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80016785.4

文献号 : CN10167769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山田幸史伊东定夫后藤直希

申请人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包括:椅座框架,和椅背框架,所述椅背框架具有:以下端部支承于上述椅座框架的后端部而可倾斜活动的下部框架;配设在上述下部框架的上部的上部框架;将上述下部框架与上述上部框架之间以可向前方弯曲的方式连结的中部弯折机构;其中,上述中部弯折机构使上述上部框架绕旋转中心弯曲,上述旋转中心位于覆盖上述椅背框架的前表面的椅背表皮的前方。上部框架倾斜活动时的动作接近乘客向前方弯曲时的动作。因此,能够减小在椅背表皮与乘客背部之间出现的偏离,从而能够减少带给乘客的不适感。

权利要求 :

1.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包括:

椅座框架,和

椅背框架,所述椅背框架具有:以下端部支承于上述椅座框架的后端部而可倾斜活动的下部框架;配设在上述下部框架的上部的上部框架;将上述下部框架与上述上部框架以可向前方弯曲的方式连结的中部弯折机构;以及驱动上述中部弯折机构的驱动单元,其中,上述中部弯折机构构造成使上述上部框架绕旋转中心倾斜活动,上述旋转中心位于覆盖上述椅背框架的前表面的椅背表皮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上述旋转中心位于就坐状态下的乘客的体内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上述旋转中心位于就坐状态下的乘客的脊柱部内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上述中部弯折机构构造成一边沿从上述下部框架上端延伸出的方向移动,一边使上述上部框架倾斜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上述中部弯折机构为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该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作为对置的联杆包含上述下部框架和上述上部框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

在上述椅背框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各配设1个上述中部弯折机构的上述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并且,上述驱动单元具有联杆摇动驱动单元和旋转传动轴,

所述联杆摇动驱动单元使配设在上述椅背框架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上述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中的上述下部框架及上述上部框架之外的联杆中的1个联杆,相对于位于上述一端侧的上述下部框架及上述上部框架的一个框架摇动,所述旋转传动轴将上述联杆摇动驱动单元摇动的上述联杆中的任意一个的枢转点与对应的联杆的对应枢转点连结,从而使两联杆同步旋转,其中上述对应的联杆在上述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的另一方中且与被上述联杆摇动驱动单元摇动的联杆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上述中部弯折机构具有框部与2个以上的滑动部的组合,所述框部配设在上述下部框架与上述上部框架中的一个上,并且形成有引导部,且该引导部形成为以上述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所述2个以上的滑动部配设在上述下部框架与上述上部框架中的另一方上,并且以能够沿上述圆弧的周向移动而沿径向的移动被限制的方式与上述框部的上述引导部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

在上述椅背框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各配设1个上述中部弯折机构的上述框部与上述滑动部的组合,上述驱动单元具有在上述下部框架和上述上部框架的一个中的两端部之间转动自如地跨设的旋转传动轴、利用上述旋转传动轴的旋转运动来改变上述框部与上述滑动部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滑动机构、和使上述旋转传动轴旋转的旋转驱动单元。

说明书 :

车辆用座椅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能够单独倾斜活动被沿上下方向分割的椅背的上部的车辆用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提出有在车辆用座椅装置中采用被沿上下方向分割的椅背、并且采用能够从作为构成椅背下侧部分的框架的下部框架单独倾斜活动作为构成椅背上侧部分的框架的上部框架的中部弯折机构的技术(专利文献1)。该车辆用座椅装置中的中部弯折机构为利用将下部框架的上端部及上部框架的下端部之间直接连结的铰联杆部分来进行倾斜活动的机构,倾斜活动上部框架时的旋转中心位于该铰联杆部分。
[0003]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7-6948号公报(参见0002段、实施例、图1等)[0004] 然而,如果利用以往的车辆用座椅装置中的调节机构来弯曲椅背,出现了就坐于车辆用座椅装置的乘客由于背部被椅背上侧部分压向前方而产生压迫感和局促感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在独立倾斜活动在上下方向被分割的椅背的上部时压迫感和局促感等不适感较少的车辆用座椅装置。
[0006] 本着解决上述课题的目的,本发明者们进行锐意研究,结果发现其原因在于由于椅背弯曲而在椅背表皮与乘客的背部之间产生的偏离使乘客感到不适。
[0007] 即、对于乘客以脊柱部附近为旋转中心弯曲背部的情况而言,在进行椅背弯曲时的椅背上侧部分的倾斜活动的旋转中心位于与椅背下侧部分的连结部分,因此,即使椅背表皮以与乘客背部的形状相似的形状弯曲,椅背表皮的移动量也不能跟随乘客背部的动作,发生了很大的偏离,从而衣服被拉拽而产生不适感。
[0008] 在本发明中,以缩小椅背表皮与乘客背部之间的偏离为目的,使椅背上侧部分的动作尽量接近乘客背部的动作。具体而言,通过使椅背上侧部分弯曲时描绘出的轨迹的旋转中心位于椅背表皮前方,来尽量接近乘客弯曲时的旋转中心。
[0009]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了解而做出的,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一方面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椅座框架和椅背框架,所述椅背框架具有:以下端部支承于上述椅座框架的后端部而可倾斜活动的下部框架;配设在上述下部框架的上部的上部框架;将上述下部框架与上述上部框架之间以可向前方弯曲的方式连结的中部弯折机构;以及驱动上述中部弯折机构的驱动单元,其中,上述中部弯折机构构造成使上述上部框架绕旋转中心倾斜活动,上述旋转中心位于覆盖上述椅背框架的前表面的椅背表皮的前方。
[0010] 此外,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二方面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上述旋转中心位于就坐状态下的乘客的体内。
[0011] 并且,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三方面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上述旋转中心位于就坐状态下的乘客的脊柱部内。
[0012] 并且,解决上述课题的第四方面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意一个中,上述中部弯折机构构造成一边沿从上述下部框架上端延伸出的方向移动,一边使上述上部框架倾斜活动。
[0013] 此外,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五方面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意一个中,上述中部弯折机构为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该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作为对置的联杆包含上述下部框架和上述上部框架。
[0014] 而且,解决上述课题的第六方面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面中,在上述椅背框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各配设1个上述中部弯折机构的上述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并且,上述驱动单元具有联杆摇动驱动单元和旋转传动轴,所述联杆摇动驱动单元使配设在上述椅背框架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上述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中的上述下部框架及上述上部框架之外的联杆中的1个联杆,相对于位于上述一端侧的上述下部框架及上述上部框架的一个框架摇动,所述旋转传动轴将上述联杆摇动驱动单元摇动的上述联杆中的任意一个的枢转点与在上述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的另一个中与被上述联杆摇动驱动单元摇动的该联杆对应的联杆的对应枢转点之间连结,从而使两个联杆同步旋转。
[0015] 此外,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七方面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意一个中,上述中部弯折机构具有框部与2个以上的滑动部的组合,所述框部配设在上述下部框架与上述上部框架中的一个上,并且形成有引导部,且该引导部形成以上述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所述2个以上的滑动部配设在上述下部框架与上述上部框架中的另一个上,并且以能够沿上述圆弧的周向移动而沿径向的移动被限制的方式与上述框部的上述引导部卡合。
[0016] 此外,解决上述课题的第八方面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面中,在上述椅背框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各配设1个上述中部弯折机构的上述框部与上述滑动部的组合,并且,上述驱动单元具有在上述下部框架和上述上部框架的一个中的两端部之间转动自如地跨设的旋转传动轴、利用上述旋转传动轴的旋转运动来改变上述框部与上述滑动部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滑动机构、和使上述旋转传动轴旋转的旋转驱动单元。
[0017]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椅背框架具有:下部框架、配设在该下部框架上部的上部框架、可向前方弯曲地将该下部框架与上部框架之间连结的中部弯折机构,使倾斜活动该椅背框架中的上部框架时的旋转中心位于椅背表皮的前方,从而上部框架倾斜活动时的动作接近乘客向前方弯曲时的动作,能够减小在椅背表皮与乘客背部之间出现的偏离,能够减少带给乘客的不适感。
[0018]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通过使上部框架倾斜活动时的旋转中心位于就坐状态下的乘客的体内,从而能够以更高水准来实现椅背表皮对乘客背部的跟随性。
[0019]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通过使上部框架倾斜活动时的旋转中心位于推测为就坐的乘客向前方弯曲时存在倾斜活动动作的旋转中心的乘客的脊柱内部,能够以更高水准来实现椅背表皮对乘客背部的跟随性。
[0020]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通过一边沿从下部框架上端延伸出的方向移动一边使上部框架倾斜活动,能够减小乘客背部与椅背表皮的偏离,并且能够减少产生不适感。
[0021]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通过采用将下部框架和上部框架作为对置的联杆而包含的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作为中部弯折机构,能够将倾斜活动的旋转中心配置在椅背表皮前方的任意位置。并且,通过采用联杆机构,能够坚固上部框架与下部框架之间的连结。
[0022]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在将中部弯折机构的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在椅背框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上各配设1个后,作为驱动单元具有联杆摇动驱动单元和旋转传动轴,所述联杆摇动驱动单元使配设在椅背框架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上述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中的上述下部框架及上述上部框架之外的联杆中的1个联杆,相对于位于上述一端侧的上述下部框架及上述上部框架的一个框架摇动,所述旋转传动轴将上述联杆摇动驱动单元摇动的上述联杆中的任意一个的枢转点与在上述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的另一个中与被上述联杆摇动驱动单元摇动的该联杆对应的联杆的对应枢转点之间连结,由此使两者同步旋转,从而能够使设置于宽度方向两侧的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的动作连动,并且能够抑制中部弯折机构动作过程中在2个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之间产生的摇晃等。尤其是,通过选择联杆摇动的轴、即枢转点作为使联杆连动的部位,从而应该在两端部之间传递的力仅为旋转运动,能够将输入到两端部中的一端部的联杆的驱动力迅速地传递给另一端部的对应联杆。进而,通过联杆摇动驱动单元摇动由旋转传动轴连结的联杆,能够将输入到两端部中的一端部的联杆的驱动力迅速地传递给另一端部的对应联杆。而且,通过将设置于宽度方向两端部的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彼此连动,能够减少进行上部框架的倾斜活动的联杆摇动驱动单元的数量。
[0023]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通过采用具有形成有形成以旋转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的引导部的框部、和以能够沿该圆弧的周向移动而沿径向移动被限制的方式与框部的引导部卡合的2个以上的滑动部的组合的中部弯折机构,减少了对上部框架倾斜活动时的动作的限制。即、通过形成具有与上部框架倾斜活动时的动作相应的形状的引导部,能够使上部框架倾斜活动时的轨迹为适当轨迹。
[0024] 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在将框部及滑动部的组合在椅背框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各配设1个后,设置使两者连动的驱动单元,从而能够抑制在中部弯折机构的动作过程中宽度方向上出现的摇晃等。并且,通过使设置于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框部与滑动部的组合彼此连动,从而能够减少进行上部框架倾斜活动的部件的数量。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构成及动作的概要的简略图。
[0026] 图2是表示构成本实施例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椅背的各部件构成的立体图。
[0027]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0028] 图4是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椅背动作的示意图。
[0029] 图5是表示构成本实施例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椅背的各部件构成的立体图。
[0030] 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
[0031] 图7是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椅背动作的示意图。
[0032] 符号说明:
[0033] 1...椅座;
[0034] 2...椅背,21...下部椅背,22...上部椅背,23...头枕;
[0035] 3...下部框架,31、32...下部框架主体部;
[0036] 4...上部框架,41、42...上部框架主体部,43...管架;
[0037] 5...中部弯折机构,51a、51b、52a、52b...联杆;
[0038] 6...驱动单元,61...旋转传动轴,62...联杆摇动驱动单元,621...马达,622...输出变换机构,623...输出杆;
[0039] 7...中部弯折机构,71a、71b、72a、72b...导槽部,73a~76a、73b~76b...滑动凸部,79a和79b...框部;
[0040] 8...驱动单元,81...旋转传动轴,82...马达,84...减速齿轮机构,85a、85b...联杆,86a、86b...连结联杆;
[0041] T、TA、TB...旋转中心,
[0042] A...直立位置,B前倾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下面,根据图1~图7对将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具体化为搭载于汽车前排座椅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前后、左右(宽)、上下”的方向以车辆中的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
[0044]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具有椅座1和椅背2。椅背2的下端部被倾斜活动自如地支承在椅座1的后端部。椅背2具有下部椅背21、上部椅背22、头枕23、中部弯折机构(省略图示)、和驱动单元(省略图示)。下部椅背21通过下端部倾斜活动自如地支承在椅座1的后端部上,并且将整个椅背2与椅座1连接。上部椅背22通过下端部倾斜活动自如地支承在下部椅背21的上端部上。头枕23自如伸缩地与上部椅背22的上端部分离地支承于其上。在下部椅背21与上部椅背22之间配设有中部弯折机构及驱动单元。中部弯折机构是使上部椅背22相对于下部椅背21倾斜活动的机构,驱动单元是驱动中部弯折机构使上部椅背22相对于下部椅背21倾斜活动的单元。
[0045] 说明上部椅背22相对于下部椅背21倾斜活动的状态。上部椅背22随着倾斜活动从图1中实线所示的位置A移动到虚线所示的位置B。此时,位于上部椅背22的前面的椅背表皮H推挤乘客P的背部,乘客P的上半身从背部开始弯曲,从实线所示的位置I移动到虚线所示的位置II。
[0046] 这种情况下,上部椅背22的倾斜活动的旋转中心比椅背表皮H靠前,位于乘客的脊柱部S发生弯曲的部位的附近位置T。因此,乘客P的背部由于被上部椅背22推挤而弯曲时,上部椅背22前面的椅背表皮H随着乘客P的背部的动作而移动,从而能够减小在背部与椅背表皮H之间出现的滑移的量。
[0047] 也就是说,推测为背部表面以比椅背表皮H靠前,大致脊柱部S内的位置T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因此,对于上部椅背22,也使其以乘客(成人)的脊柱部S内的位置、即位置T为旋转中心进行倾斜活动。换言之,位置T处的旋转中心与沿椅背2的左右方向或宽度方向穿过就坐乘客P的身体水平延伸的假想轴线(未示出)同轴。更具体地,该假想轴线沿椅背2的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穿过就坐乘客P的脊柱部或脊椎S。
[0048] 作为上部椅背22倾斜活动时的旋转中心,只要稍微离开椅背表皮便能够充分减少不适感。例如,能够采用椅背表皮前方20cm以内、15cm以内、10cm以内等距离。尤其是优选设置在乘客前屈时的倾斜活动动作的旋转中心附近。关于旋转中心的上下方向,也优选设置在乘客前屈时的旋转中心附近、例如胸部或胸部及腹部的边界部。
[0049] 下面,针对能够使上部椅背22倾斜活动时的旋转中心为位置T等比椅背表皮H靠前的位置的中部弯折机构,说明各种方式。
[0050] (第1方式)
[0051] 如图2所示,在本方式的椅背2的下部椅背21内配设了下部框架3,在上部椅背22内配设了上部框架4。在下部框架3与上部框架4之间配设了使上部框架4相对于下部框架3倾斜活动的机构、即中部弯折机构5。中部弯折机构5由驱动单元6驱动,使上部框架4从下部框架3倾斜活动。
[0052] 下部框架3由在下部椅背21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上以彼此面对应的方式设置的各端1个的板状体、即下部框架主体部31和32构成,省略详细叙述,但下部框架主体部31和32的下端部,被固定在倾斜活动自如地支承在配设于椅座1内的椅座框架1a后端部的倾斜机构(省略图示)上。
[0053] 上部框架4具有在上部椅背22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上以彼此面对应的方式设置的各端1个的板状体、即上部框架主体部41及42、和跨设在该上部框架主体部41及42的上端部之间将两者连结的管架43。省略详细叙述,但在管架43的上方配设能够伸缩自如地保持头枕23的头枕保持机构(省略图示)。
[0054] 中部弯折机构5具有2组联杆51a和52a以及联杆51b和52b,该2组联杆51a和52a以及51b和52b将下部框架主体部31及上部框架主体部41之间、下部框架主体部32及上部框架主体部42之间的每个区间彼此连结,从而彼此形成非平行4节联杆。在上部框架4未倾斜活动的状态下,联杆51a和52a被设为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前端部转动自如地支承在下部框架主体部31上,后端部转动自如地支承在上部框架主体部41上。联杆
51b和52b也与联杆51a和52a相同,被设为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前端部摇动自如地支承在下部框架主体部32上,后端部摇动自如地支承在上部框架主体部42上。
[0055] 也就是,下部框架主体部31和32的上端部被配设为位于上部框架主体部41和42的各自下端部的前方。在这里,联杆51a和51b具有相同长度,联杆52a和52b也具有相同长度。联杆52a和52b比联杆51a和51b稍长。而且,由下部框架主体部31支承联杆51a和52a的间隔,比由上部框架主体部41支承联杆51a和52a的间隔短。因此,通过联杆51a和52a沿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上部框架主体部41沿逆时针方向倾斜活动。
[0056] 根据图4对该动作进行以下示意性说明。首先,在上部框架主体部41未倾斜活动而与下部框架主体部31平行地配置的情况下(A),联杆52a的倾斜比联杆51a大。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由下部框架主体部31支承联杆51a和52a的前端部的间隔x,比由上部框架主体部41支承后端部的间隔y短,并且,联杆51a的长度比联杆52a短。
[0057] 接下来,如果使联杆51a沿逆时针方向(箭头方向)摇动,则联杆52a也沿逆时针方向(箭头方向)摇动,联杆51a的倾斜与联杆52a的倾斜渐渐接近。于是,下部框架主体部31与上部框架主体部41的相对关系为,由联杆52a连接的下方间隔相对增长,而上部框架主体部41沿逆时针方向(箭头方向)渐渐倾斜活动,直至到达位置B。此时,上部框架主体部41的倾斜活动的旋转中心位于联杆51a和52a各自的延长线相交的交点,从而,从位于最初位置TA开始,随着联杆51a和52a的摇动,渐渐向位置TB移动。
[0058] 由图可知,位置TA~位置TB,显然比下部框架主体部31靠前,而且位于比椅背表皮H靠前。通过相对于将后端部支承于上部框架主体部41的间隔y,相对缩短将联杆51a和52b的前端部支承在下部框架主体部31的间隔x,旋转中心的位置能够靠近下部框架主体部31。并且,通过相对于联杆52a相对缩短联杆51a的长度,相对于摇动联杆51a的角度,能够相对增大上部框架主体部41倾斜活动的旋转中心移动的大小。
[0059] 驱动单元6具有旋转传动轴61和联杆摇动驱动单元62,该旋转传动轴61为将联杆51a和51b之间在它们的枢转点一体连结从而使两者连动并同步旋转的管状部件,该联杆摇动驱动单元62使联杆51a摇动。联杆摇动驱动单元62被固定在上部框架主体部41上,具有马达621、将马达621的旋转输出变换为上下方向的直线运动并输出的输出变换机构622、和输出杆623,该输出杆623的一端部被摇动自如地支承在联杆51a中形成的长孔内并且与输出变换机构622的输出连接,并且能够沿轴向的双方向进行直线运动。联杆摇动驱动单元62以相对于上部框架主体部41的枢转点为基准,摇动联杆51a。
[0060] 马达621在其输出轴上一体设置了将旋转输出减速并输出的减速齿轮机构(省略图示),并且该马达621将输出轴朝向宽度方向并被配设在上部框架主体部41一侧。而且,减速齿轮机构的输出被输入到输出变换机构622。马达621由未图示的马达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控制。乘客操作的操作开关使马达驱动装置沿正反两方向旋转。
[0061] 输出变换机构622被固定在上部框架主体部41上。输出变换机构622具有:蜗杆(省略图示),其具有连接来自减速齿轮机构的输出的沿宽度方向的旋转轴;蜗轮(省略图示),其具有沿与该蜗杆的旋转轴垂直的上下方向的旋转轴并且与蜗杆啮合。蜗杆及蜗轮旋转自如地容纳在输出变换机构622的外壳内。输出杆623具有与联杆51a摇动自如地连结的连结部6231、螺纹轴6233和被固定在该螺纹轴6233的上端部的移动限制螺母6234,所述螺纹轴6233为相对于连结部6231经过接合部6232延伸设置在该连结部6231的上方并且在周面形成有螺纹的棒状部件。
[0062] 螺纹轴6233由连结部6231支承在联杆51a上,并且绕轴的旋转受到限制。蜗轮在内周面上形成了与螺纹轴6233螺合的螺纹,并且螺合于螺纹轴6233的中央部附近。因此,由于输出杆623的螺纹轴6233不能旋转,所以如果蜗轮旋转,在螺合的螺纹的作用下,螺纹轴6233会沿轴向移动。输出杆623的下方向的移动受螺母6234限制,而上方向的移动受螺纹轴6233上形成的螺纹长度限制。通过控制该移动的大小,能够规定后述联杆51a的摇动范围,能够任意设定上部椅背22的倾斜活动范围。
[0063] 连结部6231利用设置于下端部并且插入沿联杆51a的前后方向设置的长孔中的突出部6231a与联杆51a连结。因此,联杆51a的摇动引起的前后方向的偏离被长孔吸收,输出杆623的上下方向的动作被变换为对联杆51a的摇动运动。如果输出杆623向下方延伸,则联杆51a沿图3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摇动。于是,在上述联杆51a、52a、51b和52b构成的2组联杆机构的作用下,上部框架4一边向上方移动一边向前方倾斜活动。
[0064] 以上,简单总结为:为了使椅背的上部椅背22向前方倾斜活动,如果乘客操作操作开关,则马达驱动装置使马达621沿规定方向旋转。于是,马达621的输出经由减速齿轮机构使输出变换机构622的蜗杆旋转,因此,啮合的蜗轮也因蜗杆的旋转而沿规定方向旋转。由于蜗轮的旋转,与蜗轮螺合的螺纹轴6233因绕轴的旋转受到限制,而在螺纹的作用下向轴向(下方向)移动,因此输出轴623向下方向移动,从而借助连结部6231使联杆51a向下方移动,因此,联杆51a以由上部框架主体部41支承的后端部为轴向下方(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摇动。由于联杆51a向下方摇动,在联杆51a和52a、下部框架主体部31以及上部框架主体部41形成的非平行4节联杆机构的作用下,上部框架主体部41向前方倾斜活动。此时的上部框架主体部41的旋转中心比下部框架主体部31(甚至比椅背表皮H)更位于靠前的位置。在这里,联杆51b利用旋转传动轴61与联杆51a连动并进行摇动,因此,在联杆51b也随着联杆51a的摇动进行同样的摇动,所连接的上部框架主体部42也沿着与上部框架主体部41同样的轨迹向前方倾斜活动。
[0065] 反之,为了将上部椅背22的倾斜活动回复原位解除相对于下部椅背21的前倾,乘客操作操作开关使马达621反转,从而进行与上述动作相反的动作,上部椅背22向后倾斜活动。
[0066] (第2方式)
[0067] 下面,说明使本发明车辆用座椅装置中的椅背2的上部椅背22前倾的中部弯折机构及驱动单元的第2方式。在本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中,对发挥与第1方式中说明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相同的作用的部件标记相同符号。
[0068] 如图5及图6所示,本方式的椅背2的下部椅背21内配设了下部框架3,上部椅背22内配设了上部框架4。下部框架3的上部与上部框架4的下部部分重叠为上部框架4从两侧进行覆盖,在该重叠部分中的下部框架3和上部框架4之间,配设了使上部框架4相对于下部框架3倾斜活动的机构、即中部弯折机构7。中部弯折机构7由驱动单元8驱动,使上部框架4从下部框架3倾斜活动。
[0069] 下部框架3和上部框架4为具有与第1方式大致相同的形态的部件,因此省略了进一步的说明。
[0070] 中部弯折机构7具有作为引导部的导槽部71a、72a、71b、72b和作为滑动部的滑动凸部73a~76a、73b~76b,所述导槽部71a、72a、71b、72b在固定位于下部框架主体部31及32的上部的框部79a及79b上开口形成为槽状,所述滑动凸部73a~76a、73b~76b是插入并配设在这些导槽部71a、72a、71b及72b内而能够在其内部沿槽的形成方向滑动、并且在上部框架主体部41及42的下部固定突出而向内侧方向延伸设置的凸起。
[0071] 作为导槽部71a、72a、71b及72b的形状,采用上部椅背22倾斜活动时的旋转中心比椅背表皮H更靠前方的轨迹,并且在其中配置滑动凸部73a~76a及73b~76b。滑动凸部73a~76a及73b~76b沿槽的形状滑动,从而上部椅背22沿导槽部71a、72a、71b及72b的形状倾斜活动。
[0072] 另外,在配设于下部框架主体部31及32的对应位置的框部79a及79b上,以相同的形状形成了导槽部71a及72a和导槽部71b及72b,因此,对于以下详细描述的对导槽部71a及72a的形状的说明,将直接相当于对导槽部71b及72b的形状的说明。同样,就滑动凸部73a~76a和滑动凸部73b~76b而言,由于在上部框架主体部41及42的对应位置上也以相同的形状形成,因此,对于以下详细描述的对滑动凸部73a~76a的形状的说明,将直接相当于对滑动凸部73b~76b的说明。
[0073] 导槽部71a在下部框架主体部31上部的框部79a的后方形成为向后方凸起的圆弧形槽,并且导槽部72a在该导槽部71a的前方形成为向后方凸起的圆弧形槽。导槽部71a及72a中位于前方的导槽部72a的曲率更大,并且导槽部71a及72a具有同一中心。该中心为上部椅背22倾斜活动时的旋转中心,这两个导槽部71a及72a形成的圆弧角度和配设滑动凸部73b~76b的角度,影响上部椅背22能够单独倾斜活动的角度范围。
[0074] 对形成为一个连续圆弧形槽的导槽部71a内,在上方配设滑动凸部73a、在其下方配设滑动凸部74a这2个部件,因此,限制以滑动凸部73a及74a中的一个为中心的相对旋转。因此,设置有导槽部71a的下部框架主体部31与设置有滑动凸部73a及74a的上部框架主体部41之间的相对移动,仅取决于导槽部71a的形状。同样,对导槽部72a内,在上方配设滑动凸部75a、在下方配设滑动凸部76a,因此,限制以滑动凸部75a及76a中的一个为中心的相对旋转。通过形成2个导槽部71a及72a并且每一个上配设有2个共4个滑动凸部73a~76a,能够减少下部框架主体部31和上部框架主体部41之间的连接中的摇晃。即、滑动凸部的个数有2个足够,但优选有3个以上,尤其是有4个。
[0075] 将滑动凸部73a与滑动凸部75a的配置位置连接而得的延长线,通过上述导槽部71a及72a形成的圆弧的中心,将滑动凸部73a与滑动凸部75a的配置位置连接而得的延长线,也通过该中心。因此,滑动凸部73a~76a在导槽部71a及72a内中能够滑动的范围,是从滑动凸部73a达到该导槽部71a形成的圆弧的上端部的位置到滑动凸部74a达到圆弧的下端部的位置的范围。具体而言,滑动凸部73a~76a在导槽部71a及72a内中能够滑动的范围,是从该导槽部71a形成的圆弧的角度中减去配置了滑动凸部73a及74a的角度的范围。
[0076] 根据图7对该动作进行以下示意性说明。首先,在上部框架主体部41未倾斜活动而与下部框架主体部31平行地配置的情况下(A),滑动凸部74a及76a位于导槽部71a及72a各自的下端部。
[0077] 随着滑动凸部73a~76a在导槽部71a及72a内沿其周向滑动,上部框架主体部41会渐渐倾斜活动。上部框架主体部41的倾斜活动,能够进行到滑动凸部73a及75a与导槽部71a及72a各自的上端部抵接。
[0078] 上部框架主体部41沿导槽部71a及72a的形状动作,因此以该导槽部71a及72a形成的圆弧的中心、即位置T为旋转中心进行倾斜活动。位置T比椅背表皮H靠前,并且在本方式中始终位于同一位置。换言之,位置T与沿椅背2的左右方向穿过就坐乘客P的身体水平延伸的假想轴线同轴。更具体地,该假想轴线沿椅背2的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穿过就坐乘客P的脊柱部或脊椎S。另外,能够自由设定上部框架主体部41倾斜活动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并且能够设定为在倾斜活动时自如变化。
[0079] 驱动单元8具有马达82、外壳83、减速齿轮机构84、联杆85a和85b、连结联杆86a和86b、以及旋转传动轴81。马达82由未图示的马达驱动装置驱动并控制。乘客利用可操作的操作开关,对马达驱动装置进行控制,使其沿正反方向旋转。
[0080] 外壳83被固定在上部框架主体部41的上部。在外壳83内配设有马达82和减速齿轮机构84。马达82以将输出轴821朝向前后方向并将输出轴821插入内部的方式嵌合在外壳83内。减速齿轮机构84具有:配设在外壳83内的蜗杆(省略图示),蜗杆固定于马达82的输出轴821且其旋转轴朝向前后方向;与蜗杆啮合的蜗轮842,其以转轴朝向宽度方向而配设在外壳83内;以及被固定在蜗轮842的轴上的齿轮841。
[0081] 联杆85a具有向前方弯曲了“>”字形的形状,并利用弯曲部摇动自如地支承在上部框架主体部41上。联杆85a在上端部上形成有与齿轮841啮合的扇形齿轮851,在下端部上摇动自如地连结有连结联杆86a的一端部861a。连结联杆86a通过另一端部862a摇动自如地支承框部79a上。
[0082] 在上部框架主体部42侧也形成同样的联杆机构。具体而言,在上部框架主体部42的与上部框架主体部41上支承联杆85a的支承轴对应的部位配设支承轴,从而摇动自如地支承联杆85b。联杆85b下部形成的角度与联杆85a下部形成的角度相同。联杆85b与联杆85a不同,未在上端部形成扇形齿轮。联杆85a及85b以彼此连动的方式由旋转传动轴81作为支承轴而连结起来,与联杆85a的摇动连动,联杆85b也摇动。联杆85b在下端部摇动自如地连结了连结联杆86b的一端部861b。连结联杆86b通过另一端部862b摇动自如地支承在框部79b上。
[0083] 因此,如果联杆85a摇动,下部框架主体部31及32借助框部79a及79b而移动,从而上部框架主体部41及42的间隔发生变化。即、马达82的旋转通过输出轴821旋转蜗杆,从而蜗轮842发生旋转。蜗轮842的旋转被传递到齿轮841,由扇形齿轮851变换为联杆85a的摇动。如果齿轮84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联杆85a沿顺时针方向摇动。于是,由于一端部861a被拉向上方,所以连结联杆86a也向上方移动,并借助另一端部862a拉起框部79a。结果,下部框架主体部31与上部框架主体部41之间的距离缩短。下部框架主体部31及上部框架主体部41以滑动凸部73a~76a在导槽部71a及72a内滑动的方式移动。
相反,如果齿轮84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则联杆85a沿逆时针方向摇动,下部框架主体部31与上部框架主体部41之间的间隔反而增大。
[0084] 联杆85a的摇动还经由旋转传动轴81被传递到联杆85b。联杆85b、连结联杆86b及托架79b的相对配置,除左右颠倒以外,与联杆85a、连结联杆86a及托架79a大致相同,因此,由于联杆85b摇动,托架79b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下部框架主体部32与上部框架主体部42之间的间隔与下部框架主体部31与上部框架主体部41相同地变宽或变窄。
[0085] 以上,简单总结如下。首先,为了使椅背的上部椅背22从直立位置(A)变为向前方倾斜活动的前倾位置(B),乘客操作操作开关,马达驱动装置便会使马达82沿规定方向旋转。于是,马达82的输出经由输出轴821被输入减速齿轮机构84并从齿轮841输出。齿轮84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以经由扇形齿轮851,联杆85按逆时针方向摇动。结果,连结联杆86a向下方移动,从而增加下部框架主体部31与上部框架主体部41之间的间隔。下部框架主体部31与上部框架主体部41之间的相对位置由导槽部71a及72a的形状限制,因此,上部框架主体部41以位置T为旋转中心向前方倾斜活动并到达前倾位置(B)。
[0086] 接着,为了使椅背的上部椅背22从前倾位置(B)变为直立位置(A),乘客操作操作开关,使马达驱动装置动作,从而使马达按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于是,齿轮84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以经由扇形齿轮851,联杆85a按顺时针方向摇动。结果,连结联杆86a向上方移动,从而减小下部框架主体部31与上部框架主体部41之间的间隔。上部框架主体部41以旋转中心为位置T向后方倾斜活动并到达直立位置(A)。
[0087] (变形方式)
[0088] 在车辆用座椅装置的上述第二方式中,框部79a及79b固定位于下部框架主体部31及32的上部,而滑动凸部73a~76a、73b~76b从上部框架主体部41及42的下部固定突出。在变形方式中,该布置可翻转,其中,框部79a及79b可固定位于上部框架主体部
41及42的下部,而滑动凸部73a~76a、73b~76b可从下部框架主体部31及32的上部突出。在该变形方式中,连结联杆86a、86b的另一端部或下端部862a、862b可分别转动自如地连接到下部框架主体部31、32的上部。
[0089] 作为引导部,代替如第2方式所示采用槽形缺口的导槽部,能够采用配设在与导槽部相同的位置的导杆,其是弯曲成上部椅背22倾斜活动的轨迹的形状的杆状部件。
[0090] 适当控制导杆的形状,以使上部椅背22前倾时的旋转中心比椅背表皮H靠前。由于导杆的弯曲为与导槽部相同的形状,能够使上部椅背22以与第2方式相同的轨迹前倾。
[0091] 作为滑动部,能够采用向导杆突出并以该突出方向为旋转轴自如旋转的部件,并且该部件具有能够与导杆紧贴来进行夹持的头端部形状。这些滑动部被配设在与第2方式中的各个滑动凸部相同的位置。
[0092] 上部椅背22前倾时,通过各个滑动部在其头端部上夹持导杆,上部框架主体部41与下部框架主体部31之间的相对位置沿导杆的形状变化。滑动部利用旋转自如的头端部始终不偏离导杆而与其紧贴。即、上部椅背22沿导杆的形状前倾。
[0093] (变形方式2)
[0094] 代替第1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中的驱动单元6,能够采用第2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中采用的驱动单元8。相反,代替第2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中的驱动单元8,也能够采用第1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中采用的驱动单元6。
[0095] 驱动单元6及8均为将马达的旋转运动变换为上下动作(在驱动单元6中为输出杆623的上下运动,在驱动单元8中为连结联杆86a及86b的上下运动)的机构,能够相互更替。
[0096] 通过使具有下部框架、配设在该下部框架上部的上部框架、可将该下部框架和上部框架之间向前方弯曲地连结的中部弯折机构的椅背框架中的上部框架倾斜活动时的旋转中心比椅背表皮靠前,能够应用于以下用途:上部框架倾斜活动时的动作接近乘客向前方弯曲时的动作,能够缩小在椅背表皮与乘客的背部之间出现的偏离,能够减少带给乘客的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