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尼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10264010.5

文献号 : CN10173744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杜成华

申请人 : 杜成华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末端释放的阻尼器,阻尼器的缸体包括:圆管和连接于圆管末端的多边形管、或椭圆形管、或壁间设有至少一条凹槽的双层管、或内壁带凸筋的管体。缸体中的活塞上套有密封圈,该密封圈的外圈设有:适于在密封圈上构成基础过流通道的基础过流槽,和适于在密封圈上形成可变过流通道的切边,该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适于随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活塞上无基础过流通道。由于密封圈的外圈设有基础过流通道和可变过流通道,使用时,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适于随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基础过流通道的截面积基本不变。本阻尼器具有耐冲击、阻尼力稳定(阻尼器所受外力不变时)、无空程、运行平稳、静音等优点。

权利要求 :

1.一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阻尼器的缸体(1)包括:圆管(1-2)和连接于圆管(1-2)末端的多边形管(1-1)、或椭圆形管、或壁间设有至少一条凹槽的双层管、或内壁带凸筋的管体;

缸体(1)中的活塞(6)上套有密封圈(a),该密封圈(a)的外圈设有:适于构成基础过流通道的基础过流槽(a1)和适于形成可变过流通道的切边(a2),该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适于随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所述活塞(6)上无基础过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1)内的活塞杆(7)上套有复合气囊(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气囊(4)为由橡塑发泡成型,其包括一千至十万个小气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1)末端的封堵组件(2)包括:截面为工字形的封堵(2-1)、套于封堵(2-1)的凹槽中的密封件(2-2)和设于封堵(2-1)中心轴上的排油通道(2-4)末端的钢珠(2-3);封堵(2-1)上设有与缸体(1)末端配合的倒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过流槽(a1)为V形槽、U形槽或弧形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边(a2)与所述基础过流槽(a1)相邻和/或相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过流槽(a1)为1-6个,所述切边(a2)为1-4个,切边(a2)为直线形或弧形。

8.一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阻尼器的缸体(1)包括:圆管(1-2)和连接于圆管(1-2)末端的多边形管(1-1)、或椭圆形管、或壁间设有至少一条凹槽的双层管、或内壁带凸筋的管体;

缸体(1)中的活塞(6)上套有密封圈(a),密封圈(a)的外圈设有可变过流通道的切边(a2),且该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适于随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活塞(6)上设有基础过流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边(a2)为1-4个,切边(a2)为直线形或弧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1)内的活塞杆(7)上套有复合气囊(4);

所述复合气囊(4)为由橡塑发泡成型,其包括一千至十万个小气囊;

所述缸体(1)末端的封堵组件(2)包括:截面为工字形的封堵(2-1)、套于封堵(2-1)的凹槽中的密封件(2-2)和设于封堵(2-1)中心轴上的排油通道(2-4)末端的钢珠(2-3);

封堵(2-1)上设有与缸体(1)末端配合的倒刺。

说明书 :

一种阻尼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尼器,具体是一种在阻尼器运行至接近末端时阻尼力能快速释放的阻尼器。

背景技术

[0002] 见图4,中国专利申请号200920036191.1公开了一种阻尼器,其包括缸体1、设于缸体1末端的封堵2、设于缸体1前端的密封导向套3、压缩气囊4、液压流体5、带阻尼通道的活塞6、活塞杆7和连接件8,带阻尼通道(即基础过流通道)的移动活塞将缸体室腔分成前、后两腔室。上述阻尼器的活塞6运行至接近末端时由于阻尼力基本不变,导致其末端的闭合效果不佳。
[0003] 通用阻尼器采用吸能海绵套内空气压缩来吸收因活塞杆进入缸体而多出的体积。在长期使用中存在着不足,吸能海绵套内的空气极易跑到液压流体中,造成油气混合、运行不平稳、易出现空程和发出响声的情况。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耐冲击、运行平稳、静音、末端闭合效果较好的适于末端释放的阻尼器。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适于末端释放的阻尼器,阻尼器的缸体包括:圆管和连接于圆管末端的多边形管、或椭圆形管、或壁间设有至少一条凹槽的双层管、或内壁带凸筋的管体。
[0006] 进一步,为使阻尼器的过流通道不易被堵塞且使阻尼器的阻尼力随外力增大而增大,所述缸体中的活塞上套有密封圈,该密封圈的外圈设有:适于在所述密封圈上构成基础过流通道的基础过流槽,和适于在所述密封圈上形成可变过流通道的切边,该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适于随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所述活塞上无基础过流通道。由于密封圈的外圈设有基础过流通道和可变过流通道,使用时,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适于随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基础过流通道的截面积基本不变或在阻尼器所受外力较大时稍稍变小。
[0007] 作为密封圈的另一种方案,密封圈的外圈设有适于在密封圈上形成可变过流通道的切边,且该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适于随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活塞上设有基础过流通道。
[0008] 进一步,所述缸体内的活塞杆上套有用于吸收使缸体中的空气以使缸体中的液压油与空气分离的复合气囊。
[0009] 进一步,所述复合气囊为由橡塑发泡成型,其包括一千至十万个小气囊。由于复合气囊的小气囊个数较多,一般在几万个左右,故而即便部分小气囊破裂,也不影响其使用效果,液压油与空气分离效果较好,可确保阻尼器运行平稳、防止出现空程和发出响声的情况。所述复合气囊也可以采用一千至十万个小气囊粘结成型。
[0010] 进一步,为减小阻尼器缸体内受挤压侧的腔室内的气体或液体压力对所述基础过流槽的变形的影响,所述基础过流槽为V形槽、U形槽或弧形槽。
[0011] 进一步,所述切边为直线形或弧线形,在阻尼器所受外力较大时尽快缩小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并在所述外力大于一定阀值时,所述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变为零。
[0012]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采用的末端释放技术是:当阻尼器运行到接近末端时,阻尼器的过流面积突然变大而阻尼力减小,使过流速度更快达到阻尼力快速释放效果,确保产品末端的闭合效果。(2)采用复合气囊,由于独立气囊制作难道高、加工复杂、生产效率低,新型材料的复合气囊加工方便、生产效率高、成本更低且不影响效果。由于复合气囊的小气囊个数较多,一般在几万个左右,故而即便部分小气囊破裂,也不影响其使用效果。相对于采用单个或几个气囊的方案,当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气囊破裂后,对产品使用能造成明显影响。(3)应用本发明的密封圈的阻尼器使用时,在阻尼器的缸体内的活塞将缸体分成两个腔室,密封圈的外圈设有基础过流通道和可变过流通道,相对于现有的单个基础过流通道的阻尼器,应用本发明的密封圈的阻尼器的过流通道有至少2个,故而不易被堵塞;另外,在阻尼器的所受外力突然增大时,受挤压侧的腔室内的气体或液体压力突然增大,使密封圈的内圈压力突然大于外圈压力,从而使所述切边部向外膨胀,进而使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适于随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因此阻尼器的阻尼力随外力增大而增大,同时阻尼力可随外力变小而变小,使活塞杆的位移速度受外力突然变化的影响较小,且活塞杆的位移速度变化的快慢可通过控制所述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的初始大小等因素来控制,以最终确保阻尼效果,满足特殊应用场合的要求,同时具有耐冲击、阻尼力稳定(阻尼器所受外力不变时)、无空程、运行平稳、静音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3]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14] 图1为实施例中的阻尼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为图1中复合气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为图1中缸体1的局部剖面透视图;
[0017]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阻尼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 图5为实施例1中的活塞用密封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6为图5中密封圈的可变过流通道在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7为实施例1中另一种活塞用密封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 图8为图7中密封圈的可变过流通道在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9为实施例2中的第三种活塞用密封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10为图9中密封圈的可变过流通道在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11为实施例3中的第四种活塞用密封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12为图11中密封圈的可变过流通道在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实施例1)
[0027] 见图1-3,本实施例的适于末端释放的阻尼器的缸体1包括:圆管1-2和连接于圆管1-2末端的多边形管1-1;多边形管1-1的长度占缸体1长度的20%左右。缸体1内的活塞杆7上套有复合气囊4。复合气囊4由橡塑发泡成型,其包括2万个小气囊。所述缸体1末端的封堵组件2包括:截面为工字形的封堵2-1、套于封堵2-1的凹槽中的密封件2-2和设于封堵2-1中心轴上的排油通道2-4末端的钢珠2-3;封堵2-1上设有与缸体1末端配合的倒刺。所述排油通道2-4用于排出阻尼器生产组装过程中多余的液压流体,钢珠2-3用于堵塞该排油通道2-4。该活塞6上套有带过流通道的密封圈a。
[0028] 见图1和3,阻尼器的外管由两部分组成,主体为圆管1-2,末端管为多边形管1-1(如四边形管、五边形管、六边形管、七边形管等任意多边形),当活塞在圆管1-2内运动时,活塞的密封圈a与缸体1内壁(即阻尼管内壁)有很好的密封作用,缸体1内的流体只能从所述设定的过流通道中流动,当活塞运动到末端多边形管1-1处时,因圆形的密封圈a与多边形管1-1的内壁相切而达不到密封作用,过流面积突然增大,阻尼力突然大幅减小,以达到阻尼力释放的效果。
[0029] 见图5-8和11,本实施例的活塞用密封圈a套于无基础过流通道的活塞6上,该密封圈a为矩形圈,其它实施方式中可以是截面为圆或多边形的密封圈。
[0030] 密封圈a的外圈设有基础过流通道的基础过流槽a1和可变过流通道的切边a2,该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适于随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所述切边a2为直线形或弧线形。
[0031] 使用时,在阻尼器的所受外力突然增大时,受挤压侧的腔室内的气体或液体压力突然增大,使密封圈的内圈压力突然大于外圈压力,从而使所述切边部向外膨胀,进而使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适于随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因此阻尼器的阻尼力随外力增大而增大,当外力大于一定值时,阻尼器中仅有基础过流槽a1导通;同时阻尼力随外力变小而变小,使活塞杆7的位移速度受外力突然变化的影响较小,且活塞杆7的位移速度变化大小可通过控制所述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的初始大小等因素来控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只需通过有限次的试验,即可将所述活塞杆7受外力突然变化导致的移速度的变化范围控制在预设的范围内。
[0032] 见图5,所述基础过流槽a1为V形槽或如图7所示的弧形槽或U形槽。
[0033] 见图5,所述切边a2与所述基础过流槽a1相间设置,或如图7所示的相邻设置,或相邻和相间设置。
[0034] 见图5,所述基础过流槽a1为2个,所述切边a2为2个;或如图7所示,所述基础过流槽a 1为4个,所述切边a2为4个。
[0035] (实施例2)
[0036]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有如下变形:连接于圆管1-2末端的为椭圆形管。当活塞在圆管1-2内运动时,活塞6上的密封圈a与阻尼管的内壁有很好的密封作用,流体只能从所述设定的过流通道中流动,当活塞6运动到末端椭圆形管处时,因密封圈a与椭圆形管的内壁之间不能起到密封作用,导致过流面积突然增大,阻尼力突然大幅减小,从而达到阻尼力释放的效果。
[0037] 见图9,本实施例的活塞用密封圈a具有如下变形:密封圈a的外圈侧壁上设于多个凸筋a3,该凸筋a3与密封圈a的外圈弧面的夹角构成所述基础过流槽,密封圈a的外圈弧面即为所述可变过流通道。图10为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时,密封圈a的结构变形图,此时密封圈a的外圈弧面向外膨胀,所述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变小。
[0038] (实施例3)
[0039]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有如下变形:连接于圆管1-2末端的为双层管,该双层管包括外壁设有至少一条凹槽的内管和套于内管上的外管(此段外管仍为圆管1-2的延伸段,其内径和内管的外径相同),内管上的凹槽两端开口与缸体1的管腔相通,该内管内径与圆管1-2的内径相同,当活塞6在圆管1-2内运动时,活塞6的密封圈a与阻尼管的内壁有很好的密封作用,流体只能从所述过流通道中流动,当活塞6运动到末端的双层管处时,双层管内的凹槽构成新的过流通道,过流面积突然增大,阻尼力突然大幅减小,从而达到阻尼力释放的效果。
[0040] 见图11-12,本实施例的阻尼器活塞用密封圈a为矩形圈,其它实施方式中可以是截面为圆或多边形的密封圈。
[0041] 密封圈a的外圈仅设有可变过流通道的切边a2,无基础过流通道,活塞6上设有作为基础过流通道的通孔;该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适于随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所述切边a2为直线形或弧线形。见图11,所述切边a2为2个。使用过程中,基础过流通道的截面积基本不变。
[0042] 使用时,在阻尼器的所受外力突然增大时,受挤压侧的腔室内的气体或液体压力突然增大,使密封圈的内圈压力突然大于外圈压力,从而使所述切边部向外膨胀(见图12),进而使可变过流通道的截面积适于随阻尼器所受外力增大而相应变小,因此阻尼器的阻尼力随外力增大而增大,当外力大于一定值时,阻尼器中仅有活塞6上的过流通道导通;
另外,阻尼力还随外力变小而变小,使活塞杆7的位移速度受外力突然变化的影响较小,最终确保了阻尼效果,满足了特殊应用场合的要求。
[0043] (实施例4)
[004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有如下变形:连接于圆管1-2末端为内壁带凸筋的管体。当活塞在圆管1-2内运动时,活塞6的密封圈a与阻尼管的内壁有很好的密封作用,流体只能从所述过流通道中流动,当活塞6运动到末端有凸筋的管体时,凸筋使圆形密封圈a与带凸筋的管体内壁失去密封,使过流面积突然增大,阻尼力突然大幅减小,从而达到阻尼力释放的效果。
[0045]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发明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