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010101529.4

文献号 : CN10189729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戴肖东张介驰张丕奇马庆芳韩增华孔祥辉刘佳宁

申请人 :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摘要 :

一株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它涉及一株黑木耳菌种。解决了现有生产中使用的黑木耳菌种存在着产量低、品质差和抗性弱的问题。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属于黑木耳属新种,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为2009年11月12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3430;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的子实体为多单片聚生,耳片大,无根,多呈碗状,能分成单片,耳片背面灰至灰褐色,腹面黑色、有光泽,正反面颜色差别大,耳片边缘圆整、背面网脉明显。本发明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干耳产量为40g~55g/袋,性状稳定,抗性强,品质优于其他品种,有较好的商品性。

权利要求 :

1.一株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其特征在于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HW16经鉴定属于黑木耳属(auricularia auricula)新种,保藏编号为CGMCC3430;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的子实体为多单片聚生,耳片大,无根,耳型好,多呈碗状,能分成单片,干耳色泽正,耳片背面灰至灰褐色,腹面黑色、有光泽,正反面颜色差别大,耳片边缘圆整、背面网脉明显;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为中晚熟品种,割口后7~10天出黑线,12~18天现耳芽。

说明书 :

一株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株黑木耳菌种。

背景技术

[0002] 东北地区为我国黑木耳的主产区,黑木耳总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目前生产中使用的黑木耳菌种存在着产量低(平均产量35g~40g/袋),品质差(菊花型、耳根大、耳片小、不易开片)、抗性弱(栽培过程中易受杂菌污染,容易出现烂耳)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生产中使用的黑木耳菌种存在着产量低、品质差和抗性弱的问题,而提供一株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
[0004] 本发明一株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HW16(黑威16)经鉴定属于黑木耳属(auricularia auricula)新种,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为2009年11月12日,保藏编号为CGMCC3430;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的子实体为多单片聚生,耳片大,无根,耳型好,多呈碗状,能分成单片,干耳色泽正,耳片背面灰至灰褐色,腹面黑色、有光泽,正反面颜色差别大,耳片边缘圆整、背面网脉明显;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为中晚熟品种,割口后7~10天出黑线,12~18天现耳芽。
[0005] 本发明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的DNA(ISSR)指纹多态性分析,HW16共有8条普带分子量和含量分别为A.1597、5.6160,B.1075、13.215,C.716、19.916,D.676、38.952,E.511、7.2255,F.429、7.2255,G 310、3.1498,H.245、5.6502,带型与黑龙江省黑木耳生产中常用的品种差异很大。
[0006] 本发明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出耳期较目前栽培中使用的国家认定品种“黑29”早5~7天,且出耳较齐;在养菌和出耳期抗杂菌能力强,高温、水大不易烂耳。
[0007] 本发明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采用东北地区普遍的管理方法进行栽培,栽培种采用17cm×33cm规格的菌袋,每袋装培养基湿料1.1kg,干耳产量为40g~55g/袋;生物转化率(鲜品)为130%~170%,性状稳定,抗性强,品质优于其他品种,具有较好的商品性,尤其在耳型、色泽、品质上比较符合市场需求;本发明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栽培种。
[0008] HW16属于黑木耳属(auricularia auricula),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为2009年11月12日,保藏编号为CGMCC3430。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DNA(ISSR)指纹多态性分析谱图,其中1泳道为黑威29,2泳道为黑威981,3泳道为黑威12,4泳道为黑威11,5泳道为雪梅1号,6泳道为黑丰1号,
7泳道为延丰1号,8泳道为康达1号,9泳道为黑威16,10泳道为兴科8号;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DNA(ISSR)指纹多态性分析谱图,其中11泳道为兴科14号,12泳道为秋15号,
13泳道为绿丰007,14泳道为0711,15泳道为SY-2,16泳道为9202,17泳道为520,18泳道为Au86,19泳道为931,20泳道为8808,21泳道为宏大2009,22泳道为林科3号,23泳道为林科6号。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HW16经鉴定属于黑木耳属(auricularia auricula)新种,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日期为2009年11月12日,保藏编号为CGMCC3430;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的子实体为多单片聚生,耳片大,无根,耳型好,多呈碗状,能分成单片,干耳色泽正,耳片背面灰至灰褐色,腹面黑色、有光泽,正反面颜色差别大,耳片边缘圆整、背面网脉明显;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为中晚熟品种,割口后7~10天出黑线,12~18天现耳芽。
[0011] 本实施方式中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以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野生黑木耳子实体为材料,由耳片进行组织分离、纯化后获得纯培养菌种;经人工栽培驯化,并与东北地区生产中常用的黑木耳菌种进行品种比较,确定HW16的优良性状;且在不同地区进行区域栽培试验,确定HW16对东北地区气候的适应性及形状的稳定性。
[0012] 本实施方式中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采用东北地区普遍的管理方法进行栽培,栽培种采用17cm×33cm规格菌袋,每袋装培养基湿料1.1kg,干耳产量为40g~55g/袋;生物转化率为130%~170%。
[0013] 本实施方式中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HW16与黑龙江省黑木耳生产中常用的品种进行DNA(ISSR)指纹多态性分析,比较它们差异性:
[0014] 1、提取总DNA:
[0015] a、菌丝体制备:取cPDA液体培养基80mL装入250mL三角瓶,在121℃下灭菌30min,冷却后,得液体培养基,然后将HW16与相比较的菌株分别转接于液体培养基内,
25℃下静止培养2~3天,再以130r/min的转速、25℃下恒温摇床培养2~5天,得菌丝体(无色素产生)。
[0016] b、取新鲜菌丝体称重0.5g,加入液氮,待液氮蒸干后研磨至糊状,用UNIQ-10柱式植物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菌丝体总DNA。
[0017] 2、ISSR-PCR反应体系(25μL)中含有1×PCRbuffer、浓度为0.1mmol/LMgCl2、0.1mmol/L dNTPS、15ng ISSR引物(AGAGAGAGAGAGAGAGC)、15~25ng模板DNA和1U Taq DNA聚合酶;所用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agon)合成。
[0018] 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然后94℃变性45s,52℃复性40s,72℃延伸70s,进行40个循坏,最后72℃延伸7min。
[0019] 将ISSR-PCR反应产物与3μL溴酚蓝指示剂混合,用1.0%(wt.)琼脂糖凝胶,0.5×TBE缓冲液,5V/cm电压电泳,0.5μg/mL EB染色15min,以DL2000(Plus)为Marker,凝胶成像扫描记录结果并估算DNA普带大小。
[0020] 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第9泳道为HW16,带型与黑龙江省黑木耳生产中常用的品种差异很大。
[0021]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菌种的栽培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0022] 1、培养基制作:按质量百分比称取82%的阔叶杂木屑、15%的麦麸子或米糠、2%的豆粉或豆饼、0.5%的石膏和0.5%的石灰,然后用水混合,使含水量60%~70%,即得培养基湿料;栽培种采用17cm×33cm规格的菌袋,每袋装培养基湿料1.0~1.1kg,采用棉花封口。
[0023] 2、灭菌与接种:栽培种采用高压湿热灭菌(121℃下灭菌2h),或者采用常压湿热灭菌(100℃下灭菌8h);每瓶原种接30~40个菌袋。
[0024] 3、培养条件:室内养菌,室温20~25℃,空气相对湿度48%~52%,室内避光,通风良好;菌丝长满袋后,在室温18~22℃下困菌10~15天,并给予适当的散射光照;栽培种培养期控制在58~62天。
[0025] 4、割口:将长满菌丝的菌袋进行割口,割口可采用三角口“V”型或小口的方式;“v”型口,边长1.5~2.0cm,开口45°~60°,口深0.5cm,每袋割口12~15个;小口,口的直径0.4~0.5cm,深0.5~1.0cm,每袋扎口80~100个。采用不同的割口方式和口的大小来控制木耳的朵型、耳片大小和耳片的数量
[0026] 5、催耳:开口后的菌袋倒置于催芽床上,菌袋间距2~3cm,催芽床四周用0.5m宽地膜围住,菌袋上用草帘盖住;进行室外催芽。温度控制在25℃以下,昼夜有温差,最适温度在15℃~20℃,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10~15天后在割口处有黑线突起,耳基形成,催耳管理结束,得到催好芽的菌袋。
[0027] 6、出耳管理:将催好芽的菌袋,分散摆放到菌床上,菌袋间距10cm,每平方米放置菌袋20~25袋;采用室外无遮盖的开放式出耳,采取微喷给水,干湿交替,浇水时空气相对湿度在90%~95%,不浇水时空气相对湿度在60%~85%。
[0028] 7、采收:当耳片充分舒展、根收缩、色泽转淡、肉质肥软、耳片接近八成熟,腹面未产生白色孢子时,进行采收。
[0029] 8、晾晒:采摘后去掉木耳根部的杂质,顺耳片将每朵木耳撕成单片,置于纱网上,靠日光自然晾晒,待干至成型前不要翻动;1~3天干透即可装袋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