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辆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980101804.8

文献号 : CN10190991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久保田真也武富春美熊仓和幸后东光繁

申请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混合动力车辆,燃料箱(42)配置在地板(41)的下方,在该燃料箱(42)的正后方且在由左右的后纵梁(12)夹设的后行李箱(58)的底板下配置了收纳电气部件的箱体(14),该电气部件至少包含电池模块(24),炭罐(48)配置在所述箱体(14)的左右一侧。由于将炭罐(48)配置在比后纵梁(12)的左右方向外端靠内侧且比箱体(14)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车身后部的后行李箱的容量,并且,当车辆受到侧向碰撞时能够利用后纵梁(12)保护箱体(14)和炭罐(48)不受冲击,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能够利用箱体(14)保护燃料箱(42)和炭罐(48)不受冲击。

权利要求 :

1.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燃料箱(42)配置在地板(41)的下方,在该燃料箱(42)的正后方且在由左右的后纵梁(12)夹设的后行李箱(58)的底板下配置了收纳电气部件的箱体(14),该电气部件至少包含电池模块(24),炭罐(48)配置在所述箱体(14)的左右一侧,所述混合动力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炭罐(48)配置在比所述后纵梁(12)的左右方向外端靠内侧且比所述箱体(14)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炭罐(48)的后方具备对导入该炭罐(48)的空气进行过滤的空气滤清器(49),所述空气滤清器(49)配置在所述炭罐(48)的朝后方投影的投影范围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49)的后端配置在比所述箱体(14)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14)的左右方向另一侧具备消声器(50),所述消声器(50)的后端配置在比所述箱体(14)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14)的后方具备消声器(50’),所述消声器(50’)配置在所述箱体(14)的朝后方投影的投影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部件包含电池模块(24)和逆变器(33),所述电池模块(24)配置在所述箱体(14)的下部,所述逆变器(33)配置在所述箱体(14)的上部,在所述箱体(14)的后部配置有中间管道(36),该中间管道(36)将冷却风从所述电池模块(24)引导至所述逆变器(3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炭罐(48)的后端配置在比所述中间管道(36)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14)经由悬吊框架(16)悬吊支承在所述左右的后纵梁(12),所述电气部件和所述炭罐(48)配置在比所述悬吊框架(16)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燃料箱(42)和所述箱体(14)之间具备加强框(46),该加强框(46)的左右两端连接于所述左右的后纵梁(12)。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体(14)的后方设有物品收纳容器(60)。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箱体(14)的上方配置备胎(51),所述备胎(51)的下表面配置在与所述燃料箱(42)的上表面相同高度或者是比所述燃料箱(42)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并且,所述备胎(51)的后端配置在比所述箱体(14)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14)的上表面设有在冲击作用下分离的支架(53),所述备胎(51)支承于所述支架(53)。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动力车辆具备:后座椅(45),该后座椅(45)隔着所述地板(41)配置在所述燃料箱(42)的上方;进气管道(19),该进气管道(19)将冷却风导入所述箱体(14);以及排气管道(20),该排气管道(20)将冷却风从所述箱体(14)排出,所述进气管道(19)和所述排气管道(20)的连接于所述箱体(14)的连接部配置在所述备胎(51)的前部和所述后座椅(45)的座椅坐垫(43)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

横梁(47)配置在所述进气管道(19)和所述排气管道(20)的连接于所述箱体(14)的连接部与所述后座椅(45)的座椅坐垫(43)之间,该横梁(47)连接所述左右的后纵梁(12)。

说明书 :

混合动力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如下的混合动力车辆:燃料箱配置于地板的下方,在该燃料箱的正后方且在由左右后纵梁夹设的后行李箱的底板下配置了收纳电气部件的箱体,该电气部件至少包含电池模块,炭罐配置在上述箱体的左右一侧。

背景技术

[0002] 通过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有将对混合动力车辆的电动机进行驱动的电池配置在车身后部的后行李箱的底板上的混合动力车辆。
[0003] 并且,通过下述专利文献2公知有如下的混合动力车辆:在将电池配置于后座椅(rear seat)后方的后行李箱并将备胎(spare tire)配置在电池后方的混合式动力车辆中,为了避免当受到后部碰撞时备胎前进而损伤电池,设有朝斜上方引导前进备胎的引导部件。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05953号公报
[0005]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62412号公报
[0006] 然而,在将燃料箱配置在混合动力车辆的后座椅的下方、且为了确保车身后部的后行李箱的容积而将备胎和电池配置在该后行李箱的底板下的情况下,存在由于车辆的碰撞而损伤电池、燃料箱以及作为该燃料箱的附件的炭罐等的可能性,因此,需要保护这些部件不受碰撞的冲击。并且,期望即便在车辆受到后部碰撞的情况下备胎由于碰撞的冲击而前进,也可以保护前方的燃料箱不受损伤而不用设置引导备胎的特别引导部件。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确保车身后部的后行李箱的容量,并且,保护收纳电气部件的箱体、燃料箱以及炭罐不受碰撞的冲击。
[0008]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混合动力车辆,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一特征在于,燃料箱配置于地板的下方,在该燃料箱的正后方且在由左右后纵梁夹设的后行李箱的底板下配置了收纳电气部件的箱体,该电气部件至少包含电池模块,炭罐配置在上述箱体的左右一侧,其中,上述炭罐配置在比上述后纵梁的左右方向外端靠内侧且比上述箱体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0009]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上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二特征在于,在上述炭罐的后方具备对导入该炭罐的空气进行过滤的空气滤清器,上述空气滤清器配置在上述炭罐的朝后方投影的投影范围外。
[0010]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上述第二特征的基础上,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三特征在于,上述空气滤清器的后端配置在比上述箱体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0011]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上述第一~第三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四特征在于,在上述箱体的左右方向另一侧具备消声器,上述消声器的后端配置在比上述箱体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0012]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上述第一~第三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五特征在于,在上述箱体的后方具备消声器,上述消声器配置在上述箱体的朝后方投影的投影范围内。
[0013]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上述第一~第五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六特征在于,上述电气部件包含电池模块和逆变器,上述电池模块配置在上述箱体的下部,上述逆变器配置在上述箱体的上部,在上述箱体的后部配置有中间管道,该中间管道将冷却风从上述电池模块引导至上述逆变器。
[0014]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上述第六结构的基础上,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七特征在于,上述炭罐的后端配置在比上述中间管道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
[0015]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上述第一~第七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八特征在于,上述箱体经由悬吊框架悬吊支承于上述左右的后纵梁,上述电气部件和上述炭罐配置在比上述悬吊框架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
[0016]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上述第一~第八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九特征在于,在上述燃料箱和上述箱体之间具备加强框,该加强框的左右两端连接于上述左右的后纵梁。
[0017]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上述第一~第九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十特征在于,在上述箱体的后方设有物品收纳容器。
[0018]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上述第一~第十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基础上,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十一特征在于,在上述箱体的上方配置有备胎,上述备胎的下表面配置在与上述燃料箱的上表面相同高度或者是比上述燃料箱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并且,上述备胎的后端配置在比上述箱体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
[0019]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上述第十一特征的基础上,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十二特征在于,在上述箱体的上表面设有在冲击作用下分离的支架,上述备胎支承于上述支架。
[0020]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上述第十一特征或第十二特征的基础上,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十三特征在于,上述混合动力车辆具备:后座椅,该后座椅隔着上述地板配置在上述燃料箱的上方;进气管道,该进气管道将冷却风导入上述箱体;以及排气管道,该排气管道将冷却风从上述箱体排出,上述进气管道和上述排气管道的连接于上述箱体的连接部配置在上述备胎的前部和上述后座椅的座椅坐垫之间。
[0021]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混合动力车辆,在上述第十三特征的基础上,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十四特征在于,横梁配置在上述进气管道和上述排气管道的连接于上述箱体的连接部与上述后座椅的座椅坐垫之间,该横梁连接上述左右的后纵梁。
[0022]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混合动力车辆,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十五特征在于,燃料箱配置于地板的下方,在该燃料箱的正后方且在由左右后纵梁夹设的后行李箱的底板下配置了收纳电气部件的箱体,该电气部件至少包含电池模块,炭罐配置在上述箱体的左右一侧,其中,上述炭罐配置在比上述后纵梁的左右方向外端靠内侧且比上述箱体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对导入上述炭罐的空气进行过滤的空气滤清器配置在上述炭罐的朝后方投影的投影范围外,上述电气部件包含电池模块和逆变器,上述电池模块配置在上述箱体的下部,上述逆变器配置在上述箱体的上部,在上述箱体的后部配置有中间管道,该中间管道将冷却风从上述电池模块引导至上述逆变器,上述炭罐的后端配置在比上述中间管道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
[0023] 并且,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混合动力车辆,该混合动力车辆的第十六特征在于,燃料箱配置于地板的下方,在该燃料箱的正后方且在由左右后纵梁夹设的后行李箱的底板下配置了收纳电气部件的箱体,该电气部件至少包含电池模块,炭罐配置在上述箱体的左右一侧,其中,上述炭罐配置在比上述后纵梁的左右方向外端靠内侧且比上述箱体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在上述箱体的上方配置有备胎,上述备胎的下表面配置在与上述燃料箱的上表面相同高度或者是比上述燃料箱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并且,上述备胎的后端配置在比上述箱体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该混合动力车辆具备:后座椅,该后座椅隔着上述地板配置在上述燃料箱的上方;进气管道,该进气管道将冷却风导入上述箱体;以及排气管道,该排气管道将冷却风从上述箱体排出,上述进气管道和上述排气管道的连接于上述箱体的连接部配置在上述备胎的前部和上述后座椅的座椅坐垫之间,并且,横梁配置在上述连接部与上述后座椅的座椅坐垫之间,该横梁连接上述左右的后纵梁。
[0024] 另外,实施方式的防水箱体14对应于本发明的箱体。
[0025]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将收纳至少包含电池模块的电气部件的箱体配置在燃料箱的正后方且由左右的后纵梁夹设的后行李箱的底板下,并炭罐配置在箱体的左右一侧,上述燃料箱配置在地板的下方,此时,该炭罐配置在比后纵梁的左右方向外端靠内侧且比箱体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当车辆受到侧向碰撞时能够利用后纵梁保护箱体和炭罐,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能够利用箱体保护炭罐和燃料箱。
[0026]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由于将对导入炭罐的空气进行过滤的空气滤清器配置在炭罐的朝后方投影的投影范围外,因此,即便车辆受到后部碰撞而空气滤清器朝前方移动,也能够防止该空气滤清器损伤炭罐。
[0027]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由于将空气滤清器的后端配置在比箱体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空气滤清器吸收碰撞的冲击而减轻箱体的损伤。
[0028]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由于将设在箱体的左右方向另一侧的消声器的后端配置在比箱体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消声器吸收碰撞的冲击而减轻箱体的损伤。
[0029]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由于将设在箱体后方的消声器配置在该箱体的朝后方投影的投影范围内,因此,能够通过压坏消声器来吸收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的冲击,能够保护箱体。
[0030]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由于电气部件包含电池模块和逆变器,上述电池模块配置在箱体的下部,上述逆变器配置在箱体的上部,在箱体的后部配置有中间管道,该中间管道将冷却风从电池模块引导至逆变器,因此,能够通过压坏中间管道来吸收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的冲击,能够保护电气部件。
[0031]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由于炭罐的后端配置在比中间管道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压坏中间管道来吸收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的冲击,能够保护炭罐。
[0032]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由于箱体经由悬吊框架悬吊支承于左右的后纵梁,并将电气部件和炭罐配置在比悬吊框架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能够利用悬吊框架保护电气部件和炭罐。
[0033]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特征,由于在燃料箱和箱体之间设有加强框,该加强框的左右两端连接于左右的后纵梁,因此,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能够利用加强框保护燃料箱。
[0034]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特征,由于在箱体的后方设有物品收纳容器,因此,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能够以物品收纳容器作为缓冲区保护箱体。
[0035]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特征,由于在箱体的上方配置有备胎,该备胎的下表面配置在与燃料箱的上表面相同高度或者是比燃料箱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并且,备胎的后端配置在比箱体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因此,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能够利用备胎保护箱体,并且,能够防止由于碰撞的冲击而前进的备胎损伤燃料箱。
[0036]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特征,由于在箱体的上表面设有在冲击作用下分离的支架,备胎支承于上述支架,因此,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而对备胎施加有冲击时,支架从箱体分离,能够防止该箱体的损伤。
[0037]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特征,由于混合动力车辆具备:后座椅,该后座椅隔着地板配置在燃料箱的上方;进气管道,该进气管道将冷却风导入箱体;以及排气管道,该排气管道将冷却风从箱体排出,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的连接于箱体的连接部配置在备胎的前部和后座椅的座椅坐垫之间,因此,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而备胎朝前方移动时,能够利用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吸收碰撞的冲击而防止座椅坐垫的损伤。
[0038]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特征,由于横梁配置在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的连接于箱体的连接部与后座椅的座椅坐垫之间,该横梁连接左右的后纵梁,因此,能够利用横梁阻止碰撞的冲击传递到座椅坐垫。
[0039]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特征,将收纳至少包含电池模块的电气部件的箱体配置在燃料箱的正后方且由左右的后纵梁夹设的后行李箱的底板下,炭罐配置在箱体的左右一侧,该燃料箱配置在地板的下方,此时,由于将该炭罐配置在比后纵梁的左右方向外端靠内侧且比箱体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当车辆受到侧向碰撞时能够利用后纵梁保护箱体和炭罐,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能够利用箱体保护炭罐和燃料箱。并且,由于将对导入炭罐的空气进行过滤的空气滤清器配置在炭罐的朝后方投影的投影范围外,因此,即便车辆受到后部碰撞而空气滤清器朝前方移动,也能够防止该空气滤清器损伤炭罐。进一步,由于电气部件包含电池模块和逆变器,上述电池模块配置在箱体的下部,上述逆变器配置在箱体的上部,在箱体的后部配置有中间管道,该中间管道将冷却风从电池模块引导至逆变器,因此能够通过压坏中间管道来吸收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的冲击而保护电气部件,不仅如此,由于炭罐的后端配置在比中间管道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压坏中间管道来吸收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的冲击而保护炭罐。
[0040]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特征,将收纳至少包含电池模块的电气部件的箱体配置在燃料箱的正后方且由左右的后纵梁夹设的后行李箱的底板下,炭罐配置在箱体的左右一侧,该燃料箱配置在地板的下方,此时,由于将该炭罐配置在比后纵梁的左右方向外端靠内侧且比箱体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当车辆受到侧向碰撞时能够利用后纵梁保护箱体和炭罐,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能够利用箱体保护炭罐和燃料箱。并且,由于在箱体的上方配置有备胎,备胎的下表面配置在与燃料箱的上表面相同高度或者是比燃料箱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并且,备胎的后端配置在比箱体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因此,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能够利用备胎保护箱体,并且,能够防止由于碰撞的冲击而前进的备胎损伤燃料箱。进一步,由于混合动力车辆具备:后座椅,该后座椅隔着地板配置在燃料箱的上方;进气管道,该进气管道将冷却风导入箱体;以及排气管道,该排气管道将冷却风从箱体排出,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的连接于箱体的连接部配置在备胎的前部和后座椅的座椅坐垫之间,因此,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而备胎朝前方移动时,能够利用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吸收碰撞的冲击,防止座椅坐垫的损伤,并且,由于将连接左右后纵梁的横梁配置在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的连接于箱体的连接部与后座椅的座椅坐垫之间,因此能够利用横梁阻止碰撞的冲击传递到座椅坐垫。

附图说明

[0041]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电源装置的整体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0042] 图2是图1的箭头2方向的向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0043] 图3是图2的箭头3方向的向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0044] 图4是沿着图2的4-4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0045] 图5是沿着图3的5-5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0046] 图6是沿着图5的6-6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0047] 图7是图5的箭头7方向的向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0048]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与上述图2对应的图。(第二实施方式)
[0049] 图9是图8的箭头9方向的向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0050]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与上述图2对应的图。(第三实施方式)[0051] 标号说明
[0052] 12:后纵梁(rear side frame);14:防水箱体(箱体);16:悬吊框架;18:管道部件;19:进气管道;20:排气管道;24:电池模块(batterymodule);33:逆变器(inverter);36:中间管道;41:地板(floor panel);42:燃料箱;43:座椅坐垫;45:后座椅;46:加强框;47:横梁(crossmember);48:炭罐(canister);49:空气滤清器;50:消声器;50’:消声器;51:备胎;53:支架;58:后行李箱;60:物品收纳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54] 第一实施方式
[0055] 图1~图7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0056] 如图1所示,利用轮胎盘(tire pan)11收纳用于使混合动力车辆的电动机/发电机动作的电源装置,该轮胎盘11在车身后部的行李室(trunkroom)的下方收纳备胎51。朝下方凹陷的容器状的轮胎盘11的左右侧缘与左右的后纵梁12、12连接。电源装置具备上表面敞开的容器状的防水箱体14和堵塞该防水箱体14的上表面开口部的平板状的盖部件15,前后一对悬吊框架16、16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利用螺栓17…固定在左右的后纵梁12、12的上表面,这一对悬吊框架16、16被夹在防水箱体14和盖部件15之间且沿车宽方向延伸。
因此,电源装置经由前后一对悬吊框架16、16悬吊支承于左右的后纵梁12、12。
[0057] 盖部件15的前边缘在前侧的悬吊框架16的位置终结,在其前方的防水箱体14内收纳管道部件18。在管道部件18的上表面连接有进气管道19的下游端和排气管道20的上游端,进气管道19将车厢内的空气作为冷却风吸入防水箱体14内,排气管道20将结束了冷却的冷却风从防水箱体14内排除,进气管道19从防水箱体14的左前部朝车身左前上方延伸,排气管道20从防水箱体14的右前部在车身的右侧面朝后方延伸。在排气管道20的下游端设有电动式的冷却风扇21,利用由该冷却风扇21产生的负压将冷却风吸入进气管道19内。另外,从进气管道19排出的冷却风被排出至行李室的内装部件和后挡泥板之间,一部分返回车厢内,一部分被排出至车外。
[0058] 如图5和图6所示,在防水箱体14的底部构成第一冷却风通路39的下部电池箱体22和上部电池箱体23配置成在它们之间形成空间。沿车宽方向串联地连接多个电池单元(battery cell)而成的棒状的电池模块24…以前后方向7列、上下方向2层的方式排列,且该电池模块24…在由左右一对U字状的下部电池支承框25、25和结合在下部电池支承框25、25上端的左右一对I字状的上部电池支承框26、26束扎的状态下被收纳在上述下部电池箱体22和上部电池箱体23的内部。
[0059] 设在各个上部电池支承框26的上表面的左右一对支架27、27和悬吊框架16,利用外周嵌合有套管(collar)的长尺寸的螺栓29、29和螺合于螺栓29、29下端的螺母30、30连接。因此,总计14根电池模块24…由4根螺栓29…悬吊支承于前后的悬吊框架16。
[0060] 下部电气部件箱体31和上部电气部件箱体32固定在上部电池箱体23的上表面,且在下部电气部件箱体31和上部电气部件箱体32的内部沿车宽方向左右排列配置有作为电气部件的逆变器33或DC-DC转换器34。由此,能够紧凑地配置逆变器33和DC-DC转换器34。
[0061] 在上部电池箱体23的上表面和下部电气部件箱体3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冷却风通路40,在防水箱体14的后部设有弯曲成U字状的中间管道36,以将对电池模块24…进行冷却后的冷却风引导至第二冷却风通路40。中间管道36的入口开口36a与第一冷却风通路39的下游端连通,中间管道36的出口开口36b与第二冷却风通路40的上游端连通。这样,将中间管道36形成为从第一冷却风通路39的下游端朝第二冷却风通路40的上游端平滑地弯曲的U字状,因此能够顺畅地将冷却风从第一冷却风通路39引导至第二冷却风通路40。
[0062] 从逆变器33或DC-DC转换器34分别朝下方延伸的散热装置37、38面对第二冷却风通路40。这样,由于使从逆变器33和DC-DC转换器34的下表面朝下方延伸的散热装置37、38面对第二冷却风通路40,因此能够在不增加冷却风的流通阻力的情况下有效地对逆变器33和DC-DC转换器34进行冷却。
[0063] 如图1~图4所示,地板41与轮胎盘11的前方相连,在地板41的下表面配置有燃料箱42,并且,在地板41的上表面配置有具备座椅坐垫43和座椅靠背44的后座椅45。进气管道19的前端的进气口19a在座椅靠背44的左端开口于车厢内。防水箱体14的上表面、即盖部件15的高度和燃料箱42的上端的高度大致相等,在防水箱体14的前表面和燃料箱42的后表面之间沿车宽方向配置有加强框46,该加强框46连接左右的后纵梁12、
12之间。并且,在进气管道19和排气管道20连结于管道部件18的部分与后座椅45的座椅坐垫43的后端之间,沿车宽方向配置有横梁47,该横梁47连接左右的后纵梁12、12之间。
[0064] 临时储存(charge)由燃料箱42产生的蒸发燃料的炭罐48支承于防水箱体14的左侧部,为了对充入炭罐48的蒸发燃料进行净化(purge)并送入发动机的进气通路,对吸入炭罐48的外部气体进行过滤的空气滤清器49在炭罐48的后方被支承于左侧的后纵梁12的下表面。从车身前后方向观察,炭罐48的左端配置在比左侧的后纵梁12的左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并且,空气滤清器49从炭罐48的朝车身后方投影的投影范围朝车宽方向外侧偏移进行配置(参照图4)。并且,从车宽方向观察,炭罐48的后端配置在比防水箱体14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参照图2)。进一步,用于降低排气噪音的消声器50支承于防水箱体14的右侧部,该消声器50的后端配置在比防水箱体14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参照图3)。
[0065] 如图2~图6所示,备胎51被支承在防水箱体14的盖部件15的上表面。在后侧的悬吊框架16的后方,备胎支承框52架设在左右的后纵梁12、12之间,支架53的前端通过焊接W1固定于盖部件15的前部上表面,支架53的后端通过焊接W2固定于备胎支承框52。在从盖部件15的上表面浮起的支架5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设有具备焊接螺母(weldnut)54的安装部55,备胎51利用螺合于该焊接螺母54的蝶形螺钉56被固定在支架53上。此时,备胎51的后部的左右两处由设于备胎支承框52的两个支承部件57、57支承。在备胎51的上方配置有用于形成后行李箱58下表面的装卸自如的底板59,在底板59的后部下表面配置有收纳小物品的物品收纳容器60。即,备胎51和防水箱体14并不是配置在后行李箱
58中,而使配置在后行李箱58的底板59的下方。
[0066] 在收纳备胎51的状态下,备胎51的后端比防水箱体14的后端朝后方突出。并且,备胎51的前端隔着进气管道19和排气管道20与管道部件18连接的部分面对横梁47的后方。
[0067] 下面,对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068] 当驱动混合动力车辆的电动机/发电机时,由电池模块24…、逆变器33以及DC-DC转换器34构成的电气部件发热。当驱动冷却风扇21时,利用在冷却风扇21的上游侧产生的负压将车厢内的空气作为冷却风从进气管道19吸入管道部件18内。冷却风从管道部件18流入防水箱体14的第一冷却风通路39,并在第一冷却风通路39中从前方朝后方流动的期间内对电池模块24…进行冷却,然后,通过中间管道36朝上方掉头(U字形转向)并在第二冷却风通路40中从后方朝前方流动,在此期间内与散热装置37、38接触而对逆变器33和DC-DC转换器34进行冷却。这样结束冷却后的冷却风从管道部件18流入排气管道20,并在通过冷却风扇21后被分别排出至车厢内和车厢外。
[0069] 这样,当车辆受到侧向碰撞或者后部碰撞时,炭罐48、电池模块24…、逆变器33以及DC-DC转换器34以下述方式被保护。即,如从图4所看出的那样,由于在车身后视图中炭罐48配置在比左侧的后纵梁12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上述后纵梁承受侧向碰撞的冲击而防止炭罐48的损伤。当然,左右的后纵梁12、12发挥对配置在它们之间的防水箱体14内部的电池模块24…、逆变器33以及DC-DC转换器34进行保护的功能。并且,在车身侧视图中,由于炭罐48的后端(参照图2和图3的线L1)配置在比防水箱体14的后端(参照图2和图3的线L2)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防水箱体14的后部吸收后部碰撞的冲击而防止炭罐48的损伤。
[0070] 特别地,由于防水箱体14的内部的中间管道36(参照图5)配置在比炭罐48的后端靠后方的位置,因此通过压坏该中间管道36而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能够实现对该中间管道36前方的炭罐48、电池模块24…、逆变器33以及DC-DC转换器34的保护。进一步,在悬吊支承防水箱体14的前后的悬吊框架16、16中,炭罐48、电池模块24…、逆变器33以及DC-DC转换器34配置在后侧的悬吊框架16的前方,因此对它们的保护更加可靠。
[0071] 并且,由于配置在防水箱体14左侧的空气滤清器49和配置在防水箱体14右侧的消声器50的后端比防水箱体14的后端朝后方突出,因此能够通过压坏空气滤清器49和消声器50来吸收后部碰撞的冲击,不仅能够减轻防水箱体14的损伤,而且配置在防水箱体14后方的物品收纳容器60也作为缓冲区(crushable zone)发挥功能来吸收后部碰撞的冲击。并且,由于空气滤清器49偏移炭罐48的后方投影范围进行配置(参照图4),因此即便由于碰撞导致空气滤清器49前进,空气滤清器49也不会与炭罐48碰撞,能够防止炭罐48的损伤。
[0072] 并且,由于备胎51被支承于防水箱体14的上表面,因此当受到后部碰撞时存在备胎51朝前方移动的情况,但是,由于备胎51的下表面的高度与燃料箱42的上表面的高度同等或者是在燃料箱42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上,因此不会由于前进的备胎51导致燃料箱42损伤。并且,由于在燃料箱42的后部沿车宽方向配置有加强框46,因此能够利用加强框46承受后部碰撞的冲击,能够更可靠地保护燃料箱42。
[0073] 并且,由于进气管道19和排气管道20的与防水箱体14前端的管道部件18连接的连接部,配置在后座椅45的座椅坐垫43与备胎51的前端之间,因此,即便由于后部碰撞的冲击导致备胎51前进,进气管道19和排气管道20的连接部压坏而吸收前进的备胎51的冲击,能够保护后座椅45。此时,由于在后座椅45的座椅坐垫43的后方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47,因此能够利用该横梁47更可靠地保护后座椅45。
[0074] 进一步,由于备胎51由支架53支承,该支架53以能够断裂的方式通过焊接W1、W2固定于防水箱体14的盖部件15的上表面,因此,当后部碰撞的冲击施加于备胎51时,支架53在焊接W1、W2处容易地从盖部件15分离,由此能够防止与盖部件15相连的防水箱体14的损伤。
[0075] 第二实施方式
[0076] 下面,根据图8和图9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77]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消声器50配置在防水箱体14的右侧方,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消声器50’配置在防水箱体14的后方、更具体地说是配置在防水箱体14的朝后方投影的投影范围内。因此,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消声器50’更可靠地被压坏,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的能量而实现对防水箱体14的保护。
[0078] 第三实施方式
[0079] 下面,根据图10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80]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备胎51配置在防水箱体14的上方,但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上述备胎51的收纳空间用作物品收纳部61。
[0081] 即,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形成后行李箱58下表面的底板59移设至底板62的位置,能够扩大后行李箱58的空间。并且,通过折叠底板59,能够访问物品收纳容器60。
[0082] 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都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能够达成同样的作用效果。
[0083]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地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0084]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混合动力车辆,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