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器具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134433.8

文献号 : CN10179146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小山裕史

申请人 : 世界之翼事业公司

摘要 :

提供不伴随肌肉硬化,肌肉痛、疲劳等对身体的负担小,能得到柔软且富于弹性的肩部、臂部、背部肌肉等的训练器具(1),包括:负荷施加部,其能够自由调整负荷的大小,连接于拉伸构件的一端侧;由使用者施加旋转运动的旋转部;和将所述负荷施加部的所述负荷传递到固定于该旋转部的轴的负荷传递部,所述负荷传递部包括:传递以所述轴为中心的旋转运动的旋转传递部;和将由所述旋转传递部传递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与所述拉伸构件的另一端侧连接的滑动轴的上下移动的曲轴机构部。

权利要求 :

1.一种训练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负荷施加部,其能够自由调整负荷的大小,连接于拉伸构件的一端侧;

隔开预定的间隔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左、右导向支柱;

由该左、右导向支柱引导而升降、并且与所述拉伸构件的另一端连结的两个升降部;

由使用者在训练中用手抓持按压而施加旋转运动以及与所述升降部一起的上下移动的旋转部,其被固定地连结在可转动地设于升降部的轴上,从而被可旋转地设置在该升降部上;和设置于该升降部内,将所述负荷施加部的所述负荷传递到与所述旋转部固定地连结的轴、对该旋转部的以轴为中心的旋转施加负荷的负荷传递部,所述负荷传递部包括:

传递以所述轴为中心的旋转运动的旋转传递部;和将由所述旋转传递部传递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与所述拉伸构件的另一端侧连接的滑动轴的上下移动的曲轴机构部。

说明书 :

训练器具

[0001]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5年2月23日、申请号为200580036645.X、发明创造名称为:“训练器具”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对肩部、臂部、背部的肌肉等进行训练时所使用的训练器具。

背景技术

[0003] 作为对肩部、背部的肌肉等进行训练时所使用的训练器具,有一种叫做下拉机(pulldown)的训练器具。对于该训练器具,由坐在座椅上的使用者用向上方伸出的两只手握住一根棒状的把持棒,将该把持棒向下拉从而将连结在把持棒上的重物向上拉,由此对肩部、背部的肌肉等施加负荷从而进行训练。
[0004] 另外,作为对肩部、臂部、背部的肌肉等进行训练时所使用的训练器具,有一种叫做升降机(dipping machine)的训练器具。对于该训练器具,由坐在座椅上的使用者提肩曲肘,用两手分别握住位于身体两侧附近的把持棒,将该把持棒向下压从而将连结在把持棒上的重物向上拉,由此对肩部、臂部、背部的肌肉等施加负荷从而进行训练。
[0005] 在这些训练中,一直到最后都对下压把持棒的动作施加由重物的重量产生的负荷。这样的训练被称作终动负荷训练(ending movement loadtraining),一直到最后都施加负荷,使肌肉在各关节角度发挥较大力量,由此伴随着肌肉的较强的紧张(硬化)而使肌肉肥大化(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非专利文献1)。
[0006] 专利文献1:特开2004-187724号公报
[0007] 非专利文献1:修订版《新トレ一ニング革命:新训练革命》小山裕史著,株式会社讲谈社,1994年9月12日发行,8页~13页

发明内容

[0008] 但是,通过终动负荷训练获得的肌肉具有下述问题,由于柔软性、弹力性较弱,所以在实际的竞技等中成为无法做出必要的身体动作的主要原因。另外,终端负荷训练使本来可较小用力的部位用力,在与实际动作不同的动作状态、输出状态下进行训练,所以会有在身体动作中产生不舒适感的问题。另外,肌肉的紧张阻碍了氧气向肌肉细胞供给,血液的冲洗(wash out)无法进行,所以所产生的乳酸等疲劳物质蓄积起来,会有肌肉痛、疲劳等对身体的负担变大的问题。进而,会有肌肉的硬化变为故障的较大原因的问题。
[0009]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伴随肌肉的硬化,肌肉痛、疲劳等对身体的负担较小,能够得到柔软且富于弹性的肩部、臂部、背部的肌肉等的训练器具。
[0010] 为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训练器具,特征在于,包括:座位部;负荷施加部,其能够自由调整负荷的大小;左右导向支柱,其隔开预定的间隔在垂直方向上延伸,使得所述座位部位于其中央;2个升降部,其分别由该左右导向支柱所导向,可沿上下方向移动;旋转部,其连结在分别固定于该两个升降部的轴上,被可旋转地设置在该升降部上;拉伸构件,其一端连结于所述负荷施加部,另一端连结于所述升降部;负荷传递部,其被设置成,在所述升降部内与所述拉伸构件的另一端连结,从而通过所述负荷施加部对所述旋转部的以所述轴为中心的旋转施加负荷。
[0011] 技术方案2所述的训练器具是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训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2个升降部通过其一端侧分别嵌合在所述左右导向支柱上从而被导向,可沿上下方向移动且可在水平方向上旋转;所述轴被分别固定在所述2个升降部的另一端侧,连结在该轴上的所述旋转部被设置成可在所述升降部的下方旋转;所述拉伸构件的另一端连结于比所述升降部的嵌合在导向支柱上的嵌合位置更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
[0012] 技术方案3所述的训练器具是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训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2个升降部分别由所述左右导向支柱所导向,仅可沿上下方向移动;连结在所述轴上的所述旋转部被设置成可在所述升降部的上方旋转。
[0013] 技术方案4所述的训练器具是如技术方案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训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位部、所述负荷施加部以及所述左右导向支柱分别固定在1个框体的预定位置上。
[0014] 技术方案5所述的训练器具是如技术方案4所述的训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施加部由被支撑得在所述框体上可上下移动且可互相连结、分离的重物构成。
[0015] 技术方案6所述的训练器具是如技术方案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训练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传递部包括:传递所述旋转部的以所述轴为中心的旋转运动的旋转传递部;和将由该旋转传递部传递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与所述拉伸构件的另一端连结的滑动轴的上下移动的曲轴机构部。
[0016]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训练器具,当坐在座位部上的使用者一边在适当的上下位置用两手分别保持旋转部一边使其旋转时,使用者的预定部位的肌肉“松弛”从而成为放松的状态,同时通过经由拉伸构件传递的负荷施加部的负荷,旋转部被向上方加载力,所以使用者的预定部位的肌肉得到“伸张”。接下来,使用者为了使适度地“伸张”了的肌肉引起“反射”,进而使旋转部分别向与所述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施加扭转的“松弛”和“伸张”的动作,同时抵抗负荷施加部的负荷,使预定部位的肌肉“缩短”。通过使该各旋转部相对于升降部向与所述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动作,变为抵抗负荷施加部的负荷的一部分,使旋转部与升降部一起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初始动作的负荷减少。该移动的升降部在消除手的力时,由于负荷施加部的作用,在受导向支柱所导向的同时,返回当初的位置,所以重复与前述同样的动作。如上所述,实现了“松弛-伸张-缩短”一连串的动作的促进,进而防止了共同收缩,所以能够提高神经和肌肉的功能、协调性,减少肌肉痛、疲劳等给身体的负担,不伴有肌肉的硬化,得到柔软且富有弹性的肌肉。另外,较少强制性地使心率、血压上升,但能够促进有氧代谢,所以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等生活习惯病的预防以及促进韧带损伤、骨折等的治愈很有效,同时能够解除神经·肌肉·关节的紧张,除去废旧物等,使身体进入有益的状态。
[0017]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训练器具,当坐在座位部上的使用者用向上方伸出的手分别保持各旋转部而使上臂向外侧扭转时,使用者的肩、臂“松弛”而成为放松的状态,同时通过经由拉伸构件传递的负荷施加部的负荷,把持部被向上方加载力,所以肩胛带附近等的肌肉被“伸张”。接下来,使用者为了使被适度地“伸张”了的肩胛带附近等的肌肉引起“反射”,进而进行使上臂向外侧扭转的“松弛”和“伸张”的动作,同时抵抗负荷施加部的负荷而使两臂弯曲,使肌肉“缩短”,将旋转部向下拉。通过使上臂向外侧扭转以使各旋转部旋转,从而抵抗负荷施加部的负荷的一部分,将两臂向下拉的初始动作的负荷减少。这样,在使两臂弯曲而将把持部向下拉、使肌肉“缩短”时,在通过进而使上臂向外侧扭转以进行“松弛”和“伸张”的动作的同时,能够使适当的“缩短”定时出现,能够得到各肌肉群“松弛-伸张-缩短”的定时,从而进行联动性优异的动作。另外,由于将拉伸构件的另一端连结在比升降部的嵌合在导向支柱上的嵌合位置更靠近另一端侧上,所以通过经由拉伸构件传递的负荷施加部的负荷,升降部被可旋转地加载力。使用者抵抗该旋转加载力,以使各升降部分别逐渐朝向外侧的方式使两臂向外侧逐渐外扩,同时使两臂弯曲从而将把持部向下拉。此时,伴随着使两臂弯曲从而将把持部向下拉,作为相对于使两臂向外侧外扩的抵抗力的旋转加载力减小。因此,在使用者使两臂弯曲从而将旋转部向下拉时,以使两臂向外侧外扩的方式输出大致一定的肌肉力量,由此能够一边将旋转部向下拉,一边顺利地进行使两臂向外侧逐渐外扩的动作,所以能够防止肌肉的共同收缩。被压下的升降部在消除手的力时,由于负荷施加部的作用,在受导向支柱所导向的同时,一边旋转一边上升,所以重复与前述同样的动作。如上所述,实现了“松弛-伸张-缩短”一连串的动作的促进,进而防止了共同收缩,所以能够提高神经和肌肉的功能、协调性,减少肌肉痛、疲劳等给身体的负担,不伴有肌肉的硬化,得到柔软且富有弹性的肌肉。
[0018]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训练器具,当坐在座位部上的使用者用被上拉到肩部附近的手分别按压各旋转部同时使手腕向内侧扭转时,使用者的肩部、臂部、背部等“松弛”而成为放松的状态,同时通过经由拉伸构件传递的负荷施加部的负荷,升降部以及旋转部被向上方加载力,所以背阔肌等背部的肌肉被“伸张”。接下来,使用者为了使被适度地“伸张”了的背部的肌肉引起“反射”,进而进行使上臂向外侧扭转的“松弛”和“伸张”的动作,同时抵抗负荷施加部的负荷而使两臂伸张,使背部的肌肉“缩短”,将旋转部向下压。通过使上臂向内侧扭转、使各旋转部旋转的动作,变为抵抗负荷施加部的负荷的一部分,从而使两臂伸张的初始动作的负荷减少。被压下的升降部在消除手的力时,由于负荷施加部的作用,在受导向支柱导向的同时而上升,所以重复与前述同样的动作。这样,在使两臂伸张、将旋转部向下压从而使背部的肌肉“缩短”时,在进而通过使上臂向外侧扭转以进行“松弛”和“伸张”的动作的同时,能够使适当的“缩短”定时出现,能够得到各肌肉群“松弛-伸张-缩短”的定时,从而进行联动性优异的动作。另外,由于升降部受导向支柱所导向,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所以使用者能够圆滑顺利地进行使两臂伸张以将旋转部向下压的动作,所以能够防止肌肉的共同收缩(co-contraction)。如上所述,实现了“松弛-伸张-缩短”一连串的动作的促进,进而防止了共同收缩,所以能够提高神经和肌肉的功能、协调性,减少肌肉痛、疲劳等给身体的负担,不伴有肌肉的硬化,得到柔软且富有弹性的肌肉。
[0019]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训练器具,由于座位部、负荷施加部以及左右导向支柱分别固定在1个框体的预定位置上,所以能够提供如下所述的训练器具1个有机整体的产品:座位部、负荷施加部以及左右导向支柱被配置成适当的位置关系,以使得能够进行伴随着理想的一连串动作、形式的训练。另外,搬运也变得容易。
[0020]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训练器具,由于负荷施加部由被支撑得可在框体上上下移动且互相连结、分离的重物构成,所以通过调整被连结并上拉的重物的重量,能够容易地调整负荷的大小。
[0021]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训练器具,由于旋转部的以轴为中心的旋转运动通过旋转传递部和曲轴机构部,被传递为与拉伸构件的另一端连结的滑动轴的上下移动,所以能够通过负载施加部对旋转部的以轴为中心的旋转施加负荷。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训练器具1的概念说明图;
[0023]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训练器具100的概略外观的立体图;
[0024] 图3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初始状态使把持旋转部70向下方移动的状态的训练器具100的概略外观的立体图;
[0025] 图4是表示升降摇动部50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0026] 图5是表示训练器具100的左上部的部分概略立体图;
[0027]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训练器具200的初始状态的概略外观的立体图;
[0028] 图7是表示初始状态下的训练器具200的概略外观的正视图。
[0029] 图8是表示开始训练、使手压旋转部170轴旋转的状态下的训练器具200的概略外观的正视图;
[0030] 图9是表示将手压旋转部170压下的状态下的训练器具200的概略外观的正视图;
[0031] 图10是表示升降部150的概略结构的局部剖立体图;
[0032] 图11是表示升降部150的概略结构的局部剖正视图;
[0033] 图12是表示训练器具200的左上部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0034] 标号说明
[0035] 1、100、200...训练器具 2、10...座位部
[0036] 3、30、130...负荷施加部 4、40、140...导向支柱
[0037] 5、150...升降部 6、60、160...轴
[0038] 7...旋转部 8、80、180...拉伸构件
[0039] 9、90...负荷传递部 20、120...框体
[0040] 31...重物 50...升降摇动部(升降部)
[0041] 54...滑动轴 70...把持旋转部(旋转部)
[0042] 81...方向转换导向滑轮 91...旋转传递部
[0043] 92...曲轴机构部 170...手压旋转部(旋转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如图1中概念说明图所示,本发明的训练器具1包括:座位部2;负荷施加部3,其能够自由调整负荷的大小;左右导向支柱4,其以座位部2位于其中央的方式隔开预定的间隔,在垂直方向上延伸;两个升降部5,其分别由该左右导向支柱4导向,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旋转部7,其连结在分别固定在该两个升降部5上的轴6上,从而可旋转地设置在升降部5上;拉伸构件8,其一端连结在所述负荷施加部3上,另一端连结在所述升降部5上;和负荷传递部9,其在升降部5内与拉伸构件8的另一端连结,从而被设置成通过负荷施加部3对以旋转部7的轴6为中心的旋转施加负荷。
[0045] 使用该训练器具1进行训练的使用者首先坐在座位部上,一边用两手将旋转部7保持在适当的上下位置上,一边使旋转部7向“躲避动作”的位置的方向旋转。此时,经由拉伸构件8通过负荷施加部3施加于升降部5的上下方向的力F,经由负荷传递部9被作为相对于旋转部7的旋转的阻力F’而传递施加,使用者必需对抗该阻力F’从而使旋转部7旋转。通过所述“躲避动作”的位置,预定部位的屈肌和伸肌同时松弛,成为放松的状态。
另外,此时,在与升降部5一起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旋转部7上,经由拉伸构件8通过负荷施加部3施加上下方向的力F,所以由于由该力产生的加载力,保持旋转部7的使用者的预定部位的肌肉得到“伸张”。
[0046] 接下来,使用者为了使被适度地“伸张”了的肌肉引起“反射”,使旋转部7分别向与所述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施加扭转“松弛”和“伸张”的动作,同时使旋转部7与升降部5一起在对力F进行抵抗(反作用)的上下方向上移动,使预定部位的肌肉“缩短”。通过使各旋转部7相对于升降部5向与所述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的动作,使旋转部7与升降部5一起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初动作的抵抗力减小得比力F更小。这样,在使旋转部7与升降部5一起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移动从而使预定部位的肌肉“缩短”时,通过再进行扭转动作,在进行“松弛”和“伸张”的动作的同时,使适当的“缩短”的定时出现,由此能够得到各肌肉群“松弛-伸张-缩短”的定时,从而进行联动性优异的动作。
[0047] 使用者在使各旋转部7移动到预定的上下位置之后,跟随着力F慢慢返回就座状态。由此,训练的一个周期结束。然后,重复进行适当次数的该训练。
[0048] 如上所述,训练器具1能够通过初动负荷训练(beginning movementload training)(注册商标)对肩部、臂部、背部的肌肉等进行适当的训练。在这里,所谓初动负荷训练,定义为“在下述情况下进行的训练:利用身体的向引起反射的位置(姿势)的变化以及伴随于此的重心位置的变化等,促进收缩筋(agonist muscle)的松弛-伸张-缩短这一连串动作过程,同时防止该拮抗肌(antagonistic muscle)以及对抗性地进行作用的肌肉的共同收缩”,是与直到最后都施加负荷从而一边伴随着肌肉的紧张状态(硬化)一边使肌肉肥大化的终动负荷训练完全不同的训练。初动负荷训练必须把握施加负荷的点、释放负荷的点和角度、节奏、肌肉输出的连续性等整体的运动表像(image)从而进行训练,虽然由于现阶段的身体的平衡、部分的硬化等,具有难以采取适当的动作、形式的问题,但通过该训练器具1能够很容易地对伴随着理想的一连串动作、形式的训练进行诱导。
[0049] 通过使用了该训练器具1的初动负荷训练,“在从中心部(身体躯干部)到末端部的分段间的力传递”、即,使本身不伸张而具有收缩特性的人体的肌肉松弛进入放松状态,向作为感觉接受器的肌肉纺锤体·肌腱器官施加合适的负荷,在适度地使肌肉伸张的部位,或者是使其被动地伸张的部位,诱发使肌肉缩短时的力的发挥,在此瞬时负荷具有连续性地逐渐减小,由此能够使所谓只有心肌不产生共同收缩的人体的其他的肌肉,也与心肌一样获得不发生共同收缩的活动状态,能够促进神经肌肉控制,使其发达。
[0050] 使用了该训练器具1的初动负荷训练是这样的训练:利用该训练器具1的负荷而在肌肉中引起反射,本来应该运动的肌肉很好地运动,提高肌肉与神经的功能;将负荷用作在松弛的肌肉中用于促进定时优异的伸张、收缩的“催化剂”。因此,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实现松弛-伸张-缩短这一连串动作的促进,进而能够防止共同收缩,由此能够提高肌肉与神经的功能和协调性,减少肌肉痛、疲劳等给身体的负担,不伴有肌肉的硬化,得到柔软且富有弹性的肌肉。另外,很少强制性地使心率、血压上升,但能够促进有氧代谢,所以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等生活习惯病的预防以及促进韧带损伤、骨折等的治愈很有效,同时能够解除神经·肌肉·关节的紧张,除去废旧物等,使身体进入有益的状态。
[0051]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训练器具100进行说明。该训练器具100,在对肩部、背部的肌肉等进行训练时使用,如图2以及图3所示,包括:座位部10;框体20,其对该座位部10进行支撑;负荷施加部30,其设置在该框体20上,能够自由调整负荷的大小;左右导向支柱40,其以座位部10位于其中央位置的方式,隔开预定的间隔沿垂直方向(图中Y轴方向)固定在框体20上;两个升降摇动部(升降部)50,其一端侧分别嵌合在左右导向支柱40上,从而被设置成受导向支柱40导向,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且可在水平方向(图中XZ面方向)上旋转;把持旋转部(旋转部)70,其连结在固定于该两个升降摇动部50的另一端侧的轴60上,从而被设置成可在该升降摇动部50的下方旋转;拉伸构件80,其一端连结80a在负荷施加部30上,另一端80b连结在升降摇动部50的与导向支柱40嵌合的位置的另一端侧;负荷传递部90(参照图4),其被设置成,在升降摇动部50内与拉伸构件
80的另一端80b连结,从而通过负荷施加部30对以把持旋转部70的轴60为中心的旋转施加负荷。
[0052] 所述座位部10包括:使用训练器具100的使用者(图中双点划线所示)朝向正向(图中X轴正方向)就座用的适当的座椅11,和垂直设置在该座椅11的下面的2根座椅支柱12。
[0053] 所述框体20包括:至少四脚部载置在地板面上的下部框体21,从该下部框体21的两侧部隔开预定的左右间隔而垂直固定的2根垂直柱22,和由这2根垂直柱22支撑固定的上部框体23(参照图5)。在框体20上支撑固定设置有座位部10、负荷施加部30、左右导向支柱40、方向转换导向滑轮81等。
[0054] 从垂直地设置在下部框体21的左右方向(图中Z轴正负方向)中央部上的圆柱管材24的上端插入一根座椅支柱12,进而在设置在从圆柱管材24的上部前面向前方延伸的构件上的、在垂直方向上贯穿设置的孔中,插入另一根座椅支柱12,由此将座位部10支撑在框体20上。另外,通过座椅高度调整装置(未图示),能够改变座椅支柱12相对于圆柱管材24的高度,能够根据使用者的坐高等适当调整座椅11的高度。
[0055] 进而,框体20对防止坐在座椅11上的使用者的大腿部上抬的大腿部推压部25进行支撑。该大腿部推压部25,优选是为了在使用者训练时将背部保持为适当的弧度而具备,所以由用具有缓冲性的材料覆盖其外周面而成的左右一对圆柱形状的缓冲构件构成。通过在所述圆柱管材24的前方、从垂直设置在下部框体21的上面的棱柱管材26的上端,将设置在这一对缓冲构件之间的支柱插入,从而将大腿部推压部25支撑在框体20上。另外,通过大腿部推压部高度调整装置26a,能够改变大腿部推压部25相对于棱柱管材26的高度,能够与座椅11的高度独立地根据使用者的坐高、大腿部的厚度等适当调整大腿部推压部25的高度。另外,框体20是对钢铁、铝等金属构成的棱柱管材、板状材等进行加工,并由螺栓、焊接等固定而构成的,但也可以由树脂等整体成形而构成。
[0056] 所述负荷施加部30是设置在框体20上的、能够自由调整负荷的大小的部件,包括:作为金属制的重量构件的、由多块板状物构成的重物31,将该重物31上下移动自由地支撑在框体20上的重物导向支柱32,和能够使重物31可互相连结、分离的固定件(clamp)(未图示)。一对圆柱状的重物导向支柱32在所述座位部10的后方,在2根垂直柱22之间,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地在垂直方向上延伸,上下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下部框体21和上部框体23上。对于重物31的各板状物,其贯通孔分别插通在重物导向支柱32上并层叠起来,从而被支撑得能够沿重物导向支柱32上下移动自由。而且,所述固定件能够整体化地将从最上部位开始的预定块数的重物31连结起来。通过调整由固定件连结的重物
31的块数,能够逐级调整由所上拉的重物31的重量产生的负荷施加部30的负荷。另外,在最下部位的板状物和框体20之间,为缓和冲击等而设有具有弹性的冲击吸收构件(未图示)。
[0057] 所述左右导向支柱40是以座位部10位于其中央位置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隔开比使用者的肩宽稍微宽的预定的间隔,从而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各1根圆柱状构件。在座位部10的后方、重物导向支柱32的前方,这些导向支柱40的下端被固定在连结所述下部框体21和垂直柱22的连结构件21a上,上端被固定在固定于上部框体23上的L字状构件27上。另外,在导向支柱40的下端部所固定的连结构件21a上,设有具有弹性的冲击吸收构件41,用于缓和由被该导向支柱40所导向而上下移动的所述升降摇动部50与该连结构件21a的冲撞产生的冲击。
[0058] 对于所述2个升降摇动部50,其一端侧(后方侧、图中X轴负侧)分别嵌合在左右导向支柱40上从而受其导向,从而被设置成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由且在水平方向上旋转自由。如图4所示,各升降摇动部50在框体51的一端侧具有在垂直方向上开口的圆筒状的导向部52,为了安全由箱状覆盖物53从上方覆盖。通过将该导向部52嵌合在导向支柱40上,升降摇动部50可相对于导向支柱4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同时升降摇动部50可以导向支柱40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旋转。而且,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各升降摇动部50的上部以及下部经由轴承等构件(未示出)设有2块水平连结板42。对于这些水平连结板42,由于分别设置在其上的2个贯通孔中插入有导向支柱40,同时互相通过连结棒43连结起来,所以被固定成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互相平行。由此,2个升降摇动部50通过水平连结板42限制了其上下方向的独立的移动,从而一起上下移动。但是,由于各升降摇动部50与水平连结板42之间存在所述轴承构件,所以2个升降摇动部50允许在预定范围内的独立的上下移动,所以2个升降摇动部50能够平滑地上下移动。另外,各升降摇动部50不会因为水平连结板42、轴承构件而阻碍其水平方向的旋转。
[0059] 所述2个把持旋转部70,如图1以及图2所示,是使用者用手分别把持的部件,连结在被固定在升降摇动部50的另一端侧(正面侧、图中X轴正侧)的轴60上,从而被设置成可分别在该升降摇动部50的下方旋转。各把持旋转部70包括:使用者将手指搭到上面的手握部71,与手背接触的手背接触部72,和支撑手握部71与手背接触部72的框体73。手握部71是将除了拇指的手指搭到上面的圆柱形的部件。手背接触部72是在手握部71的下方的适当位置,使将手指搭到手握部71上的使用者的手背或手腕背接触从而对其进行保护的部件,是由具有缓冲性的材料覆盖其外周面而成的部件。框体73是分别用两端支撑固定手握部71与手背接触部72的部件,如图4所示,在其上面固定有轴60。该轴60通过设置在升降摇动部50的框体51的上壁以及下壁上的轴承而轴支撑在升降摇动部50上。
由此,能够使各把持旋转部70相对于升降摇动部50分别在水平方向上旋转。对于各把持旋转部70,在图2所示的初始状态下,以把持各把持旋转部70的使用者的手背朝向大致正面方向的方式,手背接触部72相对于手握部71位于大致正面方向。另外,在初始状态下,由于负荷施加部30的作用,各把持旋转部70与升降摇动部50一起位于比就座在座椅11上的使用者向上方伸出的手更上方的位置。另一方面,能够抗拒负荷施加部30的作用,使把持旋转部70下降到升降摇动部50与设置在导向支柱40的最下端的冲击吸收构件41相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各把持旋转部70变为位于就座在座椅11上的使用者的肩部下方的位置。
[0060] 所述2根拉伸构件80是2根等长的绳索,它们的一端80a分别连结在重物31上。位于重物31的最上部位的板状物在其上表面上具有T字状的绳索固定部33,在该绳索固定部33的上部水平部件的两端部上分别固定连接有各拉伸构件80的一端80a。另外,拉伸构件80不仅限于绳索,也可以是链条等其它的构件。另外,绳索固定部33不仅限于T字状,也可以是其它的形状。
[0061] 一端80a这样地固定在构成负荷施加部30的重物31上的各拉伸构件80,分别缠绕在方向转换导向滑轮81上。该方向转换导向滑轮81如图5所示,包括多个滑轮81a、81b、81c,将由重物31施加在拉伸构件80上的向下方的负荷转换为向上方的负荷。即,滑轮
81a、81b、81c被分别轴支撑在分别设置于所述上部框体23的上面的轴支撑构件28a、28b、
28c上,拉伸构件80被分别按顺序地缠绕在这些滑轮81a、81b、81c上。从负荷施加部30向上方(Y轴正方向)延伸的拉伸构件80,插入通过设置在所述上部框体23上的孔23a,然后通过被轴支撑得在YZ平面上旋转自由的第1滑轮81a而将方向转换成左右方向(Z轴正负方向)的外向,接下来,通过被轴支撑得在XZ平面上旋转自由的第2滑轮81b而将方向转换成正面方向(X轴正方向),进而通过被轴支撑得在XY平面上旋转自由的第3滑轮81c而将方向转换成向下方向(Y轴负方向),从而向下方延伸。另外,为了防止卷进其他东西,从上方安装在上部框体23上的箱状的覆盖构件29(图中双点划线所示),覆盖在各滑轮81a、
81b、81c上,但使第3滑轮81c的一部分从开口在正面侧露出。另外,通过重物导向支柱32、导向支柱40等的位置关系,也能够削减滑轮81a、81b、81c的个数。
[0062] 进而,为了限制由第3滑轮81c将方向转换为向下从而向下方延伸的拉伸构件80的水平方向的移动,设置一对带槽辊子82,以使拉伸构件80一定经由预定位置P。为了使拉伸构件80通过位于由这些带槽辊子82的各辊槽形成的间隙的位置P,将在YZ面上旋转自由的一对带槽辊子82左右方向并列地设置在第3滑轮81c的正下方。这些带槽辊子82通过所述L字状构件27以悬支状态轴支撑在框体20上。该L字状构件27如图5所示,是大致L字状的构件,与导向支柱40的上端部紧固在一起,固定在上部框体23上。这样,将拉伸构件80的另一端80b分别向位置P上拉,负荷施加部30施加由通过所述固定件连结的重物31所产生的负荷。
[0063] 进而,拉伸构件80的另一端80b如图2以及图3所示,分别连结在比升降摇动部50的嵌合在导向支柱40上的嵌合位置更靠近另一端侧(正面侧、图中X轴正侧)上。即,如图3所示,各升降摇动部50被连结成,使滑动轴54在预定范围内能够上下自由滑动,其中所述滑动轴隔开预定的间隔地设置在比导向支柱40所贯通的导向部52更靠近另一端侧。这样,经由方向转换导向滑轮81,通过拉伸构件80将负荷施加部30与升降摇动部50的滑动轴54连接起来,由此以将滑动轴54向位置P上拉的方式施加由负荷施加部30产生的负荷。由此,升降摇动部50经由滑动轴54,通过负荷施加部30的负荷而向上方向(图中Y轴正方向)加载力。另外,升降摇动部50被设置成以导向支柱40为中心旋转自由,但当滑动轴54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从位置P的下方偏离时,通过负荷施加部30的负荷使得升降摇动部50被以可旋转的方式加载力,以使滑动轴54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位置P的下方、即升降摇动部50朝向正面方向。
[0064] 但是,如前所述,拉伸构件80由带槽辊子82限制为通过位置P,所以在位置P与滑动轴54的距离较短时,例如在图2所示的初始状态时,升降摇动部50的旋转受到限制,实际上不能旋转。另一方面,在位置P与滑动轴54的距离较大时,例如如图3所示与初始状态相比升降摇动部50位于下方时,使用者能够抵抗可旋转地加载于升降摇动部50以使其朝向正面方向的力,将升降摇动部50旋转到预定角度。可旋转地加载于升降摇动部50以使其朝向正面方向的力(旋转加载力),与负荷施加部30的负荷成比例,同时与位置P和滑动轴54的距离大致成反比。
[0065] 所述负荷传递部90是将负荷施加部30的力传递到所述把持旋转部70的轴60的部件,如图4所示,包括:传递把持旋转部70的以轴60为中心的旋转运动的旋转传递部91,和将由该旋转传递部91传递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与拉伸构件80的另一端侧连结的所述滑动轴54的上下移动的曲轴机构部92,通过使把持旋转部70相对于升降摇动部50轴旋转,伴随着滑动轴54经由旋转传递部91以及曲轴机构部92的上下移动,由所述固定件(未图示)连结的重物31上下移动。
[0066] 所述旋转传递部91包括:在升降摇动部50内设置在把持旋转部70的轴60上的链轮91a,设置在上下端轴被支撑在框体51上的轴上的链轮91b,架设在链轮91a和链轮91b上的链条91c,设置在设置有链轮91b的轴上的锥齿轮91d,和与该锥齿轮91d啮合的锥齿轮91e,该锥齿轮91e设置在被水平轴支撑在框体53上的曲轴92a的把持旋转部70侧的自由端上。由此,曲轴92a通过把持旋转部70的轴60的水平方向的旋转而旋转。另一方面,所述曲轴机构部92包括:所述曲轴92a;和一端侧旋转自由地连结在从该曲轴92a的中央部突出的突起上,另一端侧旋转自由地连结在滑动轴54的下端部上的连结片92b。由此,滑动轴54通过曲轴92a的旋转而上下移动。这样,把持旋转部70通过与负荷施加部30的负荷成比例的力,被可旋转地加载力以朝向正面方向。然后,通过使把持旋转部70抵抗旋转加载力而相对于升降摇动部50从作为初始状态的大致正面方向向外侧水平方向轴旋转,滑动轴54相对于升降摇动部50向下方滑动,由所述固定件连结的重物31被上拉。
[0067] 下面,根据图2以及图3对使用该训练器具100的训练方法进行说明。
[0068] 首先,为了与使用者的肌肉力量、目的等相一致地使适当的重量成为负荷施加部30的负荷,通过所述固定件(未图示)连结适当块数的重物31。然后,使用者朝向正面就座在座椅11上,以使脚底与地板面相接触的方式将座椅11调整为适当的高度并固定。进而,以与就座在座椅11上的使用者的大腿部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将大腿部推压部25调整为适当的高度并固定。另外,使用者一边将背部保持为适当的弧度一边进行训练。
[0069] 接下来,使用者站立起来,与朝向正面方向的各把持旋转部70的初始状态相一致,使手背朝向正面方向,使除了拇指的手指搭到手握部71上,使手背或手腕背接触到手背接触部72,从而分别把持住把持旋转部70。然后,用向上方伸出的手把持住把持旋转部70的同时,一边向下方拉把持旋转部70一边朝向正面方向坐到座椅11上。
[0070] 接下来,使用者通过与负荷施加部30的负荷成比例的力,抵抗以可旋转的方式加载于把持旋转部70以使把持旋转部70朝向正面方向的力(旋转加载力),使两上臂向外侧扭转,使各把持旋转部70相对于升降摇动部50向外侧水平方向轴旋转,使把持住各把持旋转部70的手背分别从正面方向转为朝向外侧。通过该“躲避动作”的位置,屈肌和伸肌同时“松弛”,肩和臂成为放松的状态。另外,由于负荷施加部30的负荷,把持旋转部70也被向上方向加载力(施力),所以肩胛带附近的肌肉被适度地“伸张”。
[0071] 接下来,使用者为了使适度地“伸张”了的肩胛带附近的肌肉引起“反射”,抵抗负荷施加部30的负荷而使两臂弯曲,使肌肉“缩短”,将把持旋转部70向下拉。此时,一边再加上使上臂向外侧扭转的“松弛”和“伸张”的动作,一边用两手将把持旋转部70向下拉。通过该使上臂向外侧扭转的动作,使各把持旋转部70相对于升降摇动部50进而向外侧水平方向轴旋转,由此将重物31向上拉,对于将两臂向下拉的初始动作的负荷减少。这样,在使两臂弯曲而将把持旋转部70向下拉、使肌肉“缩短”时,通过进而使上臂向外侧扭转,进行“松弛”和“伸张”的动作,同时使适当的“缩短”定时出现,由此能够得到各肌肉群“松弛-伸张-缩短”的定时,从而进行联动性优异的动作。
[0072] 另外,使用者在使两臂弯曲从而将把持旋转部70向下拉时,抵抗可旋转地加载于各升降摇动部50以使其朝向正面方向的力,从而以各升降摇动部50分别朝向外侧的方式使两臂向外侧逐渐外扩。可旋转地加载于各升降摇动部50以使其朝向正面方向的力与位置P和升降摇动部50的距离大致成反比例,所以伴随着使两臂弯曲从而将把持旋转部70向下拉,相对于使两臂向外侧外扩的抵抗力减小。因此,在使用者使两臂弯曲从而将把持旋转部70向下拉时,以使两臂向外侧外扩的方式输出大致一定的力量,由此能够一边将把持旋转部70向下拉,一边顺利地进行使两臂向外侧逐渐外扩的动作,所以能够防止肌肉的共同收缩。
[0073] 接下来,使用者在将各把持旋转部70下拉到大致肩部的高度后,随着由负荷施加部30的负荷产生的各加载力,一边使上臂向内侧扭转、使两臂向内侧关闭,一边使两臂伸展,由此一边使手背朝向正面方向、用手分别把持住把持旋转部70,一边慢慢返回到就座的状态。由此,训练的1个循环结束。然后,将该训练重复适当次的循环。
[0074] 如上所述,训练器具100是能够通过所述初动负荷训练而对肩部、背部的肌肉等进行适当的训练的器具。初动负荷训练必须把握施加负荷的点、释放负荷的点和角度、节奏、肌肉输出的连续性等整体的运动表像从而进行训练,虽然由于现阶段的身体的平衡、部分的硬化等,具有难以采取适当的动作、形式的问题,但通过该训练器具100能够很容易地对伴随着理想的一连串动作、形式的训练进行诱导。
[0075]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训练器具200进行说明。该训练器具200,在对肩部、臂部、背部的肌肉等进行训练时使用,如图6所示,包括:所述座位部10;框体120,其对该座位部10进行支撑;负荷施加部130,其设置在该框体120上,能够自由调整负荷的大小;左右各2根导向支柱140,其以座位部10位于其中央位置的方式,在左右方向(图中Z轴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地在垂直方向(图中Y轴方向)上延伸;2个升降部150,其受左右导向支柱140导向,仅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由;手压旋转部(旋转部)170,其连结在分别固定于该两个升降部150上的轴160上(参照图7),从而被设置成可在该升降部150的上方旋转;拉伸构件180,其一端180a连结在负荷施加部130上,另一端180b连结在升降部150上;负荷传递部190(参照图10以及图11),其被设置成,在升降部150内与拉伸构件180的另一端180b连结,从而通过负荷施加部130对手压旋转部170的以轴160为中心的旋转施加负荷。
[0076] 所述框体120包括:至少四脚部载置在地板面上的下部框体121,从该下部框体121的后部隔开预定的左右间隔地垂直固定的2根垂直柱122,和支撑固定在这2根垂直柱
122上的上部框体123。而且,在框体120上支撑固定设置有座位部11、负荷施加部130、左右导向支柱140、方向转换导向滑轮181等。
[0077] 从垂直地设置在下部框体12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前端附近的圆柱管材124的上端,插入座位部10的一根座椅支柱12,进而在设置在从圆柱管材124的上部后面向后方延伸的构件上的、垂直方向上贯穿设置的孔中插入另一根座椅支柱12,由此将座位部10支撑在框体120上,以使使用训练器具200的使用者(在图8以及图9中用双点划线表示)能够向后方(图中X轴负方向)就座在座椅11上。另外,通过座椅高度调整装置(未图示),能够改变座椅支柱12相对于圆柱管材124的固定高度,能够根据使用者的坐高等适当调整座椅11的高度。
[0078] 进而,通过在所述圆柱管材124的后方、从垂直设置在下部框体121的上面的棱柱管材126的上端,将所述大腿部推压部25的支柱插入,从而将大腿部推压部25支撑在框体20上。另外,框体120是对钢铁、铝等金属构成的棱柱管材、板状材等进行加工,并由螺栓、焊接等固定而构成的,但也可以由树脂等整体成形而构成。
[0079] 所述负荷施加部130是设置在框体20上的、能够自由调整负荷的大小的部件,与所述训练器具100的负荷施加部30同样,包括:由多块板状物构成的重物31,将该重物31上下移动自由地支撑在框体120上的重物导向支柱132,和能够使重物31互相连结、分离自由的固定件(未图示)。一对重物导向支柱132在2根垂直柱122之间,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地在垂直方向上延伸,上下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下部框体121和上部框体123上。另外,为了安全而设置有从外侧覆盖负荷施加部130以及2根垂直柱122的重物覆板135,通过从该重物覆板135的前部开口调整由固定件连结的重物31的块数,能够逐级调整由所上拉的重物31的重量产生的负荷施加部130的负荷。
[0080] 所述左右导向支柱140是以座位部10位于其中央位置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也隔开预定的间隔,从而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左右各2根圆柱状构件。这些导向支柱140的下端被固定在所述下部框体121上,上端被固定在固定于上部框体123上的L字状构件127上。
[0081] 所述2个升降摇动部150被设置成,其一端侧(左右方向外侧)分别受左右导向支柱140导向,仅上下方向上移动自由。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各升降摇动部150在框体151的一端侧轴支撑有多个升降部导向轮152,为了安全,分别由覆盖构件153a从左右方向外侧和由覆盖构件153b从上方覆盖。在相同垂直平面(图中YZ平面)内旋转的多个升降部导向轮152分为2组,在框体151的一端侧分别轴支撑在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分隔壁之间。通过使1根导向支柱140位于由在相同垂直平面内旋转的1组升降部导向轮152的各槽部形成的垂直方向(图中Y轴方向)的间隙,升降部150的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移动大致得到限制。而且,通过1个升降部150具有2组多个升降部导向轮152,并由2根导向支柱140对其导向,升降部150的水平方向(图中XZ面方向)的旋转大致得到限制。
这样,升降部150通过内接2根垂直的导向支柱140并受其导向,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由,但限制了水平方向的移动·旋转。
[0082] 所述2个手压旋转部170如图8以及图9所示,是使用者用手掌分别按压(抓持按压)的部件,其连结在被固定在升降部150的另一端侧上的垂直方向的轴160的上部、从而被设置成分别可以在该升降部150的上方旋转,并与升降部150一起上下移动。该各手压旋转部170为适于使用者用手掌按压的半圆柱形状,由具有缓冲性的材质构成。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所述轴160经由设置在升降部150的框体151的上壁以及下壁上的轴承轴支撑在升降部150上。由此,能够使各手压旋转部160相对于升降部150分别在水平方向上轴旋转。在图6以及图7所示的初始状态下,各手压旋转部170以下述方式定位,从轴160离开的另一端部朝向左右方向大致中央地相对。另外,在初始状态下,由于负荷施加部
130的作用,各手压旋转部170与升降部150一起位于就座在座椅11上的使用者的肩部的上方。另一方面,在抗拒负荷施加部130的作用从而使手压旋转部170下降到最下端的状态下,各手压旋转部170能够位于就座在座椅11上的使用者的腰部附近或腰部下方。
[0083] 所述2根拉伸构件180是2根等长的绳索,它们的一端180a分别连结在重物31上。位于重物31的最上部位的板状物在其上表面上具有T字状的绳索固定部33,在该绳索固定部33的上部水平部件的两端部上分别固定连接有各拉伸构件180的一端180a。另外,拉伸构件180不仅限于绳索,也可以是链条等其它的构件。另外,绳索固定部33不仅限于T字状,也可以是其它的形状。
[0084] 一端180a这样地固定在构成负荷施加部130的重物31上的各拉伸构件80,被分别缠绕在方向转换导向滑轮81上。该方向转换导向滑轮81如图12所示,包括多个滑轮81a、81b、81c,将由重物31施加在拉伸构件180上的向下方的负荷转换为向上方的负荷。另外,为了防止卷进其他东西,由从上方安装在上部框体123上的箱状的覆盖构件129(图中双点划线所示),覆盖在各滑轮81a、81b、81c上,但使第3滑轮81c的一部分从开口向正面侧露出。另外,通过重物导向支柱132、导向支柱140等的位置关系,也能够削减滑轮81a、
81b、81c的个数。
[0085] 另一方面,各拉伸构件180的另一端180b如图6所示,分别连结在从升降部150的与导向支柱140内接的位置相比靠另一端侧。即,在各升降部150上,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相对导向支柱140的内接位置的另一端侧隔开预定间隔地设置有能够在预定范围内上下移动地滑动的滑动轴154,在该滑动轴154的上端部连结有拉伸构件180的另一端180b。这样,经由方向转换导向滑轮81,通过拉伸构件180将负荷施加部130与升降部150的滑动轴154分别连接起来,由此经由滑动轴154、通过负荷施加部130的负荷向上方(图中Y轴正方向)对升降部150加载力。
[0086] 所述负荷传递部90是将负荷施加部130的力传递成所述按压旋转部170的以轴160为中心的旋转的部件,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与所述训练器具100的负荷传递部90相同,包括:传递手压旋转部170的以轴160为中心的旋转运动的旋转传递部91,和将由该旋转传递部91传递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与拉伸构件180的另一端180b连结的所述滑动轴154的上下移动的曲轴机构部92;通过使手压旋转部170相对于升降摇动部150轴旋转,伴随着滑动轴154经由旋转传递部91以及曲轴机构部92上下移动,由所述固定件(未图示)连结的重物31上下移动。由此,手压旋转部170通过与负荷施加部130的负荷成比例的力,被可旋转地加载力(旋转加载力)以变为初始状态。然后,使手压旋转部170抵抗旋转加载力以相对于升降部150从初始状态水轴旋转,由此滑动轴154相对于升降部150向下方滑动,由所述固定件连结的重物31被上拉。
[0087] 下面,根据图6到图9对使用该训练器具200的训练方法进行说明。
[0088] 首先,为了与使用者的肌肉力量、目的等相一致地使适当的重量成为负荷施加部30的负荷,通过所述固定件(未图示)连结适当块数的重物31。然后,使用者朝向后方(图中X轴负方向)就座在座椅11上,以使脚底与地板面相接触的方式将座椅11调整为适当的高度并固定。进而,以与就座在座椅11上的使用者的大腿部的上表面接触的方式将大腿部推压部25调整为适当的高度并固定。另外,使用者一边将背部保持为适当的弧度一边进行训练。
[0089] 接下来,使用者站立起来,一边用手掌从上面按压各手压旋转部170的远离轴160的另一端侧、即各手压旋转部170的互相相对一侧,一边将手压旋转部170与升降部150一起向下压,从而就座在座椅11上。此时,使用者提肩曲肘,使前臂向内侧稍稍靠近,使手腕从前臂向前方弯曲。
[0090] 接下来,使用者如图8所示,一边保持各手压旋转部170的高度位置,一边抵抗与负荷施加部130的负荷成比例的旋转加载力,使两手腕向内侧扭转,使各手压旋转部170相对于升降部150轴旋转,使压住各手压旋转部170的手分别从正面方向变为朝向内侧。
[0091] 通过该“躲避动作”的位置,屈肌和伸肌同时“松弛”,肩部、臂部、背部成为放松的状态。另外,由于负荷施加部130的负荷,手压旋转部170也被向上方向加载力,所以肩阔肌等的背部的肌肉被适度地“伸张”。另外,由于使用者压住手压旋转部170的远离轴160的另一端侧、使各手压旋转部170轴旋转,所以能够抵抗旋转加载力,以更小的力使手压旋转部170轴旋转。
[0092] 接下来,使用者如图9所示,使用者为了使被适度地“伸张”了的背部的肌肉引起“反射”,抵抗负荷施加部130的负荷而使两臂伸张,使肌肉“缩短”,进而一边加上使手腕向外侧扭转的“松弛”和“伸张”的动作,一边用两手将手压旋转部170向下压。通过该使手腕向外侧扭转的动作,使各手压旋转部170相对于升降部150向与所述轴旋转相反方向轴旋转,将手压旋转部170向下压的初始动作的负荷减少。这样,在使两臂伸张、将手压旋转部170向下压、使肌肉“缩短”时,通过进而使手腕向外侧扭转,进行“松弛”和“伸张”的动作,同时使适当的“缩短”定时出现,由此能够得到各肌肉群“松弛-伸张-缩短”的定时,从而进行联动性优异的动作。另外,使用者在使两臂伸张从而将手压旋转部170向下压时,各升降部150受导向支柱140导向从而与手压旋转部170一起向垂直下方移动,所以使用者能够顺利地进行使两臂伸张、将手压旋转部170向下压的动作,能够防止肌肉的共同收缩。
[0093] 使用者在将各手压旋转部170压到大致腰部的高度之后,一边用手掌按压手压旋转部170,一边随着由负荷施加部130的负荷产生的向上方的加载力,使上臂向内侧扭转,使肘弯曲,由此慢慢返回到就座的状态。由此,训练的1个循环结束。然后,将该训练重复适当次的循环。
[0094] 如上所述,训练器具200是能够通过所述初动负荷训练而对肩部、臂部、背部的肌肉等进行适当的训练的器具。初动负荷训练必须把握施加负荷的点、释放负荷的点和角度、节奏、肌肉输出的连续性等整体的运动表像从而进行训练,虽然由于现阶段的身体的平衡、部分的硬化等,具有难以采取适当的动作、形式的问题,但通过该训练器具200能够很容易地对伴随着理想的一连串动作、形式的训练进行诱导。
[0095] 另外,本发明的训练器具不仅限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表示的训练器具100、200。例如,负荷施加部30、130除了通过重物31的重量施加负荷的类型,也可以是使用电磁力、油压、空气压等施加负荷的类型。而且,当在负荷施加部30、130上使用电磁力、油压、空气压等时,也可以将负荷施加部30、130设在框体20、120的上部,省略方向转换导向滑轮
81。另外,训练器具100、200是使用者坐在座位部10上进行训练的类型,但也可以是使用者在站立的状态下进行训练的类型。但是,通过设置成使用者坐在座位部10上进行训练的类型,训练器具100、200的整个高度降低,在天花板高度较低的训练室内也能设置,同时能够基于由使用者的身高引起的偏差较小的使用者的座高等设计训练器具100、200。
[009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框体20、120上安装了座位部10、负荷施加部30、130、导向支柱40、140、方向转换导向滑轮81,但在设置在建筑物内时,也可以将座位部10、导向支柱40、140固定在地板面上,将方向转换导向滑轮81固定在天花板上。这样,不必在1个框体上安装所有的结构要素,采用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器具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因此,在该实施例中所说的框体20、120,也意味着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地板面等处于相互不动的关系的构造物。
[0097] 根据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训练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0098] 座位部;
[0099] 负荷施加部,其能够自由调整负荷的大小;
[0100] 左右导向支柱,其隔开预定的间隔在垂直方向上延伸,使得所述座位部位于其中央;
[0101] 2个升降部,其分别由该左右导向支柱所导向,可沿上下方向移动;
[0102] 旋转部,其连结在分别固定于该两个升降部的轴上,被可旋转地设置在该升降部上;
[0103] 拉伸构件,其一端连结于所述负荷施加部,另一端连结于所述升降部;
[0104] 负荷传递部,其被设置成,在所述升降部内与所述拉伸构件的另一端连结,从而通过所述负荷施加部对所述旋转部的以所述轴为中心的旋转施加负荷。
[0105]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2个升降部通过其一端侧分别嵌合在所述左右导向支柱上从而被导向,可沿上下方向移动且可在水平方向上旋转;
[0106] 所述轴被分别固定在所述2个升降部的另一端侧,连结在该轴上的所述旋转部被设置成可在所述升降部的下方旋转;
[0107] 所述拉伸构件的另一端连结于比所述升降部的嵌合在导向支柱上的嵌合位置更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
[0108]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2个升降部分别由所述左右导向支柱所导向,仅可沿上下方向移动;
[0109] 连结在所述轴上的所述旋转部被设置成可在所述升降部的上方旋转。
[0110]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3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座位部、所述负荷施加部以及所述左右导向支柱分别固定在1个框体的预定位置上。
[0111]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4技术方案中,所述负荷施加部由被支撑得在所述框体上可上下移动且可互相连结、分离的重物构成。
[0112]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5技术方案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负荷传递部包括:
[0113] 传递所述旋转部的以所述轴为中心的旋转运动的旋转传递部;和
[0114] 将由该旋转传递部传递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与所述拉伸构件的另一端连结的滑动轴的上下移动的曲轴机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