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比色法迅速定位气管导管的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237184.5

文献号 : CN10189020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余斌

申请人 : 同济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应用比色法迅速定位气管导管的装置,其包括通气管、插入壁结构、插槽结构和比色圆片,插入壁结构、插槽结构通过插入连接后形成整体的管状结构;比色圆片是由两面尼龙网格固定在环状外圈上所形成,在两面网格之间放置经蓝色石蕊液染色的绵纸;当插入壁结构和插槽结构插入连接形成整体管状结构时,通过插入壁结构和插槽结构内壁上凸起的环状物抵压住比色圆片从而将其固定。当行紧急气管导管术后,通过通气管与气管导管等相连接,利用呼出的二氧化碳与经湿润后的绵纸接触后变红的原理,即可迅速判定该气管导管是否位于气管内。该装置制作成本低廉且操作简便,可在心肺复苏时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节省宝贵的时间,应用范围广泛。

权利要求 :

1.一种应用比色法迅速定位气管导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通气管、插入壁结构、插槽结构和比色圆片,所述插入壁结构、插槽结构的主体为管外径相同、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二者各自的一端通过插入壁与插槽的插入连接后形成整体的管状结构;

插入壁结构和插槽结构的另一端均为一段通气管,通气管的管径比与之相连的插入壁结构或插槽结构的管径小;在插入壁结构和插槽结构的内壁上均有一圈凸起的环状物;比色圆片是由两面网格固定在环状外圈上所形成的圆盘状物,在两面网格之间放置的是经染色的纸;比色圆片位于插入壁结构内壁上凸起的环状物与插槽结构内壁上凸起的环状物之间;

插槽结构的所述通气管伸进插槽结构内形成侧通气防进水结构,在所述防进水结构上设有通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两面网格之间放置的经染色的纸”是经蓝色石蕊液染色的透气性好的绵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的位置设在与插槽结构、通气管相连界面的距离大于0.3cm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比色圆片的网格是由线做成的网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面网格是尼龙网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是细而透明的尼龙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尼龙网格通过热压的方式固定于比色圆片的环状外圈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壁结构、插槽结构、通气管以及比色圆片的环状外圈由透视性好的材料制得。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壁结构、插槽结构、通气管以及比色圆片的环状外圈由透视性好的材料制得。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是硬质塑料。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是硬质塑料。

说明书 :

一种应用比色法迅速定位气管导管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医疗技术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迅速判断气管导管是否准确定位在气管中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患者行全身麻醉或急诊病房心肺复苏抢救时需行气管内插管技术,因气管和食管开口靠近,气管插管时极易将气管导管插入食道。目前虽可通过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波形准确判定所插气管导管是否位于气管内,但由于监测二氧化碳波形仪器较复杂、不易携带,在实际应用中有诸多局限之处,因此在病房或急诊抢救室通常不采用上述仪器,而是通过插管时看见导管进入声门、再听诊两肺呼吸音来判定所插气管导管是否位于气管内,但对于困难气道无法暴露声门或胸壁肥厚听诊困难患者,这种方法有时难以判断气管导管的位置。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且能迅速判断气管导管是否准确定位在气管中的装置。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应用比色法迅速定位气管导管的装置,其主要由通气管、插入壁结构、插槽结构和比色圆片构成,所述插入壁结构、插槽结构的主体为管外径相同、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二者通过插入壁与插槽的插入连接后形成整体的管状结构,插入壁结构和插槽结构的另一端均为一段通气管,通气管的管径比与之相连的插入壁结构或插槽结构的管径小,插入壁结构一端的通气管在使用时与呼吸皮囊或呼吸机或麻醉机Y形管接口相连接,插槽结构一端的通气管在使用时与气管导管相连接;在插入壁结构和插槽结构的内壁上均有一圈凸起的环状物;比色圆片是由两面尼龙网格固定在环状外圈上所形成的圆盘状物,在两面尼龙网格之间放置的是经蓝色石蕊液染色的透气性好的绵纸,当进行气管插管时接上该装置呼吸道进出气体可自由通过;比色圆片位于插入壁结构内壁上凸起的环状物与插槽结构内壁上凸起的环状物之间,当插入壁结构和插槽结构插入连接形成整体管状结构时,通过插入壁结构和插槽结构内壁上凸起的环状物抵压住比色圆片的外圈从而将比色圆片固定卡住;插槽结构一端的通气管伸进插槽结构内形成侧通气防进水结构,在所述防进水结构上设有通气孔,可防止挤捏呼吸皮囊时,把比色圆片上的水喷射进气管导管内;所述插入壁结构、插槽结构、通气管以及比色圆片的环状外圈均由透视性好的材料(例如硬质塑料)制得,这样在使用该装置时可很好地观察比色圆片的变色情况。
[0006] 进一步,通气孔的位置设在与插槽结构、通气管相连界面的距离大于0.3cm处,这样可把从比色圆片上流下来的水阻挡在气管导管外面。
[0007] 进一步,比色圆片的尼龙网格是由细而透明的尼龙线做成的网格。
[0008] 进一步,尼龙网格通过热压的方式固定于比色圆片的环状外圈上,可更好地固定绵纸以及防止绵纸被气流冲破。
[0009] 当行紧急气管导管术时,接上本发明装置,可迅速判定所插气管导管是否位于气管内。此装置在心肺复苏中,因可迅速判定气管导管的位置,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也为基层无法普及呼末二氧化碳波形监测的医院在手术麻醉时提供判定气管插管位置的依据。本发明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在正常循环下,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远远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约有130倍的浓度差。当行紧急气管导管术后,立即接上本发明装置,这样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湿润的蓝色石蕊绵纸接触后先形成碳酸,而碳酸可使蓝色石蕊绵纸变红,这样即可迅速判定该气管导管是否位于气管内。本发明装置可应用于临床各级医院及急救机构,在患者心肺复苏或全身麻醉需行紧急气管插管时均可应用。由于可迅速判断气管导管的位置,且操作简便,可在心肺复苏时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节省宝贵的时间;也为缺乏呼末二氧化碳监测设备的基层医院行准确气管插管提供辅助的依据。此外,制作成本低廉,而用途广泛,极具市场竞争力,商业前景好。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1]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装置分体结构示意图。
[0012] 附图标记:
[0013] 1、通气管一 2、插入壁结构 3、比色圆片 4、插槽结构[0014] 5、侧通气防进水结构 6、通气孔 7、通气管二 8、环状物一 9、环状物二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所述装置。
[0016] 【实施例】见图1、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应用比色法迅速定位气管导管的装置,由通气管一1、通气管二7、插入壁结构2、比色圆片3和插槽结构4构成,所述插入壁结构2、插槽结构4的主体为管外径相同、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二者通过插入壁与插槽的吻合插入连接后形成整体的管状结构(见图1);插入壁结构2和插槽结构4的另一端均为一段通气管,通气管的管径比与之相连的插入壁结构2或插槽结构4的管径小,插入壁结构2一端的通气管一1在使用时与呼吸皮囊或呼吸机或麻醉机Y形管接口相连接,插槽结构一端的通气管二7在使用时与气管导管相连接;在插入壁结构2和插槽结构4的内壁上均有一圈凸起的环状物一8和环状物二9;比色圆片4是由两面细而透明的尼龙线做成的网格通过热压的方式固定于环状外圈上所形成的圆盘状物,在两面尼龙网格之间放置的是经蓝色石蕊液染色的厚度为0.1cm的透气性好的绵纸,当进行气管插管时接上该装置呼吸道进出气体可自由通过;比色圆片4位于插入壁结构2内壁上凸起的环状物一8与插槽结构4内壁上凸起的环状物二9之间,当插入壁结构2和插槽结构4插入连接形成整体管状结构时,通过环状物一8和环状物二9抵压住比色圆片4的外圈从而将比色圆片4固定卡住;插槽结构4一端的通气管二7伸进插槽结构4内形成侧通气防进水结构5,在所述防进水结构5上设有4个方形通气孔6,通气孔6的位置设在与插槽结构4、通气管二7相连界面的距离为0.3cm处,这样可把从比色圆片上流下来的水阻挡在气管导管外面。所述插入壁结构2、插槽结构4、通气管一1、通气管二7以及比色圆片4的环状外圈均由透视性好的硬质塑料制得,这样在使用该装置时可很好地观察比色圆片的变色情况。
[0017] 当气管插管前准备时,先用少量蒸馏水将比色圆片4上的绵纸湿润,气管导管插管完成后,再将本发明装置按照上述连接方式接在气管导管外口上,如患者有自主呼吸,则经蓝色石蕊液染色的湿润蓝色绵纸可吸附更多的呼出气体,而其中高浓度的CO2遇水后变成碳酸,而碳酸可使经蓝色石蕊液染色的绵纸变成红色,这说明气管导管位于气管中;如患者无自主呼吸及心跳,则在紧急气管插管术后施以心外按压,接呼吸皮囊挤压数次,如蓝色绵纸也变成红色,则说明气管导管位于气管中,反之,则在食道中。在已确定气管导管位置在气管中后可取下本发明装置,也可不取下仍放在原处。
[0018]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