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10235960.0

文献号 : CN10174094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汉明梁校津

申请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中心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向内凹设有收容腔,所述中心端子包括固持于绝缘本体的第一固持部和延伸入收容腔内且呈圆柱状的对接柱,所述对接柱沿其圆周方向凸设有凸肋,所述凸肋形成对接部,有利于增加对对接连接器的保持力和操作手感。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中心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向内凹设有收容腔,所述中心端子包括固持于绝缘本体的第一固持部和延伸入收容腔内且呈圆柱状的对接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柱沿其圆周方向凸设有凸肋,所述凸肋形成对接部,所述对接柱上间隔设置有划过对接部的若干线状的细缝,且所述细缝未贯穿对接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设置于对接柱的整个圆周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柱包括连接第一固持部的连接部、自连接部延伸的中间部及位于对接柱端部的头部,所述对接部靠近于头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柱包括连接第一固持部的连接部、自连接部延伸的中间部及位于对接柱端部的头部,所述对接部靠近于头部,所述细缝间隔设于中间部所在的圆周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与中间部圆弧连接并凸起于中间部。

6.如权利要求2或4或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接地端子和固持片,所述绝缘本体凹设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和第三收容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端子收容于第一收容槽内,该中心端子还包括自第一固定部弯折延伸的第二固定部及由第二固定部向前延伸并悬置的第一弹性抵接臂,所述第一固定部呈U形且包括相对的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二固定部由第一壁垂直弯折延伸,第二壁上设有第一凸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收容于第二收容槽内,该接地端子包括第三固定部、自第三固定部倾斜弯折延伸并悬置的第二弹性抵接臂及由第三固定部向前延伸入收容腔的弹性接触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片收容于第三收容槽内,该固持端子包括呈框形的第四固定部、自第四固定部的后框边向框内延伸并进入收容腔的弹性扣持臂及自第四固定部的侧边框弯折形成的限位部。

说明书 :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中心端子的电源连接器。【背景技术】
[0002] 一种常见的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中心端子、接地端子及固持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自前端面向后延伸的收容腔及自后端面凹设并与收容腔相连通的若干收容槽。所述中心端子包括一延伸入收容腔内且呈圆柱状接触部,接地端子包括延伸入收容腔内的弹性接触臂,固持端子包括延伸入收容腔的弹性扣持臂。圆柱状接触部悬空于收容腔内并与插入收容腔内的对接连接器相接触,同时弹性扣持臂将对接连接器扣持于收容槽内。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操作者很难确定对接连接器是否已插入到位,并且当对接连接器频繁插拔或受到跌落等外力作用时,对接连接器很容易松动或脱离收容腔,从而造成电子设备的破坏。
[0003]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可克服上述缺陷的电连接器。【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增加操作手感和保持力的电连接器。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中心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向内凹设有收容腔,所述中心端子包括固持于绝缘本体的第一固持部和延伸入收容腔内且呈圆柱状的对接柱,所述对接柱沿其圆周方向凸设有凸肋,所述凸肋形成对接部。
[0006] 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中心端子的对接柱上的对接部为沿圆周方向凸设的凸肋,有利于增加对对接连接器的保持力和操作手感。【附图说明】
[0007]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08]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09] 图3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
[0010] 图4是图2的立体分解图。
[0011] 图5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中心端子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2] 请参图1和图2,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和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中心端子2、接地端子3及固持片4。
[0013] 请参图1至图3,绝缘本体1大致呈矩形体,其包括前端面11、与前端面11相对设置的后端面12、顶壁13、及与顶壁13相对设置的底壁14及自前端面11向后凹陷至一定距离形成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圆柱形收容腔15。所述绝缘本体1上凹设有收容槽。
[0014]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所述收容槽包括第一收容槽16、第二收容槽17和第三收容槽18。第一收容槽16大致位于后端面12的中心处,该第一收容槽16包括自后端面12向收容腔15凹陷并与收容腔15相连通的大致呈U形的第一固持槽161及形成于底壁14上并与第一固持槽161相连通的第一底槽162。第二收容槽17位于第一收容槽16的一侧,该第二收容槽17包括自后端面12向收容腔15凹陷并与收容腔15相连通的大致呈L形的第二固持槽171及形成与底壁14上并与第二固持槽171相连通的第二底槽172。第三收容槽18位于第一收容槽16的上方,自后端面12凹陷并与收容腔15相连通并大致呈倒凸字型。第三收容槽18向上贯穿顶壁13,并在顶壁13上形成大致呈梯形状的第一开口181和大致呈矩形状的第二开口182。
[0015] 请参阅图3至图5,中心端子2收容于第一收容槽16内,该中心端子2包括收容于第一固持槽161内且与第一固持槽161相对应大致呈U型的第一固定部21、自第一固定部21向前延伸入并悬置于收容腔15内且大致呈圆柱形的对接柱22,自第一固定部21弯折延伸入第一底槽162的第二固定部23及由第二固定部23向前延伸的第一弹性抵接臂24。第一固定部21包括相对的第一壁211和第二壁212。所述第二固定部23从第一壁211的顶缘弯折延伸并与第一壁211相垂直。所述第二壁212的外壁面上凸设有第一凸刺213,用于将中心端子2导引并固持于第一收容槽16内,且能防止中心端子2向后脱离出第一收容槽16。第二固定部23的两侧设有若干倒刺以加强固持效果;第一弹性抵接臂24自第二固定部23向下弯折延伸并部分悬置于底壁14的下方,且该第一弹性抵接臂24的自由末端设有抵接部241。对接柱22由金属片卷制形成,在头部及底部具有成型缝隙,该对接柱22包括与第一固定部21相连接的连接部221、自连接部221延伸的中间部222及位于对接柱22端部且呈半球形状的头部223。所述中间部222靠近头部223处沿圆周方向凸设有一圈凸肋,所述凸肋形成与对接连接器相接触的对接部224。所述中间部222所在的圆周上间隔设有若干划过对接部224且呈线状的细缝225,且所述细缝未贯穿对接柱22。
[0016] 请参图3和图4,接地端子3收容于第二收容槽17内,该接地端子3包括收容于第二固持槽171内且与第二固持槽171相对应大致呈L形的第三固定部31、自第三固定部31的上边缘向下倾斜弯折延伸并部分悬置于底壁14下方的第二弹性抵接臂32及由第三固定部32的前边缘向前延伸入收容腔15的弹性接触臂33。第二弹性抵接臂32与第一弹性抵接臂23并排设置,且该第二弹性抵接臂33的自由末端设有抵接部331。第三固定部31上弯折有上下对称的一对第二凸刺311及侧边设有倒刺以加强固持效果。
[0017]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固持片4收容于第三收容槽18内,该固持片4包括呈框形的第四固定部41、自第四固定部41的后框边向框内延伸并进入收容腔15的弹性扣持臂42及自第四固定部41的侧边框向后并向上弯折形成的限位部43。弹性扣持臂42对应于第一开口181,限位部43对应位于第二开口182内以限定固持端子的前后移动(请参图1)。所述第四固定部41的外框边设有若干倒刺以将固持片4稳定固持于第三收容槽18内。
[0018] 当对接连接器插入电连接器100的收容腔15内,弹性接触臂33与对接连接器相弹性抵接,弹性扣持臂42弹性扣持对接部,对接柱22插入对接连接器中,对接部224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部相电性抵接。由于对接部224为对接柱22上沿圆周方向设置的凸肋,对接部224在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部抵接时,增加相互间的干涉,可保证稳定抵接,特别是当对接连接器频繁插拔或受到跌落等外力作用时,对接连接器仍可稳定收容于收容腔内,从而避免电子设备遭到破坏。又由于所述凸肋形成于对接柱的整个圆周上,对接连接器在任何角度都可保证抵接,特别是当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部间隔分布在一圆周上时,上述效果将体现的更明显。所述对接部224与中间部222圆弧连接并明显凸起于中间部222,对接连接器插入工作位置时,对接部224才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部干涉,能使操作者有很明显的手感,同理,在拔出对接连接器使对接部224离开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部时,操作者同样具有明显的手感,使操作者容易确定工作位置以保证电连接器100的正常工作。所述对接部224在加强手感和提高插拔力上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由于对接部224在干涉时其本身并不产生很大的弹性变形,所以为避免凸肋过多的干涉而造成插拔困难,及对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进一步优化,设计者在中间部222所在的圆周上间隔设有若干划过对接部224且呈线状的细缝225使中间部222形成若干条状部,从而使对接部224在直径方向可浮动,以避免过多干涉,使该电连接器100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0019] 另外,对接柱22由金属片卷制形成,在成型时,对接部224及线状的细缝225首先形成于金属片上,再将该金属片卷制形成对接柱22。由于对接部224沿卷制的方向设置且所占面积小,又细缝225仅位于中间部位且比较细,所以在卷制时不会造成制程上的困难也不会使对接部224和细缝225变形,有利于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