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0880124365.8

文献号 : CN10190998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主藤英树西山才贵

申请人 : 日本日联海洋株式会社

摘要 :

外轴(11)的推力负荷由设置在前螺旋桨(13)的轴毂(13a)的内部的双反转推力轴承(40)接受并传递给内轴(12)。将外轴(11)与内轴(12)合起来的推力负荷由设置在动力传递装置(20A)的船首侧的内轴用推力轴承(41)接受并传递给船体(2)。将外轴用输出轴(24)的旋转力经挠性联轴节(19)(齿轮联轴节19A)传递给外轴(11)。由此,外轴(11)的推力负荷不直接传递到船体(2)上而经内轴(12)传递到船体(2)上,以挠性联轴节(19)使得容许轴向位移和角度位移,从而能够消除船体位移对外轴(11)的轴心的影响。

权利要求 :

1.一种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具有:后端部安装有前螺旋桨的、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得到船体的支撑的中空状的外轴,后端部安装有后螺旋桨的、以能够在前述外轴的内部旋转的方式得到支撑的内轴,作为前述外轴与前述内轴的旋转驱动源的驱动装置,以及将该驱动装置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前述外轴与前述内轴的动力传递装置;使前述前螺旋桨与前述后螺旋桨彼此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其特征是,具有:

接受来自前述外轴的推力负荷并传递给前述内轴的双反转推力轴承,以及,接受来自前述内轴的推力负荷并传递给船体的内轴用推力轴承;

前述动力传递装置具有与前述外轴配置在同轴线上的、向前述外轴传递旋转驱动力的外轴用输出轴;

该外轴用输出轴与前述外轴经中空状的挠性联轴节相联接,

前述外轴用输出轴与前述外轴在同一方向上旋转,

前述挠性联轴节是齿轮联轴节,吸收前述外轴用输出轴的轴心的轴向位移以及角度位移,将前述外轴用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前述外轴,前述齿轮联轴节包括:设置在船尾一侧的内筒、以及包围该内筒并将前述外轴用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前述内筒的外筒。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其特征是,前述齿轮联轴节包括:前述内筒、前述外筒、以及另外的内筒,所述另外的内筒设置在船首一侧,被前述外筒包围,将前述外轴用输出轴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前述内筒。

3.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其特征是,在前述动力传递装置的船尾一侧设置有将前述齿轮联轴节遮盖的护罩,前述齿轮联轴节上供给有润滑油;

在前述护罩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具有前述齿轮联轴节插在其中的中央开口的、阻止或抑制润滑油从前述齿轮联轴节一侧向主机室一侧泄漏的尽油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其特征是,在前述齿轮联轴节的外周上,至少设置有两个在轴向上相分离地设置的向径向外部突出的、在圆周方向的整周上延伸的环状凸部;

前述尽油板是以前述中央开口的内周端插入两个前述环状凸部之间的状态配置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其特征是,彼此由另外的部件构成的前述前螺旋桨的轴毂与前述外轴二者在轴向上联接固定,在前述前螺旋桨的轴毂与前述外轴之间形成有环状凹部;

前述双反转推力轴承设置在前述环状凹部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其特征是,前述驱动装置由作为前述外轴的旋转驱动源的第1驱动装置和作为前述内轴的旋转驱动源的第2驱动装置构成;

前述动力传递装置将前述第1驱动装置与前述第2驱动装置的旋转驱动力分别独立地传递给前述外轴与前述内轴。

说明书 :

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双反转螺旋桨是对于从前螺旋桨流出的旋转能量以相对于前螺旋桨向反方向旋转的后螺旋桨进行回收使之变成推进力,以得到高的螺旋桨效率的螺旋桨系统。以下将安装了双反转螺旋桨的船用推进装置称作“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2中已公开。
[0003] 作为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的现有例子之一,将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船舶的推进装置”示于图1。图1中,船舶的推进装置100如下构成,内轴102与外轴101二者呈同心状配设,内轴102上安装后螺旋桨104,外轴101上安装前螺旋桨103,以作为第1驱动装置的柴油发动机或燃气轮机等主机105驱动内轴102旋转,以作为第2驱动装置的柴油发动机或燃气轮机等主机106驱动外轴101旋转。附图标记107是主机106的驱动轴,附图标记108是齿轮传动装置。
[0004] 专利文献1:特开2005-67436号公报
[0005] 专利文献2:特开平7-33084号公报
[0006] 在双反转螺旋桨中,由于内轴比外轴细长,因而能够充分吸收船体位移对轴心的影响,而比内轴粗的外轴,其自身要充分吸收船体位移对轴心的影响是困难的。上述现有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未考虑船体位移对外轴的轴心的影响。因此,人们希望解决这类问题。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创造出来的,其任务是提供一种能够消除船体位移对外轴轴心的影响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
[0008] 为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采用了以下技术性手段。
[0009] (1)本发明作为这样一种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即,具有:后端部安装有前螺旋桨的、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得到船体的支撑的中空状的外轴,后端部安装有后螺旋桨的、以能够在前述外轴的内部旋转的方式得到支撑的内轴,作为前述外轴与前述内轴的旋转驱动源的驱动装置,以及,将该驱动装置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前述外轴与前述内轴的动力传递装置;使前述前螺旋桨与前述后螺旋桨彼此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其特征是,具有:接受来自前述外轴的推力负荷并传递给前述内轴的双反转推力轴承,以及接受来自前述内轴的推力负荷并传递给船体的内轴用推力轴承;前述动力传递装置具有与前述外轴配置在同轴线上的、向前述外轴传递旋转驱动力的外轴用输出轴;该外轴用输出轴与前述外轴经中空状的挠性联轴节相联接。
[0010] 根据本发明的构成,通过双反转推力轴承以内轴接受外轴的推力负荷,通过内轴用推力轴承以船体接受外轴与内轴合起来的推力负荷,外轴用输出轴的旋转力经挠性联轴节传递到外轴上。由此,外轴的推力负荷不直接传递到船体上而只经内轴传递到船体上,通过挠性联轴节而容许轴心剧烈变化,从而能够消除船体位移对外轴轴心的影响。另外,驱动装置既可以是一台也可以是多台。
[0011] (2)上述(1)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挠性联轴节是齿轮联轴节。
[0012] 齿轮联轴节的许容传递力矩大,不仅容许角度位移而且还容许轴向位移,因而作为联接外轴用输出轴与外轴的联轴节极为合适。
[0013] (3)上述(2)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前述动力传递装置的船尾一侧设置有将前述齿轮联轴节遮盖的护罩,前述齿轮联轴节上供给有润滑油;在前述护罩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具有前述齿轮联轴节插在其中的中央开口的、阻止或抑制润滑油从前述齿轮联轴节一侧向主机室一侧泄漏的圆盘状的尽油板。
[0014]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有效地对齿轮联轴节进行润滑,而且能够阻止或抑制润滑油向主机室一侧泄漏。
[0015] (4)上述(3)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前述齿轮联轴节的外周上,至少设置有两个在轴向上相分离地设置的向径向外部突出的、在圆周方向的整周上延伸的环状凸部;前述尽油板是以前述中央开口的内周端插入两个前述环状凸部之间的状态配置的。
[0016] 根据上述构成,由尽油板和环状凸部形成迷宫式结构,因而能够更为有效地阻止润滑油向主机室一侧泄漏。
[0017] (5)上述(1)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中,优选的是,彼此由另外的部件构成的前述前螺旋桨的轴毂与前述外轴二者在轴向上联接固定,在前述前螺旋桨的轴毂与前述外轴之间形成有环状凹部;前述双反转推力轴承设置在前述环状凹部中。
[0018] 根据上述构成,将双反转推力轴承配置在前螺旋桨的轴毂的内部,因而进行制造时,能够预先将安装了前螺旋桨的外轴与安装了后螺旋桨的内轴二者装入双反转推力轴承中组装成同心状而构成双反转螺旋桨组件。因此,能够在将双反转螺旋桨组件安装到船体上之前进行双反转推力轴承的装入工序,减少船体的主机室中的组装工序。
[0019] (6)上述(1)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中,优选的是,前述驱动装置由作为前述外轴的旋转驱动源的第1驱动装置和作为前述内轴的旋转驱动源的第2驱动装置构成;前述动力传递装置将前述第1驱动装置与前述第2驱动装置的旋转驱动力分别独立地传递给前述外轴与前述内轴。
[0020] 根据上述构成,外轴和内轴分别由独立的驱动源驱动,因而即便万一某一驱动源发生故障,也能够以另一驱动源对前螺旋桨或后螺旋桨进行驱动,从而使船舶的航行继续。
[0021] 根据本发明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可得到能够消除船体位移对外轴的轴心的影响这一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展示现有技术的附图。
[0023] 图2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的俯视模式图。
[0024] 图3是图2中的齿轮联轴节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0025] 图4是图2中的齿轮联轴节周边的放大侧视图。
[0026] 图5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的俯视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各附图中凡共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0028] 图2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10A的俯视模式图。图2中,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10A(以下有时也简称为“推进装置”)具有:安装了前螺旋桨13的外轴11;安装了后螺旋桨15的内轴12;作为外轴11与内轴12的旋转驱动源的驱动装置30;将驱动装置30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外轴11与内轴12的动力传递装置
20A。
[0029] 外轴11是中空状部件,贯穿于设置在船体2上的船尾管3中进行设置。船尾管3与外轴11之间设置有前轴瓦5与后轴瓦6,由此,外轴1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得到船体2的支撑。为了防止船尾管3内的润滑油向主机室一侧泄漏,在船尾管3的船首一侧的端面上,设置了船首侧船尾管密封装置7。为了防止船尾管3内的润滑油向海水一侧泄漏,在船尾管3的船尾一侧的端面上设置了船尾侧船尾管密封装置8。
[0030] 在外轴11的后端部上安装有前螺旋桨13。前螺旋桨13在中心部具有轴毂13a,该轴毂13a的船首一侧的端面与外轴11的船尾一侧的端面二者通过螺栓等联接机构联接固定。在外轴11的船首一侧的端部上联接固定着外轴用套筒联轴节16。
[0031] 在外轴用套筒联轴节16的船首一侧的端部上,联接固定着中空状的外轴中间轴17。外轴中间轴17具有能够在径向上分解成多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以便能够对内轴12的附带部件(双反转前密封装置37等)进行维护。
[0032] 内轴12在后端部上安装有后螺旋桨15并以能够在外轴11的内部旋转的方式得到支撑。后螺旋桨15在中心部具有轴毂15a,在轴毂15a处与内轴12的后端部嵌合,以螺旋桨螺母39固定在内轴12上。
[0033] 在推进装置10A中,为了以外轴11对内轴12使之能够旋转地进行支撑,设置有前向心轴承35与后向心轴承36。在图2的构成例中,前向心轴承35配置在外轴用套筒联轴节16与内轴12之间,后向心轴承36配置在前螺旋桨13的轴毂13a与内轴12之间。前向心轴承35与后向心轴承36的配置位置并不限于上述位置,例如也可以在外轴11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与内轴12之间。
[0034] 在推进装置10A中,配置有接受外轴11的推力负荷传递给内轴12的双反转推力轴承40。在图2的构成例中,双反转推力轴承40设置在前螺旋桨13的轴毂的内部。更具体地说,在前螺旋桨13的轴毂13a与外轴11之间形成有环状凹部14,双反转推力轴承40设置在该环状凹部14中。双反转推力轴承40例如以倾斜垫片式推力轴承为好。
[0035] 为了对前向心轴承35、后向心轴承36以及双反转推力轴承40进行润滑,对于外轴11以及前螺旋桨13的轴毂13a与内轴12之间,从未图示的双反转用润滑油供给装置供给双反转用润滑油。为了防止双反转用润滑油漏出,在外轴用套筒联轴节16的船首一侧的端面上配置了双反转前密封装置37,在前螺旋桨13的轴毂13a的船尾一侧的端面上配置了双反转后密封装置38。
[0036] 双反转用润滑油在对后向心轴承36进行润滑后,从双反转后密封装置38的密封衬套与内轴12之间的间隙中通过,从设置在后螺旋桨15的轴毂15a的内部的通油孔50中通过,从安装在轴毂15a的后端部上的螺旋桨帽51的内部通过,进入内轴12的中空部中,从设置在内轴用输出主齿轮29的轴的船首一侧的端部上的密封装置47中通过,返回设置在主机室中的未图示的润滑油箱。内轴用输出主齿轮29的轴的前端的开口被止挡法兰52封闭。
[0037] 图2的构成例中所采用的驱动装置30由作为外轴11的旋转驱动源的第1驱动装置31、以及作为内轴12的旋转驱动源的第2驱动装置32构成。第1驱动装置31与第2驱动装置32既可以是燃气轮机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等主机,也可以是电动机。在其为电动马达的场合,例如可以在主机室中安装一个或多个燃气轮机发电机或柴油发电机等,将其作为电源。
[0038] 图2的构成例中所采用的动力传递装置20A是以将第1驱动装置31与第2驱动装置32的旋转驱动力分别独立地传递给外轴11与内轴12的方式构成的双反转齿轮传动装置。更具体地说,动力传递装置20A具有外壳21,外壳21的内部具有外轴用传动机构18A与内轴用传动机构18B。在图2的构成中,外轴用传动机构18A与内轴用传动机构18B均由齿轮传动机构构成。
[0039] 外轴用传动机构18A具有:与第1驱动装置31的输出轴31a配置在同轴线上的、输入来自第1驱动装置31的驱动力的外轴用输入齿轮22;与外轴11配置在同轴线上的、作为向外轴11传递旋转驱动力的外轴用输出轴的中空状的外轴用输出主齿轮24;配置在外轴用输入齿轮22与外轴用输出主齿轮24之间的外轴用中间小齿轮23。第1驱动装置31的输出轴31a与外轴用输入齿轮22经齿轮联轴节33a进行联接,以能够将安装时的误差以及船体位移引起的轴心变化吸收。图2中外轴用中间小齿轮23为一个,但也可以是多个。
[0040] 内轴用传动机构18B具有:与第2驱动装置32的输出轴32a配置在同轴线上的、输入来自第2驱动装置32的驱动力的内轴用输入轴27;穿插在外轴用输出轴24的中空部中并与内轴12配置在同轴线上的、向内轴12传递旋转驱动力的内轴用输出主齿轮29;配置在内轴用输入齿轮27与内轴用输出主齿轮29之间的内轴用中间小齿轮28。第2驱动装置32的输出轴32a与内轴用输入齿轮27经齿轮联轴节33b进行联接,以能够将安装时的误差以及船体位移引起的轴心变化吸收。图2中内轴用中间小齿轮28为一个,但也可以是多个。内轴用输出主齿轮29与内轴12通过内轴用套筒联轴节26联接固定。
[0041] 在推进装置10A中,配置有接受来自内轴12的推力负荷(单为内轴12的推力负荷与单为外轴11的推力负荷的合成负荷)传递给船体2的内轴用推力轴承41。在图2的构成例中,内轴用推力轴承41设置在动力传递装置20的外壳21的船首一侧的部分上。因此,来自内轴12的推力负荷经外壳21得到船体2的支撑。
[0042] 作为内轴用推力轴承41的配置位置,只要能够将来自内轴12的推力负荷传递给船体2即可,并不限定于上述位置。因此,只要比外轴用输出轴24更靠船首一侧,既可以配置在外壳21内,也可以配置在外壳21的外部。
[0043] 在图2的构成例中,外轴用传动机构18A与内轴用传动机构18B均为齿轮传动机构,但也可以一方或双方为其他传动机构(皮带传动机构,链条传动机构等)。
[0044] 此外,在图2的构成例中,将外轴用传动机构18A与内轴用传动机构18B容纳在单一的外壳21内,但也可以容纳在不同的外壳21内。
[0045] 外轴用输出主齿轮24与外轴11是经中空状的挠性联轴节19进行联接的。在图2的构成例中,挠性联轴节19是齿轮联轴节19A,外轴用输出主齿轮24与齿轮联轴节19A的船首一侧联接固定,外轴中间轴17与齿轮联轴节19A的船尾一侧联接固定。因此,外轴用输出主齿轮24的旋转驱动力经齿轮联轴节19A、外轴中间轴17以及外轴用套筒联轴节16传递到外轴11上。作为挠性联轴节19,虽然也可以是法兰型挠性联轴节或滚子链联轴节等,但以优选许容传递力矩大且不仅容许角度位移而且容许轴向位移的齿轮联轴节19A为宜。
[0046] 为了防止外轴11与船体2之间的电位差引起轴承的火花烧蚀,在外轴中间轴17上设置了外轴用短路装置49。
[0047] 为了防止内轴12与船体2二者之间的电位差引起轴承的火花烧蚀,使内轴用输出主齿轮29的轴从外壳21的船首端伸出,在该部分上设置了内轴用短路装置48。
[0048] 图3和图4是图2中的齿轮联轴节19A周边的放大图,图3是俯视模式图,图4是侧视模式图。该构成例中所采用的齿轮联轴节19A具有设置在船首一侧的第1内筒19a、设置在船尾一侧的第2内筒19b、以及将第1内筒19a与第2内筒19b围起来的外筒19c,对于外轴用输出主齿轮24的旋转驱动力,吸收其轴心的轴向位移、角度位移以及平行位移,向外轴11一侧传递。
[0049] 在图3的构成例中,采用的是由两个内筒19a、19b和一个外筒19c构成的齿轮联轴节19A,但也可以采用由一个内筒和一个外筒构成的齿轮联轴节。以该方案的齿轮联轴节也能够吸收轴心的轴向位移以及角度位移。
[0050] 根据上述构成,当对第1驱动装置31进行旋转驱动时,其驱动力经外轴用传动机构18A、齿轮联轴节19A等传递到外轴11上,安装在外轴11上的前螺旋桨13旋转。而当对第2驱动装置32进行旋转驱动时,其驱动力经内轴用传动机构18B以及内轴用套筒联轴节26传递到内轴12上,安装在内轴12上的后螺旋桨15旋转。
[0051] 此时,通过使外轴11与内轴12彼此向反方向旋转,使得前螺旋桨13与后螺旋桨15彼此向反方向旋转。旨在使前螺旋桨13与后螺旋桨15彼此向反方向旋转的第1驱动装置31与第2驱动装置32的驱动轴的旋转方向由动力传递装置20的构成决定,而在图2的构成例的场合,只要使第1驱动装置31与第2驱动装置32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彼此相反,前螺旋桨13与后螺旋桨15便彼此向反方向旋转。
[0052] 如图4所示,为了对外轴用传动机构18A、内轴用传动机构18B以及齿轮联轴节19A进行润滑,向外壳21内供给润滑油45。
[0053] 图3和图4中,在外壳21的船尾一侧设置了将齿轮联轴节19A遮盖的护罩21a。外壳21与护罩21a二者连通,润滑油从外壳21一侧向护罩21a内的齿轮联轴节19A供给。
护罩21a既可以是与外壳21一体成形的,也可以是相对于外壳21作为另一个部件构成的。
此外,为了阻止润滑油向主机室一侧泄漏,接近于齿轮联轴节19A的第2内筒19b的外周,在护罩21a上设置了具有圆形中央开口的尽油板42。
[0054] 在第2内筒19b的外周上,在轴向上相分离地设置了两个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在圆周方向的整周上延伸的环状凸部43。尽油板42是以圆形中央开口的内周端缘插入在两个环状凸部43之间的状态配置的。以该构成来防止润滑油45从齿轮联轴节19A一侧向主机室一侧的泄漏。还可以这样构成,即,在轴向上相分离地设置3个以上的环状凸部43并设置2片以上的尽油板42,各尽油板42的圆形中央开口的内周缘各自插入到环状凸部43之间,以进一步提高防漏油功能。
[0055] 图4中,在对齿轮联轴节19A进行润滑时,润滑油45从外筒19c与第1内筒19a之间(图4中的附图标记A的位置)浸入,从齿轮联轴节19A与内轴12二者之间通过后进入外轴中间轴17的内部积存下来。积存在外轴中间轴17内部的润滑油45与外轴中间轴17一起旋转,在此时的离心力的作用下附着在外轴中间轴17的内表面上,而超过外轴中间轴17的贮留容量的量的润滑油45将从设置在外轴中间轴17的船首一侧的圆形开口溢出,因而呈具有以图中的附图标记H所示位置为液面的内周面的中空圆筒样状态。从外轴中间轴17溢出的润滑油45返回到齿轮联轴节19A一侧,从外筒19c与第1内筒19a以及第2内筒19b之间通过后从排出口46排出,返回未图示的润滑油箱中。
[0056] 上述润滑油45的液面位置H是能够对双反转前密封装置37进行润滑的位置,按照使得润滑油45积存到这种位置的要求来设定设置在外轴中间轴17的前侧的圆形开口的口径的大小。通过以这种构成使双反转前密封装置37的前侧(船首一侧)处于湿润状态,能够减轻双反转前密封装置37的发热,延长寿命。
[0057]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可得到以下效果。
[0058] (1)通过双反转推力轴承40以内轴12接受外轴11的推力负荷,通过内轴用推力轴承41以船体2接受外轴11与内轴12合起来的推力负荷,外轴用输出轴24的旋转力经作为挠性联轴节19的齿轮联轴节19A传递到外轴11上。由此,外轴11的推力负荷不直接传递到船体2上而经内轴12传递到船体2上,以挠性联轴节19来容许轴心剧烈变化,从而能够消除船体位移对外轴11的轴心的影响。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挠性联轴节19,采用了不仅容许角度位移而且还容许轴向位移的齿轮联轴节19A,因此,能够有效地消除船体位移对外轴11的轴心的影响。
[0059] (2)由于将双反转推力轴承40配置在前螺旋桨13的轴毂的内部,因而在进行制造时,能够预先将安装了前螺旋桨13的外轴11与安装了后螺旋桨15的内轴12二者装入双反转推力轴承40中组装成同心状而构成双反转螺旋桨组件。因此,在将双反转螺旋桨组件安装到船体2上之前进行双反转推力轴承40的装入工序,可减少主机室中的组装工序。
[0060] (3)由于设置了将齿轮联轴节19A围起来的护罩21a、向齿轮联轴节19A供给润滑油45,因而能够对齿轮联轴节19A有效地进行润滑。此外,由于由尽油板42和环状凸部43形成了迷宫式结构,因而能够有效地阻止润滑油45从齿轮联轴节19A一侧向主机室一侧泄漏。
[0061] (4)由于外轴11与内轴12二者分别由独立的驱动源(第1驱动装置31、第2驱动装置32)驱动,因而即使万一某一驱动源(例如第1驱动装置31)发生故障,也能够以另一驱动源(例如第2驱动装置32)对前螺旋桨13或后螺旋桨15进行驱动,从而使船舶的航行继续。
[0062] 图5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10B的俯视模式图。本实施方式在驱动装置30及动力传递装置20B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展示该实施方式的图5相对于展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2进行了简化,而有关驱动装置30及动力传递装置
20B之外的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0063]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推进装置10B中,驱动装置30只设置了一台,动力传递装置20B是相对于单轴的旋转输入而输出彼此向相反方向旋转的双轴的旋转的双反转传递装置。即,动力传递装置20B将驱动装置的旋转驱动力变换成旋转方向彼此相反的驱动力分别传递给外轴11与内轴12。动力传递装置20B的外轴用输出轴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经齿轮联轴节19A传递给外轴11。
[0064] 根据以上所述的第2实施方式,可得到第1实施方式的上述(1)~(3)的效果。
[0065] 以上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以上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终究只是示例,本发明的范围不受这些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本发明的范围通过权利要求范围的记载示出,还包括与权利要求范围的记载同等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