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图书馆图书仓储存取方法及其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226268.9

文献号 : CN10189443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冉文学李严锋宋志兰王家鹏周媛王珂王凤云

申请人 : 冉文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化图书馆图书仓储、存取方法及其设备。其方法是:管理控制系统集中控制单元书架的立体仓储、出入库,图书的上架存储和下架出库;图书上架通过输送、转运,入库后进行空间归位;待出库图书从仓储组合架上取下后通过搬运出库、转运,输送至取书工位。其设备包括管理控制系统及其与之电性联接的入库信息处理站、出库信息处理站、输送站台、输送装置、转运站台、库内输送堆码装置及立式集成书架,所述的库内输送堆码装置包括工序承接的巷道堆垛机、巷道出入库站台和巷道穿梭运输车。本发明应用了现代物流技术、信息识别,数据处理及控制技术,通过图书仓储空间模块化方式,实现了图书分类管理及集成堆码的有机结合,为集中控制管理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图书仓储、存取管理的自动化,减轻了管理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图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自动化图书馆图书仓储存取方法,其特征是:管理控制系统集中控制单元书架的立体仓储、出入库,图书的上架存储和下架出库;图书上架通过输送、转运,入库后进行空间归位;待出库图书从仓储组合架上取下后通过搬运出库、转运,输送至取书工位,具体工序包括:A、图书上架:在存书工位将待入库图书按编码分类规则分别存放于带有可识别信息的单元书架中;

B、图书入库:控制系统发出入库指令,输送装置将待入库的单元书架输送至入库转运站台;输送过程中,信息识别装置读取单元书架信息传送给管理控制系统,由管理控制系统分配存储位置,并发送搬运指令给库内输送堆码系统;

C、库内输送归位:库内输送堆码系统接到搬运指令,按预定程序自动到转运站台取下单元书架,并沿堆码巷道输送至指定位置进行空间归位存放,完成入库;

D、库内下架输送:库内输送堆码系统接到管理控制系统图书出库指令,按指令指定的位置将待出库的单元书架从堆码架上取下,沿堆码巷道输送到出库转运站台上;

E、图书转运:单元书架经出库转运站台再由输送装置将单元书架输送到取书工位;

F、图书出库;管理控制系统处理图书信息,从处于取书工位的单元书架上取下拟出借或出库图书,完成出库。

2.一种实施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的设备,包括管理控制系统及其与之电性联接的入库信息处理站(2)、出库信息处理站(3)、输送站台、输送装置(6)、转运站台、库内输送堆码装置及立式集成书架(13),其特征是:所述的入库信息处理站(2)、出库信息处理站(3)分别设置于入库输送站台(4)和出库拣书输送站台(5)附近;所述的入库输送站台(4)通过输送装置(6)联接入库转运站台(8),入库转运站台(8)工序承接库内输送堆码装置;所述的入库输送站台(4)和入库转运站台(8)之间设置信息识别装置(7);所述的出库拣书输送站台(5)通过输送装置(6)联接出库转运站台(9),出库转运站台(9)工序承接库内输送堆码装置,所述的库内输送堆码装置包括工序承接的巷道堆垛机(10)、巷道出入库站台(11)和穿梭运输车(12);立式集成书架(13)之间形成的穿梭运输车(12)行走巷道对应设置巷道出入库站台(1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立式集成书架(12)的结构与单元书架(1)几何结构相适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单元书架(1)上设置身份卡(10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身份卡(101)为可识别条形码或RFID信息识别介质。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单元书架(1)为单个或多个横向组合的槽式结构的书架。

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单元书架(1)为纵向组合多格式书架。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入库输送站台(4)和出库拣书输送站台(5)通过输送装置(6)联接。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穿梭运输车(12)在每一巷道或每一巷道的每一层设置。

说明书 :

自动化图书馆图书仓储存取方法及其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物流自动控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自动化物流技术和识别控制技术的自动化图书馆图书仓储存取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及基于Internet网络应用日益普及的今天,传统图书馆正在向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的数字化方向发展,这是目前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研究的热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涉及到信息资源数字化、多媒体数据库、分布式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有效地集成和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传统观点认为数字图书馆的开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软件工程,需要集成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有众多不同级别的用户、管理员,以满足图书馆从书目查询、普通和电子书刊借阅到提供网上信息服务、资源共享等各种需求。集光、机、电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自动化物流系统技术是现代物流的高新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的建设。现有技术的图书管理系统,为满足图书自动化管理的需要,将书架设计为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常用书架,为了方便检索,往往设置多种导引指示标志,人工作业,执行的是“人到物”的工作模式。这样在存取图书时人就需要走较远的路程,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也不能充分利用仓储空间。如果要提升仓储容量,就需要建设高层建筑,大大增加了成本。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人在深入研究图书应用管理需求模式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一种基于自动化物流技术和识别控制技术的,“物到人”工作模式的自动化图书馆图书仓储存取方法及其设备,试验证明,应用效果良好。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自动化物流技术和识别控制技术的自动化图书馆图书仓储存取方法。
[0004]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上述方法的设备。
[0005]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管理控制系统集中控制单元书架的立体仓储、出入库,图书的上架存储和下架出库;图书上架通过输送、转运,入库后进行空间归位;待出库图书从仓储组合架上取下后通过搬运出库、转运,输送至取书工位,具体工序包括:
[0006] A、图书上架:在存书工位将待入库图书按编码分类规则分别存放于带有可识别信息的单元书架中;
[0007] B、图书入库:控制系统发出入库指令,输送装置将待入库的单元书架输送至入库转运站台;输送过程中,信息识别装置读取单元书架信息传送给管理控制系统,由管理控制系统分配存储位置,并发送搬运指令给库内输送堆码系统;
[0008] C、库内输送码架:库内输送堆码系统接到搬运指令,按预定程序自动到转运站台取下单元书架,并沿堆码巷道输送至指定位置进行空间归位存放,完成入库;
[0009] D、库内取架输送:库内输送堆码系统接到管理控制系统图书出库指令,按指令指定的位置将待出库的单元书架从堆码架上取下,沿堆码巷道输送到出库转运站台上;
[0010] E、图书转运:单元书架经出库转运站台再由输送装置将单元书架输送到取书工位;
[0011] F、图书出库;管理控制系统处理图书信息,从处于取书工位的单元书架上取下拟出借或出库图书,完成出库。
[0012]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管理控制系统及其与之电性联接的入库信息处理站、出库信息处理站、输送站台、输送装置、转运站台、库内输送堆码装置及立式集成书架,所述的入库信息处理站、出库信息处理站分别设置于入库输送站台和出库输送站台附近;所述的入库输送站台通过输送装置联接入库转运站台,入库转运站台工序承接库内输送堆码装置;所述的入库输送站台和入库转运站台之间设置信息识别装置;所述的出库拣书输送站台通过输送装置联接出库转运站台,出库转运站台工序承接库内输送堆码装置,所述的库内输送堆码装置包括工序承接的巷道堆垛机、巷道出入库站台和穿梭运输车;立式集成书架之间形成的穿梭运输车行走巷道对应设置巷道出入库站台。
[0013] 本发明应用了现代物流技术、信息识别,数据处理及控制技术,通过图书仓储空间模块化方式,实现了图书分类管理及集成堆码的有机结合,为集中控制管理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图书仓储、存取管理的自动化,减轻了管理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图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管理流程对比说明图,其中:
[0015] 1-1为现有技术说明图;
[0016] 1-2为本发明说明图;
[0017] 图2为本发明方法管理流程框图;
[0018] 图3为本发明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为图3之侧视图;
[0020] 图5为单元书架结构示意图,其中:
[0021] 5-1为槽型结构的单元书架立体示意图;
[0022] 5-2为横向组合式槽型结构的单元书架立体示意图;
[0023] 5-3、5-4为纵向组合式架式结构的单元书架立体示意图。
[0024] 图中:1-单元书架,2-入库信息处理站,3-出库信息处理站,4-入库输送站台,5-出库拣书输送站台,6-输送装置,7-信息识别装置,8-入库转运站台,9-出库转运站台,
10-巷道堆垛机,11-巷道出入库站台,12-穿梭运输车,13-立式集成书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26]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与本发明图书管理流程的差异关系。其中图1-1为现有技术管理流程说明。现有技术的书架为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常用书架,为了方便检索,往往设置多种导引指示标志,人工作业,工作模式为“人到物”,人需要走较远的路径存取书,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且不能充分利用仓储空间。如果要提高容量,就需要建设高层的建筑,建筑的成本高。
[0027]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管理流程说明。增加自动化设施取代人的工作,出入库采用自动化工艺,仓储设施采用立体仓储设施。本发明强调的是“物到人”的工作模式,效率高,充分节省图书存储空间,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0028] 如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方法是:管理控制系统集中控制单元书架的立体仓储、出入库,图书的上架存储和下架出库;图书上架通过输送、转运,入库后进行空间归位;待出库图书从仓储组合架上取下后通过搬运出库、转运,输送至取书工位,具体工序包括:
[0029] A、图书上架:在存书工位将待入库图书按编码分类规则分别存放于带有可识别信息的单元书架中;
[0030] B、图书入库:控制系统发出入库指令,输送装置将待入库的单元书架输送至入库转运站台;输送过程中,信息识别装置读取单元书架信息传送给管理控制系统,由管理控制系统分配存储位置,并发送搬运指令给库内输送堆码系统;
[0031] C、库内输送码架:库内输送堆码系统接到搬运指令,按预定程序自动到转运站台取下单元书架,并沿堆码巷道输送至指定位置进行空间归位存放,完成入库;
[0032] D、库内取架输送:库内输送堆码系统接到管理控制系统图书出库指令,按指令指定的位置将待出库的单元书架从堆码架上取下,沿堆码巷道输送到出库转运站台上;
[0033] E、图书转运:单元书架经出库转运站台再由输送装置将单元书架输送到取书工位;
[0034] F、图书出库;管理控制系统处理图书信息,从处于取书工位的单元书架上取下拟出借或出库图书,完成出库。
[0035] 图3一图4示出了实现本发明方法的设备,包括管理控制系统及其与之电性联接的入库信息处理站2、出库信息处理站3、输送站台、输送装置6、转运站台、库内输送堆码装置及立式集成书架13,所述的入库信息处理站2、出库信息处理站3分别设置于入库输送站台4和出库输送站台5附近;所述的入库输送站台4通过输送装置6联接入库转运站台8,入库转运站台8工序承接库内输送堆码装置;所述的入库输送站台4和入库转运站台8之间设置信息识别装置7;所述的出库拣书输送站台5通过输送装置6联接出库转运站台9,出库转运站台9工序承接库内输送堆码装置,所述的库内输送堆码装置包括工序承接的巷道堆垛机10、巷道出入库站台11和穿梭运输车12;立式集成书架13之间形成的穿梭运输车12行走巷道对应设置巷道出入库站台11。
[0036] 可每条巷道中每层书架分别设置穿梭运输车12;也可以每一巷道设置多层书架共用,或者多巷道多层书架共用设置,通过巷道堆垛机10实现不同巷道不同层书架之间的交换。
[0037] 所述的立式集成书架13的结构与单元书架1几何结构相适应,满足单元书架1集约化堆码和存取的需要。
[0038] 所述的单元书架1上设置身份卡101,所述的身份卡101为可识别条形码或RFID信息识别介质。
[0039] 所述的入库输送站台4和出库拣书输送站台5通过输送装置6联接。
[0040] 图5示出了单元书架1的实施例及其结构特征。
[0041] 如图5-1、图5-2所示,所述的单元书架1为单个或多个横向组合的槽式结构的书架,身份卡101设置于单元书架1的下部。
[0042] 如图5-3、图5-4所示,所述的单元书架1为纵向组合多格式书架,身份卡101设置于单元书架1的下部。
[0043]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
[0044] 若图书需要入库,首先将单元书架1放到入库输送站台4,经入库信息处理站2向管理控制系统发出入库请求,管理控制系统指令输送装置6把单元书架1输送到入库转运站台8,同时信息识别装置7读取单元书架1上的身份卡信息,由管理控制系统分配或检索单元书架1的存储位置,随即发出入库转运指令给巷道堆垛机10和巷道穿梭运输车12;巷道堆垛机10运行到入库转运站台8取走单元书架1,送至相应的巷道出入库站台11,巷道穿梭运输车12从出入库站台11取下单元书架1送至指定的立式集成书架上相应位置存储。
[0045] 若图书出库,管理控制系统通过出库信息处理站3发出指定单元书架的出库指令,巷道穿梭运输车12和巷道堆垛机10接受指令后,巷道穿梭运输车12从欲出库单元书架1所在的立式集成书架12相应位置取下单元书架1,并送至对应的巷道出入库站台11,巷道堆垛机10从巷道出入库站台11将单元书架1转送至出库转运站台9,再由输送装置6输送至出库拣书输送站台5,出库信息处理站3审核后发出指令将书拣出,完成出库流程;若需将书还回,入库,则出库信息处理系统3向管理控制系统发出还书请求,管理控制系统发出指令将单元书架1输送至入库输送站台4,再按入库流程完成入库作业。
[0046] 本发明具有工艺流程简便,自动化管理,工作效率高的特点,不仅适合于新建自动化图书馆,也适合对传统图书馆进行自动化改造,配套性好,易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