a固定在转轴63上。从而,转轴63与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的旋转连动地旋转。此外,归因于摩擦力的制动力被施加到转轴63上。更具体地说,与在第三优选实施方式中相同,通过制动垫61和弹力施加弹簧62施加制动负荷。因此,施加到转轴63的制动负荷经齿轮65a、
65b、83a、83b、84和GR1传递至本体侧联接部件CP1。该制动负荷从本体侧联接部件CP1传递至镜头侧联接部件CP2,并进一步传递至拍摄镜头单元3内的对焦透镜移动机构LM。与图6中相同,图15所示的该结构可以表示将制动负荷间接施加到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的结构。
[0107] 如上所述,在安装非内置型镜头且选择手动对焦模式的情况下,由制动垫61和弹簧62施加的制动力经转轴63、本体侧联接部件CP1和镜头侧联接部件CP2传递至拍摄镜头单元3内的对焦透镜移动机构LM。
[0108] 在操作者旋转手动对焦环以执行手动对焦操作的情况下,拍摄镜头单元3内的对焦透镜接收由于上述制动负荷而产生的适当的制动力。因此,拍摄镜头单元3内的对焦透镜在适当负荷下移动。从而,能够避免通过施加非常小的力就会使对焦透镜产生相对大的移动的问题。从而允许对焦透镜的精细调整。
[0109] (4-2.操作)
[0110] 现将更详细地描述摄像装置1D中的控制操作。
[0111] 当拍摄镜头单元3安装至相机本体2并开启电源时,镜头判定块113获得位于安装在相机本体2上的拍摄镜头单元3上的识别信息,以判定所安装的镜头的种类。更具体地说,判定所安装的镜头是AF驱动源内置型镜头还是AF驱动源非内置型镜头。
[0112] 当所安装的镜头是AF驱动源内置型镜头并且AF/MF切换部88的选择器开关88b被设定在“AF模式”位置处时,AF控制块111经电气接点CT传递控制信号,从而驱动设置在拍摄镜头单元3中的AF驱动源。因此,拍摄镜头单元3的对焦透镜沿其光轴移动。
[0113] 当所安装的镜头是AF驱动源非内置型镜头并且AF/MF切换部88的选择器开关88b被设定在“MF模式”位置处时,AF控制块111执行以下操作。也就是说,AF控制块111通过马达驱动器29驱动AF驱动源25,从而从AF驱动源25施加旋转驱动力至本体侧联接部件CP1。该旋转驱动力经连接至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的镜头侧联接部件CP2传递至拍摄镜头单元3内的对焦透镜移动机构LM。因此,拍摄镜头单元3内的对焦透镜沿其光轴移动。
[0114] 当AF/MF切换部88的选择器开关88b被设置在“MF模式”位置处时,来自负荷施加部60的制动负荷经驱动切换部80的离合器机构83被施加到本体侧联接部件CP1上。尤其是,在拍摄镜头单元3为非内置型镜头的情况下,制动负荷进一步从本体侧联接部件CP1传递至镜头侧联接部件CP2,从而起到与对焦透镜的移动有关的制动力的作用。
[0115] 在拍摄镜头单元3为内置型镜头的情况下,MF模式下的操作根据内置型镜头是否具有镜头侧联接部件CP2而不同。更具体地说,当内置型镜头不具有镜头侧联接部件CP2时,不能实现上述负荷调整功能。而当内置型镜头具有镜头侧联接部件CP2时,能够实现上述负荷调整功能。
[0116] 因此,依据该优选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提高手动对焦操作时的可操作性。
[0117] (5.改型)
[0118] 前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不同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上优选实施方式。
[0119] 例如,在上述每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当制动垫61被压在旋转部件(例如本体侧联接部件CP1或转轴63)的外圆周表面上以产生用于施加制动负荷的摩擦力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该结构,更具体地说,如图16所示,可以设置与形成于本体侧联接部件CP1的后端部的齿轮GR1相啮合的齿轮GR21,并且制动垫68可被压于齿轮GR21的端面FT(垂直于齿轮GR21的旋转轴线的表面)上。制动垫68被板簧66朝着齿轮GR21的端面FT偏压。
[0120] 本申请包含于2008年6月18向日本特许厅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08-158581所公开的主题内容,其全部内容在此通过引用而并入。
[0121]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改进、组合、分组合以及替换,而他们均落入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价物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