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10259560.8

文献号 : CN10175584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卫民陈帆

申请人 : 福建新农大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效杀菌组合物,特别是涉及一种包含增效有效量的醚菌酯与选自烯唑醇、粉唑醇、三唑酮、甲基硫菌灵、苯菌灵、咪鲜胺、乙嘧酚、溴菌腈、代森猛锌、福美锌、多抗霉素、中生菌素和武夷菌素的任一杀菌活性成分的杀菌组合物。

权利要求 :

1.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增效有效量的醚菌酯与多抗霉素,其中醚菌酯与多抗霉素的重量比为1∶3、1∶1、4∶1、8∶1或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配制而成的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水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或颗粒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用途。

说明书 :

含有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效杀菌组合物,特别是涉及一种包含醚菌酯与选自烯唑醇、粉唑醇、三唑酮、甲基硫菌灵、苯菌灵、咪鲜胺、乙嘧酚、溴菌腈、代森猛锌、福美锌、多抗霉素、中生菌素和武夷菌素的任一杀菌活性成分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 醚菌酯(kresoxim-methyl),属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阻断病菌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过程,从而抑制病菌细胞能量的供应,病菌细胞因缺乏能量而死亡。对半知菌、子囊菌、担子菌、卵菌纲等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具有很好的活性,如:葡萄白粉病、小麦锈病、马铃薯疫病、南瓜疫病、水稻稻瘟病等病害,特别对草莓白粉病、甜瓜白粉病、黄瓜白粉病、梨黑星病特效。
[0003] 烯唑醇(diniconazole),(E)-(RS)-1-(2,4-二氯苯基)-4,4-二甲基-2-(1,2,4-三唑-1-基)-1-戊烯-3-醇,属三唑类杀菌剂,在真菌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抑制
14-α-脱甲基化作用,引起麦角甾醇缺乏,导致真菌细胞膜不正常,最终真菌死亡,持效期长久。对人畜、有益昆虫、环境安全。
[0004] 粉唑醇(flutriafol),α-(2-氟苯基)-α-(4-氟苯基)-1H-1,2,4-三唑-1-乙醇,属三唑类杀菌剂,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能引起真菌细胞壁破裂和菌丝的生长,具有铲除、保护、触杀和内吸活性的杀茵剂;具有内吸性,在植物体内传导,对病害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防治禾谷类作物白粉病,长蠕孢属,柄锈菌属,壳针菌属病原菌,也可做种子处理剂,防治土传病害和种传病害,对谷物白粉病有特效。
[0005] 三唑 酮(triadimefon),1-(4-氯 苯氧 基)-3,3-二 甲基-1-(1H-1,2,4- 三唑-1-基)-α-丁酮,属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主要是抑制菌体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因而抑制或干扰菌体附着孢及吸器的发育,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被植物的各部分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传导。对锈病和白粉病具有预防、铲除、治疗、熏蒸等作用,对鱼类及鸟类较安全,对蜜蜂和天敌无害。
[0006] 甲基硫菌灵(thiophanate-methyl),1,2-双-(3-乙氧羰基-α-硫脲基)苯,属苯并咪唑类,是一种广谱性内吸杀菌剂,能防治多种作物病害,具有内吸、预防和治疗作用。它在植物体内转化为多菌灵,干扰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
[0007] 苯菌灵(benomyl),1-正丁氨基甲酰-2-苯并咪唑氨基甲酸甲酯,内吸性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等作用,作用机理为干扰菌的有丝分裂中仿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分裂。可用于喷洒,拌种和土壤处理,用于防治蔬菜、果树、稻麦等作物的多种病害,常用作拌种、喷雾和土壤处理,除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外,还具有杀螨作用。
[0008] 咪鲜胺(prochloraz),N-丙基-N-[α-(2,4,6-三氯苯氧基)-1H-咪唑-1-甲酰胺,属咪唑类广谱性杀菌剂,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引起作用。虽然不具内吸作用,但它具有一定的传导性能,对于子囊菌及半知菌引起的多种作物病害有特效。
[0009] 乙嘧酚(ethirimol),5-丁基-2-乙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属嘧啶类杀菌剂,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与病原菌接触以后,对菌丝体、分生孢子、受精丝有非常强的杀灭效果,强力抑制孢子的形成,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被植物根、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主要用于防治作物的白粉病。
[0010] 溴菌腈(bromothalonil),2-溴-2溴甲基戊二腈,属广谱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能抑制和铲除细菌、真菌和藻类的生长,适用于纺织品、皮革等防腐、防霉,工业用水灭藻。对农作物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特别对炭疽病有特效。
[0011] 代森锰锌(mancozeb),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酰锰和锌的络盐,属有机硫类保护性杀菌剂,杀菌谱较广,主要是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对果树、蔬菜上的炭疽病、早疫病等多种病害有效,同时它常与内吸性杀菌剂混配,用于延缓抗性的产生。
[0012] 福美锌(ziram),双-(二甲基硫代氨基甲酸)锌,属一种广谱保护性福美系有机硫杀菌剂,主要作用机制是制剂中砷原子与病菌体内含-SH基的酶发生作用,破坏正常的代谢作用,对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有抑制作用,尤其对多种作物的炭疽病有特效,可用于防治苹果、柑桔、桃、柿、杏、葡萄、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炭疽病、疮痂病等病害效果显著。
[0013] 多抗霉素(polyoxin),广谱性抗生素类,具有较好的内吸传导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干扰菌细胞壁几丁质的生物合成,芽管和菌丝体接触药剂后,局部膨大,破裂,溢出细胞内含物,而不能正常发育导致死亡,还有抑制病菌产孢和病斑扩大作用,该药对动物没有毒性,对植物没有药害。用于防治水稻、小麦、蔬菜果树等多种真菌病害。
[0014] 中生菌素(zhongshengmycin),属N-糖苷类碱性水溶性物质,杀菌谱较广的保护性杀菌剂,具有触杀、渗透作用。其作用:对细菌是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菌体死亡;对真菌是使丝状菌丝变形,抑制孢子萌发并能直接杀死孢子。对农作物的细菌性病害及部分真菌性病害具有很高的活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0015] 武夷菌素,是一种链霉菌类杀菌剂,属于低毒、高效、广谱和内吸性强的杀菌抗生素药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能抑制病原菌蛋白质的合成,并抑制病原菌菌体菌丝生长、孢子形成、萌发和影响菌体细胞膜渗透性。能对植物进行抗性诱导,所有植物对病原物都有一定的基础抗性,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0016] 本发明人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证明,醚菌酯与选自烯唑醇、粉唑醇、三唑酮、甲基硫菌灵、苯菌灵、咪鲜胺、乙嘧酚、溴菌腈、代森猛锌、福美锌、多抗霉素、中生菌素和武夷菌素的任一杀菌活性成分混配对靶标细菌具有极强的增效作用,大大提高了杀菌活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001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配比例合理,防治效果好,用药成本低的增效杀菌组合物。
[0018]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由该杀菌组合物配制而成的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悬浮剂、水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颗粒剂等剂型。
[0019]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将该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引起的白粉病、锈病、炭疽病、苹果轮纹病、梨树黑星病和柑桔疮痂病的用途。
[0020]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0021] 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增效有效量的醚菌酯与选自烯唑醇、粉唑醇、三唑酮、甲基硫菌灵、苯菌灵、咪鲜胺、乙嘧酚、溴菌腈、代森猛锌、福美锌、多抗霉素、中生菌素和武夷菌素的任一杀菌活性成分。
[0022] 其中,醚菌酯与选自烯唑醇、粉唑醇、三唑酮、甲基硫菌灵、苯菌灵、咪鲜胺、乙嘧酚、溴菌腈、代森猛锌、福美锌、多抗霉素、中生菌素和武夷菌素的任一杀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可以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化,优选为40∶1~1∶40,更优选为15∶1~1∶30。
[0023] 并且,醚菌酯与苯菌灵或溴菌腈的重量比进一步优选为3∶1~1∶30;醚菌酯与烯唑醇、粉唑醇、三唑酮、甲基硫菌灵、代森猛锌或福美锌的重量比进一步优选为5∶1~1∶10;醚菌酯与咪鲜胺或乙嘧酚的重量比进一步优选为8∶1~1∶5;醚菌酯与多抗霉素、中生菌素或武夷菌素的重量比进一步优选为15∶1~1∶3。
[0024]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活性组分为总重量的0.5%至95%。
[0025] 除了杀菌剂活性成分之外,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还可包括功能性助剂。也就是说,本发明组合物可添加功能性助剂等其他组分,配制成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水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或其他剂型的制剂。
[0026] 在这些制剂中,除活性成分外,均含有表面活性剂,而且根据不同剂型还可含有有机溶剂或助溶剂、载体(填料)或水等稀释剂,必要时加入抗冻剂、增稠剂、稳定剂、消泡剂、崩解剂等其他功能性助剂。表面活性剂可以是乳化剂、分散剂、湿润剂或渗透剂。表面活性剂可以是非离子型的和离子型的,也可以是两种以上复合使用。
[0027] 所述的乳化剂包括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苄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以及这些化合物的磷酸盐、烷基苯磺酸#(钙盐或钠盐)或直接使用市售的乳化剂单体及复配产品。具体的例子如农乳500 系列、# # # #
600 系列、1600 系列、NP系列、OP系列、AEO系列、700、400 系列及其复配品种2201、0203B、
2021B、4103等,这些均是本领域公知的乳化剂产品,市场有售。
[0028] 所述的分散剂、湿润剂、渗透剂包括木质素磺酸盐(钠盐或钙盐)、烷基萘磺酸钠、甲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萘磺酸甲醛缩合物、亚甲基萘磺酸钠二丁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N-甲基脂肪酰基牛磺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聚合羧酸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茶枯粉、皂素、亚硫酸纸浆废液、脂肪醇硫酸盐、十二烷基磺酸钠、烷基苯磺酸盐、渗透剂T、渗透剂OT、脂肪酰胺-N-甲基牛磺酸钠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拉开粉、JFC,可单独使用,也可复合使用。上述表面活性剂均是本领域公知的物质,可通过各种商业渠道获得。
[0029] 所述的溶剂、助溶剂包括甲苯、二甲苯、氯苯、溶剂油、α-甲基萘、松节油、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异戊醇、环己酮、异佛尔酮、苯乙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等。
[0030] 所述的抗冻剂是乙二醇、丙三醇、丙二醇、脲、甘油、乙醚双甘醇、聚乙二醇、异丙醇等。
[0031] 所述的载体、填料包括白炭黑、轻质碳酸钙、陶土、凹凸棒土、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海泡石、沸石、石英砂、滑石粉、可单独使用,也可两种或以上混合使用。
[0032] 所述的崩解剂有海藻酸钠、羧甲基淀粉钠、硫酸胺、膨润土、尿素、氯化钙。
[0033] 所述的消泡剂有泡敌、硅酮类、C8-10脂肪醇、C10-20饱和脂肪酸类(如癸酸、硬脂酸等)及酰胺类。
[0034] 所述的粘结剂包括淀粉、糊精、阿拉伯树胶,大豆蛋白、骨胶、硫酸钠、石膏、聚乙烯醇、聚乙二醇、松香、石蜡、CMC、硅酸钠。可单独使用,也可两种以上混用。
[0035] 制剂中可以含有增色剂,例如无机颜料氧化铁,氧化钛或普鲁士蓝;有机染料,如阿利扎林、偶氮染料、金属酞菁或三苯甲烷染料。在水基制剂中,为防止发霉变质,需要加入一定量的防腐剂,所述的防腐剂有苯甲酸钠、聚甲醛、山梨糖醇、甲醛水溶液、柠檬酸、对基苯甲酸甲酯、临苯基酚钠、1,2-苯并异噻唑-3-酮(代号BIT)等。
[0036] 本发明描述的产物可以呈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但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独制剂提供,使用前在桶(罐)中直接混合。本发明的浓缩物通常与水混合得到所需活性物质的浓度。
[0037] 本发明的组合物可用于水稻。本发明的组合物与载体制成的产品的施用场所为水稻田等。
[0038] 本发明的组合物也可以与其它具有除草、杀虫或杀菌性能的化合物特别是保护性杀菌剂混合物使用,也可以与杀线虫剂、防护剂、生长调节剂、植物营养素或土壤调节剂混合物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按普通的方法施用,如浇注、喷射、喷雾。本发明的施用量随天气条件或作物状态变化,施用时间可以在作物感病之前或之后。保护作用的持续时间通常与组合物中单个化合物的含量有关,也与外界因素相关,例如气候,但通过使用适当的剂型可以减缓气候的影响。
[0039] 本发明的组合物的显著优点:一是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出极强的增效作用,混合后的组合物的杀菌效果较其单剂有明显的提高,从而降低了使用剂量,在减少农民用药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对环境影响程度。二是品种间的结构相差较大,该组合物的应用能延缓单剂的抗性发生与发展。具体实施方式:
[0040] 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使本发明的优点更明显,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所有制剂的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生物活性部分的处理均为有效含量。
[0041] 一、制备实施例:
[0042] 1、乳油的配制
[0043] 按配方要求,分别加入溶剂、原药、乳化剂、混合均匀,必要时用热水浴加热溶解,即得到透明状乳油。如实施例1~3配方。
[0044] 实施例1(20%乳油)
[0045] 醚菌酯10%,烯唑醇10%,农乳500#7.5%,农乳600-2#4.5%,甲醇8%,二甲苯补足至100%。
[0046] 实施例2(15%乳油)
[0047] 醚菌酯10%,三唑酮5%,农乳507#10%,农乳OX-6533%,甲醇10%,二甲苯补足至100%。
[0048] 实施例3(25%乳油)
[0049] 醚菌酯10%,甲基硫菌灵15%,农乳500#10%,农乳OX-6355%,甲醇10%,二甲苯补足至100%。
[0050] 2、可湿性粉剂的配制
[0051] 按配方要求,将原药、各种助剂及填料等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即得到加工产品。如实施例4~9配方。
[0052] 实施例4(20%可湿性粉剂)
[0053] 醚菌酯10%,粉唑醇10%,十二烷基硫酸钠1.5%,羧甲基纤维素1%,木质素磺酸钠10%,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054] 实施例5(15%可湿性粉剂)
[0055] 醚菌酯10%,三唑酮5%,十二烷基硫酸钠1.5%,羧甲基纤维素1%,木质素磺酸钠10%,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056] 实施例6(30%可湿性粉剂)
[0057] 醚菌酯10%,甲基硫菌灵2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白炭黑10%,木质素磺酸钠10%,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058] 实施例7(30%可湿性粉剂)
[0059] 醚菌酯5%,苯菌灵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白炭黑10%,木质素磺酸钠10%,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060] 实施例8(20%可湿性粉剂)
[0061] 醚菌酯10%,咪鲜胺10%,烷酰胺基牛磺酸盐2%,烷基萘甲醛缩合5%,烷基酚聚氧乙烯磷酸酯5%,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062] 实施例9(15%可湿性粉剂)
[0063] 醚菌酯13%,多抗霉素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白炭黑10%,萘酚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10%,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
[0064] 3、水乳剂的配制
[0065]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和共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呈均匀油相。将水、抗冻剂等混合一起,成为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到油相或将油相加入到水相,形成分散性良好的水乳剂。如实施例10~12配方。
[0066] 实施例10(20%水乳剂)
[0067] 醚菌酯15%,烯唑醇5%,聚乙烯醇0.8%,三苯乙烯苯酚+环氧乙烷、磷酸化、三乙醇胺中和8.5%,烷基-二乙二醇醚-磺酸钠2.5%,农乳220113%,二甲基甲酰胺8%,乙二醇5%,水补足至100%。
[0068] 实施例11(20%水乳剂)
[0069] 醚菌酯15%,三唑酮5%,聚乙烯醇0.9%,烷基芳基聚氧乙烯丙烯醚8.5%,农乳220115%,二甲基甲酰胺12%,乙二醇5%,水补足至100%。
[0070] 实施例12(20%水乳剂)
[0071] 醚菌酯5%,甲基硫菌灵15%,聚乙烯醇1.5%,烷基芳基聚氧乙烯丙烯醚10%,农乳220115%,二甲基甲酰胺15%,乙二醇5%,水补足至100%。
[0072] 4、水分散性颗粒剂的配制
[0073] 将原药和粉状载体、润湿展布剂及粘结剂等进行混合粉碎,再加水捏合后,加入装有一定规格筛网的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再经干燥,筛分(按筛网范围)即得颗粒状产品。如实施例13~14配方。
[0074] 实施例13(30%水分散性颗粒剂)
[0075] 醚菌酯15%,烯唑醇1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2%,环氧聚醚5%,可溶性淀粉15%,石膏补足至100%。
[0076] 实施例14(40%水分散性颗粒剂)
[0077] 醚菌酯15%,福美锌25%,亚甲基萘磺酸钠5%,环氧聚醚5%,硫酸钠,石膏补足至100%。
[0078] 5、悬浮剂的配制
[0079] 按配方要求,以水为介质,将原药、分散剂、助悬剂和防冻剂等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细,制成悬浮剂。如实施例15~17配方。
[0080] 实施例15(30%悬浮剂)
[0081] 醚菌酯10%,三唑酮20%,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5.5%,白炭黑0.2%,硅酸镁铝0.18%,乙二醇4%,硅酮少许,水补足至100%。
[0082] 实施例16(25%悬浮剂)
[0083] 醚菌酯17%,乙嘧酚8%,木质素磺酸钙5%,白炭黑0.3%,乙二醇4%,硅酮少许,水补足至100%。
[0084] 实施例17(30%悬浮剂)
[0085] 醚菌酯10%,福美锌20%,甲基萘磺酸萘甲醛缩合物2.5%,膨润土1.0%,农乳16013%,丙三醇4%,硅酮少许,水补足至100%。
[0086] 6、微乳剂的配制
[0087]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和共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呈均匀油相。将水、抗冻剂等混合一起,成为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到油相或将油相加入到水相,形成分散性良好的微乳剂。如实施例18~20配方。
[0088] 实施例18(20%微乳剂)
[0089] 醚菌酯5%,烯唑醇15%,丙醇7%,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10%,二氯甲烷10%,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0090] 实施例19(15%微乳剂)
[0091] 醚菌酯5%,三唑酮10%,二甲苯12%,苯基联苯酚聚乙烯醚15%,环乙醇8%,乙二醇8%,水补足至100%。
[0092] 实施例20(25%微乳剂)
[0093] 醚菌酯4%,甲基硫菌灵21%,乙醇6%,烷基苯磺酸钠8%,丙己酮8%,丙二醇6%,水补足至100%。
[0094] 7、水剂的配制
[0095] 按配方要求,将所需溶剂注入反应锅中,然后加入所有的农药原药,搅拌使其溶解,再依次加入助剂,乳化剂,最后甲醇和水,制成水剂。如实施例21~22配方。
[0096] 实施例21(15%水剂)
[0097] 醚菌酯13%,中生菌素2%,二甲基甲酰胺10%,高金塞酮1.5~6%,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脂肪酸二乙醇酰胺5%,磺酸2%,醇或水补至100%。
[0098] 实施例22(20%水剂)
[0099] 醚菌酯18%,武夷菌素2%,二甲基甲酰胺10%,有机胺1.5~6%,脂肪醇聚氧乙烯醚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脂肪酸二乙醇酰胺5%,磺酸2%,醇或水补至100%。
[0100] 二、生物实施例:
[0101] 试验例1醚菌酯与烯唑醇的联合毒力测定
[0102] 供试菌
[0103] 梨树黑星病(Venturia pirina Anderh)
[0104] 试验浓度设计
[0105] 醚菌酯和烯唑醇单剂处理浓度为4、2、1、0.5、0.25μg/ml,组合药剂的试验亦设五个浓度梯度,另设不加药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
[0106] 试验方法
[0107] 将培养好的病原真菌孢子用去离子水从培养基或病组织上洗脱、过滤,离心(1000r/min)5min,倒去上清液,加入去离子水,再离心。最后用去离子将孢子重悬浮至每毫5 7
升1×10 个~1×10 个孢子,并加入0.5%葡萄糖溶液。用移液管或移液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吸取药液0.5mL分别加入小试管中,然后吸取制备好的孢子悬浮液0.5mL,使药液与孢子悬浮液等量混合均匀。用微量加样器吸取上述混合液滴到凹玻片上,然后架放于带有浅层水的培养皿中,加盖保湿培养于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
[0108] 调查及计数方法
[0109] 按农业部药检所《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方法,当空白对照孢子萌发率达到90%以上时,检查各处理孢子萌发情况。每处理各重复随机观察3个以上视野,调查孢子总数不少200个,分别记录萌发数和孢子总数。孢子芽管长度大于孢子的短半径视为萌发。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的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依照Wadley杀菌剂混剂联合作用评价法,计算两个单剂混合物后相互作用的比值(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
[0110] 试验结果见下表1。
[0111] 表1.醚菌酯与烯唑醇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112]
[0113] 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与烯唑醇的重量比为1∶3时,其相互作用比值分别为2.08,根据GiSi(1985)提出的杀菌剂相互作用理论,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114] 试验例2醚菌酯与粉唑醇的联合毒力测定
[0115] 供试菌
[0116] 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enea(Schlecht)Poll.)
[0117] 供试黄瓜品种
[0118] “山东密刺”,黄瓜盆栽在温室中培养至两片寡叶平展期。
[0119] 试验浓度设计
[0120] 醚菌酯与粉唑醇单剂处理浓度为12、6、3、1.5、0.75μg/ml,组合药剂的试验亦设五个浓度梯度,另设不加药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
[0121] 试验方法
[0122] 用加有少量表面活性剂(如吐温-80等)的纯净水,洗取长满白粉病菌植物叶片5
上的新鲜孢子,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孢子浓度为1×10 个孢子/mL的悬浮液,备用。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的试材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恒温室,在温度20℃~24℃的条件下培养7d~10d。
[0123] 调查及计数方法
[0124] 按农业部药检所《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方法,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处理至少调查30片叶,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
[0125]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0126]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5%;
[0127]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5%~25%;
[0128]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5%~50%;
[0129]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75%;
[0130] 1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5%以上。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防效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依照Wadley杀菌剂混剂联合作用评价法,计算两个单剂混合物后相互作用的比值(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
[0131] 试验结果见下表2。
[0132] 表2.醚菌酯与粉唑醇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133]
[0134] 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与粉唑醇的重量比为1∶3时,其相互作用比值分别为2.03,根据GiSi(1985)提出的杀菌剂相互作用理论,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135] 试验例3醚菌酯与三唑酮的联合毒力测定
[0136] 供试菌
[0137]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0138] 供试黄瓜品种
[0139] “扬麦158”,大豆盆栽在温室中培养至两片寡叶平展期。
[0140] 试验浓度设计
[0141] 醚菌酯及三唑酮单剂处理浓度为6、3、1.5、0.75、0.325μg/ml,组合药剂的试验亦设五个浓度梯度,另设不加药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
[0142] 试验方法
[0143] 将发病叶片上24h内产生的锈菌新鲜夏孢子用0.1%吐温-80水溶液洗下,并用25
层~4层纱布过滤,制成浓度为1×10 个孢子/mL的悬浮液,备用。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
麦苗接种后,黑暗保湿培养12h以上,保湿阶段要求的最适温度为15~20℃,然后在18~
22℃,每天光照12h以上。
[0144] 调查及计数方法
[0145] 按农业部药检所《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方法,待空白对照发病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分级方法为:
[0146] 0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0147] 3级:孢子堆占整片面积的5%~10%;
[0148] 5级:孢子堆占整片叶面积的10%~25%;
[0149] 7级:孢子堆整片叶面积的25%~50%;
[0150] 9级:孢子堆占整盘叶面积的50%以上。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防效的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依照Wadley杀菌剂混剂联合作用评价法,计算两个单剂混合物后相互作用的比值(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
[0151] 试验结果见下表3。
[0152] 表3.醚菌酯与三唑酮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153]
[0154] 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与三唑酮的重量比为1∶2时,其相互作用比值分别为1.98,根据GiSi(1985)提出的杀菌剂相互作用理论,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155] 试验例4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的联合毒力测定
[0156] 供试菌
[0157] 苹果轮纹病(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
[0158] 试验浓度设计
[0159] 醚菌酯单剂处理浓度为4、2、1、0.5、0.25μg/ml,甲基硫菌灵单剂处理浓度为24、12、6、3、1.5μg/ml,组合药剂的试验亦设五个浓度梯度,另设不加药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
4次重复。
[0160] 试验方法
[0161] 将培养好的病原真菌孢子用去离子水从培养基或病组织上洗脱、过滤,离心(1000r/min)5min,倒去上清液,加入去离子水,再离心。最后用去离子将孢子重悬浮至每毫5 7
升1×10 个~1×10 个孢子,并加入0.5%葡萄糖溶液。用移液管或移液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吸取药液0.5mL分别加入小试管中,然后吸取制备好的孢子悬浮液0.5mL,使药液与孢子悬浮液等量混合均匀。用微量加样器吸取上述混合液滴到凹玻片上,然后架放于带有浅层水的培养皿中,加盖保湿培养于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
[0162] 调查及计数方法
[0163] 按农业部药检所《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方法,当空白对照孢子萌发率达到90%以上时,检查各处理孢子萌发情况。每处理各重复随机观察3个以上视野,调查孢子总数不少200个,分别记录萌发数和孢子总数。孢子芽管长度大于孢子的短半径视为萌发。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的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依照Wadley杀菌剂混剂联合作用评价法,计算两个单剂混合物后相互作用的比值(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
[0164] 试验结果见下表4。
[0165] 表4.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166]
[0167]
[0168] 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与甲基硫菌灵的重量比为1∶5时,其相互作用比值分别为2.13,根据GiSi(1985)提出的杀菌剂相互作用理论,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169] 试验例5醚菌酯与苯菌灵的联合毒力测定
[0170] 供试菌
[0171] 柑桔疮痂病(Sphaceloma fawcettii)
[0172] 试验浓度设计
[0173] 醚菌酯单剂处理浓度为4、2、1、0.5、0.25μg/ml,苯菌灵单剂处理浓度为24、12、6、3、1.5μg/ml,组合药剂的试验亦设五个浓度梯度,另设不加药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
[0174] 试验方法
[0175]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3个以上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0176] 调查及计数方法
[0177] 按农业部药检所《农药生物测定试验标准》方法,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的菌的生长情况调查病原菌丝生长情况。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各处理浓度对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的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依照Wadley杀菌剂混剂联合作用评价法,计算两个单剂混合物后相互作用的比值(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
[0178] 试验结果见下表5。
[0179] 表5.醚菌酯与苯菌灵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180]
[0181]
[0182] 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与苯菌灵的重量比为1∶20时,其相互作用比值分别为2.15,根据GiSi(1985)提出的杀菌剂相互作用理论,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183] 试验例6醚菌酯与咪鲜胺的联合毒力测定
[0184] 黄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 aLMont)Arx.)
[0185] 试验浓度设计
[0186] 醚菌酯单剂处理浓度为3.2、1.6、0.8、0.4、0.2μg/ml,咪鲜胺单剂处理浓度为6、3、1.5、0.75、0.325μg/ml,组合药剂的试验亦设五个浓度梯度,另设不加药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
[0187] 试验方法
[0188] 将培养好的病原真菌孢子用去离子水从培养基或病组织上洗脱、过滤,离心(1000r/min)5min,倒去上清液,加入去离子水,再离心。最后用去离子将孢子重悬浮至每毫升1×105个~1×107个孢子,并加入0.5%葡萄糖溶液。用移液管或移液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吸取药液0.5mL分别加入小试管中,然后吸取制备好的孢子悬浮液0.5mL,使药液与孢子悬浮液等量混合均匀。用微量加样器吸取上述混合液滴到凹玻片上,然后架放于带有浅层水的培养皿中,加盖保湿培养于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
[0189] 调查及计数方法
[0190] 按农业部药检所《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方法,当空白对照孢子萌发率达到90%以上时,检查各处理孢子萌发情况。每处理各重复随机观察3个以上视野,调查孢子总数不少200个,分别记录萌发数和孢子总数。孢子芽管长度大于孢子的短半径视为萌发。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的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依照Wadley杀菌剂混剂联合作用评价法,计算两个单剂混合物后相互作用的比值(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
[0191] 试验结果见下表6。
[0192] 表6.醚菌酯与咪鲜胺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193]
[0194] 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与咪鲜胺的重量比为3∶2时,其相互作用比值分别为2.13,根据GiSi(1985)提出的杀菌剂相互作用理论,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195] 试验例7醚菌酯与乙嘧酚的联合毒力测定
[0196] 供试菌
[0197] 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enea(Schlecht)Poll.)
[0198] 供试黄瓜品种
[0199] “山东密刺”,黄瓜盆栽在温室中培养至两片寡叶平展期。
[0200] 试验浓度设计
[0201] 醚菌酯单剂的试验浓度为16、8、4、2、1μg/ml五个浓度,乙嘧酚单剂处理浓度为32、16、8、4、2μg/ml,组合药剂的试验亦设五个浓度梯度,另设不加药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
[0202] 试验方法
[0203] 用加有少量表面活性剂(如吐温-80等)的纯净水,洗取长满白粉病菌植物叶片5
上的新鲜孢子,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孢子浓度为1×10 个孢子/mL的悬浮液,备用。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的试材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恒温室,在温度20℃~24℃的条件下培养7d~10d。
[0204] 调查及计数方法
[0205] 按农业部药检所《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方法,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处理至少调查30片叶,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
[0206]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0207]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5%;
[0208]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5%~25%;
[0209]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5%~50%;
[021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75%;
[0211] 1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5%以上。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防效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依照Wadley杀菌剂混剂联合作用评价法,计算两个单剂混合物后相互作用的比值(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
[0212] 试验结果见下表7。
[0213] 表7.醚菌酯与乙嘧酚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214]
[0215] 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与乙嘧酚的重量比为3∶1时,其相互作用比值分别为1.98,根据GiSi(1985)提出的杀菌剂相互作用理论,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216] 试验例8醚菌酯与溴菌腈的联合毒力测定
[0217] 供试菌
[0218] 苹果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 et Schrenk)
[0219] 试验浓度设计
[0220] 醚菌酯单剂的处理浓度为3.2、1.6、0.8、0.4、0.2μg/ml,溴菌腈单剂处理浓度为16、8、4、2、1μg/ml,组合药剂的试验亦设五个浓度梯度,另设不加药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
4次重复。
[0221] 试验方法
[0222] 将培养好的病原真菌孢子用去离子水从培养基或病组织上洗脱、过滤,离心(1000r/min)5min,倒去上清液,加入去离子水,再离心。最后用去离子将孢子重悬浮至每毫5 7
升1×10 个~1×10 个孢子,并加入0.5%葡萄糖溶液。用移液管或移液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吸取药液0.5mL分别加入小试管中,然后吸取制备好的孢子悬浮液0.5mL,使药液与孢子悬浮液等量混合均匀。用微量加样器吸取上述混合液滴到凹玻片上,然后架放于带有浅层水的培养皿中,加盖保湿培养于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
[0223] 调查及计数方法
[0224] 按农业部药检所《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方法,当空白对照孢子萌发率达到90%以上时,检查各处理孢子萌发情况。每处理各重复随机观察3个以上视野,调查孢子总数不少200个,分别记录萌发数和孢子总数。孢子芽管长度大于孢子的短半径视为萌发。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的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依照Wadley杀菌剂混剂联合作用评价法,计算两个单剂混合物后相互作用的比值(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
[0225] 试验结果见下表8。
[0226] 表8.醚菌酯与溴菌腈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227]
[0228] 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与溴菌腈的重量比为1∶10时,其相互作用比值分别为1.98,根据GiSi(1985)提出的杀菌剂相互作用理论,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229] 试验例9醚菌酯与代森锰锌的联合毒力测定
[0230] 供试菌
[0231] 梨树黑星病(Venturia pirina Anderh)
[0232] 试验浓度设计
[0233] 醚菌酯单剂处理浓度为4、2、1、0.5、0.25μg/ml,代森锰锌单剂处理浓度为32、16、8、4、2μg/ml,组合药剂的试验亦设五个浓度梯度,另设不加药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
[0234] 试验方法
[0235] 将培养好的病原真菌孢子用去离子水从培养基或病组织上洗脱、过滤,离心(1000r/min)5min,倒去上清液,加入去离子水,再离心。最后用去离子将孢子重悬浮至每毫5 7
升1×10 个~1×10 个孢子,并加入0.5%葡萄糖溶液。用移液管或移液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吸取药液0.5mL分别加入小试管中,然后吸取制备好的孢子悬浮液0.5mL,使药液与孢子悬浮液等量混合均匀。用微量加样器吸取上述混合液滴到凹玻片上,然后架放于带有浅层水的培养皿中,加盖保湿培养于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
[0236] 调查及计数方法
[0237] 按农业部药检所《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方法,当空白对照孢子萌发率达到90%以上时,检查各处理孢子萌发情况。每处理各重复随机观察3个以上视野,调查孢子总数不少200个,分别记录萌发数和孢子总数。孢子芽管长度大于孢子的短半径视为萌发。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的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依照Wadley杀菌剂混剂联合作用评价法,计算两个单剂混合物后相互作用的比值(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
[0238] 试验结果见下表9。
[0239] 表9.醚菌酯与代森锰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240]
[0241]
[0242] 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与代森锰锌的重量比为1∶7时,其相互作用比值分别为1.98,根据GiSi(1985)提出的杀菌剂相互作用理论,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243] 试验例10醚菌酯与福美锌的联合毒力测定
[0244] 黄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 aLMont)Arx.)
[0245] 试验浓度设计
[0246] 醚菌酯单剂处理浓度为3.2、1.6、0.8、0.4、0.2μg/ml,福美锌单剂处理浓度为32、16、8、4、2μg/ml,组合药剂的试验亦设五个浓度梯度,另设不加药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
[0247] 试验方法
[0248] 将培养好的病原真菌孢子用去离子水从培养基或病组织上洗脱、过滤,离心(1000r/min)5min,倒去上清液,加入去离子水,再离心。最后用去离子将孢子重悬浮至每毫5 7
升1×10 个~1×10 个孢子,并加入0.5%葡萄糖溶液。用移液管或移液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吸取药液0.5mL分别加入小试管中,然后吸取制备好的孢子悬浮液0.5mL,使药液与孢子悬浮液等量混合均匀。用微量加样器吸取上述混合液滴到凹玻片上,然后架放于带有浅层水的培养皿中,加盖保湿培养于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
[0249] 调查及计数方法
[0250] 按农业部药检所《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方法,当空白对照孢子萌发率达到90%以上时,检查各处理孢子萌发情况。每处理各重复随机观察3个以上视野,调查孢子总数不少200个,分别记录萌发数和孢子总数。孢子芽管长度大于孢子的短半径视为萌发。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的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依照Wadley杀菌剂混剂联合作用评价法,计算两个单剂混合物后相互作用的比值(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
[0251] 试验结果见下表10。
[0252] 表10.醚菌酯与福美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253]
[0254]
[0255] 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与福美锌的重量比为1∶7时,其相互作用比值分别为2.06,根据GiSi(1985)提出的杀菌剂相互作用理论,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256] 试验例11醚菌酯与多抗霉素的联合毒力测定
[0257] 供试菌
[0258] 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enea(Schlecht)Poll.)
[0259] 供试黄瓜品种
[0260] “山东密刺”,黄瓜盆栽在温室中培养至两片寡叶平展期。
[0261] 试验浓度设计
[0262] 多抗霉素单剂的试验浓度为12、6、3、1.5、0.75μg/ml五个浓度,醚菌酯单剂处理浓度为16、8、4、2、1μg/ml,组合药剂的试验亦设五个浓度梯度,另设不加药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
[0263] 试验方法
[0264] 用加有少量表面活性剂(如吐温-80等)的纯净水,洗取长满白粉病菌植物叶片5
上的新鲜孢子,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孢子浓度为1×10 个孢子/mL的悬浮液,备用。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的试材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恒温室,在温度20℃~24℃的条件下培养7d~10d。
[0265] 调查及计数方法
[0266] 按农业部药检所《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方法,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处理至少调查30片叶,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
[0267]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0268]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5%;
[0269]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5%~25%;
[0270]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5%~50%;
[0271]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75%;
[0272] 1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5%以上。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防效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依照Wadley杀菌剂混剂联合作用评价法,计算两个单剂混合物后相互作用的比值(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
[0273] 试验结果见下表11。
[0274] 表11.醚菌酯与多抗霉素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275]
[0276] 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与多抗霉素的重量比为4∶1时,其相互作用比值分别为2.13,根据GiSi(1985)提出的杀菌剂相互作用理论,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277] 试验例12醚菌酯与中生菌素的联合毒力测定
[0278] 供试菌
[0279] 苹果轮纹病(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
[0280] 试验浓度设计
[0281] 醚菌酯单剂处理浓度为4、2、1、0.5、0.25μg/ml,中生菌素单剂处理浓度为8、4、2、1、0.5μg/ml,组合药剂的试验亦设五个浓度梯度,另设不加药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
[0282] 试验方法
[0283] 将培养好的病原真菌孢子用去离子水从培养基或病组织上洗脱、过滤,离心(1000r/min)5min,倒去上清液,加入去离子水,再离心。最后用去离子将孢子重悬浮至每毫5 7
升1×10 个~1×10 个孢子,并加入0.5%葡萄糖溶液。用移液管或移液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吸取药液0.5mL分别加入小试管中,然后吸取制备好的孢子悬浮液0.5mL,使药液与孢子悬浮液等量混合均匀。用微量加样器吸取上述混合液滴到凹玻片上,然后架放于带有浅层水的培养皿中,加盖保湿培养于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
[0284] 调查及计数方法
[0285] 按农业部药检所《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方法,当空白对照孢子萌发率达到90%以上时,检查各处理孢子萌发情况。每处理各重复随机观察3个以上视野,调查孢子总数不少200个,分别记录萌发数和孢子总数。孢子芽管长度大于孢子的短半径视为萌发。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的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依照Wadley杀菌剂混剂联合作用评价法,计算两个单剂混合物后相互作用的比值(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
[0286] 试验结果见下表12。
[0287] 表12.醚菌酯与中生菌素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0288]
[0289] 试验结果表明:醚菌酯与中生菌素的重量比为5∶1时,其相互作用比值分别为1.97,根据GiSi(1985)提出的杀菌剂相互作用理论,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290] 试验例13醚菌酯与武夷菌素的联合毒力测定
[0291] 供试菌
[0292] 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enea(Schlecht)Poll.)
[0293] 供试黄瓜品种
[0294] “山东密刺”,黄瓜盆栽在温室中培养至两片寡叶平展期。
[0295] 试验浓度设计
[0296] 武夷菌素单剂的试验浓度为8、4、2、1、0.5μg/ml五个浓度,醚菌酯单剂处理浓度为20、10、5、2.5、1.25μg/ml,组合药剂的试验亦设五个浓度梯度,另设不加药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
[0297] 试验方法
[0298] 用加有少量表面活性剂(如吐温-80等)的纯净水,洗取长满白粉病菌植物叶片5
上的新鲜孢子,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孢子浓度为1×10 个孢子/mL的悬浮液,备用。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药剂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的试材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恒温室,在温度20℃~24℃的条件下培养7d~10d。
[0299] 调查及计数方法
[0300] 按农业部药检所《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方法,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处理至少调查30片叶,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
[0301]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0302]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5%;
[0303]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5%~25%;
[0304]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5%~50%;
[0305]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75%;
[0306] 1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5%以上。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防效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依照Wadley杀菌剂混剂联合作用评价法,计算两个单剂混合物后相互作用的比值(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
[0307] 试验结果见下表13。
[0308] 表13.醚菌酯与武夷菌素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