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145707.3

文献号 : CN10185904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上田俊明福本英雄原卓哉杉山好功稻叶茂和

申请人 : 索尼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装置,其包括:用于固定透镜安装部的安装部固定构件;由设置成围绕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并包括电池保持单元的多个组成单元一体结合而成的结合体;和固定至所述结合体并与之一体化的前构件,其中,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固定至所述前构件。

权利要求 :

1.一种摄像装置,包括:

用于固定透镜安装部的安装部固定构件;

由设置成围绕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并包括电池保持单元的多个组成单元一体结合而成的结合体;和固定至所述结合体并与之一体化的前构件,其中,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固定至所述前构件,并且所述多个组成单元各自在沿所述摄像装置的深度方向分开的至少两点处固定至各相邻的组成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所述前构件是覆盖所述摄像装置的前侧的外部构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保持摄像元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固定至所述前构件和所述多个组成单元中的特定组成单元,而不固定至其余的组成单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组成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底侧的底部框体单元,并且所述特定组成单元是所述底部框体单元。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不固定至所述多个组成单元中的任一个,但固定至所述前构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保持反射构件,该反射构件改变通过摄像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图像的前进路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组成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的壳体由树脂材料制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所述电池保持单元设置在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的一侧,所述多个组成单元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另一侧的侧部框体单元;

设置在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上方的上部单元;和设置在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下方的下部单元,并且所述结合体通过将所述电池保持单元固定至所述上部单元、将所述侧部框体单元固定至所述上部单元、将所述电池保持单元固定至所述下部单元、以及将所述侧部框体单元固定至所述下部单元而形成。

说明书 :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例如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摄像装置通常需要抑制由外力例如施加至拍摄透镜的外力引起的变形。具体说,可换镜头式相机通常需要抑制由从拍摄透镜经由透镜安装部传至摄像装置本体的外力所引起的变形。为此,例如,通过以金属板形成主基架(main chassis)来增加摄像装置的强度。
[0003] 例如,JP-A-2004-104168公开了一种摄像装置,其包括设置有透镜安装部的连接盒、摄像元件单元、和设置在连接盒与摄像元件单元之间的主基架。主基架在摄像装置本体的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沿在相对较大的面积上延伸。在JP-A-2004-104168所描述的技术中,主基架由金属板形成,以增加摄像装置的强度。
[0004] 然而,通过金属板形成沿摄像装置本体的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延伸且具有大面积的主基架来增加摄像装置的强度,会不利地增加主基架的重量,从而增加摄像装置的重量。

发明内容

[0005]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其不但能够抑制由外力引起的变形,而且还能够减轻重量。
[0006]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装置,其包括:用于固定透镜安装部的安装部固定构件;由设置成围绕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并包括电池保持单元的多个组成单元一体结合而成的结合体;和固定至所述结合体并与之一体化的前构件,其中,所述安装部固定构件固定至所述前构件。
[0007]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抑制由外力引起的变形,同时还能够减轻重量。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摄像装置的正视图;
[0009] 图2是摄像装置的俯视图;
[0010] 图3是摄像装置的侧视图;
[0011] 图4是摄像装置的另一侧视图;
[0012] 图5是摄像装置的后视图;
[0013] 图6是摄像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0014] 图7是摄像装置的另一分解透视图;
[0015] 图8是摄像装置的另一分解透视图;
[0016] 图9是前盖的正视图;
[0017] 图10是示出摄像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念图;
[0018] 图11示出了比较例1的摄像装置;
[0019] 图12示出了比较例2的摄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描述实施本发明的形式(以下也称为“实施例”)。将通过以下顺序进行描述:
[0021] 1.构造概要
[0022] 2.具体构造
[0023] 3.变型例等
[0024] <1.构造概要>
[0025] 图1是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1的正视图。图2是摄像装置1的俯视图。图3和4是摄像装置1的侧视图。图5是摄像装置1的后视图。图6~8是摄像装置1的分解透视图。图7和8具体示出了摄像装置1的一部分部件的连接关系。在图1~8中,使用公用的XYZ正交坐标系来表示方向等。
[0026] 摄像装置1构造成可换单镜头反射数码相机。
[0027] 如图1所示,摄像装置1包括相机本体(装置本体)2。可换(可装卸)摄像透镜单元(可换镜头)3(见图2)能够安装至相机本体2。摄像透镜单元3主要由透镜镜筒和设置在透镜镜筒中的透镜组、光圈等形成。
[0028] 相机本体2包括设置在相机本体2的正面大致中部的环形透镜安装部15(图1)和设置在环形透镜安装部15附近的装卸按钮16。摄像透镜单元3安装至环形透镜安装部15,装卸按钮16用于安装和卸载摄像透镜单元3。注意,虽然各图示出的是摄像透镜单元3卸载后的状态,但是拍摄操作是在安装有摄像透镜单元3的状态下进行的。
[0029] 在摄像装置1的上侧设置有发射用于拍摄操作的辅助光的闪光灯(也称为闪光信号灯)41(见图6)。闪光灯41是在例如被摄体亮度不足时使用的光源。闪光灯41固定至将在后面描述的闪光灯盖77(图6)。
[0030] 在摄像装置1上部的从正面观察时的左侧(从背面观察时的右侧)设置有释放按钮11。
[0031] 释放按钮11是能够检测半按压状态(S1状态)和全按压状态(S2状态)这两个状态的两阶段检测按钮。当释放按钮11被半按压成S1状态时,摄像装置1将该状态当作拍摄准备指令,并进行用于捕捉被摄体的待记录静态图像(最终摄影图像)的拍摄准备动作(例如,自动聚焦控制动作)。当释放按钮11被进一步按压成S2状态时,摄像装置1将该状态当作拍摄指令,并进行捕捉最终摄影图像的拍摄动作。
[0032] 在位于摄像装置1的从正面观察时的左侧(从背面观察时的右侧)的第一把持盖72(图1)后的装置内部设置有电池保持单元62(图6),并在该电池保持单元62中设置有电池容纳室。该电池容纳室可装卸地容纳作为相机电源的例如锂离子电池等电池。
[0033] 在位于摄像装置1的从正面观察时的右侧(从背面观察时的左侧)的第二把持盖73(见图1和6)后的装置内部设置有侧部框体单元64,并在该侧部框体单元64中设置有卡容纳室。卡容纳室可装卸地容纳用于记录捕捉到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卡。
[0034] 在摄像装置1的背面设置有背面监视器12(见图5)。背面监视器12是例如彩色液晶显示器(LCD)。背面监视器12能够,例如,显示用于设置拍摄条件等的菜单屏幕,并在再现模式下再现和显示记录在存储卡中的摄影图像。
[0035] <2.具体构造>
[0036] 如图6所示,摄像装置1还包括位于摄像装置1的大致中部的镜盒单元61。镜盒单元61大致呈中空盒形形状。
[0037] 在镜盒单元61的内部空间的后侧固定并保持有摄像元件5(见图10)。摄像元件(例如CMOS传感器)5是进行光电转换以将穿过摄像透镜单元3的被摄体的光学图像(被摄体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的受光元件,并生成和获得代表最终摄影图像的图像信号(待记录图像信号)。
[0038] 在镜盒单元61的内部空间的大致中部设置有镜子机构6。镜子机构6包括能够升降的主镜6a(反射构件)。当被下降时,主镜6a将穿过摄像透镜单元3(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被摄体图像)的路径变更为向上取向。反射光经由五面镜68(图6)、取景窗10(图5)等部件到达摄影者的眼睛。从而,摄影者能够通过光学取景器观察到被摄体图像。另一方面,当主镜6a被抬升时,穿过摄像透镜单元3(摄像光学系统)的光(被摄体图像)在不被主镜6a遮挡的情况下到达摄像元件5,由摄像元件5生成摄影图像。
[0039] 此外,透镜安装部15在镜盒单元61的内部空间的正面固定至镜盒单元61。透镜安装部15是用于安装可装卸式摄像透镜单元3的构件。镜盒单元61也称作安装部固定构件,用于固定透镜安装部15。
[0040] 相机本体2还包括围绕镜盒单元61(具体说,围绕摄像透镜单元3的光轴)的多个组成单元。具体说,从镜盒单元61的正面观察时在左侧设置有电池保持单元62,并且从镜盒单元61的正面观察时在右侧设置有侧部框体单元64。此外,在镜盒单元61上方设置有闪光灯基底单元63,而在镜盒单元61的下方(底侧)设置有底部框体单元65。闪光灯基底单元63也称为上部单元,而底部框体单元65也称为下部单元。电池保持单元62和侧部框体单元64各自也称为侧部单元。
[0041] 在上述组成单元中,除底部框体单元65外的三个组成单元(即,电池保持单元62、闪光灯基底单元63、和侧部框体单元64)各自包括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壳体。通过使用树脂材料(而不是金属材料)来形成壳体,能实现进一步减轻重量。另一方面,底部框体单元65形成为薄板形状,并由金属制成。如此构成的底部框体单元65能实现降低摄像装置1的高度,并能在摄像装置1的底部被固定到三脚架上时可靠地确保充分的强度。然而,底部框体单元65并非必须由金属制成,也可由树脂材料制成。
[0042] 图7示出了所述多个组成单元62、63、64和65之间的关系。如图7所示,所述多个组成单元,具体说,电池保持单元62、闪光灯基底单元63、侧部框体单元64和底部框体单元65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彼此一体地相连接。所述多个组成单元62、63、64、65在组装后结成一体,形成结合体70。所述多个组成单元62、63、64、65各自在沿摄像装置1的深度方向分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位置(本实施例中为两个位置)处固定至各相邻单元。
[0043] 具体说,闪光灯基底单元63和电池保持单元62通过两个螺丝81a、81b在两个点(两个位置)处彼此固定。这两个螺丝81a、81b穿过设置在闪光灯基底单元63的左肩63L中的通孔63a、63b,并拧入设置在电池保持单元62的上表面中的螺纹孔62a、62b中。通孔63a与63b,以及螺纹孔62a与62b,各自沿摄像装置1的深度方向(Z方向)以预定距离间隔开。沿Z方向分开的两个螺丝81a与81b用于将闪光灯基底单元63固定至电池保持单元62。在该构造中,由施加至螺丝固定部附近的外力引起的围绕平行于X轴的轴线作用的力矩(以下也称为力矩Mx)不容易引起变形。相似地,由施加至螺丝固定部附近的外力引起的围绕平行于Y轴的轴线作用的力矩(以下也称为力矩My)不容易引起变形。此外,通过使用螺丝81a、81b进行固定,能实现闪光灯基底单元63的左肩63L的下表面与电池保持单元62的上表面在螺丝固定部周围发生面接触并相连接。在该构造中,由施加至螺丝固定部附近的外力引起的围绕平行于Z轴的轴线作用的力矩(以下也称为力矩Mz)也不容易引起变形。该构造能使电池保持单元62稳定地保持闪光灯基底单元63。
[0044] 相似地,闪光灯基底单元63和侧部框体单元64通过两个螺丝81c、81d在两个点(两个位置)处彼此固定。两个螺丝81c、81d穿过设置在闪光灯基底单元63的右肩63R中的通孔63c、63d,并拧入设置在侧部框体单元64的上表面中的螺纹孔64a、64b中。通孔63c与63d,以及螺纹孔64a与64b,各自沿摄像装置1的深度方向(Z方向)以预定距离间隔开。沿Z方向分开的两个螺丝81c与81d用于将闪光灯基底单元63固定至侧部框体单元64。在本构造中,力矩Mx和My不容易引起变形。此外,通过使用螺丝81c、81d进行固定,能实现闪光灯基底单元63的右肩63R的下表面与侧部框体单元64的上表面在螺丝固定部周围发生面接触并相连接。在本构造中,力矩Mz也不容易引起变形。该构造能使侧部框体单元64稳定地保持闪光灯基底单元63。
[0045] 相似地,底部框体单元65和电池保持单元62通过两个螺丝82a、82b在两个点(两个位置)处彼此固定。两个螺丝82a、82b穿过设置在底部框体单元65的从正面观察时的左侧的通孔65a、65b,并拧入设置在电池保持单元62的底面中的螺纹孔62c、62d。通孔65a与65b,以及螺纹孔62c与62d,各自沿摄像装置1的深度方向(Z方向)以预定距离间隔开。沿Z方向分开的两个螺丝82a与82b用于将底部框体单元65固定至电池保持单元62。在本构造中,力矩Mx和My不容易引起变形。此外,通过使用螺丝82a、82b进行固定,能实现底部框体单元65的从正面观察时的左上表面与电池保持单元62的下表面在螺丝固定部周围发生面接触并相连接。在本构造中,力矩Mz也不容易引起变形。该构造能使底部框体单元65稳定地保持电池保持单元62。
[0046] 相似地,底部框体单元65和侧部框体单元64通过两个螺丝82c、82d在两个点(两个位置)处彼此固定。两个螺丝82c、82d穿过设置在底部框体单元65的从正面观察时的右侧的通孔65c、65d,并拧入设置在侧部框体单元64的底面中的螺纹孔64c、64d。通孔65c与65d,以及螺纹孔64c与64d,各自沿摄像装置1的深度方向(Z方向)以预定距离间隔开。沿Z方向分开的两个螺丝82c与82d用于将底部框体单元65固定至侧部框体单元64。在本构造中,力矩Mx和My不容易引起变形。此外,通过使用螺丝82c、82d进行固定,能实现底部框体单元65的从正面观察时的右上表面与侧部框体单元64的下表面在螺丝固定部周围发生面接触并相连接。在本构造中,力矩Mz也不容易引起变形。该构造能使底部框体单元65稳定地保持侧部框体单元64。
[0047] 如上所述,多个组成单元62~65的相邻单元通过螺丝彼此固定,以形成一体化的结合体70。具体说,所述多个组成单元62、63、64、65各自在沿摄像装置1的深度方向分开的两个位置处固定至各相邻单元。因此,结合体70不容易发生变形,特别是力矩Mx和My引起的变形。
[0048] 相机本体2还包括前盖71(也称为前构件)(参见图9)。前盖71是覆盖摄像装置1的前侧的外部构件。图9是前盖71的正视图。
[0049] 如图8所示,前盖71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固定至结合体70,从而与结合体70连接而形成一体。具体说,前盖71不但通过两个螺丝83a、83b固定至电池保持单元62的前表面,而且还通过两个螺丝83c、83d固定至侧部框体单元64的前表面。
[0050] 更具体地说,两个螺丝83a、83b穿过设置在前盖71的从正面观察时的左侧的通孔71a、71b(参见图9),并拧入设置在电池保持单元62的前表面中的螺纹孔62e、62f。通孔
71a与71b,以及螺纹孔62e与62f,各自沿摄像装置1的高度方向(Y方向)以预定距离间隔开。沿Y方向分开的两个螺丝83a与83b用于将前盖71固定至电池保持单元62。在本构造中,力矩Mx和Mz不容易引起变形。此外,通过使用螺丝83a、83b进行固定,能实现前盖71的从正面观察时的左后表面与电池保持单元62的前表面在螺丝固定部周围发生面接触并相连接。在本构造中,力矩My也不容易引起变形。该构造能使电池保持单元62稳定地保持前盖71。
[0051] 相似地,两个螺丝83c、83d穿过设置在前盖71的从正面观察时的右侧的通孔71c、71d,并拧入设置在侧部框体单元64的前表面中的螺纹孔64e、64f。通孔71c与71d,以及螺纹孔64e与64f,各自沿摄像装置1的高度方向(Y方向)以预定距离间隔开。沿Y方向分开的两个螺丝83c与83d用于将前盖71固定至侧部框体单元64。在本构造中,力矩Mx和Mz不容易引起变形。此外,通过使用螺丝83c、83d进行固定,能实现前盖71的从正面观察时的右后表面与侧部框体单元64的前表面在螺丝固定部周围发生面接触并相连接。在本构造中,力矩My也不容易引起变形。该构造能使侧部框体单元64稳定地保持前盖71。
[0052] 沿X方向分开的两个螺丝83a与83c用于将前盖71固定至结合体70。相似地,沿X方向分开的两个螺丝83b与83d用于将前盖71固定至结合体70。在本构造中,不但力矩Mz不容易引起变形,而且力矩My也不容易引起变形。
[0053] 此外,三个螺丝83a、83b、83d用于将电池保持单元62的两个点和侧部框体单元64的一个点固定至前盖71。也就是说,前盖71固定至结合体70的三个点。因此,结合体70的这三个点相对于前盖71不发生移动。相似地,三个螺丝83a、83c、83d用于将电池保持单元62的一个点和侧部框体单元64的两个点固定至前盖71。因此,结合体70的这三个点相对于前盖71也不发生移动。因此,四个螺丝83a、83b、83c、83d用于将电池保持单元62的两个点和侧部框体单元64的两个点固定至前盖71。通过这种方法将前盖71固定至结合体70,能使结合体70的强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具体说,不容易发生因力矩Mz引起的变形。
[0054] 如上所述,前盖71固定至结合体70(具体说,电池保持单元62、侧部框体单元64等),从而与之一体化。
[0055] 此外,镜盒单元61通过四个螺丝85a、85b、86a、86b固定至前盖71。
[0056] 具体说,前盖71通过两个螺丝85a、85b固定至镜盒单元61的前表面。两个螺丝85a、85b穿过设置在前盖71的圆形开口H1(参见图9)上方的通孔71e、71f,并拧入设置在镜盒单元61的前表面中的螺纹孔61a、61b。
[0057] 此外,作为前盖71的底部并朝后突出的薄板状底部71M的上表面通过两个螺丝86a、86b固定至镜盒单元61的下表面。具体说,两个螺丝86a、86b穿过设置在前盖71的底部71M中的通孔71g、71h,并拧入设置在镜盒单元61的下表面中的螺纹孔61c、61d。
[0058] 更具体地说,前盖71的底部71M的上表面在中间隔着底部框体单元65的状态下,固定至镜盒单元61的下表面。具体说,两个螺丝86a、86b不但穿过通孔71g、71h,而且还穿过设置在底部框体单元65的前侧(从正面观察时靠近观察者的一侧)的通孔65e、65f。也就是说,螺丝86a穿过通孔71g和65e,并拧入螺纹孔61c中。相似地,螺丝86b穿过通孔
71h和65f,并拧入螺纹孔61d中。
[0059] 镜盒单元61由此固定至前盖71。因此,镜盒单元61经由前盖71与结合体70结合。
[0060] 如图6所示,相机本体2还包括覆盖摄像装置1中的结合体70的其它外部构件。具体说,相机本体2还包括第一把持盖72、第二把持盖73、第一肩盖74、第二肩盖75、介质盖(media cover)76、闪光灯盖77、和后盖78。这些盖72~78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固定至结合体70。
[0061] 第一把持盖72设置在从正面观察摄像装置1时的左侧(从背面观察摄像装置1时的右侧),并主要覆盖电池保持单元62的前侧。第二把持盖73设置在从正面观察摄像装置1时的右侧(从背面观察摄像装置1时的左侧),并主要覆盖侧部框体单元64的前侧。第一肩盖74设置在从正面观察摄像装置1时的左上侧,并主要覆盖电池保持单元62的上侧。第二肩盖75设置在从正面观察摄像装置1时的右上侧,并主要覆盖侧部框体单元64的上侧。介质盖76设置在从正面观察摄像装置1时的右侧,并覆盖侧部框体单元64的侧面(特别是存储卡的插入部附近)。闪光灯盖77设置在闪光灯基底单元63上方。闪光灯盖77设置成能够从闪光灯基底单元63弹起。后盖78设置在摄像装置1的后侧,并主要覆盖结合体70的后侧。上述盖通过螺丝等紧固件固定至结合体70。
[0062] 根据本实施例如此构成的摄像装置1能够抑制由外力引起的变形,并且同时能够减轻重量。下面将参考比较例来描述该特征(见图10~12)。图10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1的内部构造的概念图。图11和12是示出比较例的摄像装置100Z和100Y的内部构造的概念图。图10~12是这些装置的俯视图。在图10~12中,除透镜安装部15外的主要金属部件以斜线示出。
[0063] 图11是示出比较例1的摄像装置100Z的概念图。如图11所示,在比较例1的摄像装置100Z中,通过由金属材料形成透镜安装部15和包围摄像元件5的部件61Z等部件,摄像装置100Z特别是透镜安装部15附近部分的强度得到加强。也就是说,抑制了由施加至透镜安装部15附近的外力引起的Mx、My和Mz等力矩造成的变形。此外,在摄像装置100Z中,电池保持单元62Z和侧部框体单元64Z固定至部件61Z。
[0064] 然而,在构造如此的比较例1中,由于作为从透镜安装部15延伸至摄像元件5的大型部件的部件61Z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所以不利地增大了装置的重量。
[0065] 图12示出了比较例2的摄像装置100Y。如图12所示,在比较例2的摄像装置100Y中,通过由金属材料形成外部部件2Y,摄像装置100Y特别是透镜安装部15附近部分的强度得到加强。摄像装置100Y具有漂浮结构(floating structure,后述)。具体说,镜盒单元61Y固定至外部部件2Y,但未固定至电池保持单元62Y、侧部框体单元64Y等部件。
[0066] 然而,在构造如此的比较例2中,使用了作为延伸横跨摄像装置100Y的整个高度和宽度的较大部件的金属部件2Y,同样不利地增大了装置的重量。
[0067] 另外,在JP-A-2004-104168所描述的现有技术中,几乎在摄像装置的整个宽度上设置了用于强化摄像装置的金属部件(主基架),因此不利地导致了重量增加。
[0068] 另一方面,上述实施例并不需要这种相对较大的部件(例如,沿摄像装置的几乎整个宽度延伸的金属板)。也就是说,能够最小化使用金属材料来进行的加强。因此,能够获得期望的强度,同时能够减轻摄像装置的重量。
[0069] 具体说,在上述实施例中,例如,如图7和10所示,多个组成单元62、63、64、65结合成一体而形成结合体70。电池保持单元62等部件在摄像装置1的深度方向(Z方向)上也相对较厚。包括如此构成的电池保持单元62的多个组成单元一体化而形成结合体70。因此,能够以期望强度形成结合体70。
[0070] 此外,例如,如图8和10所示,前盖71固定至如此构成的结合体70。该构造能够增加结合体70本身的强度,并且能够增加结合体70与前盖71的组合体的强度。
[0071] 然后,镜盒单元61固定至前盖71。也就是说,具有透镜安装部15的镜盒单元61固定至前盖71,而前盖71固定至结合体70。
[0072] 因此,由于镜盒单元61经由前盖71与强度得到加强并具有期望强度的结合体70结合,所以即使在镜盒单元61受到外力时,也能够抑制摄像装置1中的变形。
[0073] 具体说,由于形成结合体70的各单元62、63、64在深度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厚度,所以能在不使用金属材料的情况下,轻松地获得期望的强度。更具体地说,由于各组成单元62、63、64、65在沿摄像装置1的深度方向(Z方向)分开的两个点处固定至各相邻的组成单元,所以充分抑制了因力矩Mx和My引起的变形。
[0074] 此外,由于结合体70与前盖71一体化,所以摄像装置1的强度得到进一步加强。例如,即使在力矩Mz(例如,绕摄像透镜单元3的光轴的扭矩)作用于透镜安装部15的附近时,也能够抑制因该力矩Mz引起的变形。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摄像装置1中的变形。
[0075] 此外,结合体70由电池保持单元62等部件形成,不必需要上述那样的独立的金属部件。例如,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1不需要沿比较例2的摄像装置100Y的几乎整个宽度设置的金属部件(即用于提供充分的强度的金属部件)2Y。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不需要上述那样的金属部件(沿几乎整个宽度延伸以提供充分强度的金属部件)。相似地,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不需要比较例1的摄像装置中设置的金属部件61Z,并且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也不需要JP-A-2004-104168所描述的摄像装置中设置的金属部件。因此,摄像装置的重量能够得到减轻。
[0076] 特别地,形成结合体70的多个组成单元中的大部分均由树脂材料制成。具体说,形成结合体70的四个组成单元中的大部分(更具体说,四个中的三个)的壳体由树脂材料制成。具体说,电池保持单元62、闪光灯基底单元63和侧部框体单元64这三个组成单元的壳体由树脂材料制成。因此,能够极大地减轻摄像装置1的重量。此外,与上述比较例的金属部件由镁合金等相对较轻的金属材料制成的情况相比,还能降低成本。虽然以上描述的是在形成结合体70的四个组成单元62、63、64、65中,除底部框体单元65外的三个组成单元62、63、64的壳体由树脂制成的情况,但是这些壳体并不一定由树脂制成。具体说,形成结合体70的四个组成单元62、63、64、65中的至少一个(例如一个)的壳体可由树脂制成,而其余组成单元的壳体可由其它材料(例如镁合金)制成。
[0077]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摄像元件5设置在镜盒单元61中,并且镜盒单元61和摄像元件5能够作为整体移动。因此,摄像元件5不会相对于透镜安装面发生移动。因此,能够轻松并可靠地将从透镜安装部到(摄像元件5的)摄像面的距离(该距离也称为“背焦(flange back)”)保持为固定值。也就是说,不会发生由背焦波动引起的调焦异常等问题。
[0078]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镜盒单元61主要固定至前盖71(见图8和10)。另一方面,镜盒单元61不是直接固定至电池保持单元62、闪光灯基底单元63、或侧部框体单元64。也就是说,镜盒单元61不在镜盒单元61的左右两侧或上侧固定至组成单元62、64或63。
简单地说,镜盒单元61从所述多个组成单元“漂浮”(换言之,镜盒单元61具有漂浮结构(floatingstructure))。因此,即使在电池保持单元62等部件受到外力作用时,也能够使传到镜盒单元61的外力的量最小化,从而能够使镜盒单元61本身的变形最小化。因此,能够轻松并可靠地将特别是背焦保持为固定值。
[0079] 虽然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是镜盒单元61还固定至四个组成单元62、63、64、65中的一个特定组成单元(具体说,底部框体单元65)的情况,但是镜盒单元61并不一定固定至任何特定组成单元。例如,镜盒单元61可以不直接固定至底部框体单元65,而是只直接固定至前盖71。也就是说,也可采用镜盒单元61固定至前盖71但不直接固定至四个组成单元61、62、63、64中的任一个的结构(这种结构也称为完全漂浮结构)。
[0080] <3.变型例等>
[0081] 上面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内容。
[0082] 例如,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情况是摄像元件5在镜盒单元61的内部空间的后侧直接固定至镜盒单元61,但摄像元件5并不局限于这种固定方法。具体说,摄像元件5可经由抖动修正单元设置于镜盒单元61的内部空间的后侧。抖动修正单元可构造成例如通过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中的两个不同方向(例如X方向和Y方向)略微移动摄像元件5,来抵销角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抖动。同样,在该构造中,也能够轻松并可靠地将从透镜安装面到摄像元件5的摄像面的距离(背焦)保持为固定值。
[0083] 此外,虽然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情况是第一把持盖72和第二把持盖73各自独立于前盖71,但是这两个把持盖并不局限于这种构造方法。例如,前盖也可构造成不但覆盖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前盖71相对应的部分,而且还覆盖与第一把持盖72和第二把持盖73相对应的部分。
[0084] 相似地,虽然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情况是第一肩盖74和第二肩盖75各自独立于闪光灯基底单元63,但是这两个肩盖并不局限于这种构造方法。例如,可设置与第一肩盖74、第二肩盖75和闪光灯基底单元63全体相对应的一体化的上部单元。
[0085] 本申请包含2009年4月2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09-089870所涉及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0086]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的是,在所附权利要求书或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做出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