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度调节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80019949.9

文献号 : CN101688674A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成川嘉则池上周司松井伸树

申请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在湿度调节装置(10)的壳体(11)内,形成有左右排列的收纳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第一热交换器室(37)和收纳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第二热交换器室(38)。在热交换器室(37、38)的背面板部(13)一侧形成有室内空气侧通路(32)和室外空气侧通路(34),在热交换器室(37、38)的正面板部(12)一侧形成有供气侧通路(31)和排气侧通路(33)。在背面板部(13)的左右方向的靠中央位置形成有室外空气吸入口(24)和室内空气吸入口(23)。在第一侧面板部(14)的靠近前方的位置形成有供气口(22),在第二侧面板部(15)的靠近前方的位置形成有排气口(21)。供气扇(26)连接着供气口(22),排气扇(25)连接着排气口(21)。由此,能够将空气通过壳体内时的压力损失抑制到很低。

权利要求 :

1.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包括载热体回路(50)和壳体(11),在所述载热 体回路(50)中设置有载有吸附剂的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1、52),并且 载热流体在该载热体回路(50)中流通,所述壳体(11)形成为中空的长方体形 状并收纳有所述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1、52);该湿度调节装置交替 进行冷却所述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一吸附热交换器并加 热另一吸附热交换器的动作和加热所述一吸附热交换器并冷却所述另一吸 附热交换器的动作,将已通过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空气和已通过 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空气中的一方供向室内而将另一方排向室 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内,

形成有沿该壳体(11)彼此相向的正面部(12)及背面部(13)的长边方向排 列的设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第一主空气通路(37)和设有第二吸附热 交换器(52)的第二主空气通路(38),在所述第一及第二主空气通路(37、38)与所述背面部(13)之间,形成有 沿所述背面部(13)的短边方向排列的第一及第二吸入侧通路(32、34),在所述第一及第二主空气通路(37、38)与所述正面部(12)之间,形成有 设有供气扇(26)的供气侧空间(31、36)和设有排气扇(25)的排气侧空间(33、 35);

在所述壳体(11)的与所述正面部(12)正交的一对侧板部(14、15)中的一 侧板部形成有与所述供气侧空间(31、36)连通的供气口(22),而在另一侧板 部形成有与所述排气侧空间(33、35)连通的排气口(21),所述供气扇(26)以从所述背面部(13)一侧吸入空气后向所述供气口(22) 吹出的形态设置,所述排气扇(25)以从所述背面部(13)一侧吸入空气后向所 述排气口(21)吹出的形态设置,在所述背面部(13),形成有与第一吸入侧通路(34)连通的第一吸入口 (24)和与第二吸入侧通路(32)连通的第二吸入口(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背面部(13)的长边方向的靠中央位置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吸入口 (23、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11)内,沿着开有所述供气口(22)的侧板部(14)形成有使空 气绕过所述第一及第二主空气通路(37、38)从所述第一吸入侧通路(34)流向 所述供气侧空间(31、36)的第一副空气通路(81),并且沿着开有所述排气口 (21)的侧板部(15)形成有使空气绕过所述第一及第二主空气通路(37、38)从 所述第二吸入侧通路(32)流向所述排气侧空间(33、35)的第二副空气通路 (82)。

说明书 :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吸附剂来调节空气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迄今为止,利用吸附剂来调节空气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已为人 所知。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包括表面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 换器的湿度调节装置。
[0003]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中,设置有包括两个吸附 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交替进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 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的动作和第二吸附热交 换器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的动作。在作为蒸 发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中,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在作为 冷凝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中,水分脱离开吸附剂被释放到空气中。
[0004]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将已通过各个吸附热交换器 的空气中的一方供向室内而将另一方排向室外。例如,在处于除湿 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里设定有空气在壳体内流通的流通路 径,以便将已通过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中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吸 附热交换器的空气供向室内,并将已通过作为冷凝器工作的另一吸 附热交换器的空气排向室外(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5、图6)。
[0005]还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对室内进行换气。处 于除湿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利用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吸附热交 换器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进行除湿后将该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同时 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与从作为冷凝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中脱离出 来的水分一起排向室外。另一方面,处于加湿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 节装置利用作为冷凝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进 行加湿后将该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同时利用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吸附 热交换器对已吸入的室内空气进行除湿后将该室内空气排向室外。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6-078108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如上所述,在像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中,需要使 两种空气(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不相互混杂地在壳体内流动,而且 还需要对上述两种空气的流通路径进行切换,因而壳体内的空气流 通路径很容易复杂化。并且,若壳体内的空气流通路径变复杂的话, 则在壳体内空气的流动方向会骤然变化,而有可能致使空气通过壳 体内时的压力损失增大。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发明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壳体内 切换空气流通路径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将空气通过壳体内时的压力 损失抑制到很低。-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8]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下述湿度调节装置为对象,即:该湿度调节 装置包括载热体回路50和壳体11,在所述载热体回路50中设置有 载有吸附剂的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1、52,并且载热流体在该 载热体回路50中流通,所述壳体11形成为中空的长方体形状并收 纳有所述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1、52;该湿度调节装置交替进 行冷却所述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一吸附热交换器并 加热另一吸附热交换器的动作和加热所述一吸附热交换器并冷却所 述另一吸附热交换器的动作,将已通过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的空气和已通过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空气中的一方供向室 内而将另一方排向室外。并且,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有沿该壳体 11彼此相向的正面部12及背面部13的长边方向排列的设有第一吸 附热交换器51的第一主空气通路37和设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的第二主空气通路38,在所述第一及第二主空气通路37、38与所 述背面部13之间,形成有沿所述背面部13的短边方向排列的第一 及第二吸入侧通路32、34,在所述第一及第二主空气通路37、38 与所述正面部12之间,形成有设有供气扇26的供气侧空间31、36 和设有排气扇25的排气侧空间33、35;在所述壳体11的与所述正 面部12正交的一对侧板部14、15中的一侧板部形成有与所述供气 侧空间31、36连通的供气口22,而在另一侧板部形成有与所述排 气侧空间33、35连通的排气口21,所述供气扇26以从所述背面部 13一侧吸入空气后向所述供气口22吹出的形态设置,所述排气扇 25以从所述背面部13一侧吸入空气后向所述排气口21吹出的形态 设置,在所述背面部13形成有与第一吸入侧通路34连通的第一吸 入口24和与第二吸入侧通路32连通的第二吸入口23。
[0009]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湿度调节装置10交替进行两种动作。 在冷却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吸附剂并加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的吸附剂的动作中,将冷却用载热流体供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并将加热用载热流体供向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该动作中,流经 第一主空气通路37的空气在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时被除湿, 而流经第二主空气通路38的空气在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时被 加湿。还有,在冷却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吸附剂并加热第一吸附 热交换器51的吸附剂的动作中,将冷却用载热流体供向第二吸附热 交换器52,并将加热用载热流体供向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该动 作中,流经第一主空气通路37的空气在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时被加湿,而流经第二主空气通路38的空气在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 器52时被除湿。
[0010]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空气通过第 一吸入口24流入第一吸入侧通路34,同时空气通过第二吸入口23 流入第二吸入侧通路32。已流入各个吸入侧通路32、34的空气中 的一方流入第一主空气通路37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而另 一方流入第二主空气通路38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已通过 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空气中的一方流入供气侧空间31、36, 而另一方流入排气侧空间33、35。已流入供气侧空间31、36的空 气被供气扇26吸入后从供气扇26朝供气口22吹出。已流入排气侧 空间33、35的空气被排气扇25吸入后从排气扇25朝排气口21吹 出。
[0011]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的壳体11的内部 空间,从壳体11的背面部13朝着正面部12依次形成有吸入侧通路 32、34、主空气通路37、38以及供气侧空间31、36和排气侧空间 33、35。由此,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已通过吸入口23、24流入 的空气便从壳体11的背面部13朝着正面部12流动。还有,在壳体 11内,沿壳体11的正面部12及背面部13的长边方向排列着两个 主空气通路37、38,因而无论在空气通过哪个主空气通路37、38 的情况下,在壳体11内空气的流动方向都是从壳体11的背面部13 朝向正面部12的方向。
[0012]而且,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已从 背面部13一侧流入供气侧空间31、36的空气被从背面部13一侧吸 入空气的供气扇26吸入后,朝着位于侧板部14的供气口22吹出。 还有,在该湿度调节装置10中,已从背面部13一侧流入排气侧空 间33、35的空气被从背面部13一侧吸入空气的排气扇25吸入后, 朝着位于侧板部15的排气口21吹出。
[0013]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 度调节装置中,在所述背面部13的长边方向的靠中央位置形成有第 一及第二吸入口23、24。
[0014]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第一及第二吸入口23、24布置在背面 部13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另一方面,在壳体11内,形成有沿 背面部13的长边方向排列的两个主空气通路37、38。由此,从第 一吸入口24到第一主空气通路37为止的空气流通路径的长度与从 第一吸入口24到第二主空气通路38为止的空气流通路径的长度之 差是很小的。还有,从第二吸入口23到第一主空气通路37为止的 空气流通路径的长度与从第二吸入口23到第二主空气通路38为止 的空气流通路径的长度之差是很小的。
[0015]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 度调节装置中,在所述壳体11内,沿着开有所述供气口22的侧板 部14形成有使空气绕过所述第一及第二主空气通路37、38从所述 第一吸入侧通路34流向所述供气侧空间31、36的第一副空气通路 81,并且沿着开有所述排气口21的侧板部15形成有使空气绕过所 述第一及第二主空气通路37、38从所述第二吸入侧通路32流向所 述排气侧空间33、35的第二副空气通路82。
[0016]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流经第一副空气通路81的空气沿着与 正面部12及背面部13正交的侧板部14流动,并且从背面部13一 侧流入供气侧空间31、36。由此,已从第一副空气通路81流入供 气侧空间31、36的空气很顺利地就被从背面部13一侧吸入空气的 供气扇26吸入。还有,在本发明中,流经第二副空气通路82的空 气沿着与正面部12及背面部13正交的侧板部15流动,并且从背面 部13一侧流入排气侧空间33、35。由此,已从第二副空气通路82 流入排气侧空间33、35的空气很顺利地就被从背面部13一侧吸入 空气的排气扇25吸入。-发明的效果-
[0017]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10的壳体11内,无论在 空气通过哪个主空气通路37、38的情况下,空气的流动方向都是从 壳体11的背面部13朝向正面部12的方向。还有,在该湿度调节装 置10中,供气扇26吸入空气的方向与空气流入供气侧空间31、36 的方向大体一致,并且排气扇25吸入空气的方向与空气流入排气侧 空间33、35的方向大体一致。由此,在壳体11内空气从吸入口23、 24朝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流动的方向大体上仅为从壳体11的背 面部13朝向正面部12的方向。
[0018]因此,根据本发明,通过减少湿度调节装置10的壳体11内空 气流动方向的变化,从而能够使空气通过壳体11内时的压力损失减 小,结果能够削减驱动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所需要的能量。
[0019]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第一及第二吸入口23、24布置在 背面部13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因而从第一吸入口24到达各个 主空气通路37、38的空气流通路径的长度差缩小,并且从第二吸入 口23到达各个主空气通路37、38的空气流通路径的长度差亦缩小。 因此,根据该发明,能够将从第一及第二吸入口23、24开始到各个 主空气通路37、38为止的空气压力损失尽可能地抑制到很低。
[0020]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空气从第一副空气通路81流入供 气侧空间31、36的方向与供气扇26吸入空气的方向大体一致,并 且空气从第二副空气通路82流入排气侧空间33、35的方向与排气 扇25吸入空气的方向大体一致。因此,根据该发明,即使在空气通 过副空气通路81、82而非通过主空气通路37、38的运转状态下, 也能够抑制壳体11内空气流动方向的变化,从而能够使空气通过壳 体11内时的压力损失减小。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表示从正面一侧所看到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在图 1中省略图示壳体的顶板。图2是表示从正面一侧所看到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在图 2中省略图示壳体的一部分及电气设备箱。
图3是表示湿度调节装置的俯视图,在图3中省略图示壳体的 顶板。
图4是表示湿度调节装置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在图4中省略图 示壳体的顶板。
图5是表示从背面一侧所看到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在图 5中省略图示壳体的顶板。
图6是表示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 左侧视图,在图6中省略图示湿度调节装置的一部分。
图7是表示制冷剂回路结构的管道系统图,图7(a)表示第一动 作中的动作情况,图7(b)表示第二动作中的动作情况。
图8是吸附热交换器的示意立体图。
图9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 视图,示出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0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 视图,示出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1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 视图,示出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2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 视图,示出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3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 视图,示出单纯换气运转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符号说明-
[0022]10            湿度调节装置      11            壳体
      12            面板部(正面部)
      13            背面板部(背面部)
      14            第一侧面板部(侧板部)
      15            第二侧面板部(侧板部)
      21            排气口
      22            供气口
      25            排气扇
      26            供气扇
      31            供气侧通路(供气侧空间)
      32            室内空气侧通路(第二吸入侧通路)
      33            排气侧通路(排气侧空间)
      34            室外空气侧通路(第一吸入侧通路)
      35            排气扇室(排气侧空间)
      36            供气扇室(供气侧空间)
      37            第一热交换器室(第一主空气通路)
      38            第二热交换器室(第二主空气通路)
      50            制冷剂回路(载热体回路)
      51            第一吸附热交换器
      52            第二吸附热交换器
      81            第一旁通通路(第一副空气通路)
      82            第二旁通通路(第二副空气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施 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是在调节室内湿度的同时对室内进行换气 的装置,对所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室外空气 OA供向室内,同时将所吸入的室内空气RA排向室外。
[0024](湿度调节装置的整体结构)一边适当参照图1至图6,一边对湿度调节装置10进行说明。 此外,只要没有特别注明,这里说明中所使用的“上”、“下”、“左”、 “右”、“前”、“后”、“近”、“远”都指的是从正面一侧观察湿度调 节装置10时的位置关系。
[0025]湿度调节装置10包括壳体11。还有,在壳体11内收纳着制冷 剂回路50。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 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以及电动膨胀阀55。 在下文中对制冷剂回路50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6]壳体11形成为略扁平且高度较小的长方体形状。该壳体11的 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其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一些(参照图3)。在壳体 11中,形成图1中偏左的较近侧面(即:正面)的部分成为正面板部 12,形成图1中偏右的较远侧面(即:背面)的部分成为背面板部13。 还有,在该壳体11中,形成图1中偏右的较近侧面的部分成为第一 侧面板部14,形成图1中偏左的较远侧面的部分成为第二侧面板部 15。
[0027]在壳体11中,正面板部12和背面板部13彼此相向,第一侧 面板部14和第二侧面板部15彼此相向。第一侧面板部14及第二侧 面板部15实质上分别与正面板部12及背面板部13这两个面板部正 交。在该壳体11中,正面板部12构成正面部,背面板部13构成背 面部,第一侧面板部14及第二侧面板部15构成侧板部。
[0028]在壳体11上形成有室外空气吸入口24、室内空气吸入口23、 供气口22及排气口21。室外空气吸入口24构成第一吸入口,室内 空气吸入口23构成第二吸入口。
[0029]室外空气吸入口24及室内空气吸入口23都位于背面板部 13(参照图3、图5)。室外空气吸入口24布置在背面板部13的下侧 部分。还有,室外空气吸入口24设置在背面板部13的左右方向的 中央偏向第二侧面板部15一侧的位置处。室内空气吸入口23布置 在背面板部13的上侧部分。还有,室内空气吸入口23设置在背面 板部1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偏向第一侧面板部14一侧的位置处。这 样一来,室外空气吸入口24及室内空气吸入口23被设置在背面板 部13的左右方向(即: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
[0030]供气口22布置在第一侧面板部14的靠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 部附近。排气口21设置在第二侧面板部15的靠正面板部12一侧的 端部附近。
[0031]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上游侧隔板71、下游侧隔板72、 中央隔板73、第一隔板74及第二隔板75。这些隔板71至75都直 立地设置在壳体11的底板上,从壳体11的底板一直到顶板将壳体 11的内部空间整个地隔开。
[0032]设置有与正面板部12及背面板部13平行的上游侧隔板71及 下游侧隔板72。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上游侧隔板71设置在背面 板部13附近,下游侧隔板72设置在正面板部12附近。
[0033]上游侧隔板7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壳体1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 小。上游侧隔板71的右端部的大约下半部被切掉,该右端部的上半 部接合在第一侧面板部14上。另一方面,在上游侧隔板71的左端 部和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形成有缝隙。
[0034]下游侧隔板7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上游侧隔板71的左右方向 的宽度小。在下游侧隔板72的右端部和第一侧面板部14之间形成 有缝隙。还有,在下游侧隔板72的左端部和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 也形成有缝隙。
[0035]第一隔板74布置为从右侧封住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 之间的空间。具体来说,第一隔板74布置为与第一侧面板部14平 行且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正交。第一隔板74的前端部 接合在下游侧隔板72的右端部。第一隔板74的后端部接合在上游 侧隔板71上。
[0036]第二隔板75布置为从左侧封住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 之间的空间。具体来说,第二隔板75布置为与第二侧面板部15平 行且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正交。第二隔板75的前端部 接合在下游侧隔板72的左端部。第二隔板75的后端部接合在背面 板部13上。还有,上游侧隔板71的左端部接合在该第二隔板75 上。
[0037]中央隔板73以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正交的形态 设置在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中央隔板73从上游侧 隔板71一直设置到下游侧隔板72,将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 72之间的空间左右隔开。还有,中央隔板73设置在比上游侧隔板 71及下游侧隔板7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略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一侧 的位置处。
[0038]在壳体11内,上游侧隔板71和背面板部13之间的空间被隔 成上下两个空间(参照图2、图5、图6)。在被上下隔开的该空间中, 上侧空间构成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下侧空间构成室外空气侧通路 34。也就是说,在壳体11内的上游侧隔板71和背面板部13之间, 形成有沿壳体11的高度方向(即:背面板部13的短边方向)排列的 室内空气侧通路32和室外空气侧通路34。还有,室外空气侧通路 34构成第一吸入侧通路,室内空气侧通路32构成第二吸入侧通路。
[0039]室内空气侧通路32经由连接着室内空气吸入口23的导管与室 内连通。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设置有用来从空气中去除尘埃等的 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形成为长边朝左右方 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状,是以横穿室内空气侧通路32的形态直立地设 置的。室内空气侧通路32被该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前后隔开。在 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前侧(下游侧)部分 收纳有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该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安装在 壳体11的顶板上,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
[0040]室外空气侧通路34经由连接着室外空气吸入口24的导管与室 外空间连通。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设置有用来从空气中去除尘埃 等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形成为长边朝左 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状,是以横穿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形态直立 地设置的。室外空气侧通路34被该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前后隔开。 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前侧(下游侧)部 分收纳有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该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安装 在壳体11的底板上,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
[0041]如上所述,壳体11内的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 的空间被中央隔板73左右隔开。在被左右隔开的该空间中,中央隔 板73的右侧空间构成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央隔板73的左侧空间 构成第二热交换器室38(参照图1、图3)。也就是说,在壳体11内, 形成有沿壳体11的左右方向(即:正面板部12及背面板部13的长 边方向)排列的第一热交换器室37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第一热交 换器室37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1比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左右方向 的宽度W2大(参照图4)。第一热交换器室37构成第一主空气通路, 第二热交换器室38构成第二主空气通路。
[0042]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收纳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二 热交换器室38中收纳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各个吸附热交换器 51、52整体上形成为长方形的厚板状或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在下文 中对吸附热交换器51、52进行详细的说明。
[0043]吸附热交换器51、52以该吸附热交换器的正面及背面与上游 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平行的形态直立地设置在热交换器室 37、38内。也就是说,吸附热交换器51、52是以横穿热交换器室 37、38的形态设置的。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被吸附热交换器51、 52前后隔开。在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中,吸附热交换器51、52 布置在比热交换器室37、38的前后方向的中央更靠近上游侧隔板 71的位置处。还有,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沿着左右方向排列 设置在大致一条直线上。
[0044]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正面与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距离 Ld比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背面与上游侧隔板71之间的距离 Lu大(参照图4)。也就是说,在各个热交换器室37、38中,吸附热 交换器51、52的前侧(即:下游侧)部分的前后长度比吸附热交换器 51、52的后侧(即:上游侧)部分的前后长度大。
[0045]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设置有液体侧分流器61和气体侧 集管(header)62。包含液体侧分流器61及气体侧集管62的第一吸附 热交换器51整个被收纳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另一方面,第二 吸附热交换器52的包含所有肋片57在内的大部分被收纳在第二热 交换器室38中,但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一部分则贯穿中央隔 板73后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露出。具体来说,附属于第二吸附 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分流器61及气体侧集管62位于第一热交换器 室37内。还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位于连接有液体侧分流器 61及气体侧集管62的端部侧的U字管部59也在第一热交换器室 37内露出。还有,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收纳着制冷剂回路50的 电动膨胀阀55。
[0046]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沿着下游侧隔板72正面的部分被上下 隔开(参照图2、图3、图6)。在被上下隔开的该空间中,上侧空间 构成供气侧通路31,下侧空间构成排气侧通路33。也就是说,在壳 体11内的下游侧隔板72与正面板部12之间,形成有沿壳体11的 高度方向(即:正面板部12的短边方向)排列的供气侧通路31和排 气侧通路33。
[0047]在上游侧隔板71上设置有四个开关式风阀(damper)41至44(参 照图3、图6)。各个风阀41至44形成为大致横长的长方形。具体 来说,在上游侧隔板71的面向室内空气侧通路32的部分(上侧部 分),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 处,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 处。还有,在上游侧隔板71的面向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部分(下侧 部分),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 置处,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 置处。
[0048]若打开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一热 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室 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室 内空气侧风阀42,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 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 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 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 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 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室外空气侧通路34 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 44,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
[0049]在上游侧隔板71上,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位于第一室内空 气侧风阀41的正下方。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及第一室外空气侧 风阀43设置在使该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及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 43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更为靠近中央隔板73(即:更靠近第二侧面板部15)的位置处(参照 图3)。
[0050]还有,在上游侧隔板71上,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位于第二 室内空气侧风阀42的正下方。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及第二室外 空气侧风阀44设置在使该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及第二室外空气 侧风阀44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左右方向 的中央更为靠近中央隔板73(即:更靠近第一侧面板部14)的位置处 (参照图3)。
[0051]在下游侧隔板72上设置有四个开关式风阀45至48(参照图3、 图6)。各个风阀45至48形成为大致横长的长方形。具体来说,在 下游侧隔板72的面向供气侧通路31的部分(上侧部分),第一供气 侧风阀45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处,第二供气侧风 阀46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处。还有,在下游侧隔 板72的面向排气侧通路33的部分(下侧部分),第一排气侧风阀47 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处,第二排气侧风阀48安装 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处。
[0052]若打开第一供气侧风阀45,供气侧通路31与第一热交换器室 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供气侧风阀45,供气侧通路31与 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供气侧风阀46,供气 侧通路31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供气 侧风阀46,供气侧通路31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若打 开第一排气侧风阀47,排气侧通路33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 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排气侧风阀47,排气侧通路33与第一热交 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排气侧风阀48,排气侧通路33 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排气侧风阀48, 排气侧通路33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
[0053]在下游侧隔板72上,第一排气侧风阀47位于第一供气侧风阀 45的正下方。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设置在使该 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 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近中央隔板73(即:更 靠近第二侧面板部15)的位置处(参照图3)。
[0054]还有,在下游侧隔板72上,第二排气侧风阀48位于第二供气 侧风阀46的正下方。第二排气侧风阀48及第二供气侧风阀46设置 在使该第二排气侧风阀48及第二供气侧风阀46各自的左右方向的 中央比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近中央隔板 73(即:更靠近第一侧面板部14)的位置处(参照图3)。
[0055]在壳体11内,供气侧通路31及排气侧通路33与正面板部12 之间的空间被隔板77左右隔开。在该被左右隔开的空间中,隔板 77右侧的空间构成供气扇室36,隔板77左侧的空间构成排气扇室 35。该隔板77直立地设置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近第二侧面板部15 的位置处。供气扇室36及排气扇室35都是从壳体11的底板一直通 到顶板的空间。
[0056]这样一来,在壳体11内的沿着正面板部12的部分,形成有沿 壳体11的左右方向(即:正面板部12的长边方向)排列的供气扇室 36和排气扇室35。供气扇室36与供气侧通路31一起构成供气侧空 间。排气扇室35与排气侧通路33一起构成排气侧空间。
[0057]在供气扇室36中收纳有供气扇26。还有,在排气扇室35中收 纳有排气扇25。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都是离心型多叶风扇(所谓 的西罗克风扇(sirocco fan))。
[0058]具体来说,所述风扇25、26具有风扇转子、风扇壳体86及风 扇马达89。虽未图示出来,不过风扇转子形成为该风扇转子的轴向 长度比直径小的圆筒状,在该风扇转子的周侧面形成有多个叶片。 风扇转子被收纳在风扇壳体86中。吸入口87开在风扇壳体86的一 对侧面(与风扇转子的轴向正交的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还有,在 风扇壳体86形成有从该风扇壳体86的周侧面向外侧突出的部分, 吹出口88位于该部分的突出端。风扇马达89安装在风扇壳体86 的与吸入口87相反一侧的侧面上。风扇马达89联结在风扇转子上, 驱动风扇转子旋转。
[0059]若风扇马达89驱动风扇转子旋转,则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 就通过吸入口87将空气吸入到风扇壳体86内,然后再将风扇壳体 86内的空气从吹出口88吹出。
[0060]供气扇26以风扇壳体86的吸入口87与下游侧隔板72相向的 形态设置在供气扇室36中。还有,该供气扇26的风扇壳体86的吹 出口88以与供气口22连通的状态位于第一侧面板部14。也就是说, 供气扇26是以从壳体11的背面板部13一侧吸入空气后朝供气口 22吹出空气的形态设置的。
[0061]排气扇25以风扇壳体86的吸入口87与下游侧隔板72相向的 形态设置在排气扇室35中。还有,该排气扇25的风扇壳体86的吹 出口88以与排气口21连通的状态位于第二侧面板部15。也就是说, 排气扇25是以从壳体11的背面板部13一侧吸入空气后朝排气口 21吹出空气的形态设置的。
[0062]在供气扇室36中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的压缩机53和四通换 向阀54。压缩机53及四通换向阀54布置在供气扇室36中的供气 扇26和隔板77之间。
[0063]从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气体侧集管62开始延伸出来的 连接管道65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上。该连接管道65贯穿下游侧隔 板72。具体来说,连接管道65贯穿下游侧隔板72的面向供气侧通 路31的部分(上侧部分)中位于中央隔板73右侧的部分(即:面向第 一热交换器室37的部分)。此外,吸附热交换器51的液体侧分流器 61连接在电动膨胀阀55的一端上,而吸附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分 流器61则连接在电动膨胀阀55的另一端上。
[0064]在壳体11内,第一隔板74和第一侧面板部14之间的空间构 成第一副空气通路即第一旁通通路81(参照图2、图3)。还有,在壳 体11内,第二隔板75和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副空 气通路即第二旁通通路82(参照图3、图5)。第一旁通通路81及第 二旁通通路82是从壳体11的底板一直通到顶板的空间。第一旁通 通路81的通路宽度Wb1(即:第一隔板74与第一侧面板部14之间 的距离)比第二旁通通路82的通路宽度Wb2(即:第二隔板75与第 二侧面板部15之间的距离)大(参照图4)。
[0065]第一旁通通路81的起始端(背面板部13一侧的端部)仅与室外 空气侧通路34连通,而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断开。该第一旁通通 路81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下游侧部分 连通。第一旁通通路81的终止端(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与供气 侧通路31、排气侧通路33及供气扇室36之间被隔板78隔开。在 隔板78的面向供气扇室36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一 旁通用风阀83形成为大致纵长的长方形。若打开第一旁通用风阀 83,第一旁通通路81与供气扇室36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 旁通用风阀83,第一旁通通路81与供气扇室36之间便断开。
[0066]第二旁通通路82的起始端(背面板部13一侧的端部)仅与室内 空气侧通路32连通,而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断开。该第二旁通通 路82经由形成在第二隔板75上的连通口76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 中的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下游侧部分连通。第二旁通通路82的 终止端(正面板部12一侧的端部)与供气侧通路31、排气侧通路33 及排气扇室35之间被隔板79隔开。在隔板79的面向排气扇室35 的部分设置有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用风阀84形成为大致 纵长的长方形。若打开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通路82与排 气扇室35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 通路82与排气扇室35之间便断开。
[0067]此外,在图6的右侧视图及左侧视图中,省略图示第一旁通通 路81、第二旁通通路82、第一旁通用风阀83以及第二旁通用风阀 84。
[0068]在湿度调节装置10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二旁通用风阀 84、第一供气侧风阀45、第二供气侧风阀46、第一排气侧风阀47 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构成切换机构。也就是说,在第一供气侧风阀 45、第二供气侧风阀46、第一排气侧风阀47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 关闭,而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打开的状态下, 流经壳体11内的空气就通过第一旁通通路81或第二旁通通路82 而不通过第一热交换器室37及第二热交换器室38。还有,在第一 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关闭,而供气侧风阀45、46 中的一供气侧风阀和排气侧风阀47、48中的一排气侧风阀打开的 状态下,流经壳体11内的空气就通过第一热交换器室37或第二热 交换器室38而不通过第一旁通通路81及第二旁通通路82。
[0069]壳体11的第一侧面板部14的面向室内空气侧通路32及室外 空气侧通路34的部分由过滤器用开关面板17构成。还有,该第一 侧面板部14的面向第一旁通通路81的部分由主开关面板16构成。 过滤器用开关面板17及主开关面板16能自如地安装在壳体11上并 能自如地从壳体11上取下来。
[0070]在壳体11的正面板部12的靠右侧部分安装有电气设备箱90。 此外,在图2及图6中省略图示电气设备箱90。电气设备箱90是 长方体形状的箱子,在该电气设备箱90的内部收纳有控制用基板 91和电源用基板92。控制用基板91及电源用基板92安装在电气设 备箱90的侧板中的与正面板部12邻接的部分(即:背面板)的内侧 面上。在电源用基板92的变换器(inverter)部设置有散热片93。该 散热片93突出设置在电源用基板92的背面,并贯穿电气设备箱90 的背面板和壳体11的正面板部12在供气扇室36中露出(参照图3、 图5)。
[0071]在壳体11内,连接在压缩机53、风扇25、26、风阀41至48 以及湿度传感器96、97等上的引线朝电气设备箱90的内部延伸。 其中,与安装在上游侧隔板71上的风阀41至44的驱动马达相连接 的引线及与湿度传感器96、97相连接的引线通过第一旁通通路81 朝电气设备箱90延伸。
[0072](制冷剂回路的结构)一边参照图7,一边说明所述制冷剂回路50。
[0073]所述制冷剂回路50是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 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及电动膨胀阀55的闭合回 路。该制冷剂回路50通过使已填充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制 冷循环。该制冷剂回路50构成载热体回路,作为载热流体的制冷剂 在该载热体回路中流动。
[0074]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压缩机53的喷出侧连接在四通换向 阀54的第一通口上,该压缩机53的吸入侧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 的第二通口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一端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 的第三通口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另一端经由电动膨胀阀55 连接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一端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另 一端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四通口上。
[0075]所述四通换向阀54能够在第一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且第二通 口和第四通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7(a)所示的状态)与第一通口和第 四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7(b)所示的 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0076]如图8所示,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都 由横向肋片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具有 铜制传热管58和铝制肋片57。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的多 个肋片57分别形成为长方形板状,并以一定的间隔排列。还有,传 热管58成为沿着肋片57的排列方向来回弯曲的蛇形形状。也就是 说,该传热管58构成为:交替地形成有贯穿各个肋片57的直管部 和连接相邻的两个直管部的U字管部59。
[0077]在所述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各个肋片57的表面载有 吸附剂,通过肋片57之间的空气与肋片57所担载的吸附剂接触。 能够用沸石、硅胶、活性炭、具有亲水性官能基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等能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汽的物质作为所述吸附剂。
[0078]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制冷剂回路50构成载热 体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高压气态制冷剂作为加热用载热流 体被供向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作为冷凝器工作的一吸附热交 换器,而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作为冷却用载热流体被供向作为蒸发 器工作的另一吸附热交换器。
[0079]-运转动作-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选择地进行除湿换气运转、加湿 换气运转和单纯换气运转。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及加湿换气运 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 节后将该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 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另一方面,处于单纯 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将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作为供 给空气SA原封不动地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作 为排出空气EA原封不动地排向室外。
[0080](除湿换气运转)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 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在 该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 总为关闭状态。
[0081]在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运转供 气扇26,则室外空气就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被吸入 到壳体11内。还有,若运转排气扇25,则室内空气就作为第二空 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被吸入到壳体11内。
[0082]首先,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在 该第一动作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 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打开状态,第二室内 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 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
[0083]在处于该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7(a)所示, 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该状态的制冷剂回路50中, 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从压缩 机53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电动膨胀阀55 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而第二 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0084]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一 空气经由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 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 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 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除湿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供气侧风阀46流 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 被供向室内。
[0085]另一方面,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 器27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 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 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获得水分的第二 空气经由第一排气侧风阀47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 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0086]其次,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 在该第二动作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 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室内 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 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关闭状态。
[0087]在处于该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7(b)所示, 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在该状态的制冷剂回路50中, 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从压缩 机53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电动膨胀阀55 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而第二 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
[0088]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一 空气经由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 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 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 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除湿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供气侧风阀45流 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 被供向室内。
[0089]另一方面,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 器27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 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 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获得水分的第二 空气经由第二排气侧风阀48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 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0090](加湿换气运转)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 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在 该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 总为关闭状态。
[0091]在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运转供 气扇26,则室外空气就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被吸入 到壳体11内。还有,若运转排气扇25,则室内空气就作为第一空 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被吸入到壳体11内。
[0092]首先,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 在该第一动作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 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室内 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 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关闭状态。
[0093]在处于该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7(a)所示, 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并且,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 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情况相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0094]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一 空气经由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 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 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 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失去水分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排气侧风 阀48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 气口21被排向室外。
[0095]另一方面,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 器28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 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 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加湿的第二空气经 由第一供气侧风阀45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 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0096]其次,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 在该第二动作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 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打开状态,第二室内 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 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
[0097]在处于该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7(b)所示, 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并且,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 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情况相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成为蒸发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
[0098]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一 空气经由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 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 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 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失去水分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排气侧风 阀47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 气口21被排向室外。
[0099]另一方面,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 器28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 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 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加湿的第二空气经 由第二供气侧风阀46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 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0100](单纯换气运转)一边参照图13,一边对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 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即使将室外空气原封不动地供向室内也不 会损害室内舒适性的时期(例如,春季、秋季等中间期)进行该单纯 换气运转。也就是说,在需要对室内进行换气但无需对供向室内的 空气湿度进行调节的情况下执行该单纯换气运转。
[0101]在该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 风阀84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内空气侧 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一 供气侧风阀45、第二供气侧风阀46、第一排气侧风阀47及第二排 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在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制冷剂 回路50中的压缩机53成为停止状态。也就是说,在单纯换气运转 过程中,制冷剂回路50中不进行制冷循环。
[0102]在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运转供 气扇26,则室外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被吸入到壳体11内。已 经由室外空气吸入口24流入到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室外空气通 过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后流入第一旁通通路81,然后经由第一旁 通用风阀83流入到供气扇室36中。已流入到供气扇室36中的室外 空气被供气扇26吸入,然后经由供气口22被供向室内。
[0103]还有,在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 运转排气扇25,则室内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被吸入到壳体11 内。已经由室内空气吸入口23流入到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室内 空气通过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后流入第二旁通通路82,然后经由 第二旁通用风阀84流入到排气扇室35中。已流入到排气扇室35 中的室内空气被排气扇25吸入,然后经由排气口21被排向室外。
[0104]-实施方式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的壳体11的内部空间, 从壳体11的背面板部13朝着正面板部12依次形成有吸入侧通路即 室内空气侧通路32和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主空气通路即第一热交 换器室37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吹出侧通路即供气侧通路31和排 气侧通路33以及供气扇室36和排气扇室35。由此,在壳体11的 内部空间,已经由吸入口23、24流入的空气就会从壳体11的背面 板部13朝正面板部12流动。
[0105]还有,在壳体11内,沿壳体11的左右方向(即:正面板部12 及背面板部13的长边方向)排列着两个热交换器室37、38。由此, 无论在空气通过哪个热交换器室37、38的情况下,在壳体11内空 气的流动方向都是从壳体11的背面板部13朝向正面板部12的方 向。
[0106]而且,在所述湿度调节装置10中,已从背面板部13一侧流入 到供气侧通路31中的空气被从背面板部13一侧吸入空气的供气扇 26吸入后,朝着位于第一侧面板部14的供气口22吹出。还有,在 该湿度调节装置10中,已从背面板部13一侧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 中的空气被从背面板部13一侧吸入空气的排气扇25吸入后,朝着 位于第二侧面板部15的排气口21吹出。
[0107]这样一来,在所述湿度调节装置10的壳体11内,无论在空气 通过哪个热交换器室37、38的情况下,空气的流动方向都是从壳体 11的背面板部13朝向正面板部12的方向。还有,在该湿度调节装 置10中,供气扇26吸入空气的方向与空气流入供气侧通路31及供 气扇室36的方向大体一致,并且排气扇25吸入空气的方向与空气 流入排气侧通路33及排气扇室35的方向大体一致。由此,在壳体 11内空气从吸入口23、24朝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流动的方向大 体上仅为从壳体11的背面板部13朝向正面板部12的方向。
[0108]也就是说,在所述湿度调节装置10的壳体11内,空气的流动 方向以90度以上的角度骤然产生变化的地方减少。因此,根据本实 施方式,能够使空气通过壳体11内时的压力损失减小,结果能够削 减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的耗电量。
[0109]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室内空气吸入口 23及室外空气吸入口24布置在壳体1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即: 背面板部13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另一方面,在壳体11内,形 成有沿壳体11的左右方向(即:背面板部13的长边方向)排列的两 个热交换器室37、38。由此,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开始到第一热 交换器室37为止的空气流通路径的长度与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开 始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为止的空气流通路径的长度之差是很小的。 还有,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开始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为止的空气 流通路径的长度与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4开始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 为止的空气流通路径的长度之差是很小的。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 能够将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3及室外空气吸入口24开始到各个热交 换器室37、38为止的空气压力损失尽可能地抑制到很低。
[0110]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流经第一旁通通路81的 空气沿着与正面板部12及背面板部13正交的第一侧面板部14流 动,并从背面板部13一侧流入供气侧通路31及供气扇室36。由此, 已从第一旁通通路81流入到供气扇室36中的空气很顺利地就被从 背面板部13一侧吸入空气的供气扇26吸入。
[0111]还有,在该湿度调节装置10中,流经第二旁通通路82的空气 沿着与正面板部12及背面板部13正交的第二侧面板部15流动,并 从背面板部13一侧流入排气侧通路33及排气扇室35。由此,已从 第二旁通通路82流入到排气扇室35中的空气很顺利地就被从背面 板部13一侧吸入空气的排气扇25吸入。
[0112]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空气从第一 旁通通路81流入供气扇室36的方向与供气扇26吸入空气的方向大 体一致,并且空气从第二旁通通路82流入排气扇室35的方向与排 气扇25吸入空气的方向大体一致。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空气 通过旁通通路81、82而不通过热交换器室37、38的单纯换气运转 过程中,也能够在壳体11内使空气的流动方向以90度以上的角度 骤然产生变化的地方减少,从而能够使空气通过壳体11内时的压力 损失减小。
[0113]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壳体11内形成有 旁通通路81、82,已流入旁通通路81、82的空气不通过吸附热交 换器51、52就从壳体11中流出。若在无需调节空气湿度的运转状 态下进行单纯换气运转的话,则已吸入到壳体11内的空气不经由吸 附热交换器51、52就从壳体11中通过。也就是说,在处于不对空 气湿度进行调节的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流经 壳体11内的空气绕过吸附热交换器51、52进行流动。
[0114]由此,在不对空气湿度进行调节的运转过程中空气也通过吸附 热交换器的现有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当处于该运转过程中时空气中 的臭气物质会逐渐积存在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剂中,而与此相对在 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臭气物质并没有像上述那样积存 到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削减在不 对空气湿度进行调节的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积存到吸附热交换器 51、52中的臭气物质的量,从而能够避免再开始对空气湿度进行调 节后臭气物质从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脱离出来而损坏室内舒适性 的情况出现。
[0115]如上所述,在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及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 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反复交替进行:已通过第一热交换器室37 的空气被供气扇26吸入而同时已通过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空气被 排气扇25吸入的动作和已通过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空气被排气扇 25吸入而同时已通过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空气被供气扇26吸入的 动作。
[0116]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面向第一热 交换器室37而设的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 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设置在靠近中央隔板 73的位置处(即:尽可能远离供气扇26且尽可能靠近排气扇25的 位置)。还有,在该湿度调节装置10中,面向第二热交换器室38而 设的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 风阀46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设置在靠近中央隔板73的位置处(即: 尽可能远离排气扇25且尽可能靠近供气扇26的位置)。
[0117]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从第一热交换器 室37开始通过第一供气侧风阀45到达供气扇26为止的空气的压力 损失和从第二热交换器室38开始通过第二供气侧风阀46到达供气 扇26为止的空气的压力损失之差减小。还有,从第一热交换器室 37开始通过第一排气侧风阀47到达排气扇25为止的空气的压力损 失和从第二热交换器室38开始通过第二排气侧风阀48到达排气扇 25为止的空气的压力损失之差减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湿度 调节装置10,即使在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及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交 替地切换为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也能够不调节供气扇26及排气扇 25的转速就使从供气口22及排气口21吹出的空气的流量大致保持 一定。
[0118]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第一吸附热交换 器51的正面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正面与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 距离Ld比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背面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背 面与上游侧隔板71之间的距离Lu大(参照图4)。也就是说,在各个 热交换器室37、38中,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下游侧通路的长度 比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上游侧通路的长度大。由此,在各个热 交换器室37、38中,因为靠近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的吸附热交换 器51、52的下游侧部分比较宽,所以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 的整个面上空气的流速得以实现平均化。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 能够使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性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0119]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供气扇26及排气 扇25是以该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各自的吸入口87与下游侧隔板 72相向的形态设置的。由此,已通过设置在下游侧隔板72上的风 阀45至48的空气就会很顺利地流入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的吸入 口87。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少从供气侧通路31到供气 扇26之间以及从排气侧通路33到排气扇25之间的空气紊流现象, 从而能够降低空气通过壳体11内时的压力损失。
[0120]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用来对电源用基 板92的变换器进行冷却的散热片93在供气扇室36中露出,流经供 气扇室36的空气便从散热片93获得热量。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 因为不需要另外设置向散热片93运送冷却用空气的部件,所以能够 简化湿度调节装置10的结构。
[012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50中,可以进行将制冷循环的高压 设定成高于制冷剂临界压力的值的超临界循环。在这样的情况下, 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的一吸附热交换器 就作为气体冷却器工作,而另一吸附热交换器就作为蒸发器工作。
[0122]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可以通过向第一 吸附热交换器51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供给冷水或温水来对吸附 剂进行冷却或加热。在这种情况下,用来将冷水或温水供向吸附热 交换器51、52的管路便构成载热体回路,作为载热流体的冷水或温 水就在该载热体回路中流动。
[0123]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但并没有意图对本 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它的用途范围加以限制。-产业实用性-
[0124]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用来对室内湿度进行调节的湿度调节装 置是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