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面板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001605.4

文献号 : CN10176291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曾庆安李佳育黄彦衡曾文贤白佳蕙陈宗凯郑为元卓庭毅

申请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面板,该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的各像素区域具有主要显示区与次要显示区,分别对应至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各第一像素电极与相邻的数据线之间具有间距,而各第二像素电极则与相邻的数据线部分重迭。此外,各第二像素电极可具有多个分支,而分支的末端边缘可平行于数据线。据此,本发明不但可以提高开口率,且邻近于数据线的液晶分子也可获得良好的导向控制,进而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

多条栅极线,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基板上;

多条数据线,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基板上,且大致上垂直所述的栅极线,所述的栅极线与所述的数据线定义出多个像素区域,各所述的像素区域至少具有一主要显示区与一次要显示区;

一介电层,所述的介电层设置于所述的数据线与所述的栅极线上;

多个第一像素电极,各所述的第一像素电极设置于各所述的主要显示区中,且设置于所述的介电层上,各所述的第一像素电极跟对应的栅极线与数据线电连接,各所述的第一像素电极与相邻的所述的数据线之间具有一间距;

多个第二像素电极,各所述的第二像素电极设置于各所述的次要显示区中,且设置于所述的介电层上,各所述的第二像素电极跟对应的栅极线与数据线电连接,各所述的第二像素电极与相邻的所述的数据线部分重迭;

一稳定配向聚合物层,覆盖所述的第一像素电极与所述的第二像素电极;

一第二基板,相对于所述的第一基板而设置;以及

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基板与所述的第二基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第一像素电极与相邻的所述的数据线间的所述的间距介于1微米至6微米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间距与各所述的数据线的宽度的比值介于0.01至1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据线有

1.5微米至8微米的宽度被相邻的所述的第二像素电极其中之一所覆盖。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据线被覆盖部分的宽度与各所述的数据线的总宽度的比值介于0.01至1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要显示区的操作电压大于所述的次要显示区的操作电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电层包括一彩色滤光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一黑色矩阵,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基板与所述的液晶层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一黑色矩阵,设置于所述的第二基板与所述的液晶层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电层包括一彩色滤光片、一黑色矩阵、一透明有机材料或前述材料的组合。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像素区域对应至所述的栅极线其中之一与所述的数据线其中之二。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像素区域对应至所述的栅极线其中之二与所述的数据线其中之一。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晶体管与一第二晶体管,其中所述的第一晶体管的一栅极与所述的第二晶体管的一栅极皆电连接至所述的栅极线其中之一,且所述的第一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的第二晶体管的源极皆电连接至所述的数据线其中之一。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像素电极电连接所述的第一晶体管,所述的第二像素电极电连接所述的第二晶体管。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像素电极具有多个分支,且所述的分支的末端边缘平行于所述的数据线。

16.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

多条栅极线,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基板上;

多条数据线,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基板上,且大致上垂直所述的栅极线,所述的栅极线与所述的数据线定义出多个像素区域,各所述的像素区域至少具有一主要显示区与一次要显示区;

一介电层,所述的介电层设置于所述的数据线与所述的栅极线上;

多个第一像素电极,各所述的第一像素电极设置于各所述的主要显示区中,且设置于所述的介电层上,各所述的第一像素电极跟对应的栅极线与数据线电连接,各所述的第一像素电极与相邻的所述的数据线之间具有一间距;

多个第二像素电极,各所述的第二像素电极设置于各所述的次要显示区中,且设置于所述的介电层上,各所述的第二像素电极跟对应的栅极线与数据线电连接,各所述的第二像素电极与相邻的所述的数据线部分重迭;

一第二基板,相对于所述的第一基板而设置;以及

一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的第一基板与所述的第二基板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间距与各所述的数据线的宽度的比值介于0.01至1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据线被覆盖部分的宽度与各所述的数据线的总宽度的比值介于0.01至1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像素电极具有多个分支,且所述的分支的末端边缘平行于所述的数据线。

说明书 :

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聚合物稳定配向(polymer stabilization alignment,PSA)液晶显示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PSA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在未设置预倾角的情况下,液晶于旋转时可能会不规则地产生左旋转与右旋转,形成紊乱的排列,而严重降低对比度。 为了使液晶能朝向特定方向配向,因此显示面板的制造工艺中会在基板内侧形成配向膜,尤以利用刷磨法来形成配向膜的方式最被广泛采用。 在刷磨处理法中,高分子树脂薄膜,如聚亚酰胺树脂,利用布料或其类似的物品单向地刷磨,使聚亚酰胺树脂的分子可以朝向特定方向排列。 然而,利用定向刷磨处理法所制备的配向膜会有被杂质污染、因静电而使产量降低及因在刷磨期间的接触而使对比度降低的问题。
[0003] 为减少接触污染等问题,各种非刷磨的配向制造工艺发展而出,其中又以聚合物稳定配向制造工艺可具有制造工艺简化、减少接触污染与避免凸块漏光现象等优点。 聚合物稳定配向制造工艺系以反应物单体混入液晶材料内,对组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CF)基板与薄膜晶体管阵列(thin film transistorarray,TFT array)基板,固化封胶,于液晶材料的上下两端施加电压,由于像素电极具有沿着特定方向排列的狭缝,因此可以使液晶分子按照预定倾角排列,此外并以紫外光(ultraviolet,UV)照射使反应物单体固化,以于CF基板与/或TFT array基板内侧形成具有固定预倾角方向的稳定配向聚合物层。
[0004] 然而,根据MVA液晶显示面板的测试结果,习知MVA液晶显示面板的开口率与亮度仍具有待改善的余地,如何朝向高对比(high contrast ratio)、低色偏(little color shift)、高亮度(high luminance)、快速反应与广视角等方面发展仍为液晶显示装置的一大课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与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可具有较高的开口率,同时能避免液晶导向不良的问题。
[0006]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介电层、多个第一像素电极、多个第二像素电极、稳定配向聚合物层、第二基板与液晶层。 栅极线与数据线均设置于第一基板上,介电层设置于数据线与栅极线上,且数据线大致上垂直栅极线。 栅极线与数据线定义出多个像素区域,各像素区域至少具有主要显示区与次要显示区。 各第一像素电极设置于各主要显示区中,且设置于介电层上。 各第一像素电极跟对应的栅极线与数据线电连接,各第一像素电极与相邻的数据线之间具有间距。 各第二像素电极设置于各次要显示区中,且设置于介电层上。 各第二像素电极跟对应的栅极线与数据线电连接,各第二像素电极与相邻的数据线部分重迭。稳定配向聚合物层覆盖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二像素电极。 第二基板相对于第一基板而设置,而液晶层则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
[0007]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第一像素电极与相邻的数据线间之间距大致上介于1微米至6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之间距与各数据线的宽度的比值大致上介于0.01至1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数据线大致上有1.5微米至8微米的宽度被相邻的第二像素电极其中之一所覆盖。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数据线被覆盖部分的宽度与各数据线的总宽度的比值大致上介于0.01至1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各第二像素电极可具有多个分支,而分支的末端边缘可平行于数据线。
[0008]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含第一基板、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介电层、多个第一像素电极、多个第二像素电极、第二基板与液晶层。 栅极线与数据线均设置于第一基板上,介电层设置于数据线与栅极线上,且数据线大致上垂直栅极线。 栅极线与数据线定义出多个像素区域,各像素区域至少具有主要显示区与次要显示区。各第一像素电极设置于各主要显示区中,且设置于介电层上。 各第一像素电极跟对应的栅极线与数据线电连接,各第一像素电极与相邻的数据线之间具有间距。 各第二像素电极设置于各次要显示区中,且设置于介电层上。 各第二像素电极跟对应的栅极线与数据线电连接,各第二像素电极与相邻的数据线部分重迭。 第二基板相对于第一基板而设置,而液晶层则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
[0009] 由于本发明的各第一像素电极与相邻的数据线之间具有间距,而各第二像素电极则与相邻的数据线部分重迭,因此本发明不但可以使得邻近于数据线的液晶分子也可维持良好的导向控制,且同时可提高开口率,进而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0011] 图2A与图2B分别为图1沿剖面线I-I’与剖面线II-II’切割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0012] 图3A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于第一像素与数据线交接处的剖面示意图;
[0013] 图3B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于第二像素与数据线交接处的剖面示意图;
[0014] 图4A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于第一像素与数据线交接处的剖面示意图;
[0015] 图4B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于第二像素与数据线交接处的剖面示意图;
[0016] 图5A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于第一像素与数据线交接处的剖面示意图;
[0017] 图5B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于第二像素与数据线交接处的剖面示意图;
[0018] 图6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于第二像素与数据线交接处的布局示意图;
[0019] 图7为图6沿剖面线III-III’切割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0020] 图8为比较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于第二像素与数据线交接处的布局示意图;
[0021] 图9为图8沿剖面线IV-IV’切割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0022]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3] 20:基板
[0024] 22、26:介电层
[0025] 24:稳定配向聚合物层
[0026] 30、38:基板
[0027] 32:稳定配向聚合物层
[0028] CF:彩色滤光片
[0029] 200、300、400、500、600、700:液晶显示面板
[0030] 12:分支
[0031] 14:狭缝
[0032] 40:电力线
[0033] 42、44:液晶分子
[0034] 100:子像素
[0035] BM:黑色矩阵
[0036] GL(x)、GL(x+1):栅极线
[0037] DL(y)、DL(y+1)、DL(y+2):数据线
[0038] COM、COM(x)、COM(x+1):共用电极
[0039] PX1、PX2:像素电极
[0040] Ta、Tb、Tc:晶体管
[0041] A1:主要显示区
[0042] A2:次要显示区
[0043] W1:间距
[0044] O1:重迭宽度
[0045] LC:液晶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下文依本发明的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面板,特举实施例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但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而各元件的描述非用以限制其执行的态样与位置,任何由各元件重新组合的实施态样,所产生具有均等功效的方法,皆为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其中图式仅以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
[0047] 实施例:
[0048] 请参照图1、图2A与图2B,图1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上视示意图,而图2A与图2B分别为图1沿剖面线I-I’与剖面线II-II’切割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面板200可为任何种类的液晶显示面板,尤其适用于聚合物稳定配向液晶显示面板,但不限于此。 其中,图1仅绘示出单一像素结构100作为说明,而实际上液晶显示面板200可包含多个阵列排列的像素结构100。另需注意的是,像素结构100实际上可以作为一个子像素,也可以直接作为一个像素。 当像素结构100为子像素时,一个像素可包含多个像素结构100。 例如为红色(R)子像素、绿色(G)子像素、蓝色(B)子像素与白色(W)子像素等等,但并非以此为限。
[0049] 如图1、图2A与图2B所示,各像素结构100包括形成于基底20上的两条栅极线GL(x)与GL(x+1)(或称为扫描线)、两条数据线DL(y)与DL(y+1)(或称为信号线)、两条共用电极COM(x)与COM(x+1)、介电层22、彩色滤光片CF、第一像素电极PX1、第二像素电极PX2、晶体管Ta、Tc与Tb、稳定配向聚合物层24与32、基板30与液晶层LC。 本实施例系以彩色滤光片整合于晶体管阵列基板(color filter on array,COA)的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
[0050] 如图1所示,数据线DL(y)与DL(y+1)大致上垂直栅极线GL(x)与GL(x+1),但不限于此。 栅极线GL(x)与GL(x+1)与数据线DL(y)与DL(y+1)可以定义出多个像素区域,而各像素区域可至少具有主要显示区A1与次要显示区A2。 第一像素电极PX1与第二像素电极PX2分别设置于主要显示区A1与次要显示区A2中。一般而言,主要显示区A1的操作电压会大于次要显示区A2的操作电压。 亦即,施加于第一像素电极PX1的最大操作电压会大于施加于第二像素电极PX2的最大操作电压。
[0051] 晶体管Ta与Tc可为开关晶体管。 晶体管Ta与Tc的栅极皆可电连接至栅极线GL(x),晶体管Ta与Tc的源极皆可电连接至数据线DL(y),晶体管Ta的漏极电连接至第一像素电极PX1,而晶体管Tc的漏极电连接至像素电极PX2。 晶体管Tb的栅极电连接至栅极线GL(x+1),晶体管Tb的源极直接连接至晶体管Tc的漏极,亦即晶体管Tb的源极与晶体管Tc的漏极系直接共用同一块金属,晶体管Tb的漏极则会与第一像素电极PX1电性耦合。 共用电极COM(x)与COM(x+1)大致上与数据线DL(y)与DL(y+1)垂直,且可具有分支。 共用电极COM(x)以及COM(x+1)可分别与第一像素电极PX1以及第二像素电极PX2耦合而形成电容。
[0052] 如图2A与图2B所示,介电层22与彩色滤光片CF可设置于数据线DL(y)与DL(y+1)与栅极线GL(x)与GL(x+1)上,而第一像素电极PX1与第二像素电极PX2可设置于介电层22与彩色滤光片CF上。本实施例的介电层22例如包含透明有机材料,而彩色滤光片CF本身也可以作为一层介电层。 基板30相对于基板20而设置,而液晶层LC则设置于基板20与基板30之间。 稳定配向聚合物层24可覆盖第一像素电极PX1与第二像素电极PX2,而稳定配向聚合物层32可覆盖基板30与黑色矩阵BM。换言之,稳定配向聚合物层24位于基板20与液晶层LC之间,而稳定配向聚合物层32位于基板30与液晶层LC之间。
[0053] 稳定配向聚合物层24与稳定配向聚合物层32的形成方式,可先以反应物单体混入液晶材料内,对组CF基板与TFT array基板,固化封胶,于液晶层LC的上下两端的电极施加电压,比如是交流(AC)电压,由于第一像素电极PX1与第二像素电极PX2具有沿着特定方向排列的狭缝14,因此可以使液晶分子与反应物单体按照预定倾角排列,此外并以紫外光照射使反应物单体固化,以于CF基板与/或TFT array基板内侧形成具有固定预倾角方向的稳定配向聚合物层24与32。 图2A与图2B仅为示意图,实际稳定配向聚合物层24与32的预倾角方向、角度依照各个实施例的设计改变。
[0054] 请再次参照图1,由于第一像素电极PX1具有较大的操作电压,较容易影响周边电场,因此本发明的第一像素电极PX1与相邻的数据线DL(y)与DL(y+1)之间较佳是具有间距W1。 此外,第一像素电极PX1与相邻的第一像素电极PX1之间较佳是对应设置有黑色矩阵BM,以遮蔽像素结构100之间隙,减少边缘漏光现象。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第二像素电极PX2可以与相邻的数据线DL(y)与DL(y+1)部分重迭,具有一重迭宽度O1,且第二像素电极PX2与相邻的第二像素电极PX2之间可以不需设置黑色矩阵BM,以增加像素开口率。
[0055] 根据本发明的实验而知,为增加开口率且有效控制液晶分子的转向,各第一像素电极PX1与相邻的数据线DL(y)与DL(y+1)间之间距W1大致上较佳是介于1微米至6微米之间,例如图2A所示的3微米间距,但不限于此。 或者,上述的间距W1与各数据线DL(y)或DL(y+1)的宽度的比值大致上较佳是介于0.01至1之间。 另一方面,各数据线DL(y)与DL(y+1)于第二像素电极PX2附近的宽度设计较宽,各数据线DL(y)与DL(y+1)大致上较佳是有1.5微米至8微米的重迭宽度O1被相邻的第二像素电极PX2其中之一所覆盖,例如图2B所示的第二像素电极PX2可从相邻的数据线DL(y+1)两边分别向内延伸约4微米的距离,总共覆盖了数据线DL(y+1)约8微米的宽度。 或者,各数据线DL(y)与DL(y+1)被覆盖部分的重迭宽度O1与各数据线DL(y)与DL(y+1)的总宽度的比值大致上介于0.01至1之间。
[0056] 第一像素电极PX1与第二像素电极PX2皆具有多个分支12,且相邻两个分支12之间具有狭缝14,即不具有像素电极材料存在,此种像素电极结构设计有利于解决不同视角色偏的问题。 尤需注意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实验,第二像素电极PX2的分支12的末端边缘较佳是平行于数据线DL(y)与DL(y+1),可以提供较好的液晶分子控制效果。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极PX1的分支12的末端边缘均不平行于数据线DL(y)与DL(y+1),而约莫具有45度左右的角度,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极PX1与第二像素电极PX2的形状亦可视需要而调整,例如第一像素电极PX1的分支12的末端边缘亦可平行于数据线DL(y)与DL(y+1)。又例如,第一像素电极PX1与第二像素电极PX2的分支12的末端隅角实际上可能较为圆滑,而不是呈现直角、锐角或钝角。
[0057] 像素结构100的配置并不限于如图1至图2B所示,例如于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其亦可应用于黑色矩阵整合于晶体管阵列基板(black matrix on array,BOA)的显示面板;又或者,相邻像素结构之间可能设置有至少两条数据线,例如液晶显示面板与像素结构可能为两条数据线搭配一条栅极线的结构(2D1G)。 请参照图3A至图5B,图3A、图4A与图5A分别为本发明第二、第三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于第一像素与数据线交接处的剖面示意图,而图3B、图4B与图5B分别为本发明第二、第三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于第二像素与数据线交接处的剖面示意图。
[0058] 如图3A与图3B所示,第二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300为BOA类型的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300的彩色滤光片CF与黑色矩阵BM均直接制作于基板20的内侧,亦即彩色滤光片CF、黑色矩阵BM、第一像素电极PX1、数据线DL(y+1)、栅极线GL(x)与GL(x+1)(图3A与图3B未示)与晶体管Ta、Tc与Tb(图3A与图3B未示)均设置于同一基板20上。
[0059] 如图4A与图4B所示,第三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400的相邻像素结构之间可设置有至少两条数据线DL(y+1)与DL(y+2)。 如此一来,同一像素结构中分别用以控制主要显示区域A1与次要显示区域A2的两个晶体管Ta与Tc,可以分别电连接至不同的数据线DL(y)与DL(y+1)。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极PX1与相邻的数据线DL(y+1)与DL(y+2)之间亦可分别具有间距W1,例如图4A所示的3微米间距,但不限于此。 第二像素电极PX2可以与相邻的数据线DL(y+1)与DL(y+2)部分重迭,具有重迭宽度O1,例如图4B所示的第二像素电极PX2可从相邻的数据线DL(y+1)与DL(y+2)的边缘向内延伸约9微米的距离,完全覆盖了约8微米宽的数据线DL(y+1)与约8微米宽的数据线DL(y+2)。
[0060] 如图5A与图5B所示,第四较佳实施例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500为BOA类型的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500的彩色滤光片CF与黑色矩阵BM均直接制作于基板20的内侧。
[0061] 下文以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与比较例的对照为例,来说明本发明的优点。 请参照图6至图9,图6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于第二像素与数据线交接处的布局示意图,图7为图6沿剖面线III-III’切割所得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比较例的液晶显示面板于第二像素与数据线交接处的布局示意图,而图9为图8沿剖面线IV-IV’切割所得的剖面示意图。
[0062] 如图6与图7所示,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600的相邻像素结构之间可设置有至少两条数据线DL(y+1)与DL(y+2)。 其中,介电层26可设置于数据线DL(y+1)、DL(y+2)以及第二像素电极PX2之间,且可包括彩色滤光片CF、黑色矩阵BM、透明有机材料或前述材料的组合,基板38可包括前述的基板30、共用电极COM、稳定配向聚合物层32与选择性的黑色矩阵BM(图未示)。 例如,液晶显示面板600亦可具有类似前述图4B或图5B结构。 为清楚显示出液晶层LC的液晶分子排列,图7中并未绘示出稳定配向聚合物层,然而液晶显示面板600实际上可具有前述的稳定配向聚合物层24与稳定配向聚合物层32,以达到较佳的显示效果。
[0063] 根据液晶显示面板600于操作时的电力线40分布可知,由于本发明的第二像素电极PX2部分重迭于相邻的数据线DL(y+1)与DL(y+2),因此第二像素电极PX2上的稳定配向聚合物层可以提供良好的导向控制,使得数据线DL(y+1)与DL(y+2)引起的电场较不易干扰邻近于数据线DL(y+1)与DL(y+2)上方的液晶分子42的排列。 如此一来,邻近于数据线DL(y+1)与DL(y+2)上方的液晶分子42也可获得良好的控制,亦即可垂直于基板20与基板38而排列,不易产生不理想的倾斜,进而避免漏光现象。 据此,本发明的次要显示区域A2周围可不需额外设置黑色矩阵BM来遮蔽漏光,所以可有效提升本发明的开口率。
[0064] 比较例:
[0065] 如图8与图9所示,比较例与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差别在于,比较例的液晶显示面板700的第二像素电极PX2并未覆盖相邻的数据线DL(y+1)与DL(y+2)。根据液晶显示面板700于操作时的电力线40分布可知,比较例的数据线DL(y+1)与DL(y+2)引起的电场容易干扰邻近于数据线DL(y+1)与DL(y+2)上方的液晶分子44的排列,所以邻近于数据线DL(y+1)与DL(y+2)的液晶分子42会产生不理想的倾斜,导致漏光现象。 若欲避免此处的漏光现象,则需于比较例的次要显示区域周围的数据线DL(y+1)与DL(y+2)上额外设置黑色矩阵BM,且黑色矩阵BM的宽度需要超过数据线DL(y+1)与DL(y+2)两者的总宽度至少3微米以上,导致开口率下降。
[0066]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各第一像素电极与相邻的数据线之间具有间距,而各第二像素电极则与相邻的数据线部分重迭。 由于稳定配向聚合物层的形成过程是利用像素电极的形状来控制液晶分子与反应物单体的排列,因此PSA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分子排列尤其会与像素电极的形状息息相关。 本发明不但可以使得邻近于数据线的液晶分子也可维持良好的导向控制,且同时可提高开口率,进而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0067] 此外,任何熟习此技艺者还可对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显示器结构作适当变更,例如适当变更像素电极的结构、变更共用电极的结构,与/或变更各个晶体管的源极与漏极的电连接关系等等。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