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10264145.1

文献号 : CN10173651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袁新林徐艳华胡红

申请人 :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该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包括两个纬平针地组织,通过在两个纬平针地组织的线圈纵行之间和线圈横列中分别衬入四组经纱和三组纬纱,实现织物中同时具有多层经纱和多层纬纱,增加织物中的衬纱层数,降低经纱与纬纱衬入根数的差异,减少了织物轴向力学性能的差异性,提高织物的厚度,且织物厚度均匀,结构对称,扩大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包括前纬平针地组织和后纬平针地组织,前纬平针地组织和后纬平针地组织通过每一线圈横列各自相对应的沉降弧交错绕行而连接成一体,并于前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和后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之间分别衬入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组经纱,同时每一个线圈横列皆衬入有三组纬纱,所述三组纬纱中,第一组纬纱衬于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组经纱之间,而第二组纬纱衬于前纬平针地组织圈柱与第一组经纱之间,第三组纬纱则衬于后纬平针地组织圈柱与第二组经纱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和后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内分别衬入第三组经纱和第四组经纱,且第三组经纱位于第一组纬纱和第二组纬纱之间,而第四组经纱则衬于第一组纬纱和第三组纬纱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层衬经衬纬的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线圈横列中,针对于同一根第一组经纱,所述第一组纬纱在其中一个线圈横列中位于该第一组经纱的前面,而在另一个线圈横列中则位于该第一组经纱的后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层衬经衬纬的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纬纱包括两根纬纱,且该两根纬纱平行地衬入相邻的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组经纱之间。

4.一种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的横机纱线喂入装置,包括横机机架、前针床、后针床、设置于前针床上的前针床织针、设置于后针床上的后针床织针以及机头三角座,前针床和后针床的针槽中分别设置有前经纱定位器和后经纱定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针床和后针床之间设置导纱器导杆,该导纱器导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纬纱导纱器,而导纱器导杆的另一端则与一可沿导轨移动的滑块连接,且第一纬纱导纱器与导杆滑套之间的导纱器导杆杆体上还设置有针织纱导纱器,所述导纱器导杆的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前针床和后针床上方的导纱器,每组导纱器包括第二纬纱导纱器、第一经纱导纱器组以及第二经纱导纱器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衬经衬纬的机织针织复合结构横机纱线喂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经纱导纱器组平行于针床方向水平安装在第一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上,且该第一经纱导纱器安装板通过支撑滑杆可前后移动地连接在横机机架上,所述支撑滑杆上设置有滑杆滑套,而第二经纱导纱器组则平行于针床方向水平安装于可沿第一经纱导纱器安装板前后移动的第二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且每一个第二经纱导纱器的安装部位恰好位于相邻两第一经纱导纱器间距相对应的第二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上,另所述第二纬纱导纱器活动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衬经衬纬的机织针织复合结构横机纱线喂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经纱导纱器组靠近导纱器导杆设置,而第二经纱导纱器组则远离导纱器导杆设置。

7.一种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1)将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组经纱从线圈纵行方向喂入编织区域,并且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组经纱都被喂到两枚织针之间,而后将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组经纱相互交换位置;

(2)在步骤(1)中的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组经纱处于闭口位置时,分别把第二组纬纱和第三组纬纱喂入到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的针背下面;

(3)将第三组经纱和第四组经纱从线圈纵行方向喂入编织区域,且每根第三组经纱都被喂到前针床的两枚织针之间,同时每根第四组经纱都被喂到后针床的两枚织针之间;

(4)在第三组经纱和第四组经纱处于最大开口时,针织纱导纱器把针织纱喂入前针床织针或后针床织针的针钩里,接着对应地把第一组纬纱喂入正在编织的前针床织针或后针床织针的针背下面,同时,在前针床织针退圈前衬入第一组纬纱,或者在后针床织针成圈后衬入第一组纬纱;

(5)通过一个往复编织过程,编织出两个线圈横列即可进行下一个循环编织。

说明书 :

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

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横机纱线喂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机织和针织是将纱线形成织物结构的两大传统的纺织加工方法。在机织结构中,由于经纱与纬纱以近似直线的形态存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表现出较好的结构稳定性、较小的延伸性和较低的弹性,由于经纬纱相互交织,因此不易分层,但适型性较差;在针织结构中,由于经纱或纬纱主要以线圈的形态存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线圈可以变形,纱线可以滑移,表现出较大的延伸性和较高的弹性,适型性好,但结构稳定性较差。
[0003] 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克服单一机织结构或针织结构的缺陷,而同时融合两种结构的特点,满足某些领域对织物性能的特殊要求,如复合材料增强等。公开号为CN101307527A的中国专利所述多层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比普通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增加了衬入纬纱的层数,增加了织物的厚度,提高了织物抗平面外冲击的能力。公开号为CN101581008A的中国专利所述多层均匀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在每一个线圈横列中衬入的纬纱都为三组,与多层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相比,解决由于衬入的纬纱层数和衬入密度不同而导致的织物厚度不均匀,结构不对称的技术问题。
[0004] 但现有的这些多层衬纱技术,在地组织线圈横列中,能衬入三组纬纱,即四层纬纱,而在地组织线圈纵行之间只能衬入两层经纱,经纱衬入层数较少,因此经纱与纬纱衬入根数的差异较大,织物轴向力学性能的差异性较大,且织物厚度较小,导致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发明内容

[0005]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以解决由于衬入的经纱层数较少,因此经纱与纬纱衬入根数的差异较大,织物轴向力学性能的差异性较大,且织物厚度较小,导致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的技术问题。
[0006] 为实现以上的技术目的,本发明将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7] 一种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包括前纬平针地组织和后纬平针地组织,前纬平针地组织和后纬平针地组织通过每一线圈横列各自相对应的沉降弧交错绕行而连接成一体,并于前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和后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之间分别衬入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组经纱,同时每一个线圈横列皆衬入有三组纬纱,所述三组纬纱中,第一组纬纱衬于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组经纱之间,而第二组纬纱衬于前纬平针地组织圈柱与第一组经纱之间,第三组纬纱则衬于后纬平针地组织圈柱与第二组经纱之间,另外,所述前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和后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内分别衬入第三组经纱和第四组经纱,且第三组经纱位于第一组纬纱和第二组纬纱之间,而第四组经纱则衬于第一组纬纱和第三组纬纱之间。
[0008] 相邻的两个线圈横列中,针对于同一根第一组经纱,所述第一组纬纱在其中一个线圈横列中位于该第一组经纱的前面,而在另一个线圈横列中则位于该第一组经纱的后面。
[0009] 所述第一组纬纱包括两根纬纱,且该两根纬纱平行地衬入相邻的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组经纱之间。
[0010] 根据以上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的有益效果:
[0011] 本发明所述的在地组织线圈纵行之间能同时衬入四层经纱和四层纬纱,则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而在地组织线圈纵行之间只能衬入两层经纱,经纱衬入层数较少,因此经纱与纬纱衬入根数的差异较大,织物轴向力学性能的差异性较大,且织物厚度较小,导致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的技术问题,同时本发明所述织物的厚度可改变所衬入的经纱和纬纱的粗细而进行调节,可用于编织厚型机织针织复合结构,满足复合材料对增强结构厚度方面的需要,而织物的密度可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化,在经纬纱线较细时,仍然有一定的结构稳定性,悬垂性还可以根据地组织线圈的大小而调节。
[0012]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层衬经衬纬的机织针织复合结构横机纱线喂入装置,包括横机机架、前针床、后针床、设置于前针床上的前针床织针、设置于后针床上的后针床织针以及机头三角座,前针床和后针床的针槽中分别设置有前经纱定位器和后经纱定位器,所述前针床和后针床之间设置导纱器导杆,该导纱器导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纬纱导纱器,而导纱器导杆的另一端则与一可沿导轨移动的滑块连接,且第一纬纱导纱器与导杆滑套之间的导纱器导杆杆体上还设置有针织纱导纱器,所述导纱器导杆的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前针床和后针床上方的导纱器,每组导纱器包括第二纬纱导纱器、第一经纱导纱器组以及第二经纱导纱器组。
[0013] 所述第一经纱导纱器组平行于针床方向水平安装在第一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上,且该第一经纱导纱器安装板通过支撑滑杆可前后移动地连接在横机机架上,所述支撑滑杆上设置有滑杆滑套,而第二经纱导纱器组则平行于针床方向水平安装于可沿第一经纱导纱器安装板前后移动的第二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且每一个第二经纱导纱器的安装部位恰好位于相邻两第一经纱导纱器间距相对应的第二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上,另所述第二纬纱导纱器活动设置。
[0014] 所述第一经纱导纱器组靠近导纱器导杆设置,而第二经纱导纱器组则远离导纱器导杆设置。
[0015] 因此,通过使用该横机纱线喂入装置来实现本发明所述具有多层衬经衬纬的机织针织复合结构的编织,另外通过该装置可知,本发明能在地组织的线圈横列中都衬入四层纬纱,线圈纵行之间能衬入四层经纱,得到经纱和纬纱的衬入层数都较多,经纱与纬纱衬入根数差异较小,轴向力学性能的差异性较小,结构对称性好,厚度较大且均匀的机织针织复合结构,以满足复合材料特殊的使用要求,同时该装置结构简单,调节方便,适用纱线面广,除常规纱外,还适用于高强高模纱线的编织,如玻璃纤维粗纱、玄武岩纤维粗纱、碳纤维粗纱等。
[0016] 本发明的再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的编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将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组经纱从纵向喂入编织区域,并且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组经纱都被喂到两枚织针之间,而后将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组经纱相互交换位置;(2)在步骤(1)中的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组经纱处于闭口位置时,分别把第二组纬纱和第三组纬纱喂入到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的针背下面;(3)将第三组经纱和第四组经纱从纵向喂入编织区域,且每根第三组经纱都被喂到前针床的两枚织针之间,同时每根第四组经纱都被喂到后针床的两枚织针之间;(4)在第三组经纱和第四组经纱处于最大开口时,针织纱导纱器把针织纱喂入前针床织针或后针床织针的针钩里,接着对应地把第一组纬纱喂入正在编织的前针床织针或后针床织针的针背下面,同时,在前针床织针退圈前衬入第一组纬纱,或者在后针床织针成圈后衬入第一组纬纱;(5)通过一个往复编织过程,编织出两个线圈横列即可进行下一个循环编织。
[0017] 由此知,本发明所述的编织方法灵活,经纱导纱器和纬纱导纱器根据结构变化要求可以有不同的工作状态和穿纱方式,能生产出不同衬纱层数、不同经纱或纬纱的衬入密度、不同厚度的机织针织复合结构。

附图说明

[0018]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19] 图1本发明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本发明所述装置立体示意图;
[0021] 图3本发明所述装置侧视图;
[0022] 图4初始状态示意图;
[0023] 图5编织过程示意图;
[0024] 图6编织过程示意图;
[0025] 图7编织过程示意图;
[0026] 图8编织过程示意图;
[0027] 图9编织过程示意图;
[0028] 图10编织过程示意图;
[0029] 图11编织过程示意图;
[0030] 图12编织过程示意图;
[0031] 图13编织过程示意图;
[0032] 图14编织过程示意图;
[0033] 其中:前纬平针地组织1后纬平针地组织1’ 第一组经纱2 第二组经纱2’ 第三组经纱3 第四组经纱3’第一组纬纱4/4’ 第二组纬纱5 第三组纬纱5’ 前纬平针地组织线圈沉降弧6 后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6’ 前纬平针地组织线圈圈柱7 后纬平针地组织线圈圈柱7’;
[0034] 第一纬纱导纱器8针织纱导纱器9 前第二纬纱导纱器10 后第二纬纱导纱器10’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 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 前第二经纱导纱器12 后第二经纱导纱器12’导纱器导杆13 导轨14 滑块15 导杆滑套16 前支撑滑杆17 后支撑滑杆17’前滑杆滑套18 后滑杆滑套18’前经纱定位器19 后经纱定位器19’。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36]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包括前纬平针地组织1和后纬平针地组织1’,前纬平针地组织1和后纬平针地组织1’通过每一线圈横列各自相对应的沉降弧6和6’交错绕行而连接成一体,并于前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6和后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6’之间分别衬入第一组经纱2和第二组经纱2’,且前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6与后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6’相交而成“8”字形,因此,于前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6与后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6’形成的“8”字形孔内分别衬入第一组经纱2和第二组经纱2’,同时每一个线圈横列皆衬入有三组纬纱,所述三组纬纱中,第一组纬纱4或4’衬于第一组经纱2和第二组经纱2’之间,该第一组纬纱4或4’包括两根纬纱,同时该两根纬纱平行地衬入相邻的第一组经纱2和第二组经纱2’之间,而第二组纬纱5衬于前纬平针地组织圈柱7与第一组经纱2之间,第三组纬纱5’则衬于后纬平针地组织圈柱7’与第二组经纱2’之间,所述前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6和后纬平针地组织沉降弧6’内分别衬入第三组经纱3和第四组经纱3’,且第三组经纱3衬于第一组纬纱4或4’和第二组纬纱5之间,而第四组经纱
3’则衬于第一组纬纱4或4’和第三组纬纱5’之间。
[0037] 另外,相邻的两个线圈横列中,针对于同一根第一组经纱2,所述第一组纬纱4或4’在其中一个线圈横列中位于该第一组经纱2的前面,而在另一个线圈横列中则位于该第一组经纱2的后面;或者针对于同一根第二组经纱2’,所述第一组纬纱4或4’在其中一个线圈横列中位于该第二组经纱2’的后面,而在另一个线圈横列中则位于该第二组经纱2’的前面。
[0038]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多层衬经衬纬的机织针织复合结构横机纱线喂入装置,包括横机机架、前针床、后针床、设置于前针床上的前针床织针、设置于后针床上的后针床织针以及机头三角座,前针床和后针床的针槽中分别设置有前经纱定位器19和后经纱定位器19’,所述前针床和后针床之间设置导纱器导杆13,该导纱器导杆1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纬纱导纱器8,而导纱器导杆13的另一端则与一可沿导轨14移动的滑块15连接,则所述导纱器导杆13可沿导轨14滑动,导纱器导杆13上设置有导杆滑套16,且第一纬纱导纱器8与导杆滑套16之间的导纱器导杆13杆体上还设置有针织纱导纱器9,所述导纱器导杆13的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前针床和后针床上方的导纱器,每组导纱器包括第二纬纱导纱器10或10’、第一经纱导纱器组11或11’以及第二经纱导纱器组12或12’。
[0039] 所述第一经纱导纱器组11或11’平行于针床方向水平安装在第一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上,且该第一经纱导纱器安装板通过支撑滑杆17或17’可前后移动地连接在横机机架上,所述支撑滑杆17或17’上对应地设置有滑杆滑套18或18’,而第二经纱导纱器组12或12’则平行于针床方向水平安装于可沿第一经纱导纱器安装板前后移动的第二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且每一个第二经纱导纱器的安装部位恰好位于相邻两第一经纱导纱器间距相对应的第二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上,另所述第二纬纱导纱器10以及10’活动设置。
[0040] 所述第一经纱导纱器组11或11’靠近导纱器导杆13设置,而第二经纱导纱器组12或12’则远离导纱器导杆13设置。
[0041] 其中,为介绍该横机纱线喂入装置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的方便,将位于前针床上方的第二纬纱导纱器、第一经纱导纱器组以及第二经纱导纱器组分别对应地表述为前第二纬纱导纱器10、前第一经纱导纱器组11以及前第二经纱导纱器组12,而位于后针床上方的第二纬纱导纱器、第一经纱导纱器组以及第二经纱导纱器组则分别对应地表述为第二纬纱导纱器10’、第一经纱导纱器组11’以及第二经纱导纱器组12’。
[0042] 使用时,前第二经纱导纱器12和后第二经纱导纱器12’分别将第三组经纱3和第四组经纱3’从纵向喂入编织区域,每根经纱喂到两枚织针之间,第三组经纱3和第四组经纱3’到达编织区域后由前经纱定位器19和后经纱定位器19’确保它们在正确的针距位置。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分别将第一组经纱2和第二组经纱2’从纵向喂入编织区域,第一组经纱2和第二组经纱2’到达编织区域后由前经纱定位器19和后经纱定位器19’确保每根第一组经纱2和第二组经纱2’喂到两枚织针之间,保证正确的针距位置。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分别通过前支撑滑杆17和后支撑滑杆17’沿前滑杆滑套18和后滑杆滑套18’的前后移动交换它们的位置,可以处于闭合和开口两种状态。与此同时,前第二经纱导纱器12和后第二经纱导纱器12’分别在第三组经纱3和第四组经纱3’的作用下,分别在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上滑动而处于闭合状态,前第二经纱导纱器12和后第二经纱导纱器12’分别在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的作用下,分别在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上滑动而处于开口状态。前第二纬纱导纱器10和后第二纬纱导纱器10’在第一组经纱2、第二组经纱2’和第三组经纱3、第四组经纱3’处于闭口状态时,平行针床表面左右移动,分别把第二组纬纱5和第三组纬纱5’垫到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的针背下面。针织纱导纱器9和第一纬纱导纱器8在第一组经纱2、第二组经纱2’和第三组经纱3、第四组经纱3’处于最大开口状态时,在导纱器导杆13的带动下,进入或退出经纱开口,一起沿针床表面平行移动,针织纱导纱器9把用于编织前纬平针地组织1或后纬平针地组织1’的针织纱对应地喂入前针床织针或后针床织针的针钩里,第一纬纱导纱器8把第一组纬纱4或第一组纬纱4’喂入正在编织的前针床织针或后针床织针的针背下面。当导纱器导杆13从导轨14一侧进入第一组经纱2、第二组经纱2’和第三组经纱3、第四组经纱3’的开口时,第一纬纱导纱器8超前地在前针床织针退圈前喂入第一组纬纱4或4’。当导纱器导杆13返回到导轨14一侧时,第一纬纱导纱器8滞后地在后针床织针成圈后喂入第一组纬纱4或
4’。随后第一组经纱2和第二组经纱2’交织,将两次喂入的第一组纬纱4或4’夹持住。
[0043] 另外,改变前第二纬纱导纱器10和后第二纬纱导纱器10’的工作状态(工作或不工作)及它们的穿纱状态(穿纱或不穿纱),或改变前第二经纱导纱器12、后第二经纱导纱器12’、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的穿纱状态(穿纱或不穿纱或部分穿纱),可以得到不同衬纱层数、不同经纱或纬纱的衬入密度、不同厚度的机织针织复合变化结构。
[0044] 如图4至14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多层衬经衬纬的机织针织复合结构的编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45] 初始位置:如图4所示,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刚完成上一成圈循环的编织过程,处于最低位置。此时前第二经纱导纱器12、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二经纱导纱器12’、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分别处于最大开口位置,其中前第二经纱导纱器12、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处于机器前面位置,后第二经纱导纱器12’、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处于机器后面位置。机头三角座、针织纱导纱器9和第一纬纱导纱器8处于导轨14一侧,前第二纬纱导纱器10和后第二纬纱导纱器10’处于导轨14相对的一侧,它们都位于工作织针所形成的编织区域的外面;由第一纬纱导纱器8分两次喂入的两根第一组纬纱4处于前纬平针地组织1和后纬平针地组织1’的线圈横列之间,同时也处于相邻的第一组经纱2、第二组经纱
2’之间。
[0046] 第一次衬纬准备:如图5所示,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开始第一次交换位置,当它们处于闭口位置时停止,前第二经纱导纱器12和后第二经纱导纱器12’分别在第三组经纱3和第四组经纱3’的作用下,分别跟随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移动,也处于闭合状态,此时第一组经纱2、第二组经纱2’与第三组经纱3、第四组经纱3’都处于垂直状态,为第一次衬纬做好准备。
[0047] 第一次衬纬:如图6所示,前第二纬纱导纱器10和后第二纬纱导纱器10’从导轨14相对的一侧往编织区域移动,分别把第二组纬纱5和第三组纬纱5’垫入到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针背下面。
[0048] 第一次交换经纱导纱器的位置:如图7所示,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从闭口位置继续完成交换运动,前第二经纱导纱器12和后第二经纱导纱器12’分别在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的作用下,分别在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上滑动,当达最大开口位置时,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二经纱导纱器12’处于机器后面位置,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前第二经纱导纱器12处于机器前面位置。
[0049] 前针床第一横列的编织:三角座、针织纱导纱器9和第一纬纱导纱器8,从导轨14一侧往编织区域移动,针织纱导纱器9和第一纬纱导纱器8进入两组经纱形成的开口里,完成如下的编织过程:
[0050] (1)退圈:如图8所示,在前针床机头三角的作用下,前针床织针上升到最高位置,旧线圈20移到针杆上。
[0051] (2)垫纱:在前针床机头三角的作用下,前针床织针开始下降,针织纱导纱器9把针织纱1垫到前针床织针的针钩内,与此同时,第一纬纱导纱器8提前在前针床织针退圈前衬入第一组纬纱4’。
[0052] (3)脱圈、弯纱、成圈:如图9所示,在前针床机头三角的作用下,织针继续下降,旧线圈20脱到新弯成的线圈21上,当织针下降到最低点时,新线圈21完全形成。此时,由第一纬纱导纱器8超前喂入的第一组纬纱4’处于前针床新线圈横列的里面。
[0053] 当前针床第一个横列编织完成时,三角座、针织纱导纱器9和第一纬纱导纱器8都处于导轨14相对的一侧,导纱器导杆13位于第一组经纱2和第二组经纱2’所形成的开口中。
[0054] 后针床第一横列的编织:三角座、针织纱导纱器9和第一纬纱导纱器8往回移动,针织纱导纱器9和第一纬纱导纱器8从两组经纱形成的开口退出,完成如下的编织过程:
[0055] (1)退圈:如图10所示,在后针床机头三角的作用下,后针床织针上升到最高位置,旧线圈20’移到针杆上。
[0056] (2)垫纱:在后针床机头三角的作用下,后针床织针开始下降,针织纱导纱器9把针织纱1’垫到前针床织针的针钩内,与此同时,第一纬纱导纱器8滞后在后针床织针成圈后衬入第一组纬纱4’。
[0057] (3)脱圈、弯纱、成圈:如图11所示,在后针床机头三角的作用下,后针床织针继续下降,旧线圈20’脱到新弯成的线圈21’上,当织针下降到最低点时,新线圈21’完全形成。此时,由第一纬纱导纱器8滞后喂入的第一组纬纱4’处于后针床新线圈横列的里面。
[0058] 当后针床第一个横列编织完成时,三角座、针织纱导纱器9和第一纬纱导纱器8都回到导轨14的一侧。
[0059] 第二次衬纬准备:如图12所示,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开始第二次交换位置,当它们处于闭口位置时停止,前第二经纱导纱器12和后第二经纱导纱器12’分别在第三组经纱3和第四组经纱3’的作用下,分别跟随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移动,也处于闭合状态,此时第一组经纱2、第二组经纱2’和第三组经纱3、第四组经纱3’都处于垂直状态,为第二次衬纬做好准备。
[0060] 第二次衬纬:如图13所示,前第二纬纱导纱器10和后第二纬纱导纱器10’从机器导轨14一侧往导轨14相对的一侧回程移动,分别把第二组纬纱5和第三组纬纱5’垫入到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针背下面。
[0061] 第二次交换经纱导纱器的位置:如图14所示,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从闭口位置继续完成交换运动,前第二经纱导纱器12和后第二经纱导纱器12’分别在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的作用下,分别在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上滑动,当达最大开口位置时,前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前第二经纱导纱器12处于机器前面位置,后第一经纱导纱器11’和后第二经纱导纱器12’处于机器后面位置。
[0062] 前针床第二横列、后针床第二横列的编织:三角座、针织纱导纱器9和第一纬纱导纱器8,从导轨14一侧往编织区域移动,然后回复,前针床织针与后针床织针分别完成与上述前针床第一横列、后针床第一横列完全一样的编织过程。当三角座、针织纱导纱器9和第一纬纱导纱器8回到导轨14一侧的位置时,一个新的前针床线圈横列和一个新的后针床线圈横列已编织完成。这时,针织机所有的机构又回到初始位置,新的重复单元的编织又可开始进行。一个重复单元由前纬平针地组织1的两个线圈横列和后纬平针地组织1’两个线圈横列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