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134598.5

文献号 : CN101785463A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

申请人 : 中国水稻研究所

摘要 :

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分:三唑酮5-25%,爱苗5-25%。上述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对引起穗腐病的不同病原菌共毒系数在125-182。该复配农药对4个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好于三唑酮、爱苗单独使用时的抑菌效果,且该复配农药效果好的复配剂的抑制中浓度只占单剂的17.37%-50%以下,防治水稻穗腐病效果好,其中对穗腐病穗发病的防效效果在80.99%-96.23%,均显著高于三唑酮和爱苗单独使用时对穗腐病穗发病的防效(66.90%、64.92%),对穗腐病每穗发病粒的防效在71.56%-93.54%,均显著高于三唑酮和爱苗单独使用时对穗腐病穗发病的防效(56.14%、57.33%),混配后防效增效十分显著。

权利要求 :

1.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分:三唑酮5-25%,爱苗5-2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分:三唑酮7-23%,爱苗8-2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分:三唑酮9-20%,爱苗10-2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分:三唑酮10-18%,爱苗12-18%。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分:三唑酮14-16%,爱苗14-16%。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爱苗有效成分为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所述的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的重量百分比为1∶1。

说明书 :

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

背景技术

[0002] 水稻后期穗部病害主要包括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真菌性颍枯病(谷枯病)[Phomasorghina(Sacc.)Boerema et al=Phyllosticta glumarum(Ell.&Tr.)Miyake]、细菌性谷
枯病(颖枯病)[Burkholderia glumae(Kurita et Tabei)Urarmi,Ito Yoshida,Araki],
(以前曾用名Pseudonomas glumae Kurita etTabei,1967)。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耕作栽培
措施的改变以及大穗型、粳稻及籼粳杂交稻品种(组合)的推广,水稻后期穗部病害发生
危害有上升、加重的趋势。近年来全国各稻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稻区、东北粳稻区普遍发
生一种水稻后期穗部病害——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过去称颍枯病、谷枯
病)。一些年份某些稻区发生、危害严重,是水稻上一种新近上升的重要病害。
[0003] 水稻感染穗腐病后,一般受害稻谷结实率下降8%-10%,千粒重降低0.6-1.0克,稻谷减产5%-10%,严重的达20%以上。一些感病品种(组合)和发病重的田块丛发病率
达到100%,穗发病率重者85%-95%,轻的30%-50%,病指30-85;每穗受感染的谷粒在
30%-75%不等。该病可导致谷粒变色、不实、米粒扭曲、黄褐色。不但影响水稻产量,更由
于病原菌有色并产生毒素,改变稻谷外观,降低稻米品质和质量。对水稻生产、稻米市场价
格造成影响,对人、畜禽安全、健康造成危害。
[0004] 根据对感病小穗上分离到的各菌株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结果,初步认为水稻穗腐病由4种病原真菌侵染引起,分别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澳大利亚平
脐蠕孢菌(Bipolaris australiensis)、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和细交链孢菌
(Alternaria tenuis)。
[0005] 目前,防治水稻穗腐病没有统一的防治方案,单独使用三唑酮、爱苗(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存在成本比较大,使用效果、速效性或持效性差等
缺点。

发明内容

[0006]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低成本、防治水稻穗腐病效果好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技术方案。
[0007] 所述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分:三唑酮5-25%,爱苗5-25%。
[0008] 所述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分:三唑酮7-23%,爱苗8-22%。
[0009] 所述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分:三唑酮9-20%,爱苗10-20%。
[0010] 所述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分:三唑酮10-18%,爱苗12-18%。
[0011] 所述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组分:三唑酮14-16%,爱苗14-16%。
[0012] 所述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爱苗有效成分为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所述的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的重量百分比为1∶1。
[0013] 所述的三唑酮分子式为1-(4-氯苯氧基)-3,3-二甲基-1-(1,2,4-三氮唑-1-基)-丁酮-2,结构式为C14H16CIN3O2,分子量是293.75。
[0014] 所述的三唑酮为已知物质,可以用三唑酮原药或可湿性粉剂或乳油,可由各生产三唑酮原药、可湿性粉剂、乳油的农药公司生产和提供。
[0015] 所述的爱苗为已知物质,可以用爱苗原药或乳油,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公司生产和提供。
[0016] 所述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按现有常规技术可制成乳油,即原药中加入有机溶剂和乳化剂;也可制成可湿性粉剂,即原药加入润湿剂、分散剂和填料等。
[0017] 本发明中的配比均为有效成分的纯物质的重量百分比。
[0018] 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的使用方法:在水稻孕穗后期(始穗前5-7天)及齐穗期各喷施一次药剂,每亩用水量45-50千克,均匀喷雾于水稻冠层的穗部。
[0019] 上述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对引起穗腐病的不同病原菌共毒系数在125-182。该复配农药对4个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好于三唑酮、爱苗单独使用时的抑菌效果,且该
复配农药效果好的复配剂的抑制中浓度只占单剂的17.37%-50%以下,防治水稻穗腐
病效果好,其中对穗腐病穗发病的防效效果在80.99%-96.23%,均显著高于三唑酮和
爱苗单独使用时对穗腐病穗发病的防效(66.90%、64.92%),对穗腐病每穗发病粒的防
效在71.56%-93.54%,均显著高于三唑酮和爱苗单独使用时对穗腐病穗发病的防效
(56.14%、57.33%),混配后防效增效十分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本发明中,除另有说明外,所有比值均为有效成分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的三唑酮与爱苗复配农药,以下称粉爱合剂。
[0021] 配方一:三唑酮5%,爱苗25%(即5克三唑酮a.i.+25g爱苗a.i.);
[0022] 配方二:三唑酮8%,爱苗22%;
[0023] 配方三:三唑酮11%,爱苗19%;
[0024] 配方四:三唑酮14%,爱苗16%;
[0025] 配方五:三唑酮15%,爱苗15%;
[0026] 配方六:三唑酮16%,爱苗14%;
[0027] 配方七:三唑酮19%,爱苗11%;
[0028] 配方八:三唑酮22%,爱苗8%;
[0029] 配方九:三唑酮25%,爱苗5%。
[0030] 上述配方的复配农药与25%三唑酮WP、30%爱苗乳油进行以下对比试验。一、防治水稻穗腐病药剂配方室内筛选试验
[0031] 1.1供试菌株
[0032] 供试菌株为本所水稻病理研究室分离保存的速度穗腐病菌:层出镰刀 菌(Fusarium proliferatum,FP)侵 染引 起 为主,澳大 利 亚平 脐蠕 孢 菌
(Bipolarisaustraliensis,BA)、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CL)和细交链孢菌
(Alternaria tenuis,AT)。
[0033] 1.2测定方法
[0034] 采用平板抑制菌落生长法测定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0035] (1)药剂配制及含药培养基制备
[0036] 先将上述农药分别溶于无菌水,并稀释配制成一系列不同浓度梯度的药液。然后用无菌移液管吸1ml上述不同浓度梯度的药液加入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对照加1ml无
菌水。再加入9ml融化了的PDA培养基充分混均,冷却凝固后备用。
[0037] (2)病原菌接种
[0038] 待纯化菌株菌落长至直径2cm时,用内径为6mm的打孔器在菌落外缘切下菌盘,然后将菌盘(有菌丝的一面)接种到已凝固的含药培养基中央,每处理重复3次,在28℃下培
养,采用“十字”交叉法每日测量菌落直径。
[0039] 1.3计算方法
[0040] 以有无增效为准。
[0041] 2、测定结果
[0042] 供试药剂对水稻穗腐病菌的生物活性(EC50)及其不同混配比例对病原菌的毒性指数及其共毒系数测定结果见下表1、2。
[0043] 表1三唑酮、爱苗及其混配剂对水稻穗腐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
[0044]FP菌EC50 BA菌EC50 CL菌EC50 AT菌EC50
供试药剂
(ppm)(SF1) (ppm)(SF2) (ppm)(SF3) (ppm)(SF4)
(1)25%三唑酮WP 638 808 1211 347
(2)30%爱苗乳油 875 938 1421 468
(3)30%粉爱合剂1(配方一) 481 653 989 222
(4)30%粉爱合剂2(配方二) 395 574 878 183
(5)30%粉爱合剂3(配方三) 310 502 786 158
(6)30%粉爱合剂4(配方四) 276 471 692 143
(7)30%粉爱合剂5(配方五) 195 363 587 132
(8)30%粉爱合剂6(配方六) 152 213 378 115
FP菌EC50 BA菌EC50 CL菌EC50 AT菌EC50
供试药剂
(ppm)(SF1) (ppm)(SF2) (ppm)(SF3) (ppm)(SF4)
(9)30%粉爱合剂7(配方七) 237 329 446 107
(10)30%粉爱合剂8(配方八) 225 438 619 125
(11)30%粉爱合剂9(配方九) 279 483 695 131
[0045] 表2混配剂与原药EC50比较所占百分率
[0046]
[0047] 供试药剂三唑酮、爱苗及其混配剂对水稻穗腐病菌的抑制效果见表1和表2。参测的所有混配剂对4个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好于三唑酮、爱苗单独使用时的抑菌效果。效果
较好的混配剂的抑制中浓度只占单剂的17.37%-50%以下,效果最差的混配剂的抑制中
浓度占单剂的81.67%。对4个病原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是粉爱合剂5(粉∶爱=15∶15)、
粉爱合剂6(粉∶爱=16∶14)、粉爱合剂7(粉∶爱=19∶11)和粉爱合剂8(粉∶爱=
22∶8)。由于爱苗价格较贵,从节省成本考虑,宜选用粉爱合剂6(粉∶爱=16∶14)、
粉爱合剂7(粉∶爱=19∶11)、粉爱合剂8(粉∶爱=22∶8)和粉爱合剂9(粉∶爱=
25∶5)混配剂。
[0048] 二、水稻穗腐病药剂配方田间防治穗腐病试验
[0049] 1、材料和方法
[0050] 1.1品种:晚粳稻“秀水09”。
[0051] 1.2处理:供试药剂及混配比例如下,共13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每小区25m2,随机区组片排列。
[0052] (1)25%三唑酮(粉锈宁)WP:60g/亩
[0053] (2)30%爱苗乳油:30%爱苗:18ml/亩
[0054] (3)30%粉爱合剂1(配方一)
[0055] (4)30%粉爱合剂2(配方二)
[0056] (5)30%粉爱合剂3(配方三)
[0057] (6)30%粉爱合剂4(配方四)
[0058] (7)30%粉爱合剂5(配方五)
[0059] (8)30%粉爱合剂6(配方六)
[0060] (9)30%粉爱合剂7(配方七)
[0061] (10)30%粉爱合剂8(配方八)
[0062] (11)30%粉爱合剂9(配方九)
[0063] (12)50%多菌灵WP(防霉宝):100g/亩
[0064] (13)5%井冈霉素水剂:200ml/亩
[0065] (14)70%甲基硫菌灵WP(甲基托布津):100g/亩
[0066] (15)50%百菌清WP:100g/亩
[0067] (16)清水:50千克/亩
[0068] 1.3采直播方式进行,播种量为37.5kg/hm2,于5月26日浸种,5月29日直播。于始穗前7d(即8月23日)、齐穗后(9月3日)各施一次药。上述13个处理药剂每亩按喷
雾50千克药剂量使用。
[0069] 1.4调查:成熟收割期(11月1日)每小区采取五点取样法,每点至少齐泥割50个穗子装入尼龙网带,晒干后在考种室考种。主要考察株高、穗长、穗重、感病穗数、每穗实粒
数、每穗瘪粒数、每穗病粒数、千粒重。
[0070] 2、结果与分析
[0071] 2.1对株高、穗长的影响。各处理对水稻植株株高、穗长地影响无显著差异。
[0072] 2.2对每穗实粒数、每穗瘪粒数、穗重和千粒重的影响。三唑酮与爱苗混配使用能增加穗重、每穗病粒数和千粒重,减少每穗的瘪粒数。主要是减轻了病害,减少了瘪粒数的
缘故。
[0073] 2.3对穗发病和粒发病的防效。三唑酮+爱苗各个浓度的混配剂对穗腐病穗发病的防效在80.99%-96.23%,均显著高于三唑酮和爱苗单独使用时对穗腐病穗发病
的防效(66.90%、64.92%),混配后防效增效十分显著;其他参试的井冈霉素、多菌灵、
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杀菌剂对穗腐病穗发病的防效在41.17%-56.80%;三唑酮+爱苗
各个浓度的混配剂对穗腐病每穗发病粒的防效在71.56%-93.54%,均显著高于三唑酮
和爱苗单独使用时对穗腐病穗发病的防效(56.14%、57.33%),混配后防效增效十分显
著,其他参试的井冈霉素、多菌灵、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杀菌剂对穗腐病穗发病的防效在
36.05%-64.00%,见表3。由于爱苗价格较高,三唑酮价格便宜,从防效并结合经济角度
考虑,宜选择三唑酮含量较高,而爱苗含量较低的三唑酮与爱苗混配剂型,如粉爱合剂配方
6(粉+爱=16g+14g a.i.,下同)、粉爱合剂配方7(粉+爱=19g+11g)、粉爱合剂配方8(粉
+爱=22g+8g)、粉爱合剂配方9(粉+爱=25g+5g)/亩。
[0074] 表3不同杀菌剂及其混配剂对穗腐病的防效比较
[0075]% 4 3 6 5 4 2 7 6 4 0 1 7 5
1 3 5 0 9 5 0 0 5 6 5 4 0
效 . . . . . . . . . . . . .
6 7 1 1 2 6 7 9 3 1 8 1 6
防 5 5 7 8 8 8 8 8 9 9 8 5 3




病 6
发粒 28.8 85.8 27.5 18.3 34.3 17.2 06.2 02.2 03.1 96.1 13.2 67.9 8.21
%效防 09.66 29.46 99.08 10.48 12.29 09.09 88.29 09.59 32.69 68.49 03.29 29.74 71.14


病 6 7 6 8
8 5 1 3 9 6 5 7 5 4 6 6 0
发 . . 8 7 7 2 5 4 3 8 7 . .
1 2 . . . . . . . . . 8 1
穗 1 1 6 5 2 3 2 1 1 1 2 1 2


)



.
i
.
a
苗 亩
亩/g08:PW) 亩/lm02:苗 爱g52+.i.a /g001:)宝 亩/lm00
酮唑三(酮唑三%52 爱%03:油乳苗爱%03 宁锈粉g5(1剂合爱粉 )22+8(2剂合爱粉 )91+11(3剂合爱粉 )61+41(4剂合爱粉 )51+51(5剂合爱粉 )41+61(6剂合爱粉 )11+91(7剂合爱粉 )8+22(8剂合爱粉) )5+52(9剂合爱粉) 霉防(PW灵菌多%05) 2:剂水素霉冈井%5)
理处 )1( )2( )3( )4( )5( )6( )7( )8( )9( 01( 11( 21( 31(
% 0 7
0 3
效 . .
4 9
防 6 5 /




病 1
4 7 1
发 2 1 .
. . 0
粒 7 8 2


% 0 3
8 9
效 . .
6 4
防 5 4 /




病 8 3 3
4 7 8
发 . . .
5 9 5
穗 1 1 3



/
g
0
0
1:
) 亩
津 /g
布 00
托 1:
基 PW
甲 )
(P 灵
W 科 亩
灵 达 /
菌 ( 克
硫 清 千
基 菌 05:
甲 百
% % 水
07 05 清
) ) )
理 4 5 6
1 1 1
处 ( ( (


[0076] 三、水稻穗腐病的研究
[0077] 1、材料与方法
[0078] 1.1病害发生流行规律观察 主要对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区所种植的各类水稻品种(组合)进行观察、调查,以及对浙江、湖南、广东、江西、安徽、湖北、江苏及东北稻区进行
考察、访问,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实际记录与气象预报资料)进行分析。
[0079] 1.2病稻谷标样来源 从本所试验基地种植的粳稻品种“秀水09”和CY和YY籼粳杂交稻系列的灌浆—黄熟期田间感病稻穗上取样获得。
[0080] 1.3供试培 养基 马 铃薯葡 萄糖琼 脂培养 基(PDA),查氏 培养基(Czapek′sAgar):蔗糖30g、硝酸钠2g、硫酸镁0.5g、硫酸铁0.01g、磷酸氢二钾1g、氯化钾
0.5g、琼脂13g、蒸馏水1000ml。
[0081] 1.4病原菌的分离及纯化 将病稻谷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按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待菌落形成后,进行初次镜检和鉴定。单孢分离法从菌落上挑取孢子或切取菌
丝,移至PDA培养基上进一步培养,共获得纯化菌株4株,分别为记录为SF1、SF2、SF3、SF4,
保存备用。
[0082] 1.5不同菌株对水稻致病性的测定
[0083] 1.5.1人工接种 将SF1、SF2、SF3、SF4分别制备成5×105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供接种用。于水稻幼穗开花当天进行幼穗颖内针注射接种和人工喷雾接种,根据接种谷
粒发病情况分为4类:全褐型=谷粒全部变成黄褐-黑褐色;半褐型=谷粒上约二分之一
呈褐色;褐斑型=谷粒上有较大的褐斑;褐点型=谷粒上有褐色小斑点。接种后7d调查发
病情况,接种后30d统计发病稻谷的结实率:
[0084] 结实率=(发病稻谷的实粒数/发病稻谷的总粒数)×100%。
[0085] 1.5.2致病菌的再分离 取接种发病的稻谷,按照1.4法分离病原物,在PDA平板培养基上获得纯培养,并与原接种菌株相比较。
[0086] 1.6不同杀菌剂对各菌株抑菌效果及田间小区防治试验
[0087] 1.6.1供试药剂 15%三唑酮粉剂(江苏建农农药化工有限公司)、5%井冈霉素水剂(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20%三环唑II粉剂(浙江杭州西湖农药化工
厂)。
[0088] 1.6.2药剂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测定,每浓度重复3次,以加入无菌水为空白对照,求出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和EC50。
[0089] 1.6.3田间防治试验 用20%三环唑WP、15%三唑酮(粉锈宁)WP、50%多菌灵WP、50%多·福WP等杀真菌剂进行了田间小区防治试验。采用秀水09晚粳稻品种,每处理
2
4次重复,每小区25m,随机区组排列。在水稻孕穗后期(抽穗前5-7天)和抽穗扬花期各
喷一次药。第二次药后20天和黄熟期分别调查一次。每小区按5点取样法调查,每点调查
5丛,记录丛发病数和穗发病数,最后计算穗发病率和防效。
[0090] 2、结果与分析
[0091] 2.1穗腐病症状及发生、流行规律2006-2008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种植的水稻(尤其是粳稻如秀水09和CY和YY籼粳杂交稻系列组合)上发现一种新近上升的非
常严重的穗部病害,仅在抽穗扬花期发生,侵染穗部颖壳。发病初期,上部小穗颖壳尖端或
侧面生黄褐-铁锈色椭圆形小斑点,后渐扩大至谷粒大部或全部,病斑初期为铁锈红,逐渐
变为黄褐色,褐色。水稻成熟时变为黑褐色,局部病穗有白色的霉层。该病症状与品种(组
合)及抽穗扬花期的温、湿度有关。发病早而重的稻穗不能结实,发病迟的则影响谷粒灌浆
充实,千粒重明显降低。病稻谷米粒畸形,谷粒上有黑斑或红褐色的斑点。受害稻谷的产量
及品质明显下降,一般受害稻谷结实率下降8%-10%左右,千粒重降低0.6-1.0克,稻谷减
产5%-10%,严重的达20%以上。
[0092] 发生流行规律 经3年的观察、调查,发现品种(组合)间对该病的抗、感病差异明显。紧穗型的粳稻,如秀水09、秀水110,籼粳杂交稻,如CY和YY系列杂交组合等较穗型
松散的籼稻品种(组合)更易感病。2006-2008年,穗腐病在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区均有
发生,特别是2007、2008年的中、晚粳稻及籼粳杂交组合(CY和YY系列),在抽穗扬花-成
熟期调查发现,严重的感病品种和田块丛发病率100%,穗发病率重者85%-95%,轻的
30%-50%,病指30-85;每穗受感染的谷粒在30%-75%不等,其危害不亚于穗颈瘟。调
查结果显示,秀水09、秀水110,籼粳杂交株系:单晚2I、单晚9I、单晚10I、单晚1III、单晚
3III、单晚7III、单晚9III、单晚10III,S24I、S31I、S25III、S26III、S31III等丛发病率均
在85%-100%,穗发病率90%左右,单穗受感染谷粒50%左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造成
试验不能正常完成。
[0093] 该病的发生与粳稻及籼粳杂交稻组合穗型紧密、抽穗扬花持续时间长、水稻孕穗后期-抽穗扬花期遇阴雨(高湿度)、温暖(25-30℃)天气特别容易发生、流行。同一品种
(秀水09)氮肥施得多,生长茂密、嫩绿者发病重。
[0094] 2.2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从病部小穗的谷粒中,分离、纯化到4种形态特征不同的病原菌,分别为记录为SF1、SF2、SF3和SF4。
[0095] 不论是采用颖内针注射法接种还是开花期喷雾法接种,4个分离菌株接种水稻(秀水09)刚开花的幼穗,颖壳上均产生典型的穗腐症状,起初症状为红褐色小点,后扩展
成红褐色病斑,表现出与田间相同的症状。
[0096]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开花期采用颖内注射接种,菌株SF2造成的粒发病率最高,达93.94%;接种7d后,菌株SF1造成稻谷的受害程度
最重,全褐型谷粒占总病谷的49.86%,菌株SF2造成病谷的结实率最低,仅为7.64%。开
花期喷雾接种,菌株SF3造成的稻粒发病率最高,达94.62%;接种7d后,菌株SF3造成谷
粒的受害程度最重,全褐型谷粒占总病谷粒的68.29%,结实率最低,为8.33%。总体而言,
颖内注射法接种发病程度重于喷雾法接种。
[0097] 表4分离菌株不同接种法接种后发病情况
[0098]
[0099] 同列数字后不同的小写字母表示5%水平差异显著性,同列数字前的大写字母表示1%水平的差异显著性。
[0100] 2.3致病菌再分离和鉴定(柯赫氏法则)取接种后发病的谷粒按1.4法分离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